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중화흉심혈관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0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34/R
  • 国内刊号: 李昕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xxxg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81例胸腹主动脉置换术脊髓保护中肋间动脉重建技术的应用

    作者:孙晓刚;常谦;张良;于存涛;钱向阳

    目的 总结肋间动脉重建在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的脊髓保护作用.方法 2003年8月至2010年8月,81例CrawfordⅡ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男61例,女20例;平均年龄(39.4±10.32)岁.采用4分支人工血管进行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手术经胸腹联合切口,使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技术,对胸(T)6 ~12肋间动脉和腰(L)1、2动脉进行动脉管法原位重建.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做成一血管片与人工血管主干吻合,左肾动脉或单独与1根分支血管吻合,或与上述3支血管一起吻合在人工血管主干上,双侧髂动脉与人工血管两分支行端端吻合.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术后早期死亡6例;脊髓损伤3例,其中2例截瘫,1例下肢轻瘫,均治愈.出院后20、23、30个月后各有1例患者死亡;术后随访中12例患者重建肋间动脉闭塞,均无截瘫发生,其中2例马方综合征患者重建肋间动脉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平均生存(54.22±3.03)个月(95% CI:44.37 ~59.90个月),1年生存率为92.37%,2年生存率为89.02%,5年生存率为85.54%.结论 肋间动脉重建对降低术后急性脊髓损伤效果确切,远期生存良好.

  • 胸腔镜手术治疗肺单纯性磨玻璃样病灶

    作者:仲晨曦;赵珩;澹台冀澄;姚烽;范利民;陈文虎

    目的 总结肺单纯性磨玻璃样病灶特点和胸腔镜手术治疗疗效.方法 收集45例胸腔镜手术治疗的肺单纯性磨玻璃样病灶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状况、手术方式、病灶大小、肿瘤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和预后.结果 本组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P<0.05),不吸烟者明显多于吸烟者(P<0.01).所有患者均采用胸腔镜手术.单发性病灶患者37例,行胸腔镜楔形切除18例,胸腔镜肺叶切除10例,胸腔镜肺段切除9例;多发性病灶患者8例,6例胸腔镜下完全切除所有病灶,2例行胸腔镜活检术.术后病理诊断非典型腺瘤样增生14例,肺泡细胞癌31例,所有患者均无淋巴结转移.肺泡细胞癌直径(15 ±5) mm,非典型腺瘤样增生病灶直径(8±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4个月~6年,患者均生存,接受根治性切除患者均无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单纯性磨玻璃样病灶中多数肺泡细胞癌病灶直径大于非典型腺瘤样增生病灶.胸腔镜亚叶切除术治疗单发肺单纯性磨玻璃样病灶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术前行CT引导下辅助定位安全可行.

  • 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在肺内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赵辉;周足力;杨德松;陈克终;李晓;李凤卫;李运;姜冠潮;王俊

    目的 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明确邻近大气道肺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33例常规气管镜等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影像学可疑肺癌患者,为明确肺内邻近大气道病变诊断接受EBUS-TBNA.对于经EBUS-TBNA检查后未能明确恶性诊断者,进一步接受胸腔镜或开胸手术确证.结果 33例经EBUS-TBNA检查后明确肺部恶性病变29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25例,小细胞肺癌4例;4例患者穿刺细胞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确恶性证据,其中3例经电视胸腔镜或开胸手术证实为鳞癌,1例经胸腔镜手术证实为肺内炎性病变.本组EBUS-TBNA在大气道旁肺实质内占位中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2%、100.0%和90.9%,阳性预测价值和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100%和25%.所有患者检查耐受良好,无任何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邻近大气道临床可疑肺癌的肺内病变,EBUS-TBN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治疗支架“象鼻”手术后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作者:刘巍;孙立忠;朱俊明;刘永民;陈雷;里程楠;乔志钰;胡海瓯;杨祎;郭世超;邢晓燕

    目的 探讨孙氏手术后远端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方式和治疗经验.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13例孙氏手术后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接受胸腹主动脉置换手术治疗.男11例,女2例;年龄28 ~ 58岁,平均39.3岁.均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后患者.病因为马方综合征10例,高血压3例.全组均为CrawfordⅡ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象鼻”支架以远胸腹主动脉大直径4.0~8.0cm,平均(5.78±1.00) cm.经胸腹联合切口、腹膜外入路,采用四分支人工血管翻转、分段阻断技术行胸腹主动脉置换术.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7例,常温非体外循环技术6例.结果 无手术早期死亡.12例患者治愈出院.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的患者中1例术后截瘫,后出现败血症、伪膜性肠炎、呼吸衰竭,于术后102天死亡.1例出现缺血、缺氧脑病,脱水治疗6天后清醒、治愈出院.全组患者术后胸腹主动脉螺旋CT复查示人工血管通畅、无扭曲、无假性动脉瘤.3例患者肋间动脉分支闭塞,但无脊髓缺血症状.患者均随访1~ 24个月,平均(9.6±2.1)个月.随访期间患者人工血管通畅,无假性动脉瘤形成,无脑部、脊髓及腹腔脏器等缺血表现.结论 孙氏手术能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并发症.常温非体外循环下,采用四分支人工血管翻转、分段阻断技术可以简化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减少并发症.

  • 心内直视房颤射频消融术前危险因素与术后转律关系

    作者:韦俊;张大发;刘志勇;陆启同;刘德森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同期瓣膜置换术加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术前危险因素与手术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5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永久性房颤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加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根据是否转为窦性心律分为转律组(SR)与房颤组(AF),采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单变量分析采取t检验或方差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 CI).结果 后一次随访中37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手术成功率约71.2%.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病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房颤病程是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瓣膜置换术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慢性房颤的有效方法.房颤病程短、左心房内径小的患者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成功率高.

  • 62例肺类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

    作者:姚烽;周俊;仲晨曦;杨煜;赵珩

    目的 总结肺类癌的外科治疗经验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62例肺类癌临床资料,分别对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家族史、组织类型、TNM分期等进行单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手术当日因血胸行再次剖胸止血;1例左下肺切除者术后2周发生支气管胸膜瘘急诊行支气管残端修补加网膜填塞术,术后2周痊愈出院;1例右上叶支气管袖状切除者术后0.5年吻合口瘢痕增生致右余肺不张行右余肺切除术.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2.1%、77.8%,好于其他类型肺癌.42例典型类癌患者中4例(8.3%)淋巴结转移,均为N1,术后3年生存率为97.8%,5年生存率为94.7%;20例不典型类癌中6例(37.5%)淋巴结转移,4例N1,2例N2,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4.4%、58.8%.典型类癌患者和不典型类癌患者3、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7),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3、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8).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是病理类型(P =0.038)及有无淋巴结转移(P =0.023).结论 原发性肺类癌预后好于其他肺癌,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诊断,根治性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对中央型肺类癌应首选袖状切除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是病理类型(P =0.038)及有无淋巴结转移(P =0.023).

  • 肺动脉环缩术治疗不同年龄伴肺动脉高压单心室

    作者:刘承虎;苏俊武;李志强;范祥明;陈焱;贺彦;刘迎龙

    目的 总结肺动脉环缩术( PAB)在不同年龄段伴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单心室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9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仅能行单心室修复的复杂畸形患儿,男31例,女18例;年龄0.2~10岁,平均(7.8±3.8)岁;体重5~24 kg,平均(8.82 ±4.24) kg;经皮血氧饱和度( SPO2)0.85~1.00,平均(0.90±0.04);术前肺动脉平均压(mPAP) 52 ~91 mm Hg(1 mm Hg =0.133kPa),平均(54.6±16.8) mmHg.合并单心室13例,三尖瓣闭锁12例,室间隔缺损远离两大动脉伴左心室发育不良型右室双出口11例,三尖瓣重度狭窄5例,心室不均衡型完全型房室通道5例,十字交叉心3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0.5岁17例、0.5 ~2.0岁17例、≥2.0岁15例.全组均先期行PAB,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吸入氧浓度40%时,SPO20.85,肺动脉平均压20 mm Hg.对比分析3组术后SPO2、mPAP、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手术死亡比率.结果 手术死亡1例系1岁6个月患儿,死因为肺部感染.全组术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3组术后SPO2、mPAP、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均无明显区别.随访6 ~72个月,1例1岁2个月患儿术后2个月因误吸死亡;3例已完成双向格林或全腔肺动脉吻合术.结论PAB能有效降低不同年龄段伴肺动脉高压拟行单心室修复的先心病患儿的肺动脉压力,术后效果良好.

  • Holt-Oram综合征合并处女膜闭锁1例

    作者:曹兴许;张凤伟

    患儿女,13岁.下腹痛5天入院.患儿呈持续性隐痛,无其他消化道症状,既往屡有上吸道感染史,无月经初潮.患儿父母否认近亲结婚,否认家族中有其他心脏病及(或)上肢畸形病人.查体:发育一般,营养中等,智力正常,无特殊面容.左手六指畸形,下肢未见畸形.胸廓无畸形,心率72次/min,律齐,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2/Ⅵ级收缩期杂音,P2亢进.腹软,有压痛,无反跳痛.妇科检查示外阴幼稚,无阴道口;肛诊直肠前可及一囊性包块,压痛,未扪及子宫及双附件.妇科B超示子宫腔、宫颈管和阴道中、上段明显扩张积液;阴道下段呈条索状改变.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心电图提示房性心动过速,非特异性T波改变.心脏B超提示先天性心脏病,部分性房室共同通道、二尖瓣中度反流、三尖瓣中度反流.腹部B超未见异常.染色体检查46 XX.

  • 右主支气管血管球瘤1例

    作者:张文谦;李辉;苗劲柏

    患者男,54岁.4年前诊为支气管扩张症,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10天前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偶咯血,伴胸闷气促.查体:右肺未闻及呼吸音,左肺呼吸音粗,无干湿性罗音.胸部增强CT示右主支气管内可见团块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右主支气管闭塞,右全肺不张(图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右主支气管开口被新生物及凝血块完全堵塞(图2).活检病理结果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 5例同侧异时性第二原发肺癌的外科治疗

    作者:吕英义;张文峰;矫文捷;李时捷;刘振波

    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CT的应用和CT复查的普及,第二原发肺癌(second primary lung cancer,SPLC)的患者逐年增多[1],对外科治疗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现回顾性分析总结我们手术治疗的5例同侧异时性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同侧异时性第二原发肺癌的诊断和手术方法.资料和方法2006年7月至2011年3月间我们为9例第二原发肺癌患者施行手术,占同期收治肺癌(9/830例)的1.1%,其中同侧异时性第二原发肺癌5例.此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3.8岁.

  • 胸腺瘤诊治进展

    作者:艾则麦提·如斯旦木;王永清

    目前,胸腺瘤的诊治仍存在一些困惑,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现将近年来的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胸腺瘤的良恶性鉴别大多胸腺瘤患者无自觉症状,常常是胸部X线检查时偶尔发现.有症状的患者分两类,一类是与胸腺瘤增大产生的压迫有关,如胸闷、胸痛、咳嗽、气促及上腔静脉综合征;另一类是与胸腺瘤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内分泌性症状,其中常见的是重症肌无力(MG).根据国内文献报道,胸腺瘤患者合并MG约10%~50%,约8%~15% MG患者合并胸腺瘤[1],因此部分患者由于MG症状的出现可以较早发现胸腺瘤.多伦多综合大学的研究显示[2],伴MG的胸腺瘤患者在检查时,常常能在较早时期发现胸腺瘤的存在,甚至有些患者是因为MG接受胸腺切除手术时,偶尔发现肿瘤的存在.

  • dsRNA激活PTEN基因对肺癌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作者:周足力;李晓;杨帆;王云;姜冠潮;王俊

    目的 探讨双链RNA分子(dsRNA)促进肺癌细胞中PTEN基因表达后,肺癌细胞生物活性的改变.方法 根据前期研究结果,利用针对PTEN基因启动子区域非CpG岛序列的dsRNA,将其转染入肺癌肿瘤细胞A549和H292,绘制生长曲线,探讨转染后细胞增殖变化通过Transwell小室法检测侵袭能力,以及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A549和H292细胞转染特异dsRNA分子后,与未经转染的细胞相比,PTEN基因mRNA表达量可增至4倍,但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多细胞停留于G1期.结论 dsRNA分子激活后可以增加PTEN基因表达,但对于其细胞功能并无显著影响.

  • 左旋精氨酸恢复eNOS和iNOS平衡并抑制肺动脉高压的研究

    作者:常凤军;魏玮;欧志君;胡晓侠;杨晓霞;王治平;张希;区景松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中、晚期肺动脉高压(PH)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左旋精氨酸 (L-Arg)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对照组(C组)、MCT3组(M3组)、MCT5组(M5组)、L-Arg3/MCT3组(L3组)、L-Arg5/MCT5组(L5组).除C组外其他组大鼠均用野百合碱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PH模型.此后L3组和L5组分别连续每天腹腔注射L-Arg 3周和5周,M3组和M5组分别连续每天腹腔注射与L-Arg等量的生理盐水3周和5周,C组连续每天腹腔注射与L-Arg等量的生理盐水共5周.实验周期结束则用右心导管法测定右心室收缩压(RVSP),间接反映肺动脉压力,然后取大鼠肺组织做免疫组化,检测各组iNOS、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弹性蛋白(elastin)的表达变化.结果 M3和M5组中iNOS和elastin的表达明显高于C组,而eNOS表达明显少于C组;L3和L5组iNOS和elastin的表达少于相应M3和M5组,但L5组两种蛋白表达仍高于C组,L3和L5组eNOS的减少明显比相应M3和M5组少,但不及C组.结论 PH形成的中、晚期,肺组织中eNOS表达减少,而此时iNOS的表达增高可能产生大量一氧化氮(NO),但并没有改善PH的病情,而L-Arg能够恢复eNOS和iNOS之间的平衡并有效抑制PH的进展.

  • 经胸小切口导管封堵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

    作者:王承;潘欣;张卫;陆静;吴卫华;方唯一

    二尖瓣置换术是当前常见的心脏外科手术之一,二尖瓣瓣周漏( paravalvular leak,PVL)是其特有的手术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2.6%[1],远高于主动脉瓣PVL(2.3%).二尖瓣PVL的治疗以往多采用再次外科开胸手术修补PVL或再次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易出现残余漏等缺点导致外科处理较为棘手.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发展,我们开展了经胸小切口二尖瓣PVL的导管封堵术,现总结报道如下.

  • 食管癌腔镜手术60例

    作者:李勇;张月峰;温士旺;徐延昭;李振华;田子强

    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国内、外都已开展了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现总结报道我们开展60例食管癌腔镜手术的体会.资料和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行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5~76岁,平均60.5岁.包括食管上段癌21例,中段癌26例,下段癌13例.33例食管中上段癌患者行胸腔镜游离食管,腹腔镜游离胃,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患者取左侧卧位,游离食管,清扫食管旁、隆凸下及右、左侧喉返神经淋巴结.向上游离至胸膜顶,向下游离至膈裂孔.患者改平卧位,两组同时从颈部游离食管、腹腔镜下游离胃.颈部食管游离完成后掏出食管切断,腹腔游离胃部后将食管拉出,腹部正中切口约5 cm,胃部用闭合器做成管状胃,腹腔镜下将管状胃送入胸腔,关腹.将管状胃拉出颈部,与食管行端侧吻合.

  • 胸腔镜心脏外科手术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胸腔镜学术委员会

    随着微创外科理念的不断推广与普及,胸腔镜技术逐渐应用于心血管外科领域,已经能够完成部分手术.胸腔镜心脏手术是传统心血管外科技术和腔镜外科技术的结合,其主要特点是采用胸腔镜全部或部分暴露术野,意义在于保障手术安全及手术效果,减小手术入路创伤,减小切口对美容、患者心理方面的影响.但是,由于国内各地经济发展和腔镜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对胸腔镜技术在心血管外科领域的认识与应用也有差异.面对众多的患者,需要更多的医师了解和掌握胸腔镜心血管外科技术.

  • 完全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108例

    作者:乔衍礼;倪良春;郑善光;陈国庆;安国营;王为新;程云阁

    自2000年程云阁等在国内开展首例完全电视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以来,电视胸腔镜技术逐渐应用到心脏外科领域[1].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们在电视胸腔镜下完成心脏手术108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中男50例,女58例;年龄10~61岁,平均29岁;平均体重49.5 kg.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心脏平片、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明确诊断.房间隔缺损65例,伴轻度肺动脉高压34例,合并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30例;室间隔缺损27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18例,嵴内型7例,干下型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其中后叶脱垂5例,前叶脱垂2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6例,均为单瓣膜病变;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3例.

  • 胸腔镜辅助与前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术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海生;刘盛华;谢翠贤;吴丽映;林秋伟;杨明;张雄;李彬

    目的 比较胸腔镜辅助与前正中开胸两种方式进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探讨胸腔镜辅助二尖瓣置换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3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完成胸腔镜辅助二尖瓣置换术72例,同期完成前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74例,对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胸腔引流液量、术后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胸腔镜组体外循环时间及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较前正中开胸时间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术后I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腔镜组的胸腔引流液量少于前正中开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只要严格把握好适应证,胸腔镜辅助二尖瓣置换术可以作为常规手术开展.

  • 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272例

    作者:程云阁;肖明第;贾宝成;陈怀东

    目的 总结胸壁3孔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5月至2011年10月272例行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统计分析其病例选择、术中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全组手术2.1~3.9h,平均(3.0±1.2)h;体外循环76~ 158 min,平均(98 ±22) min;升主动脉阻断38~78 min,平均(52±13)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5.8 ~34.5 h,平均(11.2±3.6)h;住监护室14~67 h,平均(28.2±7.6)h;术后胸液引流量20 ~ 1200 ml,平均(370±80) ml.术后死亡1例.余者术后住院7~18天,平均(10.2±2.1)天.术后并发症14例.结论 胸壁3孔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美观.

  • 全胸腔镜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学习曲线

    作者:王跃军;邓海青;吴根社;凌毅;莫辉胜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4年10月至2010年1月由同一术者连续完成的125例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病例资料,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A、B、C、D、E5组,每组25例,从各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中转开胸率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比较手术效果.结果 各组病例年龄、性别、体重、病种及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3项指标A、B组明显长于C、D、E组(P<0.05),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3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转开胸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胸腔镜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学习曲线约为50例.

  • 全胸腔镜左心房后入路射频迷宫手术治疗32例孤立性心房纤颤

    作者:程云阁;肖明第;贾宝成;陈怀东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下左心房后入路射频迷宫手术治疗孤立性心房纤颤的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2月至201 1年11月,采用全胸腔镜下左心房后入路射频迷宫手术治疗孤立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32例,其中阵发性21例,持续性11例.左后胸壁3个胸腔镜套管切口入胸,完全胸腔镜下视野,肺门后、食管前、左心房后切开心包,暴露左心房,行左心房迷宫射频消融、左心耳切除手术.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手术并发症,1例因右肺上静脉出血中转开胸手术.手术时间87~238 min,术后住院期间10例出现阵发性房颤,出院时均为窦性心律.均出院,随访4~20个月,31例为窦性心律,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出现阵发性房扑.结论 胸腔镜左心房后入路左心房暴露好,可行左心房射频消融、左心耳切除手术,效果好、创伤小.

  • 全胸腔镜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281例

    作者:徐学增;石广永;陈亚武;王永祥;李凯;俞世强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经验.方法 2000年9月至2011年11月,全腔腔镜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281例,其中房间隔缺损1016例,室间隔缺损110例,房室管畸形61例,法洛三联症33例,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24例,肺动脉瓣狭窄12例,动脉导管未闭9例,三房心8例,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7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术时右侧胸壁3孔,股动脉、静脉插管(或右房、股静脉分别插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断钳阻断升主动脉,冷晶体(含血)心脏停搏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体外循环(42±16) min,升主动脉阻断(21 ±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4.1±1.5)h,术后住院(7.1±1.4)天.术后35例发生并发症,右侧气胸16例,胸腔穿刺1次治愈;皮下气肿12例,胸带加压包扎治愈;右腋下切口液化3例、腹股沟切口液化4例,伤口延期愈合.全组术后4~8天超声心动图示畸形矫治满意.914例术后随访3个月~9年,心功能Ⅰ~Ⅱ级.结论 全腔镜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患儿(者)恢复快.

  • 全胸腔镜下心房黏液瘤摘除术44例

    作者:徐学增;石广永;陈亚武;王永祥;李凯;俞世强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下心房黏液瘤手术的经验.方法 2007年12月至2011年11月,全胸腔镜下心房黏液瘤手术44例,其中左心房黏液瘤35例,右心房黏液瘤6例,双心房黏液瘤3例.通过右侧胸壁3孔建立体外循环,股动脉、静脉插管(或右心房、股静脉分别插上、下腔静脉插管),阻断钳阻断升主动脉,冷晶体(含血)心脏停搏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体外循环( 49±18) min,升主动脉阻断(28±10)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3.8±1.4)h,术后住院(6.8±1.3)天.术后并发症3例,1例为腹股沟切口液化,伤口延期愈合;2例皮下气肿,胸带加压包扎治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组术后3~5天超声心动图示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失访20例,余24例随访2个月至4年,心功能均Ⅰ级.结论 全胸腔镜下心房黏液瘤手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患者恢复快.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