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脑中动脉闭塞CT的早期改变

    作者:王艳;杜桂芹

    大脑中动脉主干供应额、颞、顶叶外侧面、豆状核、内囊的血液,其闭塞时产生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坏死、软化,产生严重的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大脑中动脉闭塞无论从治疗方法的选择,预后判定及梗死再发的预防角度都非常重要.头部CT扫描为早期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对溶栓治疗亦有很大帮助.本文通过对50例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头部CT扫描,发现一些早期CT征象,并对其产生机制、临床意义、发生时间、发生频率加以阐述.

  • 豆状核与丘脑三维空间形态和位置的研究

    作者:田菊霞;卢洪煊;楼佳庆;柴东乔

    目的:为了增加和填补豆状核与丘脑三维空间形态和位置的解剖学资料,并为提高脑立体定向手术中靶点定位的准确性提供定位数据.方法:将成人61只整脑制成2mm厚的三维连续切片,并在各脑片上直接进行观测.结果:调查了122个豆状核与丘脑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体积及"靶心"坐标值;通过还原、重建,绘出三维切面的空间投影轮廓图.结论:明确了两核团在脑内空间的整体构型,其结果可指导脑立体定向手术.

  • 肝豆状核变性的脑CT表现(附28例分析)

    作者:汪茂文;王钢;刘康勇;沈红;张瑜

    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脑CT征像,结合其病理与临床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脑CT平扫,分析其表现并回顾性分析其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结果 脑CT表现主要是脑萎缩与基底节低密度影.28例中23例豆状核出现对称性带状或新月形低密度区,形如“八字”或“展翅蝴蝶”样;3例尾状核头见卵圆形低密度区;1例丘脑见对称性卵圆形低密度区;1例仅有脑萎缩表现. 结论 脑萎缩与基底节低密度灶,特别是双侧豆状核区对称性低密度灶是肝豆状核变性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

  • 豆状核白质纤维异常的磁共振表现与临床分析

    作者:孙伟英;丁忠祥;袁建华;毛德旺;陈方宏;李玉梅;王欣欣;罗晓明

    目的 研究豆状核白质纤维异常的磁共振(MR1)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将9例豆状核白质纤维异常患儿及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的9例正常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脑MRI平扫检查后,行脑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得到表观扩散系数(ADC)图、部分各向异性(FA)图及彩色编码FA图.分别于胼胝体体部及双侧豆状核、背侧丘脑、半卵圆中心、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大脑脚水平皮质脊髓束设置感兴趣区(ROI),测定每个ROI的FA、ADC值,并分别以环池水平的桥脑及矢状位的豆状核区为ROI,作出投射纤维束图.结果 9例患儿均有癫痫症状,豆状核在常规MRI上均未见异常,但ADC图、FA图显示患儿双侧豆状核呈高信号,彩色编码FA图示病变区呈红色.经脑干ROI的投射纤维束图显示形态异常3例,经矢状位豆状核ROl的白质纤维束图显示较多异常纤维束呈左右走行.9例颅脑正常儿童均未见异常.与颅脑正常儿童相比,患儿双侧豆状核、背侧丘脑FA、ADC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部位的FA、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豆状核白质纤维异常与患儿癫痫发作具有密切的关系.癫痫发作的患儿常规MRI未见异常时,进行DTI检查是必要的.

  • 酒精戒断综合征1例

    作者:王少兰;陈兰英;乔海平

    患者男,49岁.因发热、多汗4 d,幻视、幻听1 d,一过性抽搐3 h,于2004年11月入院.查体:T38.5℃,营养不良,烦躁不安,神志清,查体合作.颈软,皮肤、巩膜无黄染,双肺底可闻及少量湿罗音.心率105次/min,律齐.神经系统查体阴性.实验室检查:WBC 15×109/L,N 80%,L 20%;血红蛋白105g/L,谷丙转氨酶80 IU/L.腰穿脑脊液压力、常规及生化均正常.B超示脂肪肝、肝大.X线胸片示双肺渗出性病变.头颅CT示双侧豆状核对称性低密度灶.

  • 混合性中风76例临床探讨

    作者:崔新;刘惠萍

    我院内科于1991年2月~2000年6月共收治CT证实的混合性中风72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2例,男48例,女24例,年龄57~84岁.37例有高血压病史,病程3~26年.既往无中风史,活动下起病42例,分别在打牌、洗澡、行走时发病.30例无明显诱因,分别在午休、室内活动、看电视时发病.72例均有与病灶相对应临床表现和体征.48例为出血灶,24例为梗死灶.头颅CT:出血灶右顶叶12例,右丘脑10例,右豆状核外囊9例,基底节区34例,左额叶7例,出血量5~40ml.梗死灶与出血灶在同侧12例,在对侧60例.

  • 脑缺血与细胞凋亡

    作者:符荣;赵甲山;赵洪洋;朱贤立

    1脑缺血后Caspases介导的细胞死亡大量研究显示脑缺血可导致Caspases的激活.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神经元凋亡发生前有Caspase-3的激活与上调,特别是在海马、尾状核、豆状核;全脑缺血再灌注可引起Caspase-3介导的ICAD裂解,产生的CAD导致DNA的凋亡样裂解;使用Caspase-3活性抑制剂可抑制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脱氧核糖核酸酶的活性;永久性脑缺血中Caspase活性研究较少,但有研究显示永久性脑缺血中某些Caspase前体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导致Caspase-3和Caspase-8激活及PARP裂解.

  • 豆状核内囊出血所致纯感觉性卒中1例报道

    作者:张春宝;彭汉芬

    豆状核内囊出血引起的纯感觉性卒中(pure sensory stroke,PSS)罕见,现将本科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

  • 豆状核的定位解剖与可视化研究

    作者:田菊霞;林支付;卢洪煊

    目的:对豆状核进行定位解剖和三维重建,为脑立体定向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用经防腐固定的肉眼观无病变的成人整脑标本60个,剥去脑膜及血管后,正中矢状切为左、右两半,通过原点(大脑前、后连合连线的中点)作三条相互垂直的坐标轴,定X轴为左右横轴、Y轴为前后纵轴、Z轴为上下竖轴,建立三维空间坐标系统.大脑半球用液体琼脂填充各脑室包埋固定,冷却后用切片机经X轴、Y轴、Z轴切面,得到各轴20个脑2 mm厚的薄片.确认各脑片上的核团轮廊,经数码相机摄片,逐一贮存在计算机内,即切片→摄片→数字化图像等过程.结果:获得逼真、平滑并可随意放大、缩小、切割和旋转的带坐标的豆状核的三维空间图像;豆状核的长宽高和坐标值.结论:豆状核的定位解剖和三维重建的空间形态,对功能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在豆状核的手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同弥散梯度方向的探讨

    作者:陈汉芳;王秀河;黄力

    目的探讨人脑不同弥散梯度方向弥散加权像(DWI)上豆状核及放射冠的表现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变化特征.方法对50例正常人脑分别进行不同弥散梯度方向(左-右;前-后;上-下)的弥散加权像检查,并测量其豆状核及放射冠的ADC值.结果豆状核的ADC值在不同弥散梯度方向上差异无显著性,而放射冠的ADC值在不同弥散梯度方向上有明显差异.结论豆状核ADC值不受弥散梯度方向影响;而放射冠的ADC值则受其影响,定量地研究放射冠的弥散应该描述弥散梯度方向.

  • 肝豆状核变性豆状核损害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初步研究

    作者:覃浩玲;黎规典;徐萍;潘希敏;陈应明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豆状核(苍白球、壳核)损害的扩散特点。方法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未经治疗的1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15例年龄、性别匹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颅脑 MRI扫描,包括常规MRI平扫及DTI扫描,测量豆状核(苍白球、壳核)的部分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系数(MD)、第一本征值(λ1)、第二本征值(λ2)和第三本征值(λ3),比较两者的差异性。结果(1)苍白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D患者FA值减低(t=-2.24,P=0.035),MD值升高(t=4.10,P=0.000),λ1值升高(t=3.96,P=0.001),λ2值升高(t=3.17, P=0.005),λ3值升高(t=2.56,P=0.02)。(2)壳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D患者同样表现为FA值减低(t=-2.35,P=0.028), MD值升高(t=5.13,P=0.000),λ1值升高(t=5.32,P=0.000),λ2值升高(t=4.22,P=0.001),λ3值升高(t=4.15, P=0.001)。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豆状核损害表现为FA值的降低,MD、λ1、λ2、λ3值的升高,DTI可提供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豆状核在扩散水平损害的信息。

  • 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前额叶白质、豆状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作者:张海燕;康庄;温盛霖;岳计辉;王宏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前额叶白质、豆状核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特征. 方法 以自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30例为患者组,同期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技术检测2组研究对象前额叶白质、豆状核的代谢物质含量,包括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化合物(Cho)、肌酸(Cr)、肌醇(mI),并计算NAA/Cr、Cho/Cr、mI/Cr、NAA/Cho、NAA/(Cho+Cr)的比值. 结果 患者组右侧前额叶白质NAA、Cho、mI绝对含量及NAA/Cr比值和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前额叶白质NAA绝对含量及NAA/Cr、NAA/Cho、NAA/(Cho+Cr)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豆状核NAA、Cho绝对含量和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存在双侧前额叶白质纤维受损和神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以及右侧豆状核神经元缺失或功能异常.

  • 针刺百会、水沟、神门穴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豆状核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作者:黄泳;陈静;赖新生;唐安戊;李东江

    目的观察针刺后百会、水沟、神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豆状核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探讨该穴组对豆状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例VD病人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治以针对偏瘫的常规穴位(手足三阳经为主),治疗组加用百会、水沟、神门.治疗前后所有病人均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测葡萄糖代谢水平.以VD患者双侧豆状核为感兴趣区,检测其治疗前后葡萄糖代谢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健脑豆状核葡萄糖代谢有显著提高;对照组双侧豆状核葡萄糖代谢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针刺百会、水沟、神门治疗VD的机制与其提高豆状核葡萄糖代谢有关.

  • 颅内胚胎癌1例

    作者:龚雪鹏;朱望东;李惠民;贾朝阳;郭晓博

    患者男,11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伴无力4个月余行头颅MRI见(图1、2):右侧豆状核区片状长T1、T2及FLAIR高信号,病灶中心信号欠均匀,病变累及内囊膝部和后肢.MRI诊断:右侧豆状核缺血性改变,建议增强扫描或行脑血管造影检查.脑DSA检查未见异常,临床按脑缺血性疾病给予对症治疗效果不明胞肿瘤6个亚型之一,是原始的全能分化细胞衍化的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松果体区和鞍上,其次为基底节区.

  • 局灶性脑梗死后豆状核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研究

    作者:林宝全;石胜良;秦超;王子军;李宗亚;梁志坚

    目的:前瞻性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动态观察皮质下局灶性放射冠脑梗死后,豆状核继发性损害的过程,并探讨其与神经功能恢复及血管性帕金森发生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单侧单一放射冠脑梗死患者18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年龄、性别与研究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第4和第12周利用DTI对患者头部进行扫描,同时用简式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生活指数(BI)和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在发病的第12周,采用统一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价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症状患者的严重程度.结果:发病第1、第4和第12周远离梗死灶的同侧豆状核平均弥散量(MD)值逐渐增加(P<0.01),各向异性(FA)值无明显变化(P>0.05);病灶对侧各时点FA值及MD值无明显差异(P>0.05);同侧豆状核MD值增加的百分数与NIHSS评分减少的百分数呈负相关关系(r=-0.694,P<0.01),与BI变化的百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 =0.662,P<0.05),与FM增加的百分数无明显相关关系(r=0.489,P>0.05);研究组患者中3例出现帕金森样症状,与无帕金森病样症状的患者相比,梗死灶同侧豆状核的MD值显著升高(P<0.05),且同侧豆状核MD值上升幅度与其帕金森病样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 =0.486,P<0.05).结论:局灶性放射冠脑梗死后继发的豆状核损害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其可能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还可能参与了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 质子磁共振波谱在帕金森病诊治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作者:骆甜甜;王进;李向荣;任延德

    目的 评价质子磁共振波谱在帕金森病(PD)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的帕金森患者32例(PD组)、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成人15例(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以双侧豆状核为感兴趣区行单体素1 H-MRS检查并计算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胆碱/肌酸(Cho/Cr)和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NAA/Cho)的值.结果 PD组症状不对称患者病轻侧豆状核NAA/Cr值较病重侧及对照组显著减少,CHO/Cr、NAA/CHO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豆状核左右侧NAA/Cr、CHO/Cr、NAA/CHO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组病重侧NAA/Cr及双侧CHO/Cr、NAA/CHO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组服用多巴胺类药物患者豆状核NAA/Cr、CHO/Cr、NAA/CHO值与首次诊断未治疗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H-MRS可无创检测帕金森病患者豆状核代谢物改变,协助诊断帕金森病,其是否可用于评估药物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 基底核区动脉解剖与临床

    作者:谢勇江

    基底核区是靠近脑底的大脑半球内神经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在种系发生上,尾状核与壳核是新的结构称新纹状体,苍白体称旧文状体,其功能属锥体外系.

  • 家族性Fahr病一家系九例

    作者:代小华;崔小妞;徐海波;刘木根;王擎;刘静宇;任翔

    先证者(Ⅲ17)男,36岁,因洒后头"发闷"就诊.查体:神智正常.心肺(-).神经系统检查(-).血生化检查:血清钙、磷及血清铜蓝蛋白测定均在正常范围,血清总三碘甲状腺素原氨酸、血清总甲状腺素、高敏促甲状腺素检测均正常.甲状腺、甲状旁腺、肝脾肾B超末见异常.头颅CT检查发现,双侧尾状核、豆状核、苍白球、丘脑下部及枕叶等处发现对称性钙化现象.

  • 颅裂并脑膜脑膨出一家系

    作者:赵秀鹤;迟兆富;赵玉英;焉传祝

    先证者(Ⅲ1) 女,49岁.因"双手发凉、发麻6年,双足发凉、发麻半年,加重1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育有1子1女.查体:表型、智力正常.顶枕部皮肤呈脐样,约3 cm×3 cm大小,中心部位压之有骨缺陷感.神经系统检查:颅神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双侧等叩(++),双病理征(-),共济运动正常,四肢末端痛觉减退.以"雷诺综合征"收入院.辅助检查:颅脑CT示"先天性枕骨部分缺损并脑膜膨出,左侧豆状核梗塞灶";磁共振示"双基底节缺血灶(少许),顶枕部脑膜膨出".风湿系列检查示抗SSB抗体(+),ANA(+),泪腺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按"干燥综合征"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 外地口音综合征2例报道

    作者:李敬;陈秀荣

    外地口音综合征罕见,笔者发现2例,报告如下:例1,女,42岁,因突发右侧肢体不灵,口音呈东北口音改变1小时入院.患者工作中长期接触东北人.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欠流畅.口音改变呈东北口音,右侧上下肢肌力Ⅳ,右下肢巴氏征阳性.头CT示左基底节区,内囊后肢前外侧,外囊与豆状核处有一2×2×3cm大小血肿,中线结构无移位.患者发病后神志一直清楚,言语对答切题,准确.住院后脱水、激素及神经营养治疗,一周后患者口音渐变当地口音,肌力恢复正常出院.

46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