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urgery 중국림상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78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153X
  • 国内刊号: 42-160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34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马廉亭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40例

    作者:于春泳;薛洪利;魏学忠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的全切除率,降低患者致残率.方法 回顾分析40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30例,次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发生不全偏瘫4例,动眼神经麻痹4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显微手术是切除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的有效方法.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辅助手段的不断出现(如神经导航等),在不增加手术损伤的情况下,必将进一步提高该脑膜瘤手术全切除率.

  • 微创定向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作者:龚福科;张永庆;陈述华;田仁会;熊祖斌

    目的 探索使用简便、快捷、有效的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法 根据5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CT片资料数据.在头颅表面标出血肿投影部位,锥颅,软管穿刺置人血肿腔,抽吸血肿,术后给予尿激酶2~5万U液化引流.结果 血肿腔内置管准确率100%,血肿清除30%~60%46例.30%以下11例.出院后6个月至1年随访,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15例,Ⅱ级20例,Ⅲ级11例,Ⅳ级3例,Ⅴ级2例.结论 微创定向软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简便、快捷、有效的方法,创伤小,疗效确切.

  • 改良开颅减压术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

    作者:谢均灿;徐国政;杜浩

    目的 探讨特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78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出院时按GOS评定预后:良好7例,中残.5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52例(死亡率66.7%).结论 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运用"尽早减压、逐步减压"原则,能明显降低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减少术后减压窗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 手术治疗脑脓肿54例

    作者:刘世康

    目的 探讨脑脓肿的佳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脑脓肿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单纯药物治疗6例,采用双腔套式引流管持续冲洗引流治疗34例,脓肿切除术14例.结果 治愈43例,好转9例,死亡2例.头颅CT复查,42例脓肿腔完全消失,10例明显缩小.46例随访6个月至11年,其中遗留轻度偏瘫1例,轻度混合性失语2例,其余患者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缺陷.结论 CT为脑脓肿主要的诊断方法,CT定位下锥颅穿刺双腔套式引流术可治愈大部分脑脓肿.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有效的抗生素的选择是治疗脑脓肿的关键.

    关键词: 脑脓肿 手术 治疗
  •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的应急处理

    作者:朱卫东;王红兵;张东阳

    目的 探讨重型颅腩损伤术中脑膨出原因及应急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中发生脑膨出32例患者的受伤机制、临床表现、CT扫描结果、脑膨出的不同特征及应急处理方法.结果 32例患者恢复良好8例,中残3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12例.结论 术前依据受力部位、CT扫描结果,预计术中发生脑膨出的可能原因,术中根据脑膨出的特征,决定是否探查对侧或行术中CT检查,明确诊断,确立进一步治疗方案.

  • 46例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体会

    作者:刘明冬;宋毅;赵锐;周待令;冉住国;李骥;崔坤篪;张鹏

    目的 总结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46例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其中瘤颈夹闭术44例,瘤壁加固术1例,孤立术1例.均采用经翼点入路,近侧载瘤动脉暂时阻断,瘤体、瘤颈逐步缩窄等技术.结果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40例,轻残2例,重残1例,死亡3例.结论 为防止再次出血,对颅内动脉瘤应积极手术.手术时机的把握以及术中操作是手术成功关键.

  • 脑室-心房分流术在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和龙;都万江;呼其图;张勇;马雪峰;王永军;陈德福

    目的 探讨脑积水治疗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侧脑室-心房分流术治疗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6个月,48例患者中,45例症状有明显改善,如意识状态明显好转,头痛、行走不稳等原有症状消失.术后远期出现引流管堵塞的4例,其中3例分别于术后2~3个月更换引流管,1例自行出院;2例感染后将分流管远端外置,待感染治愈后,重新置管.结论 侧脑室-心房分流术术式简便疗效可靠,并发症少,严格无菌操作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 中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的临床诊断

    作者:顾向进;邓纪学;张党林;李东儒;戴学东;王仕国

    目的 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的临床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中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的临床诊断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和颈椎CT检查,除因伤情严重放弃治疗3例外,余均行颈髓MR检查.头颅CT均有异常发现,颈椎CT发现异常14例;颈椎CT正常,但颈髓MR异常,即无放射影像异常颈髓损伤有2例.结论 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合并颈椎损伤,可在头颅CT扫描的同时行颈椎CT扫描,及时行领髓MR检查可避免漏诊无放射影像异常颈髓损伤.

  • 经额侧脑室联合翼点入路显微切除第三脑室颅咽管瘤

    作者:李红伟;倪峰;杨波

    目的 探讨经额侧脑室联合翼点入路显微切除鞍上突人第三脑室的内外型颅咽管瘤的手术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18例第三脑室内外型颅咽管瘤首先采用经额皮质造瘘,侧脑室室问孔入路切除侧脑室、第三脑室内肿瘤,然后应用翼点入路切除鞍上及鞍旁残余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3例.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率75.0%(24/32),视野改善率76.5%(26/34);术后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尿崩,3例出现癫痫症状.结论 对脑窒内外型颅咽管瘤,经额皮质造瘘侧脑室室间孔人路联合翼点入路,充分暴露第三脑室底部、下丘脑、鞍区各脑池及其穿通血管等结构,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 重型颅脑损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的清醒预测及预后评估

    作者:徐伟伟;王向宇;周月玲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的因素及其对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对4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进行清醒预测,选择6个预后影响因子即年龄、性别、受伤机制、手术与否、体感诱发电位(SEP)表现方式、清醒所需时间等对预后进行分析,清醒结果以患者伤后6个月是否清醒为标准.预后评估以伤后6个月COS评分为标准进行判别.结果 SEP分级与患者清醒及预后有显著相关性(r=-0.749,P<0.01),分级越高,清醒的几率越小,预后越差.结论 SEP的分级可客观、准确地反映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和清醒几率.

  • 神经导航辅助锁孔手术治疗功能区小病灶

    作者:廖兴胜;肖绍文;张超元;谭源福;罗昱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辅助锁孔显微手术切除脑功能区小病灶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神经导航辅助锁孔显微手术切除18例脑功能区小病灶.术前将影像学资料输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制定手术计划.术中实时导航指导手术切除范围,分析治疗结果.结果 导航平均注册误差(2.05±0.62)mm,平均骨窗直径3.0 cm.所有病例术中均准确定位病灶,其病灶全切17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16例病人恢复良好,原有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1例原有神经症状加重,1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 神经导航辅助锁孔显微手术能准确切除脑功能区病灶,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死亡率、病残率,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

    作者:杜浩;秦尚振;徐国政;李俊;胡军民;姚国杰;潘力;张新元

    目的 探讨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及前颅底肿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9例鞍区及前颅底肿瘤采用翼点锁孔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除13例(68.4%),次全切除4例(21.1%).大部分切除2例(10.5%).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2~18个月,失访2例,无肿瘤复发病例.结论 翼点锁孔入路能够充分显露鞍区及前颅底,可达到传统翼点入路相似的手术效果,具有创伤小、脑组织暴露少、出血少、病人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持续腰大池引流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

    作者:张善纲;杜浩;梁音;赵力力

    目的 探讨早期行持续性腰大池引流术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51例tSA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22例)与对照组(2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并给予常规腰大池置管引流,置管3~5 d.入组时及术后2d分别评定两组患者头痛的程度、脑膜刺激征、脑脊液红细胞计数(CSF-RBC),并在入组时及术后1个月按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患者的综合功能,比较两组症状、体征、CSF-RBC及FCA评分改善程度,分析FCA评分改善程度与CSF-RBC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2 d内反映头痛程度的视觉模拟评分及反映脑膜刺激征的胸颌距明显减少,CSF-RBC明显下降,2日下降(59±25)%,1个月内FCA总分明显增加,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CA评分与CSF-RBC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 行持续性腰大池引流术有助于tSAH患者早期综合功能的康复.

  •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龙;陈谦学;田道锋;晏炳元;徐海涛;吴立权;陈伟

    目的 探讨64排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1例SAH患者资料,其中3D-CTA及DSA影像学资料由一位神经外科医师和-位放射或介入科医师按双肓原则分析.终以DSA及手术资料对3D-CTA在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181例SAH患者.3D-CTA共发现143例共166个动脉瘤,DSA及手术证实动脉瘤144例共170个.3D-CTA对SAH患者中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7.6%,对直径小于2 mm的动脉瘤检出率为66.7%,对直径大于2 mm的动脉瘤检出率接近100%.此外,3D-CTA还可清晰确切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64排3D-CTA对SAH患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敏感、快捷、无创、经济等优点,与DSA有机结合有助于指导ICAs的诊断及治疗.

  • 大型听神经瘤常见手术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鹏;赵洪洋;张方成;李宪国

    目的 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术后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96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96例大型听神经瘤全切88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3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92.7%(89/96),死亡4例.术后并发症:患侧听力丧失88例,面神经麻痹47例,脑脊液漏8例,颅内积气14例,颅内血肿6例.结论 大型听神经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肿瘤的大小及囊性变、手术体位等有关;术者显微技术熟练程度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 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

    作者:李朝显;周毅;蔡利;教祥生;张青松;王志勇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对策.方法 对28例前循环动脉瘤病人经眶上锁孔人路在显微镜引导下置入内镜观察动脉瘤颈与周围结构的局部解剖关系,辅助分离瘤颈与周边的粘连,夹闭瘤颈,此后再次用内镜观察了解夹闭情况.结果 28例动脉瘤均成功准确夹闭,27例恢复良好,1例中残.结论 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可明显增加动脉瘤及周围结构的可视范围,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或无效脑暴露,创伤小,减少和避免了重要结构的损伤,并发症少,提高了动脉瘤的手术夹闭率.

  • 血管内带膜支架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作者:耿凤阳;朱建新;傅强;李忠民;吕明

    目的 探讨Jostent冠脉带膜支架对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6月至2008年11月应用Jostent冠脉带膜支架治疗10例颅内动脉瘤.结果 8例患者带膜支架被成功释放于靶动脉,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完全消失并保持载瘤动脉畅通;另2例患者因血管纡曲带膜支架无法到达指定位置.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于带膜支架放置后6个月造影随访,显示颅内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畅通.结论 带膜支架对于某些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可选的较好的血管内治疗手段.带膜支架的制作工艺仍有待发展和优化,以使之适用于脑血管系统.

  • HIF-1α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NF200和GFAP表达的影响

    作者:孔令胜;于如同;聂冬丽;冯力

    目的 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丝蛋白200(NF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采用电控脊髓损伤打击装置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将120只SD大鼠平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单纯损伤组(SCI组),神经干细胞组(NSC组)和HIF-1α基因修饰NSC组(HIF-NSC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受伤脊髓中HIF-1α、NF200和GFAP的表达.结果 HIF-Nsc组中HIF-1α免疫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比其他各组各时间点均高(P<0.01),且表达高峰延迟至移植后14d;除第1天外,HIF-NSC组NF200表达比SCI组和NSC组明显增高(P<0.05),移植后28 dNF200免疫阳性轴突数目也比SCI组和NSC组明显增多(P<0.01);移植后7d、14d、28 dGFAP免疫阳性细胞面积均比SCI组和NSC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HIF-1α基因修饰NSC移植可引起HIF-1α在损伤脊髓内有效表达,且能明显的促进NF200的表达,并能在脊髓损伤的后期抑制GFAP的表达.这提示HIF-1α基因修饰的NSC移植可减少受伤脊髓中胶质细胞的增生和胶质疤痕的形成,促进轴突再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颅脑损伤后大鼠脑组织中XIAP和Smac/DIABLO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钟灵;雷鹏;刘宗宝

    目的 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颅脑损伤后大鼠脑组织中抗凋亡因子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和促凋亡因子第二个线粒体衍生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剂(Smac/DIABLO)表达的影响,并探讨二者在r-HuEPO抗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自由落体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在伤后不同时间点用末端标记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XIAP和Smac/DIABLO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颅脑损伤后打击周边区的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加fP<0.011,XIAP和Smac/DIABLO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r-HuEPO治疗组XIAP的表达在2~72 h时间点明显升高(P<0.05),Smac/DIABLO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数在6h至7d时间点显著下降(P<0.05).结论 r-HuEPO可能通过促进XIAP的表达和抑制Smac/DIABLO的表达减少颅脑损伤后的细胞凋亡,发挥脑保护作用.

  • 一种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作者:陈刚;徐国政;段秋红;胡军民;秦尚振;潘力;李俊;龚杰;马廉亭

    目的 探讨应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毁损大鼠黑质致密部制作偏侧帕金森病(PD)模型的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微注射6-OHDA于大鼠黑质致密部,观察经阿朴吗啡诱导后大鼠的行为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结果 部分大鼠注射后即出现行动迟缓、少动、竖毛、躬身、尾部强直、肢体震颤、嗅探和易激惹等异常行为.术后4周时,共33只大鼠经阿朴吗啡诱导后在30min(P<0.01)的平均旋转圈数>7r/min,达到成功模型的标准,模型成功率为82.5%(33/40).免疫组化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注射侧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较对侧和对照组注射侧区明显减少(P<0.01).结论 利用6-OHDA毁损大鼠黑质致密部可以较快建立稳定的PD大鼠模型,方法简便实用,动物死亡率低,模型成功率高.

  • 垂体腺瘤术后复发因素研究及治疗进展

    作者:刘志坚;陆天宇;梁维邦

    垂体腺瘤手术后的复发一直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如何正确看待肿瘤复发,以及如何正确评价及规范处理争论颇多[1].本文通过诊断标准、激素检查、病理结果、放射治疗、内镜应用及随访现状等方面,对述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因素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垂体腺瘤 手术 复发
  • 小儿松果体区肿瘤外科治疗策略

    作者:邱炳辉;漆松涛

    松果体区肿瘤是指来源于松果体及其临近组织结构的肿瘤,临床较罕见,但儿童发病率较高,占儿童颅内肿瘤的3%~11%.其组织病理类型复杂多样,良性肿瘤占1/3左右.

  • 利器致颅脑开放性损伤4例救治体会

    作者:周兆文;王少强;胡寒平;朱启明;付建军

    1 临床资料病例1,熊某,男,17岁.利器致伤头颅右顶额部2 h,伴昏迷、呕吐、小便失禁,由外院转入.他诉转入前自行步入卫生院,急诊输液、清创缝合头皮创口后,患者呕吐频繁、昏迷急转我院.查:P 102次/分,BP 130/70 mmHg,重度昏迷,GCS 3分,右顶额部有长18 cm的纵形头皮创口,与欠状线平行且距正中线4 cm,创缘整齐、已缝,双侧瞳孔散大6 mm,光反射消失,颈强四指.

  •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电子版)》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

  •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骨转移1例

    作者:陈治军;陈晓巍;罗勇;陈吕安;刘平非

    1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2007年10月2日因突发头痛、头晕伴喷射性呕吐、言语不清1 h就诊,头颅CT扫描发现右颞叶血肿.急诊开颅手术,术中清除血肿后,见部分组织呈鱼肉状,诊断为胶质瘤并卒中,显微镜下行肿瘤组织切除,术后病检报告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第3周行全脑常规放疗.术后10个月患者再发头痛,复查头颅MR为肿瘤术后复发,2008年7月6日再次入院,术前胸片、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再次手术术后病检仍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血小板、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2周后出现自发性颅腔、胸腔及腹腔出血,胸部CT示椎体多发肿瘤转移,骨穿见大量散在或成团的瘤细胞,系恶性细胞骨髓转移,给予替莫唑胺化疗,同时输红细胞、血小板及支持治疗,病情逐渐恶化,9月22日死亡.

  • 脑膜瘤合并神经鞘瘤1例报告

    作者:袁进国;王志明;曹藏柱;谭振美;冯斌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5岁.主因头痛3年,头晕1年,视物模糊伴双上肢麻木6个月于2007年12月26日住院治疗.入院查体:BP:150/110 mmHg,意识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右侧肢体肌力Ⅴ级,双侧肌张力及肌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眼科会诊检查视力正常,检查眼底显示:右侧视乳头边界不清楚.头颅CT检查显示:右额颢顶部纵裂可见斑片状稍高密度影,形态不规则,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左偏.颅脑Mri增强显示:右额颞顶部纵裂可见斑片稍长T2信号,形态不规则,增强扫描后在T1WI上可见病灶呈高信号.大小约5.7 cm×3.7 cm×5.0cm,并可见脑膜尾征,侧脑室受压,脑沟及脑裂未见显著改变,中线结构左偏.

  • 垂体腺瘤伴骨化1例

    作者:张所军;韩林;舒凯;毛峰;雷霆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1岁,因"月经不规则三年"入院.患者诉近3年来经期较前缩短,周期延长,无头痛不适,无泌乳及肢端肥大等表现.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及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视力:左眼0.8,右眼1.2,视野无缺损.头颅侧位片(X片)(附图)示:鞍底及后床突骨质疏松,鞍内见一稍高密度肿块影.术前行MRI检查示:鞍内1.5 cm×1.5 cm×1.5 cm大小混杂信号影,中央为长T1信号影,无强化,周边强化明显.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