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중국신약잡지
- 主管单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主办单位: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中国药学会
- 影响因子: 1.0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3734
- 国内刊号: 11-285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知母宁对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心病大鼠心肌、肝组织丙二醛和SOD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知母宁对慢性低O2高CO2肺心病大鼠心肌及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4周低O2高CO2组(模型组)、4周低O2高CO2+知母宁组(知母宁组);制备慢性低O2高CO2肺心病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心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心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光镜下模型组大鼠心肌损伤、肝组织脂肪变性明显,知母宁组上述改变不明显;模型组大鼠肝组织MDA较正常组显著升高,而SOD显著下降,知母宁组大鼠肝组织MDA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而SOD显著升高;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MDA较正常组显著升高,而SOD显著下降,知母宁组大鼠心肌组织MDA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而SOD显著升高.结论:慢性低O2高CO2肺动脉高压状态下大鼠心肌、肝脏组织脂质过氧化增加,知母宁能减轻慢性低O2高CO2大鼠心肌、肝脏组织脂质过氧化作用.
-
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灵仙新苷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目的:研究灵仙新苷在大鼠肠段的吸收特征.方法:以酚红为标示物,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LC-MS/MS测定灵仙新苷在体肠灌流的浓度变化,研究灵仙新苷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灵仙新苷在大鼠小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效渗透系数(Peff)是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且十二指肠的Ka和Peff值与其他肠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灌流液中同一肠段不同浓度灵仙新苷的Ka和Peff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盐酸维拉帕米和环孢素A均显著性降低对灵仙新苷的吸收(P<0.05).结论:灵仙新苷在小肠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在十二指肠吸收好,药物浓度对灵仙新苷的Peff和Ka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灵仙新苷可能不是P-糖蛋白底物.
-
大籽獐牙菜的抗内毒素作用
目的:研究大籽獐牙菜对内毒素的拮抗作用.方法:通过观察大籽獐牙菜提取物对内毒素攻击小鼠的死亡率的影响及体外抗内毒素作用.结果:大籽獐牙菜提取物能提高内毒素攻击小鼠的生存率,延长平均存活时间.大籽獐牙菜溶液的浓度对抗内毒素作用强度的影响较大,当大籽獐牙菜浓度大于0.0625g·mL-1(稀释度在1∶16)时对内毒素有明显的破坏作用,但当浓度稀释至0.0312 g·mL-1(稀释度在1∶32)时,抗内毒素的作用明显减弱或消失.结论:大籽獐牙菜具有很好的抗内毒素作用.
-
聚乙烯吡咯烷酮预处理培养细胞促进TAT穿膜效率
目的:探讨PVP预处理细胞对TAT穿膜效率的影响及其作为促渗剂的安全性,以优化TAT穿膜条件.方法:人工合成荧光标记短肽TAT-FITC和作为阴性对照的无意义肽NCO-FITC作用于PVP预处理各种细胞株,荧光显微镜观察TAT-FITC的穿膜效率及其定位;荧光酶标仪定量检测不同预处理的各种细胞摄取荧光标记短肽;MTT检测PVP对各种细胞的存活率及溶血实验检测其对细胞膜结构完整性的影响.结果:经PVP预处理细胞后,TAT-FITC可有效穿膜进入细胞内,MTT结果显示适当浓度的PVP对细胞活力几乎没有影响;溶血实验也证实,PVP不影响红细胞的细胞膜完整性.结论:本实验观察显示,PVP可以明显提高TAT对培养细胞的穿膜效率,但对细胞活力影响很小.
-
岩大戟内酯B对人乳腺癌Bcap37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岩大戟内酯B(jolkinolide B)诱导人乳腺癌Bcap37细胞凋亡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分别应用MTT和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jolkinolide B对Bcap3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变化;RT-PCR检测jolkinolide B对Bcap37细胞caspase-3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jolkinolide B可显著抑制Bcap37细胞的增殖,呈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随jolkinolide B剂量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并伴有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同时caspase-3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结论:jolkinolide B可通过提高细胞游离Ca2+水平,激活内源性线粒体信号转导途径而诱导Bcap37细胞凋亡.
-
素馨花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素馨花药材70%乙醇提取物中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HPLC、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1H-NMR,13C-NMR,UV,MS)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素馨花干燥花蕾70%乙醇提取物的抗HBV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7-O-双-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素-3-O-桑布二糖苷(3)、硫磺菊苷(4)、紫铆黄素-7 -O-β-D-吡喃葡萄糖苷(5)、合金欢素-7-O-(α-D-芹菜呋喃糖)(1→6) -β-D-吡喃葡萄糖苷(6).结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超微粒制备系统制备利培酮长效注射微球
目的:制备利培酮长效注射微球并进行体外释药动力学考察.方法:选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oly(D,L-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载体,采用新型超微粒制备系统制备利培酮PLGA微球.以转碟上聚合物析出量、丝状物的形成和微粒表面形态为考察指标单因素实验优化制备工艺参数及处方;观察微球表面形态,测定其粒径、包封率、考察其体外释药动力学.结果:20%和30%载药量的微球表面均光滑圆整,分散性好;其包封率分别为94.7%和93.94%,中值粒径分别为31.65和28.13 μm;持续释药时间均可达16d,释放数据用释放动力学方程拟合符合一级和Higuchi方程.20%载药量微球1h释药率仅为4.2%,突释率低,且其释放速率和释放时间与市售利醅酮微球(恒德(R))快速释放期基本一致而无延滞期.结论:超微粒制备系统(UPPS)可单步骤制备长效微球,工艺稳定,简单可行,有望成为一种适合工业微球制备技术.UPPS制备的20%载药量微球可开发为释放2周的制剂,由于无释放延滞期,将比市售品更具临床优势.
-
太子参研究现状与研发趋势
太子参含环肽类、糖苷类、挥发性物质、脂肪酸及酯类等化学成分,具有心肌保护、免疫增强、抗氧化、抗应激、治疗糖尿病及止咳等药理作用,是儿科临床组方常用中药.近两年来,太子参价格一路攀升,成为市场上的热门药材之一.文中综述了太子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指出太子参今后的研究重点应集中于阐明太子参功效物质基础、揭示种质(遗传)及生态环境对太子参品质形成的影响.
-
维生素C糖苷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C( vitamin C,VC)是人体的必需营养元素,在保护人类健康和动物生长过程中起到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由于VC自身易被氧化降解,开发稳定的高附加值VC衍生物就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目前,VC衍生物主要有VC盐、VC酯和VC糖苷3种形式,其中VC糖苷类衍生物稳定性高,生理活性与VC 接近,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此,本文就VC上的C2-,C5-及C6-糖苷类衍生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
-
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和5-氟尿嘧啶方案治疗晚期胃癌41例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和5-氟尿嘧啶(5-Fu)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生存状况.方法:收集2004 -2010年我院41例晚期胃癌患者,多西他赛75 mg·m-2(d1);奥沙利铂130 mg·m-2(d2);5-Fu 400 ~500 mg·m-2·d-1,[d 2~d5或持续泵入96 h(civ 96 h)],每21d重复1次,至少2个周期.结果:总缓解率(ORR)为26.8%,疾病控制率(DCR)为78.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6个月(95% CI:3.52~7.6),中位总生存(OS)为12.3个月(95% CI:2.7 ~21.9).1年生存率为46.3%(19/41);2年生存率为21.9% (9/41);3年生存率为7.3% (3/41).常见的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主要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恶心和呕吐)、腹泻和脱发等.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和5-FU 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显著,毒副反应可耐受.化疗近期疗效是晚期胃癌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危害比(HR):3.6;95% CI:1.8~7.3].
-
可变剂量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目的:研究可变剂量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耐受性及其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开放、单组研究,使用可变剂量(3~12 mg)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期8周.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 )评价有效性,治疗后较基线减分率≥30%为有效,同时比较治疗后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较基线的差异.测量血压、腹围、空腹血糖(fsat plasma glucose,FP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G)及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C),比较治疗后与基线的差异.结果:符合入组标准患者55例,终纳入有效统计为48例.治疗8周末的有效率为79.17%,PANSS总分与基线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终点时45.83%患者的剂量为9 mg·d-1,43.75%为6 mg·d-1,2.08%的患者因不能耐受而下调剂量至3 mg·d-1.患者腹围在治疗8周末较基线增加(P<0.01).血糖、血压及总胆固醇无明显变化.结论:可变剂量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急性期分裂症有效,耐受性好,对糖脂代谢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建设初探
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临床试验的试验条件、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应用信息化管理可以有助于提高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文中对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和国内外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情况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实现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需注意的问题.
-
确证性临床试验中数据缺失的处理指南
数据缺失是确证性临床试验研究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数据缺失是影响临床试验结论客观性的重要因素.临床试验中的数据缺失主要表现为病例脱落,根据其机制可分为完全随机缺失、随机缺失和非随机缺失.通过完善病例分析、谨慎选择缺失值处理方法(如填补法和混合效应模型法)和进行敏感性分析等尽量减少数据缺失所致的试验结论偏倚.欧洲医药产品管理局就临床试验中的数据缺失问题制订了指导原则,现已正式发布并实施.本文以该指导原则为核心阐述临床试验中数据缺失的主要处理方法,旨在为国内新药研发和临床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
在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设中引入国际通行管理模式
随着全球新药研发重心东移,我国医药市场和临床试验的市场迅速发展,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设任重而道远,引入以现场管理组织(SMO)管理模式为代表的国际通行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持良好的运作机制,提高试验的综合管理水平,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使国内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完成的试验数据得到国际认可,将有利于推动中国药物临床试验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荆花胃康胶丸中驱蛔素、对伞花烃、α-松油烯的含量
目的:建立荆花胃康胶丸中3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6890N型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HP-5MS(30 m×0.32 mm,0.25μm,5%苯甲基硅氧烷)弹性石英毛细管柱,以萘为内标进行测定.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驱蛔素、对伞花烃、α-松油烯和内标萘均达到较好分离,在测定范围内线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均在100%~103%之间.结论:本法灵敏、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荆花胃康胶丸的质量控制.
-
2011年美国FDA批准的新药
2011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24个新分子实体(new molecular entity,NMEs)和6个新生物制剂(biologic license applications,BLAs),该数字较2010年16个NMEs和7个BLAs多30.4%.按照药物作用分类,抗肿瘤药8个(26.7%),精神系统用药4个(13.3%),心血管系统用药1个(3.3%),抗感染药5个(16.7%),免疫抑制剂1个(3.3%),抗凝药2个(6.7%),降糖药1个(3.3%),呼吸系统用药2个(6.7%),血液系统用药2个(6.7%),其他药物5个(16.7%).
-
差于死亡的健康状态效用值的测量及转换
大量的研究表明了差于死亡健康状态的客观存在,对其效用值的测量可采用的方法包括视觉模拟标尺法、时间权衡法及标准博弈法等,为了获得与好于死亡健康状态效用值对称的值域,还需要采用单调、线性或截尾的方式进行转换.文中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测量及转换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特点,在特定研究中应根据其目的和客观限制选择合适的方法.差于死亡健康状态效用值的研究是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的重要部分,应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
对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现状和发展的思考
文中探讨了现阶段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阐述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中药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认为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必须坚持科学研究,统筹兼顾,不断完善的理念.另外中药质量标准只是保证中药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只有加强中药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才能保证中药的均一、稳定和可控.
-
临床试验中贝叶斯自适应随机化的介绍与评价
目前,在我国新药临床试验中,随机化是进行临床试验的规范程序,现在通用的随机化方法是1∶1均衡性随机,这样做的好处是在相同样本含量前提下可以获得较大的检验效能,并且从伦理学上来考虑,由于不能及时的根据已获得的处理结果,提早的判别何为较优疗效,重新调整分组概率,使得后续受试者面临额外的接受较劣疗效处理的风险.本文介绍一种基于贝叶斯的自适应随机化方法,以便解决上述问题.
-
从监管角度看支持新药开展临床试验的安全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我国制药企业研发新药的工作已形成一定态势.安全药理学研究是支持新药开展临床试验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本文从监管角度阐述支持新药开展临床试验的安全药理学研究的意义,对该内容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研发者理解其在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有助于研发者理解该研究的本质,从而在试验设计和综合分析各项研究结果时能具有宏观把握思维.
-
白藜芦醇衍生物体外抗HIV-1活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检测白藜芦醇衍生物IFB-1和IFB-9的体外抗HIV-1活性,并对其进行抗HIV-1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白藜芦醇衍生物IFB-1和IFB-9的细胞毒性;细胞病变法检测化合物对HIV-1急性感染的抑制活性;采用HIV-1 p24抗原ELISA方法检测临床分离株HIV-1KM018在PBMC中复制的抑制实验;采用细胞病变法检测HIV-1感染和未感染细胞之间的融合;采用HIV-1重组逆转录酶活性抑制实验,HIV-1重组蛋白酶活性抑制实验以及直接杀病毒实验来研究化合物体外抗HIV-1机制.结果:白藜芦醇衍生物IFB-1和IFB-9对HIV-1 ⅢB诱导的合胞体形成抑制的选择指数分别为16.16和230.27;IFB-1和IFB-9均能抑制p24抗原的产生,EC50.分别为14.51和0.23 μg·mL-1,也能抑制HIV-1KM018在PBMC中的复制.IFB-1和IFB-9对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融合有较好的抑制,但对病毒逆转录酶和蛋白酶体外活性没有抑制作用,也不能直接杀死HIV-1病毒.结论:白藜芦醇衍生物IFB-1和IFB-9具有抗HIV-1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病毒进入细胞.
-
浅析单克隆抗体诱导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单克隆抗体由于靶向性强、特异性高和毒副作用低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复合性增长快的一类生物技术药物.然而,2006年单克隆抗体TGN1412因为诱发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release syndrome,CRS),在Ⅰ期临床试验中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由于动物与人存在差异,通过临床前动物实验预测单克隆抗体是否会在人体中造成CRS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从CRS的定义、安全性法规、发生机制、临床前研究等方面对单克隆抗体所诱导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进行综述,以探讨如何进行单克隆抗体的CRS临床前风险评估.
-
临床药师在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探讨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普外科围手术期合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方法:整群选取药师深入普外科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前后的颈胸组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例,对其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以考查临床药师的工作效果.结果: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前后,抗菌药物应用率由100.00%下降为46.30% (P<0.05);用药频次由1.65次/例下降为0.67次/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由0.00%上升为69.44%(P<0.05);围手术期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表现形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抗菌药物费用由988.17元下降为118.50元.结论:药师深入临床参与药物治疗有效地提高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同时为进一步探讨临床药师工作模式提供了有益参考.
-
中国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MTHFR) C677T位点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易感性和甲氨蝶呤(MTX)化疗时毒副反应的关系.方法:检索以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ALL组和对照组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的OR值或RR值为效应指标的相关文献,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应用RevMan 5.0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偏倚评估.结果:纳入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与ALL的文献共7篇,共计病例824例,对照1090例.TT +CT vs CC:固定效应模型OR=0.76,95% CI:0.63~0.91;随机效应模型OR =0.70,95% CI:0.52 ~0.93,TT vs CC+CT:固定效应模型OR=0.90,95% CI:0.70 ~1.15;随机效应模型OR=0.93,95% CI:0.53~1.61,漏斗图基本对称.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与MTX的毒副反应的文献共3篇,共计病例138例.TT+CT vs CC:固定效应模型OR =2.65,95% CI:1.28~5.49;随机效应模型OR =2.96,95% CI:0.66~13.32,TT vs CC+ CT:固定效应模型OR =2.68,95% CI:1.14 ~6.29;随机效应模型OR =3.31,95% CI:0.57 ~ 19.21.结论:MTHFR基因677C→T突变对ALL的发生起着保护作用.MTHFR基因TT基因型与ALL的发生无显著的相关性.MTHFR基因多态性与MTX治疗的毒副反应无显著的相关性.更可靠的结论尚需大样本进行进一步研究.
-
盐酸氨溴索制剂不良反应文献的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所致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2年1月-2011年7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盐酸氨澳索所致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盐酸氨溴索引起的不良反应共计52例,男性多于女性.所致不良反应多为全身性损伤(32例,61.54%)、皮肤及附件损伤(10例,19.23%).结论:应重视盐酸氨溴索制剂的不良反应,加强用药监护,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