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ITP病人外周血中T细胞免疫抑制性受体Tim-3、LAG-3和BTLA的表达特点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T细胞免疫调控在ITP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了ITP中存在异常的TCR亚家族克隆增殖和 TCR 信号通路[1,2]。近几年系列研究发现ITP的T细胞免疫异常与一些介导免疫耐受的分子表达异常相关[3-5]。 T细胞免疫抑制受体在T细胞活化与增殖的负调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受体主要包含了 PD-1(程序性死亡分子-1)、CTLA-4(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Tim-3(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LAG-3(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和BTLA(B 和T淋巴细胞弱化子)等[6]。近期已有研究报道显示ITP病人血清可溶性PD-1和PD-L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提示该信号通路与疾病的相关性,同样,CTLA-4突变,多态性和表达水平的改变也提示与 ITP 相关[5,7-9]。而未有研究显示Tim-3、LAG和BTLA等新近报道的免疫抑制分子在ITP中的变化特点。本研究首先分析这些基因在ITP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特点。
-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慢性肾衰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为细胞粘附分子中可溶性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其配体为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1].已知感染是引起慢性肾衰血透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2].我们检测尿毒症血透患者血清、透析液中sICAM-1水平变化,目的是探讨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P D-1/P D-L1抑制剂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进展与治疗策略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与致死率高的肿瘤[1],而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85%。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属于晚期,经过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后,5年生存率不超过15%。由于GVAX瘤苗、黑素瘤相关抗原-3( MAGE-A3)疫苗、BLP 疫苗、MUC-1疫苗等肿瘤疫苗在肺癌的临床研究中失败,既往认为免疫治疗对肿瘤无效,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免疫逃逸”机制而避免免疫系统的攻击。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发现了一些与肿瘤免疫逃逸相关的监测点,针对这些监测点设计的免疫监测点抑制剂,如CTLA-4和PD-1/PD-L1抑制剂在临床中观察到了抗肿瘤的效果,也为治疗 NSCLC 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γδT细胞在皮肤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皮肤γδT细胞是一种存在于表皮中具有树突样结构的独特T细胞,我们又称之为树突状表皮T细胞( Dendritic epidermal T cell ,DETC) ,它在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皮肤位于人体的外层并具有非常重要的防御保护功能,然而它也经常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侵袭损害. 表皮γδT细胞源自于胚胎的胸腺前体细胞并表达一种固定的Vγ3Vδ1TCR,能够监控周围表皮细胞,识别邻近病变角化细胞表达的相关抗原并做出反应,在皮肤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和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活化的表皮γδT细胞可以产生多种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这些因子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调节损伤部位细胞的增殖、迁移、募集以及各种炎症细胞、表皮细胞的功能,从而促进创伤愈合. 本文就皮肤γδT细胞在皮肤稳态、炎症反应、创伤修复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新细胞因子IL-24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24(Interleukin-24,IL-24),原名黑色素瘤分化相关抗原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antigen,MDA-7),是1995年Jiang H等人利用减数杂交技术,从β干扰素(Interferon-β,IFN-β)和蛋白激酶C 激活剂MEZ诱导分化的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H0-1细胞中克隆的新基因,该基因在诱导分化的黑色素瘤细胞中高表达,并能促进黑色素瘤细胞分化,因此初命名为MDA-7[1].
-
一对重要的免疫调节分子:CTLA-4及其抗体
杀伤性T细胞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分子是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种与免疫信号传递有关的配体蛋白分子[1],又称CD152,它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为Ⅰ型膜蛋白分子.CTLA-4和CD28是同源性蛋白,它们在结构上相似,且都可以特异性结合B7-1/B7-2分子,但CD28与B7的结合,正调节T细胞的活化,而CTLA-4与B7结合后,负调节T细胞的活化,可减缓细胞周期的进程,降低IL-2的产生,使T细胞活化增殖受到抑制,从而使免疫达到平衡状态,保持外周的免疫平衡.而CTLA-4分子作为一种免疫活化的制动剂,表现为较少的量即可发挥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功能.近几年来的研究结果使人们不断认识到此分子及其抗体在免疫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
鳞状细胞癌抗原在鳞癌中的应用价值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是从子宫颈鳞状上皮中分离出来的鳞状上皮细胞相关抗原TA-4的亚单位,由SCCA-1和SCCA-2抗原组成.SCC-Ag与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反映鳞状细胞癌生物特性的重要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全身各系统肿瘤的研究中,目前,有关SCC-Ag与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机制仍不十分明了,本文通过一些数据的分析,探讨鳞状细胞癌抗原 (SCC-Ag)在鳞癌中的应用价值.
-
T淋巴细胞毒相关抗原-4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的meta分析
T淋巴细胞毒相关抗原-4(CTLA-4)主要表达在T细胞上,与同表达于T细胞的CD28分子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在发挥抑制T细胞活化和外周耐受中起着关键作用.CTAL-4的这种负性调节作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典型的因产生自身抗体而累及多个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被认为在SLE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连锁分析发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相关染色体区间是2q33-35,而CTLA-4基因正位于此区间[2].CTLA-4基因多态性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中发挥作用.
-
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血栓前状态及丹参的治疗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常有血栓前状态(或谓高凝状态).丹参具有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抗红细胞聚集扩张血管作用,丹参酮具有抗纤维化作用,丹参应用于COPD患者可增加肺小血管血流量和抗微血栓形成.为探讨COPD急性加重期血栓前状态,凝血和抗凝系统与血液流变学之间相应变化,及丹参对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我们对22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进行凝血因子VⅡ相关抗原(VⅡR:Ag)、抗凝血酶Ⅱ抗原(AT-Ⅱ:Ag)、凝血因子Ⅰ(Fg)和血液粘稠度的测定.
-
慢性肾病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近况
慢性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诸多学者认识到血栓前状态不仅是慢性肾脏病进展中较常见的临床表现,还参与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据研究,发现肾小球局部有纤维蛋白相关抗原,尤其是交联纤维蛋白、D-二聚体的沉积,血、尿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血脂、血液流变学均较正常人升高,提示慢性肾病存在高凝状态即血栓前状态.此状态不仅促进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进而影响患者的疗效及预后.而有效的防治不仅减少栓塞症的发生还可延缓肾病的进展.现将慢性肾脏病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
高压氧配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26例临床观察
我院从2000年4月~2001年6月对2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在常规治疗下,配合高压氧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住院病人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27~51岁,平均(32±0.7)岁,均符合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断标准,入院后立即采血、心电、腹部超声等检查,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10例,并行采血、心电、腹部超声检查.1.2 方法将26例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n=11),高压氧组(n=15),2组均采用禁食水、镇痛、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支持疗法,联合应用抗生素等.高压氧组加用1次/d 0.25 Mpa、每次吸氧60 min的高压氧治疗,共计7 d.另取10例健康志愿者行高压氧治疗7 d,压力、吸氧时间同高压氧组.于治疗前后对3组病人采血样测定血浆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vWF:Ag)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动度(PTA),并行3组比较.
-
1株具有志贺氏菌属相关抗原的大肠埃希菌
2008年笔者从1名食品从业人员粪便中检出了1株与痢疾志贺氏Ⅰ型和福氏志贺Ⅳ型及大肠埃希氏菌O25诊断血清均产生凝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经进一步鉴定确认为大肠埃希氏菌O25,为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的血清型之一.
-
CD44v6与肝细胞癌转移的关系
1991年Günthert等[1]采用针对大鼠转移性胰腺癌细胞表面糖蛋白的一种单抗,其相关抗原的cDNA序列与CD44同源,后证实为CD44v6,将这种单抗与肿瘤细胞同时注入裸鼠体内,可延缓甚至完全阻断其淋巴结和肺转移灶形成.他们早提出了CD44v6与肿瘤转移相关,而1998年李祖国等[2]首次证明在肝细胞癌(HCC)细胞中CD44v6可能通过细胞内羧基端结构影响细胞内骨架蛋白的构象和分布,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运动能力,促进肿瘤转移的发生.
-
恶性疟原虫FCCl/HN株exp-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分泌蛋白1(exported protem l,exp-1)又称环子孢子相关抗原[1].QF116抗原[2]或抗原5.1[3],是23 kDa的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抗原.在肝期的晚期也有表达[4].exp-1由疟原虫表面分泌.定位到纳虫空泡和感染的红细胞内的膜结构上[5]本文克隆、测定、分析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l/HN)exp-l基因序列,并对FCCl/HN与国外的3D7[5]、Kl6、FC27[1]、FCR3(GenBank Accession No.AF061080)株exp-l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残基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
-
反向间接血凝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抗原
我院曾从流行性出血热(EHF)尸肾提取相关抗原,进行微量免疫琼脂双扩散及对流电泳方法检测抗原,特异性虽强,但敏感性差.因此:我院初步尝试了反向间接血凝法(R-PHA)检测EHF抗原,现小结如下.
-
全长型和可溶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信使核糖核酸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性反应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为肠道细菌诱发过度的肠黏膜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在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中导致肠黏膜损伤.T细胞过度活化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在UC发病中亦具重要作用.
-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T60及JO31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多认为是包括感染在内的环境因素作用于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诱发异常免疫反应而导致疾病.
-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49基因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两组重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多基因遗传因素在AIH和PB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位于染色体2q33区域,其外显子1区基因多态性与高加索人种的AIH和PBC相关[1,2].我们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分析了49例AIH和58例PBC患者CTLA-4外显子l区49位A/G单核苷酸多态性,并与正常献血者作比较.
-
肝细胞癌动力素抗体的血清学分析
运用重组克隆抗原表达的血清学鉴定(SEREX)技术[1],我们曾报道从广西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中筛选出系列相关抗原,其中一种抗原与人类动力素(kinectin)结构同源[2-4].本研究进一步检测HCC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动力素抗体,以了解动力素抗体在HCC患者血清中出现的意义.
-
丹参对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近来的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uC)病人存在高凝状态,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加.在这一病理变化中,血小板不仅参与了血液凝固的各个环节,还与炎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为进一步了解UC病人的血小板活性和内皮损伤情况,我们采用ELIsA法和单克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48例病人和34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vwF:Ag)水平,并与对照组相比较,同时采用丹参治疗后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以了解该病活动期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功能变化及丹参对两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