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对COPD出院患者电话回访的做法与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a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疾病,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有所下降.我院开展对COPD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出院后电话回访,普及COPD的相关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服药率,提高治疗效果,从而降低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我国人群队列研究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居民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障碍和重性精神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逐渐代替传染性疾病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近年来相关慢性病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每年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3%左右[1]。由于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大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给我国疾病防控、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开展多种慢性病病因学及发病趋势研究,对于疾病的干预和控制意义重大。鉴于队列研究在揭示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和趋势方面的优势,该类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我国人群队列研究具有60余年的历史,所开展的多个大型人群队列在揭示我国居民疾病病因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但仍然落后于医疗体系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挪威、瑞典、德国和英国等)。同时,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以及慢性病发病率迅速攀升,利用队列研究阐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的人群干预方案,对于促进我国人口健康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笔者回顾了我国人群队列研究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了我国目前开展队列研究的优势、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我国今后开展队列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
我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的发展及挑战
随着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全球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2008年全球5700万人死亡,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63%,我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5%,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是慢性病死亡的主要原因[1-2].大量研究证明,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身体活动缺乏等行为生活方式是上述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3-4],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监测,了解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状况、发展趋势及相关危险因素,可为国家制定慢性病防治规划、相关政策和干预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慢性病预防控制的"关口前移"、评估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的效果提供科学证据.
-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的内容与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疾病为主的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挑战.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和干预效果的评估必须依赖于对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只有完善、灵敏的疾病监测系统才能及时掌握与慢性病相关的各种信息,为政府部门 J及时调整卫生政策,确立防治工作重点提供有力依据.
-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与相关性肺炎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常因感染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易产生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因而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探讨COPD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后VAP的发生率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对我科呼吸监护室(RICU)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74例COPD患者进行总结,以寻找防治对策.
-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的规范化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时,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常需接受雾化吸入(以下简称雾吸)治疗来缓解支气管痉挛;但在临床雾吸过程中发现,护理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疗效,部分患者由于护理不规范,出现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增加、人机对抗而不得不停止雾吸.
-
肺气肿外科治疗的历史与现状
肺气肿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终末期肺气肿病人的5年生存率仅为25%左右,目前尚缺少治疗这一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有效的内科治疗.外科治疗肺气肿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但是只有三种有实际的临床意义:肺大疱切除术(bullectomy),肺移植(lung transplantation)和肺减容手术(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LVRS).
-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静脉留置针2种封管液的效果观察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减轻患者痛苦,减少穿刺次数,节省时间、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近年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封管是留置成功的关键,而封管液是确保输液通畅的关键.为了有针对性的选择封管液以达到更好效果,2001年对呼吸内科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分别用2种封管液(生理盐水和肝素钠)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
对构建医院-社区-家庭慢性病延续性护理模式的思考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是指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损害健康和严重危害社会等特点。据WHO报告,2005年全球5800万死亡患者中有3500万死于慢性病,慢性病是导致全球死亡与伤残的主要原因,也占用了多的卫生资源[1]。根据卫生部统计数据,目前中国有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每年1030万各种死亡事件中,85%由慢性病所致,支出占整个疾病经济负担的70%[2]。随着慢性病患者发病率的“井喷”趋势,长期住院治疗不仅不利于患者的身心恢复,而且加重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国内外均有研究显示患病的老年人也更愿意居住在自己家里[3],因此慢性病患者的提前出院逐步成为必然。然而,由于我国出院后尚没有成熟的后续卫生服务,缺乏适当有效的照顾,易遗留身心功能障碍,或因病情严重而再度入院,消耗更多资源[4]。
-
慢性病及其康复
1慢性病发病特点慢性病患病率高是老年人群的一个主要特点[1],约80%的老年人患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病,而且老年人往往同时罹患多种慢性病,对老年人中患病率居前5位的慢性病(高血压、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炎及风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病模式分析表明,心血管疾病的构成比例高.
-
营养在治疗COPD中的作用
目的探索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佐以肠外营养(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即7%凡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患者中符合COPD诊断标准的94例患者,其中男63例,女3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6例,男性37例,女性19例,年龄在42-83岁(平均56.9岁);对照组38例,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龄在44-82岁(平均55.7岁),两组年龄差异无显著性.试验周期10天.观察动脉血气的氧分压(Paq)、二氧化碳分压(hCO>),以及肺功能的第一秒钟呼气流量(FEVl)和用力肺活量(FVC)的治疗前后的变化.两组在试验期间指定用餐,饮食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h02增加高于对照组(4.60±L87、2.38±2.02,P<0.01);Pd:Q显著下降(4.14±1.68、1.31±1.87,P<0.005),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本试验提示COPD患者在有效抗菌素,止咳化痰治疗的基础上配合7%凡命效果更佳.而且经济、方便,临床在广泛应用.肺功能检测在了解肺脏通气、换气和弥散功能为一种无创性、安全性检查项目,对观察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判断预后,指导治疗为较先进可靠的指标.
-
气管导管门齿外长度对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
临床工作中经常会发现许多带气管导管的危重患者经机械通气好转后,停机时查动脉血气分析示二氧化碳分压(PaCO2)正常,但如果带管时间稍长(>30min),特别是老年、婴幼儿和有肺部原发病,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的患者,准备拔管时复查血气分析发现PaCO2升高明显,甚至发生呼吸性酸中毒,造成拔管失败,需再次行呼吸机治疗.为探讨气管导管门齿外管长度对PaCO2的影响,预防呼吸性酸中毒的发生,我们观察了气管导管门齿外管长度对60例带气管导管行机械通气患者PaCO2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1例同期双侧肺气肿肺减容术患者的护理
肺气肿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采用肺减容手术切除部分无功能的肺组织,在减少无用残气量的同时,可以增加胸内负压,使细支气管受弹性回缩力而扩张,以减少呼气阻力.而且膈肌抬高可使其肌纤维预长度增加,收缩力增加,潮气量也随之增加,从而可以明显改善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
-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增加房颤患者中长期全因死亡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对房颤患者中长期全因死亡的影响。
方法:2008-01至2011-04中国20家医院共2023名房颤患者参加了RE-LY房颤注册(世界多地区急诊科心房颤动患者的危险因素,治疗和终点事件),随访时间为1年,终点事件包括死亡、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栓塞及大出血事件。本亚组分析按是否合并COPD将患者分为合并COPD组和未合并COPD组,统计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随访1年的全因死亡率,通过生存分析确定COPD对房颤中长期全因死亡的影响。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诊治的新进展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而受到世界范围重视的疾病,它主要发生在老年.据1965~1998年监测,美国冠心病、中风的病死率逐年下降(分别降低59%及64%),但COPD的病死率却上升达163%,COPD已成为美国第4位的死亡原因.在亚太地区,根据COPD发病率估计模型推算,30岁以上人口患病率为6.3%.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调查,15岁以上农村人口COPD患病率约为3%,40岁以上人口患病率更高.因此COPD被认为是一公共卫生问题,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
比索洛尔治疗高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比索洛尔(康可)是新一代长效高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与支气管、血管平滑肌及调节代谢的β-受体仅有很低的亲和力.
-
盐酸氨溴索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手术患者的应用
近年来盐酸氨溴索(沐舒坦)对呼吸系统的保护作用备受关注.研究表明盐酸氨溴索在呼吸道的保护、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多种作用[1-2].目前,盐酸氨溴索已被广泛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早产儿和新生儿肺部疾病的治疗以及预防老年患者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对盐酸氨溴索在老年COPD患者接受甲状腺手术中的作用进行了观察,以了解盐酸氨溴索在其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
-
一次性吸氧管在雾化吸入中巧用
雾化吸入治疗是将药物或水分散成雾粒或微粒悬浮于气体中,通过吸入的方法进入呼吸道和肺部沉积.该治疗对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扩张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均可迅速、有效和无痛的治疗的作用.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社区规范化防治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病因复杂,临床上认为吸烟和被动吸烟是慢阻肺的主要病因之一,首要治疗原则是通过缓解期的治疗,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彻底消除气道内的炎症和病理产物,从而达到预防COPD的目的。因而社区终将成为COPD防治的主战场。
-
警惕茶碱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相互作用
茶碱是临床常用的平喘药,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及阿奇霉素是临床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呼吸科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的治疗经常会将平喘药与抗感染药物伍用,又如当哮喘病人合并感染时也会将平喘药与抗感染药物伍用.所以茶碱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用的概率还是较大的.茶碱治疗窗窄,易出现毒性反应,某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又影响茶碱的代谢使茶碱的血药浓度升高,使得常规剂量的茶碱易出现中毒反应,所以二者的相互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