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创伤

中华创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중화창상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8050
  • 国内刊号: 50-109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83
  • 曾用名: 创伤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王正国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93例跟骨骨折术后创伤性骨髓炎诊治分析

    作者:黄凯;郭峭峰;沈立锋;张展;刘亦杨

    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或闭合性骨折内固定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创伤性骨髓炎.骨髓炎的治疗是一个多学科参与的过程,不同类型的骨髓炎常需要不同的手术及抗生素治疗[1].而跟骨骨折术后创伤性骨髓炎的治疗,是目前骨科医师所面临的极具挑战的难题之一[2].2007年6月—2014年6月,我科共收治跟骨骨折术后创伤性跟骨骨髓炎93例,均采用彻底清除病灶+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osteoset resorbable mini-bead kit,RBK)植骨+带蒂邻近皮瓣或肌皮瓣覆盖创面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前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

    作者:陈红卫;匡红;张世民

    目的 探讨前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4年12月采用前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8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21 ~60岁,平均34.3岁.尺骨冠突骨折按O' Driscoll 分型标准:Ⅰ型骨折14例,Ⅱ型骨折11例,Ⅲ型骨折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0d,平均3.7d.观察骨折复位丢失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情况.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和Broberg&Morrey评分评定肘关节功能. 结果 28例患者均获随访12~25个月,平均15.1个月.术后1周开始有限制的肘关节屈伸活动.X线片示骨折均临床愈合,愈合时间8 ~14周,平均10.6周.无神经损伤及骨折再移位发生.后随访时屈曲(124±15)°(90°~140°),伸直丢失(18±20)°(0°~50°),旋前(65±18)°(40°~85°),旋后(63±16)°(35°~8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肘关节功能根据MEPS:优17例,良8例,一般2例,差1例.根据Broberg & Morrey评分:优16例,良8例,一般3例,差1例. 结论 前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固定可靠,有利于恢复关节的稳定并促进骨折愈合,可早期功能锻炼.

  • 42例儿童多发性骨折救治效果分析

    作者:孙祥水;楼跃;唐凯;张志群;林刚

    儿童多发性骨折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呈逐年增加趋势,伤情涉及多部位,常合并颅脑损伤及胸腹部严重损伤[1].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2例儿童多发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儿童多发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院内救治策略.

    关键词:
  • 椎弓根螺钉置钉法和常规置钉法在骨盆骨折外固定术中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锋;汪国栋;刘曦明;蔡贤华;童飞飞;孟乘飞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置钉法在骨盆外固定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4年5月我院采用外固定手术治疗的63例闭合性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37例,女26例;年龄23~67岁.根据外固定架置钉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椎弓根螺钉置钉法,36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1型11例,B2型7例,B3型7例,C1型5例,C2型3例,C3型3例;常规组(不建立进钉通道,直接拧入螺钉,27例),按Tile分型:B1型9例,B2型7例,B3型4例,C1型4例,C2型2例,C3型1例,均采用骨盆外固定架行前路外固定手术,或联合后路内固定.统计手术置钉时间、置钉穿透率、术中透视次数、术后螺钉松动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根据Me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利用Cole等的方法评价骨盆功能. 结果 观察组和常规组获随访(14.7±3.2)个月和(13.8±3.1)个月.观察组和常规组分别置钉190枚和138枚,置钉时间分别为(18.8±4.1)min和(22.6±5.4) min,螺钉穿透率分别为1.6%和8.7%,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1.6±0.8)次和(2.2±0.9)次,术后螺钉松动率分别为1.6%和6.5%,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位优良率为89%和85%,末次随访时功能评分为(35.6±3.0)分和(34.8±3.9)分(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3例股外侧皮神经麻痹,无伤口感染;常规组术后出现1例伤口感染及3例股外侧皮神经麻痹. 结论 椎弓根螺钉置钉法及常规置钉法行骨盆外固定均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但椎弓根螺钉置钉法可缩短置钉时间、提高置钉准确性、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及术后螺钉松动的发生,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骨盆外固定置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前侧pilon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高彦军;张勇;郑杰;高迪;赵廷虎;王仕波;郑伟浩

    目的 探讨前侧pilon骨折的诊断、手术特点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3月收治的前侧pilon骨折13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平均年龄39.8岁(18 ~61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1例,摔伤2例.根据术前影像学表现及pilon骨折四柱分型,主要以前柱骨折为主.均行手术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其中8例行同种异体骨植骨;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13例均获随访,平均15.7个月(12 ~30个月);平均AOFAS评分为91.38分(74 ~ 100分),其中优10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为92%.平均VAS为1.08分(0~3分).出现创伤性关节炎1例;出现切口皮肤坏死1例,经换药治愈;未出现感染、骨折再移位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 前侧pilon骨折的受伤机制为足背伸位垂直暴力所致,影像学特点以胫骨远端前侧关节面不同程度压缩骨折为主,多波及内踝前部,部分合并外踝骨折,属于高能量损伤;根据受伤机制及影像学表现可明确诊断;通过前方入路,行切开复位支撑钢板螺钉内固定+同种异体骨植骨,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化学法去细胞神经的制备及异体移植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疗效

    作者:徐先立;韩壮;薛海鹏;郭栋;杨震

    目的 用化学方法制备大鼠去细胞神经,异体移植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评价再生神经和靶肌肉功能重建的效果. 方法 将SD大鼠坐骨神经用体积分数3% Triton X-100溶液和40 g/L脱氧胆酸钠溶液进行处理.光镜下对比观察坐骨神经化学处理前后轴突、髓鞘和膜管结构的组织学变化.将25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去细胞神经移植组(10只)、自体神经移植组(10只)和正常对照组(5只).去细胞神经移植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切除1 cm坐骨神经干,两组分别用去细胞神经和自体神经桥接修复坐骨神经缺损.术后每2周测量各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术后12周测量各组神经传导速度(NCV)、胫骨前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恢复率和肌力恢复率. 结果 去细胞神经的髓鞘及轴突清除彻底,神经膜管结构保存完整.正常对照组术后2,4,6,8,10,12周SFI(-1.7 ±5.9,-0.3±2.5,0.8±4.1,-1.4±3.6,-2.5 ±5.7,-2.1±3.2)明显优于自体神经移植组(-94.3±3.7,-90.1 ±4.1,-63.7 ±7.8,-51.9 ±8.2,-48.8±8.6,-44.3 ±10.5)和去细胞神经移植组(-97.1 ±5.3,-91.2±6.1,-70.6±5.5,-60.4±6.2,-58.2 ±10.2,-56.4 ±8.0)(P<0.01).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6,8,10,12周SFI优于去细胞神经移植组(P<0.05).正常对照组NCV[(61.6 ±8.1)m/s]、CMAP恢复率[(98.7±5.9)%]和肌力恢复率[(101.8±6.6)%]均明显高于去细胞神经移植组[(22.3±4.7) m/s、(40.3±9.2)%、(43.8±9.3)%]和自体神经移植组[(29.O±5.5)n/s、(52.5±10.6)%、(54.3±10.5)%](P<0.01).自体神经移植组NCV、CMAP恢复率和肌力恢复率高于去细胞神经移植组(P<0.05). 结论 运用化学法可以获得理想的去细胞神经,用去细胞神经异体移植可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但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的效果优于去细胞神经.

  • 氨甲环酸用于创伤外科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校国;肖扬;伍旭辉;张朝贵;李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日益增多,创伤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突出问题,每年全世界死于创伤的人数达到数百万,是导致5 ~45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死因[1].据2015年6月发表在《Lancet》杂志上关于188个国家的301种急慢性疾病的荟萃分析中,创伤占所有发病率中的15.42%,其中交通伤占创伤的27.67%,并且呈逐年增长趋势[2].每年数百万的创伤患者中,因出血导致创伤相关病死率达40%[3].氨甲环酸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止血药物,可通过抑制纤维蛋白降解,降低纤溶活性,达到止血及减少出血的目的[4-7].

    关键词:
  •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英杰;孟宪杰

    脊柱骨折中胸腰椎骨折占50%左右.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多采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虽然也能达到良好的疗效,但是术中广泛的软组织剥离和长时间反复牵拉容易引起手术部位肌肉缺血坏死和纤维化,导致术后腰背部僵硬和慢性疼痛等的发生[1].因此,术中如何对软组织进行保护和降低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微创理念的提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SO)成为治疗胸腰椎骨折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治疗中.该术式具有切口小、出血少、腰背肌肉损伤小、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少等优势[2-7].笔者就其近年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 控制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Meta分析

    作者:沈亮;苏忠周;周跃

    目的 评价控制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对迟发颅内血肿、急性脑膨出、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关于控制减压(治疗组)和常规手术(对照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相关文献,提取符合入选标准文献中的数据,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终12篇文献纳入研究,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730例、908例颅脑损伤患者.控制减压治疗减少了颅内迟发血肿的发生(RR =0.55,95%CI 0.44 ~0.70,P<0.01);降低了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概率(RR =0.42,95% CI0.32 ~0.53,P<0.01);减少了术后脑梗死事件(RR =0.42,95% CI 0.32~0.55,P<0.01). 结论 术中控制减压较手术方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明显降低术中迟发血肿、急性脑膨出,以及术后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氢气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苏佳灿;顾峥嵘;陈晓;纪方

    脊髓损伤是常见的严重创伤.据统计,全世界SCI发生率达23/100万,每年新增约18万例[1].在美国,仅2010年就有12400例新发病例,据估计至2050年,可能会超过17560例[2].脊髓损伤多见于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30岁[3].脊髓损伤可导致损伤节段以下神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常伴发呼吸功能衰竭、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严重并发症.随着交通运输及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脊髓损伤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而其严重致残性及多见于青壮年的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关键词:
  • 下颈椎损伤的分型、手术时机和治疗方法

    作者:袁文

    下颈椎损伤发生率高,约占所有创伤患者的2%[1],由于常合并脊髓损伤及其他严重损伤,处理棘手,患者往往预后差.下颈椎损伤的诊治目前尚存在较大争议,包括损伤分型、手术时机、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的选择等.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对不同下颈椎损伤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并选择恰当的治疗,减少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脊髓功能更大程度的恢复,降低伤残率或伤残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现就下颈椎损伤的分型、手术时机和外科治疗策略探讨如下.

    关键词:
  • 关于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程度评分系统的若干反思

    作者:徐华梓;田乃锋

    在过去近一个世纪里,不同学者围绕胸腰段脊柱的解剖学、生物力学、损伤机制对胸腰椎损伤进行分类,不同评分系统相互传承、补充和不断发展,对胸腰椎损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患者的预后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笔者就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种评分系统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 枢椎泪滴样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作者:胡勇;孙肖阳;张蛟;袁振山;董伟鑫;朱秉科

    目的 探讨枢椎泪滴样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19例枢椎泪滴样骨折患者,分别占同期收治的颈椎损伤患者的3.9%和枢椎骨折患者的11.4%.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21 ~56岁,平均37.8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2例,跌落伤6例,重物砸伤1例.入院后常规行颈椎X线片、CT及MRI检查,13例接受3~6个月不等的Halo-vest支架外固定治疗,6例接受颈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对所有患者行影像学评价,同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评价[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观察内固定松动断裂、骨融合等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6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术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18例枢椎泪滴样骨折实现骨愈合,1例未愈合.所有患者颈部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VAS由(7.5±1.2)分恢复至(3.1±1.5)分;18例ASIA分级仍为E级,1例进展为D级. 结论 枢椎泪滴样骨折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颈椎损伤类型,大部分患者颈椎稳定性尚可,通过非手术治疗即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当影像学上提示有不稳定性因素存在时,手术治疗往往是必要的.

  • 颈前路减压并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内固定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

    作者:曹贵君;孟纯阳;张卫红;孔祥清;张聪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并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内固定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2月至2014年3月14例行颈前路ROI-C置入治疗的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22 ~46岁,平均26.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9例,坠落伤4例,砸伤1例.按照Levine-Edwards分型:Ⅱ型9例,Ⅱa型5例.所有患者入院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CT平扫及三维重建、MRI检查.术前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均为E级.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创伤后颈椎临床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枢椎移位及成角数据;观察椎问节段融合情况,有无椎间隙塌陷、融合器移位及畸形愈合. 结果 14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为61 min(45 ~ 116 min).术中无喉上神经、舌下神经、咽喉壁及血管损伤;术后无喉头水肿、吞咽困难、舌肌瘫痪、血肿形成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平均随访24.2个月(4~32个月),手术融合节段及骨折部位平均于术后3个月时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无下沉、移位,椎间无塌陷,未见畸形愈合.创伤后颈椎临床评分:术前(53.1±7.2)分,末次随访时(91.1±5.0)分(P<0.05);颈部疼痛VAS:术前3.38 (2.43,4.33)分,末次随访时0.58(0,1.29)分(P<0.05);枢椎移位:术前(4.0±1.5)mm,末次随访时(1.3±1.2)mm(P<0.05);枢椎成角:术前(9.2±4.7)°,末次随访时(2.1±1.9)°(P<0.01). 结论 应用ROI-C行颈前路融合手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 邻近延迟皮瓣修复腰椎骨折术后难愈创口一例

    作者:柯发军;丁若虹;谢丹;翁志勇

    外伤或手术后某些创面因出血、感染、营养等因素导致创面愈合困难,甚至出现骨或内固定物外露,常规缝合或换药治疗难以达到满意效果.笔者应用邻近延迟皮瓣修复腰椎骨折术后难愈创口1例,对此类创口的修复有一定参考意义.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儿童足后跟Ⅲ级轮辐伤后跟腱重建中带蒂皮瓣选择

    作者:何晓清;朱跃良;徐永清;杨军;梅良斌;王毅;范新宇;段家章;朱敏

    目的 探讨儿童足后跟Ⅲ级轮辐伤带蒂皮瓣选择与跟腱重建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儿童足后跟Ⅲ级轮辐伤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3~12岁,平均5.2岁.均为摩托车致伤.软组织缺损为8.0 cm ×4.5 cm~3.5 cm ×2.5 cm.跟腱缺损长度为1.5 ~4.4 cm.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2h~26d,平均4.4d.Ⅰ期重建18例,Ⅱ期重建13例.16例行复合腓肠肌皮瓣V-Y推进+跟腱止点重建术,11例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7例)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4例)+跟腱止点重建术,4例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例)或腓动脉穿支皮瓣(1例)+跟腱止点重建术.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和并发症情况,随访观察踝关节屈伸活动度、步态和主观症状. 结果 术后皮瓣末端部分坏死3例,跟腱部分感染1例.本组患者随访6个月~4年,平均13个月.术后6个月踝关节背伸受限,平均背伸角度为95.4°.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踝关节背伸功能逐渐改善,18个月踝关节平均背伸角度为87.3°,所有患儿步态正常.结论 儿童足后跟Ⅲ级轮辐伤采用带蒂皮瓣+带血运肌腱或筋膜进行跟腱修复和重建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应用大型血流桥接静脉皮瓣挽救伴动脉缺损的濒临截肢上肢

    作者:郑大伟;黎章灿;曹广超;吴尧;石荣剑;寿奎水

    目的 探讨应用大型血流桥接静脉皮瓣挽救伴动脉缺损的濒临截肢上肢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5年1月10例伴动脉缺损及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的上肢濒临截肢伤患者,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18~41岁,平均27.9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4例,皮带轮绞伤4例,交通伤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6.5 cm×10.0 cm~10.5 cm ×18.0cm,平均9.0 cm× 12.0 cm;血管缺损长度6.0~16.0 cm,平均12.3 cm.受伤至手术时间1.5~5.5 h,平均3.5h.采用大型血流桥接静脉皮瓣游离移植,重建缺损动脉并同时修复创面进行保肢治疗.术后观察患肢皮瓣成活情况及皮瓣外观、质地及感觉恢复情况.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肢功能. 结果 本组切取皮瓣范围8.0 cm×12.0 cm ~ 12.0 cm×20.0 cm,平均10.0cm×13.5 cm.1例因术后创面严重感染而截肢;9例保肢成功,其中2例皮瓣远端小面积表皮坏死,换药后自行愈合,7例皮瓣完全成活,供区创面植皮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12~27个月,平均13.7个月.皮瓣外观、质地和厚度接近周围正常组织,恢复保护性感觉.患肢功能评定:优6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9%. 结论 大型血流桥接静脉皮瓣可重建上肢缺损血管并同时修复大面积创面,该方法具有手术简便、供区损伤小、术后美观的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 双重血供拇指尺侧阶梯递进式皮瓣修复拇指Ⅰ、Ⅱ度斜形创面

    作者:王宝云;唐修俊;魏在荣;王波;祁建平;孙广峰;王达利

    目的 探讨拇指尺侧双重血供的阶梯递进式皮瓣修复拇指Ⅰ、Ⅱ度斜形创面的临床应用与疗效. 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10月修复拇指指端Ⅰ、Ⅱ度缺损患者24例,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10 ~40岁,平均30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8例,机器切割伤6例,锐器切割伤6例,重物砸伤4例.拇指Ⅰ度缺损12例,Ⅱ度缺损12例.均采用双重血供拇指尺侧阶梯递进式皮瓣修复拇指Ⅰ、Ⅱ度斜形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1.0cm×3.0cm~1.5cm ×3.5 cm.本组皮瓣推移距离1.5 ~2.5 cm.供瓣区直接缝合.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皮瓣色泽及肿胀程度;检测皮瓣温度.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指功能.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指端有保护性感觉,创面均Ⅰ期愈合.术后2例远侧指间关节僵硬,经康复锻炼后恢复正常功能.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 ~36个月,平均20个月.皮瓣色泽及皮温同正常皮肤,质地良好,指腹饱满,拇指功能恢复满意.手指功能评定:优22例,良2例. 结论 双重血供拇指尺侧阶梯递进式皮瓣修复拇指Ⅰ、Ⅱ度斜形创面与重建指腹,操作简便,血供可靠,皮瓣修复效果好,可大限度保留手指长度与功能.

  • 2015中国创伤急救与危重病国际论坛纪要

    作者:董敏;刘桂娥;彭媛媛;田媛;宋双明;李磊

    2015年8月由《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主办,贵州医科大学承办的“2015中国创伤急救与危重病国际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会议邀请了王正国、付小兵、夏照帆3位院士,以及来自美国、英国、以色列、德国、日本、意大利等10个国家近20位国际相关领域领衔学者,分别就当今国际创伤急救与重症领域的新动态做了专题学术报告.现将报告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关键词:
  • 急性颈脊髓损伤后肺部感染致病菌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何阿祥;谢栋;许晨辉;廖心远;杨立利;陈雄生;贾连顺

    目的 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ACSCI)后肺部感染致病菌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为早期抗感染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ACSCI并发肺部感染患者223例,其中男149例,女74例;年龄(43.3±13.5)岁.根据致病菌的检出类型定义为革兰阳性菌感染(仅检出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感染(仅检出革兰阴性菌)及混合菌感染(检出2株及以上致病菌),分析年龄、性别、损伤类型及气管切开对肺部感染的影响. 结果 223例患者中革兰阴性菌感染114例(51.1%),气管切开率为7.0%,病死率为1.8%,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感染41例(18.4%),气管切开率为12.2%,死亡率为7.3%,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混合菌感染68例(30.5%),气管切开率为22.1%,病死率为13.2%.性别对肺部感染类型分布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性损伤和气管切开患者混合感染比例显著升高(P<0.05).年龄≤30岁患者中,革兰阳性菌感染比例显著升高(P<0.05). 结论 ACSCI后肺部感染主要为革兰阴性菌感染,而年龄≤30岁患者革兰阳性菌感染风险高,完全性损伤及气管切开患者混合感染风险高.

  • 头颅异物盲管伤一例

    作者:贺亚龙;李兵;张磊;费舟

    自我伤害型头颅异物盲管伤临床较为少见,多合并精神类疾病或为吸毒患者,为暴力致伤,合并其他部位外伤,伤情较重且复杂.我科于2015年11月2日成功救治1例吸毒患者自残行为致异物盲管伤患者,现将其治疗过程报告如下.

    关键词:
  • 创伤脓毒症多指标联合预警诊断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忠赟;杨建华;张安强;王枭;文大林;蒋建新

    目的 利用临床常用指标,建立创伤脓毒症的联合预警诊断模型,为创伤脓毒症的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165例创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脓毒症分成脓毒症组(45例)和非脓毒症组(120例).采集体温、心率、C-反应蛋白(CRP)、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APACHEⅡ)、感染相关的器官功能衰竭评分系统(SOFA)等指标,筛选出创伤脓毒症发生的独立预测指标,联合各独立指标构建创伤脓毒症非加权预警诊断模型(unwScore)和加权预警诊断模型(wScore).绘制各独立预测指标及预警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G)、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观察各独立预测指标及联合预警诊断模型的预警诊断效果. 结果 体温、呼吸、心率、CRP、APACHEⅡ和SOFA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创伤脓毒症独立预测指标有体温、CRP、APACHEⅡ评分,AUC分别为0.855、0.761、0.884,敏感度分别为0.84、0.64、0.84,特异度分别为0.78、0.80、0.8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9.38%、55.77%、64.4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07%、85.84%、93.40%;unwScore和wScore的AUC分别为0.915、0.931,敏感度分别为0.87、0.96,特异度分别为0.85、0.7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9.64%、63.2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50%、97.85%. 结论 体温、CRP、APACHEⅡ是创伤脓毒症的独立危险指标,由体温、CRP、APACHEⅡ构建的模型对创伤脓毒症有较好的预警诊断效果.

    关键词: 脓毒症 诊断 鉴别 预后
中华创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6
1990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