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Chinese Medical Ethics 중국의학륜리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 影响因子: 0.9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8565
  • 国内刊号: 61-120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52-8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王明旭
  • 类 别: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期刊荣誉:
  • 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应用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作者:周丹;贺苗

    现代辅助生殖技术( ATR)在给无数不育不孕家庭带来了福音的同时,也对现今的伦理和法律形成新的挑战。通过对独身女性申请权、冷冻胚胎以及医疗资源的分配等ART应用中若干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医学标准与管理规范、重视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加强政策调控与法律保障,将会有利于解决ART引发的问题,推进ART发展,并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 流产儿归置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余佳蔚;曹永福

    近年来,关于流产儿归置问题引发广泛热议。流产儿虽未出生,但不同阶段的流产儿具有的伦理属性各有不同,应该从人的生命权和人格权角度来考虑。不同阶段的流产儿在胚胎干细胞研究和器官移植等领域体现的价值,引发了伦理审查、实验研究取材等问题,现有的法律规定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应当针对处于不同时期的流产儿,辅以伦理道德情感的考虑来加以处置。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运用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

    作者:祁静;李惠玉;伍庆;杨国斌

    针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使用越来越广泛的现状,从置管前评估不规范、准入与考核制度不严、延续护理不到位、人文关怀缺失等方面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运用中的伦理学问题,指出应科学评估,严格掌握适应症;加强规范,严格准入制度;主动随访,加强健康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加强人文关怀等,从而保证患者安全,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 提升肾内科护理质量的伦理学思考

    作者:李亚钊

    通过了解肾内科病患的主要特点,认识肾内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从医学伦理学角度为提高肾内科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提出几点建议:加强护理文化建设,端正护理人员对待护患关系的态度;坚持继续教育培训,熟练掌握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注重沟通方式和语言技巧,有效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建立监督管理体系,切实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等。

  • 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外科应用的效果分析

    作者:朱雪荣;康芳琴

    目的:分析总结“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在神经外科开展的临床效果。方法在神经外科病房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通过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前后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护理差错事件次数、医疗纠纷发生次数、家属陪护率等的调查对比,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结果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高,而护理差错事件、医疗纠纷次数、家属陪护率有所下降。结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提高神经外科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 基于第二课堂的护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作用机制与认知评价研究

    作者:孟德昕;马玲娜;仰曙芬

    目的:介绍基于第二课堂的护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构建,试图解释第二课堂教育在护理本科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机制与效果,并探讨护理医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作用的认知与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三个年级的护理本科生开展职业素质情况调研,内容涉及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人文素质三方面。结果职业精神方面:认为有“显著提高”者占44.13%,“有所提高”者占33.20%,“有所下降或显著下降”者占6.48%。职业技能方面:认为有“显著提高”者占51.82%,“有所提高”者占41.70%,“有所下降或显著下降”者占1.21%。人文素养方面:有91.1%的学生认为得到提高,且2009级和2011级“显著提高”的比例均超过50%。结论基于第二课堂开展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使得护理医学生在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等方面有所提高,该培养方式得到了护理医学生的广泛认同与肯定。

  • 某市不同科室临床护理教师职业倦怠感的调查研究

    作者:魏雪梅;何剑;胡定伟

    目的:了解医院不同科室临床护理教师职业倦怠感状况,为临床教育管理者提供参考。方法应用MBI-HSS修订的中文版对535名临床护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检出率为43.9%,轻、中、重度倦怠分别占总人数的18.9%、15.7%、9.3%;不同科室临床护理教师在职业行为上存在差异,不同职业倦怠感的临床护理教师具有不同的职业行为。手术室临床护理教师个人成就感因子得分高,急诊科得分(除肿瘤科无差异外)低;急诊科情感耗竭因子得分高,肿瘤科次之;肿瘤科去人格化因子得分高,感染科次之。结论临床护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应该引起关注,通过临床教育管理者干预及临床护理教师自身学习训练,以减轻职业倦怠感对身心所造成的损伤,提高临床护理及教学质量。

  • 护生早期临床沟通实践反思日记分析

    作者:范文静;龚勤慧;周洁

    目的:深入了解本科护生初进临床遇到的沟通方面的问题、感受以及态度,为护理临床沟通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方法,对一年级本科护生见习期间的临床沟通反思日记进行归类分析。结果用类属分析法提炼出5个主题:对护患沟通障碍的反思;对患者的反思;对护士职业的反思;对临床带教的反思;对大众舆论的评判性反思。结论反思日记有助于教师在课堂及临床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养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

  • 护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与思考

    作者:王博

    从护生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概念出发探讨了职业价值观的概念以及目前护生职业价值观包括的护理专业核心价值和护生的职业选择。并针对目前护生现状提出了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建议:强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行为训练中培养职业价值观;优化考核体系;实施分段式培养计划等。并进一步指出护生价值观教育应从国家、医院、学校等多方面努力。

  • 新时期医学生道德实践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作者:汪小云;邱锦辉;林达斌

    新时期医科大学生道德实践主要存在道德实践知行脱节、道德实践具有功利化倾向、道德实践能力偏弱等问题。这其中有医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因此,应挖掘潜力、搭建好医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平台,创新道德实践形式、激发医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积极性,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保障医学生道德实践落到实处。

  • 《中国医学伦理学》征订征稿启事

    作者: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关于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大型刊物。为伦理审查者、卫生管理者、医疗机构管理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竞争力和知名度提供有关管理理论、科研成果、典型经验和工作方法,为医护人员解决临床面临的道德难题、处理好医患关系、医际关系提供可操作性的规范和方法。

  • 重要启事

    作者: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关于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大型刊物。她及时介绍卫生改革、卫生管理、临床医学、医学教育和生命科学中道德发展、道德标准出现的道德难题及对策,国际医学伦理、生命伦理发展及研究的新动态。

  • 医学人文关怀在医患关系改进中应用的定性研究

    作者:韩鹏;陈校云;张铁山;余中光;许树强

    通过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6位专家进行预备访谈、10位专家进行正式访谈,并把相关录音整理成访谈稿;运用扎根理论法,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并对个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个案资料总结稿的方法,分析研究了人文关怀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应用的内涵和具体措施。在此基础上对人文关怀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应用、意义及局限性作了探讨。

  • 医患沟通障碍原因及对策探析

    作者:赵华丽;张丽芬;钟悦;尚颖;周湘洁;陈长

    当前医患沟通不畅的主要表现有:医生事先沟通不充分,平时沟通随意性大,沟通欠具体、深入,事后沟通缺位,患者自身也有一定不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认识有误区,管理教育监督不力,服务责任意识弱化。因此,应该强化宣传教育,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医患沟通的自觉性;强化医德医风建设,重构医患诚信,夯实医患沟通的坚实基础;强化管理监督,建立健全制度,确保医患沟通规范、有序、透明;强化学习培训,注重人文技能的积累养成,增强医患沟通的有效性。

  • 社交媒体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侯胜田;王海星

    传统的医患沟通方式受到了沟通时间短、沟通范围窄的限制,已不能满足患者对于医患沟通的需求。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应用范围扩大,借助社交媒体开展医患沟通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可行性。通过分析传统医患沟通方式的局限性,借鉴社交媒体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应用经验,提出借助社交媒体主动推送信息、加强医患互动;开展院前、院后沟通,扩展沟通范围;收集患者意见,受理患者投诉的医患沟通策略。

  • 新形势下医患沟通方式方法探究

    作者:朱春梅;苏振兴

    医患沟通因具有辅助医疗诊断、增强患者信心、缓解医务人员心理压力等作用,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建立第三方监督调解制度、积极转变思维模式、提高沟通技能、正确使用沟通方式方法、加强人文关怀与知识普及。真正做到在“以人为本”的医学模式下,缩小医患双方的距离,逐渐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交流、精诚合作的新型和谐医患关系。

  • 论医疗纠纷处理人员的伦理角色

    作者:谭晓风;王卫兵

    从纠纷处理者的多重角色并存及专业需求与实践现实不符等冲突出发,分析医疗过程和后果、患者诉求及纠纷处理方式存在较多的或然性,提出纠纷处理者应在社会视角下确定伦理角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志愿者和新医学模式的实践者,应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取精神,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念来分析纠纷中患者的损失和诉求,真正维护患者的健康权益,并提出健全纠纷处理者伦理角色的建议。

  • 构建新疆医学人才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佟晓露;李俊燕

    新疆医科大学遵循医学教育的阶段性和循序性规律,系统改革医学人文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尝试着打造一个集教学与实践于一体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现:一是注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全程性与系统性;二是要整合人力资源,加强协同配合,共同发展;三是用科研项目推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从形式内容到方法技术的提升;四是探索适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PBL教学模式。

  • 医学院校加强医学人文通识教育的研究

    作者:张翠萍;程乐森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开展人文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应设立医学人文通识教育组织管理机构、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通识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改进通识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等对策建议。

  • 基于名医素质特征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徐秀;袁蕙芸;崔文彬;王坚

    目的:基于对名医素质特征的调查研究,借此构建一套有利于培养卓越医生的有效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方法通过文献法、行为事件访谈法探讨名医素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医学人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形式。结果名医素质特征中能力和价值观2个维度占整个素质特征项目比重高;人文素养蕴含在名医多项素质特征中;名医素质特征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构建明确目标。结论为培养更多卓越医师,医学人文课程目标应注重人文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各阶段;医学人文课程门类及数量需要进一步充实;丰富医学人文课程授课形式,完善考核模式。

  • 从医学人文教学现状谈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路径

    作者:王彧;吴雪松;尹梅

    医学本质上具备双重属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因此,需要丰厚的人文精神的滋养。当前,由于医学技术的泛化、医学社会化的畸形发展以及人文学科对医学的照护不够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医学的人文精神的缺失。为纠正这种“失常”的现象,应积极探寻有效的手段,为医学人文性的回归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在大学课堂中以适当的方法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关注,不失为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有益路径。

  • 临床护理本科实习生人文素养现况调查

    作者:张爱琴;冯闪;葛婧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本科实习生(下称护生)人文知识认知情况及人文环境现状,为优化设置人文课程,提高护生人文素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自行设计问卷对某院90名护生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护生对带教老师的需求、希望增加的人文课程、对人文课程知识的认知三个方面。结果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比较认同的是尊重学生、业务能力强、重视沟通三个方面;希望增加的人文课程主要是人际关系与沟通学、护理美学与礼仪、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对于人文概念学习的认识是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结论护生已认识到护理人文课程的重要性,教学中应增加人文课程设置,采用多元化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升护生的整体人文素养水平。

  • 论医学院校“80后”青年教师的师德养成

    作者:朱蓓蕾

    “80后”医学教师群体呈现出知识更新迅速、但积淀不深厚,教学善于创新、但临床与教学经验不足,师生代沟小等特点。结合这些特点,提出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养成的途径:完善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加大对医学青年教师的关注与投入力度,融入校园文化精神、多方合力健全师德建设机制,以医学教师作为发展的主体、从生存型教师向事业型教师转型,全面关爱医学生、从知识型到精神型教师转变。

  • 医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展望

    作者:周艳;王淑清;杨甜甜;赵梦媛

    通过对国内外医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论述了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总结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效果评价、长效机制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今后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趋势,对开展医学生志愿服务提出建议:提高志愿服务参与度,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以期为医学院校或志愿者组织开展或进一步改进医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参考。

  • 医科大学慈善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

    作者:李琦

    以医科大学的慈善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温州医科大学慈善文化育人的实践中来阐述如何构建慈善文化育人体系。从传授慈善文化知识、树立慈善理念;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感恩之心;开展公益志愿服务,营造慈善氛围;打造慈善文化品牌,搭建慈善文化育人平台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并从感染教育学生、建设校园文化、促进社会新风尚三个方面阐述了慈善文化育人体系获得的实践成效。

  • 论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的构建

    作者:唐平;王伦安;唐宏川

    当前的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存在教育内容滞后,教育途径重认知、轻实践,教育目的智育化、工具化,制度支持缺失等问题。为此,我们认为医学人文教育应坚持“以生为本、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念,以思想教育为主导,以心理相容为基础,以制度强化为保障。这一医学人文教育模式既是对当前医学教育疏离社会、疏离人的主体性的时代回应,又是对客体化人文教育模式的超越,充分反映了当代医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医学生人文行为养成与发展的规律。

  • 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的人文医学探析

    作者:纪昊一;杨同卫;陈晓阳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对日常健康的需求不断提升,健康服务产业亟待快速发展。然而在本着医德、人本的思想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很容易忽略两个关键方面---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分析研究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在护理患者时所产生的情绪和心理反应情况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使三者能够高效沟通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促进患者康复,并有利于健康服务行业改革的长足发展。

  • 论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全科医生的作用

    作者:司庆燕;陈士福;潘洪伟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仍有一些老年人缺乏医疗卫生保障,高龄慢性病老人成为看病难的人群,需要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解决这一难题。宏观上,老龄化社会的全科医生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微观上,全科医生具有促使家庭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方便老年人就医、开展健康教育等作用。完善“全科医生-老年人”服务模式,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大力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条件,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培养专门的全科医学人才,推行全科医生与老年人建立契约服务关系。

  • 伦理审查中的风险获益分析和评估--基于综述的研究与探讨

    作者:张海洪

    合理的风险获益比是医学研究伦理审查重要的标准之一,但在目前的伦理审查实践中并没有一套统一的风险获益分析和评估标准。常用的“普遍规则方法”和“个人照护义务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尽管有学者期望通过“成分分析”策略对其进行弥补,但这一尝试并不成功。所以亚历克斯·伦敦试图建构一个综合方法,在区分个人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阐释“合理风险”,并引入“对照活动”作为规范性标准,从而致力于风险获益评估的理论建构。同时,安尼特·雷德和大卫·温得勒提出的“风险获益评估的七步框架”则主要从实践角度出发指导风险获益评估。

  •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应关注的问题

    作者:訾明杰;高蕊;翁维良;李涛;李博;唐旭东

    中药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与一般临床试验要求是一致的,都需要审查临床试验的科学性、伦理性,根据中药不同于化学药物并在正式研究前大量的人体应用的特点,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还需要关注其临床试验前的安全性数据/资料、辨证论治的考虑、合并中药/西药的联合作用、剂量及疗程探索的依据、疗效评价的方法、试验药物的掺和物、对照药物为安慰剂时的依据、药物自命名或改变用药途径等内容。

  • 眼科新药临床试验中安慰剂对照的伦理审查问题探讨

    作者:江一峰;马磊;张舒雅;宫尔君;祝延红

    一些研发中的眼科新药在进行临床试验时常常使用安慰剂作为对照。在眼科新药的临床试验中,使用安慰剂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安慰剂的使用不能造成受试者视力不可逆或永久性的损害,二是研究者必须做好安慰剂的风险管控并将安慰剂的风险向受试者完全披露。对于安慰剂使用的伦理审查,应该从标准治疗的效果、安慰剂的风险、研究方案中风险的管理和知情同意书中风险的告知这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 论医学研究知情同意的伦理审查

    作者:胡晋红

    伦理委员会与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因此,伦理审查工作需要加大对知情同意的审查力度,注重研究受益和风险的平衡,维护受试者权益和安全。知情同意是人体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伦理要求之一。知情同意的伦理审查一般要考虑以下要点:信息的完整、充分性;知情同意书签署过程;用语的规范性;知情同意书风险处置等。

  • 卫生资源配置公平基准评价框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作者:峗怡;贺加

    介绍了丹尼尔斯等人所建构的卫生系统公平基准评价框架,及其在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价方面的发展性应用。并介绍了公共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公平基准评价修正框架。根据修正框架中的基准及其分标准,衡量中国目前卫生资源的分配情况,发现中国的公共卫生服务干预措施已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公共部门治理、宏观经济与社会政策环境、问责机制等因素可能会制约卫生体制的完善。而中国卫生财政支出配置在省际之间、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公平。中国可以借助公共卫生领域的新基准,推动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改革实施重点,制定有效的社会卫生策略。

  • 人文服务在门诊的实施及 Kano模型调查分析

    作者:吴珍;郑苏;罗强;孙萍

    目的:探讨Kano模型在医院门诊人文服务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方法自行设计Kano模型门诊人文服务需求调查问卷,调查门诊就诊患者,运用Kano模型分析方法,在分析切入点的基础上在门诊强化人文服务,并比较实施前后满意度情况。结果 kano模型分析中分属必备质量、期望质量、魅力质量的服务项目分别有9、8、2项,实施人文服务后,患者的满意度明显增加。结论 Kano模型可以用于门诊服务需求调查,该医院门诊人文服务质量得到大多数门诊患者的肯定,门诊人文服务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降低医疗纠纷,缓解医患矛盾,提高医院知名度。

  • 品管圈在降低儿科医院感染中的应用及伦理学探讨

    作者:肖许蓉;钱桂春

    目的:应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与技巧,降低儿科院感的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对引起院感的因素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提出整改的措施。结果2011年4~6月,我科住院患儿中有55人发生院内感染,平均每月发生院感18.3例;品管圈实施后三个月共有17例住院患儿发生院内感染,平均每月发生院感5.7例。结论我们通过品管圈活动实施,不仅明显降低了新生儿科的院感发生,还提高了科室医护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科室院感管理更加规范化,增加了科室的凝聚力。品管圈活动还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伦理观念,值得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推广。

  • 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伦理教育的契合

    作者:贺兰英

    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在医学生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者发挥的作用虽有不同,但却有契合之处:二者在教育理念和本质上有一致性,内容上相互补充,教育规律上具有相似性,教育效果上具有协同性。发挥医学伦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自的长处,挖掘二者的契合点,保持双方在诸多方面的内在张力,对于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中开展医学伦理教育的探索

    作者:徐天士;郑雅;夏志俊

    在浙江省试点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背景下,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方案。通过分析研究医学伦理教育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中的必要性;师资培训中医学伦理教育的要求以及师资培训中医学伦理教育的手段,从而达到既提升了师资医学伦理学知识,又学习掌握了传递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达到师资培训的目的。

  • 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观的冲突探析

    作者:沈郁淇;郭继志;高润国;庄立辉;董毅

    目的:了解目前大学生网络伦理现状,为培养高校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伦理观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观调查问卷”,对某高校1200名大学生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当代大学生在渴望信任与信任危机、工具性增强与责任感下降、网络安全与网络开放、虚拟与现实之间存在冲突。结论政府应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信用制度建设、发展网络安全技术和构建网络伦理规范,高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信息利用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网络教育素质水平。

  • “新医改”背景下乡镇卫生院医患信任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作者:李亚明;王晓燕

    从医患信任的视角,对“新医改”过程中出台的各项政策进行分析。其中“收支两条线”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模式,消除了一些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体制因素。“公共卫生均等化”等政策引导了乡镇卫生院服务方式的转变,入村服务和健康管理增加了卫生院医生和患者的亲密程度,从而构建了医患信任的基础。但同时为保证“新农合”等制度的顺利运行,卫生院也实行了各种限制开药的措施,再加上来自“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的限制和规定,导致乡镇卫生院患者就诊满意度下降,并倾向于把这些随新政策而来的不便和不适应归咎于乡镇卫生院和医生,产生了误解,成为新政策磨合时期维护医患信任的新困难。

  • 促进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伦理对策

    作者:孙咏莉;吕兆丰;王晓燕;黄昊;李珑;王玉;陈世景

    将医学职业精神概括为患者利益至上、重塑医学诚信、提高业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认为只有促进乡村两级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强化利他主义精神;改变传统医患关系模式,坚持患者自主原则;培育职业责任感,营造高尚医风;强化培训,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加医患沟通,重塑医患信任、患者利益至上、重塑医学诚信、提高业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的医学职业精神,并充分挖掘社会、道德和文化等因素力量的支持,才能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保证乡村卫生人员队伍的建设与稳定。

  • 新医改政策实施前后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比较研究--基于全国六省市的调研

    作者:杨佳;吕兆丰;王晓燕;黄昊;李珑;王玉;陈世景

    目的:通过对新医改政策实施前后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现状进行比较研究,探索新医改政策对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人才建设策略。方法通过对北京、浙江、山西、安徽、贵州和云南6个省市进行抽样,对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我国乡村医生数量有所增加,但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队伍趋于老化,年轻乡村医生的补充不足,学历水平偏低,执业化进程缓慢等问题。结论加快乡村医生的培养进程,提升乡村医生的学历水平,逐步缓解农村网底人才不足的现状。

  • 宝鸡市医疗职业精神建设与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关联性分析

    作者:邢麟

    目的:研究加强医疗职业精神建设与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关联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2013年陕西省宝鸡市三甲医院患者对医生医疗职业精神反馈意见的数据,分析医生履行职责情况及为民服务情况与提高服务质量的关联。结果职业责任感、医患诚信度、医生给予病人帮助、医疗收费、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与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有关联。结论医院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院服务质量。

  • 卓越医师职业精神构成要素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崔文彬;袁蕙芸

    目的:调查卓越医师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并探讨医师职业精神的培养途径。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上海市八家三级甲等医院中的50位卓越医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从中选取了20位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卓越医师进行专家访谈。结果卓越医师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包括3个方面16项特征指标,分别为道德品质特征、成就行动特征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三个方面又各包括不同的特征。结论医师的卓越程度与职业精神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要立足于“能力+实践+人文素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医师职业精神。

  • 晚期肺癌患者治疗决策的医学伦理学思考

    作者:邓彭博;李京霞;李园园;杨华平;胡成平

    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应给予其临终关怀。医生不仅要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人性化的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实现艺术的告知病情,也要在专业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量为晚期肺癌患者提供优化的治疗决策,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耐受条件、经济状况等实现人性化、个体化治疗;同时亟需组建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和机构,从基础疾病、心理健康、社会角度多方面提供充分全面的护理,才能更好地帮助肺癌患者缓解身心痛苦,尽可能改善患者临终生存质量。

  • 《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一书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西安市社科二等奖

    作者:吉鹏程

    由李恩昌、郭继志、张杲主编的《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一书于2013年5月获得“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于2013年9月获得“西安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李恩昌等长期从事科学健康观、健康伦理学的研究,该书是其数年潜心研究的结晶。在《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中,著者提出了“科学健康观”理论:人民健康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决定的多元函数;人民健康水平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生态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促进人民健康,使人民在现有物质和文化基础上达到健康水平,是党及社会的重要责任和共同目标。在此基础上,著者提出了“健康型社会”的理念:健康型社会是在科学健康观的指导下,一个稳定有序、高度和谐的社会,人有良好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达到了良性互动、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抵御各种自然和社会灾难的能力,社会发展的终目的是要较好地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安全以及自我实现等的基本需要,从而在现有社会条件下,实现人民健康利益的大化。该书还进一步提出了健康的社会体系理论,提出了健康型家庭、健康型农村、健康型城镇、健康型生态、健康型组织、健康型角色等多个概念。

  • 关于召开首期“组学与生命伦理研讨会”的通知

    作者:

    进入21世纪,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和随之兴起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及代谢组学研究热潮带动下,生命科学在世界范围获得飞速发展。“组学”正在为医疗、制药、农业、工业和环保等行业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问世,新的社会伦理问题也不断凸现,迫切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回应,从实践上加以规范。

  • 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召开

    作者:卜丽娟

    2014年4月18~19日,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换届会议在济南举行。第三届学会会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周日光教授,学会副会长、潍坊医学院石增立教授,学会副会长、济南市卫生局贾堂宏教授,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晓阳教授,以及来自全省医学高等院校、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13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和会长。

  • 作者:邱仁宗

    本期“国际生命伦理学家”栏目介绍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Mary B.Saltonstall 教授及伦理和人口健康教授Norman Daniels。他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公平基准”。第一部分为他的学术生涯介绍。第二部分为他的代表作《公平与人群健康---更为宽广的生命伦理学议题》的节译,在其中讨论了如下问题:为了健康公平,我们必须做什么?国际公平与健康,在老龄化社会情境下不同年龄组和出生队列之间的公平。在文中他对生命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工作者提出了倡议。第三部分他就公共伦理的特点、为什么在人群健康领域开展伦理学探究是重要的、全球健康越来越成为会议和出版物的话题的原因以及在全球医学领域哪些伦理问题比其他伦理问题都重要作了回答。

  • 情境、问题和伦理学进路的变化:《应用伦理学百科全书》--从第1版到第2版

    作者:Ruth Chadwick;周思成(译);邱仁宗(校)

    自1998年第一版《应用伦理学百科全书》出版以来,世界发生了变化。千禧年和“9·11”后的情境使得应对恐怖主义变为重点,例如对生物识别技术等技术手段的关注越来越多。然而不仅社会政治情境发生了改变,在科学领域,人类基因组测序、干细胞科学的展望以及合成生物学的兴起都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论。伦理学问题也日益具有全球意义。第二版百科全书处理了1998年的版本中没有或只略微涉及的问题。然而,它仍然保留了那些被视为“经典”的文章,并在必要时进行更新,以反映对应用伦理学进路思考的进展。在这里,试图勾勒出这期间争论进展的主要趋势和途径。这些途径可分为三类,由于情境的变化,问题的变化和伦理学进路的变化所引起。

  • 美国生命伦理学的重镇--肯尼迪伦理学研究所研究访问记

    作者:王延光

    通过记述在美国乔治城大学肯尼迪伦理学研究所做高访研究的整个经历:在那里不仅仅有世界第一大生命伦理学图书馆,更有一批热爱生命伦理学研究的专家教授,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研究兢兢业业,对待来访问学习的学者更是全心辅导,以此展示了美国生命伦理学的重镇---肯尼迪伦理学研究所。

  • 《医学在走向何处》

    作者:杜治政

    《医学在走向何处》是一本全方位反思现代化医学的书;是一本肯定现代医学辉煌成就,同时侧重全面揭示现代医学诸多问题的书。
      本书共75万字,分12章,作者依据大量的实际资料和案例,对现代医学当前面临的处境与问题进行了全面地解析,论证了现代医学面临的14个困惑、6组二元矛盾、医学科学中非科学与伪科学长期并存的必然性;揭示了当代医学的技术特征和技术演进的规律,剖析了医学的技术化和主体化的实质;探索了基因技术、干细胞技术面临的难题及其未来走向;提出了现代医学是不适应现代疾病结构的医学、是专科突进与医学整合并进的医学、是对疾病与健康过度干预的医学、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医学、是受市场驱动的医学、是处于多重体制中的医学、是与医学人文相伴而行的医学等多个有意义的命题;本书还就医疗中的边际效应递减律、医疗中的双重标准、权利与技术及资本的关系、技术理性的变异、当代医学伦理的特殊性、应对技术变异的策略、医疗干预与机体平衡、市场驱动医学的利弊权衡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讨论。

  • 《医学哲学:不是多余的话》

    作者:杜治政

    医学与哲学从来都有不解之缘,是一个十分广阔的领域。《医学哲学:不是多余的话》汇集了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思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医学哲学研究的历程。全书分为不是多余的话、医学是科学吗、技术主导的医学、关于医学整合、医学目的再思考、文化在医学中充当何种角色、关于我国医学发展史经验、医事时评8个部分,共40万字。本书包含诸多亮点,极具启迪思维、开发医智的意义。

  • 人类成体干细胞临床试验和应用的伦理准则(建议稿)

    作者: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学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使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人类成体干细胞研究切实遵守我国的相关法规,使干细胞技术更好地为治疗人类疾病、增进人民健康服务,并切实保护患者和受试者的权益,根据我国《执业医师法》、《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及《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则)》,参考国际干细胞研究协会( ISSCR )《干细胞临床转化(应用)指导原则》,特制定本伦理准则。

  • 关于结核病临床研究论文的医学伦理学分析

    作者:王吉春;张莹;沙磊;王敏;秦宇;焦怡琳;路凯;何广学;陈亮

    目的:对我国近年来结核领域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进行分析,了解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在医学伦理方面的审查情况。方法选取了在结核领域较为著名的两本杂志自2010年以来发表的与结核临床试验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在纳入的33篇文献中,对知情同意描述的数量相对较高,对伦理审查的描述较少。12%的文献对知情同意的描述不规范,9%的文献没有提到伦理委员会的名称。结论我国部分期刊和科研人员对伦理学审查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要重视医学伦理学的宣传教育,提高编辑人员和科研人员对伦理学问题的认识水平,保证受试者的权益,提高科学研究质量。

中国医学伦理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