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择期冠状动脉造影9 196例并发症分析
目的探讨择期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本院介入治疗中心1987年10月~2000年12月间9 196例冠状动脉造影的并发症类型、发生率及其年度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与冠状动脉造影有关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结果 9 196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手术相关病死率为0.02%.其中非致死性Q波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痉挛、严重心律失常、造影剂严重过敏反应、周围血管并发症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分别为0.01%、0.13%、0.29%、0.04%、0.35%、0.08%.行冠状动脉造影者无1例需要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明显降低.与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发生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和心力衰竭.结论随着经验积累,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本组并发症发生率较文献报道低,可能与严格掌握适应证,积极防治并发症有关.
-
三种神经心理量表改变与阿尔茨海默病脑葡萄糖代谢的关系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扩充痴呆量表(ESD)、Blessed痴呆量表(BDS)分数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 所显示的脑葡萄糖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 AD组21例,平均年龄67.6±7.0岁.轻度痴呆10例,中度痴呆6例,重度痴呆5例.采用SIEMENS ECAT 47 PET 扫描仪进行脑显像.记录正常对照组与AD组的双侧顶叶、额叶、颞叶与小脑单位面积的放射性计数;计算出双侧顶叶、额叶、颞叶与同侧小脑单位面积放射性计数的比值,以此比值作为研究的半定量观察指标.认知功能用MMSE、ESD及BDS测量.结果 AD组MMSE及ESD得分均与双侧的顶叶、额叶、颞叶的葡萄糖代谢降低呈正相关;BDS得分与双侧的顶叶、额叶、颞叶的葡萄糖低代谢呈负相关.MMSE与ESD的相关系数r=0.886; ESD与BDS 的相关系数r=-0.763;MMSE与BDS的相关系数r=-0.773, P均<0.01.以各脑区的葡萄糖代谢比值为自变量X,分别以MMSE、ESD、BDS得分为因变量Y,建立3个回归方程:Y=40.11 * X- 25.32,Y=309.19*X-180.9,Y=19.97 - 16.53 * X.进入3个回归方程的自变量X均为左侧顶叶/小脑比值.结论 AD患者认知功能的减退与脑的葡萄糖代谢降低程度一致;3种量表在反映认知功能方面损害方面具有一致性.左侧顶叶功能异常在AD认知功能损害的进展过程中,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MMSE、、ESD、BDS心理检查可以作为反映痴呆严重程度的指标.
-
肾小管基底侧钠/二羧基转运蛋白随增龄的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大鼠及人类肾小管基底侧钠/二羧基转运蛋白(NaDC3)随增龄的表达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在肾脏衰老变化中的意义.方法采用Northern 杂交、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从基因及蛋白质水平观察大鼠出生后1 d、7 d、1个月、3、12、24个月及少年、中青年、老年正常人肾组织NaDC3表达变化趋势,并利用生化方法测定大鼠血、尿枸橼酸.结果 (1)大鼠血及尿枸橼酸浓度随鼠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2)大鼠肾组织Northern杂交及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随鼠龄增长NaDC3 mRNA及蛋白表达逐渐增强的趋势.(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aDC3表达于大鼠及人肾脏近端小管基底侧,从大鼠出生后7 d开始表达,后随鼠龄增长表达逐渐增强;在人类随年龄增长也呈现表达逐渐增强的趋势.结论 NaDC3可能通过枸橼酸等物质的能量代谢机制参与了机体的衰老过程.
-
完全逆转的急性排斥对移植肾长期生存率的影响
目的回顾性分析946例肾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发生的时间、次数、治疗效果对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通过life table分别计算和比较无排斥组、一次排斥组、二次以上排斥组、早期排斥(肾移植术后90 d内)组、后期排斥(术后90 d以后)以及完全逆转组、部分逆转组患者肾生存率,并通过Cox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急性排斥患者(172例)移植肾生存率要明显低于无急性排斥患者(774例),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0.9%、29.8%和93.3%、83.3% (P<0.000 1).发生2次以上急性排斥患者的肾长期生存率比无排斥和1次排斥组要低得多(P<0.000 1和P=0.003).完全逆转组和部分逆转组患者的5年、8年肾生存率分别为93.9%、89.2和63.1%、41.4% (P<0.000 1),前者和无排斥组患者肾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96).排斥发生时间并不是影响移植肾生存的因素.结论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有较差的移植肾长期生存率,发生1次且抗排斥治疗能完全逆转的患者其移植肾长期生存率与无排斥患者的肾生存率无明显差异.
-
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系列实验研究
目的研制和开发能Ⅰ期植骨、有效修复污染性或感染性骨缺损的植骨材料.方法在重组合异种骨(RBX)的基础上,结合抗生素局部缓释技术,研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RBX),并通过小鼠股部肌袋模型检测其诱导成骨活性和抗生素释放特性;将其Ⅰ期植入细菌污染的犬桡骨骨缺损和已感染的兔胫骨骨缺损中,通过放射学、组织学、细菌学检测手段,评价其对污染性或感染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以及对骨髓炎的防治作用.结果 (1)ARBX既保持高效诱导成骨活性,又有较好的抗生素缓释作用,在局部可维持长达30 d的有效抗菌浓度,因此具有显著增强的抗感染能力;(2)ARBX在彻底清创基础上,可Ⅰ期植骨修复细菌污染的犬桡骨骨缺损,并有效预防骨髓炎发生;(3)在彻底病灶清除前提下,ARBX可Ⅰ期植骨修复已感染的兔胫骨骨缺损,并能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结论 ARBX具有高效诱导成骨活性和强力抗感染能力,能Ⅰ期植骨修复污染或感染的骨缺损,并可有效防治骨髓炎.为ARBX应用临床,解决污染或感染骨缺损治疗上的难题,提供较好的实验基础.
-
内耳畸形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术
目的探讨内耳畸形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 1997~2001年共实施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180例,其中伴有双侧内耳畸形患者25例.就其不同原因所致内耳畸形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特点及术后开机调试特点与耳蜗形态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进行了比较.结果 (1)所有内耳畸形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都有听觉;(2)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术中容易出现"镫井喷",其中Mondini畸形术中出现"镫井喷"的现象比其他畸形多见;(3)植入电极大部分完全插入蜗内,少数遗留蜗外电极;(4)术后无面瘫、脑脊液瘘等并发症;(5)术后开机调试发现部分数值比正常形态耳蜗植入偏高,但听阈无明显区别.(6)经过语言康复训练,听力及言语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伴有内耳发育畸形患者的深度感音性聋可以行人工耳蜗植入,植入效果与耳蜗发育正常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效果基本一致.
-
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应用羟乙基淀粉溶液对病人内脏氧合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用中分子量羟乙基淀粉溶液替代失血对病人内脏氧合的影响.方法对筛选的42例卵巢癌细胞减灭术的病人在术中失血量为估计血容量的10%~20%时,将病人按随机表顺序分为乳酸林格氏液组(LRS 组,22例),或6%中分子量羟乙基淀粉组(HES组,20例).LRS 组输入3倍于估计失血量(EBL)的LRS, HES组输入与EBL等容量的HES. 组织氧合程度是通过测定胃张力计参数间接评估的,包括胃粘膜CO2分压(PsCO2)、动脉血CO2分压(PaCO2)差值(Ps-aCO2间隙)、胃粘膜pH值(pHi)及动脉血乳酸浓度.Ps-aCO2间隙、胃粘膜pHi和动脉血乳酸浓度测定时间点为全麻诱导后30 min (基础值),切皮后1 h、2 h和术终.结果手术结束时,HES 组病人Ps-aCO2 间隙为8.7 mm Hg ±1.6 mm Hg, LRS 组为18.74 mm Hg ± 4.4 mm Hg, 两组比较P<0.01;而胃粘膜pHi HES 组为 7.30±0.05,LRS 组为7.21±0.07, 两组比较P<0.01. 两组病人动脉血乳酸浓度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对于失血较多的大手术病人,用中分子量羟乙基淀粉行容量复苏可改善内脏血流灌注和组织氧合.
-
幽门螺杆菌刺激胃癌细胞株SGC-7901分泌白细胞介素-8过程中核因子κB的作用
目的探讨胃上皮细胞在幽门螺杆菌(Hp)刺激下分泌白细胞介素-8(IL-8)的过程中, 核因子-κB(NF-κB)的作用.方法电穿孔法将I-κBαM(NF-κB抑制蛋白)基因转染入SGC-7901中,β半乳糖苷酶分析转染效率,Western 印迹分析I-κB基因的表达.将不同浓度的Hp活菌、灭活菌及液体培养上清分别与稳定转染I-κB的胃癌细胞株SGC-7901及其空白质粒对照共同孵育,凝胶电泳迁移率变迁分析(EMSA)和NF-κ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检测不同时间细胞内NF-κB的激活, 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细胞上清中IL-8的水平.结果得到了稳定表达I-κB 的SGC-7901细胞,命名为SGC7901-I-κB细胞,其空白质粒对照命名为SGC7901-neo.Hp活菌刺激的SGC7901-neo在2 h和4 h时可检测到明显的NF- κB激活,灭活菌和液体培养上清刺激下无激活;Hp活菌、灭活菌和培养上清刺激下SGC-7901-I-κB内均无NF- κB激活.4 h时,2×107Hp/ml的Hp活菌刺激下即可检测到SGC7901-neo内明显的IL-8分泌,并有时间-剂量依赖效应;灭活菌和液体培养上清无此作用.Hp活菌、灭活菌和液体培养上清均不能刺激SGC7901-I-κB产生IL-8.结论 Hp诱导胃上皮细胞分泌IL-8依赖于NF-κB的激活.
-
阿伐他汀对幼年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阿伐他汀对幼年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用消化法培养新生SD大鼠的CF,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测定CF的DNA合成功能,四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分析仪技术检测细胞周期,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胶原合成,分别观察不同浓度阿伐他汀对CF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 (1) 阿伐他汀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CF的3H-TdR掺入率.其中,10-7、10-6、10-5和10-4 mol/L组的3H-TdR掺入率分别为(cpm/5 000细胞)314±68、253±52、201±53和170±48,显著低于对照组(378±65)(F=16.912, P<0.001).(2)随着阿伐他汀浓度的增高,CF的MTT比色法A490值呈明显的递减趋势,其中10-7、10-6、10-5和10-4mol/L组的A490值分别为0.288±0.008、0.252±0.007、0.225±0.008和0.216±0.013,与对照组(0.311±0.005)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均<0.01).(3) G0/G1期细胞百分率随阿伐他汀浓度的增高而呈递增趋势,S期G2/M期细胞百分率和增殖指数呈递减趋势,其中10-7、10-6、10-5和10-4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均<0.01).(4)CF的3H-脯氨酸掺入率随着阿伐他汀作用浓度的增高呈递减趋势,其中10-7、10-6、10-5和10-4mol/L组分别为(cpm/5 000细胞)422±59、332±67、252±53和184±48,显著低于对照组(566±62)(P均<0.01).结论阿伐他汀具有抑制幼年健康大鼠CF增殖和胶原合成的作用,这可能对逆转心脏重塑有一定的价值.
-
脊柱结核的一期手术治疗
目的评价一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6年1月至2001年1月间采用一期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57例,其中经前路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并内固定35例,经后路病灶清除并内固定16例,后路内固定并前路前路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6例.采用钛合金材料内植入物38例,不锈钢材料内植入物19例.结果所有57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慢性窦道形成.除3例失访外,其余5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2年),结核无局部复发,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1.6度.随访期内,有2~4度的角度丢失.植骨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3.8个月.结论一期手术治疗可以完成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基本环节,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采用钛合金或不锈钢材料内植入物进行一期内固定均安全,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术式.
-
麻疹并发急性小脑共济失调一例
患儿男,8岁 ,因发烧5 d,全身出疹2 d,肢体及双眼球震颤1 d入院.患儿住院前无任何诱因发烧,体温38.5℃左右,伴咳嗽、眼红、畏光、流泪等,病第3日在耳后发际出现红色斑丘疹且皮诊逐渐增多,蔓延全身,病后第4日下午出现肢体及双眼球不自主震颤.起病前其妹妹患麻疹,患儿与之接触密切.体格检查:体温39.5℃脉搏138次血压90/60 mmHg,神志清,能正确对答;面、颈、躯干、四肢可见红色斑丘疹,形态大小不一,融合成片,疹间正常皮肤压之褪色,手足心见疹.咽红,颊黏膜可见麻疹黏膜斑,两眼球均有频繁自发性粗大水平震颤,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头、躯干、四肢均有明显震颤,静止时震颤减轻,活动时加剧,无法平稳持筷、拿碗进食、饮水,扶持站立时步伐不稳.颈软,心、肺、腹均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不高,膝反射稍活跃.克氏、布氏征(-),无病理反射,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闭目直立试验、直线走试验、手轮替试验及双侧拇指与其他各指的试验均为阳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2×109/L、中性粒细胞 0.65、淋巴细胞0.35、血红蛋白120 g/L、血淀粉酶为126单位(CNPG3法),脑脊液检查:压力不高,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10×106/L,蛋白定性试验阴性,糖2.78 mmol/L,氯化物118 mmol/L.
-
Mobius综合征一例
Mobius综合征是比较少见的先天性疾病,又称先天性眼面麻痹、先天性神经核发育不全.1880年Von Graefe首先记述,1892年Mǒbius报道6例,此后即以其名命名.
-
拉米夫定致锥体外系反应六例
患者 6例,男 4例,女 2例,年龄12~15岁,平均 13.3岁.均因体检中发现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 IgM型(抗HBc-IgM)及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呈阳性 1年以上而服拉米夫定 (商品名贺普丁,葛兰素威康制药有限公司)治疗(0.1 g/d).
-
血管内皮的保护策略
从1865年His提出内皮(endothelium)的概念直到1980年Furchgott等揭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活动的现象,内皮仅被认为是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物理屏障.现已证明血管内皮是体内大的内分泌及旁分泌器官,是位于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一个多功能界面.内皮细胞兼有感觉与效应功能,其表面有感知机械力、炎性信号和多种活性因子的受体,亦能够合成并分泌数十种因子如凝血/纤溶因子、血管活性因子、生长因子、细胞因子以及粘附分子等,对循环系统的稳态平衡有重要调节作用.
-
第28例发热-皮肤破溃结痂-指趾坏死
病历摘要患者男,15岁.因发热、皮肤破溃、结痂及指趾坏死4个月余,于2002年1月10日入院.患者于2001年8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踝内侧散在淡红色丘疹样皮疹,逐渐扩大,有结节感,高出皮面,无疼痛和瘙痒,后双足背出现点片状红斑,逐渐融合成片,部分形成水疱.同时,出现全身大关节疼痛,无肿胀,活动后加重,伴肌痛,无明显肌力下降.随后出现左手小指颜色变黑,指端皮温降低及麻木感,伴发热,体温38.5℃,及口腔多发痛性溃疡(1个月后消退).为此,先后展转于湖北省各大医院求治,拟诊为"血管炎".先后曾接受多种抗生素抗感染,及凯时扩血管等治疗无效.自该年8月中旬始,予中、小剂量激素(名称及剂量不详),9月24日加用环磷酰胺0.2g 隔日静脉推注,1个月后改为50 mg/d,口服,至11月底停用(累积量为4.65g).12月4日起,用地塞米松5 mg/d和强的松10 mg/d治疗,至到入我院.在上述治疗期间病情进行性恶化,背部、臀部受压部皮肤出现网状青斑后变紫,渐融合成片,部分形成水疱并出现破溃和结痂,伴明显疼痛;左手食指和拇指,右手小指、食指和拇指及左足第2和第5趾末节变干、发黑,伴四肢肢端麻木,皮温降低及感觉减退.因四肢关节疼痛,在应用奇正消痛贴外敷关节后,于双膝、肘及肩关节伸面的皮肤变紫发黑,渐结成厚痂,使关节活动受限.外院求治期间,发现血压持续升高[高160/90 mm Hg(1 mm Hg=0.133 kPa)] 及持续窦性心动过速.起病后,患者饮食和睡眠差,体重下降近10Kg.既往史:1岁时因烫伤植皮,2000年7月左臂骨折(非开放性)已愈合.无药物过敏史.
-
颅脑外伤患者额叶1H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技术是现今惟一能进行组织代谢定量分析的无创手段.该技术通过测定不同化合物在强磁场作用下所产生的不同化学位移峰值,间接反映机体中多种不同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临床上常用的1HMRS能检测出N-乙酰天门冬氨酸(N -acetyl aspartate ,NAA)、总肌酸(肌酸Cr+磷酸肌酸Pcr)(creatine,Cr)和胆碱类物质(choline,Cho)等化合物.为了探索这一技术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我们自1999~2001年对34例外伤性额叶或邻近部位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1HMRS进行了检查.
-
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刺激和记录家兔坐骨神经束电生理信号的研究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是用于恢复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如大脑、脊髓损伤等)引起的肢体运动和感觉丧失的一种方法,目前已能应用FES使截瘫患者站立或恢复排尿功能.但应用于FES系统的传统神经外电极由于选择性差及缺乏感觉反馈信息,虽经过长期的应用和实践,只取得了有限的效果[1].另外,人们应用电子假肢来替代缺损肢体的形状与功能,虽然目前已开发出多功能的多自由度电子假手,但要实现对其控制,完成不同的功能,需要多个信息源.如何记录并应用反映大脑功能的周围神经的信息完成对假肢的控制是一个人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因此,制作并应用神经束内微电极对周围神经进行选择性刺激并应用记录的单根神经束动作电位作为反馈信息或进行假肢的控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我们应用自制的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插入家兔坐骨神经的神经束内,分别作为记录和刺激电极,应用Dantec经颅电刺激系统,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测定电极的刺激和记录特性,探讨自制电极的应用价值.
-
甲状腺滤泡细胞源性肿瘤及病变中钠碘转运体mRNA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 mRNA的表达
甲状腺滤泡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 1996年"碘泵"-钠碘转运体(sodium/iodide symporter ,NIS)的确认,使得从甲状腺激素合成通路中寻找肿瘤标志物成为研究的热点.NIS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hyroid peroxidase,TPO)是甲状腺激素合成通路中的重要物质,在甲状腺疾病的联合表达尚不清楚,国内的相关报道较少见.本实验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NIS mRNA和TPO mRNA在滤泡源性甲状腺肿瘤及病变的表达.
-
内质网分子伴侣GRP78在人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GRP78,即糖调节蛋白78, 也叫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广泛存在于内质网内,在低糖、缺氧等应激条件下合成量明显提高[1],并能协助蛋白质的折叠、装配和运输, 还与许多疾病有关,因此被称为内质网分子伴侣[2].但目前关于GRP78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和标准细胞株的体外实验,特别是它在人类肺癌中的表达,临床研究很少.本研究通过探讨GRP78在54例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来说明其在人类肺癌中的作用.
-
PTEN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PTEN是1997年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有报道,PTEN是子宫内膜癌中突变率高的基因,也是该肿瘤恶性事件中占主导地位的突变基因[1]. PTEN表达在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系中有缺失,但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国内外很少有报道.
-
1999~2000年中国部分地区肾实质性高血压的知晓率及治疗和控制状况调查
大量研究证实,肾实质性高血压(RHT)是导致多种肾脏疾病慢性进展、肾功能恶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有效的降压治疗可明显延缓糖尿病肾病或非糖尿病慢性肾小球疾病的肾功能恶化进程[1,2].为了解我国非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对RHT的知晓和治疗现状,我们在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24家医院中对确诊为RHT的门诊与住院患者进行了此项多中心调查研究,为进一步加强RHT的防治提供依据.
-
利用候选基因的多态性预测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
-
Stewart横切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式探讨
近年来,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总趋势是限制性手术,要求既能达到根治目的,又能保存患者良好功能.出于女性美,要求切口暴露面要小,疤痕不易显露,好与乳罩处于同一平面.现就如何合理应用Stewart横切口施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进行探讨.
-
颈段气管相关病变致呼吸困难的诊治
颈段气管相关病变所引起的呼吸困难具有病情复杂、隐蔽、发展迅速,手术难度高、危险性大的特点,并且涉及多个临床学科[1].我们对1990~2001年经气管切开术抢救成功的11例罕见的危重病例进行总结分析,为临床提供经验.
-
麻醉学
近年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观念在麻醉界已经引起专业人员的重视,如何规范化地进行临床麻醉的科研工作,全面提高临床麻醉学科的水平已引起同仁们的关注和思考.当今,国内外麻醉学科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在过去的1年内,我国麻醉学科无论从基础研究,还是在临床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丰富了麻醉学科的内涵,进一步提高了临床麻醉的质量和可控性.
-
眼科学
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眼科学界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非常活跃,学科发展取得很大进展.现就主要进展概述如下.
-
普通外科学(2)
近两年来,我国在胰腺、胆道、脾脏及乳腺外科等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伴随着影像学等相关学科和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而有了长足的进步,现概述如下.
-
烧伤外科学
一、临床治疗方面 漳州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总结了10年162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实行了五早原则后(早期快速液体复苏;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早行气管切开,辅以湿化、灌洗,保持气道通畅;深度创面早期切痂;早期胃肠喂养;早期注意功能锻炼,将康复治疗贯穿于烧伤治疗的全过程),可显著地提高治愈率.广州南方医院报告了烧伤总面积>90%,Ⅲ度面积>70%的患者的治疗经验.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治愈了一例百岁老人.以上报道体现了近些年来国内各大烧伤中心多年来的治疗经验被成功的推广后,我国烧伤临床治疗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临床上特别值得重视的两个问题:(1)大面积烧伤早期由于大量液体复苏可引起"腹腔间隙综合征",但常常被临床其他症状掩盖,如果不能识别及早处理,后果严重;(2)必须面对功能与外貌恢复的问题.北京积水潭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等对面部包括眼伤的早期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把握时机,用整形外科的观点和适当的方法,尽早封闭创面,进行有计划的系统整复工程,在生活质量上下功夫,提高了功能恢复率和生活质量.
-
肺血栓栓塞症的病理生理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 是一个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急性PTE起病急、病死率高,存在多种危险因素,涉及临床多个学科,而许多临床工作者对PTE缺乏认识,以至造成PTE误诊率、漏诊率高,使许多PTE患者丧失了宝贵的治疗时机.本文从PTE发病机制的角度,联系PTE的临床分类,解释PTE的病理生理改变.绝大数急性PTE的发病大致为下列连续的病理生理过程,即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栓子脱落栓塞肺动脉和栓塞后期3个病理生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