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
资料与方法2004年10月~2008年10月因髋关节病变入院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60~81岁,平均68.5岁.股骨颈骨折29例,股骨头坏死17例.其中全髋30例,半髋16例.术后按常规给予"丁"字鞋固定患肢于外展中立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消肿、镇痛处理.术后3~7天开始针对病人具体情况进行有规律的康复训练和康复护理,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分阶段按步骤进行,如给予下肢CPM功能锻炼,站立训练,6周后扶双或单拐下地行走,后脱拐行走.
-
新型多功能骨科体位垫的制作及应用
骨科患者术后体位要求严格,髋关节置换术后我们通常用棉被置于患者双腿中间以保持外展中立位,颈椎术后的患者翻身时用病房的枕头垫,目前尚无专门的医用器材用于术后体位的保持,为此我科研制了用记忆绵作为材料的多功能体位枕。
-
使用外展枕时应注意正确处理躯干和下肢的关系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为了防止股骨头脱出,要求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15~30°.临床上常用皮牵引和穿丁字鞋防止患肢内旋或外旋,但保持肢体外展位缺乏舒适有效的方法.雷小容等[1]研制了梯形外展枕,患者平卧或翻身时对肢体有阻挡和支持作用,能帮助患肢维持外展体位.
-
改进式防旋鞋的制作及在辅助下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功能锻炼是治愈骨折的关键环节之一,针对人工髋、膝关节置换、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以及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常规穿防旋鞋能起到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足内旋外旋,避免假体脱位、垂足畸形的作用[1]。为此,笔者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了防旋鞋的构造,辅助卧床肌肉无力的老年患者、伴有阿尔茨海默病或腓总神经损伤无法自主活动的患者进行主动功能锻炼,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增强下肢肌力,预防及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利用防旋鞋自身优势还能有效避免功能锻炼不当所造成内固定物的松动,改进后充分发挥了防旋鞋的功效。现介绍如下。
-
介绍一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翻身方法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为了防止假体脱位,要求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15°~30°.传统的护理方法是患肢皮牵引或穿"丁"字鞋,这对防止假体脱位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体位更换受到限制,患者感觉不舒适,易发生压疮等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皮肤弹性减退、血液循环不良、运动能力减弱.我科在借鉴国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探索出一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翻身方法.2006年4月~2007年12月,对58例60岁以上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定时翻身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
可调节下肢外展抬高架的设计与应用
目前,在医院的骨科病房,患者因下肢骨折、骨折手术后或关节置换手术后需要将患肢放于外展中立抬高位时,护士往往需要使用一个普通枕头或一种“梯形枕”来放置患肢.普通枕头往往不能达到有效的外展角度或角度容易改变影响放置效果,且普通枕头不能满足患肢抬高的高度要求;使用“梯形枕”往往因枕头太大而使用不便,也不易收纳、存放,不能同时满足肢体抬高的需要而造成应用受限.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应保持患肢的特殊体位,仰卧位双膝间垫枕头,保持髋关节外展中立位,防止髋关节内收内旋造成脱位[1].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患肢需要取外展30°中立位,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疼痛.我们设计了一种可调节下肢外展抬高架,使用该架可以同时满足患肢外展和抬高的要求,使用时可将患肢放在架上的海绵垫上,达到抬高和外展的目的,架上的海绵垫有套保护,使患者感觉舒适,用后及时清洗,防止交叉感染,符合医院感染防控要求.
-
自制梯形防旋枕
髋关节置换术、股骨颈骨折及髋部骨折病人为防止髋关节内收或者外旋,需要保持外展中立位.常规方法是穿上防旋鞋,但是临床应用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鞋子透气性不好,特别是夏天出汗多,易引起脚臭和足底及足跖压红甚至压疮;二是不利于观察足跖末梢血液循环,需反复穿与脱,给病人带来不适,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量.
-
介绍一种自制防旋鞋
骨科髋关节置换术、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及髋部骨折病人,为了防止髋关节外旋和内收,应保持外展中立位.因此,自制辅助制动装置--防旋鞋,收到良好效果.
-
自制防旋鞋
股骨颈、股骨粗隆骨折病人入院后行牵引或内固定术后为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均须穿防旋鞋.目前一些中小型医院通常未准备制式防旋鞋,病人家属必须自己准备.为方便病人,我科自制了一种防旋鞋,使用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
介绍一种简易防旋装置
髋关节脱位、股骨颈骨折病人术后常需穿防旋鞋,以保持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但临床使用的防旋鞋常因不合脚或鞋底太软等,不能起到很好的防旋作用.现设计出一种简易防旋装置,经临床71例使用,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前进行心理护理,预防卧床和牵引并发症,术后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进行康复训练.结果:37例病人术后10 d 100 %能扶拐行走,术后6个月35例完全恢复正常生活,2例生活大部分自理,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老年人粗隆间骨折的治疗
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使更多的人们享有高龄.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加,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过去,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多采用于保守治疗,如下肢穿矫形鞋外展中立位牵引卧床治疗,此需要长时间的卧床,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近年来内固定治疗的广泛应用,对老年人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越来越趋向于手术治疗.作者复习1996年2月至2001年2月期间住院患者共30例,现将其治疗特点和治疗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
可调式露趾防旋鞋的研制及效果观察
为了保证髋关节置换,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肢的正确位置,防止骨折断端旋转移位、髋关节脱位、畸形愈合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弥补过去穿"上"形鞋的缺点及不足,笔者在实践中研制出一种新型可调式并带有弹力装置的露趾防旋鞋.2004年4月-2005年8月,对本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需要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的120例患者进行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髋关节置换的手术越来越多.术后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也起若非常重要的作用.1术后护理:术后返回病房后,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全身病情外,要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提位: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患肢外展30℃,足尖向上,髋关节、膝关节各屈曲30℃),在两腿之间安放枕头,必要是可穿钉子鞋固定.为避免长期同一姿势所致不适,可以适当仰卧与健侧倾斜卧位交替,注意健侧卧位时两腿间和后背垫软枕以保持患肢中立位.
-
骨外科丁字鞋防旋鞋的改进及应用
在骨外科,丁字防旋鞋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头、股骨颈骨折或合并腓总神经损伤者及人工髋关节[1]、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等需要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的患者,均需常规穿丁字鞋固定患肢以防足下垂、足内旋、足外旋、关节僵直和肌肉萎缩[1]、假体脱位、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所以丁字防旋鞋在骨科下肢疾患患者康复过程中具有长期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丁字鞋存在鞋子形状及材料选择不良、固定不稳易脱落、长期使用容易产生压疮、功能锻炼不灵活、不利于医护人员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血液循环等情况的缺点.据此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防旋鞋进行多次改进,杜绝了以上缺点,临床使用效果满意,现将改进后的新式防旋鞋介绍如下,以利于应用.
-
新型搁脚垫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
为了促进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早日康复,使用搁脚垫对下肢关节进行妥善固定是巩固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我科于2004年4月,自行设计并委托上海志浩骨科器械有限公司制作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专用新型搁脚垫.经临床使用86例,患者下肢肿胀时限明显缩短,达到膝关节伸直功能位,临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材料制作将软硬海绵混合制作梯形状,外部用PV革缝制而成,下缘长26 cm,上缘长14 cm,高30 cm,弧形凹槽制成高22~15 cm的斜形坡度.2使用方法患者术后回病房后即将患肢伸直搁于搁脚垫上,使膝关节悬空下沉,脚跟外露,处于外展中立位.
-
双动式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本组病人76例,年龄34~77岁,GardenⅠ型11例,Ⅱ型26例,Ⅲ型32例,Ⅳ型7例;其中头下型4例,头颈型42例,基底型29例。全部病例均在入院后24h内行皮牵或骨牵,行早期无损伤复位。电视X光下进行手术,经皮打入2根骨圆针,一前一后固定股骨头端,于大转子下方做一5cm长纵切口,显露股骨,由转子下端偏后方在强低位紧靠股骨矩钻入一导针,经骨折线至股骨头关节面下0.5cm处,以导针外露端凿一骨窗,循导针拧入螺钉,拔除固定针及导针,缝合切口。患肢穿“T”字鞋保持外展中立位。
-
尿激酶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栓塞的观察护理
深静脉栓塞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髋置换术由于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可激活全身凝血系统,使血液凝固性增高;同时血管壁受损,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促血栓形成作用增强;术后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以及组织水肿压迫深静脉,静脉血回流缓慢,故易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尿激酶(urokinase)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应用于临床的溶栓药物,其疗效确切显著,能使50%~80%的血栓闭塞的血管重新开放,常常用于治疗深静脉栓塞(DVT).
-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查房
护士长:今天,我们对40床病人进行护理查房,先请责任护士介绍病史及实地查看病人的病情.责任护士甲:患者,陈某,男,58岁.因跌伤致右髋部疼痛,活动不便10天于8月3日8时门诊以右股骨颈骨折收住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0天不慎跌倒,右侧臀部着地,当即感右髋部疼痛,但能忍受并能坚持行走,故未治疗,近日因疼痛加重而来院就诊,X线平片示右股骨颈骨折.查体一般情况好,右下肢外旋短缩畸形,右腹股沟压痛,纵向叩击痛阳性,右髋关节屈伸受限.X线片提示右股骨颈(经颈型)骨折.入院后给穿丁字鞋固定保持外展中立位牵引.
-
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1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查房记录
护士长:今天我们结合这位病人的病情,讨论一下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护理,首先请责任护士介绍病情,请主管护师给大家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后大家共同讨论对此病应如何防治及护理。 责任护士:患者女,70岁,因不慎摔伤左髋部致局部肿胀、疼痛、功能活动受限,经拍片诊为左侧股骨颈骨折,于1999年12月6日入院。查体T、P、R、BP均正常,符合手术指征,于12月8日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3天,病人出现高热,患肢肿胀,疼痛明显,肢体发冷,紫绀,浅静脉曲张,胫后动脉波动消失。 王主管护师:血栓形成原因有3点。①静脉血流缓慢:手术中由于麻醉药的使用,使周围静脉扩张,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中使用止血带,手术后所采取制动体位(外展中立位,穿丁字鞋)卧床休息等,都可使静脉血流缓慢,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②静脉内膜损伤:多数病人突遭暴力打击,下肢手术的机械性刺激(如拉钩损伤、手术时关节复位静脉受牵拉、扭曲等)导致静脉内膜损伤,进而继发激活凝血系统,并吸附大量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是诱发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此外,术中、术后静脉输液时针头反复穿刺对局部血管造成损伤也是原因之一。另外,化学性损伤亦可造成静脉壁损伤,如术中、术后静脉注入了各种刺激性强的药物,或高渗溶液,都可诱发血栓形成,此病人术后应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③血液的高凝状态:手术的激惹反应引起血小板增加,凝血时间加速。手术能使组织中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因子下降,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因子抑制物水平增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处于关闭状态,加之术前禁饮食,术中、术后输血都为血液的高凝状态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