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ursing 중국실용호리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7088
- 国内刊号: 21-150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镇痛泵所致尿潴留的效果评价
目的 对预防骨科术后镇痛泵所致尿潴留的相关护理要点进行分析,以减少尿潴留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1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骨科术后静脉留置自控镇痛泵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将2010年1~12月入院治疗的骨科术后静脉留置自控镇痛泵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其HAMA评分也较对照组低.结论 全面观察、中医护理、输液滴速调整等护理措施能够降低患者镇痛泵应用后的疼痛程度,降低尿潴留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保温措施对老年腔镜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影响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综合保温措施对全身麻醉下老年腔镜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影响及效果评价.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全身麻醉下老年腔镜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保温组各35例,2组均在室温下手术,对照组未施加任何干预措施,保温组采取消毒液、输注液体、输血及冲洗液加温,CO2气体加温,同时使用循环变温水毯并充分加盖暴露部位的综合保温措施.记录2组老年患者术前、建立CO2气腹时、手术中间、缝皮时中心温度的变化以及术后完全清醒的时间、寒战及躁动的发生率.结果 术中对照组出现低体温状态,在缝皮时的体温明显低于保温组;与对照组比较,保温组术后完全清醒时间显著缩短;保温组术后寒战及躁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绪论 术中采取保温措施可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明显缩短老年患者麻醉苏醒的时间,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平稳度过麻醉苏醒期,有利于老年患者手术后的康复.
-
乳腺癌术后患者行循证护理的效果评价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患病率占各种不同恶性肿瘤的7%~10%,并且呈现明显的年轻化和上升趋势[1-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分析,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8.5±12.3)岁,肿瘤大小:直径<2.0 cmm者50例,2.0~3.0 cm者18例,>3.0 cm者12例.临床TNM分期:1期:42例,IIA期38例.肿瘤位置:左侧乳房35例,右侧乳房45例.外上象限者26例,外下象限者20例,内下象限者14例,内上象限者20例.
-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截瘫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截瘫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应用的护理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0例截瘫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治疗,将2组术前和术后的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营养状态显著好转,肺部感染并发症显著减少,但住院费用无显著增加.结论 对截瘫术后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
-
预见性护理在结肠造瘘术后应用的效果评价
骨盆骨折是严重的创伤之一,常合并有会阴及腹腔脏器损伤,进一步增加了致残率和死亡率.对于合并结肠、直肠、肛管损伤或会阴部大面积撕脱伤患者结肠造瘘术是较为经典的治疗方式[1~2].有资料显示,结肠造瘘口改变了患者原有的排便方式,使患者发生生理、心理上的改变,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3].本研究对我院结肠造瘘术患者的预见性护理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护理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护理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55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针对性的术前、术后护理,及时辅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并进行出院指导,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评价手术的优良率.结果 55例患者经过针对性的护理后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平均住院时间(14.0-±3.1)d,术后共有5例占9.09%的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术后随访3~36个月,除2例死于脑血管意外,所有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Harris评分为(84.45±9.38)分,手术优良率达78.18%.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明显,但由于手术并发症的存在,需注意其特殊的护理方法和及时的功能锻炼.
-
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80例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补液、早期肢体功能锻炼、保护血管同时使用下肢弹力袜(GEC)和间歇充气加压泵(IPC)等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肺栓塞发生率及股、腘静脉血流速度.结果 住院期间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5.0%和1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0和2.5%,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股、腘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加强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干预措施,可显著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
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指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使局部心肌发生坏死性病变,多以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的胸骨后疼痛为临床诊断依据[1],同时伴有白细胞及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发热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合并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致死率较高.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本病的发病率亦渐趋增加,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高龄心梗患者逐年增多,因此,探索老年心梗的有效救治措施,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
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 了解行为护理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12月在我科就诊的7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将其中48例列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行为护理;其余23例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比较2组的疗效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 FMA评分(79.8±15.8)分,比对照组的(68.4±13.2)分显著升高.观察组有效改善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而观察组无改善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观察组非常满意度比对照组显著升高,而观察组不满意度比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加用行为护理,可显著提高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一站式”糖尿病教育管理系统在临床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索“一站式”糖尿病教育管理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构建“一站式”糖尿病教育管理系统,选取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由糖尿病专科护士采取“一站式”糖尿病教育管理体系,对照组接受糖尿病常规教育.观察干预前后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遵医行为的依从性相关指标及并发症风险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及遵医行为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发症风险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一站式”糖尿病教育管理系统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护理及管理方面可操作性及实用性强,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
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肺栓塞或有肺栓塞高危因素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或有肺栓塞高危因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57例肺栓塞或有肺栓塞高危因素患者的护理体会.建立护理流程图,对于具有PE高危因素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包括分析高危因素、健康宣教、一般护理和针对性预防护理;对于已经发生PE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包括急救护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溶栓治疗的护理、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结果 所有患者均符合溶栓的适应证而接受溶栓治疗,治愈率85.85%.结论 对PE患者或有肺栓塞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采取预见性护理和优质护理,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创建目标护理模式提高门脉高压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答率的研究
目的 从护理学角度研究影响门脉高压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答率的相关因素,探讨目标护理模式对提高应答率的效果.方法 83例有服药指征的患者常规用药3个月后依心率及多普勒超声结果确定有无应答.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及自拟的调查表,调查患者的就医行为、服药依从性等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法,筛选主要的影响指标并编制为目标护理计划表,将52例无应答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7例与对照组25例,研究组由护士根据目标护理计划表,在Orem自理理论框架指导下,分别提供不同的补偿性护理及辅助教育;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宣教,干预3个月后行相关指标对比.结果 患者自护责任感、对用药目的和目标、骤停服药的危害等知识知晓度、测量心率并依心率调整剂量的技能等与应答与否密切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自护责任感、骤停用药、对社会支持利用度及是否遵医嘱复诊是应答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目标护理模式后,研究组对测心率及依心率调整剂量方法的掌握及骤停用药现象等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应答率明显提高.结论 对服用β受体阻滞剂预防门脉高压再出血无治疗反应者,应分析患者的遵医行为与服药依从性,重点做好用药目标、骤停用药危害性及遵医嘱复诊重要性的宣教,采用目标护理模式是提高应答率的有效手段.
-
脑卒中后便秘患者行腹部按摩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腹部按摩对脑卒中患者便秘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脑卒中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腹部按摩,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排便情况以及观察组按摩前后血压、心率的波动情况.结果 观察组便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按摩前后血压、心率无明显波动.结论 腹部按摩有利于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排便情况,有效预防便秘的发生.
-
血液净化治疗急性鱼胆中毒患者的护理
急性鱼胆中毒是因患者误服鱼胆而造成的毒素经过胃肠道吸收入血后引起的一系列中毒反应,鱼胆毒素经过胃肠道吸收后,经过肝脏和肾脏代谢造成相应的肝肾及神经损伤.临床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其中对脏器损伤多表现为急性肾功能损伤和肝功能损伤,二者损伤发生率较高.重度鱼胆中毒患者死亡率极高[1].本文将就诊于我院急诊科的应用血液净化治疗急性鱼胆中毒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现报道如下.
-
糖尿病患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行半管引流的护理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颌骨周围组织及颜面部的感染性炎性反应[1].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流脓、张口受限、进食障碍,甚至呼吸困难.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弱,易被葡萄球菌、链球菌、厌氧菌、腐败坏死性细菌感染,导致颌面部间隙感染[2].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行脓腔切开后采用半管引流治疗,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引流更彻底、恢复更快的优点.半管有一半圆弧度支撑创腔,使创腔内引流通畅,不留积液,避免了全管引流常出现的导管被血块堵塞现象[3].我科2007年5月至2010年10月对收治的21例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行脓肿切开置半管引流术,术后炎性反应控制彻底,无复发,近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新医改环境下基层医院临床护士流失概况及对策分析
自2009年4月,新的医改方案开始启动,便民措施进一步加大,有效刺激了医疗需求,使医疗需求总量呈现出阶梯式递增[1-2].面对庞大的医疗需求,我院责任重大且压力倍增,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缺口不断增大.护理工作同样也压力重重,护理人力的总量严重不足,正在实实在在地制约护理事业的发展,制约基层医院的可持续发展[3].临床护士承担着全院患者的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的全部工作,临床护士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或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他们是医院的中坚力量,是医院的命脉.故临床护士的流失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将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我院护士的工作现状及临床护士流失概况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
护理质量管理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对危重症患者实施护理质量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护理质量管理方案实施前收集我院救治的900例危重症患者;另选择2010年5月实施护理质量管理方案后救治的1500例危重症患者.比较护理质量管理方案实施前后各项指标情况.结果 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后,护理记录合格率96.1%,操作及病情处置合格率96.1%,基础护理合格率97.6%,风险事件发生率0.6%,意外事件发生率0.2%,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7.5%,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护理质量管理实施前.结论 对危重症患者开展护理质量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并降低医疗风险.
-
云南白药和乙醇联合维生素B12对长春新碱外渗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云南白药和乙醇联合维生素B12对长春新碱外渗造成的组织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40例长春新碱外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采用云南白药和乙醇联合维生素B12温敷外渗处治疗,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湿敷外渗处治疗,评估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药物渗漏处皮肤红肿及溃疡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外渗处皮肤的红肿及溃疡直径在5d、7d时均小于对照组.结论 云南白药和乙醇联合维生素B12对长春新碱血管外渗造成的组织损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乳胶手套致临床护士Ⅳ型超敏反应的研究
目的 了解我国临床护士中乳胶手套所致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临床护士100人,其中乳胶手套过敏组69人,无乳胶手套过敏者(对照组)31人.用瑞敏变应原斑贴试剂盒进行斑贴试验检查.比较2组斑贴试验变应原阳性情况.结果 乳胶手套过敏组中斑贴试验阳性率高达73.9%,而正常对照组为25.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氯化钴、重铬酸钾是2组中常见的变应原,但只有甲醛和对苯二胺基质的阳性率过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乳胶手套过敏组中橡胶添加剂斑贴试验阳性率为26.1%,而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 乳胶手套过敏护士中手部皮炎主要由日常用品接触所致,乳胶手套所致Ⅳ型超敏反应发生率较高.
-
不同静脉采血穿刺方法的效果比较
静脉穿刺采血是血站护士工作中基本的技术操作之一,采血者必须熟练掌握此项操作才能迅速准确地完成静脉穿刺,保证采血顺利进行.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穿刺时由于采用的手法不同效果也不同.静脉穿刺可分为直刺法和斜刺法两种,本人以及同事在工作中随机对500名献血者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方法静脉穿刺采血,对其效果进行分析评估,现报道如下.
-
预防门诊静脉化疗药物渗漏的穿刺流程的改进
目前选择门诊静脉化疗的患者越来越多.由于传统周围静脉化疗流程易致药物外渗等风险,我们采用改进的静脉化疗的穿刺流程,使静脉化疗药物外渗风险大大降低,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对180例化疗患者进行周围静脉化疗.其中男132例,女48例,年龄2~76岁,以儿童多见.常见疾病有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卵巢畸胎瘤,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等.2.方法.所用化疗药物为长春地辛,长春新碱,依托泊苷,环磷酰胺等,穿刺部位均为上肢(手背,前臂),且患者均无深静脉置管或行PICC,常采用周围静脉留置针,左右手交替穿刺.3.结果.180例需要静脉化疗患者中,有152例采用周围静脉留置针,28例穿刺困难患儿采用头皮针穿刺.改进静脉化疗的穿刺流程后,患者无一例出现药物渗漏情况.
-
循证护理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目的 探索循证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就诊的41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将其中28例分为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其余1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2组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1%,显著高于观察组.观察组FIB值、D-D值、CD62p表达值、DQ值、ZQ值及GQ值比对照组显著降低,而PC值比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 将循证护理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
阶段改变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阶段改变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的影响.方法 将169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实验组85例,对照组按常规对患者进行自我行为改变的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阶段改变模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对2组患者于实施前及实施后6个月、12个月进行调查,比较2组患者阶段行为时期及行为改变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阶段行为时期终点期患者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行为改变显著好于对照组.结论 阶段改变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行为改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护理干预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目的 通过对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评价护理干预措施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外科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临床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包括入院指导以及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其主要措施包括:心理疏导干预以及行为疗法干预等全方位的综合性干预方法,分析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观察组患者的出血复发率、死亡率、便秘、肝性脑病发生率等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临床中由于多种原因会导致出现各种临床表现,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
护士焦虑状态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护士焦虑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并明确相关因素与焦虑水平的关系,以帮助管理阶层以及护士本人正确认识压力与焦虑的关系,从而设法从根本上控制、解决护士焦虑问题,提高护士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85名哈尔滨市某医院临床护士的焦虑、生活事件、工作压力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5名护士中有30人被检出有焦虑(焦虑组),另55人无焦虑(非焦虑组),2组临床护士生活事件量表各项目比较,在自己或爱人怀孕、家庭增添新成员、子女管教困难、失窃、财产损失、夫妻分居、生活规律有重大改变、本人重病或重伤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中,2组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量及时间分配的问题、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情况比较有显著差异.护士工作压力源与护士焦虑水平成显著正相关.结论 建议从管理角度减少或消除护士工作压力源,并对护士自我调节能力做相关培训,必要时引入生物反馈疗法.
-
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目的 分析糖尿病眼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总结相应护理对策,以减少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院眼科收治的43例糖尿病眼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擅自采取饥饿疗法;进食无规律;停用激素类药物后胰岛素用量无相应调整;糖尿病病情减轻后,没有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导致呕吐,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眼科医护人员对低血糖危害认识不足;合并使用心脑血管类药物等是糖尿病眼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结论 糖尿病眼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较多,在护理上应加强管理、加强宣教、加强病情观察及用药观察、提高眼科医护人员对低血糖的重视,以减少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
-
1例颈内静脉置管血液透析引起假性动脉瘤患者的护理
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的临时性血管通路,正广泛运用于临时性血液净化治疗中[1].由于颈内静脉的解剖特点,可能导致穿刺误伤动脉、损伤深部组织及血肿的发生[2].本文将1例颈内静脉置管后血液透析引起假性动脉瘤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腹泻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小儿腹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如不及时处理患儿则可能发生脱水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机体健康,更为严重者甚至可能影响到患儿的生命安全[1].排除治疗对患儿的影响,护理对于患儿的干预作用也不可忽视,其对于患儿的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在临床上受到肯定.本文中我们就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腹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
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治疗儿童哮喘发作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治疗儿童哮喘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80例儿童哮喘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儿除给予常规性综合治疗外,治疗组给予布地奈德以及特布他林联合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异丙肾上腺素以及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气喘、咳嗽及哮鸣音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疗效有明显差异,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联合治疗儿童哮喘发作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营养护理干预对ICU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状况的影响
目的 探讨应用护理干预对ICU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9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营养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家属满意度、患儿的营养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加强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支持方面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意儿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细节护理在儿科科静脉穿刺中的应用
在儿科疾病的抢救和治疗中,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措施,而且也是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基本操作[1].小儿血管纤细,皮下脂肪丰满,而且,当患儿出现疾病时往往皮肤弹性降低,表浅静脉凹陷,静脉穿刺时常常回血不明显或者不回血,导致穿刺不成功[2].如今患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爱子心切”的家长对儿科护士静脉穿刺技术水平的要求很高,穿刺是否能一次性成功,直接影响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以及护患关系.本研究对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诊治的200例儿科静脉穿刺输液患儿给予细节护理,并分析细节护理对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社区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及有效保健护理模式需求情况的调查
目的 了解社区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状况,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保健护理模式.方法 2011年1月针对社区内的4个居委会中42岁以上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及有效保健护理模式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人数共800人,在所有居民中,表示关注自己健康状况的占89%,认为日常预防保健相当有必要的占41%,有50%的居民需要定期接受保健教育与服务.结论 社区居民对健康的重视度较高,但仍存在较多方面的认识不足,社区居民预防保健服务需求较大,有效保健护理模式的建立,真正保障了居民的全方位、连续性服务需求的满足,但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
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脑病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低血糖脑病的原因,提出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29例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脑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患者出现低血糖脑病的原因主要由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腹泻等因素引起.护理对策包括加强健康教育,告知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定期血糖监测等.结论 针对农村老年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确定血糖达标范围时应考虑其病程、有无并发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适当的放宽血糖控制指标,从而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
产科腹部纵切口愈合延迟患者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产科腹部纵切口愈合延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护理对策.方法 将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我院产科剖宫产的病例100例作为研究组,对其进行针对腹部纵切口愈合延迟的护理.同时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我院产科剖宫产病例178例作为对照组,对其临床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组的切口愈合情况及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纵切口愈合延迟率4.46%,高于研究组的1.49%,产妇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对照组为87.9%,低于研究组的98.3%.结论 通过对产科腹部纵切口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并实施预防护理对策,可以对病情正确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预防控制,从而使产科腹部纵切口愈合延迟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在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表(modified early warning8core,MEWS)在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整理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106例院前急救患者MEWS评分表,比较分析不同分数段患者的病情、转归及护理关注度.结果 MEWS评分表0~4分6例,现场处置缓解2例,4例急诊科留观治疗;5~7分26例,现场救护后19例转运至加护病房(HDU),5例人ICU,2例留观;≥8分74例,现场抢救后57例人[CU进行监护,14例入HDU,另3例转院.MEWS评0~4分的6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治愈好转率100%;5~7分的26例患者人院后2例死亡,治愈好转率92.3%;≥8分的74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3例,入院后死亡8例,治愈好转率85.1%.结论 MEWS将突发疾病病情分值化,有助于病情的快速评估和救护,可使护士在院前急救及转运中有针对性、有预见性地实施护理,从而提升院前急救护理效果.
-
高级铁质饼干盒储存甘露醇防止再结晶
甘露醇注射液容易形成结晶,且结晶后不能快速投入使用,影响了治疗及抢救工作的进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了很多方法储存已溶解的甘露醇,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用高级铁质饼干盒储存已溶解的甘露醇,可防止甘露醇再结晶.我们2010年8~10月用高级铁质饼干盒储存已溶解的甘露醇,临床应用300余例次,随时取用并补充,无—瓶甘露醇再结晶发生,确保了临床治疗及抢救工作有序进行,现报道如下.
-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门诊的健康教育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门诊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68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7例,2组均给予同种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比较2组治疗4、8周后的疗效.结果 对照组4周后治疗有效率67.7%,8周后治疗有效率77.4%.观察组4周后治疗有效率91.9%,8周后治疗有效率94.6%,2组治疗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健康教育具有和药物治疗同等重要的作用,两者结合可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
-
系统化护理干预对缓解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护理干预措施与效果.方法 将40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实施肺癌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除接受常规护理外,进行系统化护理干预.应用肺癌患者一般状况调查量表、简易疲乏量表、症状评估量表,分别在于预前,干预1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癌因性疲乏及肿瘤相关症状评估.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干预后2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肿瘤相关症状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应用有氧运动、心理疏导、疲乏日记、健康宣教等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消除或减轻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及肿瘤相关症状,提高肺癌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
电外科能量平台在手术室的应用及管理
目的 探讨ForceTriadTM电外科能量平台在手术室的应用保养与管理方法.方法 制订电外科能量平台操作流程,培训手术室护士正确掌握电外科能量平台的使用与维护方法,专人负责管理器械的清洗、灭菌和设备维护.结果 护士能熟练操作ForceTriadTM电外科能量平台,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未发生设备故障及器械损坏.结论 正确使用与管理电外科能量平台,减少了手术室的占用空间,减少了手术室的废气污染,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
-
老年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并发不良反应的护理
目的 探讨老年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过程中并发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86例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老年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密切观察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采取了用药指导、心理护理、不良反应护理及饮食护理等积极的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和肝脏功能受损.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者41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核病灶吸收≥1/3,结核空洞缩小等肺结核症状明显好转者42例;3例患者因咳血不止死亡.结论 对老年肺结核患者在应用抗结核药物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愈率.
-
以真菌性食管炎为首发表现的艾滋病患者的防护对策
目的 探讨以真菌性食管炎为首发表现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防护措施,提高非艾滋病专科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15例艾滋病并发食管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内镜检查结果,并总结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结果 本组病例的感染以性传播途径为主,均有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消瘦、发热、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均多次就诊于多家医院,终经我院确诊.3例患者确诊后自动出院,余患者经抗真菌治疗及对症治疗好转后转我院感染科进一步治疗.在我科住院期间,无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结论 非艾滋病专科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以真菌性食管炎为首发表现的艾滋病的临床特征,及时确诊及治疗,避免漏诊误诊,加强防护措施,尽可能的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
麻疹合并重型肺炎患儿的护理
目的 探讨麻疹合并重型肺炎患儿的病情观察及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提高麻疹合并重型肺炎患儿的治愈率.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麻疹合并重型肺炎患儿21例,通过加强呼吸、循环系统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掌握退热幅度,首选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做好患儿的用药护理及饮食护理、排便的观察与心理护理.结果 21例患儿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19例患儿成功治愈,1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抢救无效死亡,1例放弃治疗.远期随访结果均痊愈.本组患儿平均住院(11.48±3.53)d,住院期出现呼吸衰竭6例,均予及时治疗护理后康复.结论 高质量的护理是提高麻疹合并重型肺炎患儿疗效的基本保证.
-
患儿术后近距离面罩吸氧与单鼻塞吸氧管吸氧的配合程度和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术后患儿近距离面罩吸氧与单鼻塞吸氧管吸氧的配合程度及效果.方法 将197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术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99例和观察组98例,对照组给予单鼻塞吸氧管吸氧,观察组给予近距离(面罩距离口鼻1~2cm)面罩吸氧,比较2组吸氧前后不同时间段的呼吸、心率等指标的变化及2组患儿吸氧期间的配合程度.结果 2组吸氧后5 min及10 min的脉搏氧饱和度均优于吸氧前,其他指标与吸氧前比较无显著差异.2组所有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吸氧的配合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近距离面罩吸氧应用于患儿能够获得更好的配合,同时也能很好的改善手术后患儿的Sp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