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射频电流为频率100~1.5Mhz的交流电流,可经心内电极导管在心脏局部组织产生60~70度的热量,导致心肌细胞很小范围的干燥性坏死,与直流电和激光能量相比,不产生气压伤,不损伤血液有形成份,心肌损伤面积较小,部位容易确定,安全度较高.1987年,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折返机制引起的心动过速应用于临床以来,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研究及临床治疗发生了重大的进展.目前,有关研究正在深入进行,临床应用得到进一步推广,现将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简要介绍.
-
Mahaim纤维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治疗一例分析
早在1937年Mahaim发现束室纤维和结束纤维,两者均称为 Mahaim纤维.近年随着电生理研究的深入和射频消融治疗学的进展,才发现Mahaim纤维实际上是起自左房越过三尖瓣环与右束支末端相连接的房束纤维或称之为房束旁道.现将射频消融成功治疗1例Mahaim纤维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的结果报告如下,并探讨Mahaim纤维的电生理学特征.
-
简述电生理仪器的发展现状
现代医疗卫生领域,医疗器械是必不可少的载体工具,通过医生服务于患者,据统计,医院医疗器械投资占医院固定资产的40%以上,而电生理仪器又在这一数字中占有相当重的比例,综观目前的电生理研究发展经历,会发现国内电生理仪器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呃逆的中医中药治疗
呃逆的发生及神经支配过去曾认为呃逆反射是一种不自主的呼吸反射,但电生理研究否定了这一观点[1].肌电图检查显示,呃逆发作时吸气活动并不仅限于横膈,外肋间肌和斜角肌也参与了活动.
-
人立体视觉的发育
立体视觉研究是现代眼科的新领域,是人类和高等动物在三维空间中后天获得的视觉功能,是双眼视功能的高形式,是人类从事各种精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之一.Banks[1]通过对动物及人的研究发现,大脑皮质存在双眼视细胞,它对立体视觉发生和完善起决定作用.近年来,电生理研究也发现和证实了双眼视细胞的存在.尽管人类双眼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尚不清楚,但许多研究从多方面均表明,人类的双眼视觉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发育,在此时期内受到任何异常因素影响特别是斜视导致视轴不平衡,一眼受到抑制,异常视网膜对应,均可导致未发育或发育未完善的的立体视觉丧失或停顿.同时,也只有在立体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内去除阻碍双眼视觉发育的因素才可能获得正常立体视觉.
-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研究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摘要)
-
慢性心房颤动外科治疗的电生理基础及研究进展
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是近十几年来受关注的研究领域.自Cox报道迷宫手术以来,围绕着慢性房颤的外科治疗在不断的深入,在手术治疗器质性心脏病伴发的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方面进行了系列的研究和随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简述房颤外科治疗的电生理研究进展,并将目前具代表意义和有应用前景的手术介绍如下.
-
肺静脉口外环状消融并电学隔离左上腔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一例
许多电生理研究表明,心脏大静脉内的异常电活动是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主要触发灶或驱动灶[1-3],左心房后壁的特殊组织学结构和电学特性是心房颤动(AF)的重要维持基础[4,5].
-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重要性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房颤患者的病死率是无房颤者的两倍,缺血性脑卒中是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房颤使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增加近5倍.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临床电生理研究室
-
冠状静脉窦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难点,起搏治疗是临床的选择之一.1997年,Papageorgiou等[1]的电生理研究表明冠状静脉窦起搏能有效防止房颤发生,但冠状静脉窦起搏治疗阵发房颤的长期临床应用尚未见报道.
-
常见的心电生理现象
超常传导人们对超常传导(supernormal conduction)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早在1912年Adr4an和Lucas在对神经细胞电生理研究中发现了"超常应激"现象;嗣后,Lewis和Master等在1924年报道1例高度房室阻滞患者其传导功能发生"超常"暂时性改善的现象,提出了"超常传导"的概念.
-
慢径电位的电生理特征及标测方法
人和实验动物的心内电生理研究表明在房室结附近可标测到慢径电位(atrial end of slow-pathway potential,Asp),目前关于慢径电位的电生理特点以及标测方法的研究尚少,本文结合我院一组病例资料,探讨Asp的电生理特征、标测方法以及在慢径消融中的临床应用.
-
如何看待关于决奈达隆的不同信息
近来,有关新的抗心律失常药决奈达隆( dronedarone)信息引起了许多关注,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适应证与禁忌证已经陆续有报道,但也有上市后发现副作用和有关其临床试验(PALLAS研究)被提前终止的消息.该药品尚未在我国上市,如何看待这一新药却已经成为一个较为热门的话题.盐酸决奈达隆是苯并呋喃的一种衍生物,结构类似于胺碘酮,但不含有碘,且增加了一个甲基磺胺基团.因此,决奈达隆的组织内蓄积减少,理论上对器官的毒性降低.其细胞电生理研究显示,该药的作用类似胺碘酮.
-
持续性植物生存状态的脑电生理研究(附1例报告)
近年来脑诱发电位检查对昏迷、脑死亡的判断及估价预后,己日益受重视,是神经电生理研究的重要进展.具有现代化医疗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ICU),脑电生理检查也成为医务人员掌握病情及估价预后的重要手段.我院于1996年5月~10月曾对1例心脏骤停导致昏迷长达3月余的患儿进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及体感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系列监测,动态观察脑电生理变化,现报告如下.
-
进一步促进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在我国的发展
脑诱发电位(BEP)技术的建立得益于计算机的发展.自80年代以来,BEP在世界各国的大医院中普遍使用.在我国,一些临床实验室一直致力于将该技术应用于精神科临床.目前在一些技术的应用上,如第一信号系统感觉刺激诱发出的听觉诱发电位(AEP)、视觉诱发电位(VEP)、体感诱发电位(SEP)工作等与国外的差距并不显著.但近几年,欧洲、美国及日本在如何综合运用第二信号系统刺激软件,诱发出能反映记忆、思维、特异性认知和情感等精神心理活动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potentials,ERP)方面取得了进展[1].表明从BEP到ERP概念的确定和延伸,标志着在精神医学脑电生理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1,2].
-
EABR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应用研究
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相关神经电生理研究的发展并促进了以之为基础的一系列神经电生理检查手段的临床应用其中EABR 就是成熟的检查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术后效果的评估及术后电生理研究.
-
刺激牙本质引起牙髓神经反应的电生理研究
为探究各种施加在牙本质上的刺激对牙髓的影响,需要了解牙髓神经在牙本质受到刺激后的反应情况.本文介绍了相关的神经电生理研究方法:通过记录动物模型的下齿槽神经纤维上复合动作电位的变化和单束下齿槽神经纤维自发放电频率的变化,研究牙髓神经对各种外界刺激的即时反应程度.该研究方法可鉴别确定牙髓神经纤维的种类和不同种类的神经纤维对不同刺激的反应特性,并已在麻醉方法的研究、麻醉仪器的研发和激光切割等齿科疼痛研究领域得以应用.
-
小儿癫痫及相关疾病的神经电生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本课题组在对小儿癫痫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以小儿癫痫及相关疾病为重点,在小儿神经电生理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临床应用成果.
-
代谢性谷氨酸受体拮抗剂鞘内给药预防早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实验研究
代谢性谷氨酸受体(mGluR)是一组新型的谷氨酸受体,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并与疼痛密切相关,尤其是其中的第五型受体-mGluR5参与多种疼痛过程,电生理研究发现mGluR5主要在慢性伤害性疼痛过程中发挥作用[1],近来研究发现mGluR5的拮抗剂可以缓解外周神经损伤造成的神经病理性疼痛[2],而2-甲基-6-苯基乙炔基嘧啶(MPEP)就是一种高效非竞争性的mGluR5拮抗剂[3].本研究目的是观察MPEP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紧缩性模型(CCI)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的预防作用.
-
一种小动物离体心脏的电生理设备使用方法
随着膜片钳的出现,现代电生理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许多新的通道被发现,但仅局限于细胞水平的研究,细胞与细胞间的电活动及细胞连接之间的研究不能完全在单细胞研究中解决;在体大鼠心脏的电生理研究,国内外文章较多,但因自主神经、呼吸的影响,难以分辨实验药物的具体作用位点:离体大鼠心脏灌流的电生理方法,可以在去除自主神经等影响下,单独观察药物、压力作用对心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