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核仁应激损伤与热休克蛋白研究
核仁作为细胞核糖体生物合成的场所,在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衰老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应激原可导致核仁结构及功能损伤.应激状态下,多种热休克蛋白向核仁移位以保护核仁损伤.深入探讨应激状态下核仁损伤及热休克蛋白保护核仁损伤的分子机制,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
前列腺穿刺活检中核仁的形态学测量及其诊断意义
目的测量前列腺穿刺活检中各种良恶性病变细胞的核仁大小和数量,探讨核仁增大作为诊断前列腺癌形态学指标之一的定量标准.方法在702例前列腺穿刺活检中,按病种随机选择切片质量佳、有明确诊断结果的各类良恶性病变共107例.在高倍镜下测量10个视野内直径≥0.5 μm核仁的细胞数量及每个核仁的直径.结果 95%经典型前列腺癌核仁明显增大,并至少有2个核仁直径≥2.5 μm.经典型癌与良性前列腺病变核仁的直径和数量均差异显著.3种癌前病变(高级别PIN;前列腺癌放疗和/或内分泌治疗后良性腺泡上皮不典型增生;非典型性基底细胞增生)可以出现直径≥2.5 μm的核仁.结论核仁明显增大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重要形态学指标,但不是绝对标准.2.5 μm可以作为一个相对域值,在结构异常或呈浸润性生长的上皮细胞内出现,可基本排除良性病变.
-
颈部结节性筋膜炎1例
患者男性,64岁发现颈部肿物一周.查体:肿物位于左预部,直径3cm术中见肿物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粘连.病理检查巨检:切除肿物大小2cm×1cm×0.5cm,包膜不完整,切面灰粉及淡黄色1.镜检:肿物中有许多棱形细胞,似纤维细胞,又似肌细胞,此外还有单核或多核巨细胞,胞浆红染,外形不规则,核仁也很明显,可见少量核分裂(图1、2),免疫组化:NSE和S-100(-).
-
HE染色细胞核发灰的处理方法
常规石蜡切片及细胞学涂片时,HE染色镜检出现细胞核发灰,即细胞核内染色质及核仁显示不清,呈一片淡兰色云雾状,此现象严重时影响病理诊断.细胞核发灰的原因,一是石蜡切片的组织固定不及时,或组织块取材太厚,影响组织固定、脱水、透明和浸蜡所致.二是细胞学涂片中细胞脱落时间过久,或在制片过程中人为造成涂片干涸.
-
结外淋巴瘤累及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一例
患者女,47岁,因发现右咽部肿块伴异物感五个月余来院就诊,经抗炎治疗后,肿块未消退,行右咽肿块局部活检,病理诊断为"右扁桃体"未分化癌,1996年4月24日入院,行双侧扁桃体扎除术.右扁桃体肿块3.2 cm×2.8 cm×1.5 cm大小,菜花状,切面灰白,质脆,镜下见瘤细胞弥漫生长,异型明显,大多数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厚,核仁清楚,靠边,胞质中等量,淡染或嗜双色,核分裂象易见.
-
胰腺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肿瘤一例
患者女,66岁.因上腹痛2个月余伴发现肿物3周于1999年1月5日入院.体检:上腹左肋缘下可扪及5 cm×6cm肿物,CT及B超示:胰体尾部囊实性肿物15 cm×12 cm×10cm,有完整包膜.临床诊断:胰腺囊腺癌.病理检查:送检标本为灰红灰黄色肿瘤样组织一堆,总体积19cm×15 cm×3 cm,肿瘤组织大部分结节状,切面灰白色鱼肉状;部分灰黄灰褐色细颗粒状.镜下观察:大部分肿瘤由单核细胞及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组成.单核细胞弥散分布,细胞异型性明显,呈梭形、多角形,细胞核卵圆形、梭形、分叶状或空泡状,核仁明显,可见核分裂象.在单核细胞背景中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均匀散布,细胞多核,少者2、3个,多者50余个,核较小,空泡状,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未见吞噬现象,其中部分区域可以见到典型腺癌结构(图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癌胚抗原及上皮膜抗原在单核细胞及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呈弱阳性,腺癌部分阳性,波形蛋白两种细胞均为阳性,腺癌部分阴性.
-
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变及其他癌前病变的病理特点
研究表明,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变(HGPIN)是无可置疑的前列腺癌前病变.HGPIN的形态特点是前列腺导管和腺泡的分泌细胞增生,细胞核和核仁肿大与前列腺癌细胞相似,不同的是HGPIN保留有部分基底细胞层.HGPIN与前列腺癌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对HGPIN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除了HGPIN以外,目前还提出了一些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可能有关的癌前病变,如:低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变(LGPIN)、增生性炎症性萎缩(PIA)、不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AH).我们旨在对HGPIN及可能为前列腺癌前病变的一些病变的病理形态学、分子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作一介绍.
-
套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的变异
套细胞淋巴瘤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经典型和变异型.经典型主要表现为中小淋巴细胞单一性增生、不规则核和核仁不明显;变异型主要包括母细胞性套细胞淋巴瘤和多形性套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通常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套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为表达全B细胞抗原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通常CD5+、CD10-、CD23-和FMC7+.
-
海蓝组织细胞增多症1例的彩超表现
患者男,36岁.因脾大20余年就诊.查体:触诊脾大,甲乙线13.5 cm,甲丙线29 cm,丁戊线13.5 cm,质硬,表面光滑,无压痛.实验室检查:WBC 3.1×109/L,PLT 39.1×109/L,中性粒细胞46%,淋巴细胞51%,PT 18.2 s、APTT 46.6 s,FIB 1.7 g/L.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细胞系统56.8%,红细胞系统34.8%,巨核69个/片,可见大量海蓝组织细胞,占2.4%,此类细胞胞体较大,直径均在60~80 μm之间,胞核圆形,部分可见蓝色核仁,胞浆丰富,充满蓝色的粗颗粒.报告:海蓝组织细胞病.
-
阴道宫颈乳头状瘤的分子生物学与超微结构的研究
以往的研究工作证明人乳头状病毒(HPV)与中国妇女宫颈乳头状瘤的生长有密切关系.为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我们对外阴痒、白带多就诊体检发现阴道下1/3及宫颈有异常突起者病理及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证实为HPV感染的16例标本进行了PCR检测及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6例来自门诊新鲜标本,以2.5%戊二醛和1%锇酸双固定,Epon-812包埋,超薄切片,铀-铅双重染色,PHILPS-CM10透射电镜观察.2 结果与讨论2.1 PCR检测用PCA技术检测标本16例,14例标本HPV阳性,占87.5%.2.2 超微结构观察在14例HPV阳性标本中发现了基底细胞核分裂相、基底细胞内存在成对中心粒,基底细胞和棘细胞层增厚,伴核增大,核仁增多,可见凹空细胞,核有明显改变,早期核增大,核仁增多.此后72.3%的核仁消失,常染色质丰富.82.18%染色质疏松,72.3%的阴道尖锐湿疣病例中发现了染色质之间颗粒及染色质周围颗粒、染色质之间颗粒呈棱角状,直径约15~35nm.PCA检测阳性者还可见核小体,阴性者未发现.随着核染色质的浓集并周边化,核固缩,在此类细胞中可见大量密集的染色质之间颗粒和染色质周围颗粒,胞质空化明显,形成典型的凹突细胞,凹突细胞中可见线粒体及内质网肿胀,脊消失,后融合成一些外围有包膜的大泡,充斥于胞质内,使胞质明显空化,成为典型的凹突细胞,典型的胞质空化在中表层细胞中常见.14例阴道尖锐湿疣标本中46%可见棘细胞质空化,另外在5例宫颈尖锐湿疣基底细胞和1例阴道尖锐湿疣副基底细胞中发现了大量直径在45~55nm边缘锐利但大小不规则的病毒样颗粒.
-
γ/δ肝脾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43岁。因右上腹部肿物7年,发热、消瘦、盗汗3个月于2000年1月入院。体检:T 39.8℃,贫血貌,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右肋下10 cm),脾肿大(1线15 cm,2线17 cm,3线3 cm)。血常规:WBC 0.9×109/L,RBC 2.56×1012/L,Hb 74 g/L,血小板44×109/L。外周血可见一类胞体大、核圆或有凹陷、核大、胞浆丰富的淋巴细胞。骨髓活检:骨髓内可见肿瘤细胞浸润,呈灶样分布,造血细胞增生活跃。肝脏穿刺病理: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化检查:Pan-T(+++),CD3(+),CD4(-),CD8(-),CD20(-),CD68(-),Vimentin试验(-)。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和免疫组化结果,诊断为γ/δ肝脾T细胞淋巴瘤。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症状无缓解,遂行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脾红髓大量肿瘤细胞浸润,细胞体积中等偏小,胞浆少,核体积大,核仁不清楚,偶可见较小核仁,染色质疏松,白髓受压萎缩,视野中可见少量浆细胞。术后发热缓解,外周血象恢复。但1个月后再次发热,继以多种方案化疗,疗效欠佳,高热、黄疸、体重减轻呈进行性加重,肝功能损害明显。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3A的亚细胞定位研究
目的 探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3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并确定其核仁定位信号(NoLS).方法 利用丙氨酸替换FGF13A蛋白中可能的核仁定位信号中的氨基酸,将各突变体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各融合蛋白表达质粒转染人胚肾细胞系HEK-293细胞和人膀胱癌细胞系5637细胞;转染48 h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绿色荧光的分布确定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FGF13A-EGFP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仁,FGF13B-EGFP蛋白定位于胞质;FGF13A蛋白N端的62个氨基酸是其核仁定位的关键序列;FGF13A蛋白的55 KKRRRRR61为其核仁定位信号的核心序列,将55 KKRRRRR61突变为55 AAAAAAA61后,FGF13A蛋白失去其核仁定位能力,而只突变其中单个(M1:55 KKARRRR61)或部分(M2:55 AARRRRR61、M3:55 KKAARRR61和M4:55 KKRRAAA61)氨基酸,并不影响FGF13A的核仁定位.结论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3A定位于细胞核仁,其核仁定位信号位于蛋白N端,核心序列为55 KKRRRRR61.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FGF13A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3A 亚细胞定位 核仁 核仁定位信号 -
化学治疗复发和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是一种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1832年Thomas Hodgkin在论文中描述了7例淋巴结和脾脏肿大的病例,被公认为第一个描述淋巴瘤的人.1865年Wilks 进一步描述了这类疾病的临床特征,其中有4例是霍奇金描述过的病例.因此,Wilks称其为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HD).1878年Greenfield首次对HD进行了组织形态学描述.1898年 Sternberg着重描述了具有特征性的巨细胞的多叶核的特点,1902 年Reed强调了巨细胞的大核仁,这种特征性的巨细胞后来称为 Reed-Stemberg(RS)细胞.
-
易与ALL混淆的急性杂和型白血病
急性杂和型白血病(HAL)是一类发病机理不清的特殊类型的急性杂和型白血病.其亚型又分双表型、双系列转换型.本病特点以原始细胞明显增生,该细胞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多呈圆形以小细胞为主的急性白血病,此类细胞形态近似淋巴,细胞呈圆形,胞浆量少,深蓝色,边缘整齐,无颗粒,胞核圆形,核染色质较细胞,核仁清晰可见,易与淋巴细胞混淆,现将特殊病例报道如下.
-
核仁磷酸蛋白基因突变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对白血病分子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中存在多种不同的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的改变,目前对核仁磷酸蛋白基因1 (nucleophosmin family,member 1,NPM1)研究较多,该基因突变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有很大的相关性,现作一综述.
-
克氏综合征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
患者,男,24岁.因发热、咳嗽、咳白色黏痰1周来院就诊,体温高达38.2℃,伴头晕、乏力,齿龈出血,四肢酸软.血常规检查:WBC 15.2×109/L,RBC 4.21×1012/L,Hb 118g/L,BPC 54×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占0.06,红系未见,巨核细胞全片见1个.片中幼稚淋巴细胞占0.79,胞体偏大,胞质少,色蓝,核圆,染色质较致密,可见1~2个核仁.
-
以宫颈粒细胞肉瘤为首发的M2b型急性髓系白血病一例
患者,女,28岁.因结婚3年未孕于2005年10月11日到我院妇科就诊,发现宫颈不规则肿物3 cm×3 cm × 3 cm,怀疑宫颈癌,取活检送病理.病理检查:取灰白小组织4块,大小各为0.8 cm ×0.5 cm×0.3 cm,镜下示瘤细胞大小相对一致,呈弥漫性浸润,核圆形或卯圆形,核膜厚,可见1至多个核仁,有少量胞质,肿瘤细胞间可见较多量单圆核嗜酸粒细胞,表皮已溃破.免疫组化:LCA、KER、S-100、CD20、CD3均阴性,CD15(+)、MPO(+).
-
同时伴有ins(8;21)(q22;q22)和简单变异易位t(8;21)(p11;q22)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一例
患者,男,16岁.因全身乏力1周于2007年10月24日来我院就诊.查体: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未见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及肝、脾未见肿大,胸骨无压痛.血常规:Hb 35g/L,WBC 4.6×109/L,BPC 9.0×109/L.外周血分类:原始+幼稚细胞0.57.骨髓象:原始粒细胞0.670,早幼粒细胞0.180,大部分含1~3个核仁,胞质量少至中等,Auer小体易见,POX染色强阳性.
-
节细胞胶质瘤和神经节细胞瘤
节细胞胶质瘤和神经节细胞瘤均分化良好,为生长缓慢的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由肿瘤性成熟神经节细胞单独(神经节细胞瘤)或与肿瘤性星形胶质细胞混合(节细胞胶质瘤)构成,是长期癫(痫)发作患者中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神经节细胞瘤由不规则、簇状、发育不良的多极神经元组成(图1),神经元有大的泡状胞核、明显的中心性核仁,胞质丰富,多极突起.节细胞胶质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成分混合(图2),可呈明显异质性.
-
杏仁药膳助延年
杏仁为蔷薇科植物落叶乔木杏或小乔木杏或山杏等植物的成熟种子的核仁,是传统的中药材,有甜、苦之分。甜杏仁又称南杏仁,含多种维生素以及脂肪、蛋白质、钙、磷、铁等成分,性平、味甘、无毒,可滋阴清泻、润肺止咳、宽中下气、软化血管,能治虚性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症,是补虚润肺、调和胃肠、润下通便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