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股深动脉分支刀刺伤延迟诊治1例

    作者:李启明;范红旗

    病人,男,22岁.左大腿中段被他人用尖刀由外向内刺伤,局部有一长约1.5 cm 皮肤裂口,当时创口内无大量新鲜出血,患侧足背动脉搏动有力,各趾端血运良好,趾活动及皮肤感觉可.当地医院考虑为单纯软组织裂伤,局麻下行清创、缝合,术后予抗炎、止血治疗.术后1 d 患者发觉左大腿肿胀明显,遂来我院就诊.B超示:肌间隙内存在较大的液性暗区,考虑为积血所致.急诊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探查,术中见:原伤道深达股骨平面后方,股深动脉的1小分支存在裂口,局部有新鲜出血,缝扎,放引流,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术后创口愈合良好.

    关键词: 刀剌伤 股深动脉
  • 38例股动脉损伤的救治

    作者:张春光;李靖厚;马季;陈颖

    1992年7月至1997年7月我们共收治股动脉损伤病人38例,经治疗,追踪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8例股动脉损伤的病人中,男性35例,女性3例.年龄19~51岁,其中30岁左右占70%以上.就诊早伤后30 min,晚伤后96 h,60%患者伤后1 h就诊.股动脉部分断裂者18例,全部断裂者14例,挫伤6例.开放28例,闭合10例.刀伤26例,玻璃切割伤2例,骨折3例,挤压伤3例,枪伤2例,医源性2例.伴有失血性休克21例,股神经断裂4例,坐骨神经断裂3例,股深动脉端断裂者4例,创口感染者3例,伴静脉断裂14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9条血管,端吻合11条,单纯修补15条.

  • 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56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正平;张正慧;孙启峰

    目的:总结56例下肢动脉闭塞症行旁路转流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2007年动脉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56例,其中腹主动脉双侧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9例,有3例合并实施腰交感神经切断术;腹主动脉(髂)-股动脉单侧转流术7例;股动脉-月国动脉转流术21例;股动脉-股动脉转流术3例;月国动脉-胫后动脉转流术4例;腋动脉-股动脉转流术3例;股深动脉成形并股深动脉-月国动脉转流术2例;股总动脉-月国动脉-胫后动脉顺序转流术7例.结果:本组56例中有3例分别在术后2天、6个月、18个月时出现肢体坏疽行截肢术,余53例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结论:下肢动脉闭塞症以动脉硬化常见;术前综合应用Duplex、CTA、MRA、DSA等多种检查手段,对患者全身动脉硬化情况以及下肢动脉多平面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全面评估,注重治疗方案的个体化选择,将血管腔内治疗与传统旁路术相结合,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 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附28例报告)

    作者:孙俊峰;梁跃飞;郑晓勇;王强;高兆明

    目的:总结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经验.方法:以股深动脉作为流入道和流出道施行旁路转流术,共4种手术方式:①腹主-股深动脉旁路转流术;②股-股深动脉旁路转流术;③股深动脉成形术;④股深动脉-腘动脉旁路转流术.结果: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8例,共38条患肢.本组28例已随访5~60个月,平均24个月.疗效良好者20例;1例症状好转;3例保留足跟的截足者,仅保持户内活动,但生活可自理;1例术后6个月因严重感染行膝下截肢术.结论:当髂股或股浅动脉广泛性闭塞时,股深动脉作为流入道和流出道,为重建下肢血液循环起重要作用.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简单,安全,有效.

  • 双侧股深动脉及旋股外侧动脉变异一例

    作者:孟凡洁;李一帆;杨茂有;尚云龙

    笔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双侧股深动脉及旋股外侧动脉均有变异,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供解剖学和临床参考.右侧股动脉(外径为0.90 cm)在腹股沟韧带下方4.1 cm处的后壁发出股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0.52 cm.同时,在此处由股动脉外侧壁发出1条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外径为0.55 cm,旋股外侧动脉发出后行向外下方2.85 cm后,随即发出5条终支,即1条升支(外径为0.36 cm)、2条横支(外径均为0.40 cm)和2条降支(外径分别为0.20 cm和0.40 cm).股深动脉主干下行4.30 cm处发出旋股内侧动脉,起始部外径为0.30 cm.在此行程中均有静脉伴行.

  • 股动脉分支变异标本一例

    作者:吴国运;梁成青;黄大元;熊键

    笔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尸时,发现股动脉分支存在多处变异,现报告如下.本例变异尸体为男性,50岁左右,身高约170 cm.通过解剖暴露股三角,分离股动脉及其分支,观察动脉走行,游标卡尺(精度0.05 mm)动脉管径,照相记录.本例标本右侧股动脉(外径10 mm)在腹股沟韧带下方5 cm处的内侧发出股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8mm,股深动脉发出后随即跨过股神经转向外下,然后走行于股前群肌之间,分布于股四头肌深层.股动脉本干下行4 cm处发出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外径为8 mm(而在该部位的股动脉外径为7 mm),随即发出2支升支(外径为3 mm)、1支横支(外径为2 mm)和2支降支(外径为3.5mm).在此行程中均有静脉伴行.

  • 股深动脉变异二例

    作者:张亮;孟庆玲;庞刚;张媛媛

    笔者在解剖2具标本时,发现股深动脉变异,查阅文献,该变异较少见,为积累国人体质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变异1:40~50岁女性标本.右侧股深动脉缺如.股动脉起始处外径为8.14mm,旋股内侧、外侧动脉平腹股沟韧带高度直接发自股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起始处外径为5.00mm,在缝匠肌和股直肌的深面分为升、横和降支;旋股内侧动脉起始处外径为5.36mm,经髂腰肌与耻骨肌间向后走行.右侧穿动脉直接发自于股动脉后壁.对侧同名结构无任何异常.变异2:30~45岁男性标本.

  • 股深动脉高位起点一例

    作者:盛珺;杨向群

    股深动脉是股动脉粗大的分支,通常情况在腹股沟韧带下方(37.40±8.60)mm 处发出[1],起点处在股动脉的外侧壁或后壁,于股内侧肌与内收肌之间下行,其主要分支有旋股外侧动脉,旋股内侧动脉,穿动脉.

  • 股深动脉的穿动脉发出臀下动脉并多处变异一例

    作者:张廷才;司道文;刘学钧;张宇新

    尸体为男性,50岁左右,身高约170 cm.在解剖过程中发现左下肢的动、静脉多处存在变异.股深动脉分支变异;臀大肌的血供来源于股深动脉的穿动脉;股深静脉的穿静脉向上与臀下静脉吻合,向下与腘静脉吻合;小隐静脉注入到股深静脉的穿静脉.现报道如下.

  • 股静脉的位置及大隐静脉注入部位变异一例

    作者:马永强;李琳

    解剖一例老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左侧股动脉和股静脉重叠,股静脉在股动脉的深面稍偏内侧;大隐静脉越过股动脉的前方经股动脉和股深动脉起始部夹角处注入位于股动脉深面的股静脉.现报道如下:

  • 支架成形联合置管溶栓治疗TASC(Ⅱ)D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

    作者:高海军;陈光;王浩;王鹏辉;杨颐馨;温连芳

    目的 探讨TASC(Ⅱ)D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内成形术辅助置管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并对髂-股/股深动脉血管内成形术的可行性作一探索.方法 8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病变均为TASC(Ⅱ)D型,其中3例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闭塞,主动脉闭塞长度为2~6cm,1例腹主动脉远端重度狭窄伴右侧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闭塞,另外4例为双侧或单侧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闭塞.其中4例伴有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所有患者均采用PTA+内支架治疗,5例于血管内成形术后行辅助置管溶栓治疗.结果 8例患者主髂动脉闭塞段病变均成功开通;4例伴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仅行主/髂-股/股深动脉内支架成形术,而股浅动脉病变未予处理.技术均获成功,症状均获缓解,踝臂指数术前为0.58,术后为0.76.1例于术后出现左侧小脑小面积梗死,未发生严重后遗症.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慢性广泛主髂动脉闭塞病变,血管腔内成形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及近中期通畅率;支架植入后留置导管溶栓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的发生;髂-股深动脉血管内成形术可以达到改善患肢症状的治疗目的.

  • 股深动脉开通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治疗下肢缺血的对照研究

    作者:钟红珊;孟令岩;徐克;杨庆;王颖;李陇超

    目的 对照研究经皮股深动脉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伴有股深动脉狭窄的慢性长节段股浅动脉狭窄/闭塞所致严重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68例伴有股深动脉狭窄的股浅动脉长节段性闭塞(TASCⅡ分级C级)患者接受了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或股深动脉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对两组36例(18对)符合配对标准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疗法的疗效.研究终点为严重下肢缺血症状复发,需外科旁路手术、截肢或死亡.平均随访28个月.结果 介入治疗后28个月时,两组在即刻及中远期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深动脉成形和(或)支架植入组所需手术费用明显低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组.多变量分析证实膝下动脉流出道的通畅情况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于伴有股深动脉严重狭窄的慢性长节段股浅动脉狭窄/闭塞所致严重下肢缺血患者,股深动脉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术可获得与股浅动脉开通及支架植入术相似的临床疗效.

  • 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改善下肢缺血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国平;顾建平;楼文胜;何旭;陈亮;苏浩波;宋进华;汪涛;徐克

    目的 探讨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改善下肢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股浅动脉无法开通情况下,将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或流入道施行血管腔内血流重建术的疗效.6例患者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通畅,而髂动脉和股总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对其进行了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或)支架植入;4例患者股深动脉开口处狭窄,作为膝关节周围动脉网的流入道,对其行PTA;1例患者髂动脉和股总动脉及股深动脉均进行了PTA.结果 5例患者术后患肢疼痛逐渐消失,皮温明显升高,其中2例足趾溃疡渗液分别于术后3 d和10 d周时转为干性,术后3个月随访时溃疡完全愈合.3例表现为术前疼痛影响睡眠,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术后疼痛偶有出现但能耐受,不需或偶用一般止痛剂即可缓解.1例足趾坏疽术后2个月时自动脱落,未经外科干预.2例因下肢缺血严重,肢体坏死行外科膝上截肢术,创面1个月愈合.6个月时2例失访,随访期间5例有间歇性跛行.术后踝肱指数(ABI)(0.71 ± 0.21)与治疗前(0.32 ± 0.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当髂股动脉或股浅动脉广泛闭塞时,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或流入道是可供重建患肢血液循环的通道,股深动脉血流重建能有效改善下肢缺血症状.

  • 股深动脉开通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临床比较

    作者:于志海;涂灿;陆彬;王海涛

    目的 比较股深动脉开通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严重下肢缺血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分别采用股深动脉开通术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随访首次、再次通畅率,手术前后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及随访截肢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首次、再次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跛行距离和ABI水平均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跛行距离和AB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随访截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深动脉开通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治疗严重下肢缺血近远期疗效接近,但股深动脉开通术操作更为简便,且治疗费用低.

  •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超声诊断 (附5例报告)

    作者:祁红

    B超检查用于假性动脉瘤的诊断方面,较少有文献报道,我院应用B型超声协助临床诊断外伤性假性动脉瘤5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诊断外伤性假性动脉瘤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3~39岁.其假性动脉瘤发生的部位为:左锁骨下动脉1例,左、右侧股深动脉各1例,左侧胭动脉1例,右侧胫前动脉1例.

  • 股后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特征与游离移植应用

    作者:梁晓琴;郭永强;王剑利;霍然

    目的 研究股后外侧皮穿支解剖学特征,设计应用游离股后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方法 选取成人下肢标本,以氧化铅混合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测股后外侧区外径>0.5 mm的穿支,观测股后外侧皮穿支的起源、走行、分布及其吻合情况;通过血管造影技术显示股后外侧体被皮肤血管分布特点.临床切取游离股后外侧肌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6例,缺损面积10 cm ×5 cm~16 cm ×7 cm.结果 解剖发现股深动脉来源的1~3穿动脉发出恒定的股后外侧皮穿支,穿支血管直径(1.2±0.3)mm,游离血管蒂长度范围6.1~14.3 cm,穿支纵向分布于股后外侧区坐骨结节与股骨外上髁连线上,并沿此轴线构成股后外侧血管网.临床应用6例游离股后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皮瓣一期愈合,供区直接缝合,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及功能满意,质地良好.结论 游离股后外侧穿支皮瓣解剖恒定,切取方法简单,皮瓣质地优良,可用于四肢部位软组织缺损显微外科修复.

  • 下肢动脉造影的股深动脉形态学分析

    作者:黄新天;陆信武;蒋米尔;张培华

    收集1991~1995年的下肢动脉造影62例(98条肢体),对股深动脉形态学进行分析.认为股深动脉为临床重建下肢血液循环提供解剖学基础,通过动脉造影了解股深动脉的通畅情况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 股深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

    作者:郑海军;周海军;曹勇军

    患者 男,21岁.有吸毒史2年,肘正中静脉注射吸毒史1年.近1个月在未经消毒情况下于左侧腹股沟区自行用医用5 ml塑料注射器和针头注射毒品后,在注射区出现逐渐增大的肿块,间歇性胀痛20天入院.

  •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解剖

    作者:侯赛榕;沈立锋;黄华军;江小蓉;黄文华

    目的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经乳胶灌注防腐成人下肢标本20侧及新鲜成人下肢标本2侧,观察股深动脉的起点方位及分支类型,测量股深动脉及各分支长度和外径以及各分支起始部的角度.结果 股深动脉主要从股动脉后方(36.4%)和后外侧方(36.4%)发出,旋股内侧动脉从股深动脉发出(72.7%),从股动脉发出(27.3%).各主要血管的长度为:股深动脉(19.22±10.19) mm,其根部距腹股沟韧带的距离为(38±11.78)mm;旋股内侧动脉(12.56±6.17) mm;旋股外侧动脉(13.93±11.04) mm.各主要血管的外径为:股深动脉(5.20±1.57)mm,旋股内侧动脉(3.64±0.99) mm,其升支(2.66±0.99)mm;旋股外侧动脉(4.48±1.19) mm,其升支(2.12±0.59) mm.旋股内侧动脉升支以与主干成接近90°的夹角;旋股外侧动脉与其升支间约呈115.82°夹角.结论 熟悉股动脉应用解剖,有利于完善这种治疗方法.

  • 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重建尿道括约肌的应用解剖

    作者:马大军;谭宏;刘亚国;李鑫;刘兴国

    目的:为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转位重建尿道括约肌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5例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股薄肌的形态、主要血管、神经的来源,血管神经蒂的长度、入肌部位等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股薄肌全长(42.0±0.6) cm,肌腹长(31.0±3.8) cm;肌腱长(10.9±0.9) cm;股薄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股深动脉的股薄肌支,该分支起始处外径(2.1±0.6) mm,血管蒂长(9.2±0.9) cm,入肌部位在股薄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的深面;股薄肌的神经支配,均恒定地来自闭孔神经前支,该神经在闭膜管处,横径为(1.7±0.4) mm;厚(0.5±0.2) mm,从闭膜管至入肌点处长(10.4±1.4) cm。结论: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转位重建尿道括约肌术,经尸体摹拟实验,证明具有可行性。

61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