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旁路移植术优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2011年8月30日在法国巴黎的欧洲心脏病学学会学术大会上,日本京都大学医院的Hiroki Shiomi在大会上报告了CREDO-Kyoto PCI/CABG注册列队2的结果.这是一项由医生发起,无企业资助的独立性注册随访研究,收集了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连续接受血运重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15 000例患者的资料,随访3年.
-
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专家共识
根据2013年欧洲稳定性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定义,稳定性冠心病包括慢性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稳定期、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性心绞痛[1]。冠心病具有慢性迁延性和高复发性特点,急性期通过血运重建和药物治疗,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但出院后稳定期6个月内死亡、卒中和再住院率高达25%,4年累积病死率22.6%,死亡病因中50%为再发心肌梗死[2]。冠心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其治疗策略应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善并重,以期有效预防再发心血管事件和猝死,提高生命质量,减少反复住院和不必要的血运重建,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使患者恢复佳体力、精神状态及社会功能。近50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心脏康复是冠心病稳定期治疗的佳管理模式。
-
国产与进口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进口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本研究总结了我科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157例患者,分为Cypher支架组和Firebird支架组,其中Cypher支架组110例,Firebird支架组47例.157例患者共植入Cypher支架150枚,植入Firebird支架70枚.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男性比例,吸烟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陈旧心肌梗死数据对比,P值均>0.05,统计学无差异性.两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二支血管病变、三支血管病变、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左主干病变数据对比,P值均>0.05,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性.两组患者平均靶血管直径和平均靶病变长度对比[Cypher支架组比Firebird支架组为:(2.87±0.29)mm比(2.97±0.40)mm,(20.54±6.14)mm比(18.14±5.68)mm)],P值均<0.05,统计学分析有差异性.临床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均无急性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无再发心肌梗死及死亡.再发心绞痛、再次血运重建和MACE对比,P值均>0.05,统计学无差异性.结论国产和进口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近期和远期疗效相似.
-
曲美他嗪对老年非血运重建冠心病患者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对老年非血运重建冠心病患者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接诊的老年非血运重建冠心病患者(≥65岁)9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冠心病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对比两组方法的治疗有效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以及炎症因子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美他嗪应用于老年非血运重建冠心病的治疗,患者心功能等各项得到较好改善,治疗有效率高,无显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
替罗非班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疗效评价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进行血运重建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采用国产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是在Mustang支架上涂有西罗莫司(雷帕霉素)、抗血小板聚集药西洛地唑(cirostazo1)以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和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国产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 165)对减少PCI术中、术后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针对术中、术后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冠心病患者,研究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
他汀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他汀类药物问世是人类征服冠心病一个重要里程碑。已有充分的临床试验证据表明,这类药物不但能明显降低血脂,而且对于冠心病的1级和2级预防具有积极的作用。他们可明显减少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对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需要,降低脑卒中的风险。这类药物的副作用少见,大多数可良好耐受。他汀类药物降脂以外的作用,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减少心血管事件,这是令人们极为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本文将探讨他汀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对其临床药理等作用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从而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作用。
-
创伤性皮肤缺损延期植皮皮片重建血运的研究进展
目的:提出延期植皮的概念,并综述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与综合分析方法.结果:创伤性皮肤缺损延期植皮在临床应用上已取得明显进展.延期植皮基础研究的进展促进了临床治疗的进步.结论:目前对延期植皮血运重建规律的认识尚局限在临床病例观察阶段,国内未见对这一问题的基础研究报告.亦未见严格的临床应用报告.
-
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的围术期结果分析
目的 对比研究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CPB)和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复杂冠脉病变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围术期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553例在本院诊断为复杂冠脉病变合并左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接受CPB (n=392)或OPCAB (n=161)治疗,采用1:1配对方法,以EuroSCORE危险因素及术前超声心动图指标[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配对标准,两组各纳入患者60例,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结果及术前术后左室形态及功能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血运重建结果比较:OPCAB组处理的靶血管数目明显低于ONCAB组[(2.37±0.80)支vs(3.05±0.74)支,P=0.000],完全再血管化程度亦低于ONCAB组(55% vs 83.3%,P=0.000).心脏超声结果比较:OPCAB组术后LVEF及LVEDD较术前均有改善,ONCAB组术后LVEF较术前无明显改善,LVEDD较术前有所缩小;两组患者术后术前LVEF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而LVEDD差值比较无差异(P =0.251).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方面,OPCAB组在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ON-CAB组[(15.61±13.62)h vs(30.03±35.65)h,P=0.004;(3.21±1.38)d vs (4.99±3.31)d,P=0.000;(13.97±6.77)d vs(17.59±12.39)d,P=0.049],两组患者住院死亡率及其它严重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复杂冠脉病变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OPCAB和ONCAB均为安全可行的血运重建方式,围术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但术后早期OPCAB改善心功能效果较ONCAB明显.
-
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封堵左锁骨下动脉的考量
随着腔内技术的不断发展,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自1991年第一次被报道[1]以来,已逐渐成为治疗胸主动脉病变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大部分腔内耗材都要求TEVAR近端锚定区长度至少在15 mm ,临床上常常通过覆盖主动脉弓的分支动脉来达到延长锚定区的目的[2],其中左锁骨下动脉是常被累及的分支。有研究显示,大于40%的TEVAR累及主动脉弓锚定区0~2区,但血流的减少同时带来了不少风险[3,4]。 Rizvi 等[5]的一项 Meta 分析发现TEVAR 封堵左锁骨下动脉造成6%的上肢缺血、4%的脊髓缺血、2%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局部缺血,2%的前循环脑梗死以及6%的死亡率。2009年,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发布指南推荐当需要封堵左锁骨下动脉时,建议进行左锁骨下动脉血运重建[6]。因为指南较低的推荐级别(2C级)加上近年争论的声音此起彼伏,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封堵锁骨下动脉及重建锁骨下动脉的策略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
远侧流出道球囊扩张成形术在下肢动脉血运重建手术中的应用
远侧流出道的条件足影响下肢动脉血运重建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远侧流出道条件尤为重要.我院自2006年5月至2007年8月行下肢血运重建手术结合远侧流出道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下肢缺血患者16例,现报告如下.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5年静脉桥全部通畅1例
病人男,58岁.因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图1、2 本例术后15年冠脉造影所见肌梗死(心梗),重度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病入院手术治疗.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右优势型,左心室射血分数(EF)0.36,左主干正常,前降支近心端90%狭窄累及第1、2对角支,回旋支中段有大于50%狭窄,并向右冠远端有侧支提供少量循环.右冠状动脉近心端完全性闭塞.1990年8月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应用两条静脉序贯式桥带5支冠状动脉对心脏血管进行完全性血运重建.第1支桥吻合第1对角支(30°角)、第2对角支(30°角)和前降支(0°角).第2支桥吻合钝缘支(90°角)和右冠状动脉主干的远心端(0°角).
-
选择性冠状静脉旁路移植对心肌血供的影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目前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术式,但不适于冠状动脉广泛病变且病变远端血管通畅不佳者.我们采用选择性冠状静脉旁路移植(CVBG)重建心肌血运的术式行动物实验,现总结报道如下.
-
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
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之一,目前研究证实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认知功能下降.其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本文对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近端保护下血运重建闭塞颈动脉一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57岁,因发作性言语不能1个月,加重伴右肢无力1d于2011年1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10年,糖尿病史5年.患者1个月前反复出现发作性言语不能3次,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予以对症处理,症状缓解.1d前又出现言语不能,伴右肢无力,在当地医院治疗症状未见缓解,并呈进行性加重.遂第2天转入本院.入院体检:血压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楚,反应迟钝,混合性失语.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稍偏右.
-
不同血运重建策略对GRACE评分高危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多支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血运重建策略对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GRACE评分)高危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在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监护室住院、诊断为STEMI多支病变且GRACE评分高危(>140分)的177例患者,根据是否首次急诊同台或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68例)和不完全血运重建组(109例).所有患者随访3年,比较两种治疗策略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心力衰竭)、全因死亡、顽固性心绞痛以及全部出血事件[出血学术研究协会(BARC)1–5型]的发生率.结果 经过3年随访,完全血运重建组MACE(16.2%vs.31.2%,P=0.021)、心源性死亡(2.9%vs.11.9%,P=0.038)及全因死亡(4.4%vs.14.7%,P=0.034)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而两组再发心肌梗死(1.5%vs.1.8%,P=0.729)、缺血驱动血运重建(10.3%vs.12.8%,P=0.446)、心力衰竭(2.9%vs.10.1%,P=0.062)、顽固性心绞痛(22.1%vs.22.0%,P=0.711)以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1.5%vs.1.8%,P=0.812)的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相比,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可明显降低GRACE评分高危的STEMI多支病变患者PCI术后3年MACE的发生率.
-
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完全及不完全介入性血运重建1年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进行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血运重建术后1年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995年6月~2004年9月接受PCI的2 579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完全性血运重建组2 278例(88.3%),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301例,对比分析两组PCI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结果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患者中3支血管病变、复杂B2/C型病变、完全闭塞病变的比例均高于完全性血运重建组(P<0.01),术前靶血管狭窄程度亦较后者严重(P<0.05);完全血运重建组PCI成功率明显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96.4% vs 94.0%,P<0.05).对2 426例患者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总随访率为94.1%.两组造影复查率、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无显著差异(56.4% vs 55.3%,15.2% vs 19.2%,P均>0.05).完全性血运重建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5.7% vs 9.2%,P<0.05;21.2 vs 31. 6%,P<0.01).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完全性血运重建的患者1年长期临床疗效优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者.
-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37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和血运重建的情况.方法 采用国产尿激酶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于30分钟内静脉滴注,监测患者胸痛缓解消失时间,溶栓前后心电图变化以及心肌坏死标记物峰值出现时间,观察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结果 26例判断为临床再通,开通率为70.27%,6小时内溶栓再通20例,6~12小时内溶栓再通6例.结论 静脉溶栓是血运重建的一种有效手段,愈早溶栓获益愈大
-
急性心梗行PCI术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梗发病危急、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早期及时诊疗可大幅度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经皮冠状动脉干预治疗(PCI)是一种重建冠脉灌注非常有效的方法,及时开通闭塞血运重建,成功率高,已经成为AMI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手术能否顺利进行,与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密不可分,所以应做好他们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患者及家属的依从性,使他们能够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提高生存质量.
-
8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血运重建术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 评估年龄超过85岁的患者接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找出住院和1年生存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2月65例冠状动脉疾病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住院和随访1年所采集的临床、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进行了相关变量对数回归分析.结果 住院患者的治愈率为90.8%(59/65),住院患者的死亡率为9.2%(6/65).随访1年发现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1年存活率为83.1%(54/65).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唯一预测住院患者存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随访1年发现,肾功能不全及完全的血管成形术均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结论 本研究表明高龄冠心病患者(年龄大于85岁)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它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并提供住院期间为期1年的后续以及有利的结果.低EF值、不完全心肌血运重建术和肾功能障碍会影响临床疗效.
-
血流储备分数的临床应用进展
现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死亡率高,危害严重.随着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水平不断发展,冠状动脉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血流储备分数(FFR)等检查技术不断涌现,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已不再作为诊治冠心病的“金标准”.为解决病变的冠状动脉是否会引起真正心肌缺血这一问题,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行血运重建已成为研究热点,不断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现对血流储备分数当前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