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静脉滴注甲氨喋呤致过敏性药疹1例
甲氨喋呤为抗叶酸类抗肿瘤药物.我科于1999年U月收治1例肺癌患者,静脉滴注甲氨喋呤发生过敏性药疹,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38岁,入院诊断为肺癌.12月1日开始用10%的葡萄糖250 ml加甲氨喋呤25 mg作静脉滴注实行化疗,滴注后当晚,患者即出现全身皮肤散在性红斑伴瘙痒,且有水疱,立即停药,给予口服息斯敏10 mg,每日1次,葡萄糖酸钙1.0 g,每日3次,经1周抗过敏治疗,皮肤红斑,水疱完全消退.
-
三种双氯芬酸钠缓释制剂体外释放度考察
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DS)为第三代灭酸类强效、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临床广泛用于消炎、镇痛、解热及治疗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优点是临床剂量小,用药后个体差异较少.但由于其生物半衰期短(t1/2为1.5h),欲维持其有效血药浓度,需频繁给药,因而不少厂家将该药制成缓释剂型.本文对三种双氯芬酸钠缓释制剂的释放度进行了测定.
-
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在无痛人流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酮咯酸氨丁三醇(Ketorolac tromethamine)属于异丁芬酸类,是临床上可供注射的非甾类抗炎药,它的镇痛作用强,抗炎作用稍弱,适用于术后急性疼痛的治疗,而且没有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我们研究设计将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无痛人流手术,观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炎症及免疫功能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fatty acids,PUFAs)是指含有两个以上双键的脂肪酸.根据甲基端计数第一个双键的位置,将PUFA分为4组.即ω-3系、ω-6系、ω-7系和ω-9系(即ω编号系统,也叫n编号系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指从脂肪酸碳链甲基端算起.第一个双键出现在第3位碳原子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它属亚麻酸类,主要包括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
-
桦木酸类化合物的分离及合成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称艾滋病)和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两大重要疾病,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临床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主要有齐多夫定、奈韦拉平、沙奎那韦等,用于治疗癌症的天然药物主要有喜树碱、长春碱和紫衫醇的衍生物等,但这些药物都存在不良反应大及耐药性等缺点.因此,研究及开发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抗艾滋病和肿瘤的药物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桦木酸类系三萜类化合物,主要包括桦木酸、桦木醇和23-羟基桦木酸等,其结构详见图1.
-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泽替米贝的研究进展
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大量的证据表明,降低血浆中总胆固醇水平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实际上,不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升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三酰甘油(TG)水平的增加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降低也被认为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危险的可依赖指标.新型的降脂药物应该是既能降低LDL-C,又不能升高TG水平.目前,临床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主要包括胆固醇合成抑制剂(如他汀类)、苯氧酸类(如贝特类)、胆汁酸螯合剂(如消胆胺)及其它(如烟酸类似物).
-
异维A酸在皮肤科门诊应用的临床分析
维生素A类用于皮肤科临床已有40余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维生素A酸类(Retinoicacid)的问世和应用被视为皮肤病药物治疗的又一里程碑.至今维生素A酸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异维A酸(13-顺式维甲酸、Isotrctinoin或Roccutane)是众多异维A酸中筛选出来的具有高治疗指数、疗效良好、耐受性强和对皮肤病治疗有特别意义的一种异物体.为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现将近几年在本院皮肤科门诊使用的情况作一回顾性临床分析.
-
大黄的现代临床作用
<本草>中:"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破癥瘕积聚.荡涤胃肠、推陈致新、安和五脏"之功效,现代医学也证实含番泻甙A、B、C、D为主要泻下成份.大黄具有抗菌作用,且抗菌谱广、作用强,有效成份主要为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其中以芦荟大黄素作用强,其抗菌机理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阻碍作用,还能抑制二十碳稀酸类异常代谢,增加细胞保护机制,抗凝抗栓.
-
3种不同脱钙液对牙齿标本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效果的研究
在口腔组织病理的研究中,常常需要通过切片对牙齿组织相关细胞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由于牙釉质是体内硬度高的组织,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脱钙处理,就很难制得优良的切片并获得满意的染色结果.目前尚无公认的用于牙齿组织的理想方法,因此进行了两种配方的酸类脱钙液和EDTA螫合剂脱钙液的脱钙时间和染色效果的研究.
-
复方氯霉素洗剂中氯霉素和水杨酸的含量测定
氯霉素分子中含有硝基,一定量的氯霉素于0.1mol/L盐酸溶液加0.1g锌粉,70℃加热30min,硝基还原为伯胺基,于278nm分别测还原型与非还原型吸光度(A)值,求△A值可计算含量,水杨酸在278nm处△A为0.水杨酸为酚羟酸类,加入一定量FeCl3后于525nm测A值,氯霉素在525nm处无吸收.本文采用的差示分光光度法(△A)与原复方氯霉素洗剂中氯霉素和水杨酸的含量测定采用的亚硝酸钠法和中和法比较,氯霉素△A法测得其含量为标示量的99.49%(n=3);亚硝酸钠法测得含量为标示量的98.68%(n=3);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得含量为标示量的99.00%(n=3);中和法为99.55%(n=3).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
-
面部注射美容技术发展浅析
面部注射美容是整形美容外科新兴的一项微创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注射美容的人越来越多.注射美容常用的两类制剂是肉毒毒素和透明质酸类填充剂.肉毒毒素早于2002年在美国被批准应用于整形美容注射,2012年在中国也被批准应用于整形美容注射;透明质酸类填充剂早在美国于2003年批准使用,2009年在中国获准使用;两类制剂在整形美容注射的临床应用都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1],发展速度惊人的同时,也存在良莠不齐.注射美容技术虽给人们带来了美的视觉,也出现了一些不应出现的不良后果.现就注射制剂的性质、注射技术、并发症的规避及处理等方面,对注射美容技术的发展进行浅析.
-
透明质酸填充注射在医学美容中的临床应用和并发症
随着现代医学美容技术和生物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利用注射填充美容的方法使颜面年轻化越来越受到青睐.注射填充美容即将生物材料或人工合成生物材料注射入真皮层或皮下,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达到减少皮肤皱褶或塑形的一大类非手术美容方法.美国FDA于1981年首次批准牛胶原用于皮肤填充剂,2003年透明质酸类注射美容产品上市,每年以近25%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仅次于肉毒毒素之后的第二大注射美容产品.
-
激光和强脉冲光治疗皮肤黑变病疗效观察
黑变病是一种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年女性较多见.目前治疗多采用中药及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滴注,外用氢醌霜、超氧化物歧化酶霜,维A酸类制剂剥脱等[1]治疗,但均疗效欠佳.2002年11月~2009年12月,我们采用多种现代激光和强脉冲光手段探索治疗面颈部黑变病患者19 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
国际抗衰老生物美容探讨
1 抗皱养颜在美国目前流行的抗皱生物美容品是水果酸类,以丹尼.肯博士的DANNE Skin Treatments产品为代表.果酸又称羟基酸(α-Has),如羟基乙酸、柠檬酸和乳酸等,具有溶解角蛋白、加快表皮死细胞脱落的作用.因此,富含这类物质的水果、酸奶、甘蔗等提取物均有这种作用.酵母提取物、嗜热菌蛋白提取物亦有此抗皱作用.
-
吸烟对人体的影响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来自吸烟时所产生的烟雾.香烟烟雾含有大约4000多种化学物质.依据烟雾对人体的影响,可将烟雾分为3类:1.刺激性化合物,主要有氰化氢、甲醛类、丙烯醛等.2.全身性有害毒物,如酚类、酮类、醇类、酸类和胺类等.引起全身性反应典型、突出的是尼古丁、CO和烟碱.3.致癌物质,如苯并[a]芘,亚硝酸胺及焦油等.本文就吸烟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综述如下.
-
酸与胆酸诱导人食管上皮细胞增殖中PPARγ的表达
目的:观察PPARγ在反流物诱导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增殖变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在ERK信号传导通路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食管粘膜上皮细胞,分为酸作用组、胆酸作用组、PPARγ活化组、ERK抑制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状态.细胞免疫化学染色及免疫印迹法测定PPARγ蛋白表达.结果:PPARγ在酸作用组、胆酸作用组及正常对照组呈阴性表达,在PPARγ活化组及ERK抑制组呈阳性表达,细胞免疫化学阳性染色位于细胞核.活化PPARγ可阻断酸、胆酸诱导的细胞增殖.结论:体外培养的正常食管细胞存在PPARγ分布,但在正常情况下及反流物刺激时呈非活性状态.PPARγ可能作为ERK通路的下游因子,参与了反流物诱导正常食管细胞的增殖过程.
-
双氯灭痛致高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报告
双氯灭痛片又名双氯芬酸钠片,主要成分是双氯芬酸钠,是一种衍生于苯乙酸类的非甾体消炎镇痛药,是该类药物中作用强的一种.其特点是抗炎、镇痛作用强,并具有抗过敏作用,不良反应少,用量小,口服吸收好,个体差异少.副作用有头晕,头痛,皮疹,以及胃不适、纳差等胃肠道反应.致血小板减少偶见报道,高原地区更为少见,我院遇见一例,现报道如下.
-
倍他米松皮损内注射治疗囊肿性痤疮58例分析
囊肿性痤疮是痤疮中重的一类,治疗主要有口服抗生素、第二或第三代维A酸类及外用维A酸及抗生素软膏.我们于2008年以来,应用倍他米松皮内注射治疗58例,疗效好,见效快,病人满意.1 临床资料58例病人均来自门诊,为经抗生素加维胺酯等治疗半月仍未愈,囊肿反复发作者.男46例,女12例,病期6月~3年,平均1年.就单个囊肿而言,存在1月以上.囊肿小直径0.5cm,大直径1cm,平均直径0.7cm.30例1个囊肿,17例2个囊肿,5例3个囊肿,3例5个囊肿,2例8个囊肿,1例15个囊肿,共计125个囊肿,全部病例皮疹没有白头,红色丘疹,仍有少量黑头,遗留色素沉着或炎性红斑.
-
甲氨蝶呤与有关药物不合理配伍
甲氨蝶呤(MTX)别名:氨甲蝶呤.它是属于抗叶酸类代谢抗肿瘤药物,主要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而影响四氢叶酸的生成,从而阻止嘌呤环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合成,抑制核糖核酸与脱氧核糖核酸的生成,其作用可被四氢叶酸所对抗.
-
维胺酯治疗寻常痤疮研究进展
维胺酯(retinamidoester,RE),化学名为N-(4-乙氧羰基苯基)维生素A酰胺,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首先研制合成的维A酸类衍生物,结构式近似全反式维A酸,属于第一代维A酸类药物,在我国应用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近年有文献报道,单用或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痤疮的有效率为73.3%~80%[1,2],兹将维胺酯治疗寻常痤疮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