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促透剂对辣椒碱巴布剂透皮吸收的影响
辣椒为茄科植物辣椒的果实,主要活性成分为辣椒碱、二氢辣椒碱、降二氢辣椒碱,其中辣椒碱的量高.辣椒碱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等有显著疗效[1].以辣椒碱为原料的制剂很少.以烯丙基蔗糖亲水性凝胶为基质的巴布贴剂具有载药量大,透皮效果好,药量成分可控,透气性好,对皮肤无刺激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经皮给药系统.因此,本研究对影响辣椒碱巴布剂的透皮吸收促进剂薄荷醇、冰片、桉叶油、氮酮进行筛选.
-
川芎的超临界CO2萃取-大孔树脂吸附工艺的研究
川芎含有藁本内酯等挥发油、川芎嗪等生物碱、阿魏酸等酚类成分.由于药材中阿魏酸的热不稳定性,采用水蒸气蒸馏工艺提取挥发油,可导致阿魏酸在长时间加热提取过程中的损失;采用醇提工艺,不仅提取得膏率高,影响制剂载药量,而且在药材提取液回收乙醇过程中,可导致部分挥发油随溶剂蒸发,降低了挥发油保留率.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提取低极性、挥发性成分的同时,又不破坏药渣中的热不稳定性成分.对川芎药材进行超临界CO2萃取后,萃取药渣中仍有大量阿魏酸和高极性成分.因此本实验以阿魏酸的保留率和川芎药材的HPLC图谱主峰为指标,考察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所得药渣的醇提-大孔树脂精制工艺,以达到"去粗存精",有效富集有效部位,提高制剂载药量的目的.
-
白芍总苷微囊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机制的研究
目的 制备白芍总苷PVA微囊并探讨其包封率及药物释放情况.方法 采用悬浮界面交联法对不同质量浓度的PVA白芍总苷微囊的制备进行考察,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绘制白芍总苷在人工肠液(pH 7.4)中的标准曲线.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囊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优化工艺后微囊在12 h内溶出的量并作释放度考察曲线.结果 通过界面交联法得到的白芍总苷微囊,干燥后平均粒径为10μm左右,其平均包封率和载药量依次为71.08%、7.32%.结论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肠溶微囊中白芍总苷的包封率、载药量及释放方法可靠,线性良好,稳定性好,PVA微囊使包封药物白芍总苷有肠溶特性.
-
姜黄素温敏型纳米凝胶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目的 制备姜黄素温敏型纳米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温敏型纳米凝胶,并以其为载体,包载姜黄素,对载体性质、载药量、释放度进行考察.结果 原子力显微镜法(AFM)观察制备的PNIPAm纳米凝胶,球形完整,粒径分布均匀;PNIPAm纳米凝胶(No.5)载药量达27%,24 h体外累积释药量为75.2%.结论 所得姜黄素PNIPAm温敏型纳米凝胶制备方法简便,有望成为姜黄素的新型纳米给药系统.
关键词: 姜黄素 温敏型纳米凝胶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载药量 释放度 -
槲皮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目的:制备高载药量、小粒径的槲皮素纳米混悬剂,并进行性质考察。方法采用纳米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以粒径分布、药载比、稳定性为指标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并对优处方进行体外性质考察。结果以超声注入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佳处方为TPGS为稳定剂、DMF为有机试剂,药载比为5∶1;佳工艺条件为低温10℃超声、200 MPa、循环5次。制备得到的槲皮素纳米混悬剂粒径为(173.21±0.90) nm,电位为(?19.02±0.15) mV,载药量为(80.40±1.44)%,包封率为(96.41±1.72)%。药物在纳米粒中以结晶状态存在,能够体外缓释36 h。结论利用TPGS可制备高载药量、小粒径的槲皮素纳米混悬剂,其体外具有明显缓释作用,解决了槲皮素水溶性差的难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硫酸铵梯度法制备莫西沙星脂质体的工艺研究
目的 制备具有较高包封率和载药量且体外放置稳定的莫西沙星脂质体.方法 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包载莫西沙星的脂质体,以粒径及其分布和包封率、载药量为指标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结果 佳制备条件为:空白脂质体中硫酸铵质量浓度70 mg/mL、磷脂质量浓度50 mg/mL、脂质体粒径120 nm左右、透析时间5h、载药时药脂比2∶3、孵育温度40℃、孵育时间30 min.制备得到的莫西沙星脂质体粒径为(143.00±3.98) nm,包封率为(74.56±3.21)%,载药量为(26.39±1.88)%.结论 硫酸铵梯度法制各的莫西沙星脂质体包封率较高,粒径均一,室温放置稳定性良好.
-
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目的 制备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对多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粒径、Zeta电位、多分散性指数(PDI)为指标,考察稳定剂、药载比、超声温度、均质温度、均质次数对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的影响,优化佳处方和工艺条件.观察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的透射电镜表征,并进行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考察其在血浆、PBS中的稳定性以及载药量、体外释放情况,采用MTT法比较其对BT474、SKBR-3、A549、HeLa、HepG2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 佳处方和工艺条件:TPGS为稳定剂,药载比1:1,共同溶解于DMSO中,在超声(25℃,250 W)条件下,缓慢滴注于去离子水中,透析除去有机溶剂,高压均质(25℃,150 MPa)20次,即得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其平均粒径为(163.1±5.4)nm,Zeta电位为(?11.4±0.7)mV,PDI为0.15±0.04.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近乎为球形,大小较均匀;在血浆中稳定存在,不存在溶血现象,满足静脉注射需求,平均载药量为(39.16±1.09)%.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对5种受试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显著提高,并呈现剂量相关性,尤其是对SKBR-3、A549、HeLa、HepG2细胞,IC50在2.1~3.4μg/mL.结论 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具有小粒径、高载药量、显著肿瘤细胞毒性等优点,在抗肿瘤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通窍散瘀方微乳的制备及评价
[目的]该实验制备通窍散瘀方微乳,并对其含量、理化性质、刺激性进行评价.[方法]实验以葛根素溶解度为指标,筛选出合适的乳化剂、助乳化剂、油相.再通过伪三元相图,优化微乳处方.[结果]得到制剂处方为EL35,2丙二醇-IPM-水,四者比例为29.23:29.23:5.18:36.34(W:W:W:W).得到的O/W型微乳,外观澄清透明,PH均值约为5.31.透射电镜下观察,圆整、均匀.激光粒径测定仪测定平均粒径约为17.86 nm,Zeta电位约为-4.90.葛根素载药量约为:68.64 mg/g,芍药苷载药量约为26.96 mg/g.通过大鼠鼻中隔切片,研究通窍散瘀微乳和通窍散瘀溶液对鼻黏膜的刺激性、损伤性作用及可逆性.[结论]结果显示通窍散瘀微乳能显著提高难溶性药物葛根素的载药量,并且形成均一稳定的体系.可为通窍散瘀方给药提供新的剂型.微乳的刺激性小于溶液,且微乳损伤是可逆的.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硅水凝胶软性角膜接触镜中乳酸环丙沙星滴眼液的载药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硅水凝胶软性角膜接触镜中乳酸环丙沙星滴眼液的载药量。方法色谱柱:Agilent Eclipse XDB-C18(4?.6 mm ×150 mm,5μm);流动相:三乙胺溶液-甲醇(75:2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78 nm;柱温:25℃。结果乳酸环丙沙星的线性范围为0.9100~18.20μg/ml,回收率为100.47%,RSD为0.53%(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评价硅水凝胶软性角膜接触镜中乳酸环丙沙星滴眼液的载药量,为药品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
新型纳米脂质载体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纳米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NLC)是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1].纳米脂质载体是以具有生理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高熔点的天然或合成固体脂质和液体脂质为骨架材料所制成的纳米尺度的载药系统,其特点在于在固体的脂质载体中引入了液体脂质,以期解决固态脂质纳米粒(SLN)载药量较低,有突释现象及纳米粒混悬体系的水分含量高的缺点[2].
-
正交试验优化复方黄芩巴布剂的制备工艺
复方黄芩巴布剂由黄芩、天南星、冰片、薄荷脑及当归挥发油等组成,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和抗过敏等功效,治疗妇女盆腔炎,多年临床实践证明其疗效显著.其君药黄芩中有效成分黄芩苷(baicalin)为黄酮类化合物,因其半衰期很短且生物利用度低,要求用药剂量大及频繁给药.现代经皮给药系统能够克服这些缺点,因此开发黄芩经皮给药剂型有重大意义.巴布剂[1-3]系指药材提取物、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无纺布上制成外用制剂,本制剂具有易清洗、载药量大、贴敷性与保湿性好、无致敏与刺激性等优点.可以不经过肝脏"首过作用"和胃肠道的破坏,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降低毒副作用,进而提高疗效,减少给药次数,方便给药.本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复方黄芩巴布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制备方法简单,质量可控.
-
黄芪甲苷纳米乳的处方筛选研究
目的:摸索制备黄芪甲苷纳米乳的佳处方。方法:伪三元相图法分析不同处方比例对微乳区形成面积的影响。考察PC/Tween 80、Km、AS/O值、含水量对纳米乳载药量的影响。综合考虑伪三元相图及载药量分析结果,确定制备黄芪甲苷纳米乳的佳处方比例。结果:当PC/Tween 80=3:7、2:8,Km=3:1、2:1时所形成的微乳区面积较大。当含水量为60%,PC/Tween 80=2:8,Km=2:1, AS/O=9:1时纳米乳载药量大。综合考虑,终确定黄芪甲苷纳米乳的佳处方比例为PC: Tween 80:无水乙醇: IPM: H2O(w/w)=4.8%:19.2%:12%:4%:60%。结论:综合考虑伪三元相图及载药量分析结果,确定纳米乳佳处方更具全面性。
-
盐酸维拉帕米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目的:制备维拉帕米缓释微球,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低温喷雾干燥法制备盐酸维拉帕米缓释微球,评价内容包括: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微球含药量、载药量和包封率、收率以及不同pH值下的释放速率.结果:成功制备了盐酸维拉帕米缓释微球,平均收率为28.97%,所得微球55%以上的粒径在3.0~5.0μm,载药量为26.11%,包封率为76.40%.结论:微球的体外累积释放度完全符合Higuchi方程,初步证实该微球的释放属于骨架溶蚀性过程.
-
HPLC法测定Res-SLN载药量与包封率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Res-SLN)的载药量与包封率测定方法.方法:采用Topsil C18色谱柱(4.6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25∶ 75),检测波长为306 nm,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25℃;采用超滤法分离游离药物与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测定包封率与载药量.结果:白藜芦醇在1.01 ~ 32.32 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精密度与回收率均较好;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包封率为81.4%,平均载药量为21.4%.结论:所建方法准确、可靠、方便,可用于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与载药量的测定.
-
不同方法构建抗结核β-磷酸三钙药物缓释系统的载药和缓释性能
背景:构建药物缓释系统的常用方法静态溶液吸附法、动态溶液吸附法和真空溶液吸附法中,哪种方法可以使单纯多孔β-磷酸三钙载体负载更多的抗结核药物并维持更长的药物释放时间,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不同溶液吸附法构建的抗结核多孔β-磷酸三钙药物缓释系统的载药性能和体外缓释规律.方法:分别利用静态溶液吸附法、动态溶液吸附法和真空溶液吸附法将利福平负载于多孔β-磷酸三钙中,比较这3种方法构建的药物缓释系统的载体力学强度、载药性能和药物缓释特性.结果与结论:①3种不同方法负载利福平后,载体间的力学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载体负载利福平后的力学强度与负载前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药物缓释系统体外载药实验表明,真空溶液吸附法构建的药物缓释系统单位质量载体的载药量(1.02±0.16)mg/g明显高于静态溶液吸附法(0.79±0.12)mg/g和动态溶液吸附法(0.89±0.13)mg/g(P<0.05);③体外释放实验表明,通过3种溶液吸附法构建的药物缓释系统其释药均存在突释现象.体外84 h,利福平在真空溶液吸附法、动态溶液吸附法和静态溶液吸附法构建的药物缓释系统中的累积释放百分比分别为(66.82±5.16)%,(79.49±3.50)%和(91.30±5.86)%(P<0.05),完全释药结束的时间分别为21.5,17.5和14.5 d(P<0.05);④结果提示,真空溶液吸附法构建的药物缓释系统可以负载更多的利福平并使其更持久的释放,因此,真空溶液吸附法可能更适合用来构建多孔β-磷酸三钙抗结核药物缓释系统.
-
人β-防御素3/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制备及体外释药性能
背景:目前,关节置换后感染的治疗方法为早期的一期清创手术和标准的二期翻修手术,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疗效甚微,课题组拟使用载药缓释微球来探索局部抑制感染治疗方法的可行性.目的:观察人β-防御素3/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的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改良复乳-溶剂挥发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为载体材料,人β-防御素3为药物制备人β-防御素3/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标尺精确测量每个微球大小,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通过测定人β-防御素3/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缓释时间,分析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与结论:①人β-防御素3/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的表面光滑,均匀分布,流动性良好,其平均粒径为219.49 nm;②人β-防御素3的载药量为(20.67±0.17)%,包封率为(54.52±1.31)%;③人β-防御素3的25 d累计释药量平均为(74.12±0.43)%;④结果表明,人β-防御素3/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良好,理论上可以达到缓释抗菌的目的,为后续的动物抗菌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
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制备及动物体内的缓释
背景:课题组前期进行了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合成工艺及其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并证实其有效性,但因颗粒较大,限制其在注射方面的应用,且存在对组织的刺激等不良反应.目的:采用乳剂-扩散溶剂挥发法制备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研究其粉粒学特征、体内释药特性及组织毒性.方法: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采用乳剂-扩散溶剂挥发法制备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并加以研磨过滤,计算纳米粒的粒径、药物包封率、载药量及形态等参数.选取100只昆明小鼠(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将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悬浮液注射入实验组小鼠颈部皮下,对照组小鼠给予等剂量0.5%盐酸罗哌卡因.分别于药物注射后30 min及1,2,3,6,10,18,24,36,48 h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观察体内释药情况,对注射部位及全身主要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检测其组织学毒性.结果与结论:①制备的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粒径为(73.5±16.7)nm,载药量为(6.07±0.22)%,包封率为(62.73±4.83)%;②动物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血药浓度明显降低(P=0.00).对照组药物留置时间约6 h,实验组药物留置时间约48 h,药物持续缓释;③实验组小鼠药物注射局部组织仅见轻微炎症反应,每组小鼠均未见组织细胞坏死及全身主要脏器的病理学改变;④结果提示,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可以成功制备,动物体内具有明显的缓释性,组织器官毒性小.
-
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酯载生长因子的缓释纳米微球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增加软骨细胞和祖细胞基质的产生,可增强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sox9基因、Ⅱ型胶原以及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具有诱导间充质细胞迁徙、增殖、分化,终促使软骨、骨形成的作用。目的: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酯纳米微球系统纳米微球缓释系统,观察微球生长因子形态和粒径分布、载药量、包封率、体外缓释时间及生物活性。
方法:采用复乳-干燥法制备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酯纳米微球系统,体外分离培养猪软骨细胞。实验分为3组:第1组培养液不添加药物做为对照;第2组培养液中添加含20μg/L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第3组培养液中添加20μg/L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酯纳米微球系统纳米微球;其中在第2组和第3组又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酯纳米微球系统纳米微球分别设为55,100μg/L两种的有效浓度,采用MTT法检测微球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模拟体内条件观察纳米微球的体外缓释性及生物活性。
结果与结论:该纳米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大小均匀,粒径为231-415 nm,扫描电镜平均粒径323 nm。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9.63±0.16)%和(1.92±0.16)%。根据15 d内对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酯纳米微球的体外释药的观察,保持持续释放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且释放的浓度呈增长水平。该微球缓释系统有生物活性,能显著促进猪软骨细胞的增殖,其效应高于单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效应。提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酯纳米微球缓释系统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药性以及生物活性符合纳米微球的一般规律,能够满足相应的软骨缺损修复要求。 -
聚乳酸羟基乙酸CXCR4-miRNA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特征
背景:有关研究表明聚乳酸羟基乙酸能够有效包裹反义寡核苷酸、小的干扰 RNA、微小RNA等,可以较好地保护其在体内不受各种酶的破坏,并可以起到缓慢释放药物的作用,从而可以减少药物的给药次数,达到长期、有效的治疗效果。
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CXCR4-miRNA纳米微粒,并研究纳米微粒的特性。
方法:运用二次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CXCR4-miRNA纳米微粒,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微粒的载药量及包封率,透射电镜观察微粒形态,激光粒径仪测定纳米微粒的大小和分布;将纳米微粒悬浮于磷酸盐缓冲液中观察其缓释特性。
结果与结论:制备的纳米微粒形态呈圆形,表面光滑,分散性好,不粘连,其粒径分布在143-502 nm,平均粒径为280 nm,平均载药量为(0.515±0.023)%,平均包封率为50.2%,批间差异小。纳米微球在体外可以缓慢释放,经过前几天的快速释放后,在第14天进入平台期。结果充分表明运用二次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CXCR4-miRNA纳米微粒的工艺过程简单,粒子性状符合要求且具有缓释性。 -
他克莫司载药胶束的制备与制剂学性质
目的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 (lactide),mPEG-PLA]嵌段共聚物为载体材料,制备他克莫司载药胶束,考察其制剂学性质.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他克莫司载药胶束.超速离心法测定他克莫司载药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以载药量、包封率、粒径以及粒径分布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他克莫司载药胶束制备处方.应用透射电镜、粒度测定仪和zeta电位分析仪对他克莫司载药胶柬的形态、粒径和电位进行表征.结果 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他克莫司载药胶束载药量为7.77%,包封率为84.31%,胶束粒子外观圆整且分散良好,平均粒径为23.20nm,PDI为0.058,zeta电位为-0.831 mY.结论 单因素试验联合正交试验可有效地优化他克莫司mPEG-PLA胶束处方和制备工艺.优化条件下制备的他克莫司载药胶束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24h内稳定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