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国血管外科医师在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与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处方习惯调查
目的:了解中国血管外科医生在周围动脉疾病(PAD)腔内治疗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中药物处方习惯及其与相关指南的差异。方法对参与2012年第五届中国血管论坛的医生,以问卷的形式,对其临床真实处方习惯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非骨科大手术后VTE的防治策略,PAD腔内治疗后的用药方案及全身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情况。结果155份有效问卷覆盖我国25个省级行政区,其中93.5%来自三级甲等医院,80.6%为血管外科专科医生。对非骨科大手术后高危患者VTE的预防,80.0%的医生采用抗凝药物预防;对外科术后VTE的治疗,76.1%的医生采用严格制动,77.4%的医生采用药物抗凝,11.2%的医生用药疗程符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指南要求的3个月方案。PAD腔内治疗后,采用单药抗血小板、双药抗血小板或三联抗栓(双抗血小板合并抗凝治疗)方案的比例分别为8.4%、72.3%及11.7%,后两者中有39.2%的医生将终过渡为单药抗血小板方案。40.3%的医生对PAD腔内术后采用终身抗栓治疗。西洛他唑(63.5%)及前列环素衍生物(61.4%)是被调查医生在PAD术后除抗栓药物之外常应用的辅助药物。被调查医生对PAD患者吸烟、血脂、血糖进行主动干预的比例分别为90.2%、80.5%及77.3%。结论我国血管病专科医生对VTE的防治用药选择合理,但用药时限与国际指南有较大偏差。同时,我国PAD腔内治疗术后采用联合抗栓药物比例较高,但终身用药比例较低,该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获得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发症研究
临床资料2004年1月~2009年9月收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6例,包含不稳定型心绞痛11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4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48~72岁,平均64岁.所有病例诊断均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资料.患者入院后即限制其活动、减少诱发因素等措施,并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抗凝抗栓药物.
-
脑梗死发病前使用抗栓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前使用抗栓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住院的59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的基础资料、抗栓药物(溶栓、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 CT/ MRI 等影像学资料。按照入院后72 h 复查的影像学结果,将脑梗死发病出血转化的患者入组出血转化组,非出血转化的患者入组非出血转化组是按1:1入组,且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均与出血转化组患者相匹配。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前用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影像学监测到的脑梗死面积、糖尿病史、入院24 h 内的血压、心房颤动;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方法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分析,确定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并对比抗栓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选取5967例病例,符合标准共纳入728例。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脑梗死面积、NIHSS 评分、心房颤动、发病前抗栓药物治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转化组患者发病前进行溶栓治疗以及使用抗凝药物的比率显明显高于非出血转化组( P <0.07)。结论脑梗死面积、NIHSS 评分、心房颤动比率、发病前抗栓药物治疗为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其中发病前进行溶栓治疗、使用抗凝药物与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密切相关,但与预后的远期影响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置入冠状动脉支架房颤患者的三联抗栓治疗
有高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应给予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而已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应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支架血栓形成等心血管事件.因此,对于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房颤患者而言,存在两类抗栓药物不能互相替代,三联抗栓治疗又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两难选择.本文将对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房颤患者如何能够在临床获益的同时又能将出血风险降至低的抗栓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
回眸2009年抗栓药物治疗中的进展与争鸣
抗栓药物的研究进展无疑是2009年心血管病药物治疗学中的大热点,一些抗血小板和抗凝新药纷纷登台亮相,而阿司匹林等药物的老问题再起波澜,令人既感到惊喜、也有几分困惑.一、抗血小板新药
-
起搏器植入围术期抗栓药物应用与术后出血事件的观察
目的 通过观察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围术期不同抗栓治疗方案术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探讨CIED植入围术期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策略.方法 观察2011年12月至2016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医院心内科符合CIED植入适应证并于住院期间成功植入CIED的患者资料,分析术后囊袋血肿等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350例患者,平均年龄23~95(68.3±13.1)岁,男202例(57.7%),其中围术期不中断华法林患者27例(7.7%);低分子肝素(LMWH)桥接抗凝患者61例(17.4%);不中断阿司匹林(ASA)患者17例(4.9%);不中断ASA合用氯吡格雷患者24例(6.9%);围术期停用抗栓药物7 d以上或未应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患者221例(63.1%).需处理的囊袋血肿6例(1.7%),其中非抗栓组1例(0.45%),LMWH组4例(6.55%),ASA组1例(5.88%),华法林组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组无囊袋血肿发生,LMWH组与非抗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余各抗栓亚组与非抗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出血患者体质指数(BMI)低于非出血患者[(19.6±2.3)对(23.2 ± 2.2),P=0.033],较非出血组合并心力衰竭较多(66.7%对7.6%,P<0.001).多因素分析中体型消瘦及LMWH桥接为预测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OR 4.3234,95%CI 1.8319~16.9838)与(OR 3.3901,95%CI 1.8401~18.4390)].结论 ①正在接受华法林、ASA或DAP的患者术前可继续抗栓治疗;②LMWH桥接抗凝增加囊袋血肿发生率,应弃用;③围术期中断抗凝治疗可能增加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④体型消瘦、心力衰竭患者术后易发生出血并发症.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药物进展
我国是脑卒中大国,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可以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根据Framingham研究,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是对照组的5.6倍[1].合理应用抗栓药物有助于显著降低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卒中)的发生率.现就NVAF患者抗栓药物的特点综述如下.
-
村医对缺血性卒中抗栓药物应用知识干预分析
目的 评价村医对缺血性卒中抗栓药物应用知识干预的效果,探索适合村医的培训办法.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问卷,对北流市20个乡镇500例村医进行缺血性卒中抗栓药物应用知识认知调查,然后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介绍抗栓药物种类、用法、不良反应及二级预防抗栓药物应用规范.对照组不培训.半年后用相同问卷再调查.比较两组对药物应用知识了解的效果.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257例和225例村医,干预组干预后对抗栓药物的知识各项指标掌握均显著增高,如同时知晓4个抗栓药物名称(29.57%vs 10.20%,P<0.001),4个不良反应的知晓率(50.58%vs 28.00%,P<0.001),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正确用法知晓率(71.60%vs 36.00%;61.09%vs 24.89%),卒中后抗栓药物应立即使用知晓率(68.48%vs 29.78%,P<0.001),需长期应用知晓率(76.65%vs 34.67%,P<0.001),心瓣膜病应用华法林抗凝(69.65%vs 25.33%,P<0.001),复发性栓塞加抗血小板聚集药物(45.14%vs 26.22%,P<0.001)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缺血性卒中抗栓药物应用知识的培训能有效促进村医对抗栓药物规范使用知识的掌握.
-
抗栓药物对骨整合的影响
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抗栓治疗患者选择种植牙修复口内缺失牙齿.而种植牙成功的关键在于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之间形成良好的骨整合.抗栓药物(如华法林、肝素、阿司匹林、肝素等)对种植牙骨整合的利弊逐渐引起口腔医生的关注,下面针对这一问题作一综述.
-
因子Xa选择性抑制剂戊聚糖钠
因子Xa选择性抑制剂戊聚糖钠是新一代抗栓药物,对抗凝血酶Ⅲ有选择性高亲和力,特异性催化因子Xa失活,产生无因子Ⅱa抑制或抗血小板活性的抗凝血酶作用,从而显著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在预防大型矫形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时,戊聚糖钠皮下用药佳剂量为1.5~3mg,每日一次给药,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在推荐临床剂量2.5mg时,与标准药物依诺肝素一样具有类似的耐受性,但戊聚糖钠不会产生抗体诱导血小板减少的副作用。
关键词: 因子Xa选择性抑制剂 戊聚糖钠左 抗栓药物 -
抗栓药物在预防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抗栓药物在预防缺血性卒中治疗中有重要作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卒中与高剂量同样有效,而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预防非心栓性缺血性卒中一样有效,但其出血并发症明显增多.噻氯匹定预防卒中的效果比阿司匹林好,但伴有较严重的脑出血并发症,其预防卒中的作用并不优于阿司匹林,与后者联用预防复发性卒中并不比其单用更有效.阿司匹林与缓释双嘧达莫联用比单用阿司匹林有效,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几率仅与小剂量阿司匹林相当.
-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栓治疗进展
抗栓药物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目前抗栓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药,本文就这两类药物应用进展做一简要的综述.
-
1例慢性肾病患者抗栓药物治疗的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肾病患者抗栓药物治疗方案。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慢性肾病合并冠心病和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以及华法林的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进行了评估。结果和结论患者病情好转出院,且住院期间未出现出血症状。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在积极抗栓同时,在大程度上保证了用药安全。
-
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策略
心肌再灌注损伤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缺血性心脏病过程中,对心肌造成的进一步损伤。虽然随着经皮PPCI技术及新型抗血小板等抗栓药物的开发使心肌再灌注方案得到不断优化,但当前医学界仍缺乏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方法。因此,需要寻找能预防心肌再灌注损伤并可以作为PPCI辅助治疗的新措施,以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
-
抗栓药物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以及粥样斑块破裂所诱发的急性血栓形成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因素,血小板是惟一参与这两个病理生理过程的血液成分.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抗栓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治疗的近期目标是消除症状,缓解疼痛,防止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远期目标是预防复发,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常见的抗栓药物大体分为血小板抑制剂和抗凝剂.
-
阿司匹林在心房颤动卒中预防中的地位再评价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同正常人群相比,房颤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是正常人的5~6倍,年发生率约为5%.因此,预防卒中对房颤患者尤为重要.阿司匹林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抗栓药物.据统计,英国房颤患者阿司匹林的应用率为44%,日本有31%的房颤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抗栓,在我国房颤患者中,阿司匹林的使用率为37.9%[1-3].然而近年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在房颤抗栓治疗中风险可能大于获益,其在房颤抗栓中的作用还存在争议.
-
抗栓治疗的新进展
近年来,新的抗栓药物不断涌现,新的治疗指征在不断更新,老的抗栓药物也在不断地评价当中.大量循证医学的试验证实了抗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
抗栓治疗对脑出血血肿扩大和再出血的影响
临床医生对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抗栓(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够较为规范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但是对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出血性卒中患者如何应用抗栓治疗尚有很多疑问,例如既往有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患者应用抗栓或抗凝药物是否有可能引发进一步出血?抗栓药物能否促进首次ICH的血肿扩大?既往ICH并具有血栓形成高风险的患者应用抗栓药物预防IS的利弊如何等,这些仍是临床医生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
-
戊聚糖钠--全新的抗栓药物
戊聚糖钠(商品名:Arixtra)是"低聚糖"化学药品家族中的第一个复合物,是赛诺菲-圣德拉堡和欧加农公司发现并研制开发的第一个纯化学合成的抗栓药物,是5个糖链单位的小分子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