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侧卧位下肢外展架的研制
髋关节人工股骨头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要求患肢保持外展30°中立位,防止内收、内旋.普通外展架只能在仰卧位时满足要求.作者设计了侧卧位外展架,解决了侧卧位时患肢体位要求.侧卧位外展架由支架面板和底座构成.面板长75 cm,略成下凹弧形,宽度从近往远端渐窄,以适合搁置下肢.面板平面与底座平面延长线夹角为30°.(如图1).
-
全髋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认识
1998年2月~1999年12月的间,全髋置换术153例中术后早期发生关节脱位5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5例发生术后脱位的病人中男2例,女3例,平均62.6岁.术前诊断:股骨颈骨折3例,股骨头坏死1例,骨性关节炎1例;脱位时间:术后4~10周,平均7.8周,均为后脱位;根据Do脱位分类:体位性3例,肌力失衡2例;保守治疗3例;手术治疗2例.对脱位病人的X线片进行评估:①测定假体髋臼的前倾角和倾斜角.倾斜角正常为40°±10°.前倾角正常为15°±10°.②测出两侧小粗隆到坐骨结节连线的距离,如术侧较正常侧减少超过1cm,即为肌力失衡.
-
右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假体外露于体表一例
笔者于2011年3月收治右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外露于体表1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59岁,于1997年因摔伤右髋部致右股骨颈骨折,在外院行右人工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术后右下肢功能恢复不佳,一直拄拐行走,于3年前,右髋部皮肤出现破溃,人工假体渐外露出体表,近2年右下肢开始出现短缩,后来我院就诊,查体:右髋部见一约5 cm×5 cm皮肤破溃口,假体外露,右髋、膝关节活动受限,右下肢短缩10 cm,右下肢肌力达3级,X线片示:右人工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后,人工关节脱位、外露(图1).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异位骨化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70岁.因左髋疼痛伴活动受限4个月入院.患者5年前在外院因左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左髋运动与感觉功能恢复良好,无疼痛.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髋疼痛,初与活动左髋有关,逐渐加重,休息时也有疼痛,左髋活动明显受限,行走、站立均感困难.
-
肾病综合征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41岁,因肾病综合征3年,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致左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年,伴双髋臼发育不良.肾病恢复期行患肢骨牵引10 d,左侧非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血栓治疗7 d,床上髋、膝关节功能锻炼.2周顺利拆线出院,即拄双拐下地锻炼,术后3周时突发胸闷憋气摔倒而死亡,患者既往无心肺疾病史,诊断为肺栓塞.
-
麻醉对人工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回顾性分析1997~2000年间我院非骨水泥型全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以探讨麻醉对全髋术后DVT发生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非限制型全肩关节置换的常见并发症
近年来,肩关节置换已广泛用于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及肩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折后遗症等复杂的肩关节疾病,在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方面,临床疗效满意;但对术后各种相关并发症了解甚少,且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差异甚大(0%~62%).笔者回顾了关于限制型全肩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如假体松动、关节不稳、假体周围骨折、肩袖损伤、三角肌功能障碍、异位骨化、神经损伤、感染等的近国内外研究文献,对各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进展及相应处理措施等做一综述,希望有助于骨科医师更加全面、正确认识限制型全肩关节置换这一治疗手段,严格把握适应证,尽量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进展
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增多以及老年人平均寿命增加,THA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s,PFF)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累积的绝对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并被认为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一个重要并发症.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处理难度比较大,需要非常专业的医生和精湛的技术,这种骨折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进展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感染,特别是深部感染的几率较低,文献报道首次置换的感染率略高于1%,因感染而行返修手术的不足0.5%,返修手术的深部感染率略高,也仅为2.1%[1~3].随着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更换假体病例数的逐年递增,THR术后深部感染的病例也将日益增多,如何确切有效地控制感染,降低该疾病的致残率已成为一个挑战性问题.目前国际上对于THR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大体存在着两种观点,即保留原有假体与更换假体两种,后者又可分为一期更换(One-staged revision)与二期更换(Twostaged revision).笔者查阅近几年国外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
步态分析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意义
步态分析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并在20世纪早期得到发展[1].步态分析已经成为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的有效工具.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步态的恢复虽然有多种评分标准,但都缺乏定量的指标,步态分析可以通过对下肢步态数据的收集,定量的描述下肢活动能力[2].因此,应用步态分析技术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可以定量的评价手术疗效及指导康复治疗.
-
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重建对THA术后稳定性的研究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 作为髋关节重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髋关节置换的后外侧入路是目前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翻修术( Revision total hip replacement) 常用的手术入路.术后髋关节后脱位是一种比较严重而常见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左右, 仅次于假体松动[1].研究表明术后脱位多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2],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是导致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目前研究发现术中软组织破坏过多导致的软组织失平衡已逐渐成为假体脱位,尤其是早期脱位的主要因素.我们通过骨锚钉技术,及部分游离阔筋膜修复重建关节囊,增加髋关节术后稳定,降低早期术后脱位风险,极大恢复了髋关节张力,大可能地重建关节囊的正常解剖结构,使之更加接近生理状态的髋关节,有效防止髋关节脱位发生,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避免2次手术风险,减少患者痛苦,使患者早期下地负重活动,扩大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屈伸及旋转活动范围,有效预防术后血栓发生.极大提高术后关节功能,在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在预防THR 术后脱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及康复训练
人工关节是用金属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部件来代替患者受损害的骨和软骨,模仿正常关节的结构和生量功能,以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绝大数病人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都能获得一个无痛的关节,并能够明显地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体会
目的:为降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佳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2014年6月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4例老年患者加强护理,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34例患者都全部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效的护理可明显提高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综合心理干预对股骨头坏死置换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综合心理干预对股骨头坏死置换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丹东市中心医院近期收治的7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展开研究,根据患者自愿参与原则,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与干预组39例,2组在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分别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常规护理+综合心理干预模式,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以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SF-36除社会功能与生理职能外,其余指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心理干预能够显著促进股骨头坏死置换术后患者尽快康复,调节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手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17例
髋关节修复术是解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远期关节假体 松动的有效手段.手术以重建髋关节解剖结构、介决关节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为目的.由于髋关节置换术后长期病例的增加,关节假体松动的患者日趋增多,髋关节翻修术病例也随之增加.
-
全髋人工关节翻修术的临床应用
股骨头坏死的晚期、髋关节结核的晚期、创伤性髋关节炎及少数其它髋关节病变,在其它治疗方法达不到病人可接受的疗效时,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但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可避免地要了现假体松动,少数病人还可出现假体从股骨窜出,术后关节脱位及感染等并发症,需进行髋关节翻修术.从1996年起我们对一些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各种并发症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翻修术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对7例病人成功地进行了全髋人工关节翻修术治疗,经随诊疗效良好.现将我们成功的经验较系统地总结并见于文字,希望与其他骨科医师交流,这有助于全髋人工关节翻修术前进一步.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预防和护理进展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指置换全金属股骨头和金属或者超高分子聚乙烯髋臼,该手术主要是切除病患组织,恢复一定程度髋关节功能的活动,解除髋关节疼痛。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近年来,关节置换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与脊柱外科和关节镜一起,被誉为现代矫形外科的3大里程碑[1]。临床观察所见,年长者发生的脱位机率相对高,60岁或以上的患者进行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高达10.65%,相比国内外的数据,均居于较高的水平,众所周知脱位时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早期并发症,国外的调查研究发生率3%左右,国内的报道发生率0.5%~12%[2]。但THA术后仍需良好的告知、功能锻炼以及恢复训练,已达到良好的功能恢复。此过程中,置换的髋关节会由于种种原因发生脱位,这成为了医护人员的一个关注点。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预防及护理综述如下。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指导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10月~2004年12月期间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在住院期间及出院随访期间的康复训练指导进行总结.结果:经过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指导,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无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平均缩短了6天.随访3个月~2年,髋关节功能恢复优21例,良8例,中2例.结论: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指导,不仅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而且关节功能恢复好.
-
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实现高屈曲了吗?
膝关节置换术能明显缓解关节疼痛、有效矫正关节畸形、恢复关节活动度,目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首选治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理念、假体选择和术后康复等方面都获得极大改善和提高,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尚未统一,是否保留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旋转平台假体是否能有效降低骨溶解?是否需要常规置换髌骨?高屈曲度假体是否能有效增加关节活动度?本文就近几年争议较大的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相关问题,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做一综述.1强调膝关节术后高屈曲度的原因膝关节置换术的首要目的在于减轻膝关节疼痛、满足术后患者对膝关节功能的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目前,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术后均能达到患者对疼痛缓解的期望值.而近期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对于术后膝关节屈曲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瑞典和加拿大安大略膝关节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约17%~20%的患者对膝关节置换的术后效果不满意,首要原因(约10%)是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未达到预期值[1,2].常规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度不超过120°,对于一般日常活动,如上下楼梯、坐板凳等己足够.
-
髋臼假体角度的定义、测量方法和临床意义
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髋关节晚期疾病的主要手术方法,其长期效果主要与医师手术技术、假体设计和材料及患者3方面因素有关.髋关节假体位置和角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长期效果有重要影响,假体位置和角度不良可以造成撞击、脱位和磨损增加等[1-4],而假体安放的准确性与医师操作有直接关系.本文着重就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角度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文献综述.1髋臼角度的定义描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与骨盆的空间关系可以用位置和角度两个术语.位置是指髋臼假体中心与骨性髋臼中心的关系,即上下、前后和内外;角度是指髋臼假体开口的方向,可以用倾斜角(外倾角、外展角)和前倾角来描述[5,6],髋臼角度有手术(外科)学、放射学和解剖学3种不同的定义方法[6].下文中使用Mimics三维重建软件重建骨盆和假体,对髋臼角度进行图解(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