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背景:自体软骨因为软骨细胞密度低,新陈代谢率低以及没有血供而导致自我修复效果不理想。
目的:就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的新研究和外科治疗软骨损伤新疗效方面一些新研究及进展做一综述。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 PubMed 数据库1992年1月至2013年12月文献,在标题和中以“Articular cartilage;injury;tissue engineering;repair”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终选取61篇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治疗关节软骨损伤方法有关节清理、镶嵌式成形技术、软骨膜及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等,但都没研究表明某种治疗方法可以达到满意的长期疗效。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无法在软骨损伤处形成新的透明软骨,且修复的组织在机械性能上也无法和原有的自体软骨相比较。组织工程技术是今年来研究的热点,因其可以诱导自体软骨的形成而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组织工程技术利用内源性或者外源性的种子细胞,辅以诱导因子及营养因子诱导软骨的自身修复,以修复再生成有和自身软骨相似,甚至相同生物性能的透明软骨为终的目标。如何简化治疗步骤和降低治疗费用是促进软骨再生修复进一步研究的动力。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成脂分化学说及治疗现状
背景:激素引起股骨头局部区域骨小梁和骨髓坏死,股骨头塌陷、变形,终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但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病理机制及治疗仍未为人所破解,医学界存在多种病机学说争议,但是目前对病理机制的了解仍然不够深入,其研究一直是国际研究的热点及难点。
目的:综述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成脂分化学说及治疗研究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PubMed数据库(1988/2010),英文检索词分别为“Glucocorticoids,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 s, adipogenic differentiation, factors,treatment, choice”,中文检索词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成脂分化,治疗,研究进展”,从激素性股骨头成脂分化及治疗现状2方面进行归纳概述。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112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54篇文章。现代研究主要从细胞分子生物学层面研究,结果表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部分生物学基础是骨细胞成脂分化异常,激素引起成脂分化因子的变化进而导致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分化,但是激素的作用于多个分化因子,单纯从某个因子来衡量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理机制可能有较大误差,激素使用过度是股骨头坏死核心原因。目前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案的研究仍不深入。 -
修复临界节段性骨缺损:组织工程骨支架形态及对种子细胞负载有效性的影响
背景:针对修复临界节段性骨缺损组织工程骨仍处在研究阶段,理想的构建方法较少。
目的:回顾分析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构建形态以及对种子细胞负载影响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寻求适合种子细胞能够大量有效负载于特殊形态的工程骨支架,可能为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4至2013年PubMed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相关组织工程人工骨构建方法研究的文献,并进行系统整理、总结和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文献379篇,其中中文文献161篇,英文文献218篇,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共纳入53篇。通过认真阅读及分析,结果表明:临界节段性骨缺损重建所需要的骨组织工程支架体积较大,需要负载的种子细胞数量巨大,如果没有适宜的供细胞附着的形态和形状,就达不到有活性植入物的要求,所植入材料无疑类似单纯人工骨,不能起到组织工程骨的作用。能够使种子细胞有效负载于工程骨支架材料上并保持活性是用于临床的第一步,所以负载有生物活性种子细胞数量的多少将是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针对接种种子细胞有效程度或种子细胞数量和活性的检测多是通过间接方法佐证接种的有效性。有些培养种子细胞和接种的模式虽然可以保障接种的细胞数量,但接种后真正负载在支架上细胞的具体数量未知,其活性未检测。将工程骨支架制成特殊形状、形态便于种子细胞的有效接种和增殖,保持一定的生物力学性能,诱导成骨的发生,并通过简便、直接的方法检测负载于支架材料上种子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是十分重要的。 -
上肢微型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指创面
背景:目前临床上治疗手指创面的手术方法有局部筋膜蒂皮瓣转位、足部及上肢微型游离皮瓣转位等。
目的:探讨上肢微型游离皮瓣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创面的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
方法:2010年12月至2014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手外科收治的12例手部创面患者,共12指,均为不规则创面,伴不同程度骨骼及肌腱外露;创面范围为(1.5 cm×2.0 cm)-(3.0 cm×4.5 cm)。12例均先行创面清创处理,之后采用四肢微型游离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与结论:全部12例皮瓣均成活,供区及受区切口皆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皮瓣外观良好,无需再次行皮瓣修整,患指功能及外观恢复较理想。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修复后活动功能显示,优3例,良8例,差1例;优良率为91%。结果证实,上肢微型游离皮瓣是修复手部创面的理想方法,具有对手部正常组织无损伤及供区隐蔽等优点,近期疗效好。 -
肩袖损伤后单排与双排缝合方法比较的Meta分析
背景:肩袖修复的常见方式有单排缝合法和双排缝合法。既往有报道双排缝合法在临床上并未显示出比单排缝合更优的效果。
目的:比较肩袖损伤中单排与双排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
方法:检索Medline(2003年1月至2014年2月)、Embase (2003年1月至2014年2月)、Cochrane library (2014年2月)等数据库,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比较肩袖损伤中单排与双排缝合方法的随机对照研究,系统评价各研究方法学质量,并采用Revman5.2进行Meta分析。比较单双排缝合两组治疗方法的constant, ASES(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Scale),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score)治疗前后评分差异,肩袖再断裂率,肩袖肌力恢复情况,以森林图回顾两组数据比较情况及行漏斗图检测其发表偏倚情况。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LevelsⅠ,Ⅱ),Meta 分析结果显示:双排缝合组与单排缝合组的constant评分,ASES评分及UCL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别;在治疗后随访结果上:双排缝合治疗后肩袖再断裂率概率低于单排缝合,外展肌力双排缝合组优于单排缝合组。在肩袖撕裂小于3 cm的亚组中,双排缝合组与单排缝合组在constant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比较上无明显差别。在肩袖撕裂大于3 cm的亚组中,双排缝合组较单排缝合组在ASES评分、UCLA评分比较上显示出更优效果。结果表明肩袖损伤的患者采用双排缝合相对于单排缝合法治疗后肩袖再撕裂率更低,外展肌力恢复情况更优。小于3 cm肩袖损伤单双排缝合法治疗后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大于3 cm的肩袖损伤采用双排缝合法可取得更佳的治疗后功能评分。 -
不同氧环境中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
背景:课题组以往研究证实,氧浓度过低乃至处于低氧时(体积分数2%O2的分化和功能都受到抑制,但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在不同氧环境下的基因表达未见有相关报道。
目的:实验拟观察不同氧环境下破骨细胞各特异性基因的表达规律,探寻氧环境改变影响破骨细胞分化的表达机制。
方法:将破骨前体细胞株经质量浓度均为10μg/L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诱导成为成熟的破骨细胞,然后分别置于常氧、组织氧、低氧(体积分数20%,7%,2%)条件下培养,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检测破骨细胞形成的变化,并分别在培养第1-7天收集细胞,通过定量PCR方法检测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组织蛋白酶K基因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低氧条件下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的破骨细胞数显著低于组织氧和常氧培养时形成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细胞数(P<0.05)。不同氧环境下,破骨细胞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mRNA的表达无明显改变,组织氧和常氧培养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 mRNA的表达在培养第5天高(P<0.05)。随着氧浓度的降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和组织蛋白酶K mRNA表达时间延后,组织氧培养条件下此2者的表达可以保持在高水平。结果证实,与常氧和低氧条件相比,破骨细胞在组织氧培养条件下培养时更易促进其分化,从而维持其活性和功能。 -
活血补肾中药联合植骨支撑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背景:股骨头坏死保头治疗的关键在于重建并改善股骨头内的血运,保留股骨头的完整性,恢复股骨头的力学环境和血供,中药具有整体优势。高位头颈开窗支撑植骨能够恢复股骨头内的力学环境。
目的:观察活血补肾中药联合高位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对比试验设计方案,将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60髋口服活血补肾方联合高位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治疗,自拟活血补肾方由临沂市人民医院股骨头专科自制;对照组51例60髋单纯采用高位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治疗。随访12个月,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其优良率两方面对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治疗组患者Harris总分、疼痛程度、关节活动范围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两组关节畸形、功能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74%,χ2=4.54, P <0.05)。提示活血补肾中药联合高位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疗效肯定,在缓解或减轻疼痛、改善髋关节活动范围等方面优于单纯高位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治疗。 -
脂质体介导转染N2a细胞的优化方法
背景: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细胞转染具有结果可靠、可重复性强的特点,但面临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转染效率常较低。
目的:探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N2a细胞(小鼠神经胶质瘤细胞)的优化方法。
方法:采用24孔培养板,1.5μL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LTX介导,通过贴壁法和悬浮法,将500 ng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GFP转入N2a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并比较二者转染效率。采用悬浮转染法,将500 ng质粒DNA分别用1.0,1.5,2.0,2.5μL Lipofectamine?LTX进行转染,探讨适脂质体和DNA比例。
结果与结论:1.5μL脂质体/500 ng DNA,悬浮法转染效率显著高于贴壁法转染效率(P<0.01);1.0,1.5,2.0,2.5μL Lipofectamine?LTX对500 ng质粒DNA的转染效率分别为(76.60±3.85)%,(80.00±4.17)%,(88.00±5.89)%,(54.96±4.23)%,提示脂质体2.0μL与质粒DNA 500 ng的转染效率高。 -
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人胚胎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凋亡
背景:人端粒酶反转录酶重组腺病毒转染原代培养的人胚胎大脑皮质神经元,可以促进细胞生存,抑制凋亡。
目的:观察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对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诱导人胚胎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方法:人胚胎大脑皮质神经元原代培养后,分为3组:对照组、Aβ25-35组和人端粒酶反转录酶组。Aβ25-35组和人端粒酶反转录酶组细胞在培养144 h后,用Aβ25-355μmol/L干预24 h。人端粒酶反转录酶组在Aβ25-355μmol/L干预72 h进行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
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的人胚胎大脑皮质神经元培养7d后,出现凋亡细胞,而Aβ25-35干预后使凋亡细胞数量增加,而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可防止Aβ25-35诱导的人胚胎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凋亡。 -
替米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人体内低程度的慢性炎症反应。替米沙坦具有降血压、保护靶器官和抑制炎症的作用,还可部分激动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γ受体,增加内皮祖细胞数量,抑制粥样斑块血管壁细胞的炎症反应。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替米沙坦治疗组,每组100例。统计每位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测定治疗前、治疗4,8周后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结果与结论:治疗4,8周后,替米沙坦治疗组的内皮祖细胞数量百分比均较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组有明显升高(P <0.05)。外周血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表明,治疗4,8周后,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降低,且替米沙坦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果证实,替米沙坦具有动员内皮祖细胞,促进血管内皮修复,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
体外大鼠肝卵圆细胞的长期培养方法
背景:肝卵圆细胞是目前公认的成体肝干/祖细胞,但其体外长期培养时会不可避免地丢失干细胞的活性。
目的:探索大鼠肝卵圆细胞体外长期培养的方法。
方法:构建2-乙酰胺基芴/部分肝切除肝再生大鼠模型,通过酶消化和Percol 梯度离心分离纯化大鼠异质卵圆细胞并进行免疫染色鉴定,用含表皮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的培养基体外长期培养,后撤去表皮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通过形态学的观察和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判断其能否保持干/祖细胞活性。
结果与结论:采用含表皮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的培养基体外培养卵圆细胞4个月后,大鼠异质卵圆细胞仍能表达肝细胞标志物ALB、胆管上皮细胞标志物CK-19,经不含表皮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的培养液继续培养后,卵圆细胞胎肝标志AFP表达量迅速下降。该研究结果表明大鼠肝卵圆细胞在表皮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等培养条件下可长期增殖并保持干细胞活性。 -
脂氧素受体激动剂对巨细胞病毒复制增殖的影响
背景:脂氧素的抗炎及保护效应已经在多种免疫相关疾病模型中被验证,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亦显示,脂氧素受体激动剂BML-111对巨细胞病毒诱导的免疫损伤有负调节作用,那么,它对病毒的复制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目的:观察脂氧素受体激动剂BML-111对人巨细胞病毒在THP-1源巨噬细胞及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中复制增殖的影响。
方法:用HCMV AD169毒株感染THP-1源巨噬细胞(MOI=0.5),设立模拟感染组、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及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BML-111的终浓度为100 nmol/L;于感染后0,1,2,4,12,24,36,48 h收集各组细胞,用RT-PCR法检测细胞中IE86和pp65 mRNA的水平;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OI=0.1),设立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与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逐日光镜观察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病变并计数其比率;蚀斑法测定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内感染性人巨细胞病毒滴度。
结果与结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巨噬细胞后,与模拟感染组相比,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和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 IE86 mRNA 及 pp65 mRNA 表达明显升高;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相比,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 IE86 mRNA 及 pp65 mRNA 在细胞感染早期(4 h 内)表达明显升高,但在感染中晚期(24-72 h),pp65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后,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相比,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细胞提前2 d达到100%细胞病变;感染性病毒滴度提前2 d达到峰值,但两组病毒滴度峰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 BML-111在感染早期加快人巨细胞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速度,在感染晚期抑制pp65基因表达;BML-111在体外对人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性病毒增殖量无影响。 -
低氧对脂肪干细胞和关节软骨细胞三维共培养成软骨能力的影响
背景:多项体内外研究表明低氧和共培养均促进干细胞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
目的:观察低氧对脂肪干细胞和关节软骨细胞三维共培养成软骨能力的影响。
方法:脂肪干细胞和关节软骨细胞二者按3∶1比例混合,以5×1010 L-1接种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明胶支架上,分别在常氧(体积分数为20% O2)、低氧(体积分数为5% O2
结果与结论:低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大量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生成,阿尔新蓝染色显示有大量糖胺多糖生成,免疫组化显示Ⅱ型胶原表达强阳性,且DNA、糖胺聚糖、羟脯氨酸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常氧组。表明低氧促进脂肪干细胞和关节软骨细胞共培养成软骨分化。
行组织学分析,阿尔新蓝染色鉴定糖胺多糖的合成,免疫组化鉴定Ⅱ型胶原的表达,并测定各组支架-细胞复合物的DNA、糖胺聚糖、羟脯氨酸含量。 -
口腔颌面锥形束CT三维重建诊断上颌磨牙早期根折:与传统根尖片比较
背景:牙根折裂因发生部位隐蔽,其诊断是临床难点之一。近期有系统回顾研究显示诊断牙根折裂影像方法的临床准确性尚不统一。
目的:回顾性对比研究传统根尖片与锥形束CT在上颌磨牙早期根折诊断中的准确性。
方法:对38例患者40颗临床检查疑为早期根折的上颌磨牙X射线根尖片与锥形束CT的检查结果分别进行分析,并作出诊断。
结果与结论:在40颗可疑早期根折的上颌磨牙中,根尖片能明确诊断的有19颗,且根折部分均为上颌磨牙的近中颊根。而锥形束CT检查结果显示30颗患牙根折,其中23颗根折发生在近中颊根,7颗发生在腭根。另外一颗未发现根折影像的患牙,经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后拔除,证实为腭根折断。结果证实,锥形束 CT在诊断上颌磨牙早期根折尤其是腭根的根折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根尖X射线片。 -
不同垂直骨面型对青年女性面部侧貌美学评价的意义
背景:不同垂直骨面型的软硬组织发育特点不同已被证实,它提示着患者的发育倾向和需要对支抗的控制程度。
目的:评价不同垂直骨面型对面部侧貌美学评价的影响,分析不同评价人群对3种垂直骨面型侧貌感知是否一致。
方法:根据投影测量数据及正畸医生的审美,选取高、均、低角骨面型美貌成年女性患者各1例,要求黄色人种、双侧颜面部基本对称、无颌面部其他软硬组织疾病、以往未接受正畸及正颌治疗。收集其面部侧貌图像,利用Dolphin Imaging图像处理软件仅在矢状向做2 mm小范围移动交替改变双唇及颏部突度,使之生成每组25张照片。15位正畸医生以“可接受面部侧貌”为筛选条件,后每组选出11张面部侧貌图。由50名正畸患者家长、50名成年正畸患者和50名外行人作为评价者分别对其行主观美学评价,并于面部侧貌评价结束后对垂直骨面型是否影响面部侧貌美观作出评价。
结果与结论:评价者对不同垂直骨面型的直面型侧貌都表示喜爱,评价者还认为颏部稍前突的均角型侧貌、颏部稍后缩的高角型侧貌、下颌稍突或唇部稍后缩的低角型侧貌是美观的。男性和女性间评价结果一致性较高,大多数评价者更喜爱均角和高角的垂直骨面类型。结果表明评价者对不同垂直骨面型侧貌的审美有差别,男性和女性对不同垂直骨面型面部侧貌的审美具有高度一致性,垂直骨面型对评价侧貌美观有影响,大多数评价者更喜爱均角和高角的垂直骨面类型。 -
以什么样的心态当医生就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写文章
一个白班或者夜班,一个三甲医院的急诊或门诊医生,要诊治80乃至更多个患者,一个外科医生几乎每天都要做5-8台的手术。我问一位资深院长,他说这很正常啊。
-
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背景: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 line -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 VEGF 165)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目的:构建双基因共表达载体pIRES 2-GDNF-VEGF 165并对其进行鉴定。
方法:采用PCR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基因组DNA中获取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然后将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cDNA片段插入到pIRES 2-EGFP多克隆位点构建成为pIRES 2-GDNF-EGFP。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cDNA片段是通过双PCR的方法从pIRES 2-VEGF 165-EGFP质粒中获取,接着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cDNA片段以替换 EGFP 的方式插入pIRES 2-BDNF-EGFP中,后构建成为含有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的pIRES 2-GDNF-VEGF 165双基因共表达载体。通过双酶切和DNA测序方法对其鉴定,将重组的双基因共表达载体感染HEK293细胞,利用 RT-PCR 与Western-blot 方法检测双基因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DNA测序显示,提取的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均与基因库报道序列一致,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36 bp和576 bp。构建的pIRES 2-GDNF-VEGF 165双基因共表达载体经Bgl II/Bam HI切出GDNF条带,经 Bam HI/Not I 双酶切后切出IRES-VEGF 165片段,经Bgl II/Not I双酶切后切出 GDNF-IRES-VEGF 165片段。RT-PCR与Western-blot方法检测显示,此载体转染后,HEK293细胞均能表达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mRNA和蛋白。说明实验成功构建了能表达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的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
血管生长相关因子在脑血管畸形中的差异性表达
背景:脑血管畸形是在青壮年人群中造成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畸形血管破裂出血可引发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畸形的形成及发病原理尚不明确。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血管生长相关因子在脑血管畸形中可能存在异常表达。
目的:评价血管生长相关因子在脑畸形血管中的表达差异,探讨血管生长相关因子与脑畸形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脑血管畸形患者与颅内出血开颅治疗患者各50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脑血管畸形标本和开颅治疗患者颞浅动脉标本中血管因子的表达差异。
结果与结论:正常颞浅动脉中血管生长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α)几乎不表达,畸形血管中两者高表达(P<0.05)。结果证实,与正常血管相比,脑血管畸形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α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脑畸形血管患者血管组织可表达更多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α。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血小板表面受体突变的数据库构建及数据分析
背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血小板表面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血小板黏附、传播、聚集等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关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突变信息的数据库并不完善且血小板表面受体相关的数据库仍未构建。
目的:致力于构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血小板糖蛋白 Ibα相关突变的数据库,以利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快速查找到该分子对的重要突变信息。
方法:以数据库Uniprot、VWFdb及文献报道的突变信息为数据源,采用MySQL和Apache为后台数据库和服务器,运用PHP语言开发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血小板糖蛋白Ibα突变数据库。
结果与结论:收集了341条血管性血友病因子,13条血小板糖蛋白Ibα的野生或者突变序列数据,并人工构建A1结构域的虚拟突变3920条,建立了包括背景介绍、相关病理图册和资料下载等登录页面,初步实现了数据检索、突变位点分析以及虚拟突变位点信息等相关功能。该数据库较全面搜集及分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血小板糖蛋白Ibα的数据信息,有利于研究人员对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血小板糖蛋白Ibα相关信息的查询,有助于新型抗血栓药物的研发,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
HLA-A2小干扰RNA的设计及沉默效果检测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是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关键作用。降低HLA的表达,可以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目的:设计HLA-A2小干扰RNA,检测其对HLA-A2表达沉默的作用。
方法:设计4种HLA-A2 siRNA靶点序列构建其慢病毒表达体系,体外感染HLA-A过表达的293T细胞,观察4种靶点的敲减效率并筛选出有效靶点序列。体外培养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并用携带目的干扰序列的慢病毒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感染效率,应用 Western blot 检测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中对HLA-A2表达沉默的作用。
结果与结论:根据Genbank中HLA-A2的mRNA序列,设计合成了3个小干扰RNA,在体外能有效的沉默HLA-A2在293细胞中的表达,将基因序列亚克隆入干扰载体后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也能有效的沉默HLA-A2的表达,效率达80%左右。 -
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干预慢性神经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的表达
背景:右美托咪啶是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等作用,对呼吸影响小。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
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3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另2组大鼠建立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右美托咪定组在造模后14 d内每天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3μg/kg,生理盐水组在同时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于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前、术后鞘内给药前和鞘内给药后2,7,14 d测定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痛阈值,并在术后第2,7,14天鞘内注射药物后,每组每个时间点分别处死4只大鼠,取其L 4-6脊髓,RT-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脊髓背角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蛋白表达的水平及分布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给药前、给药后各时点生理盐水组和右美托咪定组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痛阈值均明显降低(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给药后各时点右美托咪定组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延长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痛阈值均明显升高(P<0.05);右美托咪定组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表达明显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且在给药14 d时达到低接近于正常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程度也较生理盐水组轻微,在给药14 d时神经元形态基本接近正常对照组。提示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可减轻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引起的痛敏,可能与其抑制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的表达相关。 -
铅球运动员主要关节等速肌力配布特征
背景:目前,国内外利用等速仪器针对铅球运动主要环节肌肉力量特征方面研究的文献较少。
目的:查找铅球运动员不同速度下各主要环节肌力配布特征和存在的不足。
方法:利用德国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铅球冠军膝关节、髋关节、腰背环节和肩关节进行慢速60(°)/s和快速180(°)/s等速测试。
结果与结论:①膝关节慢速左右侧屈伸肌比值为25.6%、39.4%,快速屈伸肌比值为28.5%、29.8%,屈肌群肌力较小。②髋关节在快、慢速时,右侧伸肌群分别为左侧的2.11和1.87倍,屈肌群为1.25和1.64倍,右髋非常显著性大于左髋。③腰背环节慢速屈伸肌比值为93.3%,快速测试屈伸肌比值为84.3%。④肩关节自然位屈伸,慢速屈伸肌力右肩分别为左肩的1.27和1.34倍,快速为左肩的1.40和1.92倍。⑤各环节根据人体模型相对质量按膝关节为基准膝、髋、躯干、肩为1∶2.38∶3.30∶0.70。结果表明:①膝关节屈伸肌群绝对肌力、快速屈肌群肌力均较弱,肌群配备不合理。②躯干肌力在右侧大力量伸肌群、左右侧快速伸肌群非常薄弱,增加腰背肌力伸肌训练,特别是慢速和快速肌肉力量和伸展性训练。③右侧各环节伸肌群薄弱,加强右肩伸肌群的绝对肌肉力量。 -
运动与分岔血管剪切力及血液流变指标的变化
背景:运动后血液流变的异常是产生运动疲劳的原因之一,也是运动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目的:分析运动方式对血液流变指标和血管动力学的变化规律。
方法:建立血管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一次性力竭运动和系统运动两种运动模式下分叉血管剪切力分布,检测30名健康大学生志愿者血液流变指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运动方式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及运动方式与血管剪切力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与结论:一次性力竭运动能使机体血液流变性明显发生不良变化,而长期规律的系统运动后明显改变血液流变性均有向好方向发展的趋势。一次性力竭运动后,分叉血管剪切力在分岔处小于0.6 Pa;系统运动后,血管处剪切力为0.6-1 Pa。因此,一次性力竭运动后易诱发血管疾病;系统运动起到预防血管疾病的作用。 -
慢病毒高效感染皮肤人永生化表皮细胞株HaCaT细胞的分化状态
背景:研究证实YY1主要在小鼠基底层未分化表皮细胞中表达,且随着表皮细胞向基底上层分化其表达逐渐下降,这种差异性表达方式说明YY1可能是表皮细胞分化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之一。
目的:采用慢病毒-YY1感染HaCaT细胞观察YY1过表达对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将慢病毒-YY1感染至HaCaT细胞,经puromycin筛选,建立单克隆稳定细胞株,设对照组为慢病毒感染的HaCaT细胞和未感染的HaCa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分析YY1蛋白的表达水平;将慢病毒-YY1-HaCaT组和 HaCaT-YY1组细胞各分成2组,一组在低钙(0.12 mmol/L)培养基条件下培养48 h,另一组在低钙(0.12 mmol/L)培养基条件下培养24 h后在高钙(0.35 mmol/L)培养基条件下再培养24 h,用Western blot法检测YY1过表达对HaCaT细胞分化中的表皮细胞特异性分化角蛋白K1、K10、K14和晚期分化产物外皮蛋白、中间丝相关蛋白、兜甲蛋白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慢病毒-YY1成功感染HaCaT细胞,高钙条件下获得的单克隆细胞株过表达YY1蛋白,可抑制K1、外皮蛋白和兜甲蛋白的合成,从而阻止表皮细胞角质化进程并使细胞处于未分化状态。结果说明慢病毒可高效感染皮肤人永生化表皮细胞株 HaCaT 细胞,YY1可能是抑制基底表皮细胞分化并维持其未分化增殖状态的重要因子之一。 -
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Greml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表达
背景:瘢痕疙瘩的发生是创伤修复的纤维化过程,多种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参与其发生发展。骨形态发生蛋白7、Gremlin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其他器官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研究少见报道。
目的:分析骨形态发生蛋白7、Gremlin(骨形成蛋白拮抗剂家族成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Wsetern Blot法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7、Greml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20例瘢痕疙瘩组织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分布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并对瘢痕疙瘩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与Greml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Greml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呈显著性上调(P<0.01),而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表达呈显著性下调(P<0.01),Gremlin与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呈显著性负相关(r=-0.539,P <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r=0.560,P <0.05)。说明Gremlin的过度表达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表达下调,以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高表达可能共同参与了瘢痕疙瘩的纤维化病理过程。 -
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评价组织工程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
背景:作者前期制备了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并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其内,成功构建了组织工程人工神经。
目的: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技术,评价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人工神经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对感觉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成年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采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无细胞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空白对照组采用无细胞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自体神经对照组采用自体神经移植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移植后12周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技术,对脊髓后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再生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移植12周后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再生评价结果提示,实验组与自体神经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优于空白对照组;足底皮肤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各组皮下均见棕色阳性反应。提示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对大鼠脊髓后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可以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 -
体外构建内皮抑素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抑制血管生成
背景:胶质瘤的根除治疗至今仍是一大难题,抗血管生成治疗胶质瘤有望成为新的有效途径。
目的:证实内皮抑素在体外对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今后利用其抑制肿瘤生长奠定实验室基础。
方法:取Wistar大鼠肝脏,提取mRNA后利用RT-PCR获取内皮抑素cDNA片段。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pcDNA3。重组质粒 pcDNA3-Endo 的构建。重组 pcDNA3-Endo 真核表达载体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内皮抑素基因的表达。MTT法检测ECV-304细胞增殖抑制实验。体外实验共分成4个组:重组质粒组、空载质粒组、脂质体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成功构建pcDNA3-Endo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Endo质粒能在体外有效转录并分泌内皮抑素基因,转染了外源pcDNA3-Endo质粒的ECV-304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结果提示内皮抑素基因能在体外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