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汶川地震后透析治疗体会
"汶川5.12大地震"导致四川省汶川、都江堰、什邡、绵竹、安县、北川、平武、青川、江油等地山体滑坡,房屋倒塌,受伤人数达30多万人,死亡6.9万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地震后头颅、胸腹部重要脏器损伤和复合伤通常导致即刻死亡,获救的地震伤患者挤压综合征是除创伤外死亡的重要原因[1].挤压综合征通常发生急性肾衰竭(ARF),仅我院收治的挤压综合征导致的ARF的发生率达5.43%,需要透析者29例,其中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致严重出血2例,并发严重感染5例,所有的患者均处于危重状态,终死亡患者4例,1例在透析1次后死于心律失常;1例合并气性坏疽,感染性休克透析2天后死亡;1例合并颅外伤未完成第1次透析死亡;1例患者透析2次后死于迟发性脾脏破裂.
-
血液净化疗法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例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探讨血液净化疗法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诊治的6例不同病因导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使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进行治疗,对比患者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凝血因子、血小板以及有关指标,评估血液净化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6例患者在经过连续性血液净化化疗法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和体征都有改善,体内凝血因子、血小板浓度升高,其中,5例患者症状有所缓解.1例患者因为原发病而诱发多脏器的功能衰竭导致死亡.结论 血液净化疗法是目前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的有效方法.
-
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救治热射病的机制研究
热射病(heat stroke,HS)为致命性中暑,死亡率高达10%~50%[1].既往认为HS的病理生理改变与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热应激过度和热休克蛋白结构改变等有关[2].近年来研究表明热损伤可迅速引起内皮细胞损伤,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opathy,DIC)、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hi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如这一恶性循环不能被及时打破,将威胁患者生命[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热浪袭击频率和强度的逐年增加,高温气候已对公共健康形成灾害性影响.因此,了解Hs导致多脏器损伤的特点,探索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ontinuity blood purification,CBP)救治HS的机制,对降低HS的致死、致残率十分重要.
-
肺癌与血栓栓塞性疾病
恶性肿瘤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关系早在1865年就被Trouseau[1]所报道,近年来有关恶性肿瘤与血栓的研究来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不仅因为血栓形成以及出血是癌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而且是导致其死亡的第二位常见原因.恶性肿瘤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和动脉血栓栓塞(arterial thromboembolism)、游走性浅表血栓性静脉炎(migratory superificial thrombophlebitis)等,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为常见[2].
-
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败血症30例病原学分析及疗效
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快速繁殖后,其组分、毒素及代谢产物等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它是一种严重的血流感染,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损害遍及各组织和脏器,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器官衰竭,并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器官衰竭,即使给予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病死率仍较高[1].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特点及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其感染细菌谱和非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差异.
-
内镜经十二指肠乳头引流治疗胰腺脓肿
胰腺脓肿是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等重度感染性体征,甚至出现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并且具有明显的后背部或腹部疼痛症状.目前,临床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脓肿清除术,虽然手术的操作简单,但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而且术后具有一定的脓腔复发率,腹腔引流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引流技术已经在胰腺假性囊肿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沈阳军区总医院应用该技术治疗了6 例胰腺脓肿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特在此作回顾总结性报道.
-
圆斑蝰蛇咬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38岁,厨师,因左手示指被圆斑蝰蛇咬伤4 d于2012年6月5日18时由外院转入。患者于2012年6月1日11时许被蛇咬伤左手示指,当时左上肢肿痛,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排黑便、血尿,无气促,到当地医院就诊,核对图谱为圆斑蝰蛇,先后予局部封闭、清创,14时使用抗蝮蛇毒血清9000 U,起病第2天出现尿量减少,血肌酐逐渐上升,伴皮下淤斑、全身水肿、气促逐渐加重,并出现神志改变,先后予输注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血液滤过、抗感染等治疗,病情未能缓解,起病第4天X线胸片示双侧胸腔积液及右侧水平裂叶间积液,未除外肺水肿可能。凝血四项示PT 20.2 s,INR 1.6,APTT 103 s,纤维蛋白原2.4 g/L。起病第5天血白细胞14×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0%,血红蛋白82 g/L,血小板12×109/L,血尿素氮15.4 mmol/L,血肌酐337μmol/L,为进一步救治,转至我院。来院时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6/85 mm Hg。急性病容,神志欠清,呼之能应,对答欠佳。双眼睑水肿,双侧球结膜严重充血。左示指肿胀,腹侧呈黑色,咬伤处皮肤已行“十”字切开,切口各长约1.5 cm。背部、右上腹部、右下肢、阴囊可见大片皮下淤斑、肿胀。入院诊断:(1)左示指远端指间关节蝰蛇咬伤(危重型);(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肺、肾、血液)。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一例
患者男,25岁,在校研究生,因突发头痛、双眼视物模糊9d入院。患者入院前9d晨起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为双侧额颞部持续性隐痛,同时有双眼视物模糊,以左眼为著,于1d后双眼视力均下降,伴畏光,校医院考虑视觉疲劳所致并给予滴眼液(具体不详)治疗,未见好转。遂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查双眼视力为0.1(病前为0.8),右眼各方向视野缺损、左眼下方视野缺损,双眼视盘水肿,考虑高颅压并转至我科门诊,行头颅CT和MRI检查未见异常(图1),头颅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示左侧横窦管腔纤细、断续显影(图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全项示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188 mg/dl),诊断左侧静脉窦血栓形成,给予改善循环、抗凝等治疗,头痛基本缓解,但双眼视物模糊无明显改善,为求进一步诊治收住院。患者既往体健,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后内科查体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言语流利。粗测双侧视力下降,0.5 m数指,双眼视野均向心性减小,眼底检查示视盘水肿,边界不清,余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适中、肌力5级;共济运动无异常;腱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无感觉障碍;颈无强直,脑膜刺激征阴性;自主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正常,甲状腺功能检查以及血沉、C反应蛋白、肿瘤常规、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等检查均正常。乙型肝炎e抗体、核心抗体、表面抗原呈阳性。血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体1∶10弱阳性。腰椎穿刺脑脊液清亮透明,压力130 mm H2O,常规和生化均正常,病毒抗体、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隐球菌检测阴性。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示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走行、形态大致正常;静脉期上下矢状窦、双侧横窦、乙状窦显影良好。视觉诱发电位( 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示双侧波形欠佳,P100波潜伏期明显延长,左侧波幅降低。考虑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肌注鼠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苏肽生,30μg,每日1次),同时接受口服中药治疗,视物模糊无改善,复查视野示缺损范围较前减小,自动要求出院。出院后继续接受苏肽生及中药治疗,2周后门诊复诊视力较前明显恢复,双眼视力为0.8,仍有畏光,余神经系统查体无特殊。
-
孕产妇合并肺栓塞二例
例1,女,31岁,因“停经25周,乏力伴气促1周”于2012-10-28入院。患者既往于2008年发现血压升高,但未予治疗,入院前其血压高达230/150 mm Hg,合并肾功能损害(尿毒症期)。2012-10-31在全麻下行剖宫取胎术,术后一直卧床休息,无自诉下肢胀痛、麻木等不适。2012-11-1,16∶00患者血氧饱和度开始下降至80%~85%,立即转ICU治疗。转入后予呼吸机辅助通气,血氧饱和度可升至100%,血 D-二聚体23.59 mg/L,血降钙素原42.17 ng/ml,血B型钠尿肽>35000 pg/ml。2012-11-4胸部X线片见图1。查超声心动图:左心增大、右心房增大,中度肺高压;心电图、双下肢血管超声、支气管纤维镜均未见异常。因考虑为“急性肺栓塞”,故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至2012-11-6,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死亡诊断:(1)脓毒性休克;(2)肺栓塞;(3)充血性心力衰竭;(4)缺血缺氧性脑病;(5)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6)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7)弥散性血管内凝血;(8)缺血缺氧性肝损害;(9)高乳酸血症;(10)高钾血症;(11)瘢痕子宫;(12)孕3产1孕25周剖宫产术后。
-
三氧化二砷持续缓慢静脉输注法的疗效分析
三氧化二砷(As2O3)已经被证实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有着显著的疗效.应用As2O3诱导治疗或联合治疗,能够降低APL患者的复发率,并能改善APL患者尤其是高危患者的生存质量[1-3],同时给不能耐受蒽环类化疗方案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替代治疗的选择[4],然而,临床研究中发现,常规静脉给药时,部分患者在治疗早期出现类维甲酸综合征样的高白细胞血症,并发生致命的颅内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导致患者早期死亡,我们以往的研究显示,As2O3持续缓慢静脉输注法能明显减轻As2O3治疗中的这些副作用[5].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血浆中游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是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诱导的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负性调节物之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指在原发病基础上伴以继发性纤溶亢进为特征的获得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损伤有关,尤其在败血症、内毒素、大面积创伤引起的DIC,其所释放的大量组织因子启动凝血过程,而内皮细胞产生的TFPI起调节作用.有文献报道[1],血浆TFPI对检测DIC很有价值,外源性凝血途径在DIC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中游离的,TFPI抗原的变化,并探索其在DI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应该与临床达成共识
近几年,中华医学会相继发布了几种重要的出血与血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其中的血栓与止血检验项目及其临床应用的有关内容至关重要,甚至直接影响其临床诊治决策.本文以几种重要的出血与血栓性疾病诊治专家共识为基础,讨论其在实验诊断中所涉及的诊断标准、关键问题和解决思路等,供检验医学专业人员在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中参考.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及凝血酶原片段1+2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肿瘤导致的止凝血异常发生率较高,其病理生理变化主要为高凝状态或易栓症,临床表现为血栓形成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早期发现癌症患者的高凝状态或易栓状态,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血栓形成或发生DIC,还可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终延长患者生存期[1].近年来,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activ 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与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已进行了较多研究[2-4],但TAFI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不多[5-6],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及对照者血浆TAFI活性以及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凝血酶原片段1+2(fibrinopeptide 1+2,F1+2)等反映凝血、抗凝血的指标的水平,来分析其与肿瘤病理分型以及分期之间的关系.
-
猪链球菌致甲状腺感染一例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既可感染猪等牲畜,也可感染人.由于人被猪链球菌感染后,引起高热、腹泻、头痛、听力下降,重症患者发生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 cularcoagulation,DIC)、脑膜炎.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例而猪链球菌引起甲状腺感染病例,现报道如下.
-
正确应用血培养诊断血流感染
血流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流,并可随血行播散的感染,主要有细菌血症、真菌血症、病毒血症.血流感染是一种全身性感染疾病,严重者可引起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
血栓弹力图评价严重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的研究
目的:研究严重脓毒症患者各阶段的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和常规凝血功能表现,评价TEG对严重脓毒症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安贞医院EICU和RICU严重脓毒症患者37例,根据显性DIC评分结果,分为DIC组17例、非DIC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凝血功能、血常规及TEG检测.应用ROC曲线对TEG各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严重脓毒症DIC组PLT显著低于非DIC组及正常对照组,PT、APT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严重脓毒症非DIC组PLT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FBG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严重脓毒症DIC组R时间、K时间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α角、MA值及CI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严重脓毒症非DIC组K时间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α角、MA值及CI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R时间、K时间、α角、MA值、CI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0.932,0.915和0.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佳诊断临界点计算各诊断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结果显示各指标阴性预测值较高.结论:TEG可识别严重脓毒症的凝血状态,协助诊断严重脓毒症并发DIC,评估血栓、出血风险,并指导治疗.
-
加贝酯防治急性胰腺炎应用现状
甲磺酸加贝酯(gabexate mesilate, GM)是20世纪70年代日本研制的一种新的非肽类蛋白水解酶抑制剂,是第一个用于治疗胰腺炎的化学合成药物,分子质量为417,无免疫原性,副作用小.GM在人血中半衰期为55 s,由肝脏代谢,肾脏排泄,易于渗入胰腺组织.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还可用于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本文就其防治AP作用机制、疗效评价、剂量及用法作一综述.
-
苯乙双胍(降糖灵)致乳酸酸中毒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患者女,75岁,因"昏迷3h"于2010-08-12 T 04:00:00急诊收入我院ICU.患糖尿病20余年,长期应用甲苯磺丁脲、苯乙双胍(降糖灵)等降糖药物,其中苯乙双胍的用量达150mg/d,近几周剂量增加为200mg/d.查体:体温不升,BP73/38 mmHg,P56/min,R26/min.昏迷状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远端发绀,皮肤干燥.双侧瞳孔散大,直径约5.0 mm,光反射消失.颈软无抵抗,无甲状腺肿大.
-
血栓前体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TpP)浓度变化,在诊断DIC或前DIC状态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测定47例健康正常人,77例临床不同疾病血浆中TpP浓度,同时检测DIC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各临床病例DIC组、未发生DIC组血浆中TpP浓度 (11.20±5.10) mg/L均显著较正常组高(1.29±1.02) mg/L(P<0.001);DIC组(13.20±7.96) mg/L较未发生DIC组(8.33±6.30 ) mg/L明显增高(P<0.01),在DIC组TpP的异常率为100%,比其他DIC相关指标异常率高.结论据实验结果和相关文献表明血浆中TpP浓度测定在诊断DIC或前DIC状态中较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方法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在诊断DIC及其病程发展、疗效评估方面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
结核性心包炎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二例
结核性心包炎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为全身抗结核治疗.为缓解临床症状,皮质类固醇治疗也被广泛应用[1].然而,除乙胺丁醇外,上述抗结核药物均具有肝毒性,长期、联合应用会加重肝脏损害[2].此外,长期使用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3].因此,结核性心包炎在“抗结核+激素”治疗过程中,有发生肝功能受损终导致DIC的可能性的.我院有2例结核性心包炎患者,在使用抗结核药物联合激素治疗过程中发生DIC.为了防止结核性心包炎治疗过程中发生DIC,现将2例患者治疗经过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