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 중화소화내경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5232
  • 国内刊号: 32-146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105
  • 曾用名: 内镜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李兆申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潜水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含视频)

    作者:黄秀江;李月晟;陈礼娟;杨凯茜;丁佳佳;姜平;吴良慧;罗龙平

    目的 改良胶囊内镜在小肠的检查方法,提高小肠疾病的检出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常规胶囊内镜检查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常规组),对比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行潜水胶囊内镜检查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潜水组).观察胶囊内镜在小肠内的工作时间,小肠黏膜观察满意度,病变检出率等.结果 胶囊内镜检查在小肠内平均工作时间,潜水组为(155.60+96.103) min,较常规组的(355.80±235.325) min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肠黏膜观察满意度总评分,潜水组为(4.93±0.704)分,较常规组的(2.87+0.834)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检出率,潜水组为73.33%(11/15),亦显著高于常规组的33.33%(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潜水胶囊内镜检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小肠疾病检查方法.

    关键词: 小肠 潜水胶囊内镜
  • 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应用多中心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冰熔;王宏光;孙相钊;叶丽萍;田戬;冯佳;郑东林;杨卓;曲波

    目的 分析我国多个中心进行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appendicitis therapy,ERAT)的应用现状,探讨ERA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9-2014年间8所医院接受ERAT诊治并符合一定条件的患者资料.总结ERAT阑尾插管成功率、内镜治疗成功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复发情况等.结果 纳入分析的118例患者中,107例插管成功,插管成功率为91%.7例患者排除急性阑尾炎,避免阑尾阴性切除.100例患者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并给予内镜治疗,97例自觉腹痛缓解时间平均为12 h(6~72 h),腹部压痛消失时间平均为24 h(24 ~72 h),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7%.患者住院时间平均3 d(2~4 d).3例患者治疗失败,其中2例在术中发现穿孔归为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平均随访12个月,复发7例(7%).结论 ERAT能够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高效、安全、微创地治疗急性阑尾炎.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刷片仅见异型细胞的胆管狭窄患者恶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吴林;王飞;张秀华;李全朋;葛贤秀;聂俊杰;许伯明;蒋国斌;吴小超

    目的 分析ERCP胆管刷片仅见异型细胞、未明确性质的胆管狭窄进展为恶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就诊的121名未明确性质的胆管狭窄患者,患者均行ERCP胆管刷片细胞学检查,结果仅见异型细胞.收集的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胆管狭窄的部位和长度、随访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3名(60.3%)患者终诊断为胆管恶性狭窄,其中66名患者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7名患者通过疾病进展及影像学检查诊断.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98,95%CI:1.040~1.381)、胆管狭窄长度(OR=7.065,95%CI:1.558~32.041)、血清CA 19-9水平(OR=1.023,95%CI:1.006~1.040)、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胆管刷片仅见异型细胞的患者进展为胆管恶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ERCP胆管刷片仅见异型细胞、未明确性质的胆管狭窄患者,年龄大于51.5岁,胆管狭窄长度大于1.75 cm,血清CA19-9水平大于122.05 U/ml,伴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胆管恶性狭窄的危险因素.

  • 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囊肿的疗效评价

    作者:熊锋;韩泽龙;马宗辉;刘思德

    目的 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囊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年至2015年7月1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及珠江医院确诊为结直肠囊肿并行高频电切术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内镜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并对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进行随访,获取患者术后复查肠镜的具体结果.结果 终共6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囊肿位于回盲部9例,升结肠17例,横结肠19例,降结肠10例,乙状结肠7例及直肠1例.囊肿大直径为5~40 mm,平均(20.2+7.5)mm.所有患者行高频电切术完整切除囊肿或切除部分囊壁开窗引流,其中1例出现术后出血,经肠镜下钛夹缝合等处理后均未再出血.共45例患者获得6~87个月[平均(24.1+14.3)个月]的术后随访,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迟发并发症,且复查肠镜均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是一种治疗结直肠囊肿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囊肿 高频电切术
  • 十二指肠憩室对胆管插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研究

    作者:文明;王建明;贺奇斌;张以洋;邹晓平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因素对首次ERCP操作中胆管插管的影响.方法 检索2008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医院住院病例资料及内镜中心ERCP操作及影像资料,共3 265例.登记全部患者的基本信息,详细观看每例ERCP操作的录像及照片资料,逐一记录插管前观察到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情况、开始插管时间、插管成功时间,调查每一位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乳头旁无憩室有2 599例(79.6%),乳头旁有1个憩室的445例(13.6%),乳头旁有2个及以上憩室的122例(3.7%),乳头在憩室内的99例(3.0%).存在憩室的例数占总数的20.4%(666/3 265).全部病例平均插管时间6.62 min,无憩室组平均插管时间为6.30 min,1个憩室组的平均插管时间7.63 min,2个及以上憩室组的平均插管时间8.07 min,憩室内乳头组平均插管时间8.58 min.无憩室组和1个憩室组、2个及以上憩室组、憩室内乳头组插管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选择性胆管插管是ERCP成功的关键,乳头旁憩室是影响插管时间的因素之一,憩室可增加插管时间和并发症,尤其是憩室内乳头.

  • 内镜切除大肠多发息肉在进退镜中的时机选择

    作者:刘建强;王雯;张志坚;林克荣;李达周;王蓉;李海涛;陈志平;林五连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时机内镜切除大肠多发息肉的漏检率,评价进退镜全程切除多发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0例首次肠镜检查确诊为大肠多发息肉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n=101)第2次肠镜检查时只在退镜过程中切除息肉;B组(n=99)第2次肠镜检查时在进镜过程中切除直径<10 mm的息肉,在退镜过程中发现息肉即行切除.对比分析2组第2次肠镜检查的息肉漏检率、息肉新发现率、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息肉漏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A组首次肠镜检查发现息肉443枚,第2次肠镜检查发现并切除其中403枚,新发现并切除息肉11枚,共计切除息肉414枚;B组首次肠镜检查发现息肉437枚,第2次肠镜检查检出并切除其中421枚,新发现并切除息肉28枚,共计切除息肉449枚.息肉漏检率A组明显高于B组[8.8%(40/454)比3.4% (16/465),P<0.001],息肉新发现率A组明显低于B组[2.4%(11/454)比6.0%(28/465),P=0.024],内镜手术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32.2±5.8)min比(25.5±5.0)min,P<0.001],2组均无一例发生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直径<10 mm的息肉(OR=8.471,95%CI:2.527~28.395)、平坦型息肉(OR=10.865,95%CI:3.360~35.134)和位于左半结肠的息肉(OR=7.631,95%CI:2.361~24.666)容易漏检.结论 退镜过程中切除大肠多发息肉存在漏检情况,采取进镜过程中切除直径<10 mm的息肉,而退镜过程中发现息肉即行切除,可减少漏检情况、缩短内镜手术时间,并且不会明显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但仍应警惕直径<10 mm、平坦型、分布于左半结肠这几个易发大肠多发息肉漏检的高危因素.

  • 少儿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小肠息肉内镜治疗价值研究

    作者:张卓超;宁守斌;毛高平;张亚飞;步晓华;唐杰;朱鸣;金晓维

    目的 探讨气囊辅助内镜对少儿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患者小肠息肉的治疗价值,并对其临床应用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总结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2004年4月至2015年9月间对56例少儿PJS患者(年龄4~18岁)小肠息肉的内镜诊治情况,并与同期接受内镜诊治的160例成人PJS患者(19~57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56例PJS患儿中53例共行153次(经口93次、经肛60次)气囊辅助内镜检查及治疗,3例仅接受胃镜及结肠镜诊治.共切除小肠息肉757枚(经口686枚、经肛71枚).术中出血率16.98%(9/53),术后出血率7.55%(4/53),穿孔率9.43%(5/53,术中穿孔2例、术后穿孔3例).160例成人PJS患者中150例共行418次(经口248次、经肛170次)气囊辅助内镜检查及治疗,10例仅接受胃镜及结肠镜诊治.共切除小肠息肉2 320枚(经口2 036枚、经肛284枚).术中出血率19.33%(29/150),术后出血率5.33%(8/150),穿孔率2.67%(4/150,均为术后穿孔).2组PJS患者术中出血率及术后出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少儿组小肠穿孔率高于成人组(P<0.05).结论 气囊辅助内镜是治疗少儿PJS小肠息肉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有一定风险,比成人患者更易并发小肠穿孔.

  • 注水法行结肠镜检查在全子宫切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徐晓玲;朱海杭;凡兰桂;陈娣;沈琴;陆婷;印健;徐永居

    目的 分析注水法行结肠镜检查在全子宫切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全子宫切除患者300例,随机分成2组,分成注水组及注空气组行结肠镜检查各150例.2组分别记录进镜时间、退镜时间及患者进镜疼痛程度、退镜疼痛程度,以及操作过程中是否需要外界辅助.结果 注水组与注空气组结肠镜进镜时间[(11.5+5.3) rain比(9.3+2.5)min]与退镜时间[(5.5±0.9)min比(6.2±1.3) mi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水组患者进镜及退镜疼痛程度分别为较注空气组明显减轻(P<0.05).注水组体位变化、腹部压迫、调节镜身硬度分别为33例(23.1%)、17例(11.9%)、9例(6.3%),明显低于注空气组的75例(54.7%)、63例(46.0%)、21例(15.3%),可见注水组比注空气组较少地使用外界辅助方法(P<0.05).结论 对于全子宫切除患者,注水法行结肠镜检查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不适,对顺利完成结肠镜检查有切实可行的应用价值.

  • 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在难治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含视频)

    作者:贾爱芹;尚瑞莲;魏志;孙自勤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为结肠内直径10 mm以上、呈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一类表浅型病变,可通过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部分病变较大或因部位特殊,使内镜下行ESD操作困难,同时常规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治疗操作时间长,增加了并发症发生风险[1-2].针对该类结肠侧向发育肿瘤,我院采用多环黏膜套扎切除并予以定期随访,现对其疗效、安全性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内镜下切除术在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马晓霖;陈建平;压耘;徐馥

    十二指肠良性肿瘤较少见,大多数患者没有临床症状,病变通常位于降部,尤其是壶腹周围[1].内镜下切除治疗胃肠道表浅的肿瘤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内镜下切除,尤其是ESD治疗十二指肠肿瘤的报道不多.我们总结5年治疗的37例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探讨内镜下切除治疗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的临床价值.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5年1月,内镜下切除的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37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38~ 78岁,平均(58+20)岁.其中28例有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症状,2例有呕血、黑便,7例无明显症状.

    关键词:
  • 肥大细胞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郭雨栋;任旭;唐秀芬;孙晓梅;唐丽欣;穆丽雅;隋玥;姜虹;祁紫娟

    抑制炎症细胞的活性和炎症介质的释放是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目标之一.我们比较熟知的肥大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对结合高亲和性的IgE受体的IgE抗体产生反应的过敏原,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但是,近年来,在迟发型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IBD等慢性炎症性疾病中,肥大细胞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为了探讨肥大细胞在IBD中的作用,利用肥大细胞缺失小鼠WBB6F1/J-KitW/KitW-V mice和野生型小鼠WT mice诱导硫酸葡聚糖(DSS)肠炎,比较两组肠炎中肥大细胞的表达.并利用IBD患者的肠炎标本,探讨肥大细胞的表达.

    关键词:
  • 荷包缝合技术治疗内镜相关消化道穿孔

    作者:李全朋;缪林;张秀华;黄晓丹;王飞;谢睿;许伯明;葛贤秀;聂俊杰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及相关附件的研发,越来越多的消化道穿孔,尤其是消化内镜诊疗相关性穿孔,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内镜下闭合方法进行即刻缝合或者封堵,从而避免外科手术.在2003年美国的DDW会议上,日本学者介绍了一种新的内镜下缝合技术.即应用现有的尼龙圈和金属夹技术可以在内镜下对EMR术后的巨大黏膜缺损实施有效闭合处理,引起消化界的广泛关注[1].我们率先将该技术应用于ERCP术所致的十二指肠穿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我们将该技术命名为荷包缝合技术,并扩大适应证,应用于食管、胃、十二指肠及结直肠等消化道穿孔的修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内镜下切除结直肠颗粒细胞瘤11例临床分析

    作者:武逸人;时强;姚礼庆;周平红;徐美东;朱宝山;戴春红;蔡世伦;齐志鹏

    结直肠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s),是罕见的具有施万细胞分化特征的神经脊来源的肿瘤,临床症状隐匿,内镜下多表现为黏膜下肿瘤(SMT)[1].近十年来,内镜治疗和免疫组化的应用和发展为消化道SMT的诊治带来了重大影响,食管颗粒细胞瘤的报道日益增多,但结直肠颗粒细胞瘤的研究仍较少[2-6].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2008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对11例内镜发现的结直肠SMT行内镜下切除治疗,术后病理为颗粒细胞瘤,现总结探讨如下.

    关键词:
  • 185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

    作者:赵晓军;王海红;李娜;李舒;盛剑秋;李世荣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肠道免疫功能紊乱为主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内镜检查是UC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顾性分析l 856例经内镜检查和临床治疗的UC患者,以期探讨该病内镜表现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2005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进行内镜检查及随访的门诊及住院1 856例UC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UC诊断标准均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的诊断标准[1].黏膜愈合以肠道黏膜无出血、糜烂、溃疡作为判断标准[2].

    关键词:
  • 定标活检术在胃黏膜病变治疗随访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吴益群;林琪;孙校男;劳波;洪捷敏;周军;宋凌云;沈萍萍;张明明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被世界卫生组织公认为明确的胃癌癌前病变[1],目前缺乏有明确治疗意义的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定标活检术(marking targeting biopsy,MTB)在胃壁内的定标成功率,对标记在胃壁中的具体可留存时间做出判断.同时通过积累替普瑞酮胶囊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病例,分析替普瑞酮胶囊对慢性胃黏膜萎缩的治疗作用及佳的疗程,报道如下.

    关键词:
  • 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

    作者:俞谦

    肠梗阻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文献报道93%~100%的患者腹部手术后会发生肠粘连,而肠粘连是小肠梗阻的主要原因[1].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通常泛指临床上通过胃肠减压、常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肠梗阻患者.在肠梗阻状态下,再次手术有一定难度,粘连性肠梗阻术后再发生肠梗阻比例亦较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来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的方法治疗的难治性肠梗阻(普通胃肠减压1周以上无效者)患者资料,观察评价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 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内部Dieulafoy病并出血一例

    作者:周琴;聂绪彪

    患者女,63岁,以“间断呕血、黑便3d”收入我科.患者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为暗红色液体,共3次,约500 g,伴头晕、心悸、腹胀、腹痛及腰背部牵拉痛,随后出现解黑便,共4次,约500 g.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61 g/L,予输血、止血、抑酸、补液等处理.待患者病情较稳定后行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降段见一巨大憩室约5.0 cm,憩室内部见多处小憩室(图1),大小0.3~2.5 cm,其中1处憩室内部见一血管残端裸露(图2),用4枚金属钛夹和1条尼龙绳夹闭(图3),冲洗观察无活动性出血.术后继续抑酸、止血、补液等治疗,未再呕血、黑便.术后第4天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82g/L,患者出院后门诊随访,未再出血.

    关键词:
  • 发生于成人的巨结肠三例

    作者:顾磊;袁捷

    例1 患者女,44岁,因“突发下腹痛7h”收住我院.患者无明显既往病史,入院前7h突发下腹痛,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入院时查体仅见左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肠呜音稍亢进.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 29.0× 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91.5%、血小板计数(Pit) 150× 109/L.CT及腹部立位片示横结肠明显扩张(图1).肠镜检查见直肠至肝曲连续性病变,肝曲至回盲部及回盲瓣未见异常,病变处结肠袋结构消失,结肠壁呈颗粒样,组织高低不平,弹性差,呈铅管样改变(图2);病理示黏膜活动性炎伴溃疡形成,考虑溃疡性结肠炎.予抗感染、补液、支持、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后,腹痛不缓解且渐加重,伴高热,查体下腹压痛及反跳痛明显,腹穿抽出淡血性液体,心率增快达150次/min,并出现败血症.立即转普外科行“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病理提示符合溃疡性结肠炎.随访5年至今患者情况良好.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中毒性巨结肠”.

    关键词:
  • 胃巨大间质瘤伴感染一例

    作者:李群;魏志;孙自勤;黄华;董倩倩

    患者男,64岁,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解柏油样便,无呕血、腹痛.2015年1月4日就诊于当地县医院,初步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予抑酸等治疗,未再解黑便,但出现发热(具体体温不详),白细胞16.18× 109/L、红细胞1.86× 1012/L、血红蛋白50 g/L、血小板406× 109/L,上腹部CT提示腹腔内囊实性占位.后在某省级三甲医院CT会诊,报告胃壁广泛增厚伴胃窦幽门部占位侵及周围结构,符合胃癌表现.因当时患者有重度贫血,未能行胃镜检查,予输血、止血、抑酸、抗感染等治疗,大便转黄后出院,其后未再出现黑便、发热.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胀,餐后明显,进行性加重,遂来我院就诊.

    关键词:
  • 以下消化道大出血为首发症状多发性骨髓瘤一例

    作者:朱振浩;姜泊;王新颖

    患者男,56岁,因“反复腹痛、便血5个月,再发2d”于2013年7月17日入院.5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阵发性隐痛、解鲜红色血便,2~3次/d,量约50g/次,无放射痛,排便后腹痛可缓解,无里急后重、发热、恶心、呕吐或纳差等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肠镜考虑“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未治疗.2013年2月28日于我院分院行结肠镜下乙状结肠息肉摘除术,见横结肠至降结肠多发环状分布溃疡,底覆白苔,周围黏膜充血,部分溃疡周围呈增生样改变(图1).

    关键词:
  • 内镜超声引导胆道会师技术处理梗阻性黄疸一例

    作者:陆磊;张筱凤

    患者男,58岁,因“上腹痛1个月余,加重伴黑便1d”入院.外院CT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胰头癌,腹腔积液.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示红细胞2.49× 1012/L,血红蛋白72 g/L,血小板112 × 109/L,总胆红素67.7μ,mol/L,直接胆红素50.6 μmol/L,碱性磷酸酶199 U/L,谷氨酰基转氨酶151 U/L,CA19-9>12 000.00 kU/L.患者一般情况差,但患者及其家属强烈要求行内镜下减黄治疗.遂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进镜至胃腔见积血,十二指肠腔相对狭窄,肠壁外观呈菜花样,镜下难以辨认乳头开口,无法行选择性胆道插管.与家属沟通,取得其同意后改行内镜超声引导下胆道会师技术(EUS-guided rendezvous technique,EUS-RV).

    关键词:
  • 超声内镜在胆系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姜宏雪;郭杰芳;金震东

    胆道系统毗邻结构复杂,故传统影像学检查难以清晰显示胆道系统.而超声内镜利用置于内镜前端的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在消化道管腔内对消化道管壁及邻近脏器进行超声扫查,可以克服气体、脂肪及骨骼的干扰,从而获得清晰的超声图像.因此,它在胆系疾病,尤其是胆总管微小结石、胆总管狭窄及胆囊早期占位性病变等疾病的诊治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1].目前,超声内镜已被广泛应用于胆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现就其在胆系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阐述如下.

    关键词:
  • 胃内水球减肥术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作者:王冰琼;王拥军

    根据2015年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肥胖已成为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重大问题.伴随肥胖而来的包括多种肥胖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炎、痛风、胆囊和肝脏疾病,以及包括睡眠呼吸障碍在内的肺部疾病,同时增加某些肿瘤的发生.肥胖对死亡发生的直接效应尚不清楚,但近期已证实体重指数(BMI)与死亡率间具有曲线关系,BMI≥35的死亡率是对照组的将近2倍[1].

    关键词:
  • 浅析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研究进展

    作者:程捷瑶;吴晰;杨爱明;陆星华

    2014年2月WHO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2014》[1]中称:胃癌是全球死亡人数多的三大癌症之一,中国胃癌的新增病例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我国2015年的数据表明我国胃癌发病率居男性癌症发病率第二位,女性癌症发病率第三位;2015年胃癌新增病例67.9万人,因胃癌死亡49.8万人[2].国家癌症中心再次强调“早诊早治”是减轻我国癌症负担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 中国消化内镜中心安全运行专家共识意见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消化内镜技术是胃肠及胆胰疾病临床诊疗的重要手段,对消化病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消化内镜中心是开展胃肠镜检查及相关治疗项目的综合性诊疗机构,是各医院临床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消化内镜中心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基本设置、人员配备、技术水平等方面均有显著的进步,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操作运行不够规范、安全隐患层出不穷、总体的设置不够合理等.许多中心在建设中缺乏合理的规划与设置,也有的只偏重具体的操作技术而缺乏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这些问题往往导致安全隐患与医疗事故的频繁发生,从而严重影响了医疗质量,也阻碍了内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迫切需要对内镜中心的设置与运行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

    关键词:
  • 结肠镜退镜时间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作者:杨成;项立;赵新华;占强;刘思德

    大量研究均已证实,结直肠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主要的癌前疾病,二者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1].Kaminski等[2]通过分析45 026例结肠镜检查患者的腺瘤检出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s,ADR)与CRC之间的关系,发现内镜医师的ADR与CRC的发生显著相关,提高ADR可以明显降低CRC的发生率.因此,如何在已有技术条件下提高ADR以保证结肠镜检查质量相当重要.为保证结肠镜检查质量,研究认为结肠镜筛查的ADR要达到20%[3],且对于50岁以上男性其ADR要大于25%,女性大于15%[4].ADR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退镜时间、肠道准备情况、医师的专业背景和经验、结肠镜操作单位(医院)的规模或水平差异、辅助观察及成像方法、盲肠到达率、患者及其腺瘤的某些特征等.除了退镜时间外,其他主要影响ADR的因素,如肠道准备情况、医师背景和经验等在患者行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时已经成为既定事实,无法进行干预,因此研究结肠镜检查合理的退镜时间对提高ADR十分关键.

    关键词:
中华消化内镜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