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중국인수공환병학보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支原体通用PCR引物的设计及在诊断的应用
目的快速全面检测感染人体、动物和细胞培养的多种常见支原体.方法从12种支原体的16S与23SrRNA核酸序列中选择了两段高度保守的核酸序列,作为支原体通用引物,一次PCR扩增就能检测出12种支原体.结果用这对通用引物检测了41份临床标本,16份细胞培养物和20只大白鼠,阳性率分别为14.6%、43.7%和20.0%.结论用通用引物检测支原体具有覆盖面广、检测种数多、不易发生漏检等优点.
-
用PCR检测六类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目的调查福建省食品中李斯特氏菌的污染状况.方法用GB4789.30-94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简称Lm)的检验方法分离菌株,用PCR检测李斯特氏菌的两种致病因子.结果从福建采集265份样品中分离出17株李斯特氏菌,其中,2株Lm含有李氏溶血素O(Listerialysin O,Hly)和内化素基因(Internalin.Inl),15株英诺克李斯特氏菌(Listeria.innocua)中8株含有内化素基因,7株两种基因均为阴性.结论从生鸡肉和生牛肉检出2株Lm,表明我省存在李斯特氏菌病的可能性,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
狂犬病毒抗原刺激小鼠的细胞免疫反应试验
为了研究狂犬病毒抗原刺激机体所产生的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抗病毒作用,我们利用小鼠进行试验.注射环磷酰胺(Cy)的小鼠再接种狂犬疫苗和稀释液,然后将其脾细胞转移到24小时前脑内接种1或1000 LD50狂犬病毒标准攻击毒(CVS)的同系小鼠,结果表明小鼠的脾细胞不仅可以转递抗狂犬病毒攻击的能力,而且可以转移"早期死亡"现象;另一方面,注射Cy的小鼠接种狂犬病毒抗原,两周后用CVS攻击,结果发现接种狂犬病毒抗原的小鼠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但中和试验结果阐明这些小鼠体内没有产生中和抗体,从而说明狂犬病毒抗原刺激所产生的细胞免疫作用有一定抗狂犬病毒攻击的能力.
-
黄菊液雾浴治疗兔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研究
目的证实用黄菊液雾浴法治疗家兔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角膜炎的效果.方法以HSV-Ⅰ感染家兔眼角膜,用黄菊液进行雾浴治疗,分别用裂隙灯检查和扫描电镜观察病变情况,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别明显,黄菊液雾浴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
PCR技术检测生殖道弓形虫感染的临床实验分析
目的通过对人类生殖道弓形虫感染状况的检测,探讨弓形虫感染与不孕不育的关系,以及弓形虫感染生殖道的可能方式.方法实验设置不孕不育组和正常生育组夫妇,用PCR方法检测生殖道分泌物中弓形虫DNA,把检测结果输入计算机进行SPSS统计学处理,分析弓形虫感染的概率.结果不孕不育组弓形虫感染率为18.15%,而正常生育组为6.29%,P<0.01,两组间感染率有显著差异.夫妻之间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弓形虫感染与不孕不育有一定关系,夫妻间性行为可能是弓形虫传播的一种途径.
-
猪囊虫病疫苗生产用工程菌菌种的稳定性观察
目的探讨猪囊虫病疫苗生产用工程菌菌种在传代过程中及不同保存条件下的稳定性.方法对工程菌菌种按规程进行了52代传代及不同条件下保存,检测菌种的质粒、表达量、免疫学活性等方面的变化.结果经52代传代,工程菌及其菌落形态结构及质粒DNA电泳与原始菌种一致,SDS-PAGE电泳显示分子量为60kD,其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9%~24%,免疫学活性为4.0×103~1.6×104/mg,与原代菌种基本一致.菌种在4℃、-20℃、-30℃、-70℃下保存,菌种稳定性不一致,-70℃稳定,-20℃差.结论猪囊虫病基因工程疫苗生产用工程菌菌种经52次人工传代和-70℃保存,其各种特性是稳定的.
-
致肾盂肾炎大肠杆菌粘附基因群DNA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致肾盂肾炎大肠杆菌粘附基因群DNA的多态性.方法以血凝试验(MRHA)为基础,分别用编码P菌毛主体结构和尖端粘附素的基因探针,采用DNA杂交方法对临床分离的95株尿源性大肠杆菌的粘附基因群进行分析.结果 MRHA+++~++++占37.9%(36株),++占32.6%(31株),MRHA阴性占29.5%(28株).菌落原位杂交和DNA斑点杂交试验在MRHA+++~++++,++和阴性菌株中两个探针均为阳性的分别为91.7%、9.7%和21.4%;在MRHA++和阴性菌株中单一探针阳性的分别为64.5%和35.7%.同时,选10株MRHA++++大肠杆菌提取染色体DNA,经EcoRⅠ酶切后Southern杂交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同源性DNA片段大小不一,杂交信号的强弱程度也不同.结论提示致肾盂肾炎大肠杆菌pap粘附基因群的多样性.
-
用半套式PCR检测蜱和啮齿动物中查菲埃立克体
目的了解福建西北部林区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nsis)的存在情况.方法用16S rRNA基因特异引物进行半套式PCR,检测从福建武夷山和宁化采集的蜱类及野生动物中的查菲埃立克体DNA,然后对有代表性的标本的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注册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从该地区的越原血蜱,野鼠(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社鼠、小家鼠)和野兔的脾脏和/或血块中均扩增出了查菲埃立克体的特异片段.越原血蜱成蜱240组(616只),31组阳性,小阳性率5.0%.野鼠脾脏标本39份,22份阳性.野鼠和野兔血块标本共35份,14份阳性.390bp的PCR产物经克隆、测序后分析发现其DNA序列与美国查菲埃立克体分离株对应位置一致.结论福建西北部林区可能存在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的自然疫源地.
-
原位杂交检测子宫内膜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DNA
目的研究细菌L型感染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相关性.方法用革兰染色、免疫组化和DNA核酸探针原位杂交等方法,对66例子宫内膜腺癌,3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进行检测.结果子宫内膜腺癌和内膜增生症中革兰氏染色细菌L型阳性率分别为54.5%,56.7%;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6.1%和60.6%;20例子宫内膜腺癌标本,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L型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作原位杂交,结果发现45%的宫内膜腺上皮细胞核内显示有金葡菌L型DNA阳性颗粒.结论提示细菌及其L型可侵入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异常增生甚至肿瘤发生.证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与细菌L型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
钉螺经不同药物浸泡后酶组织化学变化的观察
目的为研究槟榔碱(Arecoline)灭螺增效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加入和未加入增效剂的灭螺药物浸泡钉螺24h后,观察不同浓度的Are单用或与杀螺剂合用对钉螺中枢神经节Mg2+-ATPase、ChE、SDH、LDH的变化.结果 6.25mg/L Are浸泡钉螺24h后,其中枢神经节Mg2+-ATPase被明显破坏,ChE轻度破坏;1.56mg/L Are与1.25mg/L NaPCP、0.25mg/L Nic、15.625mg/L SG合用时,对钉螺中枢神经节Mg2+-ATPase的破坏作用大于后三种药物单用时的作用;各实验组SDH、LDH无明显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槟榔碱的增效作用机制在于增强其它杀螺药的药效作用,药物的杀螺位点在于阻断氧化磷酸化偶联生成ATP,进而影响能量代谢,可能终因ATP生成和利用障碍而使钉螺丧失机械运动及生物合成等生命功能而死亡.
-
广州管圆线虫性肺炎的病理学研究
目的探讨广州管圆线虫性肺炎的病理变化特征.方法大白鼠感染管圆线虫后,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及电镜观察肺组织的形态改变.结果成虫寄生于肺动脉内形成虫栓,虫卵及幼虫阻塞肺毛细血管形成异物肉芽肿结节.肺血管内弹力膜断裂,坏变性小动脉炎及内皮细胞呈弥漫性或簇状乳头状增生.肺部还可伴随支气管炎,肺炎及肺脓肿等改变.结论实验性广州管圆线虫性肺炎的主要病变为成虫和虫卵的栓塞血管,血管的坏变和内皮细胞高度增生,成虫的栓塞,广泛的虫卵结节及伴发严重的肺脓肿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
-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中国分离株HL-93和HLJ-054亲缘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rOmpA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对HL-93和HLJ-054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方法用PCR分段扩增rOmpA基因重复区后1.9kb片段,PCR产物直接测序,用Winstar DNA分析软件包进行同源性比较、进化树分析及酶切位点的分析. 结果 HL-93株和HLJ-054株核苷酸及推定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在99%以上,在树形图上单独聚为一类.常用酶的酶切位点完全一致.结论 HL-93株和HLJ-054株为同一种SFGR,建议均命名为黑龙江立克次体,但可能存在株间差异性.
-
痢疾杆菌L型致病性研究
目的探讨痢疾杆菌L型的致病作用.方法将痢疾杆菌诱导为稳定L型,用灌胃法感染C57BL/6小鼠,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并对死亡小鼠行细菌L型分离及组织学检查.本试验共分三组:A组原菌组,B组L型组,C组生理盐水组.结果 A、B两组对小鼠均有致病性,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没有腹泻症状,B组较A组发病慢,症状轻,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差异,两组均于肠腔中分离出相应菌.结论痢疾杆菌L型仍有致病性,致病能力较原菌弱.
-
三氯苯达唑体内外杀灭卫氏并殖吸虫的效果和虫体蛋白质、糖原及DNA含量测定
目的探讨三氯苯达唑在家犬体内及体外培养中对卫氏并殖吸虫的杀虫效果,并取得大量死虫.探讨该药对虫体蛋白质、糖原及DNA含量的影响,为研究该药的杀虫机理奠定基础.方法用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家犬,至粪检查到虫卵后,用三氯苯达唑口服治疗观察疗效.将从对照犬获得的活虫培养于 BME培养液内,观察体外杀虫效果.用Lowry法测定虫体蛋白质含量;用Johnson法测定还原糖含量;用二苯胺显色法测定DNA含量.结果治疗犬于服药后3天及5天解剖,均可获得大量死虫,杀虫率达 100%.在体外培养中,加入药物后虫体的平均存活时间为2.39天,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体内杀虫所取得的死虫较对照组的活虫,虫体显著缩小,重量减轻;体外培养中杀死的虫体,体积无明显缩小,但重量显著减轻.经测定体内外杀虫组与对照组之间,虫体蛋白质含量及 DNA含量均有非常显著的减少;而虫体糖原的含量,体内杀虫组有非常显著的减少,而体外杀虫组则无显著差异.结论三氯苯达唑在体内外对卫氏并殖吸虫有良好的杀虫效果.药物主要作用于虫体的蛋白质及核酸的合成或代谢,而对虫体糖原的合成与代谢影响不大.
-
保护性免疫血清及单克隆抗体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
目的为寻找有效的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疫苗候选抗原分子.方法用紫外线照射致弱尾蚴免疫兔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再用同法免疫鼠脾细胞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对所获阳性克隆进行再筛选,并对免疫筛选的阳性克隆的cDNA插入片段进行PCR扩增.结果兔免疫血清确定12个阳性克隆,其中6个克隆与2株以上的单抗呈阳性反应:PCR扩增cDNA插入片段大小约400bp~1.4kb左右.结论已筛选到与致弱尾蚴免疫兔血清及同法免疫制备单抗产生特异反应的阳性克隆,获得一批编码可能具有保护性作用的日本血吸虫抗原的基因片段.
-
用PCR技术直接检测致病真菌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和评价从血标本中直接PCR检测病原真菌的方法.方法用红、白细胞裂解液,基因释放剂等直接处理血标本,提取微量的靶DNA,然后用真菌通用引物及种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在几种重要致病真菌制备的人血标本中检测出靶DNA,其敏感性达10个孢子/ml以下,且从标本处理到报告结果仅需6h.结论用PCR方法可简便快速特异敏感地从血标本中直接检测病原真菌,提示可为临床快速诊断深部真菌病打下基础.
-
多价钩端螺旋体外膜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研究
对国内首次研制的多价钩端螺旋体外膜疫苗接种人体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进行研究.1 073名易感青少年随机接种钩端螺旋体三价(含黄疸出血群赖型、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流感伤寒群流感伤寒型)外膜疫苗、五价(含黄疸出血群赖型、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流感伤寒群流感伤寒型、秋季热群秋季热型、犬群犬型)外膜疫苗、菌体疫苗和安慰剂,分组进行全身和局部的反应观察,并以显微镜凝集试验测定各型抗体.结果显示各疫苗组局部和全身反应轻微.三价和五价外膜疫苗免后1个月和3个月抗体滴度高于同期相应菌体疫苗诱导的同型抗体滴度;且免后3个月抗体阳转率也较高.提示外膜疫苗较菌体疫苗有更好的免疫原性.
-
广东省平远县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调查及DNA(RAPD)分析
目的调查广东省平远县棘隙吸虫及其他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情况.方法对鱼类宿主取鱼鳃和鱼肉等组织,镜检囊蚴;用水洗过筛沉淀法粪检虫卵,部分虫卵阳性动物解剖检查.采用DNA-RAPD技术,比较福建棘隙吸虫广东株与福建株.结果查出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ientalis)、福建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fujianensis)、日本棘隙吸虫(E.japonicus)、抱茎棘隙吸虫(E.perfoliatus)和钩棘单睾吸虫(Haplorchis pumilio)6种.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等11种,感染率48.3%(182/377),有92.4%的阳性鱼混合感染2种以上吸虫囊蚴.保虫宿主狗、猫感染率79.2%(19/24),每只阳性动物均有2种以上吸虫混合感染.15个引物在福建棘隙吸虫广东株与福建株两者共获DNA片段185个,共享度(F)=0.984,遗传距离(D)=0.016.结论当地为人兽共患的多种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区.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相印证,福建棘隙吸虫广东株与福建棘隙吸虫福建株为同一虫种.
-
酯酶同工酶鉴定细粒棘球蚴细胞系(13G-5)种属来源
目的鉴定细粒棘球蚴细胞系细胞的种属来源.方法应用SDS凝胶电泳测定细粒棘球蚴细胞系酯酶同工酶(EST),并和E.granulosus原头节、囊液及包虫病人血清作比较.结果细粒棘球蚴细胞系、E.granulosus原头节、囊液含有相同的酯酶同工酶谱,在同一位点出现相同的一条酶带.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从包虫病人培育的13G-5细胞确系来源于E.granulosus细胞.
-
抗日本血吸虫膜蛋白单克隆抗体NP11-4轻链可变区基因的分离克隆及测序研究
本文报告了从抗日本血吸虫单抗NP11-4杂交瘤细胞株的基因组DNA中,用PCR技术扩增出抗体轻链可变区基因,并克隆至pUC19质粒中进行测序分析.研究表明:该基因长336 bp, 编码112个氨基酸,经结构分析及与抗体库中一般序列的比较,证实该序列为轻链可变区基因,属κ轻链Subgroup II亚类,由种系基因中的V与Jκ 2基因重排而成.
-
用3'非编码区通用引物通过RT-PCR检测登革1~4型病毒RNA
目的根据登革病毒(DEN)3端非编码区的一段高度保守序列,设计登革1~4型通用引物,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登革病毒1~4型RNA.方法用C6/36细胞培养登革病毒.用热酚法提取病毒RNA,进行RT-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测序.结果 DEN-2-NGC株可扩增出至少10TCID50的病毒,测序结果与已知序列一致.DEN-1~4型标准株和DEN-2-04与DEN-2-43株均能够扩增出唯一的一条特异条带.结论应用通用引物RT-PCR法可从病毒浓度少至10TCID50的感染细胞培养液中检出DEN-2-NGC株病毒,并且该对通用引物对于其他3型登革病毒亦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其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亦较强.
-
原位PCR对弓形虫感染鼠病理检测效果的观察
观察原位PCR方法在弓形虫感染病原学检测中的效果.以RH株弓形虫速殖子感染小鼠后第2、4、6天处死,取肝脏制备石蜡标本及冰冻切片标本,以直接法原位PCR扩增并检测石蜡标本中的弓形虫DNA,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冷冻切片标本的结果相比较.18例直接原位PCR法检测标本中均得到阳性信号,病原体检出率为100%,优于免疫组化法(11/18).直接法原位PCR为检测病理标本中的弓形虫DNA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法.
-
恶性疟原虫反义HRPⅡ基因荧光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
目的构建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富集蛋白Ⅱ(Histidine-rich protein Ⅱ,HRP Ⅱ)反义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HRP Ⅱ反义核酸的抗疟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我们已经克隆的恶性疟原虫HRP Ⅱ基因从HRP Ⅱ/pUC19反向亚克隆入荧光真核表达载体pEGFP-N3,用含卡那霉素LB培养基平板筛选转化菌,阳性重组子经Hind Ⅲ和Sac Ⅰ双酶切分析、PCR鉴定.结果恶性疟原虫HRP Ⅱ基因从HRPⅡ/pUC19重组质粒中,成功地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N3,获得了反义HRPⅡ/pUC19重组质粒.结论恶性疟原虫HRP Ⅱ基因以反方向亚克隆入pEGFP-N3质粒,成功构建反义HRPⅡ/pEGFP-N3荧光真核表达载体,解决了HRP Ⅱ反义核酸来源问题,为下一步研究反义HPR Ⅱ的抗疟作用奠定了基础.
-
弓形虫疫苗的研究进展
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虫,该虫能感染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成人弓形虫感染多呈无症状带虫状态,但先天感染可导致流产,畸胎或死胎.在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者(如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及AIDS病人),弓形虫为一种机会性原虫,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弓形虫也可引起禽畜疾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应重视本病的预防.免疫预防的主要手段是疫苗研制,特将几十年来这方面大量工作综述如下.
-
鸡卵黄抗体(IgY)的提纯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鸡卵黄免疫球蛋白G抗体是一种7S免疫球蛋白,与哺乳动物IgG略有不同.该蛋白质分子量约为180kDa,含两个亚单位,即67~70kDa的重链和22~30kDa的轻链[1],又称IgY(Yolk Immunoglobulin),存在于免疫后母鸡的卵黄中.实验证明,受免疫刺激后,母鸡产生免疫反应,在输卵管内卵黄成熟期,血液中IgG可被选择性地转移到卵黄中,而且是卵黄中唯一的免疫球蛋白类[2].早在60年代,科学家们就发现鸡卵黄中存在IgG抗体[3,4],其含量与鸡血清相似甚至更高,但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显然是由于很难将IgG抗体从丰富的卵黄脂质中分离出来,使得鸡蛋作为抗体来源的研究受到限制.直到80年代初,Polson和Jensenius相继建立了有效且相对简便的聚乙二醇(PEG)提取法[5]和硫酸葡聚糖提取法[6],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便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并且被广泛应用在生物学的许多领域.
-
猴结核病
猴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以在猴的多种组织器官中形成结核结节性肉芽肿和干酪样、钙化结节病灶为特征的一种人兽共患性慢性传染病.
-
锥虫抗药性的遗传特性
锥虫病是由锥虫寄生于人和动物的血液而引起人和动物的一种疾病.锥虫抗药性的产生,可能给人和家畜带来较严重的后果[1],国外于1908年已注意到锥虫的抗药性问题[2、3],而我国于1988年第一次口头报道在云南用厂方推荐的安锥赛治疗剂量难以治愈家畜锥虫病,1991年沈杰等正式报道了我国伊氏锥虫云南株和安徽株对安锥赛已产生抗药性[4].迄今,报告产生抗药性的锥虫虫种有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等常见的8个种,其它未报告的锥虫并不意味着不产生抗药性.已报告产生抗药性的药物有苏拉明(Suramine)等30多种抗锥虫药物.抗药性是能遗传的,对锥虫抗药性的遗传特性的了解,能帮助我们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药物、减少和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及怎样消除已有的抗药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也有助于锥虫的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研究.
-
我国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分型研究近况
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Rt)是恙虫病病原体,自从1931年定名以来,陆续发现Rt流行株,得到国际公认的有Gilliam,Karp,Kato,TA678,TA686,TA716,TA763和H1877 8个血清型[1],而Gilliam、Karp、Kato三型作为国际标准参照株.80年代初,日本[2]又分离到Kawasaki、Kuroki和Shimokoshi三型.在病原体的研究中,流行病学专家关注的问题,也就是病原体的分型,病原体的分型方法可分为表型分型和基因分型.有关Rt分型研究作简要叙述.
-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幽门螺杆菌研究中的应用
自从1983年Marshall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以来,大量研究表明,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目前Hp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形态学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水平,也发展了一系列技术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组织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CR等.由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特异性强、定位准确、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等特点,在Hp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Hp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致病机理三个方面的探讨作一综述.
-
肿瘤病人弓形虫感染分析
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中,多伴有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从而极易遭受各种感染.弓形虫是机会感染因子,当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时,易于感染,还会使隐性感染激活,引起低热不退、淋巴结肿和脑神经系统的反应,此现象尚未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近年来,我们对409例肿瘤病人进行了弓形虫感染及弓形虫病的分析观察,报告如下:
-
呼和浩特等三地区性病患者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及生殖支原体的检测
Uu、Mh是引起人类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而Mg在泌尿生殖道的感染则是近年来仍在探讨的问题.我们建立了3种支原体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对不同地区性病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了检测,报道如下.
-
福建省实验大鼠和小鼠常见病原菌初查
实验动物携带的各种病原菌,直接影响实验动物的质量和标准化,不同程度干扰各个领域中生命科学实验的结果,因而成为微生物质控的重要内容.为逐步查明本省各类实验动物病原菌的存在和分布情况.我们于1994年首次承担实验小鼠、大鼠微生物监测的同时,开展病原菌普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福建省艾滋病分子流行病学的初步调查
艾滋病病毒(HIV)基因的高度变异性,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出许多具有基因序列特性的亚型(subtype),并在全球范围流行蔓延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地区性分布特点.根据HIV-l基因组中变异性大、同时也被研究多的膜蛋白基因(env)核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目前已确定了由A~J和O至少11种HIV-1亚型.各亚型间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差异较大,A~J亚型间的差异一般在22%~35%,而O亚型与A~J各亚型间的差异则高达50%以上[1~3].
-
广州市O157∶H7大肠杆菌的监测
1996年在日本发生了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暴发流行,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我国自1986年以来已在徐州[1]、山东[2]等地发现了O157∶H7大肠杆菌的散发病例,为了了解O157∶H7大肠杆菌在我市的感染情况,我站于1997年起参加全国O157∶H7监测网络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男性不育者的支原体感染研究
男性不育症是泌尿科门诊的常见病之一,据1989年国内统计资料表明,大约有10%的育龄夫妇发生不育,而由男方造成的因素约占40%~50%,在诸多原因中因感染而引起的不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已发现有7种支原体可寄居在泌尿生殖道[1],我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男性不育者的支原体感染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
胎盘解脲脲原体感染与妊娠的关系
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简称Uu)是人类泌尿生殖道较常见的病原体,妊娠期Uu感染可引起不良的妊娠结局.本文主要探讨胎盘Uu感染与胎膜早破、早产、羊水性状、新生儿感染等的关系.
-
云南省大理州恙虫病调查研究
大理州位于云南西部,地处东经98°52′~101°03′、北纬24°40′~26°42′,辖12个县市.大部份属滇西纵谷地区,境内重峦叠嶂,江河纵横,群山环抱着盆地、湖泊,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红河四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属亚热带、暖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C,年均降雨量848.4mm,年均相对湿度66%.大理州为云南省早证实有恙虫病自然疫源地的地区[1].本文对从大理州分离的部份恙虫病立克次体株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同时对1992~1997年间的恙虫病病人血清进行了血清学分型,结果如下:
-
新疆哈巴河铁热克提林牧区棕背(鼠平)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的研究
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蜱媒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贮存宿主主要是野生动物和小型啮齿动物.为了解阿尔泰山林牧区莱姆病的鼠类保菌状况,我们在对当地人畜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1],于1999年5月对哈巴河铁热克提林牧区进行了鼠类携带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河南省首次检出O157∶H7大肠埃希氏菌
O157∶H7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的主要血清型,其致病力强,1982年发现该血清型系人类重要病原菌,并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近几年来,EHEC的感染已成为世界性问题,由O157∶H7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暴发流行在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不断发生.1996年5~8月,在日本暴发了O157∶H7血清型大肠埃希氏菌的流行,历时3个月,波及30多个都府县,有9 000多名儿童感染,死亡10名[1] .我国至今尚未发现有O157∶H7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暴发流行,但自1988年以来,已有江苏、福建、新疆、宁夏、辽宁等省市从腹泻病患者分离到了O157∶H7[2,3].为了解和掌握河南省市售生鲜类食品受O157∶H7污染的状况和动态,我们于1998年10~12月对河南省市场销售的生肉类、鲜牛奶、蔬菜及鱼虾,进行了O157∶H7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其中,从河南省濮阳市市售的2份生猪肉中,分离到了2株O157∶H7,在河南省属首次报道.
-
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控制钩端螺旋体病周期性流行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在一些地区呈周期性流行[1],宜昌市亦然[2,3],约每10年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流行.流行期间,预防措施易于实行,而流行过后随着发病率的降低,人们对流行放松了警惕.在钩体病流行前期应采取何种预防办法、实施后效果如何是本病预防工作的重要问题.对之,我们采取接种钩体菌苗控制流行的研究,报告如下:
-
326例肺部感染患者血清军团菌抗体检测
为了解兰州地区军团菌引起肺部感染的状况,我们于1995年5月~1999年1月对326例肺部感染患者血清进行了嗜肺军团菌(Lp)14个血清型及米克戴德菌(Lm)血清型抗体测定,报告如下.
-
立克次体肝损害
我国己证实的立克次体疾病有斑疹伤寒、Q热、恙虫病和斑点热4种,其所致的肝损害临床有增多的趋势.我院近15年来共收治各种立克次体疾病206例,并发肝损害123例,总结如下.
-
一例罕见的鼻部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系动物寄生虫,早由我国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在广东家鼠体内发现.1945年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在台湾发现,随后太平洋岛屿及东南亚国家陆续有报道.国内仅何竟智等(1984年)[1]、常正山等(1997年)[2]在患者CSF中分离到广州管圆线虫病原体,迄今根据正式记录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只有3 000多例[3].本文报道1例广州管圆线虫幼龄成虫随鼻腔分泌物排出,实为罕见.
-
伊维菌素治疗肠道线虫感染的临床观察
伊维菌素(Ivermectin)是我国研制的二类新药,国外已大规模应用治疗盘尾丝虫病等人体线虫感染,证实有广谱、高效、副作用轻的特点.国内1992年曾有少数病例的临床观察报道[1].现经卫生部药政局审批(批件号为[98]XL-07号),由中山医科大学临床药理基地作为负责单位,委托本所进行Ⅱ期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15例狂犬病临床暨流行病学分析
狂犬病是人畜共患的疾病,病死率100%.目前降低发病率唯一办法就是对受伤者实施疫苗(RV)注射,但有部分受伤者对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发生严重后果,现将1991~1995年我站门诊部诊断的15例狂犬病作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
-
疟疾伴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观察
过去,疟疾伴发血小板减少的现象并未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亦未进行系统的观察研究.我所近两年共收治疟疾20例,其中伴有血小板减少者13例.我们对此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初步研究.
-
31例卫氏肺吸虫病临床与CT表现
肺吸虫病胸部CT所见征象报道尚少,感染后的临床特征及其胸部CT征象的相互关系未见专题论述.本文对永嘉县卫氏肺吸虫流行区感染的31例卫氏肺吸虫病患者进行临床与CT形态学观察,从中了解胸部CT表现特点及演变过程,探讨CT诊断与临床关系.
-
珠日河牧场暴发牛布氏杆菌病诊断和病因分析
珠日河牧场位于科左中旗境内,大小畜7万多头(只),以牛为主,为布病老疫区.布病在通辽市已多年没有发生,但1998年特大洪水暴发后,今春在该牧场老疫点一分场发生牛布病,报告如下:
-
输入性血吸虫病1例
沈某,男,39岁,农民,浙江湖州菱湖人,住院号199747.因发热10天于1999年7月20日入院.
-
恙虫病的肝脾声像图表现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以恙虫幼虫为媒介将疾病传给人.临床特征为发热,焦痴(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本地为多发地区,现将近年来经超声波检查的128例恙虫病的肝脾声像图表现总结如下:
-
儿童脑囊虫病例的EEG与CT检查比较
脑囊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脑疝、痴呆,甚至危及生命.据报道[1]近年儿童脑囊虫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本文对自1994年1月~1998年12月在我所住院确诊的儿童脑囊虫病人的脑电图(EEG)和CT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EEG和CT在诊断儿童脑囊虫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
美国
2000年第1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P1从莎士比亚到Defoe:小冰河时代英格兰的疟疾流行情况作者:Paul Reiter当今全球的气温处于上升阶段,该阶段始于200~300年前.气候模式研究提示人类的活动(如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浓度)可能已经激化了该阶段的进程.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5 | 01 02 03 04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