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口服布洛芬致脑膜炎2例
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以消化不良、皮疹、头晕、耳鸣、胃肠道溃疡和出血,转氨酶升高多见,其不良反应表现为药源性脑膜炎的报道少见.我院从97年12月~99年4月诊治5例药源性脑膜炎,其中2例是口服布洛芬所致,现报告如下:
-
老年急性胆囊炎52例临床分析
我院于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急性胆囊炎52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2例中男性21例,女性31例;年龄60~70岁45例,70~80岁7例.突发右上腹痛52例,伴恶心呕吐厌食者11例,发病至入院时间<48 h 45例,48~72 h5例,>72 h 2例.手术前B超提示胆囊有结石46例,非结石胆囊炎6例;呈局限性腹膜炎50例,弥漫性腹膜炎2例,中毒性休克者1例.合并高血压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7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10例.白细胞升高[(12~15)×109/L]47例,白细胞>20×109/L 5例,血清转氨酶升高,碱性磷酸酶(AKP)升高较常见,20例血清胆红素升高,17例患者血清淀粉酶升高,体温>38℃20例.B超显示有胆囊体积增大,囊壁增厚并呈双边征,以及胆囊内有结石光团,胆汁浓缩征象,86%患者有胆周积液.1.2手术方法:52例中47例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胆囊坏疽3例,穿孔2例,发现胆囊周围积液40例,伴有胆总管结石4例.急诊胆囊切除45例(其中4例加用胆总管T管引流术),胆囊造瘘术2例(3个月后相继拔管择期切除病变胆囊);4例保守治疗后治愈未作胆囊手术,关腹时网膜孔处放置潘氏管引流3~5 d,24 h引流量<15 mL拔管.
-
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 ,M P)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也是小儿长期慢性咳嗽的病因之一。MP不仅侵袭呼吸系统,还可导致多系统多器官损害,严重危害着儿童健康,掌握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时作出诊断,应用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治疗上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该药常引起恶心呕吐、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资料显示:肺炎支原体肺炎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逐年增强,单独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较差。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我科应用痰热清注射液配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支原体肺炎患儿8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127例分析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临床较为常见,是结核病人停止化疗的常见原因之一.我院1998~2000年住院肺结核病人中,因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127例.本文对病人出现肝损害的时间、程度、保肝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佳治疗方案.临床资料1998~2000年住院肺结核病人因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资料完整者127例,男82例,女45例年龄17~69岁,平均48岁,初治86例,复治41例,用药前无肝炎病史,无转氨酶升高史,未用过潜在性肝损害药物,无酗酒史,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抗结核治疗统一采用2HRS(E)Z/4HR方案,每日剂量异烟肼(H)300mg,复合利福平(R)450mg,吡嗪酰胺(Z)1500mg,乙胺丁醇(H)750mg,链霉素(S)750mg,常规肝功能检测:用药前抽空腹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其转氨酶作为基础值,以后每周检查1次,连续4周后改为有症状随时查或每月查1次.
-
哪些药物可引起药物性肝病
药物性肝病是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导致肝细胞损害,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多表现为黄疸、转氨酶升高等,可伴发热和皮疹,病程常可逆转,重者可有肝坏死甚至导致死亡.药物的肝内代谢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药物进入人体后,部分药物经肝脏生物转化获得药理活性,其代谢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Ⅰ相反应,通过氧化、还原或水解作用将药物转化成相应产物,此过程由肝脏一组单氧化酶系催化,其中细胞色素P-450的核心氧化酶受遗传基因影响,并且易被多种因素诱导或抑制,造成药物在肝脏代谢不同.第二阶段称为Ⅱ相反应,是将药物或Ⅰ相代谢产物与内源性物质结合成为易排出代谢产物.同时肝脏血流量和肝细胞对药物的清除率以及生物利用度亦有影响.
-
生化测定中13例ALT和AST数据不符原因分析及措施
ALT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存在于肝脏、心脏和骨骼肌中.肝细胞或某些组织损伤或坏死,都会使血液中的ALT升高.AST是天门冬氨基转移酶,也是反映肝脏功能的其中一项指标.需要注意的是,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有很多,当患者出现有ALT和AST升高的情况后,要先查明病因,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
苯扎贝特致横纹肌溶解症1例
贝特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调血脂药,除发挥调血脂作用外,尚兼具抗凝、抗血栓、抗炎性作用等,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死亡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全性分析显示,使用贝特类药物可引起肌酸激酶(CK)及转氨酶升高、尿素氮增加,停药后可恢复,但罕见发生横纹肌溶解.在临床上发现了1例服用苯扎贝特分散片导致横纹肌溶解症(RML)病例,报告如下.
-
哪些人需经常检查肝功?
在回答该问题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哪些因素会导致肝功异常?肝功反复异常有哪些危害?应该说,我们常讲的肝功异常是指血清转氨酶的升高,而血清转氨酶活性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任何导致肝细胞损害的因素均可导致转氨酶升高,如果医生对此未加以注意明确病因,病人也未加以重视的话,就有可能病情发展,从而有可能进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癌.
-
肝功异常盲目保肝误治疗
肝功检查已经成为一项普查项目,但肝功异常并不意味着就是肝炎,如果盲目保肝治疗,不仅延误病情,还会因滥用药物而造成药物性肝炎等肝损害,保肝不成反伤肝.求医经历陶女士的儿子3岁时因一次腹痛在当地医院就诊,查肝功发现单纯转氨酶升高,被诊断为肝炎.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孩子腹痛缓解了,但复查肝功转氨酶仍升高.
-
血脂康合复方丹参滴丸对脂肪肝所致转氨酶升高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脂康合复方丹参滴丸对脂肪肝所致转氨酶升高影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高脂蛋白血症伴有脂肪肝,ALT升高的患者,服用血脂康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12周,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结果: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分别为TC6.34±0.78与5.26±0.65mmol/L(P<0.001);TG2.42±0.63与1.42±0.57mmol/L(P<0.001);脂肪肝显效率为31.4%,总有效率为75.6%;ALT86.72±23.21与48.23±14.52u/L(P<0.001).结论:血脂康合复方丹参滴丸对血脂、脂肪肝、ALT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未发现不良反应.
-
茵栀黄注射液治疗转氨酶升高68例
近年来我们采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转氨酶升高病例6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8例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6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厌油腻、腹胀等症状,且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及胆红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
神农肝酶安胶囊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升高的临床观察
2001年6月~2003年1月,笔者应用自制的神农肝酶安胶囊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升高25例,并与21例护肝片治疗的病例作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五灵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量效关系探导
目的:探导不同剂量的五灵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产生的量效关系.方法:不同剂量的五灵丸配合抗病毒,休息,及基本的保肝治疗.将患者随机分成4组进行疗效观察,对照比较.结论:五灵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存在着明显的量效依赖,其中以每日18克为适宜剂量.剂量进一步加大有使谷草转氨酶升高的风险.
-
蜂王胎与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肝炎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甘草酸二铵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药理实验证明能减轻小鼠因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引起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升高[1].
-
重视慢性乙型肝炎YMDD变异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抗病毒耐药的发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llepatitis B,CHB)治疗中被作为 -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核苷类药物治疗后耐药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出现将使后续治疗药物的疗效降低,并且抵消了之前获得的临床效果,会出现病毒反弹,血清转氨酶升高,HBeAg血清转换率降低,肝脏病理进展,肝硬化患者出现肝功能失代偿和死亡,肝移植后肝炎复发率增高等等.
-
腹泻、肝大、血脂增高
1病历摘要患者,女,22岁.因"腹胀、腹泻3年"入院.1.1病史患者3年前无诱因出现腹胀,下腹部明显,自觉肠蠕动活跃,可闻及肠鸣音,饭后发现左下腹膨隆及腹部蠕动波,伴排气增多;同时有腹泻,呈黄色蛋花样稀便,量较大,3~7次/d,偶可见不消化食物及膜状物,无里急后重、黏液、脓血,排便后腹胀可部分缓解.间断出现返酸、嗳气,多于餐后1 h内出现,尤以饱食或进食不易消化食物后明显.间断成形便1次/d或便秘.服用过多种中药,效果不佳.1年前在外院结肠镜检查正常;胃镜示胃下垂、浅表性胃炎;曾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具体不详),考虑为药物性肝损伤,给予易善复口服,停用中药后转氨酶渐正常.半年前我院查便常规+潜血正常;肝功能正常:血ANCA、ASCA、抗ENA均阴性;肝脏超声示肝大,弥漫性回声增强;上消化道及口服小肠造影示低张力胃,胃蠕动及排空功能差,小肠绒毛增粗,为雪花样,小肠吸收不良.给予易善复、培菲康治疗,症状无改善,收入院.发病以来精神、心情不佳,平素性格内向,睡眠、食欲较差,喜清淡饮食,无发热、盗汗.既往史:自幼即容易腹泻,近1年发现躯干皮肤斑点状色素沉着.月经正常.
-
婴儿肝炎综合征62例病因与临床分析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一组由婴儿期(包括新生儿)起病,伴有黄疽、病理性肝脏体征和血清转氨酶升高的临床症候群.以肝内病变为主,病因复杂,预后差异较大.我院2000~2005年共收治6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现就有关病因与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
万古霉素导致急性肝损伤一例
患者女,66岁,主因“面颈部、躯干、双上肢红斑脱屑2个月加重一周”于2013年7月9日到我科住院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7.3℃,呼吸16次/min,心率72次/min,血压120/70 mm Hg,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查体:双眼睑红肿、干燥,面颈部、躯干、双上肢、阴阜可见弥漫性水肿性红斑,其上可见片状油腻性鳞屑、大片糜烂面、少量渗出、浆痂,未见明显水疱,尼氏征(+)。口腔、外阴黏膜未见明显破溃。入院后诊断“红斑性天疱疮”。给予泼尼松60 mg/d(观察5 d皮疹未控制,激素增加原剂量的50%即90 mg/d),同时给予保护胃黏膜药吉法酯100 mg每日3次口服,氯化钾0.5 g每日三次口服,碳酸钙750 mg每日1次口服。入院时肝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9 U/L。7月12日细菌培养出中间葡萄球菌,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但抗感染效果较差,皮疹持续扩展,红斑边缘出现坠积性脓疱,临床上考虑继发金葡菌感染的可能性大,7月18日请药剂科会诊,改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商品名:来可信,生产企业: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生产批号:130109)1 g q12 h静脉滴注,用药4 d后(7月22日)查肝功:ALT 76 U/L,AST 56 U/L,出现转氨酶升高,当天细菌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考虑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效果好,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少,继续应用万古霉素抗感染,同时给予肝太乐399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保肝治疗及监测肝功能。用药7 d后(7月25日)查肝功:ALT 178 U/L,AST 130 U/L,总胆红素TB和碱性磷酸酶ALP均正常,出现急性肝损伤,立即停用万古霉素,给予谷胱甘肽1.2 g及易善复465 mg每日1次静脉点滴,停用万古霉素后4 d,查肝功:ALT 282 U/L,AST 139 U/L,停用后6 d ALT及AST指标值降至峰值的一半,停用26 d后ALT及AST完全恢复正常。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前、后测定肝功能指标变化ALT、AST见图1,2。
-
卡马西平相关重症药疹2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卡马西平属三环类抗惊厥药,为精神科和神经科常用药物,单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治疗各型癫痫、多种精神障碍以及三叉神经痛等,也可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的治疗.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晕、共济失调、嗜睡等神经系统反应,也可发生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皮肤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和药疹等.药疹为药物进入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重症药疹多由变态反应所致,其中以Ⅳ型变态反应为主,多伴其他系统损害,重者可危及生命[1-2].据报道,近年来卡马西平相关药疹有增多的趋势[3],现将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诊治的2例卡马西平相关重症药疹(包括1例大泡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和1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总结报道如下.
-
第13例超声检查发现肝左叶实性巨大肿物伴少量腹水
患者男,43岁,因左季肋区疼痛3个月,发现肝内占位病变伴发热、盗汗半个月就诊.既往无肝炎、结核病史.自发病以来体重减轻5kg余.查体: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巩膜重度黄染,双侧肝掌可见.实验室检查:谷丙、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总胆红素及直接、间接胆红素稍增高,癌胚抗原及甲胎蛋白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