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중국인수공환병학보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微生物学会
  • 影响因子: 0.81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2-2694
  • 国内刊号: 35-1284/R
  • 发行周期:
  • 邮发: 34-46
  • 曾用名: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编委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严延生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新疆人群弓形虫与艾滋病合并感染情况分析

    作者:周梅;黄星;库德热提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无年龄、性别之限,感染表现为全身多脏器损害,但常无明显体征.新疆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人畜接触的机会较多,人群弓形虫感染率为5%~10%[1],而艾滋病近年来在新疆人群中的感染呈明显上升趋势,有资料显示:国际上艾滋病与弓形虫的合并感染率高达15%[2],而两种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与复杂,为探讨新疆艾滋病病毒感染与弓形虫感染之间的关系,我们于2000年1~4月间对近年来收集到的不同民族的50例HIV抗体阳性血清,进行了Toxo-IgG、Toxo-IgM抗体的检测,并设健康人群组与之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犊牛隐孢子虫卵囊的分离与鉴定

    作者:梁俊文;黄克和

    采集南京地区三个奶牛场2~4周龄犊牛新鲜粪便,应用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隐孢子虫卵囊,然后通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小鼠感染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地区犊牛感染的隐孢子虫主要为小型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这一结果为该地区隐孢子虫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开展隐孢子虫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离株.这是国内首次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小隐孢子虫卵囊.

  • 以pcD-IL-2为基因佐剂的含日本血吸虫SjFABPc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裸DNA免疫小鼠的研究

    作者:冯新港;余新炳;吴忠道;周俊梅

    目的在小鼠模型中评价含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分子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SjFABPc与含IL-2基因佐剂的质粒构建体pCD-IL-2经肌注、皮内途径导入机体后所诱生的免疫反应.方法碱裂解法大量制备重组质粒pcD-SjFABPc、 pCD-IL-2重组质粒及空质粒pcDNA3,经肌肉及皮内注射免疫BALB/c小鼠,每只鼠注射100μg,两周后同量加强免疫一次.分别于末次免疫后的第20d、50d及65d用MTT法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与NK细胞活性,并用双夹心ELISA测定血清细胞因子IL-2、IFN-γ及IL-10含量;ELISA法测定免疫鼠血清IgG抗体.结果 NK细胞杀伤活性及脾淋巴细胞增殖测定,加佐剂组(pcD-SjFABPc联合 pCD-IL-2组)较不加佐剂组(pcD-SjFABPc组)NK细胞杀伤及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皆增加(P<0.05).两途径三次检测IL-2及IFN-γ值均明显高于NS对照组和空质粒组,且加佐剂组的明显高于不加佐剂组的(P<0.05);不同途径各组IL-10值与NS及空质粒对照组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别(P>0.05).注射质粒后20d和50d,未测出抗体;免疫后65d检测,pcD-SjFABPc和pcD-SjFABPc联合pcD-IL-2免疫组的O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该两组OD490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基因佐剂pcD-IL-2具有协同pcD-SjFABPc增强免疫鼠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并可刺激IL-2、 IFN-γ细胞因子的产生,而特异的IgG抗体的产生则不依赖基因佐剂的作用.

  • 孕产妇弓形虫感染及其对妊娠影响的调查

    作者:白润苓;赵尔民

    探讨弓形虫感染与新生儿先天畸形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现实意义.乌鲁木齐市是个以汉、维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资料很少.为了解本市不同民族、不同职业孕妇弓形虫感染状况,为有效地防治本病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本次调查,结果如下.

  • 约氏疟原虫自然传播阻断的发生与原虫血症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曹雅明;刘英杰;安春丽;闫建中

    目的探讨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自然传播阻断的发生机制.方法观察小鼠红内期原虫血症水平、蚊体内有性阶段的虫体发育状况以及PRBC提取物对脾细胞产生NO的诱导作用.结果当红细胞感染率达到15%~20%这一阈值时,配子体对蚊的感染力明显减弱或丧失;PRBC提取物能够诱导脾细胞合成NO,其诱导能力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疟原虫自然传播阻断的发生取决于红细胞感染率的高低和中间宿主体内免疫细胞活化后产生的NO水平.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98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健;华雪玲;陈征;郑浩

    肺炎支原体(Mp)肺炎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占所有肺炎总数的10%~30%[1],鉴于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故将我院我科住院及门诊2000年2月至2001年8月共收治的Mp肺炎98例分析报告如下.

  • 心肌炎动物模型:CoxB3感染BALB/c小鼠心肌炎

    作者:刘捷;邓玉莲;许春萱;沈晓娜;沈晓丽

    目的建立病毒性心肌炎动物模型.方法用CoxB3病毒Nancy株,经腹腔注射,感染BALB/c小鼠.结果病毒接种后,导致小鼠严重心肌炎;自4d到33d,右心室外壁均可见黄白色斑块;第4d,心肌溶解坏死,有少量的炎症细胞肌间浸润,在第4d后到14d,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增多,并达高峰,也是病死高峰;14d后炎症浸润逐渐消退,损伤开始修复,疤痕形成.结论本心肌炎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心肌炎的自然病程,心肌炎的可能后遗症,以及药物治疗心肌炎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理研究.

  • 恙虫病东方体sta56部分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作者:邓艳琴;严延生;何似;翁育伟;陈亮

    目的构建恙虫病东方体sta56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在E.coli中表达Sta56重组抗原.方法从恙虫病东方体Karp株基因组中扩增出sta56基因的ORF及其中长1 053bp的大片段,用TA克隆技术将此大片段克隆,并以重组质粒为模板,扩增编码Sta56抗原亲水氨基酸区的一段长342bp的DNA,插入pProEX HTb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IPTG诱导表达,用SDS-PAGE及Western blot进行分析.结果从恙虫病东方体基因组中扩增出sta56基因的ORF,以截短片段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HTbOt342,SDS-PAGE显示蛋白表达带的分子量约为15.4kDa,Western blot证实该融合蛋白能被恙虫病患者阳性血清所识别.结论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Sta56重组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性.

  • 双歧层次分析法快速鉴定酵母菌的实验研究

    作者:何林;李芳芳;吴劲松;卢月梅;梁训宏;杨发达

    目的建立酵母菌快速鉴定新方法.方法依据双歧鉴定法和层次分析原理建立了双歧层次分析法(DHPA),用DHPA法及API 20C AUX试条鉴定酵母菌.结果 DHPA法和API法对酵母菌43个KIU鉴定的正确性均为100%.DHPA法与API法对酵母菌2 238个试验代码分析的总符合率为77.3%,对256株临床酵母菌的鉴定符合率为81.3%.在48株两种方法鉴定不符合的菌株中,有8株为API法缺码,占鉴定不符合菌株的16.7%,而DHPA法则无缺码现象.结论 DHPA法解决了API法存在的的缺码或不能鉴定问题,是酵母菌准确、快速、简便、经济和实用的鉴定方法.

  • 解脲支原体体外耐药测定结果分析

    作者:王孝文;段晓玲;马松臣;韩卫国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卫生部规定重点防治的8种性病之一,近年来发病迅速上升,我国性病监测点1994年报告病例为4 667例,1998年报告121 564例 ,比1997年上升41.51%,是1994年的26倍,病种构成也逐渐靠前 ,我国已有4个地区NGU发病数超过了淋病,居第一位.支原体是引起NGU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引起NGU的支原体主要是解脲支原体(UU),性紊乱人群中UU检出率为25.47%.支原体没有固定的细胞壁,对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不敏感,四环素、强力霉素等曾经是治疗NGU的首选有效药物,但由于滥用广谱抗生素,反复感染以及慢性迁延等因素,耐药菌株日益增加,"难治性"NGU病例越来越多.给临床治疗带来盲目性.相当数量病人"访"遍性病诊疗机构,却久治不得凑效,经济上蒙受损失,精神上增加压力,并作为慢性传染源传播蔓延,致使性病疫情居高不下,影响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掌握本地区解脲支原体对抗生素耐药情况,寻求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及方法,我们于1998年 1月至 2000年1月对就诊的 NGU病人取样进行解脲支原体培养和10种抗生素(四环素、乙酰螺旋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强力霉素、可乐必妥、氧氟沙星、美满霉素、交沙霉素、阿齐霉素)药敏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齿龈内阿米巴的检出率及培养成活率与口腔共生菌的关系研究

    作者:刘光英;陈金富;温旺荣

    齿龈内阿米巴(Entamoeba gingivalis,E.g)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口腔龈沟、牙垢的一种原虫,它是牙周病病原体之一,提高它在口腔的检出率对疾病防治和获取虫体提供研究有一定意义;为了研究需要,培养大量的虫体能否成功与培养基的种类、pH、培养温度有关外,亦与细菌有关.我们经多年培养发现,在改良的LES培养基液面若有一层菌膜形成,就可能有E.g生长,否则就少虫或无虫生长,哪些细菌能促进E.g生长、繁殖?国内未见报道,国外仅Gannon等报道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有促进E.g生长作用,为此,进行E.g培养成功率与口腔共生菌的关系研究.

  •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CTP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挝

    作者:陈慧红;余新炳;吴忠道;陆家海;徐劲

    目的测定恶性疟原虫(P.f)海南株CTP基因序列,了解该虫株CTP基因序列与其它种类的CTP基因序列的差异,用于药物靶位的筛选.方法用PCR的方法特异性的扩增CTP基因,并将此基因克隆于测序载体pUC19,采用Sanger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结果我国海南株的CTP基因序列与其它的CTP基因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 P.f CTP作为潜在的抗疟药物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弓形虫急性感染小鼠睾丸的病理学及发病机理的研究揪

    作者:卢慎

    目的观察弓形虫急性感染小鼠睾丸的病理学变化及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将弓形虫急性感染和正常对照NIH小鼠睾丸做印片及切片,观察生精细胞的病理变化及弓形虫侵入细胞的情况;应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弓形虫抗原及bcl-2、c-myc、P53、bax的检测.结果弓形虫急性感染组小鼠睾丸印片中见生精细胞胞质及核内弓形虫速殖子;睾丸切片病理变化为生精停滞,精原细胞胞质空泡性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弓形虫;bcl-2及c-myc在感染组和正常组间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及bax在两组间均未表达.结论弓形虫急性感染小鼠睾丸生精停滞等病理变化可能是弓形虫及其分泌的毒素直接损害、干扰生精细胞生成及分裂发生障碍和死亡的结果,与凋亡基因无明显关系.

  • 刚刺颚口线虫对猪的致病性研究

    作者:陈美;陈清泉;叶向群;林秀敏

    猪颚口线虫病的临床症状是病猪经常呕吐、食欲减退、消瘦和体重减轻,早期血检嗜酸性细胞增高.本病的主要致病器官是胃和肝脏.胃的主要病变是胃底布满虫洞、粘膜增厚、发炎和溃疡.肝的病变是结缔组织增生、虫道出血、肝细胞索紊乱、肝细胞脂肪变性、萎缩和坏死.文中讨论了幼虫在体内的移行途径和本病的防治问题.

  • 偶然分枝杆菌形态变化的超微结构的研究揪

    作者:庄宝玲;陈文列;林光宇;钟秀容

    目的探讨偶然分枝杆菌超微结构变化与功能关系.方法取在血平板上培养1~6天的临床分离株培养物,并以标准株作对照,用电镜观察其超薄切片.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体形态从长杆状向短杆状至球状变化;同时菌体拟核区由细长逐渐增粗至模糊不清,二分裂也随之变为不可见;胞质中脂质小空泡从多见至少见;菌体末端的成堆糖元颗粒由可见变至未见,而异染颗粒从无变至1~3个.结论菌体形态结构变化与培养基微生态环境的改变相关.

  •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Pf332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作者:单志新;余新炳;马长玲;卞国武;陈守义

    目的构建恶性疟原虫海南(FCC1/HN)株红细胞膜相关巨大蛋白(Pf332)部分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测定Pf332基因序列,了解FCC1/HN株与3D7、Palo Alto株Pf332基因序列的差异.方法根据已知Pf332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用PCR技术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Pf332基因片段;将Pf332部分基因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阳性克隆的重组质粒DNA经酶切、PCR扩增鉴定,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辅助分析Pf332序列及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PCR扩增得到特异的FCC1/HN株Pf332基因片段;经双酶切及PCR鉴定表明获得正确的pcDNA3-Pf332重组质粒.测序表明,获得的FCC1/HN株Pf332基因片段大小为1 260bp,编码420个氨基酸残基.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3D7、Palo Alto株间Pf332基因片段编码的氨基酸残基中分别有1个、15个位点不同.结论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获取Pf332基因片段,成功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Pf332;FCC1/HN与3D7株间比FCC1/HN与Palo Alto株间的Pf33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

  • 新发现致病性产H2S李斯特氏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郭仰霖;王培玉;谢登煌;曾凡伟;郭大为;张远富;温远元;阙庆华;邓富玉;李玉珍

    目的对在畜间疫病流行区,新发现致病性产H2S李斯特氏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以确定其在微生物学中地位,为其命名提供依据.方法从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方面鉴定,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作DNA G+C mol%含量测定,PCR、16SrRNA序列检测同源性.结果通过表型生物学特性鉴定,产H2S李斯特氏菌与已知7型李斯特菌不同,其G+C mol%为30.5%、16SrRNA序列分析同源性与无害李斯特菌(L.im)为71.0%,灰色李斯特菌(L.g)为37.8%,西氏李斯特菌(L.s)28.4%.结论经系统发育树分析,证实产H2S李斯特氏菌为李斯特氏菌属,国际上首次报告的新种.

  • 老年人沙门菌肠炎32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晓峰;张文瑾;李景云

    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沙门菌感染在老年人中少见.为了解老年人沙门菌肠炎的临床特点,将我院1990年以来收治的患者进行临床小结.

  •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表达序列标签的获取及新基因的发现

    作者:卞国武;余新炳;吴忠道;徐劲;单志新;马长玲

    目的运用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技术快速、经济地发现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新基因.方法随机挑取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cDNA文库单个重组克隆进行部分测序以获得EST,获得的EST通过BLAST程序同EMBL寄生虫数据库和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较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随机挑取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cDNA 文库单个重组克隆200个,获得了76个有EST价值的序列,其中7.9%为日本血吸虫已知序列,5.3%为日本血吸虫同源序列.曼氏血吸虫或其他生物的同源序列占有EST价值的序列的22.4%,未知序列占59.2% .在获得的76个有EST价值的序列中,66个成功在GenBank dbEST中登录.通过同源性分析,发现了一些令人感兴趣的基因.结论 EST方法有助于快速、经济地发现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新基因.

  • 用查菲埃立克体P28融合蛋白作免疫印迹诊断犬埃立克体感染

    作者:蹇锐;温博海;方玉强;潘华;刘世忠

    目的建立以查菲埃立克体P28融合蛋白为抗原的诊断犬埃立克体感染的免疫印迹.方法诱导PinPointTMXa-3/P28重组质粒在E coli细胞内高效表达查菲埃立克体P28融合蛋白,以该重组蛋白作抗原与犬血清行免疫印迹.结果 P28融合蛋白与已知的3份犬埃立克体感染血清呈阳性反应,与正常犬血清反应为阴性,在165份来自犬埃立克体病疫区的待检犬血清中有43份(26%)与P28反应阳性.结论查菲埃立克体P28融合蛋白可作为犬埃立克体感染的特异性诊断抗原,以其建立的免疫印迹可用于犬埃立克体病的诊断.

  •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NS5蛋白的表达

    作者:余福勋;何家荣;长谷部太;五十岚章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NS5蛋白,为进一步研究乙脑病毒NS5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根据乙脑病毒NS5蛋白的基因序列,设计两对PCR引物,采用RT-PCR法分别扩增乙脑病毒JaOH0566株部分及全长NS5基因.将扩增产物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QE30.筛选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表达重组蛋白.重组蛋白经金属柱亲和层析纯化.结果与结论获得了含部分及全长乙脑病毒NS5基因的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经限制性酶双酶切、DNA序列分析及PCR扩增筛选证实.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了带6个组氨酸头的部分及全长的重组乙脑病毒NS5蛋白.经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证实表达蛋白确实是重组乙脑病毒NS5蛋白.

  • 重庆地区肺炎衣原体感染株的部分基因分析

    作者:饶贤才;胡福泉;俞树荣

    目的用两对引物对临床标本中肺炎衣原体进行检测,对阳性PCR产物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和同源性分析,探讨肺炎衣原体的基因分型.方法用根据肺炎衣原体16s rRNA及种特异性53kDa蛋白抗原基因序列设计的两对引物Cpnl~Cpn2,53A~53B对1994年5月~1999年3月间采集的有呼吸道疾患病人的鼻咽拭子标本182份进行PCR检测,从阳性标本中随意挑取136和144号标本,纯化PCR产物,进行核苷酸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已报道的肺炎衣原体分离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标准AR-39株及21例标本均扩增得到约460nts的16s rRNA基因片段,25例标本扩增得约830nts的53kDa蛋白基因核酸片段.对136、144号标本的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244nts的16s rRNA基因序列完全相同,且与标准肺炎衣原体AR-39、TW183、IOL207及CWL029的对应序列100%同源,而与马肺炎衣原体分离株N16相比较有3处突变,与非洲热带蟾蜍分离株CPXT1比较有3处突变,与小鼠肺炎衣原体分离株J138相比有一处不同,表明人的肺炎衣原体株16r RNA基因较为保守,与动物分离株有差异;标本145nts的53kDa蛋白基因也100%同源,该序列与从人体分离的AR-39株以及从小鼠分离的J138株序列完全一致,表明肺炎衣原体53kDa蛋白抗原是高度保守的种特异性抗原.结论衣原体的基因型分析有助于研究其流行规律,更好地进行疾病监控,但肺炎衣原体的进一步分型研究尚有赖于发掘其它可用作分型的基因及对更多的分离株进行分析.

  • 人-猪链球菌感染性综合征的病原特征分析

    作者:杨华富;朱凤才;史智扬;庄菱;顾玲;郭喜玲;胡晓杼;汪华

    目的评价人源和猪源猪链球菌的药敏和致病力情况,分析这些菌株间的同源性.方法用K-B法对这些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用菌株对家兔和小白鼠进行攻击试验;用菌体脂肪酸分析和随机DNA基因扩增分析技术进行菌株间的同源性研究.结果人源和猪源猪链球菌对青霉素钾、氯霉素、头孢拉定、头孢呋新、头孢三嗪、头孢噻甲羧肟、菌必治、万古霉素、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敏感,对四环素、链霉素不敏感,小白鼠对这些菌株不敏感,而家兔敏感,接种这类菌株可致家兔死亡.菌体脂肪酸分析和随机DNA基因扩增分析提示:这些菌株间的以及与猪链球菌2型参考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很近,与血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等7种链球菌及肠球菌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这些人源和猪源猪链球菌均为猪链球菌2型,致病力极强,人源与猪源猪链球菌同源.

  • 加强疯牛病监测

    作者:廖延雄

    疯牛病(Mad cow disease)是个俗名,科学名称是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此传染病的病原是一种蛋白质,称为朊粒(prion),许多人称朊粒是朊病毒,因为过去认为是病毒,但又不能证明是那种的DNA或RNA病毒,故列为未分类病毒项下.现已明确,它是一种致病的能传染的蛋白质,不是病毒.朊粒有两种,正常动物的朊粒(PrPc或PrP-sen)及致病性朊粒(PrPsc或PrP-res),引起疯牛病的朊粒称PrPBSE.

  • 湖北省90年代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监测与控制

    作者:程均福;林凤荣;张流波

    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病是湖北省重点流行的传染病,从1960年报告钩体病人以来,至1999年累计发病15万余例,病死2 000余例,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前10位.为了控制钩体病流行,掌握钩体病流行规律,我们从1990年开始,按照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要求,在长江流域一带选择了仙桃、宜都、新州等市钩体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作为钩体病监测点,进行了传染源、血清学等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实验性小鼠莱姆病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作者:华满堂;金兆清;陈大仓;陆红斌;刘长林;吴庆军

    目的为深入研究阿尔泰山林区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致病之病理特征.方法采用从当地林区媒介分离到的螺旋体接种于20d龄的实验小鼠腹腔和皮下,于接种后30d、60d、90d分别处死实验鼠,取肝脏做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肝组织切片,实验鼠9张(只),对照鼠3张(只),光镜下7只实验鼠肝组织呈散在嗜酸性变,肝细胞核固缩,胞浆红染,肝细胞浊肿,散在肝细胞坏死,淋巴细胞浸润于静脉血管周围.结论小白鼠感染伯氏螺旋体后可导致肝细胞损害,致肝细胞坏死改变.

  • 迟缓爱德华氏菌新的溶血活化基因功能的研究

    作者:高大庆;黄锡全;阚飙;陆承平;刘延清;吴守一

    目的探讨新的迟缓爱德华氏菌溶血活化基因(eha)的功能.方法 PCR扩增部分溶血活化基因,制成地高辛探针和26株Et菌进行斑点杂交和Southern blot.结果新的迟缓爱德华氏菌(Et)溶血活化基因以单拷贝形式存在于一部分Et菌染色体上,且pED102菌的Vero细胞毒和溶血活性作用主要位于胞浆蛋白和胞隙蛋白中.将有溶血活化基因的pED102重组质粒电击入不溶血的Et菌和大肠杆菌(LE392、JM109),Et菌仍无溶血现象,大肠杆菌有溶血现象.结论 eha基因不是溶血素结构基因,而是溶血活化基因.

  • 滴瓶遮光法收集毛毕吸虫尾蚴

    作者:盛似春

    依据传统计数方法,毛毕吸虫尾蚴在光亮处以腹吸盘牢固地吸壁、吸底,吸管吸取耗时费力,且反复吸取极易造成虫尾部折断死亡.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收集方法,用解剖针挑取尾蚴,效果也不理想,后依据尾蚴的趋光性及其遮光后离壁又自由运动的特性,试用了滴瓶遮光法,既易于收集大量完整的尾蚴,又便于计数和感染雏鸭.

  • 福氏2a志贺菌痢暴发的RAPD分析

    作者:郝加虎;叶冬青;王红;钟文龙;夏桂枝;吴爱军;俞守义

    目的探讨江门一起菌痢暴发的特异传染源.方法对8株福氏2a志贺菌进行RAPD分析.结果此次菌痢暴发期间分离的8株福氏2a志贺菌具有两种不同的RAPD特征(RTⅠ、RTⅡ型),其中2株病例密切接触者分离株J98101 (RTⅡ型)和J9826(RTⅠ型)分属不同克隆.结论本次暴发偶合有部分散发病例.相对于质粒分析而言,RAPD分析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它提供的遗传学信息更为丰富、直接、精细.

  • 弓形虫表面抗原蛋白基因SAG1在骨骼肌中的表达

    作者:陈海峰;陈观今;王又红;郑焕钦;郭虹

    构建弓形虫速殖子表面抗原蛋白SAG1的真核表达载体,直接注入小鼠骨骼肌,观察该基因的表达程度和表达定位,研究利用骨骼肌异源表达SAG1,探讨发展一种简易、有效和安全的基因免疫途径的可能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直接肌肉注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AN3-SAG1可使SAG1在免疫小鼠骨骼肌中表达,并分泌到肌间隙.

  • 永嘉县东坑村肺吸虫病流行停止原因探讨

    作者:洪加林;陈名刚;徐聪琴;刘明达;常正山;卓盛林;邵向云

    肺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地性寄生虫病,永嘉县是浙南山区肺吸虫病流行严重的一个县,该县东坑村1981年前为肺吸虫病重疫区[1],但近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村肺吸虫病自然疫源地消失,特将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报告如下:

  • 肠球菌溶血素与其致病力的关系

    作者:强华;林建银;蒋明森;王耿夏;佘菲菲;苏东辉

    目的探讨肠球菌溶血素的毒力因子作用.方法分别检测39株临床标本分离的粪肠球菌以及31株健康人群粪便分离的粪肠球菌的溶血素检出率;并检测了β溶血肠球菌、非β溶血肠球菌对9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临床菌株的溶血素检出率为58.9%,健康人群分离株的溶血素检出率为19.3%(P<0.005);β溶血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β溶血株(P<0.01).结论以上结果提示肠球菌溶血素与其毒力有关.

  • 国内外10种弓形虫抗体诊断试剂盒的质量比较

    作者:辛晓芳;秦进才;薄淑英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性原虫病.人类感染弓形虫后常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呈隐性感染状态.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有免疫缺陷时可引起急性发作.弓形虫与优生优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孕妇感染弓形虫后,无论有无临床症状,都会直接影响胎儿的发育,可导致孕妇异常妊娠,流产、早产、胎儿畸型与死亡[1].因此,弓形虫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弓形虫病的免疫诊断试剂盒也就应运而生.然而,目前市场上弓形虫病的各种诊断试剂盒质量参差不齐,既无统一标准,又在无序生产与使用,给弓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造成严重危害[2].为了解国内外弓形虫病诊断试剂盒质量及其质量标准.我们抽查国内外6个厂商生产的10种弓形虫IgG抗体和IgM抗体诊断试剂盒,采用弓形虫国际标准血清进行质量比较.

  • 大鼠卡氏肺孢子虫的三个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叶彬;陈雅棠

    目的分析我国大鼠源卡氏肺孢子虫的基因序列特征.方法以Wistar大鼠建立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收集鼠肺,抽提DNA,以PCR方法扩增卡氏肺孢子虫的5S rRNA基因、线粒体rRNA大亚基基因(mtLSU rRNA)、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基因(TS).纯化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检索基因库(GenBank),进行序列比较.结果三个基因的PCR扩增呈阳性.感染Wistar大鼠的卡氏肺孢子虫5S rRNA基因与gb|S78185|S78185、gb|M28193|PMCRAA两个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3%和91.7%;mtLSU rRNA基因与gb|U20173|PCU20173 、gb|U20169|PCU20169 两个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6.2%和55.2%;TS基因与gb|M25415|PMCTHYSY、gb|S77510|S77510两个序列同源性均为90.9%.结论 Wistar大鼠感染的卡氏肺孢子虫的三个基因与GenBank内的相应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

  • 艾滋病合并弓形虫感染

    作者:刘德纯;林清森

    目的探讨弓形虫病并发于艾滋病时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17例艾滋病合并弓形虫病的常规尸检材料,总结其临床表现与病变特点.结果 17例患者均有神经系统受累的病理改变与相应临床症状,多数有呼吸系统症状但仅4例查见弓形虫,8例心肌有弓形虫感染但无明显临床表现,8例为播散性感染,5例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10例血清弓形虫抗体效价升高,17例均在尸检组织中查到弓形虫,9例死于脑或肺弓形虫病.结论弓形虫病与艾滋病有密切关系,并有一些重要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如潜在感染的复活,播散性感染,显著的脑部病变,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血清抗体效价低下等.

  •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SEO亚型Gou3株S全基因分析的确证

    作者:姚智慧;董关木;俞永新;刘文雪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Gou3株的分子基础,分析S片段全基因序列,以确证该株为SEO亚型毒株.方法从感染的Vero细胞提取总RNA,RT-PCR产物纯化后克隆于T载体测序.结果 Gou3株S片段的全基因序列共1 732个核苷酸,大读码框架从其43到1 332,共编码429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比较分析表明,Gou3株与HTN型76-118株同源性为 67.7%,与SEO型为88.1%~88.3%,与3株SEO型毒株S片段相差高达11.7%~11.9%.其氨基酸序列与76-118同源性为82.6%,与SEO型为97.4%~98.4%.并绘出了种系发生树.结论 Gou3株S片段全基因的序列分析,确证了Gou3株为新发现的SEO型病毒的亚型毒株.GenBank注册号为 AF288651.

  • 囊虫IgG胶体金诊断试剂盒(层析法)的研制和考核

    作者:袁建华;甘绍伯;陈志勇;吴赵永;叶江南

    目的在国内外率先开发成功用于囊虫病诊断的IgG金标层析法(一步法)诊断试剂盒.方法采用独特制备猪囊尾蚴囊液抗原的方法;先进制备胶金试剂盒工艺并以比利时提供的囊虫IgG试剂盒(ELISA)做参照.结果产品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对试剂盒的特异性、敏感性进行了临床考核.其敏感性为93.23%,特异性为97.37%,该试剂盒检测包虫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45.00%,与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等寄生虫病人血清无交叉反应.结论该试剂盒敏感性、特异性良好,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判读容易,特别适用于基层和现场应用.

  •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登革热研究中的新进展

    作者:翁育伟;严延生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是一种可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F/DHF/DSS)的蚊媒病毒,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则主要在华南地区和台湾省流行,是一个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血清学上可分为DVⅠ~Ⅳ四种血清型,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大小约11kb,基因组结构较为简单.目前,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被应用在登革病毒的研究中,本文从临床鉴别诊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免疫机制方面论述登革病毒研究中的新进展.

  • 安宫牛黄丸治疗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20例

    作者:毛长庚

    自1999年2月至2000年8月,对20例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患者给予安宫牛黄丸治疗,止血效果确切,现报告如下.

  • 三种结核病实验室检测方法对结核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的评价

    作者:曾年华;王志斌;李兴国;彭贵福

    目的为评价聚合酶链反应(PCR)、快速培养法(Bactec-460)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3例确诊的结核病患者和41例非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用 PCR、Bactec-460 培养法及ELISA三种方法检测,将检测结果用判别分析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法进行分析,以上述三种检测方法为指标,观察进入判别模型的情况进行真实性评价;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的大小,来比较三个指标对结核病的判别能力.结果 PCR,Bactec-460和ELISA均进入了判别模型,即均有诊断价值;应用ROC曲线分析法时,各指标在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9997,0.9988和0.9516.结论 PCR,Bactec-460快速培养法和ELISA诊断结核病均有较高的可靠性;PCR判别能力强,即为有价值的指标,而ELISA检测结果对结核病的判别效果相对较弱.

  • 查菲埃立克体28kD表面抗原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作者:方玉强;温博海;蹇锐;李涛

    目的克隆和高效表达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nsis)28kD表面抗原基因.方法依据已知的查菲埃立克体28kD表面抗原基因设计引物,用PCR从查菲埃立克体基因组中克隆该基因片段(531bp),再将该基因片段定向插入表达载体(PinPointTMXa-3)中,然后将该重组质粒转化E.coli JM109细胞.结果经SDS-PAGE分析,转化子所产生的融合蛋白分子量为32kD,与预期的结果相一致;在37℃用0.1Mm IPTG诱导转化子12h,融合蛋白量达到细菌总蛋白量的35.8%.结论查菲埃立克体28~kD表面抗原基因在E.coli JM109细胞内得到高效率表达,从而为该抗原的大量制备奠定了基础.

  • 亚硝基铁氰化钠处理的弓形虫速殖子的超微结构特征

    作者:林京;胡建石;林建银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供体亚硝基铁氰化钠(SNP)处理的弓形虫速殖子的超微结构特征.方法应用透射电镜观察SNP处理的速殖子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SNP处理的速殖子大部分具有凋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核染色质凝集,核固缩,核碎裂,凋亡小体形成(个别速殖子形态表现为胀亡细胞、溶解性坏死细胞和坏死型凋亡细胞特征).结论从形态学上证明NO供体SNP可诱导弓形虫速殖子凋亡及坏死.

  • A/E大肠杆菌LEE致病岛

    作者:刘军;孙洋;冯书章;姜力

    致病岛(pathogenecity island)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毒力相关基因的特殊区域,是在细菌学领域对致病性细菌致病机理的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某些致病性细菌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获得的毒力基因.人们发现在许多病原性细菌中都存在着致病岛,致病岛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1)致病岛是一组编码细菌毒力因子的基因簇,是染色体上一个分子量较大的片段;(2)致病岛两端通常具有重复序列(RS)或插入元件(IS);(3)G+C含量与宿主菌染色体G+C含量有明显差异;(4)不稳定,含有潜在的可移动元件;(5)通常位于细菌染色体tRNA位点上.致病岛的发现与研究为我们了解细菌的致病性及毒力因子提供了新的途径.

  • 生物恐怖主义的威胁及防御策略

    作者:杨婷婷;施强

    近期美国遭遇炭疽袭,引发恐慌,恐怖组织欲利用生物武器,由来已久.

  • 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方法探讨

    作者:雷惠新;程琼;陈名峰;黄声榕

    目的比较3种抗真菌疗法,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方法将本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35例,分为3组,A组:单用二性霉素B(AMB)静脉滴注,B组:单用氟康唑静滴.C组:前期采用AMB静滴且力争1周内达到有效治疗量(0.5~0.75mg/(kg·d)并同时鞘内注射(0.1~1mg/次)每周1~2次,直到脑脊液(CSF)菌体转阴后再应用氟康唑维持CSF连续3次镜检阴性.结果 A组:12例患者中,痊愈6例,好转4例,死亡2例.B组:8例患者,痊愈3例、好转2例、死亡3例、复发1例.C组:15例患者,痊愈14例、好转1例、无1例死亡或复发.结论静脉滴注AMB加鞘内注射,配合二期治疗法是一种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可取办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