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银质针松解术后护理体会
银质针松解术是对临床各种原因所致的急且病程较长的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经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且伴有局部软组织僵硬劳损的痹症所开展的治疗手段,它能有效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神经压迫,松解肌肉.并有抗炎的作用,达到长期治愈的效果.2008年应用银质针松解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软组织疼痛,效果显著,该方法被列为疼痛科的重点诊疗项目之一.但对于该疗法的护理尚未有统一的标准.现将4年的护理体会总结一下,与大家共勉.
-
腰椎间盘脱出致尿闭症的中医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髓核组织的突出,纤维环全层破裂后,髓核则脱出纤维环外,有蒂相连即为椎间盘脱出.椎间盘脱出症可突然出现,也可在原有椎间盘突出表现慢性腰腿痛的基础上骤然发生髓核脱出,而引起较为严重的急性腰腿痛或马尾神经压迫.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腰背疼痛,坐骨神经痛,间歇性跛行,马尾综合征(包括腰背痛、感觉减退、大小便功能障碍,小腿和足部肌肉萎缩等),一旦确定马尾神经受损,应尽快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后常有患者下肢感觉减退、大小便排解困难症状无明显改善,这时配以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往往收效甚佳.以中药汤剂口服配合针灸推拿、中频脉冲电、蜡疗治疗马尾神经受损致排尿困难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
病史体检对腰痛性质的判定
腰痛是骨科常见疾患,腰痛、腰腿痛是腰椎管内病变中常见的症候群,臀上神经压迫试验,对判定腰脊神经根受累有明显的特异性,可作为诊断腰椎管内病变的一项临床体征,腰痛有时由于发病原因不清,主诉及症状不一,或有些医生过分依赖X线照片、CT、磁共振、实验室检查等,因此,很难一次做出确切诊断,故病史的详细耐心收集,认真仔细的体格检查,才是任何仪器不能替代的诊断腰痛的重要手段.
-
腓总神经压迫性损伤病人的护理(附2例报告)
在全麻下长时间的同一手术卧位及下肢约束所致腓总神经损伤属压迫性的损伤,其护理至今尚未有报道.我院2000年3月连续发生两例腓总神经损伤,经积极的治疗与护理,随访1年,均已痊愈.现把我们的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
低组脑神经相关解剖与血管压迫性病变的MRI
低组脑神经包括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副神经(Ⅺ)和舌下神经(Ⅻ),起自延髓、橄榄后沟或前沟的不同平面,椎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纡曲、冗长对上述不同脑神经的压迫能够引起亢进性功能障碍,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手术对这类疾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1].MRI薄层扫描能够同时显示脑干-延髓、部分低组脑神经、血管及其相互关系,对于血管性病变、血管-神经压迫性病变及神经本身的微小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目前枕骨大孔区病变理想的影像学诊断方法[2].
-
成人脊柱侧凸中冠状面失平衡的影像学评价
成人脊柱侧凸( adult scoliosis )是指骨骼发育成熟后(年龄>20岁),冠状面Cobb角大于10°的脊柱畸形,主要包括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 degenerative scoliosis , DS )和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1]。不管哪一种成人脊柱侧凸,随着病情的发展均可能出现脊柱畸形程度进展、脊柱三维平面失平衡以及神经压迫等临床表现[2]。近年来,在成人脊柱侧凸的研究中,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相关的研究较多,部分研究结果认为冠状面失平衡与成人脊柱侧凸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无明显相关性,而与矢状面平衡的关系密切[1,3-6]。但是,成人脊柱侧凸患者中冠状面失平衡常见,发生率高[7],而且冠状面失平衡与躯体姿势平衡、脊柱的总体平衡、神经根性症状的发生机制、发展以及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均有密切关系[8-9]。作为脊柱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成人脊柱侧凸冠状面平衡的研究必不可少。本文就目前文献报道的评价成人脊柱侧凸冠状面失平衡的影像学参数、测量方法及其意义作一综述。
-
急诊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截瘫AF内固定临床体会
胸腰椎爆裂骨折是椎体压缩骨折的一种特殊形式,约占脊柱骨折的20% ~25%,多为强大暴力加上轴向压力和不同程度的屈曲或旋转力作用下造成的脊柱损伤:椎体崩解塌陷、椎管受压和脊柱不稳,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或马尾、神经根损伤,引起截瘫、疼痛以及残疾,给患者的生理、心理、经济及社会功能等方面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故胸腰椎爆裂骨折属不稳定骨折,常需手术应用内固定辅助重建脊柱稳定性[1] ,其目的在于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矫正脊柱畸形,恢复压缩椎体高度和恢复脊柱正常序列,解除脊髓神经压迫,恢复和扩大椎管管径,进而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使患者能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2] .
-
腕管综合征高频超声表现
腕管综合征系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到压迫引起的手指麻木等神经症状,是周围神经中常见的卡压症之一.以往以电生理检查及临床表现为诊断依据,但电生理检查不能提供神经压迫所致形态学改变的信息[1],高频超声可发现外周神经形态学改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2].
-
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
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长和流动性增加,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的出现与扩散[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流行,全球结核疫情呈恶化趋势,结核病患者逐年增多.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中骨与关节结核常见部位,约占50%~60%[2];其中椎体结核约占99%.如诊治不及时,易累及椎管,产生脊髓、神经压迫,截瘫率高达10%左右,对患者、社会和家庭均造成沉重经济和精神负担.因而脊柱结核早期诊治在整个结核病的防治中占有重要位置,应引起高度重视.
-
老年骨质疏松与恶性肿瘤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的MRI鉴别诊断
椎体骨质疏松和椎体恶性肿瘤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两者均可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病变累及一节或多节椎体,多有腰背部疼痛、神经压迫等症状,临床上鉴别困难.MRI有助于椎体骨质疏松和恶性肿瘤引发椎体压缩的鉴别.我们回顾分析两者的MRI特征,现报道如下.
-
胸骨后甲状腺肿合并急性呼吸道梗阻的临床应对措施
胸骨后甲状腺肿是一类具有明确手术指征的甲状腺外科疾病,因其位置和形态特殊,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气管推移和压迫,致使气道变形狭窄,多数患者表现为渐进性可以耐受的呼吸不畅,仅少数因癌变或囊内出血肿块在短期内迅速长大,而出现以呼吸困难或窘迫为首发表现.尽早手术解除气道、神经压迫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根本途径,但往往因缺乏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评估,而给临床医师带来不可预知的手术风险.近期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成功治愈1例胸骨后甲状腺肿合并急性呼吸道梗阻患者,现将其中诊治经验和体会报道如下.
-
骶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骶骨骨折发病率不高,但在临床诊治中很容易漏诊.骨盆环后部的骨-韧带复合结构是躯干与下肢负荷传递的枢纽,其功能占整个骨盆功能的60%[1].作为骨盆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骶骨骨折可能对骨盆的稳定性产生损害,其治疗效果对骨盆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其治疗包括复位、恢复骨盆的稳定性及解除或避免神经压迫.骶骨骨折的正确治疗需要了解骶骨的解剖、生物力学及创伤机制,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固定.对于不稳定的骶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出现了多种固定方法,究竟选用何种方法治疗争论较多.但无论如何,术前内固定物的选择、术中固定的实施及术后康复都需要根据生物力学情况进行确定方案,故有必要对骶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进行了解.
-
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植入材料和方法的研究进展
前路颈椎的显露方法早可追溯到1895年神经外科专家Chipault未曾发表的专题论文中.1954年矫形外科专家Smith和Robinson首先报道了颈椎前路椎体间自体髂骨移植,通过植骨块撑开变窄的椎体间隙和神经根孔,解除神经压迫,并使椎体间融合,消除因椎骨运动造成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在无任何交流和沟通的情况下,神经外科专家Cloward也于1956年独立报道了颈椎前路椎体间自体髂骨移植植骨融合的手术方法.二者的不同在于后者侧重于切除产生脊髓和神经压迫的骨赘和退变的间盘组织,在解除神经受压症状的同时作椎体间植骨融合.它们均被现代矫形外科和神经外科公认为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的经典手术方法,并一直沿用至今.以后国内外学者虽然对前路颈椎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方法有所改进,但他们更多地致力于植骨融合佳材料的研究,如自体骨移植、冻干异体骨、异种骨移植到自然和人工合成骨替代材料移植的研究,同时探讨提高融合率和保证以及增进融合的方法,如改进植入材料的结构和形状、附加内固定系统的应用以及重组骨形成蛋白因子的复合应用等,现就其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
经椎间孔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治疗是解除神经压迫、改善症状的有效手段.传统开放后路减压手术创伤较大,住院时间较长,费用较高;对术者而言,冈椎间盘突出复发需再次手术时,初次手术后形成的瘢痕也是不小的挑战.经椎间孔内窥镜技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urgery,TES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椎间孔入路的微创脊柱外科手术方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较多,相对传统术式具有很大优势,在此对这一技术近年的进展综述如下.
-
椎管环形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
伴有脊髓损伤的脊柱爆裂骨折行单纯椎板切除减压后,常因椎体后缘骨折块的存在,使神经压迫得不到完全解除.前路侧前方椎管减压同样很难解除来自脊髓后方的压迫.1993年以来,作者采用后路椎管环形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53例,报告如下.
-
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价值
脊柱退变性疾病,尤其是严重的颈腰椎退变性疾病,可引起骨质增生、椎管狭窄、脊柱不稳和脊柱畸形等,导致神经压迫,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往往需行手术治疗.目前,对这一类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脊柱减压融合术和非融合术.近年来,关于脊柱减压融合术和非融合术在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中的价值存在较大争论.
-
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几个问题
目前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常见部位,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首位,发病年龄以20~30岁的青年为高峰.其中绝大多数为椎体结核,如诊治不及时,极易累及椎管,产生脊髓、神经压迫.因而脊柱结核早期诊断在整个骨关节结核的防治中占有重要位置.现就目前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几个问题作一讨论.
-
En bloc手术能否提高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生存期?
脊柱是转移性肿瘤常累及的部位,未经治疗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7(3~16)个月,若肿瘤侵犯到硬脊膜者生存期仅有3~6个月[1].对于脊柱转移性肿瘤,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放疗、化疗或免疫等综合手段进行干预.手术目的在于缓解疼痛、解除脊髓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对脊柱畸形截骨矫治及退行性脊柱畸形治疗的认识
任何原因造成的脊柱畸形不仅可影响患者的体态和心理健康,同时可对患者的身体机能造成危害,严重者可因伴发脊髓或神经功能障碍导致不同程度的残废.因此脊柱畸形大多需要外科干预已成共识.手术治疗目的是在尽可能矫正畸形的同时,解除神经压迫,恢复脊柱的稳定性,纠正可能同时存在的脊柱失平衡等.故脊柱畸形矫治手术涉及的问题较多,需要每一位术者术前认真设计与思考.笔者就脊柱畸形的截骨矫正及退行性脊柱畸形治疗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同道们参考.
-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的手术入路问题
抗结核药物化疗是治疗脊柱结核和防止其复发的重要措施,相当部分患者可通过药物化疗而治愈.但单纯药物治疗并不能阻止脊柱结核畸形进展,Rajasekaran 等[1]研究发现,非手术治疗的儿童脊柱结核患者中约有39%的病例后凸继续进展,部分患者即使疾病治愈脊柱畸形仍加重.自从Hodgson和Stock在1956年报道单纯前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以后,Hodgson的"香港术式"以及后来改进的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成为了治疗脊柱结核的标准术式.对于巨大死骨、脓肿,窦道形成、椎体破坏严重脊柱不稳、严重后凸畸形及截瘫患者应在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积极手术治疗,其目的在于彻底清除结核病灶、解除脊髓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预防和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目前脊柱结核手术可选择前方入路、后方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具体如何选择,应根据病变部位、病变累及范围、畸形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