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女性每天喝牛奶超3杯患粉刺几率提高22%
研究人员称,每天喝两杯以上脱脂牛奶的女性,面部长粉刺的几率要高出常人44%。如果不局限于脱脂牛奶,只要每天喝三杯以上,患粉刺的可能性就会提高22%。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皮肤病学杂志》上,研究者称:“我们发现粉刺和每天喝牛奶的多少以及脱脂牛奶的饮用量都有关系,这可能是由牛奶中的荷尔蒙和生物活性分子引起的。”
-
水生低等脊椎动物病毒生态学研究
初次系统介绍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病毒学的专著<低等脊椎动物病毒学>于1989年问世[1],是目前尚处在萌芽期的水生低等脊椎动物病毒生态学的基础文献之一.可将生态学分为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同其环境关系的宏观生态学、以(单)细胞为中心同其环境关系的微生态学、及以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为中心同其分子环境关系的分子生态学[2]等3个层次.水生低等脊椎动物病毒生态学旨在阐明病毒与宿主及水环境之间的各种作用及其机理,探讨病毒与宿主在水体环境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理平衡态与病理失调的机制,以因势利导,寻求维持宿主生理平衡、防止病理失调及保护水体环境的措施.
-
循环microRNAs——参与机体稳态调节的新的生物活性小分子
循环microRNAs(miRNAs,miRs)是一类长约22nt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s(ssRNA).它们作为机体的代谢分子群中新的生物活性小分子,与已知的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3大调节体系共同组成网络调节,在机体稳态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泛参与了生命过程中一系列的重要进程.循环microRNAs由于其在血浆中的稳定性可作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标志.此外,循环microRNAs亦可与血浆中的多种分子结合作为内分泌或旁/自分泌因子参与机体稳态维持和疾病如血管内皮功能和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 循环microRNAs 稳态 生物活性分子 调节 -
一氧化氮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的关系初探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活性分子,在神经信息传递、心脑血管调节、抗感染免疫和抗肿瘤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是催化L-精氨酸生成NO的酶类.
-
溶血磷脂酸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研究
目的:干细胞移植是近年来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新策略,移植后细胞存活率低下是限制其疗效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针对移植干细胞所面临的氧化应激心肌微环境,利用过氧化氢(H2O2)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凋亡的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探讨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分子-溶血磷脂酸(LPA)对氧化应激诱导的BMSC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信号机制。
-
促酰化蛋白301T>C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近来的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不仅可以储存能量,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分泌器官,它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通过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调节机体的能量代谢.其中,促酰基化蛋白(ASP)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分泌的76个氨基酸的小分子碱性血浆蛋白,等电点(PI)=9.0,分子量8932.它影响脂肪组织葡萄糖转运和游离脂肪酸存储,对能量平衡的维持有着重要作用[1].已有研究表明ASP与糖尿病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尚未见ASP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关系的报道.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新疆地区维、汉族患者ASP基因rs7257062位点多态性与T2DM、血脂代谢的关系.
-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与构型的研究进展
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的常用手段.良好的免疫相容性 使自体骨移植成为治疗的金标准,但存在诸如需二次手术及 供体组织的数量限制等问题.同种异体骨移植及异种骨移 植也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但也存在病原传播、免疫原性、 高感染发生率等难以克服的问题.可生物降解支架是组织 工程支架能通过控制生物活性分子的剂量和动力学释放延 长生物活性分子的滞留时间以达到具有治疗作用的浓度水 平,因而是实现具有生物功能工程学组织的重要条件之一.
-
基因治疗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免疫耐受的诱导、移植物慢性失功和异种供体组织、器官的使用[1]是目前器官移植的3个前沿研究热点。基因治疗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潜在能力,近年已用于防治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及诱导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等研究。 1.基因治疗预防同种异体移植物的急性排斥反应:对一个即刻血管化的同种异体器官的免疫应答是T细胞依赖性的,且其排斥反应机制同时有细胞介导和抗体介导的效应器参与。基因治疗的应用,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将参与此过程的因子转入移植物,来调节宿主直接针对移植物的免疫反应。Qin等[2]首次进行了这一尝试,他们用逆转录病毒或质粒转移系统将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转移至小鼠的成肌细胞和非血管化的移植心脏中,使转染后的移植物存活时间较只转空载体者显著延长。腺病毒基因转移系统也已用于转移生物活性分子到移植物的研究,并显示可获得较高的转移率[3]。
-
β-防御素在慢性鼻-鼻窦炎和正常鼻黏膜中的表达
近年来研究表明,鼻黏膜及黏膜下腺体中存在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并分泌大量的生物活性分子,如各类白介素、溶菌酶、抑菌肽等.研究这些生物活性分子对如何提高鼻腔黏膜的防御功能及慢性鼻-鼻窦炎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
2种白细胞滤器对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的比较
红细胞溶解是明显的红细胞保存损伤现象[1].悬浮红细胞上清液中存在白细胞分泌或者细胞死亡崩解后释放的生物活性分子,可能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白细胞过滤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采集的血液经过滤后白细胞被有效滤除.但是在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过程中,红细胞会受到过滤操作的机械作用,在保存期间是否会增加溶血的程度有待研究.我们于2012年1~12月对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储存期末溶血率进行分析,比较2种白细胞滤器过滤后的储存期末溶血率,报告如下.
-
基因芯片的研究和应用
生物芯片这一名词是80年代初提出来的,初主要是指分子电子器件。美国海军实验室研究员Carter等一批科学家试图把有机功能分子或生物活性分子进行组装,构建微功能单元,实现信息的获取、贮存、处理和传输等功能,研制仿生信息处理系统和生物计算机。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分子电子学"这一研究方向。
-
澳大利亚生物技术发展概况
澳大利亚拥有优良的基础科学传统和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生物技术产业,为了建立一个巨大的、有竞争力的商业基础,澳大利亚与其它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大型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对澳大利亚生物技术进行重大投资的公司中,主要有美国Amgen公司、Johnson&Johnson公司、Chiron公司,日本HitachiChemical公司,荷兰Numico公司和美国AvaxTechnologies公司等。该国还与许多贸易机构(包括TeamCanada,英国BiotechmeansBusiness,美国BIO,Biocom和Connect等)建立联系。 从1998年,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积极支持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1998~1999年政府投入生物技术的研发经费达到2.5亿澳大利亚元。同期,生物技术工业的总收入约为9.65亿澳元。据澳大利亚工业、科学和资源部称,今后30年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力量,将是新投资和就业的重要“发电机”。根据所有涉及生物技术的有关公司的项目,估计2000年其资本总量约为5.15亿澳元。为了加速正在研发产品的商品化,将扩大和增加对“工艺过程放大”的直接投资。 研究与开发澳大利亚的重要生物技术研究基础设施得到各大学、医院、医学研究所、合作研究中心以及联邦科学工业研究组织(澳大利亚大的研究/开发组织,简称CSIRO,堪培拉)的大力支持和资助。此外,为确保有一个适当的管理系统以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成立了基因技术管理处。联邦科学工业研究组织有30个部门,其中有六个部门近加入“生物活性分子研究协会”(BioactiveMoleculesInitiative,简称BMI),它雇用了约70个实验室300多名科学家,并与国内和国际的企业建立联系。 为了缓和消费者的关注,澳大利亚卫生和老年保健部近公布了一个严格的新制度,以控制所有遗传改良产品在澳大利亚的商业化释放。消费者对遗传改良食品的争论,是当前欧洲和美国关注的热点。人们建议,遗传改良的食品以及来自遗传改良作用的食品应该标示。遗传改良谷物的商业释放将是很缓慢的,因为澳大利亚的管理机构必须对所有材料进行严格的评估。澳大利亚食品制造厂近转向来源非遗传改良的商品,以照顾消费者的情感。 联邦科学工业研究组织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包括生物技术,环境工程以及硬科学。该组织的研究涉及制药、人类健康和农业科学等领域,并负责开发新型治疗剂、诊断剂和可植入的装置,其攻克疾病的目标包括糖尿病和癌症。核心领域是细胞生物学、蛋白质工程和药物化学。此外,该组织还生产新型的遗传工程人抗体,供癌症诊治和免疫调节之用。 一种以昆虫为基础的化学文库,是由CSIRO和Biodiscovery公司创办的一家合资企业开发的。CSIRO的植物工业科学家们已开发出一项技术,使农作物生产出可供制造工业化合物和聚合物所需的原材料。他们完成的另一项研究是,详细分析了种子贮存蛋白质、酶及其各自的基因(控制发育中谷粒的糖类合成),据CSIRO植物工业部称,他们正在利用现代遗传技术开发更优良的小麦、大麦和其它作物新品种。 生物活性分子研究协会(BMI)是由昆士兰分子生物科学研究所主持的。该协会关注为制药、农业和营养领域而发现生物活性分子和新目标。他们还与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IMS)合作,从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澳大利亚海洋环境中发现新颖化合物。AIMS生物多样性采集是为筛选心血管和抗癌化合物和抗微生物的天然产品专门设立的,现在正在寻找合作研究伙伴。 CSIRO的分子科学部与肿瘤研究中心、威尔士王子医院和F.H.Faulding公司合作,从事有关基因治疗的药物传递技术的研究。据称,下一代药物(如以基因为基础的治疗)面临着一种重大的药物传递挑战。因此,Faulding公司正着重于药物传递系统和抗癌疗法的研发,计划建立一种具有潜在广泛应用性的新传递技术。例如,将为治疗雄激素依赖性和非依赖性前列腺癌开发新型化合物。目前,对于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只有姑息关怀。
-
癌症患者血中NO、MDA、SOD、GSH-Px水平监测及临床意义
人体内各种毒素、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的产生和清除,通过其对生物活性分子、细胞和组织的作用,与肿瘤的发生、生长和转归密切相关.NO、MDA、SOD和GSH-Px在体内毒素与抗毒素、氧化与抗氧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测定了95例癌症患者NO、MDA、SOD、GSH-Px水平,并分析了10例胃癌,10例乳癌手术前后,20例肺癌及其它癌放、化疗前后NO、MDA、SOD、GSH-Px水平的变化,以探讨癌症与氧化、抗氧化作用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
RGD肽联合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组织工程瓣膜构建的影响
细胞对支架的黏附和生长是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issue engineering heart valve,TEHV)的关键环节.去细胞瓣被认为是一种较理想的TEHV支架[1,2],本实验率先采用RGD肽(精-甘-天冬氨酸,Arg-Gly-Asp)表面修饰以促进细胞黏附[3,4],联合种植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转染细胞以促进细胞及细胞外基质(ECM)增生,观察两种生物活性分子对去细胞瓣体外构建TEHV的影响.
-
细胞粘附分子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肿瘤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不仅涉及肿瘤细胞之间、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涉及许多生物活性分子之间复杂的相互调控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细胞粘附分子(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CAM)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CAM不仅介导肿瘤细胞与肿瘤细胞、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细胞与淋巴细胞以及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粘附,而且还介导肿瘤细胞跨内皮细胞的迁移.根据CAM的结构和功能,可将其分为钙粘素、整合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选择素和CD44分子五大主要类别.本文就这五类细胞粘附分子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
卟啉化合物作为主体分子对生物活性分子的识别作用
近年来,卟啉化合物在分子识别研究方面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成为当前卟啉化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作为良好的分子识别主体,卟啉化合物可以有效地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对各种生物活性分子的识别作用以及潜在应用前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近几年来卟啉类化合物作为主体分子对生物活性分子的识别作用.
-
白血病细胞衍生的微泡与疾病发展的关系研究进展
白血病干细胞及其微环境是近年来白血病研究的一个焦点.白血病干细胞与其微环境存在密切联系:骨髓微环境维持白血病干细胞异常增殖、存活和分化,并参与白血病的耐药;同时白血病干细胞通过一系列促增殖信号通路参与骨髓微环境的调节,致使骨髓微环境功能失调[1].微泡(microvesicles)是从各种细胞膜表面脱落的小颗粒分子,其活性及功能取决于来源的细胞.研究发现微泡能转运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DNA、RNA和miRNA,是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信息交流的中间介质,因而被认为在肿瘤浸润和转移、肿瘤激活凝血系统以及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增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白血病细胞衍生的微泡通过改变骨髓微环境,在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存活、转移、白血病血管新生以及耐药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唾液分泌相关的涎腺受体
所谓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药物、毒物等)并与之特异结合,将生物活性分子产生的信息传递到效应器,引起各种生物学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大多是糖蛋白.涎腺的腺泡细胞和导管细胞膜上都有大量的受体分布,但是由于腺泡细胞是液体和蛋白质分泌的主要细胞,所以大多数的受体研究都集中在腺泡细胞上.英国学者Garrett将分布在涎腺上的受体分为四大类[1]:经典的神经递质受体、非肾上腺素能和非胆碱能受体、其他潜在的神经递质受体以及涎腺上的其他因子受体.
-
细胞微粒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一种新的潜在治疗靶标
细胞微粒( Microparticles,MPs)是一类在某些生理或病理状况下,从血管内皮细胞或循环血细胞出芽脱落的富含磷脂的直径约为0.1~1.0μm的颗粒,具有生物活性可参与多种免疫性疾病(Immune diseases)的发病[1]。微粒被认为是多功能的亚细胞结构,通过释放生物活性分子和表面抗原与靶细胞的受体相互作用,介导细胞内信号转导,传递分子物质和诱导细胞内信号[2,3]。因此,细胞微粒可能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新的潜在治疗靶标。
-
脂肪组织与免疫
众所周知,脂肪组织不仅是机体重要的能量储存器官,还因其分泌大量生物活性分子,而被列入内分泌系统,参与维持机体能量代谢和内分泌稳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脂肪组织仅被人们看作是单纯的能量储备和调节器官.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脂肪组织的功能逐步被认识,众多脂肪因子的发现及其与机体多个组织器官疾病关系的证实,掀起了"脂肪生物学"研究的热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