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art and Heart Rhythm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HATCH评分对心房颤动同步直流电复律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目的 评价HATCH评分对心房颤动同步直流电复律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 1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102例(持续性房颤,症状明显行紧急电复律者12例,持续性房颤择期电复律者54例,房颤消融术围手术期电复律者36例),对上述患者进行HATCH评分(HATCH评分标准:H高血压病1分、A年龄>75岁1分、T短暂脑缺血或脑卒中2分、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分、H心力衰竭2分).术后电话随访1年,分别在3、6、12个月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1年内,有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记录> 30s心房颤动定义为复发组,维持窦性心律者为未复发组.结果 心房颤动复发组53例(52.0%),未复发组49例(48.0%).HATCH评分0、1、≥2分组分别为37例(36.3%)、30例(29.4%)和35例(34.3%).复发组HATCH评分明显高于非复发组(1.81 ±1.4比0.61±0.7,P<0.05),提示HATCH评分对心房颤动同步直流电复律术后复发有预测价值.其中复发组中HATCH评分为0、1和≥2分者分别为11例(20.8%)、14例(26.4%)和28例(52.8%),未复发组中HATCH评分为0、1和≥2分者分别为26例(53.1%)、16例(32.6%)和7例(14.3%),复发组中HATCH≥2分者明显多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TCH评分对心房颤动同步直流电复律术后复发有一定的预测价值.HATCH评分≥2分者电复律术后房颤复发的几率大.
-
溶血磷脂酰胆碱对T型钙离子通道的心肌细胞内信号调控机制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对T型钙离子通道的心肌细胞内信号调控机制.方法 以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新生Wistar大鼠单一心室肌细胞,进行膜片钳试验,记录动作电位或钙离子通道电流(对照组),灌流含有LPC(10 μmol/L)或佛波酯(PMA,1μmol/L)的细胞外液10 min后,再次记录动作电位或钙离子通道电流(治疗组);用人类心脏T型钙离子通道α1亚基在HEK293细胞上稳定表达的细胞株(HEK293-Cav3.1和HEK293-Cav3.2),进行传代孵育培养24h,然后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果 LPC或PMA显著提高了大鼠心室肌细胞自律性[对照组:(43±8)次/min;LPC组:(65±7)次/min;PMA组:(76±9)次/min],LPC作用下大动作电位上升速度(Vmax)和大舒张期电位(MDP)处理前后均无明显改变[(3.2±0.8)v/s比(3.1±0.7) v/s,P>0.05);(-56.8±1.4)mV比(53.6±1.9) mV,P>0.05].LPC处理后显著增大了大鼠T型钙离子通道电流[(4.6±0.7)pA/pF比(5.9±1.1) pA/pF,P<0.05)],且这种作用能被T型钙通道α1亚基Cav3.2的阻断剂Ni2+显著抑制.Ni2+抑制了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频率,主要抑制了LPC的心率加速作用,部分抑制了PMA的加速心率作用.结论 LPC主要调控Cav3.2亚基上调T型钙离子通道电流,通过钙离子依存的PKC激活方式,致心脏在病理生理条件下发生心律失常.
-
晚钠电流对延长QT间期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对正常心脏和晚钠电流增大的心脏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取新西兰大耳白兔离体心脏,采用改良K-H缓冲液灌流,对正常和经特异性晚钠电流增强剂海葵毒素(ATX)-Ⅱ处理的整体心脏分为2组.对照组分别给予治疗浓度的西沙比利、奎尼丁、莫西沙星、齐拉西酮和胺碘酮,ATX-Ⅱ处理组(1、3 nmol/L).分别记录MAPD90的变化和TdP的发生率.结果 在正常心脏,西沙比利、奎尼丁、莫西沙星、齐拉西酮和胺碘酮,均可轻度延长MAPD90,分别延长为(6 ±2)ms、(21 ±5)ms、(14±5)ms、(17±5)ms和(2±2)ms,仅奎尼丁诱发1例TdP.在经ATX-Ⅱ(1 nmol/L)处理的心脏,西沙比利、奎尼丁、莫西沙星、齐拉西酮均引起显著增大的MAPD90延长,分别为(43±10)ms、(62±12)ms、(20±7)ms和(44±14)ms,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高的TdP发生率.在经ATX-Ⅱ(3 nmol/L)处理的心脏,胺碘酮使MAPD90延长(12±2) ms(P< 0.05),6/8只的心脏诱发TdP.结论 心脏晚钠电流的增大可增加QT间期,延长药物对动作电位时程/QT间期及TdP发生率的影响,提示晚钠电流在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中有重要作用.
-
运动试验在长QT综合征分型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运动试验在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3例研究对象进行运动试验,其中LQTS患者18例,健康对照组45例,测量运动期间及运动后心率恢复期的12导联心电图的各心电参比数,分析其变化趋势.协方差分析比较各组QT间期/心率斜率.结果 LQT2患者15例,LQT1患者3例.(1)LQTS组的QTc间期在运动试验的运动期及恢复期的全程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运动1级:(518±71)ms比(438±25) ms;运动2级:(518±76)ms比(432±28) ms;运动3级:(481±50) ms比(421±38) ms;运动4级:(487±68) ms比(417±22) ms;运动峰值:(498±75) ms比(422±38) ms;恢复2 min:(518±71) ms比(424±25) ms;恢复4 min:(542±73)ms比(439±20) ms;恢复6min:(534±62) ms比(433±22) ms;恢复期末:(542±68)ms比(438±21) ms,各时间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QT间期均可随心率增快而缩短.(2) LQTS组的组内比较:LQT2型在运动期的QT间期/心率的斜率较LQT1型更大(-2.087比-0.143);在运动后恢复期,两组的QT间期随心率减慢呈不同的变化趋势,LQT1患者的QT间期随心率减慢逐渐缩短(QT间期/心率的斜率为2.249);而LQT2患者的QT间期反而呈延长趋势(QT间期/心率的斜率为-3.040).结论 LQTS组中LQT2型的QT间期在心率增快时可适应性缩短,而LQT1型的QT间期频率适应性不良,可根据运动试验协助判别LQTS的基因亚型.
-
碎裂QRS波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价
目的 研究碎裂QRS波(fQRS)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心电图分为有fQRS和无碎裂QRS波(非fQRS组).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或心源性再住院.采用Cox风险模型鉴定.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26±11)个月,fQRS组172例,非fQRS组458例,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fQRS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率无预测价值(RR1.030;95%CI0.95~1.11;P=0.47);对于全因死亡或心源性再住院,入院心电图出现fQRS是独立的预测因子(RR0.693;95% CI0.65~0.74;P <0.01).入院心电图出现fQRS与院内发生室速室颤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362,P<0.001).结论 fQRS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率无预测价值,fQRS是全因死亡或心源性再住院的高危险预测因素,且与院内发生室速室颤具有相关性.
-
焦虑状态对24h动态血压及动脉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焦虑状态对24 h血压与动脉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医院焦虑量表将心内科门诊患者分为焦虑状态组(31例)与正常对照组(15例),除外心血管躯体疾病,进行24 h动态血压及动脉功能监测.结果 焦虑状态组24 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高于正常对照组[SBP:(121±11) mm Hg比(105±6)mm Hg,P<0.05];[DBP:(78±6)比(68±4)mm Hg,P<0.05];焦虑状态组患者在血压高值时点及血压升高快点SBP升高明显[(138±14)mm Hg比(120±8)mm Hg,P<0.05;(119± 14) mm Hg比(108±11) mmHg,P<0.05].焦虑状态组患者的系统动脉阻力及肱动脉顺应性各个监测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对照组人群在一天内不同生活状态下的动脉功能变化趋势相对平缓.结论 焦虑状态对动态血压及动脉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
阿托伐他汀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左室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的作用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左室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24只,酶解分离存活有效左室心肌细胞20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即单纯细胞缺血模型(再灌注缺血电极外液,n=8),再灌注组(再灌注标准电极外液,n=6),他汀干预组(再灌注含阿托伐他汀5 μmol/L的电极外液,n=6).3组细胞均置于标准电极外液中记录正常基线Ito此后灌流缺血电极外液,以测定缺血基线Ito(缺血10 min),再行再灌注与干预实验.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Ito计算I/Imax作为标准化Ito.比较3组的标准化Iro(电位55 mV)、半激活电压(V1/2)和激活曲线斜率(k值).结果 (1)正常基线Ito,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基线Ito相比,在缺血10 min时,3组细胞Ito均减小(均P<0.05),而V1/2和k值均增大(均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再灌注3 min时,再灌注组Ito(0.76±0.07比0.97±0.11,P<0.01),他汀干预组Ito(0.78±0.04比0.85±0.03,P<0.05)均比缺血基线Ito升高,对照组无变化.(3)再灌注3~10 min内,对照组V1/2和k值和缺血基线比较无差异,再灌注组均降低[V1/2(31.2±6.3)mV比(27.6 ±6.8)mV,P<0.05,k值(20.1±6.9)比(12.4±4.1),P<0.01];他汀干预组在再灌注10min时V1/2和k值降低[V1/2(32.2±4.1)mV比(27.4±4.1) mV,k值18.0 ±4.1比14.8±2.4,均P<0.05].结论 大鼠左室心肌细胞Ito在缺血时降低,再灌注时相对升高;阿托伐他汀可以抑制再灌注期间Ito突然增大的幅度,并使Ito的激活延迟.
-
变异型心绞痛发作前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活动在变异型心绞痛(VA)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观察20例VA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心肌缺血发作前5 min及前30 min的心率变异频域指标低频(LF)、高频(HF)及低频与高频比值(LF/HF)的变化.全部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组间比较用配对t检查.结果 前降支单支病变的VA患者,在夜间心肌缺血发作前5 min较发作前30 min LF明显增加[(44.48±6.65)ms比(19.33 ±4.56)ms,P<0.05],HF未见明显下降[(15.22±3.78)ms比(23.23±4.76) ms,P>0.05],LF/HF比值显著增加(2.923 ±0.352比0.832 ±0.221,P <0.05).结论 前降支单支病变的VA患者在夜间发生的短暂心肌缺血中,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及交感迷走功能失衡可能起重要作用.
-
心率与高血压
心率和血压呈正相关,高血压患者常常心率增快,而快心率可能加速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因此,高血压患者需要考虑心率管理.一、心率增快与高血压的发生及预后相关Levy等早报道心率与血压相关.他们对22 741名美国军官随访5年,发现有"一过性"窦性心动过速者随访期间的持续性高血压发生率与有"一过性"高血压者相同,是正常心率和正常血压者的2~3倍;兼有"一过性"心动过速和"一过性"高血压者持续性高血压发生率更高[1].随后多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2-6],较快的静息心率伴随着较高的血压水平(表1),基线静息心率增快能独立预测日后数年内高血压的发生.
-
心率与心力衰竭
心率作为一项重要的生命体征,是评估患者状态直接、有效的指标之一.在全身状态如血容量、能量代谢等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心率的改变直接反映了心脏的功能状态和交感神经张力.作为内科医师尤其是心血管病医师,充分理解心率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意义,对心血管病临床实践颇有指导意义.所谓充分,包括明确心率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正确认识心率的正常范围;以及正确理解药物治疗后心率改变的意义.
-
心率与心肌病
心率是新陈代谢的重要标志之一,早在1997年,Levine等[1]曾综述了心率与寿命的关系.一般而言,体型越小的动物心率就越快,寿命越短[2].有研究认为哺乳动物一生的心率是一个恒定的值,如人类的平均心率为70次/min,而预期寿命则为80岁,若将人类的基础心率从70次/min降为60次/min,推算可将寿命从80岁延长至93.3岁[1].可见,静息心率的增加可增加各种原因所致的病死率,尤其是心血管疾病.
-
心率与冠心病
心率是基本的生命体征,既往研究提示心率增快与冠心病发病和不良预后相关.β阻滞剂因能对交感兴奋进行抑制,并伴随以心率的控制,能够起到保护作用.但单纯心率对冠心病的影响一直未得到更多重视和评估.随着新的特异性选择性窦房结If电流抑制剂伊伐布雷定的研发和应用,更多临床试验的结果提示单纯控制心率对冠心病预后的有益影响.
-
起搏器右室电极导线致三尖瓣膈叶穿孔与反流一例
患者女,69岁,主因进行性气短,乏力6年,呼吸困难伴不能平卧2个月入院.8年前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于外院安装VVI起搏器,手术后4h再次手术(原因不详).既往吸烟史10年,否认高血压史.查体:BP:130/80 mm Hg,P:76次/min,R:24次/min.高枕位,发育正常,恶液质,紫绀,表浅淋巴结无肿大,颈静脉怒张,叩诊心界向两侧增大,心率76次/min,律不齐,心尖部S1心音低钝,P2 >A2,心前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3~6级,双肺底可闻及干、湿性啰音.
-
心电图分析右上肺静脉起源房性心动过速一例
患者男,53岁.以"阵发性心悸3年"为主诉入院,既往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脏病病史,查体无阳性发现,超声心动图正常,血清学检查:甲状腺功能、血清离子及心肌酶均正常.基础心电图为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发作时心电图见图1,初步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可能性大).
-
心血管风险评估:冠脉钙化评分功高一筹
Circulation杂志2013年10月22日在线版发表了MESA研究结果.该结果表明,冠脉钙化评分≥100的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风险相当于需要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人群,因此冠脉钙化评分有助于指导这些患者调脂的他汀类药治疗.
-
中国正常成人动态心电数据库启动后进程过半
医学数据库作为重要的医学资源,对医学研究、临床诊断、疾病过程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心电图检查是临床筛查心血管疾病及各类相关疾病的重要、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心电图数据库作为医学数据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特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分类、以及风险预警方面均极其重要.心电图数据库的心电图诊断和分类,经过临床资料证实,即数据库的心电图分类是以临床证据作为分类标准,或者数据库的心电图分类经过权威的专家小组确认(主要指心律失常数据库).因此,开发心电图数据库实际上是为医学研究提供支持证据,是一种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研究模式.
-
心肺复苏后的目标体温管理
该研究比较不同心肺复苏后的体温(33℃比36℃)和随访观察过程中神经系统的恢复情况及死亡率;发现心肺复苏后两种靶体温(33℃比36℃)在影响预后方面无明显差别.心搏骤停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导致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应立即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国际指南指出心肺复苏后的低体温控制在进一步的抢救治疗中十分重要,但是相关的科学研究较少,而且关于体温控制的靶体温值未知.
-
辅酶Q10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
欧洲心力衰竭(心衰)2013年会上发表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Q-SYMBIO研究)的结果.该研究表明,服用辅酶Q10(Co Q10)能改善轻中度心衰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住院率、NYHA心功能分级及不良事件.该研究从丹麦、瑞典、奥地利等国的17个医学中心入选了420例NYHA分级Ⅲ或Ⅳ级心衰患者,其都正在接受心衰的药物治疗,并随机分为CoQ10(100 mg tid,n=202)组和安慰剂组(n=218).治疗3个月时,Co Q10组心衰的严重程度标志物NT-proBNP的水平呈降低趋势.治疗2年后,与安慰剂组相比,Co Q10组患者的主要终点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更低(14%比25%,P=0.003),心血管死亡率、住院率均明显降低,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9%比17%,P=0.01),不良事件显著减少(P =0.073).
-
肌钙蛋白阈值的性别差异
根据2012年欧洲,美国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心脏病联盟(ESC、ACCF、AHA和WHF)联合颁布的《心肌梗死通用定义(第三版)》,把健康人群肌钙蛋白检测值的第99个百分位数作为诊断心肌梗死的生化标志物阈值.已有研究提示性别不同肌钙蛋白的变化不同.目前广泛使用的常规方法检测肌钙蛋白的敏感性尚有欠缺,无法区分出不同性别患者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
胆固醇新指南放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
2013年11月12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2013 ACC/AHA控制胆固醇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指南》放弃了特定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目标(J Am Coll carcliol,2013,11).不再追求控制标准[LDL:2.6 mmol/L (100mg/dl)或非HDL:1.82 mmol/L (70mg/dl)],而强调医师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评价进行选择性治疗,新指南将降脂治疗人群分为了4类并分别给予治疗建议:1.具有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患者应该接受高强度(年龄< 75岁)或中等强度(年龄≥75岁)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
透析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肾脏保护作用
该研究比较服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阻滞剂及未服用RAAS阻滞剂的伴有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两组的全因死亡率及开始长期维持透析的时间差异;发现长期服用RAAS阻滞剂的伴有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中,全因死亡率及长期维持透析的发生率降低6%,RAAS阻滞剂有明显的肾功能保护作用.
-
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解读
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是包括心血管医师在内的所有临床医务人员都要遇到的情况.在这一领域中,虽然国内外很早就有相关指南和操作规范,但称得上循证医学的证据却不多.这些指南中涉及的内容多较分散,与某个指南所特定的疾病有关,而缺乏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指导.另一方面,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操作不规范,不一致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急需一个符合我国情况的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
努力提高对慢性心率增快的重视力度
近年来,我国临床心血管病医师已开始重视慢性心率增快的现象,但重视的广泛性,重视的程度尚远远不够.一、深刻认识慢性心率增快的概念窦性心动过速(窦速)临床常见,其指窦性心率>100次/min的情况.由于窦速时心率较快,常伴有一定的症状,促使患者就医而获诊断与相应的治疗.
-
H型高血压
H型高血压是近年来被认识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对我国高血压病的防治有着特殊意义.一、定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 Steinaemia,Hcy)是甲硫氨酸代谢的一种产物,是一种具有多种损伤的因子.当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0μmol/L时称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称为"H型高血压"[1].这一新概念于2008年提出,并于2010年进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
评价冠脉临界病变金标准:心肌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是指冠脉造影时管腔狭窄在50%~70%之间的病变.这种临界病变是否影响心肌血流灌注、是否需要干预治疗,仅凭冠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均不能给出满意的答复,因为前者只能显示被造影剂充填的管腔轮廊,它通过管腔形态的改变来间接反映血管壁上的粥样硬化病变,只能提供冠脉的一些形态学信息.后者是属血管腔内判别冠脉的形态变化,二者均不能反应冠脉的血流量和狭窄病变对心肌灌注的影响[1],在这种需求下,一个新指标——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诞生了.
-
稳定性心绞痛:药物治疗还是血运重建?
患者男,78岁活动时胸痛10余年,加重3个月.此次加重表现为,步行300 m即有胸部闷痛而入院.停止活动既缓解.2002年不稳定心绞痛,冠脉造影示左主干合并三支血管病变,接受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2006年再发心绞痛分别于右冠脉及桥血管行支架术(2枚支架),之后一直坚持药物治疗.既往高血压史30年,糖尿病史20年.
-
继发性Brugada综合征
自1991年西班牙医生Brugada兄弟在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学术年会上报告Brugada综合征以来,至今已22年了.已发表的资料表明,中国人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并非少见.Bmgada综合征属于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其突变的基因多为SCN5A.绝大多数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为青年、中年,好发年龄多在20~ 50岁,患者的性别分布中男性占绝大多数,男女患者的发病比为10:1.Brugada综合征患者猝死发生的比例高,而且多数发生在夜间,提示其伴发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缓慢心律依赖性倾向,而发生在夜间的发作常使人防不胜防.此外,Brugada综合征患者猝死的发生年龄多在40岁以下,这与患者心室复极存在广泛异常有关.
-
高血压药物治疗与疾病管理展望
高血压治疗的药物和方法在不断发展,各国医学家也在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来更好的控制血压,但是高血压仍是公共健康的主要问题,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大量治疗方面的随机对照研究出现早于其他心血管疾病,但是另一方面,尽管有如此多的临床研究,对于影响临床实践的很多问题拥有的证据还是很少.正是由于临床证据的缺乏,目前各国指南的推荐不仅依靠临床证据,很多也依靠"专家意见"本文将结合刚颁布的ESH/ESC 2013指南和刚刚结束的ASH2013年会,探讨这些问题的新答案.
-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浅谈体格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经过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理念上的革新,其中大部分是积极的,但是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对于体格检查和基本功训练的轻视就是很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出现在年轻医师的身上,在一些有一定年资的医师中也可以看到.在影像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临床医师对于辅助检查的依赖性明显增加,有些医师甚至认为体格检查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
构筑心血管病学术交流的新平台
时光似水,岁月如歌.正当奔月的"嫦娥"平安地将玉兔送回广寒宫,癸巳岁狂舞的金蛇若离渐远,此时甲午年脱缰奔腾的骏马已奋蹄仰秣,长嘶呼啸而来.在中华大地辞旧迎新的鞭炮齐鸣、普天同庆的欢歌笑语声中,《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破土萌出,隆重创刊.
-
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的现代理念和进展
洋地黄类药物历史悠久,1785年W.Withering报道洋地黄治疗水肿有效,其后200余年中,洋地黄始终是治疗心力衰竭(心衰)的一线常用药.但随着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应用,地高辛在心衰患者治疗中存在了较大的争议.但通过迄今唯一一项关于地高辛治疗心衰的大型双盲、随机研究——1997年发表的DIG研究结果显示,地高辛可改善收缩性和舒张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住院率.本文就目前研究结果浅谈地高辛治疗心衰的现代理念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