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与再生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抗凋亡因子(Bcl-2)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与再生的影响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组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氟西汀组.采用旷场实验进行行为学评价;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中Bcl-2和GAP-43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旷场试验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次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氟西汀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之间海马中Bcl-2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电针组与模型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海马中GAP-43表达显著降低(P<0.05);氟西汀组与模型组相比表达均有增高趋势,电针组的表达则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慢性应激可以引起大鼠的活动量降低和探究行为减少,电针可能通过调节海马神经元凋亡与再生而改善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的行为学症状,可能是电针抗抑郁效应的作用机制之一.
-
关键词:
-
双歧杆菌脂磷壁酸对衰老小鼠胸腺Bcl-2、Fas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脂磷壁酸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胸腺组织Bcl-2、Fas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双歧杆菌脂磷壁酸的抗衰老机制.法用D-半乳糖建立衰老小鼠模型,以双歧杆菌脂磷壁酸治疗,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观察小鼠胸腺Bcl-2、Fas基因mRNA表达.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cl-2基因表达降低,Fas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Bcl-2基因表达升高,Fas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论双歧杆菌脂磷壁酸能降低衰老小鼠Fas表达水平,增加Bcl-2表达,具有抗衰老作用.
-
多发性骨髓瘤抗凋亡基因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骨髓瘤细胞的永生化,即细胞凋亡受抑是多发性骨髓瘤(MM)发病、进展(复发耐药)的重要因素.MM细胞过度表达Bcl-2家族抗凋亡因子Bcl-2、Bcl-xL和Mcl-1,因此靶向Bcl-2等可大大降低肿瘤细胞的凋亡阈值,增强化疗敏感性.survivin是另一类凋亡抑制蛋白家族(IAP)中的小成员,与多种肿瘤的耐药以及预后相关.我们在本研究中通过检测上述两类抗凋亡基因在骨髓瘤细胞的表达,探讨两类抗凋亡因素对骨髓瘤发生发展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
-
Bcl-2基因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是由基因介导的主动的细胞自杀现象.以往人们认为坏死是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死亡的唯一方式.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进展,更多证据表明脑缺血后神经元死亡由凋亡和坏死共同引起[1],此过程中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目前认为bcl-2基因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抗凋亡因子[2],对维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某些神经细胞的生存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就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基因家族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作一综述.
-
β-细辛醚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区bcl-2的影响
目的 观察β-细辛醚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区抗凋亡因子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β-细辛醚组.除正常组外,各组采用孤养加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刺激方法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从应激第2天起分别灌胃给药至实验第21天.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区bcl-2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bcl-2表达的平均光密度、阳性细胞数和总面积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β-细辛醚组能够显著上调大鼠海马区bcl-2表达(P<0.01).结论 β-细辛醚能够上调大鼠海马bcl-2的表达.
-
抗凋亡因子Bcl-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白血病中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抗凋亡因子 Bcl-2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儿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4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治疗前后 Bcl-2及 VEGF的表达.结果 Bcl-2及 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05),治疗后完全缓解组两者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05).结论急性白血病中存在 Bcl-2及 VEGF高表达,可能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发展及疾病的预后有关.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抗凋亡因子 Bcl-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
基于调控细胞凋亡的肿瘤化疗增敏策略
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是肿瘤治疗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肿瘤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十分复杂,除癌细胞膜药物外排泵(Pgp等)过度表达所致外,细胞凋亡敏感性的异常变化也是其主要机制之一.文章综述了肿瘤凋亡通路异常改变引起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以及通过调整紊乱的凋亡通路克服MDR的策略.
-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脏病安全性的研究现状
干细胞移植技术开辟了治疗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新途径.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和自我更新能力,可以分化成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和体内的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干细胞在心脏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干细胞治疗心脏病的作用不仅在于可以分化成特定的细胞类型诸如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而且可以通过旁分泌血管生成因子、抗凋亡因子、有丝分裂因子等来影响血管新生、心肌再生.干细胞移植的主要途径包括经冠状动脉注射、经心外膜直视注射、心内膜注射、经外周静脉注射及干细胞自体动员[1].
-
新型转录抑制因子ZHX1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抑制胃癌细胞生长
目的:新型转录抑制因子ZHX1(zinc-fingers and homeoboxes 1,ZHX1)属于同源结构域转录因子中的锌指结构家族并且可能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之前的报道过miR-199a-3p通过直接抑制ZHX1促进胃癌的发生和发展,然而关于ZHX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和其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尚未报道,因此我们对此作了初步的研究。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ZHX1在112对胃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了研究ZHX1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我们建立了上调ZHX1表达的NCI-N87稳转细胞株,和敲除内源性ZHX1表达的SGC-7901稳转细胞株。CCK-8增殖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被用于检测ZHX1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用于检测ZHX1对细胞凋亡和周期分布的影响。蛋白印迹分析用于检测凋亡和周期标志物的蛋白表达改变情况。迁移小室实验用于检测ZHX1对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裸鼠成瘤实验用于检测ZHX1在体内对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我们观察到ZHX1在胃癌组织中相对低表达(43/112,38.4%)而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相对高表达(72/112,64.3%),而且这种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癌组织中丢失ZHX1的表达和肿瘤大小,胃癌组织分化,TMN 分期以及浸润深度有关。过表达ZHX1可以通过诱导细胞G1/S期阻滞和增加凋亡来抑制胃癌细胞生长,而敲低ZHX1的表达水平则减少细胞发生G1/S阻滞并且降低细胞凋亡率促进胃癌细胞的生长。蛋白印迹实验检测发现,过表达ZHX1可以减少细胞周期调节因子cyclin D1和 cyclin E的表达,同时也能降低抗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而增加凋亡因子Bax 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敲低ZHX1的表达则观察到相反的结果。体外实验也验证了ZHX1对胃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能降低Ki-67阳性细胞比例。除此之外, ZHX1可以降低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ZHX1在胃癌中发挥了抑癌基因的作用,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胃癌细胞增殖。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ZHX1可能是新的具有诊断和治疗的价值的胃癌生物标志物。
-
FAM3 A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研究FAM3A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探索FAM3A是否介导罗格列酮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和结果:在IR小鼠肝脏中,PPARγ和FAM3A表达增加。利用siRNA敲减肝脏FAM3A后,行IR手术,相较于对照组,敲减FAM3A组血浆AST、ALT水平及氧化应激显著升高,肝脏坏死区域增加,炎症因子及促凋亡因子水平上调,抗凋亡因子下调。敲减FAM3A组小鼠肝脏ATP含量下降。进一步研究显示敲减肝脏FAM3A后,罗格列酮对IR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丧失。体外培养肝细胞中过表达FAM3A能激活p-Akt并促使FOXO1出核降解,但被ATP受体拮抗剂PPADS和suramin阻断。罗格列酮能诱导Akt激活及FOXO1出核降解,并能被PPADS、suramin及FAM3A敲减阻断。结论:FAM3A通过增加ATP含量,激活P2R-Akt信号通路,促使FOXO1出核降解,从而在肝脏IR中发挥保护作用。 FAM3A介导了罗格列酮类药物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利用PPARγ激动剂激活FAM3A有可能成为缺血性肝损伤疾病的新干预策略。
-
红细胞生成素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肾间质纤维化几乎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ESRD)的共同通路.梗阻性肾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是肾小管萎缩和肾实质丧失的主要原因[1,2].红细胞生成素(EPO)能调节红细胞生成以增加组织供氧,除此之外,EPO也是一种抗凋亡因子,介导多种细胞抗凋亡作用.Koury等[3]报道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一种主要机制就是防止红系祖细胞凋亡.而EPO对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尚未见阐明.本研究旨在观察EPO对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
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Livin、VEGF与MMP-9水平的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血管性痴呆(VD)患者抗凋亡因子(L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清水平,探讨Livin、VEGF、MMP-9在VD中的发病机制和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2组,即健康对照组(N组)与VD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VD患者血清VEGF、Livin、MMP-9水平.结果 VD组MMP-9水平明显高于N组(P<0.05),VEGF与Livin水平明显低于N组(P<0.05).VD组MMP-9与VEGF、Livin具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 VEGF、Livin与MMP-9参与了VD发生发展过程,血管损伤修复作用降低与细胞凋亡是VD发病机制之一.
-
抗凋亡因子survivin与结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Survivin先于1997年由Altier[1]利用效应蛋白酶-Ⅰ从人类基因库中筛选克隆出来.该基因位于染色体17q25,长约75~130 kb[1],含有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编码蛋白质属1种哺乳类凋亡抑蛋白家族(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IAP)成员,分子量为16.4ku,含1个独立的BIR结构(可与Caspase-3、7结合而抑制凋亡)和1个螺旋扩展C端的二聚体结构.
-
穴位埋线对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血清Livin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血清抗凋亡因子(Livin)含量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对VD大鼠脑缺血性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VD模型组、穴位埋线组、尼莫地平组,采用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闭塞法(four-vessel occlusion,4-VO)建立VD大鼠模型,2个治疗组分别施行穴位埋线和尼莫地平治疗,连续15d,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Livin含量,制作海马组织病理切片并进行HE染色,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学习能力、血清Livin含量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表现出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定位航行试验、空间探索试验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VD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治疗后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提高(P<0.05,P<0.01),血清Livin含量升高(P<0.05).结论 穴位埋线可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理可能与埋线后提升血清Livin含量,进一步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
淋球菌孔蛋白PorB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奈瑟菌属孔蛋白作为免疫佐剂在B细胞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活化中发挥作用.PorB能镶嵌在宿主细胞膜和线粒体膜上,引起线粒体一系列变化,导致宿主细胞发生病变.PorB通过TLR2转导其效应,可与补体抑制剂C4b结合蛋白结合,拮抗补体介导的杀伤作用.PorB活化细胞的转录因子NF - κB,可增加宿主细胞抗凋亡因子的表达.淋球菌PorB作为主要外膜蛋白,其致病性一直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