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手术配合
腹腔镜技术作为微创外科的代表,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迅速被接受.已在妇产科临床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妇科疾病诊断和治疗模式,同时对手术室护士也提出了更高的护理要求.我院从2003年10月~2005年5月开展腹腔镜治疗输卵管性不孕32例,积累了一定的手术配合经验,现报道如下.
-
肺癌生物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是以手术、化疗、放疗为主.联合生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的综合治疗模式,但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肺癌生物治疗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治疗方法逐渐扩展到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分子靶向治疗[1],为肺癌治疗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本文就肺癌生物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和重新认识,有许多新的理念不断导入肿瘤的临床治疗中,给肿瘤治疗带来希望.新辅助化疗(NAC)就是基于理论、药理学及临床实践等多方面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抗肿瘤治疗模式.
-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综合治疗
随着胆道外科的普遍开展,尤其是近年来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推广应用,以及肝脏外科的广泛开展,胆管损伤的病例比以前有所增加,而胆管损伤的治疗模式也正在从单一的手术方式向着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
-
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
1前言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在千百年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被誉为二十一世纪佳治疗模式--个体化治疗的先驱.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近十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所追求的是临床疾病的诊疗方法都应该遵循充分的科学依据,提供证据和应用证据是它的主要研究内容.被认为是临床实践和决策不可替代的可靠方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比较两者的异同,借鉴循证医学方法,将提高中医学临床决策水准和诊疗水平,促进中医学术进步和现代化进程.
-
分子靶向治疗在食管癌的应用进展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高达90%,发生率与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第四.医学界对早中期食管癌普遍采用手术或放疗为主、化疗为辅的治疗模式,对晚期患者则采用放化疗配合姑息治疗.目前,学者们正在尝试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食管癌.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分子生物学差异,采用封闭受体、抑制血管生成、阻断信号传导等方法作用于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特异性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凋亡,具有有的放矢的特点.
-
中药提取物在治疗脑梗死研究方面的进展
近几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各国的神经病学家非常重视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研究,随着缺血性脑卒中损伤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治疗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不同作用机制的治疗脑缺血药物,正在动物模型上证实能限制脑梗死的范围.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治进展
几十年来,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外科治疗方式变化很大,包括早期胰腺切除在内的积极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间反复变换.这些变化主要是基于某个阶段对疾病发病和演变机理的认识,而每次变化均带来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就目前对疾病的认识而言,以及各病例组之间病情经过的差异,确定统一的临床治疗模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恰当的.
-
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护理体会
腹腔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模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1]>.我科2007年1~6月对妇科患者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脑囊尾蚴病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观察
吡喹酮、阿苯达唑和干芜散已广泛用于脑囊尾蚴病的治疗,但如何合理用药取得好疗效一直在探索之中,为找出一种可推广应用的治疗模式,我们采用上述3种药物6种疗法治疗脑囊尾蚴病1 146例,现总结如下.
-
慢性心力衰竭新的药物治疗策略
就发生率、流行率、发病率、死亡率及医疗费用而言,心力衰竭(HF)仍然是公共重要的医疗健康问题,尽管采用了佳药物治疗,死亡率仍极高,因慢性心力衰竭(CHF)恶化住院患者4年死亡率高达60%.初HF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症状,近10年治疗模式已转变为改善疾病的过程和延长患者生命.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阻滞剂、地高辛和非选择性醛固酮拮抗剂以及近来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已被证实为CHF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对CHF病理生理的进一步了解,新的药物临床试验不断进行,这些新的药物是否能进一步降低CHF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
不同级别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模式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三级甲等医院和基层医院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效果及费用,探讨其差别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320例CAP患者,180例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和门诊的患者作为Ⅰ组;140例来自基层医院的CAP患者作为Ⅱ组,其中95例来自广东省交通医院,45例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平洲分院(目前相当于基层医院).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急诊-留观-院外序贯治疗"(A方案)和"急诊一住院"模式(B方案).比较Ⅰ组和Ⅱ组的全静脉抗生素使用时间,留院时间,5 d内缓解率,治疗失败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死亡率,平均治疗费用,以及采用治疗方案的不同.结果 Ⅰ组5 d内缓解率、治疗失败率及死亡率与Ⅱ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全静脉抗生素使用时间、留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平均治疗费用短于或低于Ⅱ组(P均<0.05).Ⅰ组较多采用A方案治疗(45%);Ⅱ组多采用B方案治疗(85%),仅少数采用A方案治疗(15%).结论 三级甲等医院比基层医院能更趋向于采用非住院方式治疗CAP,在降低费用的同时不影响疗效,且不良反应减少,应在基层医院推广采用"急诊-留观-院外序贯治疗"模式治疗CAP.
-
不同时期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不同时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治疗的疗效.方法 纳入1986年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34例SAP患者,按SAP收治时间的先后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6年1月至1998年8月(早期组,n= 117),第二阶段为1998年9月至2009年10月(近期组,n=117),2组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早期组主要施行手术和药物治疗,近期组施行多种方法联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愈率及死亡率;住院治疗期间假性胰腺14肿、胰腺及胰周脓肿、胰性脑病、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休克发生率:并对2组早期治疗患者的结果以及腹腔积液、胆源性胰腺炎和胰腺及胰周并发症的治疗结果进行分层对比.结果 与早期组比较,近期组的住院时间短(P<0.05)、治愈率高(P<0.001)及死亡率低(P< 0.001).近期组治疗期间假性胰腺囊肿、胰腺及胰周脓肿、胰性脑病、心功能不全、ARF、ARDS及休克发生率均低于旱期组(P<0.05).根据分层对比结果,近期组采用早期治疗以及腹腔积液、胆源性胰腺炎和胰腺及胰周并发症的治愈率均高于早期组(P< 0.001).结论 近年SAP治疗模式的改变明显提高了SAP的治疗效果.
-
快速流程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减轻围手术期应激反应、术后镇痛等一些新理念的涌现,传统外科治疗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一种新的理念正在悄然兴起并日益受到重视,那就是快速流程(fast track,FT),也称为术后加强康复计划(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pro-gram,ERAS program).1999年,丹麦腹部外科医生Henrik Kehlet发现开腹乙状结肠切除术后有效镇痛能加快患者恢复,并于2001年率先提出FT的概念.十年来.FT不断丰富和发展,已成功应用于普通外科、心胸外科以及妇产科领域.
-
子宫内膜癌治疗后的性激素应用
大多数子宫内膜癌确诊时癌灶局限于子宫,因此这些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好,5年生存率超过75%.但因为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治疗模式是全子宫切除术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加手术分期,卵巢切除可导致一系列副反应,如骨质疏松症、冠心病、生殖道萎缩等,子宫内膜癌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
对晚期卵巢癌综合治疗模式的思考
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仍然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高的疾病.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早期诊断的手段与其对治疗的不敏感性.前者使患者自觉有症状而就诊时已届晚期,后者则包括晚期患者由于病变广泛扩展至腹腔而难以达到满意的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optimal primary cytoreductive surgery,OPCS)的程度与对化疗容易耐药等因素.单就治疗而言,满意的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以及术后辅以紫杉醇+铂类药物的化疗是当今治疗晚期卵巢癌的首选模式.但此治疗模式也仅提高了晚期卵巢癌患者的近期缓解率,而5年生存率仍停滞在30%左右[1,2].因此,目前对于晚期卵巢癌患者的手术+化疗的治疗模式仍存在改进与完善的地方.
-
对晚期卵巢癌NACT-IDS治疗模式及化疗疗程数的思考
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由于卵巢解剖位置隐匿,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70%以上的卵巢癌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已届晚期(FIGOⅢ期~Ⅳ期).近年来,尽管治疗手段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预后仍然较差[1].
-
肺鳞癌与肺腺癌的免疫组化指标的诊断及预后意义
肺癌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国,虽然肺癌已是死亡率与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但其发病率仍未达到高峰[1]。随着肺癌治疗手段的改变,近年来疗效有所改善,然而其预后普遍较差,5年生存率约为15%。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占全部肺癌的80%以上,其中大多数组织学类型为腺癌(adenocarcinoma, ADC)(40%-50%)和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QCC)(30%)。NSCLC的治疗原则长期依据以解剖学为基础的TNM分期。随着对肺癌基因背景的认识,更多的理论加入了肺癌治疗选择的依据,例如:抗叶酸化疗药物“培美曲塞”只对肺ADC有效[2],贝伐单抗则应归避用于肺SQCC[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kinase inhibitor, EGFR-TKI)治疗只对有EGFR基因突变者有效[3],克唑替尼只对ALK基因重排的人群有效[4]。因此,肺癌的治疗策略已经从传统的以分期为基础的治疗模式转变为以组织学类型和基因突变为指导的个体化、精准的多学科治疗模式。随着NSCLC的研究进展,更多地依据临床、影像、病理生长类型、基因表达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等特征将NSCLC分成预后不同的多种亚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
放射治疗结合EGFR靶向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
肺癌是全球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约80%的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对于Ⅰ、Ⅱ期及部分选择性的Ⅲ期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遗憾的是临床上仅25~30%的NSCLC可选择根治性手术.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NSCLC,单纯放射治疗或放化疗综合治疗提供了唯一的治愈机会[1],但总的治疗疗效并不理想,5年生存率仅5~10%,后约80%的患者局部复发,60%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这些令人失望的数据促使人们从多种途径寻求更好的治疗模式.
-
非小细胞肺癌的基因芯片研究进展
在发达国家,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在所有癌症中居首位[1].当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5年生存率在8%~12%之间[2].手术治疗仍然是NSCLC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大多数患者的预后并不佳,因为很多患者就诊时病期已是中晚期.这促使我们尝试用低剂量CT扫描来筛查肺部早期恶性肿块,但扫描筛查对患者整体生存率的改善仍不明了[3].由于缺乏有效的筛查方法和治疗模式,我们的视线转向了肺癌的基因学研究.但要想从杂乱的与肿瘤有关的众多基因中区分出哪些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基因改变,哪些是有着很小生物学影响的基因改变却是个很大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一种方法就是使用微阵列技术来检测肿瘤的DNA与mRN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