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y 립체정향화공능성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2425
  • 国内刊号: 34-116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84
  • 曾用名: 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汪业汉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对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评估

    作者:赵全军;田增民;李士月;刘宗惠;郝秋星;赵虎林;陈琳;尹丰;刘建杰

    目的:通过改良Webstet记分评价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从而判定手术价值.方法:应用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表,对帕金森病人分别在手术前后进行10组症状记分,1~10分为轻度障碍;11~20分为中度障碍;21~30分为重度障碍;术后改善25%以下为无效,26%~50%为有效,51%~75%为显效,76%以上为特别显效.结果:术前评分为19.90±5.27,术后评分为10.57±6.10,差别非常显著;但无1例症状完全消除,平均改善8.95±3.37分,其中特别显效4例,占9.5%;显效17例,占40.5%;有效16例,占38.1%,总有效率为88.1%,单靶点毁损34例,改善8.59±3.53分,双靶点8例,改善10.00±4.14分,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组统计结果表明,症状轻者术后改善的百分比较高.结论:脑内核团毁损术不能完全消除帕金森病的症状,可使其明显改善;单侧双靶点毁损与单靶点毁损的疗效差别无显著意义,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症状越轻,术后改善越明显.对于药物疗效降低以及出现毒副作用的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电生理引导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有效方法.

  • 神经导航系统手术中脑组织移位及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曲元明;韩韬;孙为群;栾立明;王国栋;李国新;滕良珠

    目的:利用导航系统进行手术,探讨神经导航手术中脑组织移位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使用导航显微镜的记忆功能,分别对路径方向及平面方向两种移位进行研究;同时对术中脑室开放组与未开放组的移位大小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灶在导航显微镜下全切除.病变体积及手术时间长短对脑组织在手术路径方向的移位有相关性;手术入路的角度及病变的深度与路径方向的移位有相关性;脑室开放后大量脑脊液的丢失对皮层在路径方向及平面方向的移位均有影响.结论:重力作用是脑组织移位的重要因素.对于术中脑组织的移位,可以采用相应的措施减少移位的程度.

  • 深部脑刺激电极埋置术治疗帕金森病4例报告

    作者:徐强;徐如祥;张世忠;张旺明

    目的:探讨深部脑刺激电极埋置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在丘脑底核埋置深部电极,通过可控性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僵硬-震颤症状.结果: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能有效控制患者的僵硬震颤症状,能消除由药物引起的开-关现象和症状波动,服用的L-DOPA类药物可一定程度的减量.术中及术后无明显的并发症.结论:STN放置深部脑刺激电极,通过适当强度的电刺激,能使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少,与损毁术相比相对安全,价格较昂贵.

  • 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与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对比研究

    作者:刘跃亭;孙之洞;李守缄

    目的:通过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中医药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对比研究,探讨手术疗法和中医药疗法各自的疗效特点和治疗适应证.方法:应用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34例,手术包括同期双侧、分期双侧和单侧手术.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帕金森病56例.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将治疗前后和两组之间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手术治疗组34例帕金森病病人中,有33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主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手术后这些症状也持续好转,但其症状缓解程度在不同的病人中有所不同.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术后1周进步率为50%~99%者26例,1%~49%者7例,<1%者1例,总有效率97%.中医药治疗组80%以上的患者治疗一个月后主观症状改善,主要体征好转,基本生活能力得到提高.治疗3个月后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进步率为50%~99%者6例,1%~49%者39例,<1%者11例,总有效率为80.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结果进行t检验,P<0.01,两组之间治疗结果的总有效率进行x2检验校正,P<0.05.结论: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手术组对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的疗效迅速,适用于这些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但有一些并发症;中医药治疗组起效缓慢,有效率虽低于手术组,但无副作用,可适用于所有帕金森病患者.

  • 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与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士月;于新;刘宗惠;田增民;修波;赵全军;刘锐;王锐;黄红云;杜吉祥;徐永革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并分析死亡相关因素.方法:1986年6月至1996年10月,用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51例.男105例,女46例;年龄37~90岁,70岁以上者14例;意识3~5分者(Glasgow)68例;血肿体积大于100ml者35例;血肿破人脑室者33例.结果:术后一月内良好率及轻残率分别为25.2%和29.8%,手术死亡率为9.2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2%,其中术后再出血4%.122例随访2个月至10年,良好39.3%,轻残27.9%.结论: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法;高龄、血肿量大及术前血肿急性扩大仍是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血肿破入脑室可明显加重病情,但适当处理可降低其死亡率;术后并发症的有效防治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 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作者:陈国强;郭京;左焕琮

    目的:探讨对梗阻性脑积水患者采用在神经内窥镜下进行第三脑室底造瘘的手术方法,分析手术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方法:对21例不同原因造成的梗阻性脑积水患者进行了23次神经内视镜下的第三脑室底造瘘手术.结果:随访1~33个月,平均19个月,显效15例,有效2例,4例无效患者改行V-P分流术,2例接受2次造瘘;手术并发症包括颅内感染2例,严重硬膜下积液1例,暂时性脑疝1例,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中脑及丘脑出血各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窥镜下的第三脑室底造瘘对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为了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应采用良好的手术器械、熟练掌握手术方法,选择适当手术患者.

  • 重组人生长激素基因细胞移植

    作者:杨富明;刘威;童光志;胡志强;刘恩重

    目的:通过重组人生长激素基因细胞移植为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基因治疗的生物学表达研究奠定基础.构建PLXSNhGH人生长激素(hGH)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后,脂质体转染包装细胞系PA317,G418筛选抗性克隆,扩增单个克隆后提取包装细胞上清的病毒,将病毒感染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将此细胞移植于小鼠腹腔内,观察hGH的表达情况.结果:hGH体内持续表达长达两个月以上,由于高滴度抗hGH抗体的影响,表达水平呈波动性.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基因原代成纤维细胞移植体内的持续表达,为细胞移植系统引入GHD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丘脑底核毁损术对帕金森病大鼠脚内核和黑质网状部的影响

    作者:陈琳;刘宗惠;李士月;王亚奇;田增民;周英

    目的:观察毁损丘脑底核(STN)对帕金森病(PD)大鼠脚内核(EP)及黑质网状部(SNr)γ氨基丁酸(GABA)能系统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对照组采用6-OHDA立体定向注入大鼠右侧前脑内侧束(MFB)和中脑被盖腹侧区(VTA),制成偏侧PD模型.实验组分为第Ⅰ、Ⅱ、Ⅲ、Ⅳ和Ⅴ组,分别于6-OHDA注射前7d、注射后1h、2h、3d、7d5个不同时间点,局部注射海人藻酸(KA)破坏STN.4周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定量测量各组大鼠SNr区和EP区的GABA免疫反应阳性区面积和免疫反应强度.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统计学处理.结果:GABA免疫组化显示Ⅰ、Ⅱ、Ⅲ、Ⅳ、Ⅴ实验组的注射侧EP面积分别为正常侧的72.9%、83.7%、79.7%、88.1%、90.1%.对照组注射侧为正常侧面积的139.1%(P<0.05、0.01).各实验组注射侧EP的GABA免疫反应强度(积分光密度)均较正常侧减少,对照组注射侧较正常侧积分光密度增加(P<0.05,P<0.01).Ⅰ、Ⅱ、Ⅲ、Ⅳ、Ⅴ实验组的注射侧SNr面积分别为正常侧的90.6%、86.9%、87.3%、80.5%、80.4%.对照组注射侧面积为正常侧的108.1%(P<0.05、0.01),各实验组注射侧SNr的GABA免疫反应强度均较正常侧减少,对照组注射侧较正常侧积分光密度增加(P<0.05,P<0.01).结论:毁损的STN可减少同侧SNr和EP的核团面积以及GABA免疫反应强度.而6-OHDA破坏SNc可导致SNr和EP的面积以及GABA免疫反应强度增加.提示毁损STN能减轻PD的继发性病理改变.

  • 微血管减压治疗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症(附1470例报告)

    作者:邵彤;刘学宽;种衍军;聂振明;段德义;程启龙;赵长地;王

    目的:探讨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治疗方法改进措施和提高治疗效果的临床经验.方法:系统回顾1984年至1999年我们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证病例1470例,其中三叉神经痛1120例,面肌痉挛320例,舌咽神经痛30例.结果:总有效1421例,有效率96.7%,本组无死亡.并发症发生率由5年前5.6%下降到近5年的1.6%.结论:提高微血管减压术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有多方面因素值得考虑.

  • 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6例疗效分析

    作者:张金伟;金道云;张丽君;李冰;刘灿虎;王维治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判定治疗剂量与其疗效的关系.方法: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6例,选择靶点为三叉神经根近端,选用4mm准直器,靶点中心剂量为70~90Gy,并对不同治疗剂量组之间疗效行统计学处理.结果:56例随访3~54个月(平均31.2个月),疼痛完全消失30例(53.6%),疼痛基本消失14例(25%),疼痛缓解>50%者7例(12.5%),无效5例(8.9%),总有效率91%.中心剂量<80Gy和≥80%Gy两组在显效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伽玛刀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经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佳治疗中心剂量一般考虑为75~90Gy,产生佳放射生物学效应的剂量点可能为80Gy.

  • 丘脑底核高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凌至培;汪业汉;牛朝诗;凌士营;姜晓峰;喻廉;李光群;孙华明

    目的:研究脑深部刺激(DBS)对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作用,观察术中丘脑底核(STN)刺激对PD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缓解效果及对语言的影响,探讨植入刺激电极的佳位置.方法:17例帕金森病患者,利用MRI及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方法将刺激电极植入丘脑底核,其靶点:X=11mm,Y=-1mm,Z=-7mm.术中予以高频刺激(频率为150Hz,脉宽为150μs,电压自0.5V开始,逐渐增至6~8V);其中有2例进行了STN电极永久性植入慢性电刺激,术后随访6~8月.结果:17例术中刺激发现,STN中上部是其刺激、改善病人症状的佳位置,而电极过深及过外则易引起言语障碍.2例永久性植入慢性电刺激经随访观察对肌僵直的控制非常满意,对运动缓慢有明显改善,并减少美多巴的服药量,UPDRS运动评分下降50%.结论:STN的高频刺激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是PD慢性刺激的理想靶点,其中上部是刺激效果的佳位置.

  • 射频毁损电极直径对射频治疗疗效的影响

    作者:李维新;王学廉;梁秦川;白西民;陈玲

    目的:比较使用直径1.1mm和1.8mm的射频毁损电极进行立体定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或丘脑Vim核毁损术的疗效与并发症,分析探讨射频毁损电极直径是否影响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比较28例接受1.8mm直径毁损电极与32例接受1.1mm直径毁损电极,进行立体定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及丘脑vim核毁损术的帕金森病患者,术后近期情况的综合评估,进行方差分析,判断不同直径毁损电极的疗效与并发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接受1.8mm直径毁损电极进行立体定向射频治疗的治疗组与1.1mm微电极治疗组比较,术后肢体僵硬、震颤、运动迟缓症状的缓解无显著差异;而1.8mm治疗组患者术后发生语言障碍、膈肌痉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轻度偏瘫、面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且发生的程度较重,二者有显著差异.结论:粗电极(1.8mm)作为毁损电极,由于其本身直径较粗,输出功率较大,热传导效应范围较广,毁损时热效应容易影响到靶点周围的脑深部重要结构,如下丘脑、内囊、视束等,造成短暂或永久并发症发生.

  • 室间孔定向三脑室直接造影用于帕金森病手术

    作者:陈信康;马安保;梁健;刘宗霖

    目的:通过室间孔定向第三脑室阳性对比剂直接造影,用于丘脑核团定位(Vim Voa Vop).方法:介绍定向第三脑室直接造影的技术,震颤病人作Vim/Vop联合毁损;强直为主的病人作Voa/Vop联合毁损.结果:震颤完全消除12例,明显进步2例;强直基本消除3例,进步1例,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第三脑室直接造影能清晰地显示三脑室各个细节,对比剂用量少,定位确切,操作简便.联合毁损旨在增加手术疗效,撇开一个复杂的功能系统.

    关键词: 脑室造影 丘脑 手术
  • 立体定向手术对亨廷顿舞蹈病的治疗作用

    作者:田士强;李勇杰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手术对亨廷顿舞蹈病(HD)的治疗效果,评价手术的临床治疗意义.方法:对9例HD病人10次接受了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采用HD综合评分法(UHDRS)(CORS)、语言流畅度检查(VFT)及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病人的术前、术后一周及术后三月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一周及三月的UHDRS改善率分别为(65.2±36.4)%、(72.2±44.1)%;MMSE为(1.4±7.7)%、(0.5±15.2)%;CORS为(68.4±8.8)%、(59.5±11.5)%;语言流畅度为(4.5±6.2)%、(0.2±7.1)%.随访结果显示手术对侧舞蹈动作改善明显,手术疗效稳定.结论:立体定向手术能显著改善HD病人舞蹈动作,对病人的智能状况及言语无明显影响,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 MRI引导下立体定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105例

    作者:丛培雨;王克森;陈东考;宏盛

    关键词: 立体定向 术治疗
  • 中西方人脑内连合间径长度的比较

    作者:张宇清;张国君;李勇杰

    目的:应用核磁共振进行头部扫描,测量其中国人ICD长度,与国外协作机构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方法:对820例成年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采取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病人手术前均经过头部核磁共振(西门子1.0Teslar)容积扫描,采取多层重建技术(MPR),获取脑矢状位正中层面的影像,并直接使用测量软件在磁共振监视器上描记ICD长度(精确度1mm).协作机构为美国加州LomaLinda大学医学中心,该中心RP Iacono教授提供128例帕金森患者的ICD长度数据.两组ICD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同时对比Georges Schaltenbrand和Waldemar Wahren制作的111例脑标本ICD长度数据,与国内姚家庆组报告的150例脑标本ICD数据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结果:国人与西方人磁共振ICD长度数据的比较:美国加州Loma Linda大学医学中心RP Iacono教授提供的128例帕金森病患者ICD平均长度22.7±1.7mm,与我们取得的国人ICD平均长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国人与西方人脑标本ICD长度测量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脑ICD数据个体变异程度很小,适合作为脑内结构立体定位的基准径线.与脑标本的测量相比,核磁成像技术使我们能够更精确地获取ICD数据.国人ICD长度与西方人比较并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AC-PC间径 MRI
  • 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靶点的位置与疗效的关系

    作者:张国君;张宇清;李勇杰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靶点位置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20例PD行丘脑手术10例(其中单侧丘脑手术8例,双侧2例),苍白球手术8例(其中单侧苍白球手术5例,双侧3例),丘脑加苍白球手术2例.所有病人均行MRI(西门子1.0T)薄层扫描,影像重建后测量原手术靶点位置及大小、分析靶点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20例病人有7例出现并发症.对侧肢体轻瘫,精神症状对侧半身疼痛和短期复发各1例,言语不清3例.毁损灶大11×10×14mm,小3×2×4mm.结论:立体定向手术的靶点定位与治疗效果直接相关.手术成功关键在于合理靶点的选择、定位以及毁损灶大小适当.配合微电极记录技术和经验可提高疗效.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手术 疗效
  • 丘脑底核高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凌至培;汪业汉;牛朝诗;凌士营;姜晓峰;喻廉;李光群;孙华明

    目的:研究脑深部刺激(DBS)对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作用,观察术中丘脑底核(STN)刺激对PD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缓解效果及对语言的影响,探讨植入刺激电极的佳位置.方法:17例帕金森病患者,利用MRI及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方法将刺激电极植入丘脑底核,其靶点:X=11mm,Y=-1mm,Z=-7mm.术中予以高频刺激(频率为150Hz,脉宽为150μs,电压自0.5V开始,逐渐增至6~8V);其中有2例进行了STN电极永久性植入慢性电刺激,术后随访6~8月.结果:17例术中刺激发现,STN中上部是其刺激、改善病人症状的佳位置,而电极过深及过外则易引起言语障碍.2例永久性植入慢性电刺激经随访观察对肌僵直的控制非常满意,对运动缓慢有明显改善,并减少美多巴的服药量,UPDRS运动评分下降50%.结论:STN的高频刺激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是PD慢性刺激的理想靶点,其中上部是刺激效果的佳位置.

  • 丘脑基底节区立体定向显微导航图谱系统的研制

    作者:胡泽勇;赵学志;尹震;周文静

  •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的脑出血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张旺明;张世忠;徐如祥;徐强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中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经验.方法:607例帕金森病患者行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其中11例出现脑出血并发症,通过回顾分析其可能的发生原因,脑出血后的临床特点,提出预防和治疗的措施.结果:11例患者经头颅CT扫描确诊为脑出血.表现为毁损部位脑内小血肿.5例患者表现肢体轻瘫,血肿量小于5ml,行保守治疗.4例血肿量大小5ml伴不完全偏瘫者,在原有头架基础上立体定向原针道穿刺血肿.2例血肿大于30ml者,行开颅血肿清除及颞肌下减压术,术后瘫痪症状未见恢复.结论:严格术前血压状态的评估,术中注意稳定病人情绪,减少病人紧张程度,术中常规应用止血药物,尽可能地减少反复穿刺的次数,避免过高的毁损温度及长的毁损时间等措施均有可能减少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 60例帕金森病脑立体定向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侃;黄蕾;李淑凤

    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脑立体定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研究靶点的选择、影像学定位、电生理刺激,评估手术疗效.方法:通过CT或MR导向,辅以电生理刺激矫正靶点,对60例帕金森病(PD)患者行丘脑(Vim)或苍白球(PVP)进行射频术;或对底丘脑核(STN)进行脑深部刺激(DBS).根据术前、术后Webster和UPDRS评分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60例的手术治疗中,包括2例进行了二侧手术,5例进行了DBS.结果显示有效率100%,术后1月Webster评分下降了30%,UPDRS评分下降了37%.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无永久性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结论:从长期的治疗效果来看,PD的手术治疗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通过MR导向,术中运用电生理刺激和微电极定位使靶点毁损更加准确;对于PD的主要症状的控制,选择Vim或PVP是佳的靶点;DBS对PD症状的控制较毁损疗效持久,且并发症少;PD患者第二次手术靶点应首选PVP.

  • 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马凯;李勇杰

    目的:青少年帕金森病(YOPD)与PD手术效果的差异,对正确理解YOPD患者手术适应症.方法:YOPD组47人,PD组296人,手术方法及适应证见李勇杰报道.分别在术前1周及术后1周进行“开”、“关”两种状态的UPDRS评分,计算UPDRS各项评分及各典型症状的改善率,进行病人手术前后自身配对比较.结果:YOPD组和PD组比较两组病人病程及药量情况无显著性差异.手术前后自身配对比较“开”、“关”状态下YOPD与PD两组病人手术前后UPDRS评分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都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YOPD组与PD组病人手术前后UPDRS评分自身配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显示微电极导向的立体定向手术对PD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关”状态下,病程在10年以内时,手术对YOPD组运动功能的改善率高于PD组,当病程在10年以上时,手术对YOPD组病人日常活动的改善率高于PD组.

  • 微电极导向单侧多靶点射频治疗120例帕金森病临床分析

    作者:李智勇;梁国标;魏学忠;杜鹏;陈游力;唐新华

    目的:探讨微电极导向单侧多靶点射频治疗帕金森病.方法:通过微电极导向对120例经CT定位选择苍白球和丘脑神经核团靶点的神经核团放电信号描记,对Gpi、Vim、Voa、Vop等核团扫记,找出其界值并对异常神经放电点标记,后行射频治疗,达到治疗的目的.结果:术后患者震颤完全消失率为93.33%,细微肢体末端震颤率为6.6%,僵直完全消失率为100%.运动迟缓完全改善率91.67%.结论:根据病人的主要症状以及微电极的定位,找出主要靶点,作为第一治疗点.对异常放电强弱的神经核团的标记点,作为第二治疗点.在多靶点治疗中,更重要的是找出与震颤发作同步高幅有节律的特异性放电波.对于顽固震颤的患者,好选择多靶点毁损术,这样可提高PD的治疗效果.微电极导向则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关键词: 微电极记录 PD
  • 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对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评估

    作者:赵全军;田增民;李士月;刘宗惠;郝秋星;赵虎林;陈琳;尹本;刘建杰

    目的:通过改良Webstet记分评价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从而判定手术价值.方法:应用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表,对帕金森病人分别在手术前后进行10组症状记分,1~10分为轻度障碍;11~20分为中度障碍;21~30分为重度障碍;术后改善25%以下为无效,26%~50%为有效,51%~75%为显效,76%以上为特别显效.结果:术前评分为19.90±5.27,术后评分为10.57±6.10,差别非常显著;但无1例症状完全消除,平均改善8.95±3.37分,其中特别显效4例,占9.5%;显效17例,占40.5%;有效16例,占38.1%,总有效率为88.1%,单靶点毁损34例,改善8.59±3.53分,双靶点8例,改善10.00±4.14分,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组统计结果表明,症状轻者术后改善的百分比较高.结论:脑内核团毁损术不能完全消除帕金森病的症状,可使其明显改善;单侧双靶点毁损与单靶点毁损的疗效差别无显著意义,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症状越轻,术后改善越明显.对于药物疗效降低以及出现毒副作用的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电生理引导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有效方法.

  • Vim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随访报告

    作者:邓厚才;周曹;黄功华;王春荣

  • 微电极引导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震颤

    作者:贺世明;高国栋;王学廉;张保国;张华

    目的:分析微电极引导苍白球毁损术对帕金森病震颤的治疗效果,为震颤型帕金森病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79例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苍白球毁损术,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VAS(Visual Analog Scale)对患者震颤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运用多针道寻找并毁损震颤同步细胞,微电极刺激验证靶点提高手术对震颤的治疗效果.结果:79例患者中,术前重度震颤者38例(48.1%)、术后重度震颤2例(2.5%),其中16例(20.3%)震颤完全消除;术中包含震颤同步细胞者68例(86.6%),其中术前重度震颤者33例(48.5%)、术后重度震颤1例(1.5%);79例患者术后震颤改善显著68例(86.1%),在包含震颤同步细胞68例中,震颤改善显著62例(91.2%),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电极引导腹后苍白球毁损术对帕金森病震颤有很好的疗效,显著改善率为86.1%.震颤同步细胞的毁损对震颤的疗效起重要作用,3微电极引导腹后苍白球毁损术应该作为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首选.

  •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神经递质改变

    作者:杨纶先;常义;肖红;马骏;陈国志;赵鹏来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神经递质改变.方法: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汗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出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患者33例,其中轻度抑郁24例,重度抑郁9例;另取阑尾炎、腹股沟疝、内、外混合痔等25例为对照组.应用日本岛津6A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电化学检测器对两组患者进行了脑脊液(CSF)中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5-羟吲哚已酸(5-HIAA)和3-甲氧-4羟苯乙二醇(MHPG)的含量测定.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两组均数用近似法t检验,(两总体方差不齐)以-x±S表示,结果显示患者组中的5-HIAA和MHPG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本组通过测定5-HT的代谢产物5-HIAA和NA的代谢产物MHPG,证实了PD伴发患者抑郁的患者其CSF中5-HIAA和MHPG含量显著减少,抑郁症状被认为与5-HT和(或)NA的缺乏有关.本文显示PD伴发抑郁有其生化病理基础.

    关键词: PD精神障碍5-HIAA
  • 帕金森性震颤和与震颤相关的电活动

    作者:庄平;李勇杰

    目的:对PD患者行STN和GPi切开术术中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采集神经元的电活动,术后分析其与震颤的关系和特点,为手术选择佳的毁损位置提供客观的电生理指标.方法:40个PD患者,其中21例PD患者接受了立体定向GPi切开术和19例PD患者接受立体定向STN切开术.病人要求清醒合作且处于“关”状态.术中应用微电极和肌电(EMG)记录技术,采集GPi和STN神经元和手术对侧肢体震颤的生物电活动.术后应用分析软件甄别单细胞及其电活动特点,分析其与震颤症状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在21个针道共记录到184 GPi个神经元单位,其簇状放电的节律与肢体震颤的节律高度一致(4~6Hz),R2=0.78(P<0.01).在20个针道共记录到161个STN神经元单位,其放电频率在42~88Hz之间.STN的簇状放电的节律与肢体震颤的节律一致(4~6Hz),R2=0.64(P<0.01).毁损这些震颤细胞导致震颤症状的消失.结论:震颤型PD患者的GPi和STN存在与肢体震颤节律一致的震颤细胞,且震颤和震颤细胞有着内在的关系.对于指导手术毁损的部位和范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治疗60例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天明;华涛;许竹君;谭启富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对60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行苍白球腹后外侧部毁损术(PVP)和/或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术,观察术前、术后一周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一周分别对病人行UPDRS评分,术前“开”状态评分为47.82±6.48分,术后一周评分为22.73±4.64分,得分下降了52.47%;术前“关”状态评分为90.75±17.52分,术后一周评分为36.41±12.26分,得分下降了59.88%.两种状态术前、后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方法.

  • 姚氏线对AC-PC平面定位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曾力;程林;李讯

    目的:确认姚氏线作为国人的扫描基线对获得AC-PC平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各50例次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分别以姚氏线、额枕线和与听眦线成向后开放10°角线(简称夹角线)分组作为CT定位扫描基线,行2mm或3mm层厚的连续扫描,获取轴位AC-PC平面及目标核团平面影像;164例次行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4例次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结果:以姚氏线作为扫描基线的AC-PC平面直接显示率(92%)高,与其它两组(36%及24%)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别(P<0.01,x2检验);并且姚氏线组的手术疗效也优于另两组(P<0.05,x2检验).结论:姚氏线为国人理想的CT立体定向定位扫描基线.

    关键词: AC-PC平面 姚氏线 CT
  • 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在立体定向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喻廉;殷晓梅;徐惠金;黄天虹;赵燕;金恩凤;徐莉;张璇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在立体定向术治疗帕金森病(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日本光电脑电图机整合上海诺诚公司脑电地形图机,对21例PD患者同时描记EEG和BEAM分析,并与25例患者一般性头痛头晕的患者(对照组)的EEG和BEAM进行比较.结果:PD患者EEG的异常率为24%,BEAM的异常率为33%.而对照组的EEG和BEAM全部正常.PID患者的慢波(δ、θ频段)功率值显著增高,基本节律α频段功率值稍低于对照组,而快波β频段功率值显著降低.结论:EEG和BEAM对立体定向术治疗PD患者的评估和预后有价值.

    关键词: PD EEG beam 立体定向术
  • 丘脑切开术治疗帕金森病48例

    作者:于加省;李勇杰

    关键词: 丘脑切开 术治疗
  •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只达石;李建国;杨玉山;闫学江;姚鑫;王新平;赵克明;李庆彬;陈文裕;王宁;李会清;严丽

    目的: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方法: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采用CRW立体定向架、螺旋CT扫描,层厚1mm,连续扫描.在计算机工作站上重建三维图像,找出标准AC-PC平面,以AC-PC中点为大脑原点,求出Vim或Gpi核团X、Y、Z坐标值,然后导人微电极,根据微电极提供的靶点的预毁损和永久性毁损.术前及术后评估采用UPDRS积分和Hoeh和Yahr分期.结果:患者术前震颤、僵直和运动减少症状均得到改善.UPDRS积分下降.患者术后有2例发生轻微精神障碍,1例口唇麻木,1例肢体轻度无力,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通过对帕金森患者脑内核团细胞特异性放电的识别,克服了个体在解剖和功能上的变异,从而提高了手术效果,减少了并发症.

  • 帕金森病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MRI表现

    作者:钱若兵;汪业汉;凌至培;傅先明;李光群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MRI表现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9例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后的早期、晚期MRI随访,了解毁损灶的MRI表现及其与疗效的关系.结果:19例患者在术后3~7天复查MRI,T1W:中心为细小的长T1低信号点,中间为短T1高信号,外为长T1低信号环,周边有不规则的水肿带,T2W:中心为细小的长T2高信号点,中间为短T2低信号,外为长T2高信号环,周边有不规则的水肿带.7例患者术后1~2年复查MRI,毁损灶的MRI表现为长T1长T2类圆形信号.毁损灶的位置与原靶点的误差小于1mm.结论:帕金森病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大小与毁损的温度、时间成正比,晚期MRI随访提示如果靶点位置正确,毁损灶大小在5mm×5.2mm×8.1mm左右,则能产生较好的疗效.

  • 不可见靶点计算软件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宝国;尹震;程钢戈;马宏伟

    关键词: 靶点 计算软件
  • 老龄帕金森病手术治疗的体会

    作者:崔高宇;冯华;王宪荣;吴南;吴国材;陈志

    目的:介绍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老龄帕金森病的方法和结果.方法:采用CT/MRI双重影像学定位,术中行微电极记录技术靶点监测,对28例70岁以上老龄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腹外侧核、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射频毁损,其中1例行单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1例行双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26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其中1例行同期单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及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2月应用motor UPDRS量表进行评价.结果:2例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后12月,肢体静止性震颤完全或基本消除,其中1例下颌静止性震颤有明显缓解;26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术后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均有较大改善.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老龄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仍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陈鸿耀;田磊;沈文珍

    目的:观察运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不同靶点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86例帕金森病患者,应用微电极导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和(或)丘脑(Vim)毁损术,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即刻缓解对侧肢体症状383例(占98.7%).康复出院365例(占94.5%).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

  • 计算机辅助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

    作者:姜晓峰;汪业汉;凌至培;付先明;王祥品;凌士营;李光群

    目的:介绍计算机在辅助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手术中的良好应用.方法:对20例帕金森病患者在局麻下安装Leksell-G型定向仪框架,行MRI T1序列轴位像扫描:TR11.5ms,TE4.8s,层厚3mm,层间距为0,FOV为280mm,采集次数1~2次,将图像传至计算机工作站,使用“立体定向计划系统”进行图像三维重建,确定前后联合,根据术者选择的毁损核团输入相应的解剖坐标,计算机计算出相应的框架坐标,再根据该核团固有的脑内解剖角度考虑穿刺轨迹与脑室及内囊的相互关系等解剖因素确定合宜的入颅角,结合微电极记录系统、脑深部电极刺激记录和射频电极电生理检查反复验证,进行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手术.结果:20例患者经计算机靶点计算及手工计算对比,术中微电极、深部电极、射频电极电生理验证,证实计算机计算靶点精确度高,选择人颅角度理想,能清楚了解入路轨迹与周围神经解剖结构的关系,手术效果好.结论:计算机辅助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直观、精确度高的良好方法.

  • 原发性震颤的电生理基础及手术疗效

    作者:李建宇;陈革;庄平;李勇杰

    目的:总结丘脑切开术治疗原发性震颤(ET)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对42例ET患者接受了微电极导向丘脑Vim核切开术.采用FAHN评分法,对上述42例患者中的11例ET患者,进行了术前术后定量评估.结果:40例患者随访3个月以上,2例患者1个月以上,长已2年多,疗效稳定存在,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术前和术后1周的整体评分分别为68.4±29.0和26.6±14.3,改善率61%,差异有显著意义.42例患者中无偏瘫、昏迷、死亡等严重手术并发症.2例出现对侧轻微面瘫,2例出现辨距不良,10例出现唇舌或指尖的一过性麻木,2~4周后均消失.未发现有出血、感染、构音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结论:我们采用在MRI指导下,微电极记录术中靶点功能确认的技术,证实了ET患者的Vim核中与外周震颤症状节律相关的“震颤细胞”的存在.射频毁损这些“震颤细胞”能一次性彻底消除手术对侧肢体的震颤症状,改善生活能力.

  • 脑深部慢性电刺激治疗运动障碍进展

    作者:孙伯民

    关键词: 深部 电刺激治疗
  • 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与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对比研究

    作者:刘跃亭;孙之洞;李守缄

    目的:通过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中医药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对比研究,探讨手术疗法和中医药疗法各自的疗效特点和治疗适应证.方法:应用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34例,手术包括同期双侧、分期双侧和单侧手术.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帕金森病56例.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将治疗前后和两组之间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手术治疗组34例帕金森病病人中,有33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主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手术后这些症状也持续好转,但其症状缓解程度在不同的病人中有所不同.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术后1周进步率为50%~99%者26例,1%~49%者7例,<1%者1例,总有效率97%.中医药治疗组80%以上的患者治疗一个月后主观症状改善,主要体征好转,基本生活能力得到提高.治疗3个月后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进步率为50%~99%者6例,1%~49%者39例,<1%者11例,总有效率为80.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结果进行t检验,P<0.01,两组之间治疗结果的总有效率进行x2检验校正,P<0.05.结论: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手术组对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的疗效迅速,适用于这些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但有一些并发症;中医药治疗组起效缓慢,有效率虽低于手术组,但无副作用,可适用于所有帕金森病患者.

  • 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电极植入术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周晓平;姜秀峰;胡小吾;王来兴;徐波涛

    目的:采用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电极植人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方法:局麻下安装CRWFN立体定向头架后,以MRI扫描,获得正中矢状位片、AC-PC平面轴位片及靶点层面冠状位片,测量并计算得到手术二维坐标.安装预先已校准的CRW-FN立体定向三维框架后,行立体定向穿刺,插入微电极,进行丘脑底核细胞放电记录后,更换脑深部刺激电极(Medtronic公司生产),在术中X线透视下插入电极至靶点位置,患者左侧肢体震颤有所改善,接通体外刺激仪进行刺激后,震颤停止,进一步证明了靶点位置无误.撤去外套管,固定电极颅外端.然后,常规消毒头颈部及胸部,于右胸部锁骨下方皮下脂肪层,埋植刺激信号发生器,并自头端经耳后、颈部至右胸部作一皮下隧道,将头端电极及胸部刺激发生器以一根导线相连.结果:术后患者右侧肢体震颤消失,肌张力降至正常.结论:该手术方式可作为目前毁损术的补充或完全替代毁损术.

    关键词: 帕金森病DBS sTn
  • 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及毁损部位的选择

    作者:徐如祥;张旺明;张世忠;徐强

    目的:介绍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适应证及毁损部位选择的经验.方法:回顾607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经验,根据临床症状分型确定,单纯震颤型,选择丘脑腹外侧核(Vim,Vop)为靶点;僵直少动型选择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为靶点;混合型首先选择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为靶点,术中如肢体震颤改善不理想时,再加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结果:手术有效率97.3%,术后患者Hoehn和Yah分级及UPDRS评分及药物所致运动障碍均有显著改善.术后1周开状态改善率62.3%±11.3%,关状态改善率76.1%±8.7%.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永久性并发症为1.3%.结论:微电极记录技术能显著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合适的病例选择对于良好的手术疗效是第一位的,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应该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诊断明确,手术操作有助于改善患者目前的生活质量.毁损靶点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分型,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灵活地选择毁损靶点.

  • 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中的靶点定位方法探讨

    作者:胡小吾;周晓平;王来兴;姜秀峰;徐波涛;张鑫

    目的:总结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中靶点定位方法.方法:我科对241例PVP解剖定位和电生理定位方法进行MRI扫描,前50例采用坐标定位法计算靶点坐标,记录微电极2-4个针道,平均2.6个针道;后191例采用坐标定位和图像定位相结合方法计算靶点坐标,每例记录1~2个针道,平均1.3个针道.该轴位像上框架前后正中线与脑矢状线基本平行,夹角≤2.冠状位像上框架左右基线也基本上与脑矢状线垂直,夹角90±1.5.正中矢状位像都能清楚显示AC点和PC点,所以大脑原点定位非常准确.我们把矢状位像上确定的大脑原点通过MRI扫描定位线反映到AC-PC平面的轴位像和原点前3mm的冠状位像,从而避免了MRI断位像AC点和PC点显示不清、原点定位不准确和冠状位无法确定大脑原点的缺陷.在冠状位像除了显示内囊、苍白球各部分和髓板外,还能显示视束.结果:MRI图像能清晰显示苍白球各部分、髓板、内囊及视束等结构.微电极记录可确认苍白球内侧部上、下界、视束等结构.结论:MRI定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安装立体定向框架尽可能平行AC-PC线,框架左右高低一致,前后不能扭转.2、如患者震颤严重,可适当服用抗PD药物或应用镇静剂.3、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4、矢状、轴位和冠状图像对定位意义侧重点不一样.如矢状位能清晰显示AC点和PC点,轴位像对GPe、GPi的外侧部分和GPi的内侧部分分界显示比较清楚,冠状位还能显示视束及三脑室底部.5、坐标定位和图像定位相结合,减少了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使MRI定位更加准确.

  • 磁共振微电极记录辅助脑内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庄进学;陈登奎;梁昕;刘冬生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扫描定位结合术中微电极记录技术及靶点选择在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MRI扫描定位结合微电极记录,脑立体定向毁损法治疗帕金森病89例,其中Vim毁损6例,Gpi毁损71例,Gpi+Vim毁损12例.结果:根据MRI扫描确定的靶点坐标与通过微电极记录确定的终毁损靶点坐标不符的9例,变更范围1~3mm.患者震颤、僵直及运动减少等症状改善显著.术前及术后UPDRS评分经t检验统计有显著差异.结论:选择合适的靶点,MRI扫描结合术中微电记记录技术,提高了帕金森病手术疗效,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 帕金森病毁损术治疗的手术方式选择与疗效关系

    作者:周晓平;胡小吾;王来兴;姜秀峰;徐波涛;张鑫

    目的:总结帕金森病(PD)苍白球和丘脑毁损术的手术方式选择与手术效果关系.方法:对213例PD患者进行了221次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临床分型:震颤型17例,僵直型38例,震颤僵直型158例.其中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171例;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21例;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8例;同期双侧PVP5例,分期双侧PVP8例.结果:术后UPDRS评分发现上述各种术式在“关”状态下和“开”状态下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改善率分别为50.8%~60.8%和28.7~36.6%,但以多靶点毁损术为佳.同期双侧PVP发生明显构音障碍、吞咽困难1例.结论:应根据不同症状选择不同术式.PVP对僵直、“开-关”现象、异动症、肢体无力及肌肉酸痛效果较好,震颤效果略微差一些,对运动迟缓、连带动作、语言发音也有一定改善率,但对平衡、步态及姿势等轴性症状效果较差,甚至个别病人术后步态障碍加重.Vim毁损术对震颤效果为理想,同期双侧PVP手术易产生并发症,应慎重采用.

  • 低温多靶点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研究

    作者:潘鹤鸣;沙志强;徐向东;孙怡燕;唐运林

    目的:对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帕金森病患者,采用脑立体定向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应用低温多靶点立体定向技术,对52例患者进行同侧丘脑腹外侧核(VL)(主要是Vim核)及苍白球腹后外侧部(VPLP)同期毁损术.结果:52例患者的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得到明显改善,而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结论:应用低温多靶点定向毁损术对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PD患者,行同侧VL及VPLP联合毁损术,能克服传统的VL毁损术对运动迟缓无效,VPLP毁损对震颤改善不充分,全面改善PD患者的症状.多靶点能弥补低温破坏不完全之不足,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危险性.手术成功关键是精确定位,精确定位则依赖于电生理验证.

  • 帕金森病第二次对侧手术体会

    作者:杨长江;廖宇钦;黄汉辉;吴海权;杨浩然;辛伟;朗明渝

    关键词: 帕金森病
  • 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治疗帕金森病靶点定位研究

    作者:陈来照;刘跃亭;李守缄

    目的:探讨MRI定位,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靶点定位方法及其规律.方法:39例原发PD病人施行PVP术,UPDRS评分改善率大于35%.采用MRI进行靶点解剖定位,同时在MRI操作台上测量有关参数.术中用电生理方法对靶点做必要的调整.结果:MRI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靶点定位具有直接、准确等优点,Gpi靶点坐标在不同的个体有很大差异;靶点坐标X与三脑室宽度(W)和AC-PC线长度(L)之间存在线性依从关系即:X=10.09+0.30L+0.48W.结论:PVP术治疗帕金森病效果满意;MRI可对靶点进行直接定位,实现了Gpi靶点解剖定位个体化,提高了定位精度;应用电生理学方法调整靶点是必要的,并实现了靶点的功能定位;靶点X坐标值与三脑室宽度和AC-PC线长度有相关性.

  • 立体定向外科经验性靶点的坐标推算及其软件化

    作者:胡泽勇;赵学志;尹震;周文静;董连强;马宏伟

  • 深部脑刺激电极埋置术治疗帕金森病(4例报告)

    作者:徐强;徐如祥;张世忠;张旺明

    目的:探讨深部脑刺激电极埋置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在丘脑底核埋置深部电极,通过可控性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僵硬-震颤症状.结果: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能有效控制患者的僵硬震颤症状,能消除由药物引起的开-关现象和症状波动,服用的L-DOPA类药物可一定程度的减量.术中及术后无明显的并发症.结论:STN放置深部脑刺激电极,通过适当强度的电刺激,能使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少,与损毁术相比相对安全,价格较昂贵.

  • 丘脑底核毁损术对帕金森病大鼠脚内核和黑质网状部的影响

    作者:陈琳;刘宗惠;李士月;王亚奇;田增民;周英

    目的:观察毁损丘脑底核(STN)对帕金森病(PD)大鼠脚内核(EP)及黑质网状部(SNr)γ氨基丁酸(GABA)能系统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对照组采用6-OHDA立体定向注入大鼠右侧前脑内侧束(MFB)和中脑被盖腹侧区(VTA),制成偏侧PD模型.实验组分为第Ⅰ、Ⅱ、Ⅲ、Ⅳ和Ⅴ组,分别于6-OHDA注射前7d、注射后1h、2h、3d、7d5个不同时间点,局部注射海人藻酸(KA)破坏STN.4周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定量测量各组大鼠SNr区和EP区的GABA免疫反应阳性区面积和免疫反应强度.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统计学处理.结果:GABA免疫组化显示Ⅰ、Ⅱ、Ⅲ、Ⅳ、Ⅴ实验组的注射侧EP面积分别为正常侧的72.9%、83.7%、79.7%、88.1%、90.1%.对照组注射侧为正常侧面积的139.1%(P<0.05、0.01).各实验组注射侧EP的GABA免疫反应强度(积分光密度)均较正常侧减少,对照组注射侧较正常侧积分光密度增加(P<0.05,P<0.01).Ⅰ、Ⅱ、Ⅲ、Ⅳ、Ⅴ实验组的注射侧SNr面积分别为正常侧的90.6%、86.9%、87.3%、80.5%、80.4%.对照组注射侧面积为正常侧的108.1%(P<0.05、0.01),各实验组注射侧SNr的GABA免疫反应强度均较正常侧减少,对照组注射侧较正常侧积分光密度增加(P<0.05,P<0.01).结论:毁损的STN可减少同侧SNr和EP的核团面积以及GABA免疫反应强度.而6-OHDA破坏SNc可导致SNr和EP的面积以及GABA免疫反应强度增加.提示毁损STN能减轻PD的继发性病理改变.

  • CT定位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姜一峰;李志刚;卜凡贵;于如江;李景辉;宋晓东;王健;崔月松;王国巍;刘甲木;赵刚;戚宪国;王稀辉

    目的:本文报告CT定位立体定向手术治疗12例帕金森病的方法和良好效果.方法:我们采用国产的ASA-602S高精度脑立体定向仪和ASA-601T型多功能射频治疗仪.手术靶点均选用丘脑腹外侧核.定位采取CT和电生理测试相结合终确定靶点.CT扫描时在三脑室水平连续扫描,获得与脑标准图谱基本一致的层面,确定大脑原点以及前、后联合的坐标.靶点取X:13.5mm、Y:-4~-6mm、Z:0~4mm.术中采取电阻抗测试、运动试验、感觉试验等电生理方法确认靶点.实施毁损时采取72℃、70秒,制作1~3个毁损中心.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震颤症状均完全消失,强直及动作灵活度基本恢复正常.随访1个月至半年,其中伴糖尿病者震颤部分复发,其余均获满意效果.结论:CT和电阻抗、电刺激等电生理测试的结合定位,是一种可取实用的立体定向手术方法.

  • 丘脑射频毁损术后早期MRI表现(附39例分析)

    作者:赵树琦;潘云曦;谭启富

    目的:丘脑Vim核射频毁损术后早期MRI表现及分析.方法:随机对39例以震颤为主要症状的帕金森病(PD)的42次丘脑Vim核进行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术后早期进行MRI检查,观察毁损灶,同时进行早期临床评价.结果:术后平均103.7小时进行MRI检查,所有病例T1、T2相均能精确分辨出毁损灶位置、形态及大小.典型表现:T2加权相呈三层不同密度椭圆形球体,水平面呈三层同心圆结构.灶中心点与AC-PC相对位置:X±15.4mm,Y-5.4mm,Z-3.7mm.22(52.4%)例内囊出现不同程度水肿,其中6例毁损灶波及内囊,病人有对侧肢体肌力下降,行走不稳,与其他病例比较毁损灶外侧缘与中线之间距有显著性差异(P<0.001).所有病人MR未见毁损区出血,创道仅见轻微水肿.8例术后出现对侧口角、唇、手指麻木,所有并发症出院时均有改善.结论:早期MRI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对立体定向丘脑Vim核射频毁损灶形态、位置、大小及外周水肿程度和周围结构改变进行精确观察,判断是否有早期严重的并发症有帮助.

  • 微电极导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陈坚;杨正明;郭东升

    目的:探讨微电极导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方法、效果及评价.方法:通过微电极导向记录技术对MRI定位靶点进行分析、调整和确认对27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进行苍白球毁损术(17例),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术(10例),评价手术后疗效.结果:微电极导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总体有效率达98%,术后以UPDRS评分开关状态分别为12.3±9.1,13.2±8.9,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微电极确认功能靶点与MRI靶点存在差异,靶点调整率为40%.近期并发症为1%,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能显著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

  • 帕金森病患者苍白球神经元电生理活动的特点

    作者:庄平;李勇杰

    目的:探讨原发性帕金森病的症状与苍白球内侧部神经元电活动的关系.方法:22例实施立体定向苍白球切开术治疗原发性PD患者,术中应用微电极记录和肌电记录技术,对内苍白球神经元细胞外电信号和对侧肢体肌电活动进行记录.数据分析包括:放电频率,幅度,间期及时程;t检验用来比较GPie和GPii神经元电活动特点.结果:在22个针道记录到的428个苍白球神经元簇中,有149个(34%)GPie神经元簇,288个(66%)GPie神经元簇.GPie神经元紧张型自发放电的平均频率是:36±16.3Hz;而GPii神经元紧张型自发放电的平均频率是:101±34Hz,两组神经元紧张性放电频率的比较显示明显的差异(t检验,P<0.005).另外,苍白球边界细胞放电频率平均为11±3.7Hz.结论:苍白球内侧部(GPii)神经元紧张性活动的过度活跃,与原发性PD症状的发生和病理生理过程相关.

    关键词: PD 苍白球 电活动
  • 脑立体定向丘脑外侧核毁损术治疗震颤麻痹11例

    作者:张义清;张海涛

  • 微电极引导丘脑Vim切开治疗震颤麻痹40例报告

    作者:史有才;杨江河;修彬华;王爱萍;刘绍明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下丘脑Vim核切开治疗震颤麻痹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采用微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丘脑Vim射频切开术治疗40例患者,用CRW定向仪,应用MR1扫描,在冠状位、轴位像可直接确定解剖靶点,读出靶点坐标.术中微电极记录细胞电活动异常信号,协助确定靶点,然后进行射频毁损术.结果:本组无死亡,随访至今2例分别在术后1周,20天震颤复发,2例遗留口周及对侧手指麻木,其余震颤完全消失,肌强直及运动迟缓改善,远期疗效在随访中.结论:使用MR1导向,保证手术定位精确性,微电极可在Vim核记录到震颤同步的震颤细胞异常电活动,达到功能定位,对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并症具有重要的作用.

  • 同期丘脑和苍白球切开术治疗合并原发性震颤的帕

    作者:金森病;朱宏伟;李勇杰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合并原发性震颤(ET)的帕金森病手术治疗的佳术式,评估同期丘脑和苍白球切开术的手术必要性、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其适应证.方法: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对16例合并ET的PD患者实施了同期单侧丘脑和苍白球切开术.用UPDRS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病情评分.结果:所有16例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手术对侧和躯干尤为明显.手术对侧各种形式的震颤在“开、关”两种状态下均完全消失,改善率为100%,对震颤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苍白球切开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结果表明,患者的自理能力明显提高,UPDRS各项评估指标稳定,反映了持续改善的手术效果.结论:同期丘脑和苍白球切开术治疗合并ET的PD患者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案,适应证的合理选择和微电极导向技术的应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帕金森病患者丘脑腹外侧核团神经元的电活动特点

    作者:庄平;李勇杰

    目的:探讨丘脑腹外侧核(VL)神经元电活动与帕金森性震颤的关系.方法:应用微电极记录和肌电记录技术,对19例帕金森性震颤患者实施立体定向Vim切开术的同时,对Vim的神经元电信号和对侧肢体肌电活动进行记录.电信号的采集和放大器用四通道微电极放大器系统及PolyView软件.采样频率为7.5kHz.电极阻抗在0.1至0.5MΩ.数据分析包括:神经元放电频率,幅度,放电间期,神经元和肌电活动的相关性.结果:在19个针道记录到189个神经元簇,其中簇放电活动与肢体姿势性震颤一致的有78个,占41%.这78个VL神经元放电活动与肢体震颤(4-6Hz)的相关系数为R2=0.68.单细胞分析表明78个震颤细胞群放电频率在6~16Hz,平均放电频率8 Hz(n=78).另外101VL神经元簇(59%)紧张型放电在6~35Hz之间,其中19个Vim神经元(19)与运动刺激相关,而16个Vc神经元(16%)与触觉相关.结论:VL核团作为皮层-丘脑-基底节环路的重要中继站,接受来自基底节的输入,参与了原发性帕金森震颤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 PD VL 电活动
  • 肌张力障碍急性发作的诊断及手术治疗(附1例报告)

    作者:赵国光;张宇清;秦明筠;李勇杰

  • 丘脑底核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疗效、安全性和适应证分析

    作者:石长青;李勇杰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切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对48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实施了立体定向丘脑底核切开术,疗效评估采用UPDRS评分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病情评分.结果:单侧丘脑底核切开术全面改善PD的运动障碍症状.整体疗效:“开”状态:术前UPDRS总分为50.4,术后27.5,改善率为50.2%(P<0.001).丘脑底核切开术的特殊并发症:8例患者出现对侧肢体的不自主运动,3例为偏身投掷症,经实施同侧苍白球切开术后症状消失.结论:单侧丘脑底核切开术可以全面改善PD症状,尤其是对中线症状如起步困难和步僵效果好,术后偏身投掷症和不自主运动为主要并发症,发生率16.7%.偏身投掷症可以经苍白球切开术治愈.

  • 同种及异种神经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进展

    作者:刘斌;吴承远;王建刚;杨扬;张文华

    关键词: 神经 细胞移植治疗
  • 帕金森病苍白球内侧部神经元电生理特征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世忠;徐如祥;张旺明;徐强

    目的:探讨微电极记录技术在苍白球切开术(Pallidotomy)中的实际作用及其应用方法.方法:对120例帕金森病(PD)患者苍白球内侧部神经元的生理特征进行记录和分析,术后3月内行MR确认毁损灶位置,一年后病情随访.结果:1.GP电生理记录所反映的不同频率的Gpe、Gpi及视束细胞电位为毁损治疗提供了解剖层次上的信息;2.Gpi内运动相关细胞分布具有规律性:下肢运动神经元位于Gpi的背侧,面及咀嚼肌相关运动神经元位于Gpi腹侧;上肢运动神经元位于其中.此结果为终毁损治疗提供了患肢部位上的信息.3.观察到Gpi运动相关神经元中存在较多(30%)多反应神经元,提示在PD状态下Gpi电生理运动过于兴奋活跃.4.提出Gpi微电极记录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提供Gpi内神经元信息,即有效提供所行针道Gpe、Gpi及视束的电生理信号,而非一定要多针道对Gpi生理空间制图或边缘定位;由此提出‘有效针道'方法.结论:此方法操作简单,易于神经细胞微电极记录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 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王来兴;周晓平;胡小吾;姜秀峰;徐波涛;刘建民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初步经验,探讨帕金森病的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对24例临床表现为混合型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单纯双侧PVP13例,单纯一侧PVP另一侧Vim7例,一侧PVP另一侧同期PVP加Vim4例.术毕、术后1周进行临床疗效观察,UPDRS综合评分对比.结果:术毕所有患者的肢体活动灵活性立即得到改善,肢体震颤基本消失.3例术前药物所致“异动症”术后立即消除.术前和术后1周UPDRS评分:开状态为61.56±19.65和27.03±10.42,下降56.09%;关状态为89.54±70.45和35.56±10.21,下降60.29%,差异显著.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的应用在多靶点毁损治疗中,对准确定位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24例患者毁损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均记录到清晰的苍白球腹后部和丘脑Vim核的放电波形以及出边界时波形消失的改变,保障了靶点定位准确.在PVP手术中,出苍白球腹后部边界后,均明确发现光线照射双眼后所诱发的视束反应电位,对避免视束损伤起重要的指导作用.术后没有发现视野改变.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手术治疗帕金森病能够较好控制帕金森病的双侧症状,并且并发症轻微,长期疗效有待于病例数的积累和进一步随访.

    关键词: 微电极记录 毁损术
  • CT直接定位丘脑VIM核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潘云曦;谭启富;乔梁

    目的:齿状红核丘脑束在丘脑底部会聚于丘脑VIM核..通过调节CT的窗宽和窗位,寻找齿状红核丘脑束,直接定位丘脑VIM核治疗以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病人.方法:19例帕金森病病人进行了丘脑VIM核毁损术.选择的VIM核靶点位于AC-PC平面,内囊内缘丘脑中部的低密度区.术中行电刺激定位,如定位不准确,再选择其后部的低密度区作为靶点.电刺激确定靶点后,行靶点持久性毁损.结果:19例病人有11(58%)例无须调整靶点,6(32%)例调整靶点一次,2(10%)例调整靶点二次.毁损后震颤均消失,肌张力下降.随访1~12月震颤无复发.结论:通过调节CT的窗宽、窗位,直接定位丘脑的VIM核,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复发和并发症.

    关键词: 帕金森病 CT VIM核
  • 微电极记录技术在治疗帕金森病手术中应用价值

    作者:周晓平;胡小吾;王来兴;姜秀峰;徐波涛;刘建民;王文仲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微电极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380例,采用坐标和图像直接定位相结合.行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305例,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34例,行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6例,行同期双侧PVP11例,分期双侧PVP11例,分期单侧PVP或Vim毁损术3例,术前、术后的关状态和开状态进行生活能力评分、UPDRS评分.结果: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关”状态提高29.8%,“开”状态提高25.9%.UPDRS:总的改善率为57.3%,其中精神行为情绪改善率为50.8%,日常活动改善率59.1%,运动功能改善率58.2%;并发症:颅内出血5例,全组无死亡.本组有220例术后随访4~18个月,其中显效130例(59%),改善75例(34%),无效15例(7%).结论:用微电极记录可准确定位,了解周围结构,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在临床应用中观察到毁损灶偏向苍白球内侧对僵硬和运动障碍改善明显,而偏向苍白球外侧对震颤改善明显.PVP毁损对异动症、“开一关”症状及肌张力增高效果好;对肌肉酸痛、震颤、步态、姿势、语言其次;对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疗效.PVP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好的患者手术效果也较理想,Vim毁损术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震颤也有明显效果.

  • Gpi、Vim联合同期毁损治疗帕金森病(附50例报告)

    作者:史有才;杨江河;王爱萍;修彬华

    目的:探讨Gpi、Vim联合同期毁损治疗帕金森病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7~74岁,平均51,5岁.病程2~10年,平均6,4年,术前开、关状态UPDRS评分,分别为34.9±17.3和51.2±17.5.采用CRW定向仪,应用Philips Gyroscan NT 1,0 tesla MR扫描,在轴位像直接确定Vim、Gpi解剖靶点,再测量距中线实际距离,读出靶点坐标数据.在冠状位先确定Vim、Gpi靶点,确定Gpi靶点距离视束2mm,再测量靶点至中线实际距离及深度.二者重建即为确定的Vim、Gpi手术靶点.靶点微电极记录一次.靶点射频毁损之前,行电刺激验证靶点.毁损温度80度、每次60秒,每间隔1mm毁损一次,毁损灶达4~6mm圆柱体.结果:术后1~2周开、关状态UPDRS评分,分别改善为14.2±27.1和16.2±25.5.随访2~18个月,震颤完全消失,肌僵硬及运动迟缓改善,肢体活动灵活,步态和身体姿势显著进步.无语言障碍及视野缺损、无死亡.结论:对Gpi、丘脑Vim核的毁损的先后次序、毁损范围、毁损的程度应该依据患者的症状而定.以肌僵硬为主要症状者,先毁损Gpi.如果仍有明显震颤,则增加Vim靶点.震颤较轻时,Vim靶点毁损范围应缩小3mm.以震颤为主要症状者,则先毁损Vim靶点,依据肌僵硬改善程度决定是否行Gpi毁损及毁损程度.采用Gpi、Vim靶点联合同期毁损并未增加手术危险性,相反,两个靶点作用互补,“开”“关”状态改善显著,震颤改善达百分之百,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GPI Vim 帕金森病 毁损术
  • 磁共振成像在功能性立体定向靶点定位中的应用

    作者:史有才;藏建华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功能性立体定向靶点定位中的精确性及可靠性.方法:对10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MRI导向,选择靶点:左侧丘脑Vim核、苍白球腹后部(PVP)各15例,丘脑Vim核+PVP 24例;右侧丘脑Vim核12例,PVP10例,丘脑Vim核+PVP24例.定位方法采用CRW立体定向仪,采用Philps Gyroscan NT1,0 tesla磁共振成像诊断仪扫描.在轴位影像上依据苍白球内侧部与内囊明确的分界,确定PVP的靶点.在冠状位上可直接观察到PVP、视束、内囊及丘脑腹外侧与比邻结构的关系.如果选择丘脑Vim核或PVP靶点,则在冠状位上和轴位上可直接选定该靶点.结果:采用本方法实施100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手术,测量AC-PC线长为22.0~32.3mm,平均25.3mm,确定PVP与视束间距1.0~2.0mm,至内囊距离2.0~3.0mm,手术后复查MR、CT,结果显示靶点定位准确.结论:(1)MR成像不仅组织分辨率高、多功能、多层面扫描,能清晰显示丘脑、PVP、视束、内囊等重要结构,达到直接解剖定位.(2)MR成像严格按照正中矢状位以及平行于AC-PC线的轴位影像,并在冠状位、矢状位、轴位验证靶点.(3)MR确定Vim、PVP与视束间距后,在直视解剖靶点下直接测出数据,而不是采用传统的靶点坐标,手术中通过微电极纪录细胞外电活动也证实了MR解剖定位的精确性.(4)除了上述之外,影响靶点定位精确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保证立体定向仪在头部固定牢靠、减少头部移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脑脊液外流的措施,保证靶点精确定位都同样重要.

  • VPLP毁损对帕金森病第二次对侧手术的治疗体会

    作者:张弩

    关键词: 毁损 帕金森病 手术
  • 颅内核团射频毁损治疗帕金森病若干问题探讨

    作者:徐国政;吴佐泉;马廉亭;胡军民;潘力;张小军;曹家义;束凤

    目的:探讨和研究颅内核团射频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效果、术后并发症与反应等有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104例帕金森病,应用CT解剖定位和微电极电生理记录细胞定位方法,行丘脑腹外侧核或/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射频毁损治疗.术前、术后3月、半年和一年采用Webster记分,0为无效,改善在1%~19%为有改善,20%~49%为有效,60%以上为明显有效.结果:104例患者中,术后3月内改善者98例,总有效率达94.2%.6例症状改善不明显.67例随访6月至12月,症状改善54例,有效率79.%.16例出现一过性嗜睡,呃逆;2例出现一过性偏瘫,5例出现颅内少量出血,其中2例术后立即发生毁损点少量出血,3例术后6天内出现针道周围出血.1例术后3月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微电极电生理定位,协助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是安全的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应注意掌握适应证,精确定位,提高治愈率.

  • CT导向立体定位下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作者:徐龙庆;王瑞恒;王善文;王玉波;曹玉福

    关键词: 立体定位 手术治疗
  • CT脑立体定向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

    作者:赵晓建;付继东;王义善;李旭;张禄波

    目的:探讨CT脑立体定向穿刺抽吸置管,尿激酶灌注引流治疗幕上高血压深部脑出血的方法.方法:对82例幕上高血压深部脑出血,行CT脑立体定向穿刺抽吸血肿约50%-70%,然后置管尿激酶灌注引流,并对16例血肿破入脑室者,于穿刺对侧行持续脑室外引流术.结果:术后半年随访ADL分级,Ⅰ、Ⅱ级46例,Ⅲ级27例,Ⅳ级5例.V级2例.术后死亡2例.结论:对于幕上高血压深部脑出血行CT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及病残率,提高存活者生存质量.

  • 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排空术

    作者:杨秀纯;胡品煊

    关键词: 立体定向
  • 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适应证及方法选择

    作者:朱凤清

  • “无创CT脑立体定向仪”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伯晨;赵明媚;李洪善;丁萌;兰小磊;宁铁英;王同伦

    目的:总结分析无创CT脑立体定向仪,在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的手术指征、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使用自制无创CT脑立体定向仪行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手术78例,采用立体定向穿刺部分清除血肿、置管尿激酶溶解引流的方法.结果:78例无创CT脑立体定向手术病人,总死亡率7.6%.结论:使用无创CT脑立体定向仪行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快速、使用方便、方法简单、创伤小、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 简易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作者:王勇;张明镜;迟砚军;迟国华;单大勇;刘玉芬

    目的:用简易立体定向标志代替框架定向仪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法:于耳前1cm安置一内装有泛影葡胺的胶管,行头部CT扫描,根据CT片中血肿的大层面,选择血肿腔稍偏后的位置做为穿刺靶点,参照立体定向原理,先确定X轴即颅骨外板至靶点的垂直距离,再确定Z轴,即CT层面高度,后根据CT片中放置的定位管确定Y轴,即可准确确定穿刺部位.结果:本组29例,其中死亡3例,病死率为10.3%,恢复良好者为26例.治疗有效率为89.7%.结论:简易定向置管血肿引流术定位准确、安全,操作简便,对脑组织损害轻,能使病人早期康复,缩短病程.

    关键词: 立体定向 脑出血
  • 简易定向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内血肿15例体会

    作者:赵广营;孟凡刚

  • 立体定向排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例

    作者:王瑞恒;王善文;曹玉福;单振宇;李福东

  • 脑内血肿立体定向排空术

    作者:于德安;侯延发;李辉;周彦;张明若

    目的:为了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应用CT引导脑立体定向仪脑内血肿排空术.方法:采用日本驹井式脑立定仪向在CT引导下,对12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施行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排空术.结果:11例术后经过良好,神经功能障碍均在术后早期得到恢复.结论: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排空术,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疗效肯定,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方法.

  •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0例

    作者:赵鹏来;陈国志;杨纶先;常义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南京麦迪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3C98-2型双向结合脑立体定向仪,在局麻下安装立体定向框架,进行CT扫描,直接测量并得出三维坐标数值,将数据输入立体定向计划系统,以血肿中心为靶点坐标,置人引流管,每12小时注入2万单位尿激酶,同时配合脱水止血,引流出血液明显变淡后停止注入尿激酶,根据复查头颅CT,决定拔管.结果:术后10天CT复查,基本无残余血,本组死亡2例,死于再出血,ADL分级1~2级12例,3~4级6例.结论: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损伤小,安全性高,定位准确的优点,手术时期应选择在出血后6~24小时为宜.

  • 高血压脑出血术中行迷走神经减压术的降压研究

    作者:孙克华;王伟民;傅华;孙康健;华长春;谭启富;徐善水;郝孔志;巩坚;王友刚;夏志学;王益龙;乔振才;吴建宏;吴云志;汪海波;刘华新;赵云飞;杨洪军;汤中华;申天喜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行颅内迷走神经减压术,对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对2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清除血肿后,即刻行迷走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结果:手术后7例血压完全正常,8例在手术一周内血压接近正常,3例在手术2周内血压接近正常,4例血压无明显改善.结论:颅内迷走神经血管减压可以治疗顽固性高血压,避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再出血,为原发性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

  • 颅内血肿的B超定位

    作者:李元敏;唐运涛;刘伦波;彭涛;刘第模

    目的:应用B超导向清除多发性颅内血肿,并为术中急性脑膨出原因的判断提供依据.方法:用Aloka SSD-630型超声显像仪,3.5MHz扇扫探头或7.5MHz可变频探头,探头表面生理盐水作耦合剂,并以无菌橡胶手套包裹,进行多角度多层面扫查.同时为清除多发性颅内血肿实施导向.结果:在B超引导下手术清除血肿24例,其创伤部位范围及性质B超扫查与手术发现完全符合.结论:B超于术中能准确定位颅内血肿,对明确脑膨出原因,选择手术径路,减少脑组织创伤,提高手术效果,避免遗漏血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B超 颅内血肿
  • 介绍一种头部立体画线脑血肿定位方法

    作者:孙树杰;刘欣

    关键词: 立体 画线 脑血肿
  • 立体定向适形多靶点置管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志国;李庆国;沈红;冯建斌;刘淑芝;刘玉芳

    根据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的三维重建图像的形状和血肿量的大小设置靶点,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将硅胶管送至预定的靶点,根据血肿量由导管注入尿激酶(UK)20000U~40000U.夹闭2h后开放引流,1~3天后90%~95%的血肿可被排除.应用此术式共治疗高血压脑出血96例,病死率为3.95%(后期),近期优良率为62%,远期优良率为85.2%.此方法较单纯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血肿排出彻底.尤其适用于不规则形血肿及量较大的出血.

  •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王恒;何多爱;魏磊

  • CT引导立体定向多靶点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1例分析

    作者:吴新宇;刘斌;袁学刚;胡太可

    目的:为了提高高血压脑出血定向碎吸术疗效.方法:在CT引导下,应用立体定向原理,选择多个靶点,运用抽吸与碎吸术相结合方法清除脑内血肿,当残余血肿>15ml时,用尿激酶冲洗引流.结果:临床治疗21例,有效19例,占90.5%,死亡2例,占9.5%.结论:运用CT引导立体定向原理,选择多靶点清除脑内血肿较彻底,且安全、简便、有效,降低了死亡率.

  • 简易定向锥颅碎吸术治疗脑出血的体会摘要

    作者:刘文晶;薛爱君;裴敏英;裴柏枫

    目的:采用简易定向锥颅碎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价值.方法:依据病人的头颅CT片,测量确定血肿位置,再用简易立体定向尺确定锥颅穿刺点,使用有槽手锥在局麻下钻通头皮及颅骨后,将连接啐吸机的碎吸管置入血肿中心,行间断碎吸术吸除血肿量的50%~80%,放置引流管,逐渐溶解引出残留血,本组共进行35例.结果:显进21例,好转9例,死亡5例,在死亡者中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脑干受损1例,死于再出血3例.结论:简易定向锥颅碎吸术具有手术方法简便,操作时间短,适应证广,不受条件限制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高龄、伴多器官损害不适宜外科手术的病人.国内曾有人作过大病例的疗效对比分析,绿果既优于内科保守组,又优于外科开颅手术组.我们所作的35例病人,临床效果满意,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一种有效方法.

  • CT引导立体定向治疗脑出血60例分析

    作者:庞新文

    目的:通过CT引导立体定向术治疗脑出血探讨其对治疗脑出血的优缺点.方法:局麻下戴立体定向头架、行头颅CT扫描,选取佳层面,并计算出X、Y、Z各坐标值,进手术室局麻下调整并安装X、Y、Z坐标值,选择入路后,切开头皮钻孔,插入穿刺针,抽吸血肿.合并脑室出血时行双侧脑室外引流.结果:术后复查头CT,血肿完全消失3例,大部分消失29例(80%),半数以上消失2例,5例少部分消失,2例出血增多并死亡,术前轻瘫者基本达正常17例,恢复至Ⅲ级以上34人,4人Ⅱ级,5人无效.结论:CT引导立体定向术治疗脑出血,具有定位准确,副损伤小,局麻下操作,病人痛苦小,对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非常有利.

  • 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与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士月;于新;刘宗惠;田增民;修波;赵全军;刘锐;王锐;黄红云;林吉祥;徐永革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并分析死亡相关因素.方法:1986年6月至1996年10月,用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51例.男105例,女46例;年龄37~90岁,70岁以上者14例;意识3~5分者(Glasgow)68例;血肿体积大于100ml者35例;血肿破人脑室者33例.结果:术后一月内良好率及轻残率分别为25.2%和29.8%,手术死亡率为9.2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2%,其中术后再出血4%.122例随访2个月至10年,良好39.3%,轻残27.9%.结论: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法;高龄、血肿量大及术前血肿急性扩大仍是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血肿破入脑室可明显加重病情,但适当处理可降低其死亡率;术后并发症的有效防治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 CT定位下微创穿刺术治疗脑室内出血

    作者:成立峰;单宝昌;宗强

    目的:介绍CT定位微创穿刺技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方法,分析其在临床使用中的优点,以及尚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方法: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3~73岁.CT检查发现原发性脑室出血4例,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23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11例,脑实质出血破人脑室2例.脑室内积血程度按Greab法分级,Ⅰ-Ⅱ级21例,Ⅲ-Ⅳ级19例.所有患者均经CT定位行侧脑室穿刺术或血肿穿刺术,术后接侧管引流,引流期间通过穿刺针注入用1~2ml生理盐水溶解的尿激酶1~2万单位溶解血块.结果:40例中死亡7例,存活病例按Karnofsky计分法评价,80分以上11例,60分以上17例,60分以下5例.结论:使用YL-1型穿刺针CT定位下行侧脑室穿刺术或血肿穿刺术操作简便易行,穿刺针可靠固定在颅骨骨窗上,避免了损伤过多脑组织,减少了继发颅内感染.早期或超早期手术可较显著改善病人预后.尿激酶是理想的血肿液化剂,影响疗效的重要方面是控制并发症.

  • 高血压脑出血CT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靶点选择的改进

    作者:潘进钱;陈伟建;张晓微

  • CT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作者:郎岳明;水淼;徐立权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本组共40例,男25例、女15例,采用安科公司生产的ASA-602S高精度脑立体定向仪,行头颅CT扫描选定靶点、测定三维坐标,手术切口选择出血侧额部发际内中线旁开2.5cm处,清除80%左右血肿后,血肿腔内置入内径3mm的硅胶引流管,大于10ml血肿腔置尿激梅1万单位,引流长不超过一周.结果:40例病人,恢复良好生活能自理31例,占本组77.5%,轻残5例,占12.5%,重残2例,占5%,死亡2例占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是有效的.

  • 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

    作者:龙振海

    目的:探讨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在局麻下安装BH-Ⅱ型立体定向仪框架,带框架行CT扫描,确定血肿大层中心为靶点.选择非功能区将穿刺针腚送入靶点,拔出穿刺针并置人引流管.抽出血后注入含凝血酶5000U的生理盐水2ml并闭管.3小时后开放引流管,注入含3万U尿激酶的生理盐水3ml并闭管,闭管6小时后开放引流管.12小时重复一次.所有手术均在发病后6~7小时内进行.结果:术后24小时基本排空血肿12例,48小时排空19例,72小时排空10例,4天排空1例,再次出血1例,一个月内死亡3例.随访3~24个月,ADLⅠ14例,ADLⅡ19例,ADLⅢ8例,ADLⅣ1例.结论: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是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方法.

  • CT引导脑立体定向及简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作者:杨树东;马德旺

  • 钻颅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

    作者:刘建恒;胡群亮;杨涛

    目的:评估钻颅血肿碎吸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4例出血量大于30ml,病人年龄轻,病情进展快,甚至发生脑疝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后再出血的病例.结果:经钻颅血肿碎吸术+尿激酶灌注引流治疗,全部存活,生活基本自理.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应用钻颅血肿碎吸术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CT立体定向外科治疗脑溢血70例探讨

    作者:李晚文;赵京涛;李炜;李青;陈大胜

    目的:通过外科手术治疗70例脑溢血探讨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阐明了该病主要死亡原因.方法:14年来随机收治脑益血70例.根据年龄、病情、出血部位及收入院的时间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结果:70例中死亡19例(27%);其中死于MSOF8例、消化道出血7例、再出血4例.51例出院时以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ADLⅠ级10例,Ⅱ级23例,Ⅲ级12例,Ⅳ级6例.结论:高血压脑溢血外科治疗,能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了生存质量.手术越早效果越好.该病主要死因是MSOF、消化道出血、再出血.

    关键词: 脑溢血 手术 死因
  • 脑内血肿穿刺引流65例手术体会

    作者:徐锁青;樊永中;马润俊;刘伯晨;李洪善;司马国忠;唐勇

    目的:探讨脑内血肿(ICH)穿刺引流的手术方式.方法:采用三种不同的穿刺引流手术方法,对两个医院两年来脑内血肿穿刺引流65例进行分析.方法一:徒手穿刺引流23例,其中皮层下血肿18例.方法二:CT定位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引流36例,其中皮层下血肿3例.方法三:CT立体定向穿刺引流6例,无皮层下血种.结果:将实际穿刺点距目标靶点≤6mm定为有效.方法一有效13例(56.5%),为皮层下血肿11例(61.1%),方法二有效32例(88.9%),皮层下血肿3例(100%),方法三有效6例(100%).结论: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血肿部位的不同,可选择后两种方法进行穿刺引流.CT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是可行的,CT定位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安全、简单、实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 脑内血肿 穿刺引流
  • CT定向导视下细孔钻颅引流超早期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附45例报告)

    作者:张继文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可行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有效办法.方法:细孔钻颅,CT定向引导下,血肿中心放引流管抽吸血肿,术后残留血块注尿激酶溶解,闭合外引流.结果:微侵袭下,可一次性吸除大部或全部血块,缩短了疗程,减少并发症,提高了治疗质量和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结论:细孔钻颅、CT定向引导下,细孔钻颅放引流管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很好的治疗方法.

  • CT定位颞部小切口微创治疗高血压壳核血出

    作者:杨全祥;颜士清;张延庆;郭强;孔立

  •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5例

    作者:钟声;潘海燕;朱元金

    目的:探讨YL-1型定向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脑出血效果.方法:应用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YL-Ⅰ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45例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血肿清除率可达60%~85%,发病48小时内手术者病死率可降至17.8%,随访3个月至1年8月个月,生产能力优良率达65.7%.结论:微创颅内血种清除术,设备简捷、操作方便、病人痛苦小、安全有效和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和开颅血肿清除相比,赢得了抢救时间,降低病人致残程度,减少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治疗时间等优点.

  • 颅内血肿CT导引下锥颅碎吸术治疗35例

    作者:张艾明;董又坤;张永东

  • 高血压性小脑出血50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吉祥;张春景;张素兰;崔修先

    关键词: 高血压性 小脑出血
  • CT引导脑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体会

    作者:王善文;王玉波;单振宇;徐龙庆;王瑞恒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治疗脑出血时,出现颅内感染、靶点漂移、血肿排空过程中及术后出血的原因.方法:局麻下将ASA-601S型定向仪安装在病人头部,将CT扫描测得靶点X、Y、Z数值,利用血肿排空器负压吸引,根据吸引瓶内血块计算血肿排出量.血肿腔内置引流管,破人脑室者加行脑室外引流,并注入尿激酶.结果:本组生存10例,经2~12个月随访,优1例,良4例,中4例,差1例,死亡2例.并发症:颅内感染1例,术中出血1例.结论:CT引导的脑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定位精确,微创,清除血肿确切,对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干扰小,只要操作正确就能获得可靠疗效.

  • CT引导定位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60例体会

    作者:陈建华;王勇军;张会杰;常秀勤;张勇

    目的:探讨高血压壳核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60例高血压壳核出血的CT定位,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治疗结果.结果:60例壳核出血,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手术死亡率11.7%.六个月随访,恢复日常生活、好转和较好结果的病人达71.6%.结论: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定位准确,手术死亡率低,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先进方法,同时探讨了立体定向手术早期再出血的防治.

  • 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临床应用

    作者:田增民;赵全军;李士月;杜吉祥;于新;王锐

    目的:在脑立体定向手术中,采用无框架定位及手术方法,取代传统定向仪框架.方法:CT/MR扫描确定脑内病变及头部标志点,计算机建立与靶点对应的三维坐标体系和手术规划,智能机械臂为术者提供准确导航和操作平台.结果:临床成功完成无框架定位脑手术242例,手术种类包括脑肿瘤内放疗、脑内病变活检、小型脑瘤切除、脑脓肿抽吸、脑内血肿排空、金属异物取出、脑内核团毁损、神经细胞移植等.结论:采用无框架定位脑手术,具有减少病人安装框架的痛苦、方便术者操作、扩大手术范围、提高手术安全性等优点.

  •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MRI简易锁孔定位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旭;刘恩重;蔺友志;韩占强

    目的:探求神经内窥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锁孔入路头皮穿刺点的定位方法,确保手术操作时神经内窥镜直线到达第三脑室底乳头体前膜.方法:利用MR具有多方位、多角度成像,组织分辨率高等特性,通过对头颅MRI图像测量、计算,得出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头皮锁孔穿刺点的坐标值,根据头面部中线不同部位软组织厚度,采用头面部软组织复原技术进行校正.结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锁孔穿刺点坐标,距离鼻根127.2±9.9mm或位于冠状缝前17.1±5.6mm,中线旁20.3±4.7mm,穿刺角度与大脑镰呈12.3±1.9°,自头皮至第三脑室底乳头体前膜的深度89.3±10.4mm.依据头面部软组织复原技术校正后,穿刺点至鼻根的距离118.3mm,或位于冠状缝前15.9mm.结论:MRI简易锁孔定位法能够根据每个患者个体化设计手术入路,选择佳穿刺路径,避开重要的功能区,操作简便、安全、无痛苦,易于普及开展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定位准确,可用于第三脑室底造瘘术乳头体前膜定位的参考.

  • 神经导航引导下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作者:侯永宏;刘运生;袁贤瑞;张明宇;姜维喜;刘景平;霍雷;丁锡平;陈风华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国产(ASA-601V)神经导航设备,对29例颅内病变患者进行导航引导下的显微手术,其中肿瘤26例,炎性病变3例,病变体积为0.13cm3~150.25cm3,平均36.65cm3.结果:病变全切20例(68.97%),次全切除3例(10.34%),大部切除4例(13.79%),部分切除2例(6.90%),无手术死亡.导航引导的注册精度误差平均为3.7mm.结论:在显微手术中运用导航技术可以更精确地寻找和切除脑内深部及微小的病变,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 神经导航系统手术中脑组织移位及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曲元明;韩滔;孙为群;栾立明;王国栋;李国新;滕良珠

    目的:利用导航系统进行手术,探讨神经导航手术中脑组织移位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使用导航显微镜的记忆功能,分别对路径方向及平面方向两种移位进行研究;同时对术中脑室开放组与未开放组的移位大小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灶在导航显微镜下全切除.病变体积及手术时间长短对脑组织在手术路径方向的移位有相关性;手术入路的角度及病变的深度与路径方向的移位有相关性;脑室开放后大量脑脊液的丢失对皮层在路径方向及平面方向的移位均有影响.结论:重力作用是脑组织移位的重要因素.对于术中脑组织的移位,可以采用相应的措施减少移位的程度.

  • 无框架神经导航与立体定向开颅术的比较性研究

    作者:魏祥品;汪业汉;傅先明;姜晓峰;凌至培;钱若兵;李光群;孙华明

    目的:探讨无框架神经导航手术和立体定向开颅术的各自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自1999年2月~2000年12月间使用ASA-601V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完成的38例导航手术和使用LeksellG型定向仪完成的67例立体定向开颅手术.结果:导航组:病灶全切34例,近全切3例,行动脉瘤加固术1例.立体定向开颅组:全组病例均完整切除病灶.二组都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结果:无框架神经导航手术和立体定向开颅术,均属于立体定向手术范畴.对于位于颅表或皮层下的病灶(直径≤5cm),适于行立体定向开颅术.而对于脑深部、边界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的病灶和颅底病灶,则适于行无框架神经导航手术.

  • ECT在内窥镜治疗脑积水中的诊断及治疗意义

    作者:蔺友志;韩占强;王旭;杨东;刘恩重

    目的:探讨ECT在内窥镜治疗脑积水中的诊断和治疗意义.方法:经腰穿注入核素(99mTc,15mCi)分别于0.5,3,6,24小时摄取图像进行分析.结果:以脑脊液流体动力学为基础,得出不同类型脑积水的ECT影像学诊断标准,作为指导手术的依据.结论:ECT在不同类型脑积水的诊断、鉴别和指导治疗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ECT 内窥镜 脑积水
  • 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的技术特点与并发症预防

    作者:石小峰;曹作为;史克珊

    目的:通过开展的内窥镜辅助下,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体会,总结其手术特点及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促进该技术的广泛开展.方法:10例鞍上区肿瘤,通过该方法肿瘤切除:其中脑膜瘤4例,垂体腺瘤3例,颅咽管瘤2例,生殖细胞瘤1例,肿瘤大径25 45mm,平均35mm.5例动脉瘤通过该技术行动脉瘤夹闭术.手术切口位于眉部中、外侧.骨窗直径2cm.采用内窥镜铺助的显微外科技术.结果:10例肿瘤均行显微全切除,5例动脉瘤夹闭成功.除1例输血200ml外,余均术中未输血,术后恢复快,只1例术后出现短暂的偏瘫.7例肿瘤,4例动脉瘤近期影像学检查无肿瘤残余;动脉瘤消失.结论:该技术有以下特点:1、皮肤切口小,藏于眉毛中间.2、骨窗直径仅2cm,手术创伤小.3、内窥镜辅助下提高手术准确率.4、以直接径路达病变,对额部牵拉损伤小.5、手术恢复快,住院期短.6、手术中基本上不输血.

    关键词: 内窥镜 锁孔手术
  • 神经内窥镜治疗颅内囊性病变

    作者:李昭杰;林志俊;詹升全;李贵福;舒航

    目的:探讨颅内囊性病变的神经内窥镜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神经内窥镜对20例透明隔囊肿行囊肿-侧脑室造瘘;19例蛛网膜囊肿行囊种-脑池、脑室造瘘;4例脑实质内囊肿行囊肿-脑室造瘘;1例第三脑室囊肿行囊肿大部切除.结果:44例中41例(93.2%)有效,3例无效.3例术后出现少量硬膜下出血,1例出现单侧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结论:颅内囊性病变是神经内窥镜手术较好的适应证,对于有症状的颅内囊性病变应首选内窥镜治疗.

  • 神经内窥镜治疗脑室内病变

    作者:詹升全;林志俊;李昭杰;许作奎;林晓风;李贵福;舒航

    目的:探讨脑室内病变采用神经内窥镜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神经内窥镜对30例脑室内病变进行治疗:13例丘脑肿瘤行肿瘤活检、透明隔造瘘及窥镜引导下V-P分流;9例囊性颅咽管瘤行囊液抽吸、囊壁部分切除,其中5例置Ommaya管;4例松果体区肿瘤行肿瘤活检及第三脑室底造瘘术;2例第三脑室内囊肿部分切除;1例侧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摘除;1例侵及室管膜下的胼胝体肿瘤活检.结果:所有患者均明确病理,随访3~35个月,27例有效,3例死于肿瘤扩散.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选择性的脑室内病变应用神经内窥镜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 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作者:陈国强;郭京;左焕琮

    目的:探讨对梗阻性脑积水患者采用在神经内窥镜下进行第三脑室底造瘘的手术方法,分析手术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方法:对21例不同原因造成的梗阻性脑积水患者进行了23次神经内视镜下的第三脑室底造瘘手术.结果:随访1~33个月,平均19个月,显效15例,有效2例,4例无效患者改行V-P分流术,2例接受2次造瘘;手术并发症包括颅内感染2例,严重硬膜下积液1例,暂时性脑疝1例,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中脑及丘脑出血各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窥镜下的第三脑室底造瘘对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为了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应采用良好的手术器械、熟练掌握手术方法,选择适当手术患者.

  • 神经内镜基础与临床应用

    作者:刘恩重;蔺友志;韩占强;石长斌;李俊石;王旭

    目的:旨在解决神经内镜临床应用中的实际问题.方法:针对神经内镜临床应用中的问题,如手术适应证、手术途径、手术方法和手术并发症等问题进行了应用基础和68例手术的临床研究.结果:(1)神经内镜解剖学作为一门应用的解剖学分支,重点研究神经内镜的路标与路径.其中蝶骨嵴入路优于额底入路.经特定的锁孔入路,内镜可以达到许多深部结构并可以观察显微手术的“盲区”.(2)半导体激光是神经内镜辅助工具,可以用来穿通、切割、汽化、凝固或止血,主要取决于使用的强度.(3)第三脑室底造瘘部位以穿通乳头体前膜为佳,其锁孔在头皮上的定位:鼻根后127.7±9.9mm或冠矢点前17.1±5.6mm,中线旁20.3±4.7mm,与矢状面呈12.3±1.9度夹角,从头皮穿刺点经大脑皮层到达侧脑室前角的深度55.2±6.5mm,到达室间孔的深度74.9±8.9mm,到达第三脑室底乳头体前膜的深度为89.3±10.4mm;依据头面部软组织复原技法校正后,锁孔穿刺点到鼻根的距离为118.3±9.1mm,或位于冠状缝前15.9±5.2mm.(4)术中使用37℃人工脑脊液代替生理盐水可以显著降低神经内镜术后发热的频度和程度.结论:作为神经外科诊断和手术的工具之一,可以以纯内镜手术辅助手段的形式灵活使用,并可以配合导航、超声、激光等应用,以便更好地发挥微创的优势.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仍是神经内镜手术成功的前提.神经内镜在处理梗阻性脑积水、颅内的囊性病变和血肿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价值:在大于2cm的实体瘤切除的应用中主要作为视觉辅助手段应用.随着器械的改进和经验的积累,神经内镜的应用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神经内镜 临床应用
  • 神经内窥镜治疗脑积水

    作者:詹升全;李昭杰;林志俊;许作奎;林晓风;周东;舒航;唐凯

    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在脑积水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神经内窥镜单独或辅助手术,对123例脑积水患者根据其类型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58例导水管狭窄性脑积水行内窥镜下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28交通性脑积水行脉络丛凝固术;8例单侧脑室积水行透明隔穿通术;14例丘脑肿瘤合并双侧室间孔堵塞性脑积水行透明隔穿通、肿瘤活检并内窥镜引导下放置V-P分流管;15例进展迅速的交通性脑积水行内窥镜引导放置V-P分流管的颅内端.结果:随访3~36个月.123例中108例(88%)有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内窥镜用于脑积水的治疗,明显改善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可使部分患者免除体内置管.对分隔型及其他类型脑积水,内窥镜应作为术中重要辅助工具.

  • 神经内窥镜在囊性颅咽管瘤治疗的作用

    作者:李昭杰;詹升全;林志俊;许作奎;舒航

    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在巨大囊性颅咽管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巨大囊性颅咽管瘤伴有梗阻性脑积水的9例患者,应用神经内窥镜先缩小肿瘤体积、解除梗阻性脑积水并穿通囊内分隔,然后再辅以放射或显微手术切除.结果:9例患者术后颅内压增高症状均消失,术前症状改善.影像学复查(CT或MR)见肿瘤均缩小至鞍区、脑积水消失.除1例有暂时多尿及低钠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再手术全切除肿瘤的3例,患者术后反应明显减轻.结论:对有囊性变并伴有脑积水的巨大颅咽管瘤,先采用神经内窥镜手术,是提高进一步治疗疗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 自制人工脑脊液在神经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蔺友志;韩占强;王旭;罗志忠;刘恩重

  • 神经内窥镜的临床应用

    作者:詹升全;李昭杰;林志俊;许作奎;林晓风;李贵福;舒航;周东;唐凯

    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神经内窥镜手术219例,内窥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72例,内窥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24例.结果:单纯神经内窥镜手术的219例中201例(91.8%)有效;内窥镜辅助手术的72例,术中均明显改善暴露,减少正常神经组织的牵拉,降低手术并发症;内窥镜控制手术的24例,均取得满意治疗结果.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单纯神经内窥镜手术,适用于脑积水、颅内各种囊性病变、体积较小的脑室内肿瘤、肿瘤活检等.内窥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利用内窥镜辅助观察显微镜直视术野以外的死角.主要适用于颅底及脑深部病变的各种显微手术.内窥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利用内窥镜的监视系统,应用显微外科器械进行手术操作,主要适用于经蝶入路的鞍区手术、颅内显微手术中直视术野以外的操作等.

  • 应用微侵袭技术切除颅内病变

    作者:李建国;只达石;杨玉山;闫学江;姚鑫;崔世民;李庆彬;姜炜;李会清

    目的:应用微侵袭技术切除颅内病变.方法:手术113例,其中应用T型标记定位10例,框架式立体定向13例,神经导航定位90例,病变性质为脑囊虫(26例),胶质瘤(35例)和血管畸形(18例),其它24例.结果:应用上述方法定位准确,可减小开颅切口,缩小颅骨骨瓣和皮质切开范围,避免损伤重要功能区,缩短麻醉和手术时间,从而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结论:利用T型标记定位,简便易行,对于颞枕叶皮质表面的肿物定位较为准确,在无条件的基层医院,可作为开颅手术的参考标志.框架式立体定向,几乎适应于颅内各个部位,各种病变的定位和定向手术,有时妨碍麻醉和手术操作.导航系统可以在术前计划手术,术中精确的实时定位,而且能将术中的信息及时反馈,使医师能更好地理解解剖结构与病变的关系,选择佳手术入路,准确达到靶病灶.

  • 导航系统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作者:孙效刚;曹守明;谭峰;张岳松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德国BrainLAB公司生产的Brain SCAN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对68例颅内病变患者进行导航系统引导下的显微手术,并对其精确性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8例导航手术中,胶质瘤32例,脑膜瘤9例,神经纤维瘤7例,垂体瘤6例,颅咽管瘤2例,局限性癫痫8例,脑转移瘤1例,脑脓肿2例,炎性肉芽肿1例.全切除42例(61.7%),次全切除15例(22.1%),大部切除¨例(16.2%),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导航系统的精度误差平均为2.7mm.结论:在显微手术中应用导航系统可以精确完成术前病灶定位,设计佳手术人路,精确并快速寻找病灶,确定病灶切除范围,保护重要结构,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 立体定向脑室内窥镜治疗颅咽管瘤1例报告

    作者:林志国;李庆国;沈红;阎志钧

  • 神经内窥镜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景平;刘运生;张明宇;王君宇;彭泽峰;刘志雄;赵杰

    目的:采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病变,探索其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应用Karl-Storz内窥镜,在全麻下进行手术.在避开皮层功能区和重要血管的原则下,选择手术入路,皮肤切口4cm,骨孔直径1cm.共治疗颅内病变44例,包括梗阻性脑积水26例,脑脓肿4例,颅内囊肿5例,脑内血肿9例.结果:1例脑溢血患者死于肺部感染,1例松果体肿瘤患者死于肿瘤增大,其余获得较好效果.结论:颅内某些病变,是内窥镜外科的理想适应证,内镜外科手术因其创伤小等优点,已成为微创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

  • 内窥镜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附73例报告)

    作者:姜晓峰;汪业汉;凌至培;傅先明;凌士营

    目的:探讨内窥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内窥镜铺助的显微神经外科对36例垂体瘤经蝶入路手术;结合立体定向技术对27例位于脑深部或脑室内病变(梗阻性脑积水22例,其中合并松果体区肿瘤3例;透明隔囊肿4例;囊性颅咽管瘤1例)进行单纯内窥镜手术;对10例桥小脑角病变应用内窥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行微血管减压.结果:36例垂体瘤中24例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22例梗阻性脑积水中21例经随访脑室缩小,症状改善,1例术后复发,行脑室-腹腔分流,22例中3例合并松果体区肿瘤经活检明确肿瘤性质;5例颅内囊性病变经随访囊腔缩小;10例桥小脑角微血管减压术应用内窥镜创伤小,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内窥镜可以充分显露鞍区肿瘤,更完全切除肿瘤;可以将立体定向活检与三脑室底部造瘘结合为同期可视的方法;可直视下对囊肿及囊性颅咽管瘤穿刺冲洗、房腔贯通;可从不同角度观察了解桥小脑角显微解剖结构,微创直观.

  • 神经导航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秦尚振;徐国政;龚杰

    目的:探讨和研究神经影像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前景,尤其是位于重要功能区的颅内小病灶应用无框架立体定向影象导航技术,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采用Stealth Station神经影象导航系统进行影象导航和显微手术切除的颅内病灶18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17~58岁.额叶6例(其中6例为于运动区),顶叶4例,枕叶2例,颞叶1例,桥小脑角2例,小脑半球3例.所有病例均常规应用影象导航下显微切除肿瘤或炎性肉芽肿.结果:影象导航总体误差1.8~3.7mm,平均2.68mm.手术病灶全切除14例,次全切4例,尤其位于运动区3例小病灶,手术全切除后无任何并发症.结论:影象导航系统定位准确,对病灶手术全切除、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价值,应用前景广阔.

  • 人生长激素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作者:杨富明;刘威;胡志强;童光志;刘恩重

    质粒pNMG3用EcoRI酶切,回收约3.9kb的小鼠金属硫蛋白启动子(mMT-1)和人生长激素(hGH)基因片段,将其亚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SN的多克隆位点(MCS)中.对阳性重组子pLXSNhGH进行酶切鉴定,利用目的基因片段上的Bg/Ⅱ和载体pLXSN的多克隆位点中的BamHI酶切位点双酶切,正向重组子pLXSNhGH+应能产生约0.8kb和9.0kb2个片段;同时,应用巢式PCR鉴定目的片段,扩增片段大小为1.119kb,与预期结果相符,表明人生长激素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人生长激素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功为GHD基因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 人胚胎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作者:刘仕勇;杨辉;邱克军;何家全

    目的:从人胚胎皮层分离神经干细胞,寻找其在体外培养的适合条件.方法:使用具有丝裂原作用的多种细胞生长因子,结合无血清细胞培养技术,从人胚胎皮层分离具有增殖能力的细胞群,在连续传代过程中,验证其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estin抗原和分化后特异性成熟神经细胞抗原的表达,并且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干细胞分化结果.结果:协同使用bFGF和EGF从人胚胎皮层分离的细胞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表达胚胎早期细胞抗原Nestin,加入LIF后细胞增殖速度加快,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增高,而单独采用bFGF、EGF或LIF培养的细胞迅速衰退,仅能培养3 5代.结论:协同使用丝裂原生长因子从人胚胎皮层分离的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干细胞;bFGF、EGF和LIF协同使用是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的较佳条件.

  • X线诱导人脑胶质瘤细胞系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林志国;关希丽;关庆柏;阎志钧;戴软舜

    目的:探讨X-刀治疗脑胶质瘤的佳剂量--效应关系和佳时间--效应关系.方法:以BT325细胞系为实验对象,设置了阴性对照组、5Gy、10Gy、15Gy、20Gy和30Gy组,应用Varian直线加速器行单次大剂量照射,分别于2h、6h、12h、48h、72h和96h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P53、Bcl-2和PCNA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X线诱导BT325细胞系凋亡的佳剂量为20Gy,凋亡率为66.95%.BT325细胞受一定剂量X线照射后凋亡细胞逐渐增加,12~48h左右到平台,以后即使再增加剂量,细胞凋亡也不再增加.在20Gy48h时,P53基因表达高,Bcl-2基因表达明显减弱,但PCNA 12h内阳性率较高,随着时间延长,其表达率明显下降,尤以48h为著.且细胞周期发生G1阻滞,达85.56%,此时经FCM检测细胞凋亡发生率也高.结论:X射线诱导细胞系调亡存在佳剂量--效应关系和佳时间--效应关系,且与P53、Bcl-2和PCNA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关系.

  • 人生长激素在原代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杨富明;刘威;胡志强;童光志;刘恩重

    目的:通过人生长激素基因(hGH)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与体外表达为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基因治疗的进一步体内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质粒PNMG3用EcoR I酶切,将约3.9kb的小鼠金属硫蛋白启动子(mMT-1)和人生长激素(hGH)基因片段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SN中,对阳性重组子pLXSNhGH进行酶切鉴定,脂质体转染包装细胞系PA317,G418筛选抗性克隆,扩增单个克隆后提取包装细胞上清的病毒,将病毒感染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应用RT-PCR、Southern、Western和ELISA对其转染及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结果:成功构建了人生长激素基因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SHhGH,在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可表达生理水平的hGH.体内活性鉴定证明表达蛋白在动物体内是稳定的.结论:人生长激素基因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SNhGH的成功构建与体外表达,为细胞移植系统引入GHD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X-射线诱导垂体瘤细胞调亡剂量-效应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者:浦松;林志国;阎志钧

  • 旋转式伽玛刀放射生物学效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于新;李士月;周东学;刘宗惠;崔月汉;于雪;胡勇

    目的:验证OUR-XGD旋转式伽玛刀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探讨其放射生物学效应.方法:健康家犬10只,行右额脑实质内不同剂量照射,φ4mm组:90Gy×2,120Gy×2,150Gy×2,180Gy×2;φ8mm组:120Gy×1;φ14mm组;100Gy×1.照射后定期观察动物行为学、MR影像学及病理学变化.结果:不同大小准直器和不同剂量照射后于不同时间内在MR影像上出现坏死病灶,病理学证实坏死灶边缘较清晰锐利,周围一定范围内的脑组织有不同程度水肿改变.结果:使用OUR-XGD旋转式伽玛刀安全性、准确性和放射生物学效应良好;该结果为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的剂量选择提供了实验依据.

  • C6大鼠脑胶质细胞瘤伽玛刀治疗的初步研究

    作者:赵庆秋;周立霞;岳向勇;杜亚丽;吴晶

    目的:对其进行伽玛刀治疗,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伽玛刀治疗后肿瘤的影像学变化以及生存期的差异.方法:应用动物立体定向仪将传代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接种于大鼠右侧尾状核,每只接种量为106个细胞.将荷瘤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于接种肿瘤细胞后14天对实验组大鼠实施伽玛刀治疗,使用50%~70%等剂量曲线,边缘剂量为15Gy;对照组大鼠在伽玛刀治疗室放置相等时间.伽玛刀治疗前后均行MRI检查,每7天一次,观察肿瘤大小的变化,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每只大鼠的生存期,观察时间为60天.结果:在接种后7天、24天MRI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肿瘤大小无明显差异.伽玛刀治疗后7天、14天实验组肿瘤体积缩小或停止生长,对照组肿瘤增大,其肿瘤体积出现明显差异(P<0.05).结论:确定了伽玛刀治疗脑胶质瘤的确切疗效,肿瘤体积缩小和停止生长,生存期得以延长,为临床放射外科治疗脑胶质细胞瘤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其生存期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可能与肿瘤的治疗剂量有关,因此,对脑胶质细胞瘤的放射外科治疗,有待进行深入的量效关系的研究.

  • 神经元上集落刺激因子受体表达的发生学变化

    作者:王亚奇;刘爽;周英;李士月;田增民

    目的:观察小鼠脑神经元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IR)表达的发生学变化.方法:用免疫组化和蛋白电泳的方法检测不同胎龄至出生后4周小鼠脑内神经元上CSF-1R的表达状况.结果:用免疫组化方法显示,胎龄14天小鼠广泛脑区内的神经元上,即可观察到CSF-1R的表达(CSF-1R阳性神经元),并随胎龄增长而逐渐增强.出生时至峰值,生后逐渐降低,生后4周达到成年鼠水平,仅脑干少数大型运动神经元和全脑小胶质细胞显示免疫组化阳性反应.免疫蛋白电泳的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有明确的平行关系.结论:CSF-1R表达水平的消长与脑神经元发生、发展过程具平行关系,推测该受体的表达在小鼠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实验性帕金森病黑质及纹状体DA及P物质含量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伦学庆;张延庆;章翔;张剑宁;张军臣

    目的:建立纹状体毁损大鼠PD动物模型,观察PD大鼠双侧黑质及纹状体DA与P物质(SP)的含量变化情况,探讨SP、DA神经元与PD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50±30g.随机分为三组:①6-OHDA纹状体注射组(24只),大鼠麻醉颅平位固定于大鼠脑立体定向仪上,按Paxinos等图谱确定右侧纹状体二坐标,按此二坐标开颅并用微量注射器向每一坐标注射6-OHDA10μg(溶于5μ1含0.02%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中),注射速度0.5μ1/min,注毕留针5min,并以1mm/min速度缓慢退出,术毕置笼中正常喂养4周.②单纯0.02%抗坏血酸注射组(16只),同上法操作,仅注入含0.02%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10μ1.③正常大鼠对照组(10只),不作任何处理.选择成功模型大鼠,利用荧光及放射免疫法检测黑质和纹状体多巴胺及SP的含量.结果:PD大鼠毁损侧DA和SP含量明显下降(P<0.001),并且SP随DA的减少而减少,对侧两者均正常.结论:PD大鼠黑质及纹状体DA和SP水平的改变是一致的,并且SP的减少促进了DA的进一步减少,SP参与了PD的病理生理过程.

  • 重组人生长激素基因细胞移植

    作者:杨富明;刘威;童光志;胡志强;刘恩重

    目的:通过重组人生长激素基因细胞移植为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基因治疗的生物学表达研究奠定基础.构建PLXSNhGH人生长激素(hGH)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后,脂质体转染包装细胞系PA317,G418筛选抗性克隆,扩增单个克隆后提取包装细胞上清的病毒,将病毒感染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将此细胞移植于小鼠腹腔内,观察hGH的表达情况.结果:hGH体内持续表达长达两个月以上,由于高滴度抗hGH抗体的影响,表达水平呈波动性.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基因原代成纤维细胞移植体内的持续表达,为细胞移植系统引入GHD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颞叶癫痫患者致痫灶c-fos、fas表达研究

    作者:胡志刚;谭启富;吴波;孙康健;张新华;印红霞

    目的:通过对颞叶癫痫患者致痫灶cfos、fas的表达情况的观察,分析发作间期c-fos、fas的表达规律,探讨其与致痫灶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关系及在痫性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均行前颞叶切除术,包括杏仁核及大部分海马.同时我们选取同一时期行手术治疗而没有癫痫症状的颞叶动静脉畸形患者5例为对照组.分别取颞叶、杏仁核、海马组织进行c-fos、fas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两组表达情况.结果:(1)c-fos阳性细胞百分率在实验组为71.3%±7.5%,对照组为4.1%±2.6%,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2)fas阳性细胞百分率在实验组为61.4%±12.9%,对照组为2.0%±1.9%,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c-fos表达与癫痫发作的病程、频率及预后无关.结论:(1)发作间期存在c-fos的区域性持续性表达,为以后进一步研究c-fos在痫性形成中的作用打下了基础.(2)c-fos参与了癫痫的发病过程,并可能在痫性形成中发挥作用.(3)fas表达区域与c-fos一致,可能是后者诱导所致;二者都在致痫灶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了作用.(4)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c-fos表达检测,将可能对判断致痫灶切除准确与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尿激酶溶解离体凝血块的实验研究

    作者:林志国;冯建斌

    本研究通过离体的血凝块进行体外实验,观察不同剂量尿激酶(Urokinase UK)作用于血凝块的纤溶效果、溶解时间和佳有效浓度.同时也观察佳有效浓度的UK注人血凝块的不同部位的纤溶效果.发现UK的佳有效浓度为500u/ml,UK的佳作用部位在血凝块的中下部.

    关键词: 血肿 尿激酶
  • 博莱霉素和卡氮芥体外抑制频咽管瘤的比较研究

    作者:江荣才;刘宗惠;朱诚;田增民;张海荣;王琰

    目的:寻找比博莱霉素更有效的可囊内注射治疗颅咽管瘤的药物.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新鲜颅咽管瘤细胞以建立该肿瘤的体外细胞模型,然后分别加入含0.01mg/ml,0.1mg/ml以及lmg/ml博莱霉素和卡氮芥的培养液,在不同时段计数以画出抑瘤曲线,取各加药组培养6天后的细胞以ATP荧光测定法则定抑瘤效果.结果:加药后肿瘤细胞明显减少,在同一浓度组中卡氮芥抑瘤效果强于博莱霉素.不同浓度卡氮芥加药组的细胞减少程度几乎一样,即细胞大量死亡.ATP荧光测定法显示,相同浓度的两种药物对瘤细胞的ATP抑制效应均存在显著差异,卡氮芥组抑制作用更明显.根据抑瘤效应的判断标准,除了1mg/ml博莱霉素有显著抑瘤效应外,0.1mg/ml和0.01mg/ml浓度组博莱霉素均无显著抑制颅咽管瘤作用.而三种浓度的卡氮芥都有显著抑瘤作用.结论:卡氮芥体外抑制颅咽管瘤的效果强于博莱霉素,应用于颅咽管瘤囊化疗有潜在价值.

  • 脑膜瘤细胞对X线的敏感性试验研究

    作者:林志国;闫志军;沈红;李庆国;戴钦舜

    关键词: 脑膜 瘤细胞 敏感性
  • 运动障碍病的神经电生理基础

    作者:李勇杰;庄平

    目的:探讨运动障碍病的细胞学病理生理基础,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过去3年的工作,1200例运动障碍病患者接受了微电极导向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包括帕金森性病(PD)、原发性震颤(ET)、扭转痉挛和痉挛性斜颈等.手术的靶点包括苍白球腹后部(PVP),丘脑底核(STN)和丘脑腹外侧核(VL).术中应用微电极和肌电(EMG)记录技术,采集GPi,STN和VL神经元和肢体肌电活动.术后应用分析软件甄别单细胞及其电活动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PD性震颤:在GPi,STN、VL获得相关神经元簇放电频率是不一致,可指导临床.原发性震颤:在丘脑腹中间核(Vim)获取的放电频率,也有临床指导意义.扭转痉挛和痉挛性斜颈:扭转痉挛和痉挛性斜颈患者的神经元簇放电无明显规则可寻.结论:识别和确定GPi、STN和VL细胞电活动特点及其分布,对于指导立体定向手术的功能定位,提高运动障碍病手术治疗的疗效和降低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 偏侧帕金森病模型猴神经干细胞移植后的初步观察

    作者:徐斌;江澄川;朱剑虹

    目的:观察人类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偏侧帕金森病灵长类动物模型脑内后动物的行为学和纹状体多巴胺代谢的改变.方法:恒河猴3只,戊巴比妥钠全身麻醉,立体定向下以6-羟多巴溶液行右侧黑质致密部的多靶点毁损.以MRI、PET验证靶点部位.3个月后在右侧尾状核头部、壳核多点移植人类神经干细胞.行为学观察指标包括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次数、计步器测量的肢体活动次数、肌张力、震颤、趴伏动作、步态等.以SPECT和PET检验毁损侧纹状体内多巴胺转运蛋白(DAT)含量在移植前后的变化.结果:SPECT、PET检验显示移植后毁损侧黑质、纹状体代谢减低有所恢复.行为学观察显示6-羟多巴损伤对侧肢体活动减少、肌张力增高并有静止性震颤,步态异常,趴伏动作增多,移植后上述症状改善.结论:偏侧部分损伤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在进行尾状核头部、壳核的人类神经干细胞多点移植后,症状有改善,多巴胺代谢有恢复.

  • MPP+对培养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作者:黄其林;陈锦华;张可成

    目的:通过观察MPP+对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及胆碱摄取能力、多巴胺含量变化及细胞形态的改变等,研究MPP+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的影响,探讨利用MPP+建立体外PD细胞模型的可能性及实际意义.方法:用孕14天Wistar大鼠,氯胺酮麻醉后取胚胎,按本室常规方法分离培养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培养至第7天后将不同浓度的MPP+加入培养有神经元的培养基中,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1μM,1μM,10μM.分别测定不同时相点[3H]多巴胺和[3H]胆碱摄取能力及细胞内多巴胺含量变化,并进行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MPP+浓度为0.1μM、1μM和10μM时,其[3H]多巴胺摄取力分别是为6.2±0.7、5.9±0.5、5.4±04,较之对照组100±1.7的结果看,MPP+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摄取力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而[3H]胆碱摄取力其值为98±3.1,较之对照组100±2.4,差异不显著,说明MPP+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胆碱摄取力无抑制作用(P>0.05).另一个有趣的结果是胶质细胞的存在对MPP+的作用有明显影响,未抑制胶质细胞组其作用明显强于抑制胶质细胞组(P<0.05);同时MPP+使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内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P<0.05);TH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MPP+对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摄取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仅使多巴胺的摄取降低,而且细胞内的多巴胺含量也显著减少,TH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也支持这一结果.MPP+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胆碱摄取能力无明显抑制作用.

  • 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作者:戴硕;张岳松;韩永华;杨立强

    目的:评估伽玛刀(γ-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方法:对53例经CT、MR检查清晰地显示三叉神经,未发现颅内疾病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针对三叉神经根部及半月节区,用伽玛刀实施放射外科手术。结果:本组病例随访资料53例,随访10个月至5年,其中随访时间超过2年者36例。治愈32例(60.4%)有效16例(30.2%)无效5例(9.4%),总有效率90,6%,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伽玛刀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侵袭小、安全、有效的方法。

  • 伽玛刀毁损丘脑双侧中央中核(CM核)治疗癌性恶痛1例报告

    作者:张金伟;李冰;张丽君;金道云;刘灿虎

  • 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1109例报告

    作者:吴承远;刘玉光;徐淑军;王宏伟;袁春亭;何守俭

    目的:对1109例采用选择性射频热凝冶疗叉神经痛病例疗效进行分析.方法:仰卧位,Hartel前入路窗刺法,局部浸润麻醉,刺中三叉神经节后以温控射频热凝对靶点毁损.作者对此项技术作了部分改进.结果:疗效优良654你,良好202例,无变化53例,总体效率95.3%.结论:认为改进后的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对老年人更为适宜。每次毁损参数以温度60~75℃热凝时间2~ 4min由好.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

    作者:钱志远;兰青;黄强;李晓楠

    目的:回顾分析2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微血管减压手术的临床资料.方法: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所有病人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侧卧位,头稍前倾,取乳突后枕下人路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渐进暴露桥脑人口处的三叉神经感觉根,了解局部解剖情况.结果本组21例患者,手术中均见到血管襻压迫神经根,且均为动脉血管.术后疼痛症状消失者14例,症状减轻者7例.2例出现听力减退.未发生术后出血和脑脊液漏,无死亡.经6个月~3年门诊随访,未发现复发患者.结论: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因其治疗有效率高、合并症少、复发率低,

  • DZY-B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研究(附135例疗效分析)

    作者:陈小华;董意如;劳雨旋;邓柏杰;张继平;曾令雄

    目的:对135例三叉神经痛随机分为两组,定向组和徒手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和解痛疗效.方法:定向组:将定向仪固定在病人头上,摄X线的颅底及侧位片,测算卵圆孔的三维坐标值,在立体定向仪的导引下,穿刺针通过卵圆孔进入三叉神经池,缓慢注入99.5%甘油(0.2~0.4m1).徒手组:则用Hartel法进行穿刺,然后进行甘油注射治疗.结果:定向组的穿刺成功率为100%,徒手组为88.7%.定向组的完全解痛率为98%,部分解痛率为2%,总的疗效为100%;而徒手组则为30(85.7%),1(2.85%),88.55%(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结论:应用立体定向仪穿刺法的优点是穿刺准确、成功率高、解痛疗效好,手术并发症少,安全性和疗效均比徒手穿刺好.

  • 微血管减压治疗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附1470例报告)

    作者:邵彤;刘学宽;种衍军;聂振明;段德义;程启龙;赵长地;王翀

    目的:探讨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治疗方法改进措施和提高治疗效果的临床经验.方法:系统回顾1984年至1999年我们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证病例1470例,其中三叉神经痛1120例,面肌痉挛320例,舌咽神经痛30例.结果:总有效1421例,有效率96.7%,本组无死亡.并发症发生率由5年前5.6%下降到近5年的1.6%.结论:提高微血管减压术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有多方面因素值得考虑.

  • 射频术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

    作者:王海秋;包平;夏国道

    目的:评价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采用穿刺技术将前端裸露的绝缘针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70~80℃热凝,并对手术效果进行随访.结果:疼痛完全消失者90例,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者12例,无变化者6例,总有效率为94.4%,复发率为3.9%.结论:射频术汉疗三叉神经痛效果明显,副作用小.

  • 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6例量效分析

    作者:张金伟;金道云;张丽君;李冰;刘灿虎;王维治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判定治疗剂量与其疗效的关系.方法: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6例,选择靶点为三叉神经根近端,选用4mm准直器,靶点中心剂量为70~90Gy,并对不同治疗剂量组之间疗效行统计学处理.结果:56例随访3~54个月(平均31.2个月),疼痛完全消失30例(53.6%),疼痛基本消失14例(25%),疼痛缓解>50%者7例(12.5%),无效5例(8.9%),总有效率91%.中心剂量<80Gy和≥80%Gy两组在显效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伽玛刀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经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佳治疗中心剂量一般考虑为75~90Gy,产生佳放射生物学效应的剂量点可能为80Gy.

  • 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附1022例报告)

    作者:孟庆海;孟广远;邹方田;马景孟;初明

    目的:总结1066例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利用自制的“穿刺定位尺”,进行半月节穿刺射频热凝的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结果:穿刺靶点的命中率为98.8%。止痛的有效率为98.05%,其中完全止痛者724例(67.3%),疼痛明显减轻者331例(30.75%),无效21例(1.95%)。结论:此种方法手术操作简便,安全,痛苦小,适应证广泛,并发症少,年老体弱者均可施术。手术效果良好。

  • 监测麻醉处理应用于脑立体定向术

    作者:赵振龙;李韧韧;刘有红;成良正

    关键词: 监测麻醉 处理应用
  • 介绍一种自制CT头皮投影定位网

    作者:孙喜山;董莉;张跃岚

    关键词: 自制 头皮 投影
  • 监测麻醉管理用于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附94例)

    作者:赵振龙;李韧韧;刘有红;成良正

  • 一种改制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台

    作者:史有才;修彬华;王爱萍;齐建萍;杨江河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