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肽Y的RIA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神经肽Y(NPY)是一种含有36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1982年Tatemoto[1]利用它们的酰胺化羧基末端首先从猪脑中发现并分离出来。后来的研究发现NPY广泛地分布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原和它们的突起中,在外周神经系统,NPY通常与儿茶酚胺共同储存,在支配血管的神经中存在大量的NPY。切除交感神经,或用利血平耗竭儿茶酚胺都可引起相应组织中NPY含量显著减少。刺激交感神经,不仅可以引起儿茶酚胺的分泌,也可引起NPY的分泌,所以认为NPY是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NE)的辅递质,它们可以通过突触前受体抑制NE的释放,又可以通过突触后受体增加NE的作用[2]。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其作用复杂,在中枢可以抑制呼吸,调节血压和在外周器官可以引起持久的平滑肌收缩,特别是收缩冠状动脉,参与对心血管、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等器官的功能调节。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血管新生的作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一员,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多种类型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分化和再生具有重要作用[1].研究显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人脑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内皮细胞以及新生血管平滑肌细胞均能产生BDNF,而且BDNF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2,3].因此我们推测BDNF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机体新生血管的形成.为此,我们对BDNF的体内体外促血管新生作用进行了研究.
-
大脑高级皮质功能可塑性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进展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及其他通道和躯体各部分进行着信息交换,是人的意识、智慧和行动的源泉.在蓬勃兴起的脑科学研究领域,脑功能可塑性的研究是亟待发展的一项前沿的交叉研究内容,这一研究需要在认知神经心理学、临床神经心理学、失语症学、神经康复学等领域内集成进行.
-
甘丙肽与运动对糖尿病的影响
甘丙肽(galanin,GAL)是1983年发现的由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其N和C端分别为甘氨酸和丙氨酸残基[1].它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内,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并与糖尿病关系十分密切.
-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修复学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原发性病变或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疼痛综合征,通常由脑、脊髓或者外周神经损伤以及疾病引起;并伴有损伤神经的微环境改变.神经修复主要通过纠正这种微环境改变,修复导致疼痛的各种异常、损伤神经构筑,恢复神经通路信号平衡,并提供神经生长和再生所需各种营养支持因子.目前疼痛神经修复学治疗策略包括各种药物神经调控激励、神经修复类手术、组织及细胞移植等[1-4].现分述如下.
-
多巴胺D1受体在视神经保护中的研究进展
多巴胺是一种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能神经传递功能的紊乱可以导致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帕金森病即是其中一种典型的疾病,另外还包括精神分裂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和药物成瘾等疾病[1-3].
-
神经肽Y在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肾脏损害中的作用机制
神经肽Y(Neuropeptide, NPY)是1982年Tatemoto等首次从猪脑中提取的含36个氨基酸的多肽,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是脑和心脏组织内表达丰富的肽类物质之一[1].NPY的生物学作用极为复杂,除与学习、记忆、惊厥、疼痛、焦虑、抑郁、摄食等有关,还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多种途径对心血管系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将神经肽Y在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肾脏损害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神经干/祖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胚胎和成年的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神经系统中都存在神经干/祖细胞(NSCs/NPCs).这类神经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并表现出相应的形态和电生理特征.神经干细胞的研究使人们对神经系统的发育、神经元的再生及神经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修复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
-
大鼠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后胞体分布区神经组织的红外光谱分析
目的:成年哺乳动物外周神经系统(PNS)损伤后可以有效再生,而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不能有效地再生连接.因此,通过对PNS和CNS损伤后再生过程进行比较性研究认识造成二者再生差异的机制,对于认识CNS损伤的修复及CNS退行性变的机制,寻找和开创有效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随着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通过显微镜选定生物组织中特定的微区,可以进一步确定组织细胞结构中各种组分含量的变化,从而可为生物系统的研究提供信息.方法:应用Fourier红外光谱(FTIR)检测方法分析大鼠脊髓和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应的神经元胞体分布区神经组织中归属为核酸和蛋白质的谱带吸收强度的变化,比较外周和中枢神经损伤后胞体分布区神经组织总蛋白和核酸的变化规律.结果:伤后早期,外周和中枢神经损伤后其相应胞体部位神经组织RNA、DNA和蛋白质的含量均增加;一周后,外周和中枢神经元胞体分布区RNA、DNA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同:外周神经元胞体RNA和DNA的含量仍较高,而中枢神经伤侧和对照侧胞体RNA和DNA的含量接近,中枢和外周神经元胞体蛋白含量变化相反.结论:外周和中枢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其胞体反应性不同,这一差异可能与外周和中枢神经损伤后再生差异有关.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HS)是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和胶原过度聚积的结果.实验证实,外周神经系统通过神经肽的介导在瘢痕的增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主要的感觉神经肽之一,它参与局部的炎症反应、血管扩张、胶原增生等过程.有实验证实CGRP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明显高于正常组织[1],因此推测它在HS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5-羟色胺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5-羟色胺综合征(serotonin syndrome,SS)是一种由于药物及其相互作用产生的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5-羟色胺(5-HT)过多所致的药物副反应综合征[1,2].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状态改变(易激惹),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多汗、肠鸣音亢进、瞳孔扩大、发热、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神经肌肉功能异常(震颤、阵挛、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随着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药物临床使用的增加,该病发病率明显升高,但大部分神经、精神科临床医师尚缺乏认识,我们对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综述如下.
-
279 喉返神经麻痹的新概念与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病因、诊断和处理
【喉返神经麻痹(URLNP)的原因】 任何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的单侧损伤,包括RLN运动神经元或轴突,都可引起URLNP。手术损伤似乎是主要病因,甲状腺切除术是常见的引起URLNP的手术。近30年来,甲状腺切除术后URLNP的发生率已下降,而其它手术(特别是颈椎和颈动脉手术)后URLNP的发生率……
-
离子型ATP受体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人们仅视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一种储能、供能物质(通常在细胞内浓度较高),20世纪50年代,Holton发现感觉神经兴奋时释放ATP,并可作用于平滑肌、心肌和神经细胞等多种组织产生重要的生物效应,提示ATP在神经兴奋传递中具有实际意义.在1972年Burnstock提出了"嘌呤能神经"学说,并推测存在特异性的ATP受体,这被后来的很多研究证实,1978年,Burnstock正式命名"嘌呤受体"(purinoceptor),并将其分为P1(腺苷)受体和P2(ATP)受体两种类型.P1受体包括A1、A2A、A2B、A3四类,均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家族.P2受体又可以分为离子型的P2X受体和代谢型的P2Y受体两种类型[1].P2Y受体也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家族,目前已经克隆了P2Y1、P2Y2、P2Y4、P2Y6、P2Y11、P2Y12六个具有功能的亚单位(subunit).P2X受体属于配体门控离子通道(ligand-gated ion-channel)受体,介导非选择性阳离子电导的增加,激活后可以产生内向电流,1994年Valera和Brake首次克隆了P2X1、P2X2亚单位[2,3],随后又相继克隆了P2X3、P2X4、P2X5、P2X6、P2X7亚单位,P2X受体家族被认为是继烟碱受体、谷氨酸受体超家族后第三类配体门控离子通道超家族.该家族受体广泛分布在内脏、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ATP作为一种在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存在的兴奋性的神经递质/调质,通过与P2X受体结合发挥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
妊高征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近年来发现的血管活性多肽.CGRP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及某些器官组织中,是目前已知强的舒张血管物质,对各系统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观察了妊娠妇女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的血浆CGRP水平,以探讨其在PIH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为PIH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
不伴有哮喘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是累及中、小动脉和静脉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特征是哮喘、高嗜酸细胞血症和血管外嗜酸细胞性肉芽肿.该病临床表现各异,可从轻度的症状(鼻炎)到重要脏器如肺、心、肾、胃肠及外周神经系统的累及.CSS患者中哮喘发生率高,国外统计几乎所有CSS患者均伴有哮喘症状的发生,不伴有哮喘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较少见.
-
酸敏感离子通道对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的抑制及其相互作用
酸敏感离子通道(acid-sensing ion channels,ASICs)是神经细胞的非电压门控阳离子通道,广泛分布于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参与痛觉、触觉、酸味觉的形成.在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功能、炎症及脑缺血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ASICs分别由5个亚基:ASICla、ASICIb、ASIC2a、ASIC2b和ASIC3通过形成同聚体或异聚体构成.每个亚基都有2个跨膜区,1个大的富含半胱氨酸的胞外域和均位于胞内的N端与C端构成.
-
心血通对冠心病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1983年Rosefele等在人和哺乳动物体内发现的一种神经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系统以及某些器官组织中,它是目前已知强的舒血管物质之一,对各系统,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我们用放射免疫法对48 例冠心病患者作了CGRP的检测,并观察了心血通对冠心病患者血浆CGRP的动态变化.
-
P物质对去甲肾上腺素诱发大鼠离体心脏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P物质(SP)是一种神经肽,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前期研究表明,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时心肌组织内SP水平增加[1,2],与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急剧升高的时间相重叠[3],可能存在SP与儿茶酚胺的相互作用.急性心肌缺血时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NE)过度释放,可导致心律失常等.本研究拟评价SP对去甲肾上腺素诱发大鼠离体心脏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
5-HT2C受体与癫痫的关系
5-HT是人体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重要的神经递质,研究发现它涉及感觉、运动和行为等多种生理活动,分为7个亚族,即5-HT1-5-HT7,5-HT2由5-HT2A、5-HT2B、和5-HT2C三部分组成,5-HT2C受体基因定位于Xq24区,由RNA来修饰调节的G蛋白偶联受体,其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除大量分布在脉络丛外(该位置仅有此一种亚型),还广泛分布在嗅核,梨状核,带状核,后夹肌,边缘系统的伏隔核,海马杏仁核和基底神经节的尾状核和黑质[1].大体而言,5-HT2C受体与5-HT2C结合位点的体内分布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12例误诊分析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NB)是小儿外周神经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儿童肿瘤患者的7%~14%,起源于神经嵴细胞,好发于肾上腺、脊柱旁、眼球后,可早期转移至骨髓、骨组织.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缺乏特异性,原发部位广泛而隐蔽,早期即可有转移,易误诊.现将我院12例误诊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