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중화창상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8050
- 国内刊号: 50-109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O-POSSUM系统和P-POSSUM系统在骨科老年患者术后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骨科生理学和手术严重度评分(orthopedic version physiological and operatire severity score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O-POSSUM)系统、朴茨茅斯(Portsmouth)-POSSUM(P-POSSUM)系统对骨科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率和病死率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其对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估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1年12月骨科老年住院患者839例,应用O-POSSUM、P-POSSUM系统预测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率,比较预测值与观察值差异. 结果 O-POSSUM系统预测230例并发症,而观察并发症182例,预测值与观察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718,P >0.05);预测死亡46例,观察死亡3例,预测值高于观察值(x2=38.870,P<0.01).P-POSSUM系统预测死亡16例,观察死亡3例,预测值高于观察值(x2=8.997,P<0.01). 结论 O-POSSUM系统对骨科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而O-POSSUM系统、P-POSSUM系统均过高估计了病死率,运用时应谨慎.
-
Acutrak无头加压螺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目的 探讨Acutrak无头加压螺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的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5月-2012年10月收治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75例,其中男38例,女37例;年龄21~65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5例,交通伤23例,重物砸伤17例.左足29例,右足46例.术中采用Acutrak无头螺钉加压固定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断端,保持骨折复位的稳定位,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中足评分表进行功能评估. 结果 72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15个月(13个月~5年),均获骨性愈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AOFAS踝中足评分从术前(28.0±3.9)分(0~42分)增加至术后(93.0±6.5)分(79 ~ 100分)(t=7.650,P<0.05).患侧中前足肌力及外展外翻功能相对于健侧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Acutrak无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具有骨折断端加压固定可靠、并发症少、早期促进骨愈合等优点.
-
双带袢纽扣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双带袢纽扣(Endobutton)钢板与锁骨钩钢板(clavicular hook plate,CHP)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82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双Endobutton组(36例)和CHP组(46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住院指标,治疗后患肩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外展上举及前屈上举活动度、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Endobutton组恢复工作时间(13.1±1.4)周,明显短于CHP组(15.5±2.6)周(P<0.01).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双Endobutton组VAS (2.1±0.7)分,显著低于CHP组(2.9±0.8)分(P<0.05);患肩外展上举和前屈上举活动度[(138.6±15.7)°、(140.3±17.6)°]显著大于CHP组[(91.7±8.4)°、(96.7±l0.5)°](P<0.05). 结论 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双Endobutton钢板较CHP能更明显改善患者早期肩关节疼痛,恢复快,肩关节功能恢复更佳,且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
-
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治疗术后切口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及其相关的风险因素. 方法 纳入2008年1月-2011年12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25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72例,女53例;平均年龄41.46岁.对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年龄、性别、吸烟史)、骨折类型、手术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及伴发疾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等变量进行评估分析.对于需要进行换药处理、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或进一步手术治疗的患者,定义为切口并发症. 结果 125例均获得随访.其中1例(0.8%)出现切口并发症需实施手术清创处理,10例(8.0%)需进行切口换药、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Logistic回归显示,开放性骨折与切口并发症之间有相关性(OR=23.077,95%CI2.672~199.342,P<0.01);年龄与切口并发症之间有相关性(OR=1.078,95%CI1.011 ~ 1.150,P<0.05).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类型、是否为多发伤及手术时间长短与切口并发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胫骨远端骨折术后,高龄患者及开放性骨折发生切口并发症的风险大,对上述患者应做好围术期软组织管理,预防切口并发症发生.
-
创伤性双侧股骨干骨折的早期临床治疗
目的 探讨双侧股骨干骨折致伤机制、损伤特点,以制订正确的早期治疗策略.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6月收治双侧股骨干骨折患者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7 ~40岁,平均31.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9例,重物砸伤6例.闭合性骨折47侧,开放性骨折3侧.32侧股骨干骨折行髓内钉固定,18侧行钢板固定.记录患者ISS、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住院期间应用血液及血浆数量及患者住院时间. 结果 患者ISS(14.6±5.2)分,术前准备时间(10.1 ±3.7)d,住院治疗时间(28.9±8.4)d.入院后患者红细胞(3.0±0.4)×1012/L,血红蛋白(86.0±13.5) g/L,血浆总蛋白(47.0±10.6)g/L,血浆白蛋白(31.4±6.5) g/L,谷草转氨酶(124.1±95.1)U/L,谷丙转氨酶(114.2±107.1) U/L,肌酸激酶(1 848.7±1 044.8) U/L;与标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23例术前输血(1444.4±726.5) ml,19例输血浆(305.6±98.3) ml.患者术中及术后输血(2005.7±1 153.1)ml. 结论 双侧股骨干骨折早期治疗以稳定生命体征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可同期行髓内钉或钢板固定.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脑损伤后血脑屏障修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不同亚型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修复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方法 健康APOE转基因鼠(ε3、ε4)、APOE敲除鼠及APOE野生鼠各80只,每种基因型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各自分为TBI组(50只)、假手术组(15只)和正常对照组(15只),TBI组又分为TBI 1 d组(15只)、TBI 3 d组(15只)和TBI 7 d组(20只)三个亚组.采用气动TBI撞击器精确打击各基因型鼠头部建立TBI模型.伤后1,3,7d检测伤灶皮层中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和荧光素钠(fluorescein sodium,NaFI)含量,评价BBB通透性变化.通过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伤后7d采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不同APOE基因型鼠损伤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及Claudin-5的表达和转录. 结果 正常对照组中ε4鼠和敲除鼠相较于ε3鼠和野生鼠BBB对EB和NaFI通透性均明显升高.TBI后各基因型鼠BBB通透性均明显增高.各基因型鼠间TBI 1,3d组对EB和NaFI的通透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野生鼠及ε3鼠TBI 7 d组BBB对EB的通透性已降至各自的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但敲除鼠及ε4鼠BBB对EB的通透性仍高于各自的正常对照组水平(P<0.01).敲除鼠及ε4鼠BBB对NaFI的通透性明显高于野生鼠及ε4鼠(P<0.01).各基冈型鼠间TBI 1,3,7d组脑组织含水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及qRT-PCR结果显示,敲除鼠及e4鼠脑微血管中Occludin及Claudin-5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野生鼠及ε3鼠(P<0.05). 结论 APOE在维持BBB正常功能及TBI后BBB的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ε4可通过作用于紧密连接的修复进而影响BBB损伤后的修复.
-
新型生物活性接骨螺钉材料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 研究用于制备新型生物活性接骨螺钉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玻璃纤维(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 66/glass fiber,n-HA/PA66/GF)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生物螺钉后期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制备圆片状n-HA/PA66/GF及其浸提液;取小鼠成骨细胞与n-HA/PA66/GF浸提液共培养,采用直接接触实验观察细胞生长变化情况;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测定细胞骨钙素含量;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和生长情况;细胞免疫荧光检查细胞骨架及肌动蛋白纤维表达. 结果 直接接触实验表明,n-HA/PA66/GF对成骨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MTT检测n-HA/PA66/GF浸提液与成骨细胞共培养2,4,6d后,吸光度(A)值分别为0.96-0.14,1.54 ±0.15,2.39 ±0.27.结果显示,成骨细胞数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多(P<0.05).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证实,n-HA/PA66/GF能使更多成骨细胞进入S期而对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影响,成骨细胞骨钙素分泌随着共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多.Transwell实验显示,含浸提液和FBS的α-MEM培养基小室穿过半透膜的细胞数分别为(8.73±3.26)个/视野、(9.47±3.29)个/视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n-HA/PA66/GF表面的成骨细胞形态规整,紧紧黏附在材料表面,逐渐呈现复层生长.免疫荧光结果表明,材料浸提液对细胞骨架及肌动蛋白纤维的分布无明显影响. 结论 新型生物螺钉n-HA/PA66/GF具有良好的成骨细胞相容性,对细胞生长、增殖、分泌、黏附、周期和骨钙素分泌等均有一定调节作用.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富血小板血浆修复兔颅顶骨缺损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与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的成骨效果,探讨应用PRF修复骨缺损的方法. 方法 选择16只新西兰大白兔,在每只大白兔的颅顶骨上各制备4个直径为7 mm的骨缺损区,分为A、B、C、D区,然后根据填人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组:A区填入PRF(PRF组)、B区填入PRF可吸收骨材料Bio-Oss骨粉(B0)(PRF+ BO组)、C区填入PRP+ BO(PRP+ BO组),D区填入PRP(PRP组),每组4只,术后2,4,8,12周分别行大体观察、X线片及组织学观察缺损区变化;并进行缺损区骨密度和新生骨小梁面积分析(均以灰度值表示). 结果 2周各缺损区已出现骨修复;4,8,12周各组缺损区骨修复效果均依次向好,其中B区好,其次C区,A区好于D区.术后2周,A、B、C、D区骨小梁面积分别为10.95 ±0.58,15.45 ±0.79,10.22 ±0.43,6.58±0.64,任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869,P<0.01);术后4,8周,各组骨小梁面积均增加;12周时,A、B、C、D区骨小梁面积依次为35.09±0.58,59.44 ±0.60,50.75±1.56,30.94±1.19,任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002.904,P<0.01),结果显示,骨修复效果B区好,其次C区,A区好于D区. 结论 PRF的成骨效果优于PRP,并且PRF复合BO修复骨缺损效果更好.
-
高位脊髓损伤后磷酸肌酸钠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对钙敏感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钠对高位脊髓损伤后心肌损伤保护作用以及对心肌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CaSR)表达的影响.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 ~30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12 h组(损伤Ⅰ组)、脊髓损伤24 h组(损伤Ⅱ组)、脊髓损伤12 h腹腔一次性注射磷酸肌酸钠(治疗Ⅰ组)、脊髓损伤24 h腹腔一次性注射磷酸肌酸钠(治疗Ⅱ组),每组6只.采用10 g砝码从5 cm高处沿中空玻璃管垂直自由落下撞击C7脊髓制备高位脊髓损伤模型.测定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含量;取大鼠心肌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荧光定量PCR检测CaSR mRNA;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CaSR蛋白. 结果 损伤Ⅰ、Ⅱ组cTnⅠ含量分别为(0.031 ±0.002) U/L、(0.026±0.001)U/L,治疗Ⅰ、Ⅱ组分别为(0.023±0.002)U/L、(0.018±0.006) U/L,均高于假手术组(0.004±0.002) U/L(P <0.05);治疗组均低于相同时相点损伤组(P<0.05).损伤Ⅰ、Ⅱ组CaSR mRNA表达分别为(0.991 ±0.146)×10-3、(1.245±0.204)×10-3,治疗Ⅰ、Ⅱ组分别为(0.880±0.096)×10-3、(0.782±0.138)×10-3,均高于假手术组(0.437±0.065) ×10-3(p<0.05);治疗组均低于相同时相点损伤组(P<0.05).损伤Ⅰ、Ⅱ组CaSR蛋白表达分别为(0.627 ±0.066)×10-3、(0.809 ±0.154)×10-3,治疗Ⅰ、Ⅱ组分别为(0.505±0.176)×10-3、(0.524±0.138)×10-3,均高于假手术组(0.331 ±0.102)×10-3 (P <0.05);治疗组均低于相同时相点损伤组(P<0.05).电镜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心肌超微结构正常,损伤组和治疗组各时相点均出现心肌损伤的超微结构改变,但治疗组心肌细胞损伤明显比相同时相点损伤组轻. 结论 磷酸肌酸钠可明显抑制高位脊髓损伤血清cTnⅠ含量升高,减轻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损伤性改变以及减少心肌细胞CaSR的表达.
-
后踝骨折复位程度对胫距关节接触情况的影响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及有限元分析法了解大块后踝骨折不同复位程度对胫距关节接触情况的影响. 方法 选取6具成人新鲜小腿-足标本.用DDL实验机按照中立位、背屈10°和跖屈15°的不同加载力度,并通过Tek-Scan关节压敏片相关法分析正常状态、后踝骨折、1 mm台阶、2 mm台阶、1 mm间隙、2 mm间隙时,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强和峰值压强.构建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相关生物力学工况. 结果 正常胫距关节中立位500 N时接触面积为(4.94 ±0.67) cm2,胫距关节的接触力度为加载力度的(83.4±2.7)%.后踝骨折固定1 mm间隙时,预设加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 mm台阶时,仅跖屈15°加载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 mm台阶和2 mm间隙时,在多种预设加载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限元分析的趋势结果与相关生物力学研究一致. 结论 对于大块后踝骨折应尽量解剖复位.如存在复位困难,也应该将骨折块移位控制在1 mm台阶和2 mm间隙以内,如此可基本恢复踝关节的接触协调性.
-
3D生物打印技术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皮肤创面的修复和愈合是外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尤其是对于严重烧伤、大范围撕脱伤、糖尿病足和肿瘤溃疡等难愈性伤口,更是创伤外科领域的棘手问题.近年来,3D生物打印技术在制造工程学领域内异军突起,并开始向生物医学领域延伸.从初的科普介绍到研究领域内的初步探索,在较短的时间内,该技术为解决供体皮肤组织受限和皮肤创面修复带来了新的曙光,并正在成为创伤修复治疗领域内新的研究靶点.笔者对其进行介绍.
关键词: -
儿童颅脑创伤后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临床特点
目的 分析儿童颅脑创伤后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10月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的颅脑创伤儿童68例,按年龄分为0~2岁组(13例)、2~7岁组(33例)和7~16岁组(22例),分析不同年龄组的颅内压、脑灌注压随时间、年龄的变化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和影响因素. 结果 术后24 h左右颅内压达高峰,脑灌注压达低谷,前者在3~5d后逐渐下降并稳定,后者在2~3d后轻微回升并稳定.颅内压水平:0~2岁组(16.1 ±1.6)mmHg,2~7岁组(16.9±1.6) mmHg,7~16岁组(19.9±1.5) mmHg,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灌压水平:0~2岁组(52.5±2.3) mmHg,2~7岁组(54.3±1.7)mmHg,7~16岁组(58.0±1.9) mmHg,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颅内压≥30 mmHg、脑灌注压<40 mmHg与患儿预后不良有关. 结论 制订年龄特异性的颅内压和脑灌注压治疗阈值,对颅脑创伤儿童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指导意义.
-
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热点问题
胸腰椎骨折脱位是常见的脊柱损伤,大多由交通事故引起.约50%的椎体骨折和40%的脊髓损伤发生于T11~L2.与大部分脊柱创伤一样,大多数胸腰椎骨折发生于15~ 29岁的男性患者中,高能量致伤因素占65%以上.尽管各种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方法不断取得进步,但仍不能使截瘫患者得以完全康复,有关胸腰椎骨折的分类及治疗仍存在着一些争议.笔者旨在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胸腰段骨折的热点问题,总结胸腰段骨折治疗的现代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 -
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髓挥鞭样损伤
目的 探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髓挥鞭样损伤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0月手术治疗颈髓挥鞭样损伤并获随访的4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9例;年龄(51.0±12.0)岁(28 ~7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0例,跌倒伤8例,高处坠落伤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6例合并有后纵韧带骨化.手术包括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36例,Ⅰ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5例.根据患者年龄、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手术时间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疗效. 结果 手术时间70~ 180 min,平均121.9 min;术中出血量30 ~ 500 ml,平均177.8 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110个月,平均59.4个月.术后JOA评分平均14.7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平均改善率为77.8%.非老年组和老年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79.6±l8.8)%∶(73.5±22.8)%]和优良率(90%∶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JOA评分不同组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对于晚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JOA评分改善率[(84.6±13.3)%∶(75.4±24.0)%]更为明显,手术效果更好(P<0.05). 结论 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双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颈髓挥鞭样损伤效果可靠,高龄者也有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但术前损伤严重或晚期手术者预后较差.
-
前踝上皮瓣修复足背远端软组织缺损10例
足背部软组织缺损,常伴有骨质损伤、伸趾肌腱外露,创面修复非常困难,处理不当易导致骨质及肌腱坏死,甚至引发骨髓炎,治疗方法多需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我科于2009年2月-2013年12月采用前踝上皮瓣修复足背远端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传统气管切开结合经皮气管旋切的临床应用
在抢救各种原因所致的下呼吸道梗阻的重症患者中,气管切开是建立人工气道、挽救生命必不可少的措施.传统气管切开(traditional surgical tracheotomy,TST)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近20年来,经皮气管旋切(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stomy,PDT)逐步代替TST [1].但颈椎骨折脊髓损伤患者、肥胖患者、颈部粗短患者、颈部解剖标志不清患者、需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通气的呼吸功能衰竭患者、不能耐受短时脱机患者、气管插管困难患者仍是以上两种气管切开相对或绝对禁忌证[2-3].笔者采用PDT结合TST对气管切开手术进行改进,并应用于临床,所有患者均能迅速、顺利完成气管切开,避免了相关风险及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三维立体测量及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颧眶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维立体测量及计算机辅助导航在颧眶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方法 利用Mimics软件对15例颧眶复合体骨折患者颧骨位置测量健侧和术前、术后患侧:视神经孔中心点至颧颞缝点、颧额缝点、颧上颌缝点的距离On-Zm、On-Or、On-Tz,颧弓突点水平角、颧突点水平角、颧骨额突下角;并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行术前设计及模拟、术中实时导航定位. 结果 健侧On-Tz、On-Or、On-Zm分别为(48.6 4.5)mm、(42.5±2.2)mm、(47.5 ±3.2)mm,术前患侧各线距分别为(50.4 ±2.2)mm、(37.2±1.0)mm、(53.4±3.6)mm,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侧各线距分别为(46.4 ±3.7)mm、(41.2±1.8)mm、(46.4 ±2.5)mm,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健侧颧弓突点水平角、颧突点水平角、颧骨额突下角分别为(144.7±4.1)°、(132.5±2.3)°、(112.0±3.4)°,术前患侧各角度分别为(150.3±8.0)°、(141.1±4.2)°、(114.9±5.1)°,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侧各角度分别为(144.6±4.1)°、(132.8±2.0)°、(111.9±3.6)°,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5例患者复位均达到三维对称,开口及咬合功能恢复好,手术效果满意. 结论 三维立体测量实现了颧眶复合体空间移位的定量测量,同时结合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对颧眶复合体骨折做到了术前设计及模拟、术中实时导航定位及术后疗效评价的整体治疗.
-
腹部爆炸冲击伤临床诊疗规范(建议)
爆炸冲击伤是由于爆炸形成的冲击波作用于人体后因释放能量而产生的各种损伤,是原发性爆炸伤的一种[1].爆炸冲击伤作用于人体具有以下伤情特点[2]:(1)外轻内重:由于冲击波超压和负压的自身特性,伤情往往比从体表肉眼所察觉的严重,其内爆效应、碎裂效应、血流动力学改变、惯性效应、压力差效应和生物力学对腹部空腔、实质脏器以及同一脏器密度不一致的部位及血管均能造成巨大伤害;(2)多处受伤、伤情复杂:冲击伤患者不仅受到超压的致伤作用,同时还受到相应的动压作用,所以可能既有直接伤,又有间接伤,既有外伤,也有内伤,如不进行全面检查和仔细观察,易漏诊、误诊,导致严重后果;(3)伤情发展迅速:重度以上冲击伤患者,伤后短期内可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代偿期,此时生命体征可维持正常,但不久会因代偿失调和伤情加重而使全身情况急剧恶化,如不及时救治,患者可迅速死亡.
关键词: -
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治疗B型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12年10月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B1.1型13例,B1.2型11例,B2.2型11例,B3.1型2例,B3.2型2例,B3.3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复位固定术式.通过测量骨折伤椎压缩率、伤椎上、下节段Cobb角评价影像学效果,并通过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结果. 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71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5 ml,平均随访47.5个月(24 ~ 82个月).术后1周伤椎上、下节段Cobb角从术前平均20.1°降低至术后平均6.2°,伤椎压缩率从术前平均38.9%降至术后平均10.1%(P均<0.05),末次随访Cobb角平均6.9°,伤椎压缩率平均10.8%,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VAS由术前平均8.6分下降至2.4分(P<0.05).术后37例(93%)脊髓神经功能获得改善(P<0.05),3例(8%)未获得改善,未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者. 结论 经伤椎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具有创伤小、用时短、出血少、脊椎运动功能单位丢失减少等优点,可用于B型胸腰椎骨折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与附加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评价
目的 对比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及附加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56例,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25 ~ 60岁,平均32.8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4例,高处坠落伤19例,重物压砸伤13例.骨折节段:T116例,T1214例,L116例,L212例,L3 5例,L43例.根据固定方式分为: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30例,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伤椎椎弓根固定(B组)26例.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对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术前、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A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87.2±6.9)%、(7.6±3.2)°,B组分别为(93.3±5.7)%、(5.7±1.9)°(P均<0.05).两组术后1年神经功能ASI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附加伤椎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胸腰段脊柱损伤并发脊髓损伤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胸腰段脊柱损伤并发脊髓损伤手术治疗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1年4月收治的77例急性胸腰段脊柱损伤并发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66例,女11例;年龄14 ~66岁,平均36.5岁.神经功能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A级31例,B级11例,C级10例,D级25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可能影响脊髓损伤手术治疗预后的因素并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影响脊髓损伤预后的主要因素. 结果 随访时间24~96个月,平均55.5个月,失访15例,随访率81%.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骨折/脱位类型(P<0.01)、是否合并损伤(P<0.05)、伤后8h内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P<0.05)、院前转运是否使用保护装置及是否由专业医护人员转运(P>0.1)、是否为完全损伤(P<0.01)、就诊时间(P=0.055)、术前病程(P<0.05)、椎管侵占率(P<0.01)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有相关性(P<0.1).再经Logistic回归分析,椎管侵占率(P<0.01)及伤后8h内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P<0.05)是影响脊髓损伤预后的主要因素. 结论 伤后8h内激素冲击治疗、充分的脊髓减压可以有效改善胸腰段脊柱损伤并发脊髓损伤的脊髓功能预后.
-
椎管开窗减压结合椎弓根固定治疗椎管侵占胸腰椎爆裂骨折
目的 探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结合椎弓根固定治疗有椎管侵占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08年12月胸腰椎骨折AO分型A3型骨折患者52例,椎管侵占通过伤椎椎板开窗,将骨折块推移复位,椎弓根固定,不需要椎间植骨融合.对所有患者椎管侵占、椎体前缘高度丢失、伤椎椎体Cobb角度改变及神经功能损害行术前、术后对比. 结果 术后随访24个月.椎管侵占从术前的(68.3±l5.1)%恢复至术后的(11.5±3.9)%(P<0.05);伤椎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32.5±3.2)°恢复至术后的(4.9±0.6)°(P<0.05);椎体高度丢失由术前的(50.1±5.6)%恢复至术后的(85.5±5.1)%(P<0.05).末次随访时,椎体骨折愈合,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恢复. 结论 椎板开窗减压结合椎弓根固定技术治疗A3型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影像学和临床结果,是治疗A3型骨折的一个可靠选择.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
1994 | 06 |
1990 |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