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略谈肾病研究中的基因转移技术
自1991年Koseki等[1]首先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将体外转染报告基因-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 Z基因)的胚肾种植于新生小鼠的肾包膜下,观察其在肾小球和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成功表达以来,国内外已有许多作者采取不同的转基因方法和载体注入途径观察了一些报告基因对肾损伤或肾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从而为实施对肾损伤的保护或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
Utrophin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的肌肉变性病,是由Xp21上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变所致dystrophin蛋白缺乏引起的疾病.新生男婴DMD发生率大约是1/3500,患者肌无力发展迅速,11~13岁后完全不能行走,大部分在20岁左右死于周围性呼吸循环衰竭[1].由于utrophin蛋白与dystrophin蛋白有着结构的同源性和相似的功能[2],通过转基因方法使细胞表面utrophin蛋白水平提高2~3倍,可以使DMD模型动物mdx鼠肌肉的形态和功能得到修复,而这仅是正常肾组织utrophin蛋白水平的大约50%,肺的25%[3],被认为是基因治疗DMD的非常有希望的替代物.现将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007头颈癌的基因治疗
本文简要介绍了转基因方法和基因治疗的策略,综述了头颈部基因治疗的体外和体内实验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头颈癌基因治疗以后的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
猪精子细胞电穿孔及DNA转染的新途径
用动物精子作为外源DNA载体已成为转基因的主要方法之一,外源DNA通过精子导入后代,有可能简化转基因动物的生产.目前转基因普遍采用的是微注射法,但其技术要求高、实验设备昂贵、效率低,导致生产成本高.因而寻找一种简单、高效的转基因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
自杀基因治疗肿瘤研究现状
自杀基因疗法是指利用转基因方法,将哺乳动物不含有的药物酶基因转入肿瘤细胞内,该基因表达的产物可以将无毒性的药物前体转化为有毒的药物,影响细胞的DNA合成,从而引起该细胞死亡.基因转导的方法有多种,如基因直接注射、电穿孔、脂质体转导,磷酸钙沉淀以及病毒载体转导方法.因为常以病毒作为载体,称为病毒介导的酶解药物前体治疗.
-
一氧化氮合成酶与脑缺血的研究进展
自从1987年证实了内皮细胞源性舒张因子(EDRF)即一氧化氮(NO)以来,NO在人体中的作用引起广泛重视.美国<自然>杂志于1992年将其评为"明星分子".1998年三位美国科学家研究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巨大贡献而共获诺贝尔医学奖,引起世人关注.NO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已经在国内外展开,人们在阐明NO在脑缺血的作用中,试图通过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剂以阻断脑缺血时NO的毒性作用,但结果并不一致,有的研究认为NOS抑制剂可缩小脑缺血面积,另有的研究认为NOS抑制剂增加脑缺血面积,还有的认为NOS抑制剂对脑缺血面积并无影响[1,2].应用基因方法对脑缺血时不同类型NOS的作用进行研究,阐明了其不同作用,本文就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
慢病毒介导绿色荧光蛋白转染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
1998年Thomson等[1]成功分离、建立了人胚胎干细胞(hESC)细胞系之后,有关hESC的研究得到迅猛发展.hESC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过程涉及到多种相关基因表达的活化或抑制,而开展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有效的转基因技术来完成.由于hESC的培养条件非常苛刻,外源基凶的转入通常较困难.常用的转基因方法如脂质体、电穿孔、磷酸钙共沉淀等不能有效地将外源基因转入hESC中.目前关于hESC的转基因研究报道较少,我们采用慢病毒(lentivirus)载体成功地将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凶转入hESC,建立了稳定表达EGFP的hESC细胞系.
-
加拿大科学家发现结肠癌复发基因
据加拿大科学家12月1日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称,已找到导致结肠癌复发的干细胞,通过抑制结肠癌复发干细胞的基因-BMI-1基因,可有效阻止结肠癌复发。多伦多大学医疗网络(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实验药物,抑制调节这种干细胞的基因。这种BMI-1与其他癌病干细胞有关联,在结肠癌干细胞方面发挥主要调节功能。研究人员证实了在其他癌症中与干细胞维持有关的基因BMI-1,是结肠癌干细胞极其重要的调控因子,驱动了周期性自我更新、增殖和细胞存活。多伦多研究人员在周日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报告那些实验,他们抑制BMI-1基因的功能,阻止结肠癌干细胞形成“坏”细胞。研究人员使用不同基因方法,从病人体内收集到结肠癌细胞,通过先抑制癌细胞的基因表达,再把基因植入实验鼠体内。这项研究具有令人兴奋的临床潜力,它为结肠癌患者描绘了一条可行的靶向性治疗开发途径。众所周知,大约65%的结肠癌患者具有BMI-1生物标记物。有了确定的靶点和针对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将这一知识转化到首个人类试验中,提供更个体化的癌症医疗。
-
骨折转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通过综述转基因方法在骨科研究领域的进展,旨在阐明不同方法在转基因过程中的利弊关系重点介绍了脂质体介导、病毒介导和基因直接注射三种常用的转基因方法.
-
寻找差异表达基因方法的进展
多种因素导致的基因差异性表达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差异性表达基因的分离有助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分离差异性表达基因的方法主要有消减杂交和差异显示两大类,其中每一种又有多种衍生方法,本文就这些方法的原理及主要优缺点进行比较综述.
-
表达EGFP的质粒和目的基因共转染用于检测目的基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在基因功能研究过程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将目的基因转到靶细胞内进行瞬时表达(transient expression),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观察转基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由于各种转基因方法的不同,转基因的效率也不同,往往是仅有一部分细胞可以表达目的基因,没有转基因的细胞将影响检测的结果.如何将已经转基因的细胞同未转基因的细胞区分开来进行检测,是一个技术上的难点.一种直接的方法是采用目的基因表达蛋白的抗体直接标记表达目的基因的细胞,条件是该目的基因必须是细胞内特异的,且表达的蛋白位于细胞膜.另外一种方法就是采用双基因共转染方法,常用的共转染基因有B或T淋巴细胞的分化抗原,如:CD19、CD20等[1].
-
骨折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骨折是常见的外科损伤之一.近年来,虽然骨折治疗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仍时有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骨折不愈合会导致患者需要通过多次外科手术来恢复肢体功能,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可能截肢.目前,自体骨移植已经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黄金方案.但这种技术由于移植材料有限,需要承担再次手术带来的神经与血管的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1].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方法在骨折愈合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这一方法较好的避开了这一风险.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在基因方法治疗骨折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
药物基因方法的应用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我们仍不能确定特定剂量的特定药物对某一特定患者是否有效及是否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临床医师一般只是根据病史记录、通过药物临床研究获得的信息和临床经验作出判断.因此,在很多时候,药物是否有效及是否会发生 ADR只能在对患者用药的过程中确定.这存在以下缺点:可能使患者出现严重的 ADR而疗效不明显;可能出现价格不菲而效益低下;可能出现未对症下药而延误病情等.据统计,美国住院患者中严重 ADR及由此导致的死亡率分别为 6%~7%和0.32%,且ADR在主要的死亡原因中已排在第 4~6位[1],而因 ADR而额外支出的费用已高达766亿美元[2].
-
基因治疗中肝靶向研究的进展
随着DNA重组技术和转基因方法的不断完善,基因治疗研究发展迅猛,并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与人类许多遗传性、代谢性、感染性疾病及肿瘤密切相关.
-
足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
足细胞(podocyte)是位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外侧的脏层上皮细胞,因其胞浆在基底膜表面形成伪足样突起而得名,足突之间的裂孔膜是肾小球滤过的后一道屏障,因此足细胞的损伤将导致蛋白尿的出现.足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有限,因此一旦损伤丢失,就很难再生.过去足细胞的体外研究工作开展很少,直到上世纪90 年代中期Mundel 等用转基因方法建立了永生代小鼠足细胞系,才使得对足细胞结构、功能的认识和其在肾小球疾病中作用及机理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大量研究提示足细胞损伤与蛋白尿,肾小球硬化关系密切,现就近年来有关足细胞损伤的病因、机制等有关研究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