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构建动脉球囊损伤大鼠模型中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的作用比较
背景:球囊对血管的损伤容易导致血栓形成,所以适当的抗凝治疗是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建立成功的关键. 目的:对比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在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的效果及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1/2007-03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雄性SD大鼠60只,体质量250~300 g;2.0 mm×20 mm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导管及压力泵为Medtronic公司产品.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低分子肝素组与普通肝素组,每组30只,分别行左颈总动脉PTCA球囊内膜剥脱术建立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低分子肝素组于术前12 h及术后24 h分别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600 U/kg,普通肝素组于术前经尾静脉注射普通肝素100 U/kg.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即刻,3,7,14,21及28 d取5只大鼠颈动脉损伤段和对侧正常动脉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观察.结果:球囊导管损伤使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剥脱和新生内膜增生,管腔狭窄.术后7 d内膜开始增生,14~28 d增生明显.低分子肝素组建模成功率高于普通肝素组,血栓形成几率低于普通肝素组.结论:在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过程中,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进一步降低血栓形成的几率,提高建模成功率.
-
人工全踝关节置换35例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1999-03/2006-11采用STAR非限制活动负重型假体对35例患者行全踝关节置换.年龄27~68岁,平均50.5岁.其中左侧20例,右侧15例;创伤性关节炎12例,骨性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患者均有踝关节疼痛,不同程度的肿胀及关节活动受限.术中出现内踝骨折2例,踝关节内翻不稳定2例,踝关节背伸范围不足1例,均对症处理.术后足背中部及3~5趾相对缘皮肤感觉减退1例,无明显运动功能障碍,未作特殊处理.术后2例切口感染经换药后延迟愈合,33例切口I期愈合.28例获随访3~80个月,平均43.5个月.28例患者踝关节Kofoed总评分58~95分,平均85.5分;疼痛评分35~50分,平均48.3分;功能评分18~30分,平均20.7分;活动度评分16~20分,平均17.2分,均高于术前(P < 0.01).X射线片检查均未见假体松动或下沉.提示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技术,采用与假体紧密配套的手术工具防治术后感染、脱位、假体松动等材料与宿主的组织相容性反应是提高假体置换成功率的必要条件.
-
超顺性氧化铁在细胞内外对磁共振信号的影响
背景:目前关于超顺磁性氧化铁在进行细胞标记和作为网状内皮细胞系统特异性对比剂时对周围质子驰豫时间影响的报道差异较大.目的:验证超顺磁性氧化铁在细胞内外对磁共振信号的影响有否差异,以选择佳的磁共振扫描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细胞成像实验,于2006-06/2007-01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研究所和风湿免疫研究所完成.材料:超顺磁性氧化铁采用Resovist(SHU555A),由德国先灵公司惠赠.将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用铁质量浓度分别为0,4.2,8.4,21,42,84 mg/L的氧化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标记.方法:应用GE Signa EXCITE 1.5T MR扫描仪对19只含不同质量浓度超顺磁性氧化铁的EP管及不同质量浓度铁标记后的磁标记细胞悬液进行体外MR成像. 主要观察指标:超顺磁性氧化铁在不同磁共振序列上随质量浓度改变其信号改变的规律;低质量浓度时细胞内外超顺磁性氧化铁对磁共振信号影响的差异.结果:①在细胞外:T1WI信号强度随超顺磁性氧化铁质量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T2WI上随质量浓度的增加信号降低,在低质量浓度时,T1WI及T2*WI较T2WI更敏感,以T2*WI敏感(P < 0.05).②在细胞内:MR信号强度随培养液中铁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FSE T1WI,铁质量浓度≤ 21 mg/L时,各组间信号强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当质量浓度为42 mg/L和84 mg/L时信号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5).在FSPGR T1WI,当铁质量浓度≥ 8.4 mg/L时,各管信号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管(P < 0.05).在FSE T2WI及GRE T2*WI上,当质量浓度为4.2 mg/L时,信号强度较对照管信号强度明显降低(P < 0.05),且T2*WI信号降低较T2WI明显(P < 0.05).结论:低质量浓度的超顺磁性氧化铁在细胞内外对MR信号的影响是不同的,T2*WI为检测超顺磁性氧化铁较敏感而特异的序列.
-
应用Neuroscan脑电记录系统评价概念相似汉字与图片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差异
背景:已经证明大脑对具体的词和抽象的词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许多事件相关电位实验证明脑对图片和文字的信息处理也是不同的.目的:以事件相关电位验证概念相似的汉字和图片在大脑中的处理模式是否相同.设计、时间及地点:2007-09/2008-01在蓝天学院信息技术研究所完成多刺激物的Oddball实验模式.受试者:被试为12名健康大学生,男生8名,女生4名,平均年龄22岁.刺激材料包括5个物体图片和5个概念相关的中文词,出现概率均为10%.方法:一次实验全过程包含2个子实验,在实验1中,以图片为靶刺激,相关的中文词作为相关非靶刺激,其他的为非靶刺激;而在实验2中将中文词作为靶刺激,相关的图片作为相关非靶刺激.采用心理数数的方式计算靶刺激,通过Neuroscan脑电记录系统进行诱发电位的采集、放大和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受试者对靶刺激和非靶刺激是否会产生P300,以及P300的波幅.结果:实验1中靶刺激诱发出明显的P300,相关非靶刺激和其他非靶刺激未能诱发明显的P300.实验2靶刺激和相关非靶刺激都诱发出明显的P300,尽管相关非靶刺激诱发的波幅比较小,其他非靶刺激未能诱发P300.结论:2个实验出现不同的效果表明有概念联系的图片和中文词在大脑中存在不同的处理模式.
-
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双语理解中内隐加工与外显加工的互补
背景:以往借助脑成像技术研究双语的脑机制,但存在时间分辨率不足的缺陷,而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相关电位技术可根据需要观察到任一时段的大脑活动情况.目的: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双语者加工母语及第二语言句子时的脑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两因素重复测量试验,于2007-01在江苏省语言科学与神经认知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参试者:选择年龄在21~23岁的18名在校英语本科大三学生志愿者参加.方法:选择120个简单的主谓宾句子为试验语料,包括60个汉语句子和60个英语句子,句子中每个单词呈现时间为300 ms,刺激间隔为800 ms,两个句子间的刺激间隔为2 000 ms.首先要求被试认真阅读屏幕上出现的句子,记录句子末尾词语的脑电;在经过3个(或4个、5个)句子后,出现一个符号"+"作为提示,再出现一个句子,此时让被试做出反应,判断该句子是否是前面句子中出现过的,并以左右手作出"是"或"不是"的按键反应,记录反映时和准确率.主要观察指标:采用NeuroScan公司32导电极帽10/20系统记录脑电,离线分析反映人类内隐加工机制的N400和与外显加工机制有关的LPC成分.结果:在N400成分上,第二语言句子的平均波幅高于母语句子;而在LPC成分上,母语句子的平均波幅高于第二语言句子.结论:两种句子在加工时,都运用了内隐的加工机制和外显的加工机制,母语句子加工时运用了较多的内隐加工机制、较少的外显加工机制,而第二语言句子加工时运用了较少的内隐加工机制、较多的外显加工机制.两种句子加工时,内隐加工和外显加工呈现出互补的态势.
-
多功能医用验光试镜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种多功能医用验光试镜装置,介绍了其功能和应用,并通过将试镜架从结构和外观上与传统试镜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该试镜装置相对于传统的器械在验光检测与机械调节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该验光试镜装置能方便而准确地获取各种测量参数,佩戴舒适,不但契合人体的生理特点,体积小,质量轻,而且验光功能全面,检测过程方便,快捷,能较好地满足临床验光检查的需要.因此这种多功能医用验光试镜装置在不具备利用仪器设备进行验光测试的中小医院、野战医院或小规模的眼镜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测力神经根拉钩的实验应用
背景:神经根拉钩是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和腰椎融合术中必需的器械,传统的神经根拉钩无法量化神经根的拉力,容易引起神经根的过度牵拉.目的:为防止腰骶神经根的牵拉性损伤,根据腰椎管和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学特点,拟研制一种可以测量神经根牵拉力的新型神经根拉钩.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电生理动物实验,于2004-04/2007-10在江苏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12周龄雄性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轻度牵拉组、中度牵拉组、重度牵拉组,10只/组.方法:测力神经根拉钩由带压力感受器的拉钩、固定支架和显示器3部分组成.拉钩通过固定支架与手术床固定,牵拉神经根的拉力通过显示器显示.各组兔均全椎板切除显露双侧骶1神经根,轻、中、重度牵拉组分别用测力神经根拉钩给予0.4 N,1 N,1.8 N拉力水平牵拉左侧骶1神经根,对照组不牵拉.记录神经根牵拉比率,以神经根水平牵拉距离占椎管横径的百分比表示.在牵拉1,5,10 min及去除牵拉后1,5,10 min记录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主要观察指标:牵拉力与神经根牵拉比率、体感诱发电位P1波潜伏期的关系.结果:与轻度牵拉组比较,中、重度牵拉组神经根牵拉比率均显著升高(t=3.54,P < 0.01).与对照组比较,轻度牵拉组体感诱发电位P1波潜伏期无明显变化(t=1.48,P > 0.05);中、重度牵拉组体感诱发电位P1波潜伏期均明显延长(t=2.48,P < 0.05;t=4.15,P < 0.01),神经根去除牵拉10 min后,前者体感诱发电位P1波潜伏期接近正常(t=2.36,P > 0.05),后者体感诱发电位P1波潜伏期缩短(t=3.86,P < 0.05),且此时重度牵拉组体感诱发电位P1波潜伏期延长超过对照组潜伏期10%.结论:牵拉力越大,神经根牵拉比率越高,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越长.应用带压力感受器的测力神经根拉钩比传统神经根拉钩安全可靠,可以大程度牵拉神经根.
-
青年和老年第4腰椎松质骨体的蠕变特性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了男性青年尸体脊柱L4节段椎体松质骨的蠕变特性,此次实验是前期工作的继续.目的:观察青年和老年新鲜尸体腰椎L4椎体松质骨的蠕变力学性质,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参数.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7/08-10在吉林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青年的新鲜尸体5具,均为男性,年龄20~30岁,老年的新鲜尸体5具,均为男性,年龄60~72岁,尸体标本由白求恩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死者死亡1 h之内解剖取下脊柱L4椎体,每组共5个标本.实验仪器为日本岛津AG-10TA自动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方法:在Shimadzu AUTOGRAPH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对青年组和老年组L4椎体松质骨各10个试样进行蠕变实验.模拟人体体温在36.5 ℃的温度场进行实验,以0.05 GPa的应力增加速度对标本施加应力,设定时期为7 200 S,采集100个实验数据.采用三参数模型计算蠕变方程.主要观察指标:①蠕变实验曲线.②青年组、老年组L4椎体松质骨蠕变量.结果:L4椎体松质骨蠕变在初600 s内变化快,之后应力缓慢下降、应变缓慢上升.青年组L4椎体松质骨7 200 s蠕变量为0.22%,老年组L4椎体松质骨7 200 s蠕变量为0.16%.老年组7 200 s蠕变量显著低于青年组(P < 0.05).结论:L4椎体松质骨在蠕变的初期变化率较快,后期曲线比较平缓.说明松质骨内固有的膨胀压与局部的压力差减少,后达到相对平衡.老年组标本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量丢失,从而对蠕变特性造成影响.
-
新研制自锁托槽与传统翼结扎托槽摩擦力的比较
背景:进口自锁托槽价格昂贵,需要开发成本低、易操作的国产自锁托槽.目的: 介绍一种新式托槽,并观察新研制自锁托槽的摩擦力.设计、时间及地点:生物力学对比实验,于2004-0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实验室完成.材料:自制自锁托槽和国产传统翼结扎不锈钢托槽各10个;国产Ni-Ti圆丝、澳大利亚不锈钢圆丝、国产不锈钢方丝各10根.方法:两种托槽与3种弓丝分别组合分组.在微电机的驱动下,以1 mm/min的速度拖动拉力传感器,使另一端结扎在托槽内的弓丝受拉移动,模拟矫治过程中牙齿移动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在存储示波器上观察波形并读取数据,测出各组摩擦力进行比较.结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无论与哪种弓丝组合,翼结扎托槽的摩擦力均远大于自锁托槽(P < 0.001).无论与哪种托槽组合,Ni-Ti丝的摩擦力远大于澳丝和不锈钢方丝(P < 0.001),方丝的摩擦力大于澳丝(P < 0.01).结论:自锁托槽属低摩擦托槽,符合口腔正畸科临床医生施加矫治力的要求.
-
管道铸型标本断层摄影法对肝门静脉的三维重建
背景:以往的影像诊断中,主要观察二维图像,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及诊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在三维空间里研究人体内小血管的分布,已成为今后解剖学研究的必然.目的:利用管道铸型标本断层摄影法对肝门静脉系统进行三维重建,为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以成人新鲜尸体为观察对象,CT扫描计算机三维重建实验,于2007-10/2008-03在海南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和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CT室完成.对象:非肝胆疾病死亡成人新鲜标本10例,患者及家属自愿捐献.方法:预处理标本,经肝门静脉注入氧化铅与明胶混悬液,用美国QE Lights Speed VCT 64层CT连续扫描,利用CT自带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表面成像法显示其外部形态,透明成像法显示其内部管道系统.主要观察指标:门静脉的各级分支的出现以及管壁清晰度、饱满度.结果:横断面原始图像及其三维图像重建均达到满意的效果,可清晰显示5级以上门静脉分支,重建后的模型可以任意三维旋转.结论:管道铸型标本断层摄影法是肝门静脉系进行三维重建的一种有效技术方法,对腹腔镜肝外科术前计划制定和术中操作具有临床意义.
-
行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骨水泥注入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
回顾性分析39例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男13例,女26例;年龄70~87岁.观察骨水泥注入中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注入后随访情况.注入骨水泥即刻,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剧烈,维持5~7 min在较低水平,在10 min恢复正常;注入3 min时,心率变化快,10~15 min恢复正常;注入3 min时,血氧饱和度略有下降,其余时刻变化不大.术后1年患者Harris评分,优14例,良15例,中10例.结果表明,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
Paiban骨组织单电极射频消融的范围及热场分布
背景:保证射频消融治疗效果的关键问题是准确判定病灶内的加热温度及范围.目的:观察骨组织单电极射频消融的范围和热场分布情况.设计、时间、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9/12在上海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黄牛胫骨新鲜标本15例,MSI S-1500型射频仪为美国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方法:使用射频仪及单电极射频针对15例新鲜牛胫骨标本进行射频消融,设置中心温度95 ℃,持续15 min,消融中测量电极旁20 mm范围内骨皮质和骨髓内16个测温点的温度.主要观察指标:消融过程中各测温点温度随时间变化及骨组织内部凝固形态和范围.结果:在骨髓和骨皮质分别形成以电极为中心半径为10 mm和5 mm的50 ℃以上高温区;电极周围骨皮质成苍白色,界限不清;骨髓凝固区域沿电极呈纵椭圆形,垂直电极方向大横经约17.2 mm,沿电极方向的大长径平均约23.6 mm.结论:单电极骨组织射频消融范围较小,用于较大骨肿瘤的治疗需多点次消融;骨皮质有明显隔热作用.
-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置入起搏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背景:已有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左室同步性及心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但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国内尚未见报道.目的:应用SF-36量表和超声心动图方法来评估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分析,2005-06/2007-09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进行.对象:缓慢心律失常患者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62±18)岁.方法: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置入DDD(R)起搏器,心室电极采用主动固定电极置入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于置入前和置入后12个月用SF-36量表及超声心动图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和症状度.主要观察指标:①起搏器置入及起搏参数变化.②生活质量评分变化.③超声心动图评价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全部患者未出现置入并发症,随访12个月无电极移位、阈值增高;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治疗12个月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社会功能、生命力、心理健康和总的健康状况方面高于置入前(P均< 0.01),而情感角色的变化则没有统计学意义(P =0.125);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充盈时间高于置入前(P均< 0.01),Tei指数明显低于置入前(P < 0.01).结论:对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未出现置入并发症.
-
CT在真性腰椎滑脱和假性腰椎滑脱鉴别中的价值
背景:真性、假性腰椎滑脱时的影像学表现有许多不同之处,CT能显示小关节的形态学变化,具有普通X射线平片没有的优势. 目的:通过观察和测量腰椎滑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的特点,推测小关节改变与滑脱之间的关系,评价CT 在诊断真性滑脱和假性滑脱中的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4-07/10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临床实验室完成.参试者: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03-01/2004-06 收治156例住院的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真性滑脱48例,假性滑脱108例.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Prospeed AⅡ型CT机进行常规轴面扫描,计算机X射线成像或数字放射成像拍腰椎正侧位及双斜位片.主要观察指标:两种腰椎滑脱椎小关节面的角度,椎小关节在影像学上的病理改变.结果:假性滑脱腰椎小关节面角呈较明显的矢状方向改变.椎小关节的病理变化包括:关节间隙狭窄不平、骨赘形成、软骨下骨骨质疏松、关节真空、关节囊钙化等,这些病理变化在假性滑脱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真性滑脱. 结论:CT不但能显示椎体滑脱椎弓峡部的缺损情况,而且可显示椎管内的改变及小关节的改变情况,是确诊真、假性滑脱的重要手段.
-
制作适用于支架置入和球囊扩张治疗的犬颈动脉狭窄模型
背景:适用于评价颈动脉狭窄治疗的动物模型尚不普遍.目的:建立犬颈动脉狭窄模型,观察支架置入和单纯球囊扩张治疗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01/2006-1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动物房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犬12只,雌雄不限,平均16.5 kg,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动物房提供.支架使用Cordis公司的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2.5 mm × 13 mm,球囊使用Cordis公司的2.5 mm冠状动脉球囊.方法:采用损伤后可吸收线捆扎法建立颈动脉狭窄模型,2周后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认20条颈动脉狭窄,其余2条颈动脉闭塞,2条狭窄不明显.其中10条行球囊扩张,10条行支架置入,4周后复查.主要观察指标: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前后颈总动脉狭窄率.结果:经球囊扩张后狭窄率为(34.5±5.5)%,经支架置入后狭窄率为(26.5±5.5)%,差异有显著性(P < 0.05).4周后复查经球囊扩张组狭窄率为(38.5±5.5)%,支架置入组狭窄率为(30.5±5.5)%,差异有显著性(P < 0.05).经球囊扩张组2条出现明显再狭窄,支架置入组1条出现明显再狭窄.结论:机械损伤加可吸收线捆扎法可以建立影像学稳定并适合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治疗犬颈动脉狭窄模型,支架置入治疗有明显优势.
-
以运动录像及人体模型DLT运动图像测量处理非投掷臂标枪后用力阶段模型关节点和附加点的三维力学数据
背景:以三维力学分析标枪非投掷臂后用力阶段的相关参数,是数字化运动医学研究的热点.目的:在运动录像和人体模型图像测量处理的基础上,分析非投掷臂三维有限元力学参数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标枪运动力学分析,于2005年在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完成.对象:选取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预选赛男子12名运动员和2005年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前8名男子运动员,年龄21~45岁.方法:采用 "爱捷"运动录像快速分析系统对影片进行解析,硬件采用EIMG-70型图像仪,软件采用人体模型DLT运动图像测量分析系统(HBMDLTA),人体模型采用俄罗斯的扎齐奥尔斯基模型,按照模型关节点和附加点的方式进行图像采集和数据处理,并采用低过滤波方法进行平滑.主要观察指标:①非投掷臂在后用力中的摆动路线.②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制动和躯干的关系.结果:非投掷臂后用力中的摆动路线是以"由上-逐渐向水平-再向后"的形式运动,在下肢制动支撑的基础上,向动量向上传递,通过腹部肌群的收缩用力,使躯干上端向投掷方向的线速度V线明显加快.其动作形式为:左肩领先加速运动-左肩制动-右肩以左肩轴产生a切和a法合加速度的转动-左肩制动,将角动量传递到上肢.结论:①非投掷臂的制动,有助于右肩获得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而后右肩在超越髋部垂直后的制动动作,能将角动量有效的传递到投掷臂.②发展腹部肌群和腰部肌群的能力,加强该部分的协调用力和灵活性,可提高动作完成质量.③在双支撑时期把角动量传递给投掷臂标枪的子系统,至标枪出手时其绝对值达到大.
-
模拟股骨干骨折接骨板固定应变电测量
背景:研究接骨板固定后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设计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接骨板是当前急待解决的课题.目的:测量模拟股骨骨折以接骨板固定后各测点的应变值,以期为设计新型接骨板提供力学参数.设计、时间及地点:单因素设计,实验于2007-07/11在吉林大学力学试验中心完成.材料:新鲜尸体股骨标本由白求恩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均为男性.死亡后2 h之内解剖尸体,取下双侧股骨共4个标本,以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包裹标本,装入塑料袋中,密封后置于-20 ℃冰箱内保存.实验前取出标本在室温下解冻后以线锯在股骨中段据开制成骨折模型,以6孔接骨板进行固定,在接骨板的12个测点贴上电阻应变片.方法:分别将贴片干燥后的标本置于电子万能试验机的工作台上,以2 mm/min的实验速度,施加1 kN载荷,通过YJ-22型静态电阻应变仪测出各测点的应变值.主要观察指标:股骨承受1 kN载荷时各测点应变值.结果:大应力、应变发生在骨干中部骨折断口和螺钉孔附近,应变值为(1 069.0±22.4) ×10-6,应力值为(17.68±2.21) MPa;小应力、应变发生在骨干上部骨折远端,应变值为(498.0±19.6) ×10-6,应力值为(8.21±1.36) MPa.结论:以尽可能少的螺钉固定钢板,螺钉的直径要尽量达到小以避免骨折断口和螺钉孔附近部位的应力集中.
-
BetaCone双锥度生物固定型髋关节柄在严重骨质疏松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早期应用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股骨部分采用非骨水泥固定已成为国际流行的趋势,但临床上许多诸如高龄、绝经、强直性脊柱炎等情形导致发生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其选用生物固定柄的股骨柄效果仍有待大宗病历证实.目的:总结使用BetaCone双锥度生物固定型髋关节柄在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6-10/2008-01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完成.对象:选取同期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11例严重骨质疏松患者(11髋),强直性脊柱炎4例,髋关节置换后无菌性松动5例,股骨颈骨折2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2例虽为双侧患病,但考虑到患者身体状况仅行单侧置换.BetaCone双锥度生物固定型髋关节柄假体为德国LINK公司产品.方法:11例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融合髋手术先行股骨颈楔形截骨以获得较好的显露.在髋臼假体安装完成后,股骨髓腔近端开口,保持正确的前倾角打入髓腔锉,选用与扩髓锉同号的假体安装复位.置换前后使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常规摄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了解假体与骨界面是否有透光区和硬化带,观察假体是否有移位发生以及假体与股骨的接触情况、假体固定的稳定性.主要观察指标:全髋关节置换效果,置换后并发症.结果:11例骨质疏松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目前平均随访8.7个月.由于本病例分析是早期报道,故取4例随访时间达6个月的患者病历进行结果分析.Harris评分由置换前的平均47.3分上升到置换后的83.2分,优良率90.1%,近一次随访X射线片评价假体在位良好,无松动、下沉现象,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满意.1例翻修患者于髋关节置换后3个月复查时发现1区有局限性透光带,无明显硬化带,患者无静息痛或活动疼痛,无全身发热、局部红肿表现,为骨长入性稳定.置换过程中发生大转子骨折1髋,经张力带钢丝固定良好.股骨劈裂1髋为股骨距裂纹骨折,再次处理髓腔,假体置换后4个月骨折愈合,假体稳定.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神经并发症,无急性感染和下肢深血栓形成.结论:使用BetaCone双锥度生物固定型髋关节柄治疗需行全髋关节置换的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短期效果满意.
-
轴向负荷对腰椎硬膜囊的影响
背景:常规CT、MRI检查是在仰卧位进行,这时人体在直立位时腰椎所承受的生理轴向负荷消失,腰椎间盘、硬膜囊等结构在生理负荷状态下的生理或病理改变不能真实反映出来.目的:实验拟探讨轴向负荷对腰椎硬膜囊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试验,于2006-03/2007-0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参试者:选择本科收治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45例,男29例,女16例.所有患者均有腰腿疼痛症状.年龄22~79岁,病程为1个月至10年.方法:对45例慢性腰腿痛患者进行常规CT检查(扫描范围为L1~S1)和轴向负荷CT检查.主要观察指标:在椎间盘中央水平的横断面图像上分别测量负荷前后硬膜囊横截面积、椎间盘的面积、椎管内背侧脂肪垫面积及黄韧带厚度.结果:纳入腰椎退变患者45例,扫描L5/S1时有3例患者由于腰椎骶化排除.与常规CT检查比较,轴向负荷检查可见硬膜囊横截面积不同程度的缩小,平均缩小8.2~19.7 mm2.与常规CT检查比较,轴向负荷检查对椎间盘的形态分类不产生影响,只引起椎间盘面积不同程度的增加(P < 0.05);椎间盘膨出、突出或脱出的程度有所加重.轴向负荷时L1/2、L2/3、L3/4、L4/5各水平黄韧带增厚(P < 0.05),但对L5/S1水平黄韧带及椎管内背侧脂肪垫面积无显著影响(P > 0.05). 结论:轴向负荷时椎间盘向后膨出、突出或脱出程度加重、黄韧带增厚,是引起硬膜囊横截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
-
骨髓腔高压脉冲冲刷后充填骨水泥降低假体松动的断层CT评估及大体观察
背景:提高骨水泥与骨界面的融合可降低假体松动率,骨髓腔是骨水泥融合中的接受腔,其准备过程是提高骨水泥充填质量的关键.目的:采用断层CT及大体观察评估骨髓腔用高压脉冲水枪冲洗及髓腔刷洗处理后骨水泥与骨界面的结合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2002-07/2003-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动物试验室及骨科试验室完成.材料:新鲜马尺骨40根,随机分为2组:冲洗刷洗组20根,对照组20根.方法:将40根马尺骨近端关节面及皮质锯除,使其正好暴露骨小梁面,保留近端15 cm锯除远端.在近端用髓腔钻和髓腔锉沿纵轴平行方向开通髓腔,近端直径为1.5 cm,深约5.5 cm,置入自制髓腔栓使开通髓腔深为5 cm.冲洗刷洗组做高压脉冲冲洗及刷洗处理,每一模型用冲洗液1 000 mL, 每冲洗300 mL用髓腔刷反复刷洗一次,共刷洗3次,后一次用100 mL水冲洗净并擦干.未处理组不做任何处理.处理后用相同方法注入骨水泥.每组模型做CT断层扫描(间隔4 mm).主要观察指标:观察CT片,测出骨水泥截面周围与骨小梁结合紧密者与非结合者的个数,计算结合率.用放大器材观察骨髓腔内表面及骨水泥内柱表面情况.结果:CT截面扫描可见冲刷组界面结合率为61.25%,未处理组界面结合率为28.0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5).镜下观察发现冲刷组的骨小梁表面干净,无骨屑,骨小梁孔密集、清晰可见.骨水泥芯表面干净,密布细小突起.未处理组的骨小梁表面覆有一层由骨屑和油脂状物混合成的物质,骨小梁孔大多被该物质填塞,无法看到.骨水泥芯表面不干净,触之有骨屑磨擦感及油性感,表面无细小突起,只有一些大的凹凸不平.结论:断层CT评估及大体观察显示骨髓腔高压脉冲冲洗加刷洗可明显增强骨水泥与骨界面的结合,降低假体松动的发生.
-
以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髁突横断骨折和纵行骨折的生物学应力
背景:当下颌骨在受到撞击时常常发生髁突和髁突颈的骨折,临床上常见髁突横断骨折和纵行骨折.为什么撞击方式不同就导致不同类型的骨折?目的:应用有限元模拟撞击相的方法,分析下颌骨髁突受到撞击时应力、应变的变化,探索髁突横断骨折和纵行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实验,2007年在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参试者:将一下颌骨发育正常的成年女性行CT扫描,CT机原始数据下载,建立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 方法:在边界约束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以3.6 m/s相同速度模拟下颌骨颏部正中以不同角度撞击正前方刚体,首先是水平方向(0°),然后分别是顺时钟方向10°,20°,30°,40°,50°,60°依次模拟撞击.主要观察指标:不同的角度撞击时下颌骨各部分的应力和应变变化.结果:以不同角度撞击时,除了在撞击点出现损伤(骨折)外,在髁突出现两种不同类型的损伤(骨折).水平撞击时髁突出现横断骨折垂直,斜向下撞击约在顺时针40°时开始出现纵行骨折倾向.结论:在髁突间接撞击损伤中,除其解剖特点外,撞击方向不同是导致不同类型损伤(骨折)的一个相对主要因素.
-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紫杉醇洗脱支架置入在冠状动脉病变治疗中的生物安全性:2年随访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紫杉醇洗脱支架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支架内及支架所在节段的再狭窄发生率.但对比两类洗脱支架的远期疗效方面国内相关资料较少,中长期随访的研究更少.目的:观察雷帕霉素洗脱支架(FirebirdTM)与紫杉醇洗脱支架(Taxus Express2TM)在冠状动脉病变支架置入治疗中的安全性以及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非随机同期对照临床观察,2005-04/2008-04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心内科.对象:选择233例 (共有 268处病变 ) 接受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雷帕霉素组)82例,紫杉醇洗脱支架组(紫杉醇组)80例和不锈钢裸支架组(裸支架组)71例.方法:所有患者采取股动脉或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采用定量计算机分析法系统测量血管内径.以标准技术分别置入裸支架及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紫杉醇洗脱支架.出院后每2~4周定期门诊复查及电话主动跟踪随访,置入后9~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此后每4周定期门诊复查及电话主动跟踪随访,有缺血相关症状再次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直至随访满24个月结束.主要观察指标:①3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及支架置入情况.②支架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③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④随访期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直径减少≥ 50%,则视为再狭窄.结果:雷帕霉素组置入支架101枚,紫杉醇组置入支架98枚,普通组置入支架85枚.3组患者无支架脱落、移位、断裂、置入位置不良等现象,随访观察中未发现明显血小板减少、溶血、白细胞增多等.3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及支架置入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血管内再狭窄,雷帕霉素组和紫杉醇组均少于裸支架组(P < 0.05);雷帕霉素组略少于紫杉醇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紫杉醇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病变治疗中无特殊生物相容性反应,在降低血管再狭窄发生率方面优于金属裸支架.两种药物洗脱支架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
聚醚醚酮髋股骨头假体置换术后股骨近段载荷传递的力学性能
背景: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力学因素是传统金属假体的弹性模量远远超过骨的弹性模量,组合后产生应力遮挡,引起骨吸收、骨萎缩.目的:体外测试自制的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F/PEEK)假体置换后股骨的应变,并与国产AML假体进行比较,探讨复合材料在全髋股骨头假体中的应用前景.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分析实验,于2002-09/2004-03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和上海大学生物力学工程研究所完成.材料:CF/PEEK假体为自行设计,内层采用长CF/PEEK复合材料,模量为100 GPa;外层采用短CF/PEEK复合材料,模量为 20 GPa;在应力集中区,适当加强铺层密度;几何形态与相关尺寸同国产仿AML型钴合金假体.AML假体为北京华杰豪公司生产.标本为5对新鲜成人尸体股骨10具.方法:5 对人体新鲜尸体股骨平均分成左右两组,一组行钴铬钼合金股骨头假体置换术,另一组行CF/PEEK假体置换术.在假体和近端股骨表面粘贴应变片,模拟单肢站立施加载荷.主要观察指标:①正常股骨表面和两种假体置换后的股骨表面的应变分布.②两种假体置换后股骨-假体界面剪切应变分布. 结果:股骨应变在假体植入后,从近端到远端逐渐增加,变化形式与完整股骨的应变形式相似,并且在假体远端大.两种假体植入后,股骨内外侧表面的应变皆减少;但CF/PEEK假体组产生的应变形式和大小比钴铬钼合金假体组更接近正常股骨. 结论:CF/PEEK复合材料假体的力学性能与骨组织相近,加载时两者的应变量一致,因此能提供术后即刻稳定性和良好的近端载荷传递.
-
螺旋CT三维重建踩跷力学参数对腰椎椎间孔及椎管内切圆面积的影响
背景:推拿手法中踩跷法的用力方式简洁,因此,对其力学治疗机制以及力学参数与生物力学效应的量效关系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实用价值.目的:通过模拟踩跷腰部加压,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观测腰部解剖结构变化,分析踩跷对腰椎椎间孔及椎管的力学效应.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前后对比观察,于2006-06/2007-05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力学及电生理实验室完成.参试者:身体健康的成人志愿者8名,男、女不限.方法:利用自行研发的踩跷模拟装置,以踩跷用力模式为基础确定加压量程,分别对8名健康受试者进行L4~5椎间隙靠棘突部位定点加压,同时以螺旋CT扫描采集影像数据,进行CT三维重建.主要观察指标:在三维重建模型上测量L4~5椎间孔大横径、对侧面积和高度,及L4上缘椎管内切圆面积在不同压力时的动态变化,分析压力变化与腰椎及周围附属结构动态变化的量效关系.结果:压力大小对L4~5左右侧椎间孔大横径变化有显著影响(P < 0.05),对侧面积和高度影响不显著(P > 0.05).各级压力状态与静息状态时L4~5右侧椎间孔大横径比值、L4上缘椎管内切圆面积比值与相对压力呈正相关(P < 0.05);L4上缘椎管内切圆面积比值分别与L4~5椎后肌群矢径、横径呈负相关和正相关(P < 0.01).结论:踩跷能改善腰椎椎间孔横径,并对L4~5椎管容积有明显影响,这对改善脊柱生物力学平衡,促进受压神经根松解,修复损伤有积极作用.
-
一种基于刚体的虚拟Marker人体步态测量
高精度、快速地采集人体运动数据是人体步态测量的关键技术.试验根据人体解剖特征和正常人体步态特性,将人体划分为12块刚体(左右上臂、前臂、大腿、小腿、脚和上躯干、骨盆),总结人体运动捕捉测量中Marker点贴附的技术难点,并针对每个难点制定出相应的Marker点贴附及刚体的设计方案,同时制作与人体各部位形态匹配的12块刚体;使用NDI Optotrak Certus 运动捕捉系统对3名志愿者进行步态试验,然后将三维捕捉系统所测数据导入Visual3D软件进行人体运动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基于人体多刚体的虚拟Marker方法后,步态测量试验的工作量大大减少(试验工作量减少了25%左右),试验的稳定性能也较全部贴实体Marker时有所提高.
-
血管内超声显像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支架置入中的应用
背景:支架扩张不充分以及与操作相关的异常病变形态是支架内再狭窄以及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目的:观察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支架置入能否获得更大的支架内管腔面积,能否发现更多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01/2005-02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进行.对象:选择50 例患者的52 处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行支架置入的病变进行分析.入选患者均为自体冠状动脉非弥漫性病变,血管直径≥ 2.5 mm,严重的左主干病变除外.方法:50 例患者的52 处病变在支架置入前后分别用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根据血管内超声标准决定支架的直径以及置入的终点.主要观察指标:分析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对支架置入终点判断的差异和终获得的管腔面积大小的差别.结果:①血管内超声判断的平均支架直径大于血管造影(P=0.011),支架囊的终峰值压力明显增大(P < 0.001),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测得的支架面积狭窄百分比减小(P =0.044).②首次高压扩张后支架满意率血管造影达96.2%,而血管内超声只有37.7%.③血管内超声指导后终的球囊压力更高(P < 0.001),获得的管腔直径更大(P < 0.001),管腔面积也更大(P < 0.001),面积狭窄百分比更小(P < 0.001).④所有患者支架的近段和远段血管造影均未发现明显的狭窄.而血管内超声却发现支架近段血管有39 例(75.0%),远段血管有23 例(44.2%)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⑤支架置入后非脂质斑块较脂质斑块获得的管腔面积更大(P < 0.001),其中脂质斑块血管面积增大较非脂质斑块小1.30 mm2,斑块压缩程度却增加0.48 mm2.结论:血管内超声能更好地指导支架选择,获得更大的管腔面积,也能更精确地发现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
不同年龄骨性Ⅲ类错(牙合)粘结式快速扩弓并上颌前方牵引后的颌(牙合)面变化
背景:利用上颌快速扩弓和前方牵引矫治6~9岁患者效果较好,但对于10~15岁较大年龄骨性反(牙合)患者,目前尚无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上颌前方牵引配合粘结式快速扩弓治疗较大年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颌、(牙合)面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试验,于2003-07/2007-10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口腔科完成.参试者: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60例,其中6~9岁组30例,10~15岁组30例. 干预:所有患者先行粘结式上颌快速扩弓治疗,待上下颌覆盖达到3.0~4.0 mm时,给予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牵引约半年之后去除矫治器予以保持.主要观察指标:采用Pancherz头颅定位X射线侧位测量系统,分别测量牵引前后上下颌骨及上下切牙位置变化,包括6个骨性标志点和4个牙性标志点.结果:两组患者6个骨性标志点在水平向均有明显变化,不仅上颌骨前界前移显著(P < 0.001),而其后界翼上颌裂点及后鼻棘亦有明显变化.4个牙性标志点变化显示上切牙前移,下切牙后移,上磨牙近中移动,下磨牙远中移动上颌牙弓变化均较显著,上颌尖牙间,第一、二双尖牙间、第一磨牙间宽度均显著增大.下牙弓变化中,第二双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增加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联合应用上颌前方牵引和粘结式快速扩弓对10~15岁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骨矫形效果显著,可减轻畸形程度.
-
关节角度测量器测量结果准确性及可重复使用性评价
背景:设计了一种使用简便的医用关节角度测量器,并申请获得了专利.目的:以国际标准测量器Cybex NormTM测量系统为标准,验证关节角度测量器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将各关节病理及功能状态下的测量结果与主观量表评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以证实关节角度测量器的可重复使用性和实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分层随机对照试验,于2004-10/2005-03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进行.参试者:121例患者中,肩周炎4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1例,膝关节骨关节炎47例.将患者随机分成OTMA组60例和 Cybex组61例,保证被测试关节数量相同.方法: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1年随访时,分别应用关节角度测量器和Cybex NORMTM型等速测量系统对两组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测量.将关节活动度测量结果分别在肩关节Karlsson疗效标准、膝关节HSS量表和髋关节Harris量表中应用,并填写目测类比疼痛评估量表及SF-36 生活质量评估量表.主要观察指标:两组不同时间点关节活动度值的符合率;各量表得分及关节活动度间的相关性.结果:121例患者的评估完成率为100%.关节角度测量器的测量结果与Cybex NORMTM测量结果之间的符合率为98.3%.两组中HSS量表,Karlsson疗效标准,Harris量表评分值随关节活动度增加而升高(P < 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关节活动度与以上3个量表结果高度相关,符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论:关节角度测量器测量结果准确,能被患者所接受,并可进行重复测量使用.其结果能反映患者的临床症状,实现测量辅助临床诊断的目的.
-
基于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测试人工机械心脏瓣膜血液动力学特性
背景:目前对人工机械心脏瓣膜血液动力学性能的测试,大部分是通过实验装置完成的.实际上,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也可以方便地进行机械瓣稳态定常流模拟测试.目的:基于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对双叶型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的血液动力学特性进行测试.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09/2008-02在四川大学金工实验室完成.材料:在SolidWorks软件中建立的外径为23 mm,内径19 mm的双叶瓣模型.方法:按照国际标准ISO5840-2005规定的试验条件,使用SolidWorks软件中插件COSMOSFloWorks,对双叶瓣进行定常流和静态反流泄漏试验.主要观察指标:①双叶瓣不同流量下的跨瓣压差.②不同压力下静态反流泄漏值及反流百分比.③不同流量下平均跨瓣压差和有效开口面积.结果:模拟结果表明,双叶瓣跨瓣压差< 20%,反流百分比< 10%,有效开口面积2.379~2.858 cm2.结论:通过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来模拟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的定常流测试结果符合设计要求,设置的模拟测试环境可以取代一部分模拟实验装置进行机械瓣的流体力学测试.
-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血管损伤后再狭窄形成中的作用
转化生长因子β1是一种高度多效、多功能性的生长与分化因子,它广泛地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炎症、修复和免疫等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当血管损伤后,局部产生的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是血管再狭窄的主要原因.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局部水平上调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动脉外膜细胞的表型改变和迁移以及局部细胞外基质蛋白的产生和沉积,从而促进血管再狭窄.本文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生物学特性、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病理学、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相关性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对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说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病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疗效评估现状
脑电生物反馈已逐渐成为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对其疗效进行客观的评估显得很有必要.文中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目前常用的随机对照设计和与利他林疗效相比较的两种主要疗效评估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在以上疗效评估中,普遍采用了各类神经心理学量表,而且疗效肯定,但治疗时间比较长,一般需要治疗40次以上,且对不同亚型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治疗疗效不同.提示脑电反馈可作为兴奋剂药物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辅助或替代治疗的手段之一,脑电反馈与药物、心理和行为训练等结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
-
现代人工膝关节假体的研究与进展
人工关节假体是置入人体内的材料,其形态的设计、表面处理、材料选用、制造工艺以及包装的要求都十分严格.不同患者应根据病情、关节限制程度、固定方式和半月板功能来选择不同的人工膝关节.股骨与胫骨间的旋转对线关系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效果的重要因素.合适的软组织平衡是获得良好的假体位置和力线的前提.不同膝关节假体的适应症应由膝关节的骨和软组织条件决定、膝关节韧带的质量和状态、关节畸形以及关节软骨破坏的程度决定假体的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伤口愈合不良、假体周围感染、置入后骨折、关节僵硬、置入后残留疼痛是关节置换的常见并发症.选择高质量的假体、不断开发和推广使用其配套器械是全膝关节置换术普及和发展的关键.
-
髋关节假体的设计、选择与置换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病残的主要方法.正确选择与骨床匹配良好的假体是保证全髋关节置换成功的重要方面,全髋关节置换后人工关节的生物力学性能与使用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全髋关节置换的效果与髋臼前倾角、外展角、股骨头旋转中心及偏心距、假体的受力密切相关.假体受力可以分解为正应力和剪切应力两部分,正应力有益于假体的固定和力的传递,而剪切力会导致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质及骨量的变化,假体松动、脱位,假体周围骨折,材料磨损及假体周围感染是髋关节置换后影响中远期效果的常见并发症.
-
多层螺旋CT对骨关节疾病多平面及容积重建的意义
多层螺旋CT将原始数据薄层重建后于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方法有二维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投影等.64层螺旋CT几项的关键参数包括探测器的参数、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高压发生器参数及球管的热容量.其性能指标受多个参数的综合影响,平衡配置探测器、高压发生器和球管才能使CT具有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和扫描覆盖率.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图像作为轴位图像的重要补充,能主体、直观地显示骨折的情况,是一种快速无创伤性显示关节周围骨折的佳方法,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术后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骨折内固定物的形态、位置及骨折复位情况.对骨关节外伤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人工耳蜗抗掩蔽性能的研究与进展
人工耳蜗植入是重度或极重度感音性聋的有效康复方法.在过去的30年中,通过人工耳蜗植入以改善那些不能用助听器获取听力辅助的人群听力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人工耳蜗植入者在有干扰环境中的听觉表现同正常人群的差距仍很大.无论是稳态噪声还是调制噪声都会影响人工耳蜗植入者的言语识别能力,这种影响与人工耳蜗频率、时间以及调制分辨率上的性能差距有关.如何设计出具有抗噪性能的人工耳蜗产品,是当前听觉研究和临床领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人工耳蜗植入者在言语加工任务表现评估的一些研究,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
血管管腔内支架的技术性能及临床应用
血管管腔内支架是指在管腔球囊扩张成形的基础上,在病变段置入内支架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保持管腔血流通畅的目的,部分内支架还具有预防血管再狭窄的作用.支架尺寸、表面覆盖率、径向支撑力、伸展性、支架纵向缩短率(回缩量)、疲劳测试、材料成分、抗腐蚀性、凝血性能、表面粗糙度及生物相容性(血液相容性)等可作为衡量血管内支架的性能参数.血管管腔内支架已广泛用于动、静脉系统及非血管管腔系统.血管内支架置入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6%,主要并发症有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再狭窄,支架脱落等.支架内再狭窄一致性的结论认为再狭窄主要是由组织增生引起的.
-
气道支架置入治疗气道狭窄的生物相容性
气道支架置入已显示出其在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气道狭窄方面的优越性,但仍有不少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硅酮支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但其置入和取出需在全麻下通过硬质气道镜进行,过程较复杂,易导致分泌物潴留.金属支架置入较方便,不影响气道清除功能,但取出相对困难,组织相容性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新型支架应具有更好的组织相容性,硬度和柔韧性更加适当,置入和取出更为方便.放射性支架可控制气道内肿瘤生长,并可防止肉芽组织增生,目前已进入研究阶段.可吸收的生物材料支架对于需要短期支撑气道的疾病很有价值,避免了支架取出过程,也已进入临床前期的研制.对于良性气道狭窄支架置入后的远期疗效需继续进行观察和评价.因此,防止气道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及其处理, 开发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新支架是今后研究的热点方向.
-
血管内皮细胞与加速血管内支架内皮化的进程
血管内再狭窄是血管对抗损伤的一种异常修复反应,表现为支架植入后血管的收缩性重构,局部的炎症与血栓形成,以及以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为主的内膜增生.血管内皮通过合成和分泌活性物质来调节和维持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平衡、维持凝血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维持血管的增殖平衡、控制炎症反应的程度,对维持血管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支架置入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引发内皮层剥脱,导致血小板聚集、炎症反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细胞外基质形成等一系列病理反应,造成支架内再狭窄,因此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及功能改变在支架内再狭窄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提高血管内皮细胞与支架的黏附率,寻找更有特异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标记,是加速支架植入后血管内支架内皮化进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