首页 > 文献资料
-
美国卫生保健机构内环境感染控制指南简介
卫生保健机构的环境很少与疾病的传播有牵连,除非在免疫抑制的病人中.不过,无意间暴露于环境中的病原体(如曲霉菌属和军团菌属)或空气中的病原体(如结核分支杆菌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引起病人的结局不良和卫生保健人员中的疾病.环境感染控制和工程控制可有效地预防这些感染.卫生保健相关感染和小规模暴发可通过下列方式将其减少到低程度:1)正确使用清洗剂和消毒剂;2)正确维修医疗设备(如自动内窥镜和水疗设备);3)坚持透析用水的质量标准和特殊医疗环境的通风标准(如空气传播感染隔离室,保护性环境和手术室);4)提倡对机构内水的侵袭的管理.不建议进行常规的环境采样,但透析场所水质鉴定和其他根据流行病学原则的采样,且结果可用于作出感染控制决定的情况除外.
-
ICU呼吸机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呼吸机相关感染主要是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指应用机械通气(MV)治疗48h后或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h内发生的肺实质的感染性炎症 (排除在机械通气之前已有的或处于潜伏期的肺部炎症).ICU患者VAP发病率高,治疗困难,加强预防可能是控制该病流行、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下面将我院ICUVAP预防措施的有关进展作一综述.
-
重症监护病房与非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ICU和非ICU之中CVCRI(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区别.方法:将43例ICU患者作为重症监护组,将43例非ICU患者作为非重症监护组.中心静脉插管经Seldinger法实施.结果:共收集重症监护组与非重症监护组的导管128根.培养阳性的导管数目有38根,因此培养阳性概率29.69%.经Logistic对相关因素予以回归分析,造成CVCRI的因素为PN、穿刺部位(锁骨下静脉留置)、导管留置时间.结论:ICU、非ICU易患CVCRI的因素及病发情况基本一致.PN、穿刺部位(锁骨下静脉留置)、导管留置时间是造成CVCRI重要的、独立的危险性因素.
-
消毒剂的使用对支气管镜检查相关感染的效果评价
自2007年开展支气管镜检查以来,共做548例.2010全年通过跟踪随访100例病人,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加重,痰检找到铜绿假单胞菌3例,金葡菌1例,通过抗炎等对症治疗后都已康复.针对出现感染的病人都为年老,体弱的患者,在术后对这些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操作,减少了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相关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造成实验室相关感染的原因很多,如被锐器刺伤、感染的实验动物咬伤等,此外还有许多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Plke[1]对3兜1例实验室相关感染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已知原因的实验室感染只占全部感染的18%,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却高达82%.
-
建立有效感染控制项目所需考虑因素
医院感染控制有效性研究(Study on the Efficac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SENIC)发现医院感染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血液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s)、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及呼吸机相关感染(Ventilaor-Associated Infections).
-
黄芩水煎液对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及对左氧氟沙星的增效作用
生物被膜(biofilm,BF)使细菌能够逃逸抗生素的杀菌作用和机体免疫系统的清除,造成感染的反复发作.铜绿假单胞菌(Pa)在院内获得性感染中检出率较高,也是BF相关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本文探讨黄芩水煎液和左氧氟沙星(LFX)联用以后,对Pa的BF内细菌的抗菌活性的影响.
-
体外建立及扫描电镜观察腹膜透析留置管大肠杆菌生物被膜模型
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是指细菌吸附于惰性物体如生物医学材料或机体黏膜表面后,分泌多糖基质将细菌体克隆聚集缠绕其中形成的膜样物.腹膜透析(PD)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方式之一.腹膜炎是腹膜透析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大肠埃希菌是导致腹膜炎的常见G-菌.细菌从腹膜透析的导管出口部位侵入并可在透析液中繁殖能够在腹透管上成长为小菌落生物膜,腹膜透析病人中这些细菌及菌膜与反复发作性腹膜炎可能有关.本研究拟以腹膜透析管为载体,建立体外静置BF模型;然后采用银染法鉴定,扫描电镜观察BF形成能力,为寻找大肠杆菌BF相关感染的治疗方法并提供临床参考,以便制定出相应防治策略对于改善腹膜透析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关于2005年ISPD腹膜透析相关感染诊治指南的几点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日渐成熟,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腹膜透析连接系统的改进大大降低了腹膜炎的发生,使得这一技术得以广泛开展.在伞球范围内,尤其是亚太地区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越来越多.
-
护患经验与对腹膜炎的影响
腹膜炎仍是腹膜透析(P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增加住院率及死亡率,而且会损伤腹膜,导致技术失败[1];也是急诊的首位原因[2],导致退出PD常见的原因.对于PD医护人员防治腹膜炎及其相关感染等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3,4];PD护士的培训与教育[4],PD中心规范的管理,护患的经验及相互的协调配合直接影响腹膜炎的防治工作.
-
细菌生物膜及其相关感染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人们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及治疗一直建立在游离个体细菌致病的理论上,而临床上常有一些感染性疾病即使分离出致病菌,并找到敏感抗生素,经过规范的强化的抗生素联合治疗,却仍难以根除感染,这一现象无法用游离细菌致病机制解释.近20 年来,研究发现,在这些难治性的感染病灶中,细菌并不是以游离状态而是以细菌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 BBF)的形式存在,这是导致抗生素治疗这些感染性疾病无效的重要原因.
-
肠球菌表面蛋白基因在粪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
肠球菌属是寄居于人体口腔和肠道的正常菌群,但过去20年来逐渐成为重要的机会致病菌,并成为导致院内感染,诸如血流感染、尿路和外科术后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1].肠球菌还与多种置入医疗器械[2],如导尿管,静脉插管和人工心瓣膜[3]所引起的生物膜相关感染有关.肠球菌表面蛋白(esp)是一种大分子量的表面蛋白,esp基因在感染源性的粪肠球菌中分离率很高[4],并且由于它具有介导细菌黏附的功能而在粪肠球菌生物膜的研究中逐渐引起重视.
-
23例心脏永久起搏器装置相关感染的临床特点与处理
目的:回顾性分析永久心脏起搏器装置相关感染的临床特征,评价永久心脏起搏器装置相关感染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
方法:选择自2003-01至2012-12因“永久心脏起搏器装置相关感染”而入院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永久心脏起搏器系统相关感染的临床特点、处理结果。 -
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引起的相关感染及其控制
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flexible bronchoscopy,FB)能诊断和治疗多种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相对安全、耐受性好的介入手段.随着FB的广泛开展,并发症也随即出现,如出血、气胸、感染等.其中,感染性并发症较难发现[1].过去认为FB极少引起相关感染,但近越来越多的文献提及FB并发的感染问题,引起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关注.我们综合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文献及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就FB引起的相关感染及其控制综述如下.
-
气管导管局部用药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机械通气(MV)患者常见并发症,是导致其病死率增加、住院时间及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而部分患者并发的医院内气管支气管炎(NTB)可能是发生VAP的前奏[1].MV患者在气管导管(ETT)内形成的细菌生物被膜(BF)是VAP的重要致病菌来源之一,有关抑制ETT-BF形成而降低BF相关感染的研究多处于临床前阶段.因此,我们从临床出发研究了ETT局部涂布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混合制剂的方法对MV 14日内ETT-BF形成以及对VAP和NTB的影响.
-
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致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20世纪70年代,Costerton等提出了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的概念并指出许多细菌以BBF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随着有关BBF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BBF与感染性疾病有密切的关系,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研究结果表明,约65%的感染性疾病与BBF有关[1] .笔者于90年代起在国内开始了有关于BBF的实验研究,目前有关BBF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现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
呼吸机相关气管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机械通气是呼吸衰竭的重要支持手段,但其应用也会导致呼吸机相关感染的发生.有报道,机械通气患者肺炎的发生风险较非机械通气者可增加6~20倍[1].机械通气进入临床40余年来,医务工作者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防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当前VAP的治疗仍非常困难,其病死率目前仍高达20% ~ 50%,甚至更高[2-3].呼吸机相关气管支气管炎(VAT)是近年来提出的呼吸机相关感染新概念,为呼吸机相关感染的防治提供了新方向,但目前与VAT有关的许多问题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现就VAT的流行病学、诊断标准、发病机制以及抗感染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以提高对VAT的认识.
-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围术期抗生素的使用
从20世纪60年代第1例永久性起搏器( PM )植入开始,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CIED )的临床应用不断增加。适应证不断扩展,由心脏起搏功能,延伸至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领域[1-4]。与此同时,随着CIED不断植入,CIED相关感染的问题逐渐凸显,甚至日趋严峻[5-8]。 CIED感染的发生是由装置、病原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假说[9],当这种平衡被打破,病原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终导致感染发生。许多因素都影响着这种平衡,比如侵入病原微生物数量或合并新的感染,病原微生物毒性以及侵袭力,宿主自身的防御能力等等,其中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使用,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 CIED围术期使用抗生素的有效性,以及如何规范使用,我们将在以下内容进行阐述。
-
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脊柱疾病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同时手术所带来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脊柱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是指无置入物手术30d内、有内置物(如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器、人工椎间盘等)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相关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以及器官/组织间隙感染。脊柱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包括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ASA score)、肥胖、糖尿病、吸烟,此外手术入路、内置物、骨移植、手术时间及输血都被认为是SSI的危险因素。脊柱术后SSI发生率在0.7%~12%之间,近些年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延长了治疗时间,增加了治疗费用,甚至增加了死亡率[1],预防脊柱手术感染,确保医疗安全意义重大。笔者对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综述如下。
-
抗菌金属植入材料的研究进展
传统金属植入材料(如不锈钢、钛及其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综合力学性能和生物环境下的抗腐蚀性,已被广泛大量应用于临床.但有统计数据提示,美国每年200万例院内感染病例中大约一半与植入物有关,英国每年植入物相关感染大约花费700~1100万英镑[1-2].研究证实,植入物感染与植入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有关,而且随着细菌抗生素耐药的增多,植入物相关的感染已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3-4].研制一种既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又具有抗细菌感染的新一代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医用金属植入材料,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由于该研究涉及医学和材料学等交叉学科,本文拟从医学的角度对目前有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