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疼痛的病因及其机制的研究现状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目前已被临床验证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一种成熟技术,但由于膝关节解剖位置、结构特殊,术者技术水平不一以及髌股关节的特殊性,术后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而影响疗效。国外报道,TKA术后患者中膝前疼痛的发生率为8%~50%[1,2]。文献报道,膝前疼痛患者中60%为剧烈疼痛,30%为中度疼痛[3]。如不加以控制,膝前疼痛将会影响全身各脏器功能的康复及患肢膝关节活动度的恢复。目前,关于膝前疼痛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已取得了较大进展。膝前疼痛的因素很多,其中非关节因素以及关节的生物性因素、功能性因素、机械性因素为其主要因素。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着重介绍后三种因素引起的TKA术后膝前疼痛以及其引起疼痛的机制。
-
PCR-电喷雾电离质谱技术诊断人工关节感染
人工关节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是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在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发生率为1%~2%,在人工关节翻修术后的发生率为1%~10%[1]。虽然PJI的总体发生率不高,但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数量的增加,PJI的病例也将逐渐增多。PJI的诊断困难、治疗方法复杂、疗效不确切,部分患者可发生关节功能的永久丧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
-
足踝部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或)肺栓塞的临床研究进展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是骨折外伤和术后可能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问题,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发生风险方面的研究很多,大多是关于下肢大关节(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和髋部骨折术后的文献[1-11]。然而,足踝部骨折术后VTE未得到同样的重视,亦未被公认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14]。本文回顾足踝部创伤术后发生DVT和PE的相关文献,并评估足踝部骨折术后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的必要性。
-
血清降钙素原在诊断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临床意义
1临床现状随着关节置换手术在临床中不断开展,其治疗效果也越来越获得肯定,但是仍然存在较多可引起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的因素。感染作为手术失败的灾难性因素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抗生素治疗或二期翻修手术等,感染控制不佳时甚至需要进行关节融合或截肢术[1],在诊治过程中给患者及临床医师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如何尽早发现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2]。
-
膝骨关节炎与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已成为常见疾病之一,并以膝OA为主.临床上膝OA常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两者关系密切.同时亦有研究表明,腰椎内固定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部分患者原有的膝OA或腰椎退行性疾病加重[1].目前,国内外对膝OA和腰椎退行性疾病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回顾两者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生物力学机制的相关文献,探讨两者的相关因素,以供临床医师参考.1危险因素目前,膝OA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其发病与年龄、性别、肥胖、特殊职业、性激素及遗传因素等有关[2-6].Kalichman等[7]通过年龄、性别、BMI及CT平扫测量系数来评价腰椎退变性疾病(包括椎间隙狭窄、小关节炎、退变性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等),发现年龄、性别、肥胖指数亦和腰椎退变性疾病密切相关.
-
表皮葡萄球菌和结核杆菌对关节假体黏附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一直是骨科医师面临的棘手问题,又被称为"关节置换术后的灾难性并发症",也是阻碍人工关节学科发展的主要障碍.近年来,随着无菌术严格化、操作技术规范化以及预防性运用抗生素等多种手段的应用,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率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1%~5%[1,2].研究表明,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初始原因是细菌黏附在人工关节表面[3].目前,对假体周围感染的细菌分型、黏附因素及黏附机制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本文对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
单髁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运动学研究现状
当前对于严重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而言,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已成为一种标准的手术治疗方式。但是近些年来,单髁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治疗单间室退行性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的效果较前明显提高,内侧活动平台型设计假体(牛津膝,OUKA)的20年生存率可达到91%[1]。目前选择UKA还是TKA治疗单间室OA尚存争议[2]。尽管多数TKA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但是研究表明TKA术后的运动学与正常健康膝关节不同,并且与假体设计及手术技术有关[3],目前尚无一种TKA假体能够完全再现正常的膝关节运动学[4]。相比于TKA,UKA只改变膝关节的单个间室,而髌股关节及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等结构均得到保留,因此理论上认为UKA术后的运动学更接近于正常[5,6]。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股动脉中段急性栓塞1例报道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出现急性动脉栓塞的发病率极低。形成该并发症的原因包括动脉血栓、动静脉瘘、动脉瘤、动脉断裂,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仅为0.03%~0.17%[1,2]。截至2006年,文献中陆续报道了40例TKA术后急性动脉栓塞的病例[3]。对于骨科医师而言,这一发病率极低的并发症却给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因为急性下肢缺血可能导致截肢[3,4]。本文报道了1例TKA术后发生在股动脉中段的急性动脉栓塞,尽管骨科医师、血管外科医师在栓塞后9h内积极采用了动脉介入导管溶栓术、股动脉切开取栓术进行治疗,但仍未能重建患侧下肢血供。本文针对该罕见并发症进行文献回顾与综述,并讨论导致股动脉栓塞的致病机制。
-
假体周围关节感染的新定义——肌肉与骨骼感染协会专家组共识
假体周围关节感染是下肢关节(髋和膝)置换术后具挑战性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学者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但没有一种得到广泛的支持,甚至一些定义之间相互矛盾,以致目前尚无一套公认的针对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标准.鉴于此,肌肉与骨骼感染协会(Muscularskeletal Infection Society,MSIS)召集一组专家深入分析了现有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假体周围关节感染作出新的定义.第21届MSIS年会于2011年8月4日召开.此前半年间,MSIS的执行委员及一组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专家通过电子邮件对已发表的假体周围关节感染的相关临床数据进行讨论,提出假体周围感染的新定义,即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金标准",并能够被广大医师、监测机构(包括疾病控制中心,临床医学杂志以及医法鉴定中心)等相关人群所接受,并于第21届MSIS年会的会前会上被提出.专家组认为,即便假体周围关节存在一些低度感染(如: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的明确表现,仍可能不完全符合诊断标准;临床医师可依据新定义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依此定义可以提高各研究间的一致性,并可提高临床证据的质量.
-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性疾病预防
综述血栓性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下肢择期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更容易引起VTE的发生,如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如果同时出现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将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1].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认为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地预防VTE的发生[2].
-
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及应对策略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导致股骨颈骨折成为老年人残疾的常见原因,而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已经成为缓解疼痛、矫正畸形和恢复下肢功能的有效方法.人工髋关节应用于临床多年,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导致治疗失败的病例也逐渐增多,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痛苦.本文回顾性分析近些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其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
肿瘤型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穿孔伴短缩一例
随着膝部肿瘤患者的增加和假体置换后寿命的延长,肿瘤型膝关节假体远期并发症随之增加.假体松动、下沉并骨折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我们于2011年收治1例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20年股骨干皮质穿孔伴同侧下肢严重短缩畸形的患者,现将治疗经过报道如下.
-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十)关节周围骨化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周围或转子部位骨化的病因学尚不太了解.Joachim报告[1]男性多见,占受累患者的1/3,骨化的程度仅部分与运动受限有关,且发生率和严重性并没有因对男性给予预防性的芬必得而受到影响.
-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三)全髋置换术后脱位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髋脱位无论对病人还是对医生,都是一个警示信号.为什么出现脱位?是翻修还是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措施?关节脱位是否影响内植物的使用寿命?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包括脱位机制、脱位方向和术后脱位时间.
-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五)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转子区问题
全髋关节置换(THR)手术时采用转子截骨有助于显露髋关节,但是存在不愈合及截骨块移位的风险.临床统计显示,初次全髋置换手术发生转子骨折者1.9%,翻修术为1.8%.转子骨折和截骨对THR术后的结果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初次行THR术后.一旦骨折或截骨后不愈合,患者常常出现跛行.不愈合的处理十分困难,需要进行假体翻修术和固定.
-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六)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
对于下肢不等长的情况,需要区别是髋关节邻近部位的问题,还是其他骨骼部位的问题.功能性下肢不等长通常是由软组织挛缩所引起.
-
假体周围骨密度变化的研究进展
假体周围骨丢失是行人工假体(髋、膝)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它已向临床需要密切随访和新的假体设计提出新的课题,假体周围骨丢失不仅影响骨的强度、增加骨折的危险,减少假体寿命.且降低了的骨支撑给以后假体翻修带来棘手的问题.这种区域性假体周围骨丢失早期在X线上不能及时反应出来.自从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的出现,它能早期、定量、敏感的测出假体周围的骨密度.下面就假体周围骨密度变化特点作一概述.
-
双能X线骨密度仪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进展
全髋关节置换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外科技术.但从长远来看,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量丢失和假体松动仍是目前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骨密度仪出现之前,采用拍摄平片来判定假体周围骨质疏松情况的缺点是不能早期发现骨量丢失,通常在骨量丢失20%~30%时X线平片才有变化,另外平片不能对假体骨量丢失行定量分析,限制术后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指导作用.DEXA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新技术,其目前在人体骨骨密度检测,以及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骨密度测定在临床上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现已经在临床广泛开展,但因软件的原因在全髋关节置换方面的使用相对较迟.笔者就DEXA在全髋关节置换方面的使用作一综述.
-
葡萄球菌假体周围关节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假体周围关节感染( 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 PJI )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导致灾难性的临床后果。近年来,尽管加强了术中无菌技术和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但感染率在初次关节置换中仍有0.5%~1.2%,而翻修中约为3%~5%[1]。对于多数假体感染的患者而言,都要接受再次手术,忍受灌洗、清创、移除假体甚至截肢的巨大痛苦;对医院而言,感染病例的花费约是未感染病例的五倍[2, 3] 。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处理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仍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并发症,虽然目前采用很多预防措施,但目前初次手术感染发生率仍在0.5%~1%,翻修手术甚至可以达到16%.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多重的手术打击,而且耗费了巨大的医疗资源,而随着我国社会人口逐渐老龄化,其绝对数字正逐年增高,因此如何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骨科医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