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病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thology 중화병리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07
- 国内刊号: 11-215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右心房原发性恶性神经鞘瘤一例
患者男,39岁.无明显诱因腹胀、胸闷、不能平卧10 d于2001年6月18日入院.体检:双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音.心界向右增大,心率80次/min,率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
扁桃体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44岁.因咽部疼痛2周而就诊,于2001年7月10日入院.查咽部发现略充血,右侧扁桃体Ⅱ~Ⅲ度肿大,表面苍白有伪膜覆盖,左侧扁桃体及会厌部均未见异常,颈部未扪及肿大淋巴结,手术切除右侧扁桃体.
-
右额叶神经鞘膜瘤一例
患者男,26岁。因头晕、头痛半年,加重伴视力减退1个月于2001年2月2日入院。体检:神志清楚,耳鼻无异常分泌物流出,双眼视力粗测正常,眼球活动好,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伸舌居中,口角无歪斜,听力正常,深浅反射正常,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
-
脱髓鞘假瘤一例
患者女,31岁.头痛20余天,左上肢无力10余天且逐渐加重,于2001年8月入院,外院 CT及MRI均提示右顶深部占位性病变,首先考虑胶质瘤,不能除外转移癌或脓肿.在神经导航系统定位下探查右顶皮层下病灶,大小约3 cm×3 cm×2 cm,灰白色,边界欠清,质地较韧,血供一般,伴局部囊性变,含黄色液体2 ml.
-
回肠双原发癌合并回肠多发性神经节瘤病一例
患者男,62岁.因突发贫血于2001年11月13日入院就诊.B超检查:腹腔多发性肿瘤,伴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疑淋巴瘤.消化道钡餐造影:小肠恶性肿瘤,侵犯周围肠管.患者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性疾病.
-
子宫黏液性平滑肌肉瘤一例
患者女,52岁.下腹包块3年,近2个月肿块明显增大,伴下腹坠胀、双腿酸软、阴道出血12 d于2001年5月25日入院.3年前普查发现下腹部包块,既往月经规律,8个月前闭经.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腹部平坦,未扪及肿物,未发现移动性浊音.
-
前列腺上皮-间质肿瘤一例
患者男,35岁.因尿潴留1个月余,于2001年2月28日入院.直肠指诊:前列腺上分可触及肿块,边界不清,未触及上限.B型超声检查示前列腺区见一12 cm×8 cm实性强回声团,未见正常前列腺图像.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33.2 ng/ml.手术见:肿瘤约11 cm×8 cm×6 cm大,呈哑铃状,向前侵入膀胱壁,后紧贴直肠,部分区域似有包膜.
-
阴茎Peyronie病一例
患者男,63岁.12年前因阴茎头及包皮炎症、排尿不畅,于某医院诊断为"癌变",欲收住院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手术.病情渐加重,近4年来,常有稀薄分泌物及坏死组织自阴茎包皮口排出,排尿困难加重,并发现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右侧阴囊内囊性肿物10年.于2001年8月6日入院.
-
卵巢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50岁.月经不规律1年伴尿频、尿急、尿痛1个月于2001年4月4日入院.妇科检查:子宫后位,紧靠子宫右侧可触及一肿块,表面不光滑,质硬,活动度差,有压痛,左侧附件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20 μg/L,血沉:110 mm/h,卵巢癌抗原(CA125):198 500 U/L,细胞反应蛋白:12 mg/L.B超:盆腔内紧贴子宫右侧有一周界不规则的实性包块,约7.7 cm×7.2 cm×7.6 cm,其回声强弱不均.
-
发生于儿童大腿的成人型横纹肌瘤一例
患者女,11岁.发现右大腿肿块1年,肿块渐增大,隐痛,不影响行走.X线片示:右大腿中下段前内侧软组织肿块,约12 cm×7 cm×6 cm,边界较清楚,股骨未受侵犯.临床检查:右大腿中下段前内侧一条索状肿块,边界清楚,固定,触痛不明显,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穿刺细胞学报告为:良性肿瘤.遂行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股直肌间,边界较清,条索状,质韧,下极包绕股动脉、股静脉,手术无法分离,切除大部分肿块及少量周围肌组织送检,残留部分于股动脉、股静脉壁上无法切除.临床诊断:横纹肌肉瘤.
-
腱鞘纤维瘤一例
患者男,40岁.无外伤史,因右膝关节反复肿痛半年,发现右膝肿物4个月,于2000年3月27日入院.入院后行X线检查显示病变符合右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改变;MR显示右膝多发结节性软组织肿瘤,源于滑膜可能性大.
-
皮肤低度恶性T细胞淋巴瘤:皮肤肉芽肿性松懈症一例
患者女,20岁.因左腹壁肿块进行性增大1年于2001年7月14日在外院行肿块切除术,当时肿块"拳头"大,术后外院病理诊断示:左腹壁炎性肉芽肿.术后1个月左腹壁肿块复发,于2001年9月3日入我院急诊科,入院后曾出现高热.外科检查:左腹壁皮肤肿胀明显,质硬区大小约20 cm×15 cm×10 cm,表面光滑,活动度差.中央见一长约6 cm手术疤痕,愈合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肿大,B超示:肝胆脾胰肾未见异常.
-
乳头状肾细胞癌及肾上腺髓质增生一例
患者男,56岁。体检时B超检查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以左肾肿瘤于2001年11月13日入院。患者自感全身无力,消瘦,无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无发冷、发热及寒战,食欲差,睡眠好。体检:体温37.3℃,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8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
-
横纹肌样脑膜瘤一例
患者女,13岁.头晕2年并逐渐加重,右手抖动2周入院.发病时伴左侧鼻翼处疼痛,每次持续1~2 h,无恶心、呕吐.近半年常有一过性眼前黑,多在突然站立时发作伴行走不稳.
-
子宫弥漫性浸润型B细胞淋巴瘤并乳腺转移一例
患者女,62岁.发现腹部肿块5 d,于2001年2月28日入院,体检:神志清楚,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妇科检查:举痛,右附件触及肿块,表面凹凸不平,固定,左附件正常.B超:子宫萎缩,盆腔与宫底相连肿块11.0 cm×8.9 cm,诊断右卵巢囊腺瘤,其他脏器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及骨髓象正常(术后).术中见子宫如孕3个月大,表面凹凸不平,双侧附件正常,右侧宫旁有一不规则瘤体,其组织松脆,鱼肉状,术中冷冻切片诊断:小细胞恶性肿瘤.全切子宫及双附件.
-
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需进行鉴别诊断的肿瘤.方法利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复合物法(ABC法)观察15例上皮样血管肉瘤,电镜观察其中12例.结果 15例中12例为男性,3例为女性.发生部位:腹膜后3例,四肢软组织3例,股骨4例,甲状腺2例,眶上缘1例,胸壁软组织1例,颈部软组织1例.临床症状包括局部肿物及其引起的疼痛、消瘦、乏力.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多为实性或囊实性,直径可达3~20 cm.镜下观察瘤组织或弥漫成片或聚集成巢,伴有出血和多灶坏死.瘤组织内常见大小不等的不规则腔隙,衬附异型瘤细胞,单个瘤细胞或多个瘤细胞形成空腔包绕红细胞.电镜可观察到胞质内空泡、W-P小体、中间丝及细胞基底膜的存在.瘤细胞可表达CD34、CD31、Ⅷ因子相关抗原、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血管周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临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偶尔辅以放疗.随访:2例存活,术后存活期分别为19个月、7年;12例已死亡,术后存活期短为2周,长38个月,平均19个月;1例失访.8例患者发生肺、骨、淋巴结和腹腔转移.结论上皮样血管肉瘤是高度恶性肉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电镜观察有助于确定肿瘤的内皮分化.上皮样血管肉瘤需与转移癌、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恶性黑色素瘤、上皮样肉瘤等鉴别.
-
肺细针吸取微小组织学与细胞学检查诊断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经皮细针肺肿块吸取细胞块和微小碎片组织学(简称微小切片)与涂片细胞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有组织学对比的187例经皮细针(7号) 肺部肿块吸取资料作微小切片组织学与涂片细胞学比较分析.结果 (1)微小切片组的诊断敏感性88.3%,特异性100%,总准确率89.5%;涂片组分别为87.7%、93.8%和88.8%;涂片结合微小切片则分别为91.6%、93.8%和92.0%.(2)微小切片组对恶性肿瘤的组织分型准确率93.3%(83/89),比涂片组的67.9%(91/134)高(P<0.01).对良性病变分类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4%(19/22)和 60.0%(18/30) (P<0.05).(3)66.3%的病例获取微小组织切片,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术后病理组织切片的相同.结论微小切片组织学和细胞学的诊断准确性均高,两者结合应用将提高诊断准确性,前者对组织分型、分类诊断接近术后病理诊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子宫奇异型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奇异型平滑肌瘤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生物学行为特征.方法对25例子宫奇异型平滑肌瘤进行瘤体大体及镜下观察;20例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免疫组织化学SP和ABC法染色,20例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作为对照组;并行临床资料分析及跟踪随访.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腹痛和盆腔包块,1例合并大量腹水,2例合并妊娠,无应用孕酮类药物者.镜下部分或全部胞核奇异,双核或多核易见,核内多见1至数个较大红染包涵体样物(直径7~26 μm),核分裂象0~2/10高倍视野(HPF).20例奇异型平滑肌瘤做 SMA染色,全部奇异瘤细胞胞质呈肌源性表达,与对照组相同;PCNA染色,观察组15例(75.0%)呈弱阳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7);在观察组中18例(90.0%)ER呈阴性表达,表现有ER丢失现象,对照组则全部阳性,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5;PR两组均呈阳性;同时发现大部分核内包涵体样物呈肌源性表达,即SMA阳性.长期随访无复发.结论子宫奇异型平滑肌瘤虽形态奇异,但属良性肿瘤.本组形态学变化与外源性孕酮药物无关,与妊娠关系应予以关注.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有一定特征,应与平滑肌肉瘤及恶性潜能待定平滑肌瘤进行鉴别.
-
子宫高度富于细胞平滑肌瘤与内膜间质肿瘤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对比研究
目的探索鉴别子宫高度富于细胞平滑肌瘤与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对20例子宫高度富于细胞平滑肌瘤、21例内膜间质肿瘤和1例间质肌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高度富于细胞平滑肌瘤肿瘤细胞致密,细胞呈圆形、梭形, 胞质少,与邻近的正常肌壁平滑肌细胞有移行.所有病例都可见到成束分布的肿瘤细胞灶.大的厚壁血管明显可见,部分病例中可见裂隙.子宫内膜间质肿瘤肿瘤细胞则与增生期子宫内膜的间质细胞非常相似,螺旋状小动脉散布其间.20例低度恶性间质肉瘤肿瘤组织呈舌状侵入邻近肌壁.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高度富于细胞平滑肌瘤h-caldesmon、calponin、CD10、结蛋白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阳性率分别为80.0%(16/20)、100%(20/20)、0(0/20)、95.0%(19/20)及100%(20/20),而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相应的阳性率则为4.7%(1/21)、23.8%(5/21)、66.7%(14/21)、23.8%(5/21)及19.0%(4/21),这些抗体在两组肿瘤间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子宫高度富于细胞平滑肌瘤具有特殊形态特点,免疫组织化学h-caldesmon、calponin、CD10、结蛋白及SMA染色有助于其与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鉴别诊断.
-
复合型胸腺瘤的病理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复合型胸腺瘤(AB+B)的病理学和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根据WHO"胸腺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对141例胸腺上皮肿瘤结合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其中的AB+B型胸腺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描述.结果胸腺瘤A型7例(5.0%),AB型48例(34.0%),AB+B型胸腺瘤14例(9.9%),B1型9例(6.4%),B2型22例(15.6%),B3型21例(14.9%),C型20例(14.2%),组织学类型与预后的相关性非常显著.复合型(AB+B)胸腺瘤具有较明确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其预后特性介于A、AB型与B1~B3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log rank:χ2=48.18,P<0.001).临床Ⅰ期:73例(51.8%),Ⅱ期:16例(11.3%),Ⅲ期:44例(31.2%),Ⅳ期8例(5.7%).病理类型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log rank:χ2=71.30,P<0.001).AB+B型胸腺瘤归入胸腺瘤Ⅱ级;胸腺瘤分级与预后呈正相关(log rank:χ2=57.49,P<0.001).结论复合型胸腺瘤(AB+B)具有较明确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其病理学和生物学特性与良、恶性胸腺瘤有显著性差异,介于良恶性之间,建议称之为交界性胸腺瘤.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ms样酪氨酸受体-1 (flt-1)和含插入区的激酶受体(KDR)在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与内膜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对23例子宫内膜癌及6例正常绝经期子宫内膜中VEGF、flt-1、KDR蛋白质及其mRNA进行检测,并对少数病例行Western印迹分析,以检测VEGF亚型在内膜癌组织的分布,用内皮细胞标志Ⅷ因子标记内膜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结果 VEGF、flt-1、KDR蛋白质及其mRNA主要分布在子宫内膜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及癌细胞胞质内.VEGF蛋白质在中分化(G2)、低分化(G3)内膜癌血管内皮细胞及癌细胞上的表达高于高分化内膜癌(G1)及正常绝经期子宫内膜(P<0.05), VEGF mRNA在不同分化程度内膜癌组织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均大于正常绝经期子宫内膜(P<0.05);flt-1蛋白质及flt-1mRNA在G3内膜癌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高于G1、G2及正常绝经期子宫内膜(P<0.05),在癌细胞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但均高于正常绝经期子宫内膜(P<0.05);KDR蛋白质在子宫内膜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及癌细胞上的表达较强,但不随分化程度发生变化,其mRNA在中分化(G2)、低分化(G3)内膜癌血管内皮细胞及癌细胞上的表达高于正常绝经期子宫内膜(P<0.05).G3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血管密度(48个±12个)高于G1(27个±14个)、G2(26个±16个)及正常绝经期子宫内膜(26个±11个,P<0.05).结论 VEGF、flt-1、KDR及mR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形式提示其与癌组织血管生成及血管通透性相关,VEGF及其受体是与子宫内膜癌旺盛生长相关的因子之一.
-
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征、诊断要点及有辅助诊断意义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以提高及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13例诊断为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特征,5例作免疫组织化学(LDP法)和组织化学(Foot)染色(以正常宫颈腺体为对照);随访其疗效.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水样白带,宫颈肥大,增粗变硬和糜烂,宫旁韧带增厚或硬.病理特征为腺体增生,有轻度异型性,有向间质浸润的反应,或浸至宫颈间质层.癌胚抗原3+,Ki-67+~3+,p53蛋白+~3+,AB/PAS+或2+,Foot染色腺体基底膜部分缺失.结论诊断宫颈微偏腺癌应结合临床表现,指出宫颈腺体有无不典型增生,并深取组织(>5 mm)或高频电力锥切宫颈活检,可及时诊断,防止漏诊.
-
凋亡网络与缺血性神经元凋亡
近10年来,关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凋亡途径及凋亡调控等方面,许多关键性步骤得到了较为明确地阐明.一个由多条细胞凋亡通路交织而成的凋亡网络概貌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各种病理生理刺激促进凋亡启动,而各个凋亡通路上的一些节点通过负反馈作用抵抗凋亡的发生,一旦凋亡刺激超过负反馈所能承担的某一阈值时,凋亡信号将突破这一节点继续向下传导,并在正反馈作用下逐级放大,终导致细胞凋亡.
-
细胞凋亡、胀亡和坏死--关于细胞死亡的新认识
一、一种不同于凋亡的细胞死亡方式--胀亡细胞死亡和细胞坏死代表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近20年来,人们习惯将凋亡(apoptosis)和坏死(necrosis)进行比较,把凋亡和坏死看作为两种不同的细胞死亡方式.
-
人端粒酶RNA在成釉细胞瘤中的原位表达
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约占牙源性肿瘤的59.3%[1],WHO把成釉细胞瘤定为良性肿瘤,但由于其局部呈侵袭性生长,易复发,可恶变,可转移,有学者称之为交界性肿瘤.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gtogenic keratocyst, OKC)由于其少见的生长方式和较高的复发率[1],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采用原位杂交法对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角化囊肿进行了hTR mRNA表达的检测,并探讨其与成釉细胞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
普通骨肉瘤中CD44、纤连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CD44是一类特殊的黏附分子,能参与细胞与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分,参与细胞分化、迁移以及肿瘤浸润等过程.本文将探讨普通骨肉瘤中标准型CD44(CD44s)和FN的表达及意义.
-
原位杂交检测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组织nm23 mRNA表达及其意义
我们应用Digoxigenin(DIG)标记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检测nm23 在96例腋淋巴结阴性(ANN)及48例腋淋巴结阳性(ANP)乳腺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
-
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或损伤诱导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凋亡
一、材料与方法1.细胞培养:采用改进的Jaffe氏培养法,培养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采用贴块法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并传代.培养液均为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
-
消化道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来源与随访:5例消化道神经鞘瘤源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1995~2000年5月共116例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存档切片中,经免疫组织化学确诊.5例随访时间为36~72个月,平均为48个月.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lt-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我们拟通过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其受体flt-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宫颈癌的生长、浸润、转移的关系,及其在间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
MRL/lpr狼疮小鼠肾脏明胶酶表达随增龄变化及意义
目的观察不同周龄MRL/lpr狼疮小鼠肾脏明胶酶的表达及其随增龄而发生的活性变化及意义.方法取8、16与24周龄MRL/lpr狼疮小鼠的肾组织进行常规病理检测,利用含有放射自显影的成像乳胶对冷冻肾组织切片进行原位明胶酶活性的检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脏明胶酶A与明胶酶B的蛋白表达变化,十二氨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明胶酶谱法检测肾脏明胶酶A、B的活性变化.结果 8周龄狼疮小鼠肾组织中仅在血管处检测到明胶酶的活性;16与24周龄狼疮小鼠肾小球内明胶酶的净活性明显增加,在肾小球以及肾小管间质上也可检测到明胶酶的活性.乙二胺四乙酸(EDTA)能够抑制肾脏明胶酶的活性.免疫组织化学与SDS-PAGE明胶酶谱法结果显示其肾组织中明胶酶A与明胶酶B的蛋白质表达及活性均明显增加.结论明胶酶A、B在自发性狼疮小鼠肾炎中的表达及活化随增龄均明显增加,活化态的明胶酶可能在狼疮性肾炎细胞外基质重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联胺对内皮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的影响
目的观察联胺能否诱导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和分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 (MIP-1α)及其意义.方法使内皮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联胺4 h,以核酸酶S1保护分析法检测内皮细胞内MIP-1α mRNA,以细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内皮细胞的MIP-1α蛋白表达.同时收集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用Boyden小室微孔滤膜法检测MIP-1α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趋化活性.结果内皮细胞MIP-1α mRNA在5 μmol/L联胺组的表达是对照组的3.4倍, 差异具有显著性(t=8.70, P<0.05).1、5、10 μmol/L联胺组MIP-1α蛋白的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1.9倍、2.2倍、1.7倍,方差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F=35.65, P<0.05).趋化实验显示,5 μmol/L联胺组内皮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引起单核细胞的迁移距离[(99.50±4.31) μm]显著高于无联胺组[(66.47±3.25) μm]、化学促动组[(67.03±6.83) μm]和随机移动组[(65.40±3.36) μm,F=404.31, P<0.05],提示经联胺刺激的条件培养基内含有具趋化活性的物质.加入山羊抗人MIP-1α多克隆抗体后,联胺组条件培养基所致的单核细胞迁移距离降至(82.80±6.88) μm(F=192.25, P<0.05),说明经联胺刺激的条件培养基内含有具趋化活性的MIP-1α.结论脂质过氧化诱导剂联胺可促进内皮细胞产生高水平具趋化活性的MIP-1α, 并可能通过招引外周血单核细胞迁入动脉内膜, 而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对血管损伤后重塑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目的观察局部转染pAdtrackCMV-VEGF165对血管球囊拉伤后重塑的影响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9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Ⅰ组(30只)单纯拉伤腹主动脉和右髂动脉;Ⅱ组(30只)拉伤后局部转染真核表达质粒pAdtrackCMV;Ⅲ组(30只)拉伤后局部转染pAdtrackCMV-VEGF165;每组按实验终点(术后3 d、1周、2周、4周和8周)随机分为5个亚组,术前1周开始给予高脂饮食,继以高脂饮食喂养至实验终点.取拉伤段腹主动脉用于总RNA提取,拉伤段髂动脉4%甲醛原位灌注固定后用于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3组动物血脂水平保持在正常的5~10倍,组间血管损伤程度评分相似(P>0.05).术后2周时,Ⅲ组血管内膜加中膜面积明显小于Ⅰ、Ⅱ组[(0.50±0.32) mm2比(0.94±0.34) mm2、(0.92±0.43) mm2, P<0.05],4周时Ⅲ组血管外弹力板下围绕面积明显大于Ⅰ、Ⅱ组[(1.89±0.31) mm2比(1.40±0.20) mm2、(1.36±0.21) mm2, P<0.05],狭窄程度明显低于Ⅰ、Ⅱ组[(11.1±3.1) mm2比(54.2±7.6) mm2、(57.4±7.7) mm2, P<0.01];术后3 d时,Ⅲ组血管组织可检测到VEGF165、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2,9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2表达,2周时达高峰,8周时无表达;而Ⅰ、Ⅱ组整个观察过程中可检测到MMP2、TIMP1、2持续表达,MMP1表达低下,TIMP1/MMP1比值明显大于Ⅲ组(P<0.01).结论病理性重塑是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局部转染VEGF165基因选择性改变局部MMPs表达,促进基质降解和适应性重塑,有效防止再狭窄.
-
高通量肿瘤组织-细胞系芯片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应用
1998年Kononen等[1]首次介绍的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技术给广大病理学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带来了极大方便,其中以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中的应用为普遍.
-
肝细胞癌少见类型介绍
肝原发性肿瘤的病理类型有100余种以上,以肝细胞癌(HCC)为常见[1].HCC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有梁索型、假腺管型、实体型和硬化型等.但近年来由于肝细胞特异性抗体Hep Par 1的面世,以及对CD34和细胞角蛋白(CK)19等标志物组合使用水平的提高,使得许多少见形态的HCC得以明确诊断[2,3],而这些少见组织和细胞类型的HCC与肝其他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是日常病理外检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1,4].结合我们的一些工作体会,以下简述少见类型HCC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
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的若干研究进展和新技术的应用
在美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大致稳定在每年10万妇女中有20人.2002年预计有39 300例子宫内膜癌新患者出现,同年估计有6 600患者死于子宫内膜癌[1].
-
子宫平滑肌肿瘤诊断中的一些问题
子宫平滑肌瘤是病理医师日常工作中常遇到的妇科标本之一,绝大多数病例不存在诊断的问题.当这种肿瘤出现特殊的组织形态和生长方式而类似于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或其他肿瘤的表现时就会造成诊断上的困难[1, 2],往往出现意见分歧.
年 | 期数 |
2019 | 01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