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DNA疫苗非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
DNA疫苗(DNA vaccine)又称为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是将编码特异性抗原的基因构建在表达性质粒中,经某种方法导入体内后,利用宿主细胞表达系统合成相应的病原体蛋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DNA疫苗自1990年发现以来,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可诱导广泛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是继减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之后的第三代疫苗,在人和动物的各种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病及肿瘤性疾病等领域发挥作用.
-
治疗性人源抗狂犬病毒抗体研究进展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人兽共患疾病,发病后死亡率几乎达百分之百.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基因组编码五种结构蛋白,其中由G基因编码的糖蛋白,是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的配体,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与病毒的毒力、致病性密切相关.
-
铜绿假单胞菌B细胞表位-MyD88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相关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外膜蛋白F(OprF)的主动免疫能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发挥局部保护作用.然而OprF的完整蛋白对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性.现有研究表明OprF蛋白含有大量的B细胞表位,因此,应用OprF优势抗原表位设计的疫苗,既能诱导机体产生抗Pa的中和抗体,又能克服非抗原决定簇成分潜在的毒副作用.考虑到表位蛋白的免疫原性较弱,不足以引发良好的免疫应答,故利用新型免疫佐剂MyD88来调节机体.
-
丙型肝炎病毒E2蛋白HVR1在体液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肝硬化、肝癌的高危险因素,目前尚无HCV疫苗上市.HCV包膜E2蛋白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是重要的候选疫苗成分.E2蛋白氨基末端由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高变区1(hypervariable region 1,HVR1)含有多个线性中和抗体表位,变异频率极高[1],增加了HCV疫苗研制的难度.近年发现,除了HVR1含有中和抗体表位外,E2蛋白还存在其他的保守空间构象和线性中和抗体表位[2].
-
Nrf2-ARE信号通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多种因素可诱导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包括外源性物质入侵、重金属及电离辐射、感染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氧化应激产生活性氧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亲电子物质,其在体内堆积诱导产生氧化应激或亲电子应激,损伤细胞膜,致DNA加合物的形成及诱导突变,从而介导一系列病理变化乃至疾病发生.
-
人乳头瘤病毒衣壳蛋白L1病毒样颗粒疫苗免疫机制及其应用效果进展
目前国内外已公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约90%的宫颈癌由HPV感染所致[1].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0万例新发宫颈癌患者,约27.4万死亡,其中80%的死亡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是因为在这些国家筛查和健康体检很难普及,且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另外HPV也可以引起男性阴茎及肛门周围恶性肿瘤.2006年研制成功的预防性HPV疫苗通过重组DNA技术表达L1蛋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性抗体可有效预防HPV感染,临床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
-
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发生的评价
瑞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效阿片类药物,其可被血液和组织中的酯酶迅速代谢清除,作用恢复迅速[1].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疼痛发生较早,疼痛程度较重,术后镇痛药物的需要量明显增加.这种疼痛发生的原因目前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认为是瑞芬太尼停用后镇痛作用消失太快[2],但也有学者认为是瑞芬太尼诱导机体产生了痛觉过敏[3].本研究拟评价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情况.
-
不同肿瘤患者输血合理性的鉴别
贫血是临床恶性肿瘤及其治疗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不论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还是联合化疗或放疗,多数患者需要手术中输血或治疗前后输血改善贫血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1 输血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通常认为发热反应主要是因为多次输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相合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后,诱导机体产生抗HLA抗体,此抗体与供血者白细胞发生作用,产生凝集反应,经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破坏释放出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血液长时间保存使白细胞分解产生的细胞因子,也可引起发热.
-
沙眼衣原体噬菌体衣壳蛋白Vp1血清抗体的检测
衣原体噬菌体作为一种侵袭衣原体的病毒可使衣原体解体,具有抗感染的作用.目前已经发现6种衣原体噬菌体,其上的Vp1蛋白为衣原体噬菌体的衣壳蛋白.是主要的结构蛋白.该蛋白高度保守并可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反应,适用于作为噬菌体的诊断抗原[1].沙眼衣原体是引起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其诊断困难、并发症严重.目前尚未在沙眼衣原体中发现噬菌体的存在.我们以豚鼠结膜炎衣原体(GPIC)噬菌体(PhiCPGI)的莺组Vp1纯化蛋白为抗原,通过ELISA法初步了解Ct感染者血清中针对Vp1蛋白的抗体,并用Western印迹法验证该抗体的特异性,推测Ct感染者血清中Vp1蛋白的存在,为沙眼衣原体与噬菌体的研究提供参考.
-
免疫耐受与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HBV得以在人体内持续复制,持续感染,导致慢性化,必然通过某些机制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使之不易被清除.目前大部分研究显示,机体对HBV的免疫耐受在HBV感染的慢性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排斥反应,特别是慢性排斥反应,是困扰器官移植的一大难题.诱导受者机体对移植物产生耐受反应是彻底克服器官排斥的理想措施.研究表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DC)在诱导机体免疫耐受中至关重要,其通过分泌内源性物质可诱导器官产生免疫耐受,而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则是体内重要的抗原呈提细胞,诱导免疫排斥.现就DC的内分泌免疫机制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