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干扰素抵抗与JAK/STAT信号通道系统
干扰素(interfferon,IFN)是人体受到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族蛋白质类,可作用于其它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发现IFN并证实其有抗病毒活性,近来还发现IFN具有抑制某些细胞生长、免疫调节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影响细胞分化和机体的发育等作用.目前IFN是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主要药物,然而慢性乙肝患者采用IFN治疗后出现持续性反应率不高,HBeAg阴转率约为30%[1],IFN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持续反应率也仅仅约为54%~56%[2].IFN疗效主要和机体免疫耐受、病毒基因变异、细胞内病毒基因整合、IFN抗体产生等有关,IFN抵抗(IFN resis-tance)出现的原因包括了宿主、病毒和IFN三方面因素,目前IFN抵抗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
HIV疫苗的研制进展
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该属病毒因其保护性机制尚未明确、病毒基因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变异率高、病毒常通过黏膜传播及病毒可直接侵犯免疫系统等特点,使得疫苗的研制难度大大增加.有关艾滋病疫苗效果的评价有3项指标:①能产生不同血清型的中和抗体;②CTL能特异地破坏感染细胞;③免疫过的黑猩猩对试验性感染有抵抗力.目前研制HIV疫苗的方法主要为以下6种.
-
乙型肝炎病毒DNA整合的机制及后果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关于HBV DNA与肝细胞基因组DNA之间的整合,在HCC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30 a的积累,形成了一整套研究HBV DNA整合有效的研究技术.参与整合的HBV DNA片段大小不等,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编码反式调节蛋白的基因区段,如X基因和羧基末端截短的表面抗原中蛋白的编码基因等.关于HBV DNA整合位点也没有明确的特异性位点.HBV DNA与肝细胞基因组DNA整合之后,引起了肝细胞染色体的不稳定性,甚至导致染色体的异常转位.整合的HBV DNA可通过调节基因序列启动指导细胞恶性转化的相关基因,同时HBV DNA整合的基因片段编码的反式激活蛋白可激活细胞生长及恶性转化的基因,导致正常肝细胞的恶性转化.与HBV DNA基因整合相关蛋白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包括15AB结合蛋白、小鼠上游结合因子结合蛋白、DNA结合蛋白A、整合序列结合蛋白3以及转录因子阴和阳1蛋白有关.关于HBV DNA整合机制和后果的研究,必将进一步阐明HCC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探索新型的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奠定基础.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整合机制及对宿主的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整合在其致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就该领域内目前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双自杀基因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研究
我们将2种重要的自杀基因TK与CD基因整合在一起,以脂质体和逆转录病毒为载体,介导转入肝癌细胞HCC-9903[1],大限度地消除肿瘤细胞对治疗药物的耐药性;同时,降低前药的毒副作用.
-
CDglyTK双自杀基因腺病毒系统的构建及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杀伤作用
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TK)基因和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CD)基因整合形成的双自杀基因CDglyTK,通过适当的载体导入靶细胞内,同时给予两种基因前体药物,前体药物在自杀基因表达产物作用下转化为有毒性的代谢产物,通过干扰DNA和RNA的合成抑制细胞增殖,促进靶细胞凋亡.我们利用改良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CDglyTK双自杀基因的腺病毒,并观察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杀伤效应,为进一步研究重组CDglyTK双自杀基因对瘢痕疙瘩的治疗作用提供依据.
-
周期蛋白A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周期蛋白A(cyclin A)在原发性肝癌(HCC)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 x基因整合之间的关系. 方法分别采用PCR、RT-PCR、Western blot检测HCC 及其相邻非肿瘤组织中的cyclin A基因、mR 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HCC标本中HBx基因的整合. 结果 35例HCC标本中,cyclin A基因扩增率为2.8%(1/35),mRNA过表达率为45.7%(16/35), 蛋白过表达率为60.0%(21/35).cyclin A蛋白过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以及 HBx基因整合之间存在统计学联系.结论 cyclin A的表达失控在肝细胞癌变的早期发生,可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影响肝细胞正常细胞周期的重要途径之一.
-
抗丙型肝炎病毒药物治疗失败与丙型肝炎病毒耐药性
20世纪80年代早期,艾滋病的蔓延促进了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市场出现了针对不同靶点和机制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然而很快,病毒的耐药性就成为了长期抗病毒治疗的主要问题.丙型肝炎病毒(HCV)与艾滋病病毒(HIV)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与HIV不同,HCV的繁殖是在细胞质中完成的,没有与宿主基因整合或使感染细胞表型发生持久改变.因此HCV感染是可以治愈的.
-
反义IL-5重组腺相关病毒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asIL-5/rAAV的构建和转染
IL-5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哮喘大鼠CD4+T淋巴细胞IL-5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抑制效率近60%[1].在基因治疗的载体工具中,腺相关病毒(AAV)具有很多优点,它几乎不会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并可将目的基因整合到染色体上,使外源基因可以长期表达,因而在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运用[2,3].我们构建了插入反义IL-5序列的重组腺相关病毒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asIL-5/rAAV,并观察转染该质粒对哮喘大鼠CD4+T淋巴细胞IL-5 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人乳头瘤病毒在舌癌细胞中存在状态分析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在舌癌细胞中存在的形式,以分析该病毒在舌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Southern blot杂交技术对20例新鲜舌癌组织进行HPV16型基因组DNA存在状态分析。结果:20例舌癌中有5例检测出HPV16病毒基因序列,该病毒在舌癌中主要以游离形式存在于细胞基因组之外。结论:HPV16在舌癌发生中的作用不是通过病毒基因与细胞基因组整合产生的。推测HPV某些基因产物与靶细胞某些基因相互作用可能是该病毒致病的途径。
-
乙肝病毒整合在肝癌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乙肝病毒(HBV)基因与宿主肝细胞基因组发生整合是肝细胞癌(HCC)进化过程中的常见现象.HBV慢性感染导致HBV变异、HBV整合以及宿主体内炎症微环境改变,这些改变为HCC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进化“土壤”.近期兴起的二代测序技术为了解HCC中HBV的整合机制提供了更好的途径.本文就HBV整合特点和方式,及整合对宿主、病毒基因组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阐述HBV整合与HCC致癌的相关性.
-
新疆Kaposi肉瘤组织中人类疱疹病毒8型潜伏期相关核抗原的检测
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又称为Kaposi肉瘤相关疱疹病毒,与Kaposi肉瘤相关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2].HHV-8潜伏期相关核抗原(LANA)是HHV-8的开放阅读框73(ORF73)编码的一种病毒衣壳蛋白,潜伏感染状态病毒稳定表达LANA,它在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抑制P53蛋白转录活性,因其较好的表达稳定性和特异性常用来检测HHV-8的感染状态.我们用免疫组化方法在43例新疆Kaposi肉瘤石蜡组织中检测了LAN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了在Kaposi肉瘤发病中的作用.
-
大肠杆菌O157噬菌体中vt2基因A、B亚单位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982年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首次报道了由一种罕见的大肠杆菌血清型即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此后的20多年中由O157所致的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散发和暴发,尤其以1996年在日本的暴发流行为大家熟知,我国也有从患者、畜禽及肉制品中分离到该菌的报道.已知Vero毒素(Verotoxin,VTs)为该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包括两类生物学特性相似而理化特性及免疫学特性有很大差异的VT1和VT2.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临床分离的高毒力O157:H7菌株都单独或联合表达VT2毒素,因此对大肠杆菌O157的vt2毒力基因的研究是尤为重要.据报道编码VT2毒素的基因可能位于温和噬菌体上(编码VT的噬菌体称为VT噬菌体),这些噬菌体具有毒力传递能力,感染宿主菌后能将噬菌体基因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使宿主菌获得产生相应毒素的能力.国外已有不少有关携带毒力基因噬菌体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对大肠杆菌O157的vt研究均集中在检测为主,而未涉及VT噬菌体.因此本文开展了大肠杆菌O157菌株诱导释放的噬菌体中vt基因的研究.
-
高危型HPV DNA与宿主基因整合及致癌机理的相关研究进展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 HR-HPV)在宫颈癌变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随着病变的进展,HR-HPV DNA与宿主基因整合频率逐渐增加. HR-HPV的整合导致宿主染色体不稳定,HPV基因的插入引起附近位点基因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些与宫颈癌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目前对于HPV致癌更详尽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综合分析了HR-HPV DNA与宿主基因的整合及致癌机理的相关研究. 总结其主要机理有:(1)整合导致整合部位基因结构的改变及功能的丢失;(2)引起宿主抑癌基因的失活和致癌基因的激活;(3)整合可导致宿主基因的重排及影响细胞内启动子序列甲基化和miRNA的水平.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整合及对宿主的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1-2].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HBV DNA的检出率可高达40%~50%,且以整合型为主,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整合入肝细胞基因组被认为是肝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本文将对乙型肝炎病毒不同感染阶段的整合、整合的病毒分子、在宿主细胞基因组上的整合位点及整合机制分别进行阐述.
-
巨细胞病毒致病研究新进展
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 virus HCMV)属疱疹病毒科亚属,又称疱疹病毒5型,核心为双股线形DNA病毒.巨细胞病毒(CMV)具有高度种属特异性和潜伏-活化的特性.侵入人体状况有下列几种:(1)潜伏状态,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内,不表达病毒抗原和装配病毒颗粒随细胞基因复制而转移到子代细胞内.(2)产毒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病变,形成宿主细胞核内和胞浆包涵体,致细胞溶解死亡.(3)不全感染,靶细胞功能发生障碍,而无或极少细胞病变.(4)导致宿主细胞转化,可能参与致癌机制.产毒感染和潜伏感染可互相转变[1].
-
利用基因敲入技术在肝癌细胞系中稳定表达HBV的X抗原
目的 利用基因诱捕载体整合到人类肝癌细胞系SMMC7721细胞的染色体基因中,建立稳定表达HBx蛋白的细胞系.方法 通过电击转染将基因诱捕载体pU17导入人类肝癌细胞系SMMC7721细胞,经G418筛选,报告基凶X-gal染色,PCR,Western印迹等方法检测HBx DNA的存在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得到永久性高表达诱捕载体报告基因X-gal的阳性克隆;用Cre-LoxP置换系统,将构建好的HBx全长片段与诱捕载体的报告基因部分交换,HBx伞长片段完整地整合在SMMC7721细胞的染色体基因中,并能从该细胞系中检测到HBx抗原.结论 本实验提供了一种新的稳定表达蛋白的方法.该细胞系为制备、纯化X抗原和研究X基因调控提供了实验材料.
关键词: Cre-LoxP置换系统 HBX抗原 基因整合 -
人bcl-xL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的整合和表达
目的 研究人bcl-xL基因在显微注射所产生的子代小鼠中的整合、转录和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PCR和Southern blot方法检测人bcl-xL基因在小鼠体内的整合;RT-PCR方法检测它们的bcl-xL mRNA水平;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目的 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显微注射所产生的转基因小鼠中,有4只为Southern blot检测阳性,并且在这4只小鼠及其子代中均检测到人bcl-xL的mRNA和过表达的目的 蛋白.结论 由于在这些小鼠中既有外源基因的整合,又有其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所以,它们是真正的转基因动物.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性疫苗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全世界大约有3.5亿的慢性HBV携带者[1].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其中HBV携带者约1.2亿人,25%的HBV携带者将死于乙肝相关疾病(门脉高压,肝功能衰竭和肝癌).闻玉梅等于1986年发现我国90%以上的乙肝患者肝内无病毒基因整合[2],提示乙型肝炎有治愈的可能.然而目前抗病毒治疗上常用的两个药物是干扰素和拉米呋啶,前者能使1/3的患者有持续性反应[3],拉米呋啶能迅速抑制病毒复制,但是停药后易反跳,用药后导致变异株的产生[4],两种药物治疗均使病毒进入低复制状态.因此,为了治愈乙型肝炎,需要探索其他的治疗途径.近年来,由于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的新进展等使得利用疫苗来治疗慢性HBV感染成为研究的热点[5].
-
糖尿病基因治疗的真与假
基因治疗系指用正常的基因整合入细胞,以校正和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从广义上来讲,将某种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细胞内,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之方法,称为基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