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IL-1β分泌与糜烂性食管炎的关系
目的:分析H.pylori感染者中IL-1β表达与糜烂性食管炎(EE)发生的关系,探索H.pylori感染者中EE发生减少的机制.方法:收集2007-05/2009-05武警上海总队医院行胃镜检查者(排除消化性溃疡和消化系肿瘤患者)共456例,行H.pylori和胃窦黏膜活检组织IL-1β检测.结果:根据Los Angeles食管炎分级系统诊断反流性食管炎141例.H.pyloriFn性组中EE的发生率(39/302,12.9%,95%CI:9.1%-16.9%)显著低于H.pylori阴性组(102/154,66.2%,95%CI:58.4%-73.0%)(P=0.000).H.pylori阳性组胃窦活检组织中IL-1β表达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组(P=0.007),而且H.pylori阳性组中合并EE患者的IL-1β表达量较不合并EE者低(P=0.032).结论:H.pylori感染对EE发生的"保护"机制可能与IL-1β表达有关.
-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评价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技术对113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包括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并按肝穿刺活检进行组织纤维化分期(S),对这些指标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相关(r=0.677,0.395,O.454,P<0.01或0.05).除LN外(r=0.053,P>0.05),HA、PCⅢ、Ⅳ-C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呈上升趋势.结论: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对判断肝纤维化程度有一定指导意义,对于难以开展肝穿刺活检的单位可以帮助肝纤维化诊断.
-
TNF-α和IL-6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意义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收集NAFLD组患者57例[包括单纯性脂肪肝21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29例肝硬化7例和正常对照组22例.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TNF-α仅和IL-6水平.同时检查受试者体质量指数、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用以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了解合并代谢综合征情况.比较各组间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并分析TNF-α、IL-6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和代谢综合征发生的关系.结果:单纯性脂肪肝、NASH和肝硬化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NASH组水平高,且显著高于单纯性脂肪肝和肝硬化组(P<0.05).受试者血清TNF-α、IL-6水平与HOMA-IR均呈显著性正相关(r=608,0.709,均P=0.000).合并代谢综合征的NAFLD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显著高于不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P<0.05).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与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呈显著性相关(r=0.409,P=0.002;r=0.552,P:0.000).结论:TNF-α、IL-6通过诱导胰岛素抵抗对NAFLD疾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并有助于NAFLD患者代谢综合征的形成.
-
海藻酸钠微球栓塞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40例
目的:评价海藻酸钠微球栓塞(kelp micro gelation,KMG)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6/2007-12以海藻酸钠微球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的40例根治性肝切除术后复发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栓塞治疗后并发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1 mo后肿瘤坏死率,1、2年的总生存率及影响其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男32例,女8例,平均年龄42岁,总共76个肿瘤结节(直径2.14 cm,平均4.2 cm),从初次栓塞治疗到治疗后2年共计实施了196例次栓塞,每例栓塞治疗2-7次,每次栓塞剂量在0.1-1.2 g.常见的不良反应分别是肝区疼痛(39.8%)、发热(35.2%)和恶心呕吐(34.2%),无严重并发症和治疗相关的死亡发生.初次栓塞后1 mo,复查增强CT或MRI并测量肿瘤坏死率,按照修正的RECIST标准评价:完全坏死13%(10/76),部分坏死47%(36/76),无变化32%(24/76),进展8%(6/76).1年、2年生存率分别是85%、47.5%.结论:海藻酸钠微球栓塞治疗术后复发性HCC安全、有效,可作为复发性HCC栓塞治疗时的新选择.
-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58例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将5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A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B组).然后对其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三酰甘油(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的BMI、SBP、DBP、HbAlC、TC、TG、LDL、ALT和GGT的水平均高于B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2 kg/m2±3.2kg/m2 vs 21.2 kg/m2±3.3 kg/m2.133 mmHg±17 mmHg vs 132 mmHg±20 mmHg.82 mmHg±10 mmHg vs 78 mmHg±8 mmHg.9.6%±2.3% vs 8.5%±2.4%.5.5 mmol/L±1.2 mmol/Lvs 4.3 mmol/L±1.2 mmol/L.2.7 mmol/L±1.2mmol/L vs 1.2mmol/L±1.1 mmol/L,1.2mmol/L±1.2 mmol/L vs1.1 mmol/L±1.3 mmol/L,33 U,L±14 U/L vs 16 U/L±12 U/L.33 U/L±23 U/L vs 15 U/L_±12U/L,均P<0.01).结论: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是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
-
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PSD95和Synapsin-Ⅰ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研究在糖尿病进程中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突触蛋白-Ⅰ(synapsin-Ⅰ)及其磷酸化状态P-Synapsin-Ⅰ在胃窦的表达变化和作用,探讨肠神经系统(ENS)的可塑性.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32)和对照组(n=15).应用Real一time 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胃窦组织中PSD95,Synapsin-Ⅰ,P-synapsin-Ⅰ在糖尿病进程2,4,8,12wk时表达的变化.结果:从4 wk开始糖尿病大鼠组的PSD95,synapsin-Ⅰ mRNA表达相比同期对照组显著下降(t:2.92,3.15,4.21;t=3.01,3.74,4.53,均P<0.01);且随着病程进展逐渐降低(P<0.05).从4 w k开始糖尿病大鼠组的PSD95和P-Synapsin-Ⅰ蛋白表达比同期对照组均显著下降(t=2.87,2.95,3.37;t=2.97,3.11,3.23,均P<0.01);且随着病程进展逐渐降低(P<0.05).结论:在糖尿病的进程中,胃窦PsD95,synapsin-Ⅰ和P-synapsin-Ⅰ的表达降低可能与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生有关,为胃轻瘫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前景.
-
SUMO-1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小泛素相关修饰物(SUMO-1)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SD大鼠分为2组:模型组(n=50)和对照组(n=40),对模型组给予40%CC143μL/g皮下注射,分别于造模后2、4、6、8、10、12 wk取肝组织,同时给予对照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皮下注射,且分别在与模型组相同的时间处死动物.采用病理检查观察肝纤维化形成的变化,RT-PCR检测SUMO-1 mRNA的表达,Westem blot测SUMO-1蛋白的表达,将各周检测的数据进行分析,相互比较,并将各周数据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着肝纤维化至肝硬化的形成,SUMO-1mRNA在2、4、6、8、10、12 wk的表达逐渐增强(0.725±0.017、0.786±0.018、0.803±0.023、0.831±0.020、0.863±0.016、0.892±0.008,P<0.01).Westem blot显示SUMO-1的蛋白表达在2、4、6、8、10、12 wk也是同时逐渐增强(0.810±0.059、0.873±0.049、0.923±0.055、0.959±0.032、0.988±0.011、0.998±0.004.P<0.01).结论:SUMO-1基因及蛋白表达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逐渐增强,说明其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microRNAs调控网络在大肠癌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microRNAs(miRNAs)是一种长度为19-24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RNAs,他们通过下调基因表达广泛参与各种重要的生命进程,如细胞凋亡、分化、增殖及个体发育等.近研究表明,miRNAs可调控许多参与大肠癌(coloreetal cancer,CRC)发生发展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通路,如Wnt/β-连环蛋白,KRAS,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P53信号通路等.此外,单核苷酸多态(SNPs)对CRC中miRNAs表达的影响及miRNAs在CRC表观遗传学改变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就miRNAs调控网络在CR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稳定干扰Pin1基因的食管癌细胞株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征
目的:筛选稳定干扰Pin1的食管癌细胞系,研究Pin1表达与食管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将针对Pinl1基因的shRNA(pmU6-Pin1)转染入EC1细胞,经G418加压筛选稳定表达Pin1小干扰RNA的细胞株,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Pin1的表达,确定筛选细胞系的正确性.通过MTT实验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Pin1抑制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inl蛋白表达被成功抑制,建立了稳定表达Pin1小干扰RNA的细胞株(shPin1).与正常EC1细胞比较,MT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表明基因沉默Pin1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抑制率为51.8%),诱导细胞凋亡(凋亡率为46.39%):并增加了食管癌细胞EC1对顺铂的敏感性,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均有所增强,抑制率从23.5%上升到61.0%,凋亡率从26.10%上升到58.95%.结论:稳定干扰Pin1食管癌细胞系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Pin1在食管癌中的作用提供了研究平台:基因沉默Pin1增加了食管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
PARP-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Val762Ala,Lys940Arg基因多态性与甘肃省地区汉族人群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P分型技术(Multiplex SNaPshot)对甘肃省胃癌高发区河西地区汉族人群中经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胃癌150例,健康对照组152例进行PARP-1基因2个SNP位点基因分型.使用ELISA法检测H.pylori感染.结果:发现PARP.1 940Lys/Arg基因型分布在胃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OR=2.917,95%CI:1.430-5.947.P=0.002);PARP-1762 Val/Ala基因型分布在胃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OR=1.685.95%CI:1.040-2.729,P=0.034).分层分析显示,在吸烟人群中,PARP-1 940Lys/Arg基因型携带者患胃癌的风险是Lys/Lys型携带者的8.430倍(OR=8.340;95%CI:2.664-26.144,P=0.000);在饮酒人群中,PARP-1 940Lys/Arg基因型携带者患胃癌的风险是Lys/Lys型携带者的3.333倍(OR=3.333,95%CI:1.214-9.155,P=0.015),在H.pylori感染阳性人群中,PARP-1 762A1a/Ala基因型携带者患胃癌的风险是Val/Val携带者的2.360倍(OR=2.360.95%CI:1.256-4.433,P=0.007).同时携带PARP-1 940 Lys/Arg和PARP-1 762Ala/Ala+Val/Ala基因型的个体患胃癌的发病风险是PARP-1 940Lys/Lys和PARP-1 762Val/Val基因型携带者的4.2倍(OR=4.200,95%CI:1.430-12.338.P=0.006).结论:PARP-1 940Lys/Arg和PARP-1 762Ala/Ala或Ala/Ala基因型与中国甘肃地区汉族人群胃癌发病风险增高相关;PARP-1 Lys940Arg 与吸烟,饮酒,PARP-1 Val762Ala与H.pylori感染以及PARP-1 Lys940Arg与PARP-1 Val762Ala在胃癌的发病风险中都各自存在着加乘交互效应.
-
胃肠道细胞生物学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取得长足进步,就基础研究而言,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值得关注,本文就国内外对胃肠道细胞生物学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如何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
为了探讨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肝功能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根据中、西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不同认识,在饮食运动治疗的基础上,西医运用保肝降酶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及他汀类药物等治疗.中医采用辨病辨证相结合,中药复方与单味药相结合的治疗原则,达到既保护患者肝脏功能,又调节血脂及肝脏脂肪代谢能力.加用水飞蓟宾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效果明显.
-
酒精性肝病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鉴别诊断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的鉴别诊断方面目前尚存在较多的问题和未知因素,如:过多地依赖并不可靠的饮酒史,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影像学检查无法鉴别,活检组织较难获取等.本文从病史、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影像学诊断、活检和病理组织学等方面,给出了主要的鉴别点,并且进行了相应的评论.后,给出了鉴别诊断的基本思路和研究进展.但是,就该问题而言,这些远远不够,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充实和完善,以促使我们对该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目前中医应用辨证论治方法治疗NAFLD,取得了一定成绩,但NAFLD动物实验研究采用的模型,没有将中医"证"的因素考虑其中,这样的实验研究或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疗效及其机制的深入探讨.因此,本文对NAFLD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作一深入探讨.
-
病毒性肝炎伴发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分析病毒性肝炎伴发脂肪肝的研究现状,探讨中医药研究及治疗思路.在分析基础上提出"肝脾同调、湿痰瘀同治为基本治则;标本兼治、补泻结合为基本思路:中西合治、联合用药为治疗趋势".中医治疗思路应严把整体观、个体现、体质观、因果观和辨证观的"五观".
-
重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岛素抵抗的防治
胰岛素抵抗广泛存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胰岛素抵抗的存在不仅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进展,还提高肝细胞对损肝因素的敏感性,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重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岛素抵抗的诊断和治疗,将有益于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预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中医药治疗胰岛素抵抗已经显示了一些特色和优势,在加强患者科学管理,重视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开展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岛素抵抗证候病机的研究,加强对有效方药的科学评价并积极探索其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研究水平.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评价
目前,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中西医两种治疗方法,但这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体系均不够完善.系统回顾目前的中医疗效评价,可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于现有的评价体系未能积极完整地实施,过于强调客观指标,忽略了主观指标,并且人为地舍弃部分样本;第二,对照药物选择比较随意.可比性较差;第三,中医临床对照研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证型不统一,可比性较差.为进一步完善疗效评价,建议严格执行现有的疗效评价方案,并研制具有中医特色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PRO量表.
-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述评
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故当从病机出发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中医病名,如"肝癖".NAFLD的发病与饮食、劳逸及精神因素等有关,但目前对不同病因之间的区别缺乏深入研究.痰瘀互结、痹阻肝络是NAFLD的病机共性,但不同阶段之间的具体病机存在差异,目前对此研究不足.NAFLD的治疗有辨证论治、专法专药,以及辨病辨证相结合等,但均缺乏严谨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患者生存质量也不够重视.实验研究集中体现在证候及单味药物治疗机制的研究上,但存在造模方式未体现中医特色,以及中药安全性和中药复方机制研究不足的问题.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