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urgery 중국림상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78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153X
  • 国内刊号: 42-160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34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马廉亭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脑脓肿18例治疗体会

    作者:孙永谋;苏贺先

    目的 总结脑脓肿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脑脓肿的临床资料,其中立体定向穿刺术9例,开颅脓肿切除术6例(其中去骨瓣3例),药物治疗3例.所有病人在体温恢复正常后继续应用抗菌素10d,并观察1周后出院.结果 出院时,新发脑积水1例,肢体偏瘫2例;术前就有癫痫的3例,术后虽然积极抗癫痫治疗,但仍存在癫痫;其余病人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或大部分好转,经影像检查脓腔消失,水肿明显减轻.结论 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及时使用基于细菌敏感性的适当抗菌素,必要时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优手术干预,有助于提高脑脓肿治疗效果.

    关键词: 脑脓肿 诊断 手术
  • 复发非典型性脑膜瘤的治疗(附3例报告)

    作者:吕健;王举波;权瑜;巩守平;许刚;僧志远

    目的 探讨非典型性脑膜瘤手术后复发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手术后复发的非典型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复发分别距离手术49、12、55个月,中位数为49个月.表现为3种形式:原位复发、边缘复发和远处播散.1例接受放疗+化疗,l例接受手术+化疗,1例手术,分别随访14、12、4个月,未见再次复发或进展.结论 非典型性脑膜瘤术后复发可表现为原位复发、边缘复发或远处播散,需采取以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

  • C臂X光机下钻孔引流术治疗重型脑干出血

    作者:雷丹;杨国平;刘超轶;李庆

    目的 探讨C臂X光机下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干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C臂X光机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的5例重型高血压脑干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引流管均准确置入血肿腔内;手术时间20~26 min,平均23 min.术后11d血肿完全清除.术后发生肺部感染3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术后3例GCS上升至7~10分,生活均不能自理;1例术后2d死亡,1例放弃治疗出院.结论 采用C臂X光机下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能精确定位、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

  • 以颧弓为关键固定点改良颞肌外术式修补额颞顶颅骨缺损65例

    作者:丁之明;杨春盛;徐桂兴;夏之柏

    目的 探讨以颧弓为关键固定点颞肌外修补额颞顶颅骨缺损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2月采用以颧弓为关键固定点改良颞肌外术式修补额颢顶颅骨缺损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颅骨缺损区凹入明显12例术后CT检查示皮下有少量积液和积气.所有病例未出现硬膜外、硬膜下和/或脑内血肿,术后外观满意,咀嚼无受限.4例早期出现术侧额纹变浅,均在3个月左右恢复.随访1~7年无切口感染、头皮坏死、皮下积液、脑脊液漏或钛网松动、移位、外露和凹陷等.结论 以颧弓为关键固定点改良颞肌外术式修补颅骨缺损效果良好.

  • 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脑膜下积液的治疗体会

    作者:杨秀莹;王斌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资料,采用头皮穿刺引流、腰椎穿刺术及腰大池外引流附加头部骨窗处自粘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方法治疗.结果 28例积液基本消失,临床症状改善.1例并发颅内感染,予以抗生素治疗后痊愈.3个月后行颅骨成形术.随访3个月至1年无复发.结论 头皮穿刺引流、腰椎穿刺术及持续腰大池外引流附加头部骨窗处自粘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都是临床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有效办法.

  • 血流导向装置在血泡样动脉瘤治疗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

    作者:闫亚洲;诸德源;赵普远;黄清海

    目的 系统分析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PubMed以及Embases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由3名评价员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并提取资料,使用RevMan5.3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4篇回顾性文献被纳入,包括115例120个BBA.Meta分析显示:完全闭塞率为69%,复发率为13%,再出血率为8%;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9%和11%;长期预后良好率为86%.亚组分析显示,相对于重叠FD支架治疗BBA,单FD支架治疗具有更好的预后(P=0.02),但治愈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FD治疗BBA是安全和有效的.单FD支架与重叠FD支架相比,具有更好的预后.

  • 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徐兵;雍成明;杨代明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4例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GOS评分3~5分为预后良好,1~2分预后不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检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84例中,预后良好37例,预后不良4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高血压病史≥10年、术前CGS评分低、出血量≥30 ml和术后并发症≥2种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较多,为了更好地改善病人预后,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处理.

  • 磁共振SWI在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隐匿性出血中的应用及文献复习

    作者:吴刚;刘军;杨昌金;李连;刘寿堂;陈龙;朱达;邱明兴

    目的 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诊断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AVM)隐匿性出血的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搜集2016年1~12月就诊于我院的20例AVM,术前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及SWI序列扫描.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 Direc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对未破裂AVM隐匿性出血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结果 20例中,5例(25%)隐匿性出血阳性,其中3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共检索出5篇论著及1篇评论,这些研究均为病理学研究,隐匿性出血阳性率在28.6%~37.0%;常规MRI对隐匿性出血的检出率约为6.6%,高分辨MRI检出率约为20%.结论 SWI在检测未破裂AVM隐匿性出血中具有较高的效能.

  • 颅内前后循环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的Meta分析

    作者:姚自同;赵文可;黄昌恒;何一川;魏孟广;裴美娟;于耀宇

    目的 系统评价强化内科治疗(AMT)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EIT)对颅内前后循环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纳入AMT与AMT联合EIT对sICAS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包括30 d内和远期(≥12月)的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死亡.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共993例sICAS.Meta分析显示:无论是前循环,还是后循环,两组30 d主要终点事件(P>0.05)、远期卒中(P>0.05)、远期TIA(P>0.05)风险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目前情况下,不论颅内前循环还是后循环sICAS,不推荐EIT作为初始治疗方法;对于AMT无效以及严重sICAS合并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病人,可考虑EIT;对于个体化定制EIT与佳药物治疗,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 支架成形术对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脑灌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朱青峰;朱义霞;王瑜;王国芳

    目的 探讨重度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脑灌注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变化.方法 2014年1~12月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重度(狭窄≥75%)颈动脉狭窄20例.术前5d、术后3周采用320排螺旋CT评估脑灌注,用蒙特利尔国际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认知功能.结果 重度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脑灌注指标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 <0.05);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术后认知功能MoCA评分[(26.3±2.2)分较从术前5 d[(23.3±1.7)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 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和认知功能障碍,支架成形术可以改善脑灌注,改善病人认知功能.

  • CT引导下三叉神经周围支射频热凝术联合阿霉素介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作者:李雷州;刘玉学;牛瑞堂;任瑞明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三叉神经周围支射频热凝联合阿霉素介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应用CT引导下三叉神经周围支射频术联合阿霉素介入治疗的10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强度: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以VAS评分降低作为疗效评价标准:优,降低≥75%;良,降低50%~74%;差,降低<50%.结果 103例中,疗效优97例,良3例,差3例;优良率为97%.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三叉神经周围支射频术联合阿霉素介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止痛效果好,安全性高.

  • 恶性脑膜瘤的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附34例报道)

    作者:徐成;刘羽;谢涛;刘俊峰;罗龙军;叶飞

    目的 探讨颅内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治疗手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8年4月开颅手术肿瘤的34例恶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Simpson Ⅰ~Ⅲ级)20例,非全切(Simpson Ⅳ~V)14例;术后行放疗19例,未行放疗15例.术后病理示,横纹肌样恶性脑膜瘤17例,乳头型恶性脑膜瘤6例,间变型恶性脑膜瘤11例.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肿瘤全切病人生存期较非全切病人明显延长(P=0.002);术后放疗病人生存期较未放疗病人延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78).结论 对恶性脑膜瘤的治疗,手术切除程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病人生存期;术后放疗可抑制肿瘤短期内复发,但对病人长期预后无显著影响.

  • 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术中面神经保护

    作者:魏宜功;王诚;卓志平;田军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大型(肿瘤大径>3 cm)听神经瘤的疗效及术中面神经保护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手术治疗的86例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均在电生理监测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结果 肿瘤全切除83例,近全切除3例.面神经保留78例(91%);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House-Backmann分级:1级11例,2级37例,3级22例,4级16例.术后门诊随访3~30个月,术区皮下积液4例,口唇疱疹9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术前多模态肿瘤-神经评估,术中实时电生理监测,精细显微手术对大型听神经瘤全切和保留面神经功能可提供保障.

  • 颈枕融合术治疗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疗效分析

    作者:欧阳光;徐海涛;陈治标;黄书岚;吴立权;朱晓楠;陶祥

    目的 探讨颈枕融合术治疗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8年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枕颈融合术治疗的23例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临床资料.3例行经口齿状突切除+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20例行寰枢椎复位+后颅窝减压+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结果 术后2周齿状突与钱氏线距离、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延髓-脊髓角、寰齿间距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23例术后随访半年至5年,均未出现关节松动,内固定及植骨均较为牢靠;复查头颈部MRI均示脊髓压迫明显减轻,寰枕关节复位良好,内固定固定良好.结论 颈枕融合术治疗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式.

  • 经中央沟下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优势半球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

    作者:林晖;吴光辉;刘美秋

    目的 探讨经中央沟下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优势半球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福建省宁德市医院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治疗的70例优势半球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采用经中央沟下点入路35例(改良组),采用颞中回入路35例(对照组).结果 两组术后次日残余血肿量无显著差异(P>0.05).改良组术后1月语言能力和术后3月GO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传统颞中回入路相比,经中央沟下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优势半球基底节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失语程度轻,恢复快.

  • 蝶骨卵圆孔的形态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允东;郄光峰;李永强

    目的 探讨蝶骨卵圆孔的局部解剖特点,为相关手术提供形态学参数.方法 15例(30侧)成人颅骨干性标本,进行蝶骨卵圆孔区的形态学观察和测量.2例(4侧)成人颅骨湿标本,观察卵圆孔区组织结构对应关系.结果 卵圆孔呈标准卵圆形25侧(83.33%),圆形3侧(10.00%),裂隙状2侧(6.67%).左侧卵圆孔前后长度(3.64±0.96)mm,内外宽度(6.72±0.41) mm;右侧卵圆孔前后长度(3.38±0.74) mm,内外宽度(7.26±0.38) mm.结论 蝶骨卵圆孔的形态变化不一,术前充分了解卵圆孔解剖学特征,有利于各种穿刺术中的准确定位,提高手术成功率.

  • 非编码RNA参与颅内动脉瘤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田杨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造成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年发病率为(18~23)/10万,约12%的病人在接受治疗前死亡,40%在出血后1个月内死亡,存活病人中1/3遗留严重神经功能障碍[1].目前,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机制并不十分清楚.非编码核糖核酸(noncoding RNA,ncRNA)在颅内动脉瘤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大部分基因(97%~98%)转录为ncRNA.既往认为ncRNA不具有生物表达功能,仅仅参与转录环节.近年来,研究证实ncRNA不仅能够与DNA、蛋白质结合,还能够通过碱基配对与其他RNA结合形成复合体,参与基因转录及转录后调控,进而对基因的表达产生影响.本文就ncRNA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小干扰核糖核酸(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及环状核糖核酸(circular RNA,circRNA)在颅内动脉瘤致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围手术期脑卒中研究进展

    作者:马凯明

    目前,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已成为脑卒中的重要原因[1].自1953年De Bakey成功实施首例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以来,经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外科试验(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ECST)及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asymptomatic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tudy,ACAS)等多个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CEA已成为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预防脑卒中的“金标准”[2].如何确保CEA顺利完成且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追求的目标.而脑卒中作为CEA围手术期的主要并发症,严重影响CEA安全性,阻碍了CEA的广泛普及.本文针对CEA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现状、机制、危险因素及预防手段展开简要综述.

  • 脑室-腹腔分流术失败原因及其预防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创

    脑积水可诱发颅内压升高等严重并发症,常用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ar-peritoneal shunt,VPS)治疗,术后易发生诸如脑室内出血、感染、分流管堵塞、分流异常、裂隙脑室综合征、癫痫等情况导致手术失败[1],失败率在32%~82.9%[2,3].规范手术操作、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基本方法.本文就VPS后失败原因及预防方法进行综述.

  • 以尿崩症为首发症状的垂体转移瘤1例

    作者:刘德财;张开鹏;于艺伟;岳勇;金澎

    1病例资料女,59岁,因口渴、多饮、多尿2个月入院.入院6年前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术,2年前发现颅内转移瘤(具体部位不详),后行伽玛刀治疗(具体不详).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当地医院颅脑MRI考虑垂体腺瘤可能性大.入院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尿量在4000~6000 ml/24 h,尿比重1.004;空腹血糖3.35 mmol/L;TSH 0.480μIU/mL,FT3 1.75 pmol/L,FT4 5.75 pmol/L,ACTH 1.42 pg/mL,CORT 10.62 nmol/L.垂体MRI平扫示垂体体积增大(图1A),大小约18.8 mm×12.0 mm×14.4 mm,边界较清,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垂体柄增粗、前移;增强扫描示垂体体积增大,呈不均匀短T1强化(图1B),大小约18.8 mm× 12.0 mm× 14.4mm,边界较清,邻近脑膜略增厚、强化,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垂体柄及丘脑下部呈相似强化信号影,视交叉受压前移,考虑神经垂体及丘脑下部病变(巨细胞肉芽肿性垂体炎?)可能性大.

  • 烟雾病血运重建术中配合及护理

    作者:黄彩菲;刘雅静;张红波;胡轩;李明昌;陈谦学;熊晓星

    目的 探讨血运重建术治疗烟雾病的手术配合及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接受血管搭桥手术治疗的烟雾病的临床资料,行间接血运重建11例,间接+直接血运重建35例.总结术中护士配合要点和护理重点.结果 46例中,出血型14例,缺血型32例.术后一过性精神异常6例,头痛5例,对侧新发小面积脑梗死2例,言语不利4例,发热3例.缺血型32例中,19例术后缺血症状消失,10例症状减轻,3例无改善;改善率为91%.14例出血型无再出血.结论 烟雾病血运重建术中护理具有特殊性,尤其注意搭桥血管保护和术中综合管理,如血压、体温、体位等护理,有助于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

  • 基于微信平台的信息传递模式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陈沁;胡琴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对使用微信平台作为工作交流、科室管理工具的真实体验与感受.方法 对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病房的7名护士进行深入访谈,分析、整理访谈资料,提炼主题.结果 微信在神经外科重症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虽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仍不失为临床护理工作中实现沟通交流的有效工具和实现护理管理创新的有益途径.结论 微信不仅有助于加强沟通交流,拉近医护人员的距离,建立护理团队概念,增加护理团队凝聚力,同时也是实现管理创新,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渠道.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