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 중화소화내경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5232
  • 国内刊号: 32-146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105
  • 曾用名: 内镜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李兆申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改良型超覆膜分段食管支架在高位食管恶性狭窄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文斌;郭斌;王峰

    目的 探讨改良型超覆膜分段式支架在食管高位恶性狭窄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山西省肿瘤医院内镜室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期间,内镜下置入直径14 mm或16 mm改良型超覆膜分段支架治疗56例高位食管恶性狭窄,对比手术前后患者吞咽困难情况、体力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观察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56例患者均在扩张后成功置入支架,术中、术后无支架相关性的严重并发症.支架置入后患者吞咽困难迅速得以改善,其中显效45例,好转10例,1例因无法耐受支架,被迫取出,吞咽困难缓解率为98.2%(55/56).术后2周患者吞咽困难分级(Stooler分级)较术前明显好转(t=7.05,P<0.05),体力状况评分(ZPS评分)显著改善(t=22.49,P<0.05),生活质量改善(Kamofsky评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1.07,P>0.05);在90d的随访中未见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型超覆膜分段食管支架在高位食管恶性狭窄的治疗中安全、有效.

  • 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内镜下乳头改良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曹俊;李运红;姚玉玲;贺奇彬;吴寒;邹晓平

    目的 评估改良的内镜下乳头切除法在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 收集鼓楼医院消化内科从2007年10月至2012年12月经内镜超声、管腔内超声和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56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患者或未侵犯胰胆管系统的原位癌.腺瘤直径大小从0.3~5.0 cm,24例患者采取常规乳头腺瘤切除术,32例患者采用改良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行ERCP并选择放置胰胆管支架.结果 改良组整块切除率87.5% (28/32),常规组整块切除率为60.9%(1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完全切除率为93.8% (30/32),常规组的完全切除率87.0% (2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对术后胰胆管支架置入数量及难易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和传统组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6% (5/32)和41.6%(1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复发率为7.1% (2/28),常规组复发率15.0% (3/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乳头切除改良法可以提高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内镜治疗效果.

  • 腹腔镜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改良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向宇;秦鸣放;吴瑜;赵宏志;戴其利

    目的 探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改良术治疗巨大食管裂孔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0年6月至2014年5月,采用腹腔镜疝囊完全分离、关闭食管裂孔至正常、放置双面复合补片、联合胃底折叠术的改良技术治疗49例巨大食管裂孔疝.观察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上消化道造影和症状改善状况随访.结果 手术时间为(103.6±31.7)min(88~173 min),术后住院时间(4.2±1.8)d(3 ~12 d).4例出现并发症,肺感染伴胸腔积液1例,呼吸衰竭1例,吞咽困难2例,并发症发生率8.2%(4/49).无中转及死亡病例.49例术后平均随访(28.3±12.7)个月(6~50个月),术后主要症状改善显著,上消化道造影无食管裂孔疝复发.结论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改良术治疗巨大食管裂孔疝是安全、有效的.

  • 经脐超细胃镜T3、T4交感神经毁损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疗效比较

    作者:李达周;陈飞;陈炜生;杨胜生;王雯

    目的 比较经脐超细胃镜下T3、T4交感神经毁损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的效果.方法 选择84例原发性重度手汗症患者,随机分2组,T3组(42例),T4组(42例),组间均衡可比,均行经脐-膈肌进入胸腔行超细胃镜下双侧交感神经毁损术.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于术后第1、3、6、12个月随访记录患者术后手汗、腋汗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T3组(55.02±10.61) min,T4组(55.36±10.51) min(P >0.05).2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1.5d.术后随访12个月,2组均没有观察到膈疝、脐疝、霍纳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术后手汗症复发、重度代偿性多汗.术后T3组手汗症、腋汗症、足汗改善者分别为42/42例、10/16例、21/29例;T4组手汗症、腋汗症、足汗改善者分别为42/42例、16/17例、18/28例,T4组腋汗改善明显高于T3组(P<0.05);术后T3组代偿性多汗16例,其中15例为轻度,1例为中度.T4组术后出现代偿性多汗7例,其中6例为轻度,1例为中度(P<0.05).结论 利用超细胃镜行T3、T4交感神经灼断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安全、有效、美观.二者对手汗症改善效果无差异,T4交感神经切断较T3交感神经切断术后发生代偿性多汗的概率低,腋汗改善更为确切.

  • 术前活检方法对早期胃癌及上皮内瘤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过程的影响

    作者:屠惠明;费伯健;杨帆;乔峤;许科斌;李捷;齐晓薇;葛晓松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白光成像内镜(C-WLI)多次多点活检术与放大窄带成像内镜(M-NBI)引导内镜下精准靶向活检术,观察并比较这2种活检方法对早期胃癌及上皮内瘤变ESD手术过程的影响.方法 按照活检取材方式分为C-WLI多次多块活检组(C组)与M-NBI单次靶向活检组(M组),每组各36例患者.将2组ESD手术的过程进行量化比较.结果 M组活检标本数平均(1.45±0.62)块,比C组(9.62±2.25)块明显减少(P<0.01).ESD手术过程比较,2组在确定切除范围时间、标记时间以及切除标本处理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黏膜下注射时间、黏膜剥离时间、止血时间以及创面处理时间方面,M组耗时明显短于C组(P<0.01).结论 NBI引导下的精准靶向活检术,能够明显缩短内镜下ESD手术时间,同时取材数量少,取材阳性率高.

  • 高清电子染色技术在结肠息肉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周巧直;卢迪;俞力;牛应林;李鹏;吕富靖;冀明;王拥军;张澍田

    目的 通过对比高清电子染色技术(I-SCAN)和普通高清电子结肠镜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和腺瘤检出率等,探讨该技术在诊断结直肠息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及对照组在进镜过程中均采用普通高清模式,到达回肠末端或回盲部后试验组采用I-SCAN模式退镜观察,对照组仍采用普通高清模式.2组在进镜过程中对所发现的病变均不进行任何操作,在按照各自模式退镜时,对发现的疑似病变进行拍照及取活检等操作.所有标本均送病理诊断.比较2组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和结直肠腺瘤检出率.结果 本研究终共纳入患者228人,其中试验组115人,对照组113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退镜时间分别为(7.3±3.6) min和(6.4±4.3)min,P=0.07.2组的肠道清洁度评分分别为(7.4±1.5)分和(7.4±2.3)分,P =0.942,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的操作未发生任何并发症.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分别为57.39%(66/115)和33.62%(38/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腺瘤检出率分别为35.65% (41/115)和24.78%(28/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4).结论 I-SCAN组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高清电子内镜组,I-SCAN技术是一项拥有广阔前景的技术.

  • 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剥离术后溃疡愈合的作用

    作者:刘建强;王雯;王蓉;李达周;张志坚;林克荣;江传燊;李海涛;叶舟

    目的 探讨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溃疡愈合效果的作用.方法 60例胃黏膜病变ESD术后的H.pylori感染患者,将纳入研究的序号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根除H.pylori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于手术4周、8周、12周后行胃镜检查,对比2组患者的溃疡大小、分期及瘢痕愈合率.结果 ESD术后4周、8周复查胃镜,根除H.pylori组的溃疡大径、面积均小于对照组溃疡大径、面积,而且根除H.pylori组的S1期愈合率高于对照组的S1期愈合率,但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ESD术后12周复查内镜,根除H.pylori组溃疡全部愈合,对照组仍有5例溃疡未达到瘢痕愈合,其溃疡大径(2.0±4.3)mm和面积(21 ±48) mm2均显著大于根除H.pylori组,而且根除H.pylori组12周溃疡的瘢痕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2组8周和12周的溃疡分期分析,根除H.pylori组的整体溃疡愈合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行胃黏膜病变ESD术后的H.pylori感染患者,给予根除H.pylori治疗可有效促进ESD术后溃疡愈合,显著提高溃疡愈合率及溃疡愈合质量.

  • 探讨胰液胆管逆流导致胆囊黏膜病理变化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作者:任旭;祝喜萍;张淑凤;孙侃;姜虹;冯金发;孙晓玲;唐秀芬;朱春兰

    目的 探讨持续性胰液胆管逆流(pancreaticobiliary reflux,PBR)初期及潜在性PBR胆囊黏膜的病理变化.方法 将仓鼠分为4组:PBR造模组(手术造模),空白对照组,造模+N-亚硝基双胺(BOP)组(诱导胆囊癌)和单纯BOP组;另选择87例正常胰胆管汇合行胆囊切除或经皮经肝胆囊镜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根据胆汁淀粉酶(BA)值升高和正常分为PBR组和对照组.对比胆囊黏膜的病理变化.结果 动物实验中PBR造模组胆囊上皮增生6/6,幽门腺化生3/6、肠上皮化生4/6以及细胞低级别瘤变2/6,其中上皮增生与空白对照组(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 BOP组胆囊癌(3/6)和高级别瘤变(1/6)与BOP组(0/5)比较明显增高.临床研究中胆囊结石患者PBR组中70.6% (24/34)BA呈高值(>1 000 U/L),PBR组胆囊上皮低级别瘤变者(73.5%,25/34)明显多于对照组(24.5%,13/53,P<0.05).结论 持续性PBR初期阶段即可引起胆囊黏膜增生,有上皮化生发生频度高的倾向.PBR造模仓鼠用BOP可高频度诱发胆囊癌或高级别瘤变.潜在性PBR患者可导致细胞低级别瘤变,可能是引起胆囊恶变倾向的因素.

  • 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耐药率分析

    作者:张琪;杨建锋;张筱凤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及耐药情况,以便指导临床合理选择用药.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2至2013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29例胃镜检查提示消化性溃疡患者的H.Pylori培养结果,统计分析H.Pylori阳性率及其对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呋喃唑酮的耐药情况.结果 H.Pylori的总体感染率达53.1% (228/429).单一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甲硝唑(94.7%,216/228)、左氧氟沙星(18.9%,43/228)、克拉霉素(18.9%,43/228)、阿莫西林(0/228)、庆大霉素(0/228)和呋喃唑酮(0/228);二重耐药主要见于甲硝唑联合克拉霉素(18.0%,41/228)、甲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17.1%,39/228);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克拉霉素的三重耐药率达8.3%(19/228).另外,43例左氧氟沙星耐药患者的菌株中克拉霉素耐药率达46.5% (20/43),而185例左氧氟沙星敏感患者的菌株中克拉霉素耐药率仅有12.4% (23/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480,P=0.000),提示左氧氟沙星与克拉霉素的耐药成正相关性.结论 H.Pylori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针对消化性溃疡合并H.Pylori阳性者,在未行药敏培养的基础上,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和呋喃唑酮可作为临床首选用药,而克拉霉素可作为备选用药.

  • 单钳道内镜下金属夹联合尼龙绳的荷包缝合术

    作者:凌鑫;朱虹;陈天宝;钱佳萍;沈冬梅;汤金海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消化道早期肿瘤、癌前病变及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 resection,EFR)治疗已成为国内外常用的途径[1].目前国内外部分医院仍以单钳道胃肠镜为主要手术器械,由于无双钳道内镜,使术后行荷包缝合术成为主要难题.我院自2012年初开始探索单钳道内镜下行消化道病损荷包缝合技术,通过不断改进,取得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关键词:
  • 氩气凝固联合局部注射化疗治疗食管上段进展期癌

    作者:陈晓辉;文黎明;邵惠杰

    一般情况下距门齿20 cm以内的食管癌性病变往往手术不可切除.胃镜下镍钛记忆合金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癌性狭窄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肯定,但也存在并发症[1].而对于食管上段癌尤其距门齿20 cm以内的病变置入支架后患者异物感明显甚至无法耐受,故选择一种简单有效而患者痛苦小的治疗方法极其必要.本研究报道21例患者于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治疗食管上段进展期癌疗效满意,患者耐受好.

    关键词:
  • 胆总管结石成因指导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术后处理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晶;党彤;任丽梅;孟宪梅;贺静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方法之一[1].胆总管结石取石后复发为现在治疗后一大难题,如何能采用既简便,又有效的方法预防复发是现研究热点,本研究探讨了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如何防止复发,并制定适合于自身的个性化方案做出相关研究.

    关键词:
  • 全覆膜金属支架治疗胆道良性狭窄八例

    作者:江振宇;党彤;孟宪梅;常志恒;刘琳;田继刚;孙丽茹;胡淑清

    胆道良性狭窄是指胆管损伤和复发性胆管炎所致的胆管腔瘢痕性缩窄,可由医源性损伤、腹部外伤、胆管结石和感染引起,受累胆管因反复炎症、胆盐刺激,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变厚、胆管腔缩窄,进而出现胆道梗阻感染的病理和临床表现.内镜下全覆膜金属支架治疗胆管良性狭窄,属于微创手术,现将近两年我院的应用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
  • 球囊显影法经结肠镜置放金属支架治疗结直肠恶性梗阻46例

    作者:廖莉萍

    结直肠癌患者多因急性肠梗阻而发现.对已有肿瘤广泛转移的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或具有多种并发症、身体条件不允许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置放金属支架解除急性梗阻,进行姑息性治疗;对具备手术条件的梗阻患者放置金属支架进行过渡治疗,使之能够在术前完成结直肠减压、肠道准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评估,做到一期吻合,避免造瘘和二期手术[1].置放金属支架在解除急性梗阻、提高手术质量、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方面有肯定的作用,但结直肠癌发生急性肠梗阻时多提示病情已至中晚期,病灶多已占满肠腔,加之病灶可能位于结直肠的生理弯曲处,金属支架的置放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近口侧端结肠病灶,操作困难更大,突出表现在导丝通过狭窄段困难,狭窄长度及狭窄口侧端肠腔情况难以确定.我们采取球囊显影引导法经结肠镜钳道放置支架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报道如下.

    关键词:
  • 经内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对直肠黏膜下肿物的诊断意义

    作者:马玲玲;孔文洁;黄晓玲;李莉;高峰

    黏膜下肿物(submucosal tumor,SMT)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的消化道病变.随着内镜诊断技术的发展及经内镜微探头超声(ultrasonic probe,USP)的广泛应用,直肠黏膜下肿物的发现及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超声探头在内镜的引导下能准确定位,充分显示肿物的大小、肠壁起源及组织的内部结构,根据回声强度特征决定肿物的性质,区别良性与恶性[1].我们应用微超声探头对结肠镜发现的黏膜正常的直肠隆起性病灶进行超声检查,探讨经内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对直肠黏膜下肿物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检查诊断老年结核性腹膜炎一例

    作者:李姝;王邦茂;郑忠青;刘文天

    患者女,71岁,农民.主因腹胀、纳差7个月入院.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患者于入院前7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纳差,伴午后低热及盗汗,体温波动于37.4℃ ~ 38℃,无咳嗽咯痰,无恶心呕吐、腹泻.5个月前,就诊于当地医院,拟诊为"慢性胃炎",给予奥美拉唑口服,症状加重.4个月前就诊于北京某三甲医院,腹盆腔增强CT:腹盆腔大量积液,腹膜及大网膜增厚,肠系膜、大网膜密度增高,子宫前壁可疑低密度结节,双附件区条状软组织密度影.考虑不除外"腹膜转移癌"?

    关键词: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道蛔虫铸型物一例

    作者:宗伟;崔建辉;高峰

    患者男,57岁,因间断右上腹隐痛3年入院.患者3年前出现一过性右上腹绞痛,此后间断出现右上腹饱胀不适,多于进食油腻后发作,伴右背部放射痛,多次于外院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胆总管结石.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0/60 mmHg(1 mmHg=0.133 kPa).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肺查体无异常,腹部平软,中上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

    关键词:
  • 超声内镜检查后小肠扭转一例

    作者:吴春成;牟一;易航;黄丽彬;胡兵

    患者女,73岁,因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黏膜下包块而行上消化道超声内镜检查,检查结果考虑异位胰腺可能,因球部储水较困难,检查耗时约15 min.检查过程顺利,患者无特殊不适.检查后约2h,患者逐渐出现中下腹疼痛,为绞痛性质,按压腹部疼痛加剧,无反跳痛,无发热,无恶心及呕吐,血常规示白细胞11.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75,腹部平片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疼痛逐渐加重,行腹部CT检查发现小肠积气积液,未发现腹腔游离气体,予解痉治疗后,腹痛有所减轻(图1).腹痛出现后10 h,患者中下腹再次出现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样液体,复查腹部平片示上腹部小肠积气(图2),腹部CT示腹腔内中等量积液,右下腹小肠及其系膜聚集,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局部腹膜增厚(图3,图4).腹痛出现后20h,患者解暗红色大便一次.经外科医生会诊后考虑患者有腹膜炎体征,初步诊断考虑:小肠扭转合并小肠坏死;十二指肠穿孔.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盆腔内有暗红色血性液体约1 000 ml,近端空肠扭转、缺血坏死,扭转肠系膜内未扪及血栓.手术切除坏死肠段长约70 cm,行肠吻合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1周出院,随访至今,患者无特殊不适.

    关键词:
  • 弥漫浸润型结肠癌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一例

    作者:吴登峰;周旋光;吴海燕

    结肠癌肠镜下表现多种多样,进展期肠癌病理大体分溃疡型、隆起型、浸润型,其中以溃疡型常见.浸润型可使肠管局部狭窄,但很少形成像皮革胃样弥漫浸润型癌,而本院发现1例,病变累及直肠、乙状结肠,长达30 cm,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十二指肠降段黏膜下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下切除术一例

    作者:邓嘉;樊超强;于劲;刘璐;彭学;谯秋建

    患者女,57岁,以"腹泻伴间断性喷射状呕吐,加重1周"收治入院.外院多次胃镜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结肠镜提示结直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门诊长期间断服用"奥美拉唑、蒙脱石散、头孢曲松"等药物治疗后无明显好转.我院胃镜检查后提示十二指肠降段隆起性病变,表面凹陷伴糜烂、发红(图1).入院体检:体温36.6℃,脉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9/76 mmHg(1 mmHg=0.133 kPa).行Olympus环扫超声内镜和富士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于十二指肠降段见一扁平包块样隆起,超声提示来源于黏膜下层,呈低回声,光滑,直径约1.4 cm,未侵及肌层,未见周围肿大淋巴结(图2),CT提示未见转移,内镜下注射,抬举征阳性,有内镜切除指征.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后(图3),创面给予钛夹和尼龙绳夹闭(图4).

    关键词:
  • 多支架治疗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难治性迟发性出血二例

    作者:贾国法;单红;张迪;吴丽颖

    例1 男,45岁,因反复上腹痛3个月入院.患者平素体健,无其他特殊疾病.腹部B超及MRCP均提示胆总管结石,各种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诊断明确"胆总管结石",拟行ERCP、EST及取石治疗.ERCP术中胆管插管顺利,造影未见胆总管扩张(大直径0.8 cm),内见一椭圆形充盈缺损影,大小约0.5 cm ×0.6 cm,EST乳头切开0.6 cm(镜下未见出血),用取石网篮取出结石一枚,术毕留置鼻胆管引流.

    关键词:
  • 丝线胃内固定胃造瘘管残端及内垫片一例

    作者:欧阳鹏;舒建昌;叶国荣;杨绮红;黎铭恩;张晓燕;宋慧东;张文茹;吕霞

    患者男,83岁,因"吞咽困难1个月余,胃造瘘术后1个月余,胃造瘘管周渗液1d"于2013年12月27日入院.患者约1年前确诊为左侧梨状窝鳞状细胞癌,当时未行手术及放化疗.1个月余前因吞咽困难于外院外科行剖腹胃造瘘术,术后予胃造瘘管注入流质.1d前胃造瘘管周有淡绿色液体渗出,造瘘口周围皮肤红肿,考虑"造瘘口感染",为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管换管术收入我科.

    关键词:
  •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器械的研发进展

    作者:郑永志;孔祥毓;李兆申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限于手术器械研发的滞后,大部分临床应用仍为简单的手术操作如腹腔探查活检术.医疗器械对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我们深感该技术的开展应用受制于器械短板[1-2].本文就NOTES器械的研发综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 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镜下非切除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田波;王洛伟;李兆申

    早期食管癌是指局限于食管黏膜和黏膜下层的肿瘤,不伴淋巴结转移,包括原位癌、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早期食管癌患者常无明显症状,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而中晚期患者仅为10%左右.Barrett食管(BE)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其发展过程经历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低级别异型增生(low grade dysplasia,LGD)、高级别异型增生(high grade dysplasia,HGD)至腺癌.BE患者食管癌变率为一般人群的30~ 50倍,其中无异型增生者的癌变风险为0.25%,而具有HGD者达到6%[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为食管鳞癌的癌前病变,也具有极高的进展为侵袭性鳞癌的风险.因此,早诊早治对于改善食管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关键词:
  • 胃肠道间质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陈天音;周平红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起源于胃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1-2],是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常见的肿瘤,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常见为胃间质瘤,约占60%,其余依次为小肠(30%)、直肠(≤5%)以及食管(≤5%)[3].据报道,近年来GIST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部分原因在于诊疗技术的提高和胃肠镜等检查的逐渐普及[4],许多早期、瘤体较小的GIST也因此得到了早期的诊疗干预.

    关键词:
  • 新型缝合夹闭合胃壁巨大穿孔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东;施新岗;方军;谢静;李兆申

    目的 设计并评价新型缝合夹闭合胃壁全层切除后巨大切口的可行性和成功率.方法 12例新鲜离体猪随机分为2组各6例,分别采用间断缝合和连续缝合2种缝合法,以针状刀及IT刀在离体猪胃胃窦部环形或线型切开直径3~5 cm的全层胃壁.使用新型缝合夹闭合胃壁切口.观察切口闭合情况,记录缝合时间、普通止血夹数量、缝合成功率.结果 12例胃壁全层巨大切口均顺利封闭,间断缝合法和连续缝合法的平均闭合时间分别为(13.33±1.09) min和(10.17±2.11)min,平均使用普通止血夹为(4.67 ±0.82)个和(2.67±0.82)个,总体成功率100%.结论 新型缝合夹可以快速、准确及容易地封闭胃壁全层切口.

中华消化内镜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