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大肠埃希菌KPC酶检测与分析
大肠埃希菌是医院内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耐药性十分严重.我们在我院分离的一株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大肠埃希菌E902774的耐药机制研究中存在A类碳青霉烯酶KPC(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2酶.
-
Carba NP 试验用于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菌株的研究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菌株是目前全球抗感染治疗的大威胁[1],因其编码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大多数由质粒介导,可在细菌之间水平转移,导致了菌株耐药基因的进化,使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暴发流行,并且部分产酶菌株低抑菌浓度(MIC)值达不到耐药水平,仅表现为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减低,容易引起人们的忽视。应用改良Hodge 试验[2]耗时长且对部分碳青霉烯酶敏感度低,已不能满足临床感染监控的需要。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5年药敏标准引入Carba NP 试验[3]的概念,以其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产碳青霉烯酶菌株的检出率。本研究对比分析 Carba NP试验和改良 Hodge 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之间的差异,为临床实验室提供参考。
-
粘质沙雷菌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粘质沙雷菌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机制及流行特点。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2012年临床分离的147株粘质沙雷菌,用Vitek2 Compact及配套革兰阴性细菌药敏卡检测其药敏情况;筛选出的11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粘质沙雷菌,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10种常见抗菌药物的MIC值;改良Hodge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PCR检测碳青霉烯酶、AmpC酶、外排泵及外膜蛋白基因的携带情况;琼脂稀释法测定加入外排泵抑制剂CCCP前后碳青霉烯类药物MIC值的变化;SDS-PAGE分析菌株外膜蛋白有无缺失;对碳青霉烯耐药菌株进行接合转移试验,PCR扩增并测定接合子的MIC,PFGE分析菌株之间的同源性。结果11株粘质沙雷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厄他培南全部耐药,其中10株菌同时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但对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有较好的敏感性;11株菌中10株携带blaKPC-2,1株携带blaIMP-1,8株菌同时携带blaEBC和blaMOX ,1株同时携带blaEBC和blaDHA ,1株菌同时携带blaEBC、blaMOX和blaDHA基因,其他基因未检出;加入CCCP后有7株菌对亚胺培南的MIC值降低4~64倍,有3株菌对厄他培南的MIC值降低8~256倍,而对美罗培南的MIC值没有变化;11株菌均未检出外膜蛋白缺失;有7株菌的blaKPC-2基因成功转移到受体菌,接合子与受体菌相比MIC值有不同程度提高;PFGE结果显示11株菌中有8株菌属于一个克隆型。结论产KPC-2碳青霉烯酶是本院粘质沙雷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KPC-2在温州地区存在克隆播散并且可以水平传播,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
碳青霉烯类耐药克雷伯菌属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及同源性探讨
目的 研究分析碳青霉烯类耐药克雷伯菌属细菌的耐药机制,探究碳青霉烯类耐药克雷伯菌属细菌流行状况,建立克雷伯菌属细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数据库,以便此菌属在医院流行爆发时快速的溯源,及时控制该细菌的传播.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6月临床分离的300株肠杆菌科细菌,经药物敏感性实验筛选出碳青霉烯类耐药克雷伯菌属细菌,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改良的Hodge试验分别测定其基因型和表现型,后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菌属细菌的以产生碳青霉烯酶为主要耐药机制,经PFGE分析得出克雷伯菌22株,可大体分为A、B两型,数目各半.结论 我院克雷伯菌属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为产生了碳青霉烯酶,因此加强对细菌耐药机制的监测有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
-
MALDI-TOF MS用于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同源性分析的初步研究
目的 评价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对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N)同源性分析的能力.方法 收集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病房及心外科病房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分离的21株CRKPN菌株,分别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及MALDI-TOF MS技术进行回顾性同源性分析.结果 MALDI-TOF MS将21株CRKPN菌株根据亲缘关系远近分为三群,其中17例菌株为II群,同源性高于75%,从获得的17株菌的蛋白质谱图结果分析,其蛋白峰大致一致,由此推断其亲缘关系比较接近,与PFGE和MLST结果基本一致.而同源性较低(<60%)的H13与上述菌株存在差异,尤其在分子量4365、5381及6289处蛋白峰有显著差异,PFGE分析显示H13与其他菌株的同源性为61.0%,MLST分型为ST54.结论 MALDI-TOF MS技术能够准确对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同源性分析,较之其他同源性分析方法,快速方便,可满足医院感染工作的需求,及时防止耐药菌株在医院感染的爆发与流行.
-
烧伤患者产NDM-1型金属 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高水平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烧伤患者分离的非重复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18株.测定菌株低抑菌浓度(MIC),对菌株进行特异性PCR扩增和序列分析、质粒接合试验、Southern杂交以及外膜蛋白分析.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技术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药敏试验显示所有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具有多重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替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全部耐药,耐药率100%(18/18);对替加环素、复方新诺明、阿米卡星对耐药率分别为0%(0/18)、61.1%(11/18)、72.2%(13/18).接合试验可使受体菌大肠埃希菌J53对碳青霉烯的MIC值从≤0.0625或0.125μg/ml上升到16或32μg/ml.特异性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发现18株产NDM-1菌株,5株KPC-2菌株.接合试验证实blaNDM-1可以通过质粒传播.Southern杂交显示blaNDM-1基因定位于46Kb大小的质粒上,质粒复制子分型显示为IncX3型.PFGE共7种细菌基因型,而MIST分型发现18株CR-KP分别属于ST11、ST395、ST17、ST37、ST263、ST14和ST76型.外膜蛋白的SDS-PAGE和ompK35/36基因序列分析发现ST11、ST395和ST37型CR-KP菌株OmpK36膜孔蛋白缺失,而其他ST分型菌株OmpK36膜孔蛋白表达量降低.结论 本院烧伤患者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酶烯类药物高水平耐药的主要机制是质粒介导的NDM-1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产生合并OmpK36膜孔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并且发现了同时携带NDM-1和KPC-2种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
-
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研究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曼不动杆菌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而且对近年出现的碳青霉烯类耐药株也部分敏感[1],被作为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优选药物.
-
耐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敏感性试验研究
鲍曼不动杆菌是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如何治愈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氟喹诺酮类和糖肽类全部耐药)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难题[1-2].耐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以及医院内暴发流行在目前临床上尤为棘手.本研究筛选出耐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100株,进行体外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检测临床常见KPC基因亚型
KPC是一种近年新出现的碳青霉烯酶,可以水解包括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内的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且仅轻微或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1].目前已经公开报道的亚型有KPC-2至KPC-11,但临床中流行的主要是产KPC-2或KPC-3的肺炎克雷伯菌[2],在国内报道的均为KPC-2型[3-6],本研究拟建立一种经济、快速、高通量的检测临床常见KPC基因亚型方法.
-
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及其泛耐药的分子机制
目的 调查不动杆菌属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不动杆菌(CRAB)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03-2004年我国10家教学医院187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确定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随机引物多态性DNA(RAPD)分型对128株CRAB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多种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对整合子可变基因进行PCR及序列分析.12%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CRAB菌株的外膜孔通道蛋白(OMP).体外筛选亚胺培南的耐药突变子.结果 多中心的数据显示,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从2003年的4.5%升至2004年的18.2%,多重耐药菌株从2003年的33%升至2004年的48%.北京、广州、福州、杭州、济南的7家医院均发现CRAB耐药克隆的暴发流行.2004年北京协和医院发生泛耐药株的暴发,波及18个病房的74例患者,59.4%的患者(44例)为感染,主要引起肺部感染和菌血症,其中菌血症的病死率40.2%.耐药克隆株均产多种β内酰胺酶:OXA-23型碳青霉烯酶或IMP-8型金属酶、PER-1型酶、高产AmpC酶和TEM-1酶.整合子含有携带氨基糖苷类、利福平、氯霉素的修饰酶及金属酶(blaIMP-8).不同克隆株OMP差异很大.利血平试验未发现外排机制的高表达.体外成功选择出亚胺培南的耐药突变子,OMP 20 000的缺失、OMP 29 000和OMP 21 000的表达降低是突变子耐药的主要原因.头孢哌酮/舒巴坦、黏菌素、米诺环素可以联合用于CRAB的治疗.结论 CRAB克隆株的传播是造成中国多家医院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不动杆菌通过产生碳青霉烯酶、不同基因盒的整合子、外膜孔蛋白多个通道的缺失,共同介导多重耐药性或泛耐药性.CRAB株引起的感染预后差,必须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和抗菌药物的干预政策以控制耐药株的传播.
-
引进CLSI微生物检验标准促进实验室标准化进程
当前,抗菌药物耐药愈演愈烈,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难题.多重耐药、泛耐药、甚至极度耐药株的出现和传播,给临床治疗和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苯唑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VRE)、产ESBL的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不动杆菌(CRAB)和铜绿假单胞菌(CRPA)均已成为国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1].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的治疗选择
多重耐药菌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增长和流行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挑战,直接影响患者预后,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严重的泛耐药菌铜绿假单胞菌、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使抗生素的治疗选择濒临绝望的境地。为应对多重耐药菌,在加强耐药监测指导临床治疗的同时,也在不断探讨新的治疗措施。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的流行状况和治疗新进展进行阐述。
-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研究进展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通常被认为是治疗常见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有效的抗菌药物,包括由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然而,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产碳青霉烯酶的细菌也不断出现.肠杆菌科细菌是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的分离率在逐年增加.CRE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致死率高,并且已在许多国家发生流行,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本文就CRE流行情况、耐药机制、检测方法、治疗方案以及防控策略等作简要综述.
-
不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区别与临床应用
碳青霉烯类抗牛素普遍具有广谱、强效、快速和对绝大多数B-内酰胺酶高度稳定的抗菌作用特点,是治疗危重感染的常用抗菌药物之一.
-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产金属酶-4型耐药基因分析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甚至不合理滥用,细菌耐药及多药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针对肠杆菌科产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细菌引起的感染,临床医生常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作为首选,这使得近年产金属β-内酰胺酶(BLA blaIMP)的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屡有发生,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的困惑.
-
碳青霉烯酶:未来困扰我们的难题
在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碳青霉烯类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它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AmpC酶都很稳定;但随着碳青霉烯类的广泛使用,细菌也逐渐获得对此类药物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由于外膜蛋白的D2孔的缺失而对亚胺培南耐药.非特异的多药外排泵的表达增强可以引起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四环素等耐药.肠杆菌科细菌高产AmpC酶,同时外膜通透性降低,会造成碳青霉烯类耐药.麻烦的是,近来产生获得性碳青霉烯酶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的报道有所增加[1,2].由这些产酶株感染造成的暴发流行,使治疗陷入无药可用的境地,病死率很高.
-
烧伤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在烧伤感染病原菌中构成比升高的抗感染药物相关因素,探讨通过调整抗感染药物使用减少金葡菌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对8年来我院烧伤病区各类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累积每日约定计量(DDD)和累积费用消耗在所有抗感染药物总DDD和总费用中的构成比,以及金葡菌感染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结果:8年来烧伤感染病原菌中金葡菌的构成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在临床使用的各类抗感染药物其氨基糖苷类(AMI)、第1代头孢菌素(1CEP)的构成比明显降低,而多肽类(POL)、碳青霉烯类(IMP)、大环内酯类(MAC)的构成比在2000年至2001年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上述各类药物消耗费用在抗感染药物总费用中的构成比的变化也与上述变化基本一致.结论:金葡菌在烧伤感染病原菌中构成比的升高与AMI、1CEP、IMP、MAC和POL等药物临床使用有一定的关系,增加或减少上述药物的使用有可能降低金葡菌在病原菌中的构成比.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革兰阴性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AECOPD )下呼吸道感染的革兰阴性菌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连续收集浙江省台州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42例AECOPD 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样本,用Vitek 2 Compact 系统联合纸片扩散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用改良Hodge试验和乙二胺四乙酸( EDTA )协同试验筛选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菌株。采用WHONET5.6和SPSS 2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革兰阴性菌593株,其中非发酵菌367株(367/593,61.89%),肠杆菌科细菌220株(220/593,37.10%),其他革兰阴性菌6株(6/593,1.01%)。非发酵菌中,分离的主要菌株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186株)、铜绿假单胞菌(9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3株)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2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替坦和呋喃妥因耐药率均较高,为67.20%~100.00%。另外,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复方磺胺甲噁唑和米诺环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耐碳青霉烯类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仅对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和米诺环素等少数抗菌药物敏感。肠杆菌科细菌中,分离的主要菌株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89株)、大肠埃希菌(80株)和阴沟肠杆菌(25株),三种肠杆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几乎完全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和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低,均<15%,且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大部分头孢类药物(除头孢替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氟喹诺酮类、氨曲南、复方磺胺甲噁唑和米诺环素呈中、高度耐药,耐药率均≥50%,其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s 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AECOPD下呼吸道革兰阴性菌感染以非发酵菌和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耐药现象尤为严重。
-
膜孔蛋白基因缺失与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关系
目的 研究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浓度梯度法(E-test)测定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3种β-内酰胺酶基冈和2种膜孔蛋白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 5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和氨曲南的MIC值均≥128 μg/mL,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MIC值均≥32 μg/mL.5株肺炎克雷伯菌均携带blaTEM-1和blaDHA-1基因.Kp01和Kp03同时出现ompK35和ompK36基因缺失.Kp02、Kp04、Kp05的ompK36出现碱基插入,Kp02、Kp05的ompK35碱基缺失.与GenBank(G0945384)比较,Kp04的ompK35基因发生第465位G→C和466位T→C突变,致Gln 155 His、Tyr 156 His氨基酸替换,可能为新的亚型.结论 β-内酰胺酶的产生合并OmpK36或OmpK35膜孔蛋白基因的缺失可引起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
-
新生儿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其定植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科病房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CRKP )的耐药性及新生儿发生CRKP定植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病房住院、咽拭子培养结果为肺炎克雷伯菌的病例资料,共108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两组,病例组为定植CRKP的新生儿23例,对照组为定植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 CSKP )的新生儿85例。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肺炎克雷伯菌对2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两组病例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了解新生儿发生CRKP定植的危险因素。结果CRKP对多种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及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高达100%,对碳青霉烯类的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95.7%和87.0%。除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的敏感率为100%外,CRKP对其他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CSKP(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头孢西丁(χ2=20.053,P<0.01)、吸痰(χ2=15.817,P<0.01)、胃肠减压(χ2=10.731,P<0.01)、鼻饲(χ2=15.146,P<0.01)、侵入性操作种类(χ2=22.572,P<0.01)、胎儿出生体质量(χ2=6.026,P<0.05)、检出CRKP/CSKP的累计培养次数(χ2=18.577,P<0.01)、母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χ2=8.698,P<0.01)、早产(χ2=4.904,P<0.05)、产前住院经历(χ2=8.396,P<0.01)、小于胎龄儿(χ2=7.295,P<0.05)、胎龄(χ2=7.294,P<0.05)、胎膜早破(χ2=9.397,P<0.01)、住院天数(χ2=14.649,P<0.01)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χ2=11.050,P<0.01)是新生儿发生CRKP定植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OR=9.718,P<0.01)、胎膜早破(<24 h)(OR=6.640,P<0.01)和NICU收治(OR=4.119,P<0.05)是新生儿发生CRKP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定植CRKP的耐药形势严峻。采取措施预防或者缓解母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膜早破病情的发展,加强NICU细菌耐药监测可减少新生儿发生CRKP定植,防止耐药菌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