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灵芝孢子粉对长期镉暴露大鼠DNA甲基转移酶和基因p16表达的影响
目的 从基因水平探讨灵芝孢子粉对长期镉暴露大鼠肝组织DNA甲基转移酶(DNMTs)及抑癌基因p16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即正常对照组(C)、单独染镉(Cd)和2个拮抗组[灵芝孢子粉(0.5 g/kg或1.0 g/kg)+ CdCl2,即GCdL和GCdH组].除C组外,所有大鼠隔天腹腔注射CdCl2(2 mg/kg),GCdL和GCdH组每天灌胃灵芝孢子粉混悬液,C组和Cd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实验过程观察动物一般表现并定期称重,分别于30、60和90 d处死动物取肝组织,采用实时RT-PCR法检测DNMTs和基因p16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灵芝孢子粉可诱导镉中毒大鼠DNM-1 mRNA、DNMT-3A mRNA和DNMT-3B mRNA的表达降低,以及基因p16 mRNA表达升高,且呈剂量效应(P<0.05).结论 灵芝孢子粉可预防和治疗长期镉暴露大鼠引起的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DNMTs mRNA和p16 mRNA的表达水平有关.
-
利福平对金属硫蛋白在大鼠肝中的诱导与合成
金属硫蛋白(MT)为机体的一种内源性保护蛋白,可参与对金属的储存、运输、解毒及对自由基的清除等.且可被多种因素诱导合成,锌为其合成的强力诱导剂之一.利福平(RFP)为临床常用抗结核药物之一,对肝脏具有一定作用.在RFP使用中MT在肝脏中浓度变化如何,我们进行了初步探讨.
-
安全性评价试验中Beagle犬校正QT间期的计算分析/成年Beagle犬血液学、血液生化和凝血因子正常参考值的测定/成年猕猴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正常参考指标的测定/川楝子致大鼠肝毒性机制的研究
-
PD98059对乙醛刺激的大鼠肝星状细胞增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特异性MEK1阻断剂PD98059对乙醛刺激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增生及其细胞增生核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用PD98059对乙醛刺激的HSC进行处理,分别以MTT比色、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增生及其细胞增生核抗原表达.结果:PD98059在20μm0l/L时即对HSC增生出现抑制作用(P<0.05,C组0.109±.020 vs B组0.146±0.030),50、100 μm0l/L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P<0.05,D、E组0.081±0.010、0.056±0.020 vs B组0.146±0.030);HSC中PCNA表达也随PD98059剂量增加而减弱(P<0.05,C、D、E组0.62±0.09、0.47±0.04、0.34±0.04 vs B组0.74±0.05)结论:PD98059对HSC增生及细胞增生核抗原表达具有抑制作用,提示Erk信号传导通路是调控肝星状细胞增生的重要通道.
-
复方中药抗氧化剂对局部60Co照射荷瘤大鼠肝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荷瘤大鼠局部放疗引起的肝脏氧化损伤以及复合抗氧化剂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Walker-256肿瘤细胞株接种大鼠皮下,得到实体瘤,摘除实体瘤分割成小块植入大鼠的右后腿皮下,制成大鼠荷瘤模型,将荷瘤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肿瘤模型组、单纯放疗组和抗氧化剂保护组,同时选取正常大鼠作为阴性对照组.抗氧化剂保护组每日给予复合抗氧化剂灌胃,分次对单纯放疗组和抗氧化剂保护组的荷瘤大鼠进行60Co γ射线局部照射4次,每次间隔1 wk,累计剂量为47Gy,后一次照射后7 d,处死大鼠,取血清和肝脏分别测定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谷胱甘肽(GSH)、总抗氧化力(TAC)、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NOS表达和总蛋白含量.结果:与阴性组相比,单纯放疗组GST活性和MDA含量显著升高(479±17 vs 427±59,50.3±1.0 vs46.8±2.3,33.7±8.8 vs 21.4±7.2,P<0.05,P<0.01,P<0.01),抗氧化剂保护组GST活性和MDA较单纯放疗组显著降低(421±36 vs 479±17,47.5±1.0 vs50.3±1.0,21.7±6.8 vs33.7±8.8,P<0.05,P<0.01,P<0.01).单纯放疗组T-SOD、Mn-SOD活性和GSH含量以及TAC显著低于非照射组(39.3±7.0 vs 48.8±2.8,18.7±6.2 vs 28.8±2.5,0.44±0.13vs0.57±0.06,20.7±5.3vs26.5±3.3,P<0.01,P<0.01,P<0.01,P<0.05),而抗氧化剂保护组T-SOD、Mn-SOD活性和GSH含量以及TAC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47.7±4.3vs39.3±7.0,28.2±7.7vs18.7±6.2,0.61±0.22 vs 0.44±0.13,26.3±1.7ys 20.7±5.3,P<0.01,P<0.01,P<0.01,P<0.05).单纯放疗组NO含量和NOS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1.22±0.08vs 0.98±0.15,4.92±0.94 vs 3.63±0.77,P<0.01,P<0.05),抗氧化剂保护组NO含量和NOS活性及表达显著低于单纯放疗组(0.77±0.22vs1.22±0.08,3.62±0.49vs 4.92±0.94,P<0.01,P<0.05).结论;:荷瘤动物局部照射可以引起放疗部位以外的肝脏的氧化损伤,而高效的复合抗氧化剂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以及降低NO含量、NOS活性及表达等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这为临床放疗中大限度减少放疗副作用,根治肿瘤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
Melatonin对大鼠肝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大鼠肝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50只健康♂Wistar大鼠(质量190-210 g,6-7周龄),随机分为褪黑素处理组(Mel)、酒精溶媒对照组(Alc)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均为60 min,之后每组分别按再灌注后30 min、1、6、12、24 h采集标本.M组(20 mg/kg)于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melatonin;A组采取与Mel组相同浓度的酒精液,N组则注射同比例的生理盐水.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及肝组织过氧化的终产物-丙二醛(MDA),对肝组织进行HE染色及ICAM-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Mel组在再灌注后各时点的ALT均显著低于Alc及NS对照组(aP<0.05),且Alc组与NS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Mel组在再灌注后6、12、24h时点的MDA显著低于Alc及NS对照组(aP<0.05),且各时点内Alc组与NS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Mel组在再灌注后12、24 h时点的SOD显著高于Alc及NS对照组(cP<0.05),且各时点内A1c组与NS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Mel组在再灌注后各时点ICAM-1染色的阳性细胞率均显著低于Alc组和NS组(aP<0.05),且每时点内的Alc组与NS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外源性Mel可以抑制再灌注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加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减少肝组织MDA的浓度,抑制肝组织ICAM-1蛋白的表达,对缺血再灌注肝损伤有明确的保护作用.
-
大鼠肝卵圆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目的:观察大鼠肝卵圆细胞的形态学参数、细胞表型及分化演变等生物学特征.方法:建立大鼠肝卵圆细胞增生模型,在肝组织切片上对大鼠肝卵圆细胞进行细胞图像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肝卵圆细胞体积小、外形及胞核为椭圆形;胞质对细胞角蛋白(CK)19,OV6,甲胎蛋白(AFP)及波形蛋白染色呈阳性,对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染色呈阴性,胞核对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呈阳性;在汇管区外周部位可见肝细胞样细胞,CKl9及OV6染色呈阳性.结论:肝卵圆细胞在形态学上明显不同于肝细胞,同时具有胆管细胞及肝细胞的表型;肝细胞样细胞为肝卵圆细胞向肝细胞演变的中间过渡细胞.
-
左旋精氨酸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灌喂精氨酸组(n=12).制备大鼠肝I/R损伤模型,观察损伤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和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L-arg组:ALT、AST、LDH明显下降t分别为3.66,14.28,6.22(P<0.01).MDA含量明显降低(t=3.21,P<0.01),SOD及NO活性明显升高(t=3.71,8.93,P<0.01),组织的病理改变也轻于对照组.结论:左旋精氨酸具有减轻肝I/R引起的肝功损害和脂质过氧化损害,其机制可能与血清NO含量增加有关.
-
实验性履2型糖尿病大鼠肝、肾、胰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
为了研究2型糖尿病的肝脏、肾脏、胰腺的病理特点,我们通过高糖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注射的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肝脏、肾脏、胰腺的病理变化.
-
刺激迷走神经后内毒素血症大鼠不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兴奋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肺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及抗炎因子皮质醇的影响,探讨胆碱能抗炎通路在炎症反应中的初步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迷走神经刺激组、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LPS组、假手术组和LPS组等4组.测定肝、肺TNF-α、血浆皮质醇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结果:静注LPS后,组织中TNF的含量显著升高(高可达15倍),其中肝组织中TNF含量在1.5h达到高峰,2h回落,而肺组织中TNF含量在1h达峰值;假手术组由于未注射LPS,TNF含量变化不明显,但肝、肺组织中TNF含量差异较大,肺组织中TNF含量明显低于肝组织,可能与TNF较多在肝脏合成有关.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LPS组TNF水平较单纯LPS组有所增加;迷走神经刺激组肝组织TNF含量在1h和1.5h、肺组织在各时相点较单纯LPS组和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LPS组显著降低.LPS组血浆皮质醇含量在2h与其余各组相比增高明显;迷走神经刺激组血浆ALT含量显著低于单纯LPS组.结论:迷走神经兴奋能显著降低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肺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助于减轻其全身炎症反应.
-
门静脉高压大鼠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的改变
本研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门静脉高压(PH)大鼠肝、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原mRNA的表达,以探讨其在门静脉高压内脏血流动力学紊乱中的作用.
-
成体大鼠肝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本实验将对大鼠肝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并且长期传代,初步探讨肝干细胞的培养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
肝卵圆细胞分化过程中SDF-1/CXCR4轴的作用研究进展
1956年,Faber在研究大鼠肝癌变机制时首次提出了肝卵圆细胞的概念(hepatic oval cell,HOC),1958年Wilson和Leduc在研究小鼠营养性肝损伤的修复机制中发现,增殖的毛细胆管(终末胆管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可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细胞,于是提出肝内可能存在具有双向或多向分化潜能的肝干细胞,自此许多研究证实成年哺乳动物肝脏存在HOC.
-
肝脏相关NK细胞的调节和抗肿瘤转移作用
NK细胞具有非T或非B淋巴细胞的表型特征,表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 ganularlymphocyte,LGL)形态,是一种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功能的效应细胞,其活性包括抗靶细胞的细胞毒性和产生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Wiltrout等首次从肝脏中分离出NK细胞和发现了NK细胞的特性,表明NK细胞具有细胞毒功能,并报道鼠给予生物反应修饰因子可以增加肝脏NK细胞的数目.钟翠平等[1]也从大鼠肝分离出高纯度的LGL,并证明分离的LGL具有自然杀伤活性.Kmiec 等[2]报道肝相关淋巴细胞(LAL),即Pit细胞或LGL或肝NK细胞,能自发地杀灭各种肿瘤细胞(非MHC限制),这种抗肿瘤活性可以通过分泌IFN-γ来增强.除了这些典型的非TNK细胞介导的效应外,近发现T细胞NK1.1+亚群(NK/T细胞)也在肝脏中起着重要作用.
-
药食兼用之[桔梗]
近代药理和临床医学研究表明,桔梗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皂苷,有抗炎、镇咳、祛痰、抗溃疡、降血压、扩张血管、镇静、镇痛、解热、降血糖、抗胆碱、促进胆酸分泌、抗过敏等广泛作用.桔梗的水或醇提取物均能使家兔血糖下降,连续给药对实验性糖尿病兔的降糖作用更加显著,在用药后降低的肝糖元亦可恢复正常,并能抑制食物性血糖上升.桔梗皂苷还能降低大鼠肝内胆固醇的含量,增加类固醇的排泄.
-
214山柰酚在大鼠肝亚细胞体系和培养的肝细胞中与葡糖醛酸和硫酸的结合物
-
093 多酚制剂Каприм长期服用对大鼠肝生化参数的影响
-
亚低温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细胞损伤的影响
对于亚低温能否在肝脏缺血/再灌注(I/R)后有效地抑制细胞凋亡和坏死,目前未明,本文报告大鼠肝I/R损伤模型上亚低温的研究结果.
-
异丙酚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bcl-2和P53表达的影响
在休克、肝切除手术以及肝脏移植术中均存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可直接影响到疾病的预后、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存活率.大量的氧自由基产生,造成肝细胞线粒体水肿和钙超载,进而发生细胞凋亡;凋亡是细胞程序性的死亡过程,在缺血再灌注期扮演重要的角色[1].Bcl-2基因家族编码的蛋白是缺血再灌注中重要的细胞凋亡调控蛋白,其中bcl-2是抑制凋亡蛋白,主要在胞质中聚集;已发现p53监督着细胞DNA的完整性.
-
FTY720在同种肝细胞移植大鼠中的免疫抑制作用
FTY720是一种新合成的免疫抑制剂,由冬虫夏草提取物中的ISP-1经结构修饰而成,具有突出的免疫抑制功能.本实验旨在评价FTY720在大鼠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功能衰竭时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