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림상화실험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4695
- 国内刊号: 11-474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降钙素原对晚期泌尿系肿瘤患者中发热原因的评价研究
目的:评价降钙素原(PCT)在鉴别晚期泌尿系肿瘤患者细菌感染性发热和非细菌感染性发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77例体温高于38℃的晚期泌尿系肿瘤住院患者,按有无细菌感染分为细菌感染性发热组(n =32)和非细菌感染性发热组(n =45)。所有患者均在出现发热症状后立即行白细胞计数(WBC)、C 反应蛋白(CRP)及 PCT 的检测并进行记录。结果细菌感染性发热及非细菌感染性发热两组的统计结果显示体温及 WBC、CRP 的差异不显著,P 值均≥0.05;PCT 在两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细菌感染发热组较非细菌感染发热组显著增高( P =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细菌感染性发热组中,PCT 水平不仅与体温的升高相关( r =0.647,P ﹤0.001),而且与 WBC 密切相关( r=0.574,P =0.001)。结论 PCT 水平的检测对于鉴别晚期泌尿系肿瘤的发热原因具有一定的价值,并且可以协助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
-
孕妇微量元素水平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妇外周血微量元素含量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定期产检并分娩确诊为视网膜病变(ROP)早产儿的母婴共60例,检测母婴血清中微量元素锌、镁、铜、硒、锰的含量水平,并设同期正常足月分娩母婴2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ROP 组母亲及早产儿血清中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母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ROP 组母婴血清铜、硒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母婴血清中镁、锰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 ROP 母婴铜、硒含量的不足可能与 ROP 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早产儿在其新生儿期应预防铜、硒的缺乏,可减少早产儿 ROP 的发生。
-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45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患者则行常规处理,对两组治疗效果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空骨陷窝率(20.38±3.55比34.01±3.85)、骨髓坏死面积比(9.19±2.85比19.42±4.57)及骨小梁体积比(38.01±3.54比28.58±4.15)比较,观察组更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 TNF -α明显低于对照组(1.84±0.27 ng/ ml 比8.46±1.15 ng/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方式可能是通过降低机体血清 TNF -α水平达到修复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目的。
-
T2MD 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与新发缺血脑卒中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MD)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对新发缺血脑卒中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68例 T2MD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头部 CT 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 T2MD 无缺血脑卒组(T2MD组)82例以及 T2MD 合并缺血脑卒中组(合并脑卒中组)86例,另选取8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三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值(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胆固醇(LDL - C)、高密度脂胆固醇(HDL - C),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 IR)。空腹血糖与各指标的关系应用 Pearson 单因素分析,FBG 与脑卒中的关系应用 Logistic 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T2MD 组及合并脑卒中组 BMI、FBG、HbA1C、Hcy、FINS、HOMA - IR、TC、TG、LDL - C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而 HDL - C 水平则低于对照组( P ﹤0.05),其中合并脑卒中组 FBG、HbA1C、FINS、HOMA - IR、Hcy、LDL- C 水平显著高于 T2MD 组( P ﹤0.05)。经 Pearson 单因素分析可知,FBG 与 FINS、HOMA - IR、LDL - C 呈正相关( P﹤0.05)。经 Logistic 多因素分析显示,FBG、FINS、HOMA - IR、Hcy 是 T2MD 合并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2MD 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与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且是脑卒中存在的独立危险因子。通过控制 T2MD 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
吸烟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HDL-C水平之间的关系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吸烟状况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 ACS 住院患者313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 )134例、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81例、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98例,收集患者吸烟状况并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析 ACS 患者不同吸烟状况[无吸烟组(A 组)、已戒烟组(B 组)、在吸烟组(C 组)]之间 HDL - C 水平的差异,并行亚组分析。结果①患者一般情况比较:ACS 患者 A、B、C 三组之间在性别构成上有统计学差异( P =0.003),男性吸烟者比女性多;A、B、C 三组之间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饮酒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②ACS 患者不同吸烟状况下的血脂水平比较:A、B、C 三组之间的 TC、TG、LDL - C 无统计学差异;HDL - C 在 A、B、C 三组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001),而且 A 组高于 B 组(分别为1.06±0.27 vs.0.98±0.22,P ﹤0.05),A 组高于 C 组(1.06±0.27 vs.0.86±0.23,P ﹤0.001),B 组高于 C 组(0.98±0.22 vs.0.86±0.23,P ﹤0.01)。③在入选的男性 ACS 患者中,A、B、C 三组之间的 HDL - C 水平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 ﹤0.001),而且 A 组高于 C 组(1.01±0.27 vs.0.84±0.22,P ﹤0.001)、B 组高于 C 组(0.95±0.22 vs.0.84±0.22,P ﹤0.05);在女性 ACS 患者中,A、B、C 三组之间的 HDL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161),但 HDL - C 在三组间呈逐渐下降趋势。④ACS 各亚组中不同吸烟状况下的 HDL - C 水平:在 UA 患者中,A、B、C 三组之间 HDL - C 水平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 ﹤0.001),而且 A 组高于 B 组(1.14±0.25 vs.1.01±0.21,P ﹤0.01)、A组高于 C 组(1.14±0.25 vs.0.78±0.16,P ﹤0.001)、B 组高于 C 组(1.01±0.21 vs.0.78±0.16,P ﹤0.001)。在NSTEMI 患者中,A、B、C 三组之间的 HDL - C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373)。在 STEMI 患者中,A、B、C 三组之间HDL - C 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仅 A 组与 C 组的 HDL - C 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1.07±0.25 vs.0.83±0.16,P ﹤0.001)。结论不同吸烟状况与 ACS 患者血浆 HDL - C 水平之间有密切关系,吸烟可导致 HDL - C 水平下降,戒烟能改善 HDL - C 水平。
-
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与分析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研究组,其中27例活动期患者为活动组,37例非活动期患者为非活动组,另外选取同期6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检对象进行免疫学联合检测,然后将所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经检测发现,活动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IgG 和 IgA 及 IgM 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而 C3和 C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非活动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IgG 和 IgA 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然其他各项免疫学检验指标与对照组比较( P ﹥0.05)。经检测发现,抗核抗体谱(ANAS)和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ds - DNA)抗体及可提取核抗原(ENA)检测中,研究组各项指标阳性率检出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且对照组中各项指标检测均为阴性。结论临床上联合检测免疫学各项指标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可有效判断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可有效预示患者预后情况,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方向。
-
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其对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分析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其对血清 C 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和孟鲁司特钠联合治疗。疗程结束后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和体征(喘憋、湿啰音、咳嗽)消失时间、平均退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CRP 水平和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3% vs.78.6%),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且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治疗治疗后两组 CRP 水平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奇霉素和盂鲁司特钠联合使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效果满意,能有效降低 CRP,快速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医院新生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医院新生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 MRSA 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89例感染 MRSA 的新生患儿作为实验组,72例未感染 MRSA 的新生患儿作为对照组,收集病历信息及相关临床资料,通过运用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医院新生儿 MRSA 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侵入操作以及血清蛋白降低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两组之间应用抗生素种类、实验室指标(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白细胞降低)、住院时间﹥3周、是否入住 ICU 以及是否使用激素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应用抗生素种类数、合并感染其他病毒、住院时间﹥3周以及使用激素与医院出生新生儿感染 MRSA 具有相关性。结论应用抗生素种类数、合并感染其他病毒、住院时间﹥3周、入住 ICU 以及使用激素是医院新生儿感染 MRSA 的危险因素。了解医院新生儿 MRSA 感染的危险因素,可以从多途径控制危险因素,从而降低耐药率发生。
-
肾移植与肝移植术后抗 HLA 抗体产生的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肾移植和肝移植术后患者抗 HLA 抗体产生几率。方法研究对象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的肾移植患者371例和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肝移植术后患者82例。采用美国莱姆德公司和 GTI 公司提供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肾移植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结果371例肾移植患者中,29例患者 PRA 阳性,占7.82%,342例患者 PRA 阴性,占92.18%。29例 PRA 阳性患者中7例抗 HLA - I 例抗体阳性患者,5例抗 HLA - II 例抗体阳性患者,17例抗 HLA - I + II 例抗体阳性患者。82例肝移植患者中,7例患者PRA 阳性,占8.54%;75例患者 PRA 阴性,占91.46%。7例 PRA 阳性患者中1例抗 HLA - I 例抗体阳性患者,4例抗HLA - II 例抗体阳性患者,2例例抗 HLA - I + II 例抗体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与肝移植术后抗体产生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576,P ﹥0.05)。结论肾移植与肝移植术后抗 HLA 抗体产生几率无显著差异。
-
CTX 联合糖皮质激素的不同用法治疗膜性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糖皮质激素的不同用法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膜性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9例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35例患者,每天口服泼尼松1 mg/ kg,激素在第2、3月左右逐渐减量,且每月以环磷酰胺冲击(以0.6 g/ d、0.4 g/ d 静滴两日)治疗。对照组34例患者,于第1、3、5月1~3 d 甲强龙冲击,后27 d 口服泼尼松0.5 mg/ kg,2、4、6月口服环磷酰胺2 mg/ kg。同时定期回访患者,对比观察两组各时期血清白蛋白、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清 IgG、胆固醇水平、临床疗效、复发率及各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两组各时期检测项均有所缓解,同时期研究组患者检测结果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②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其患者的粒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血糖升高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③两种疗法的完全缓解例数及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疗效相当。④研究组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9.68%比13.79%)。结论两种用药方案疗效相当,口服泼尼松1 mg/ kg、激素在第二、三月左右逐渐减量、每月以环磷酰胺冲击(以0.6 g/ d、0.4 g/ d 静滴两日)的用药方案治疗膜性肾病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UE)在评估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经确诊的、初发的脑梗死病人共43例。于疾病平稳后5 d 内,根据临床医生的要求并结合患者/家属意愿,采用超声(对照组)或联合弹性成像技术(观察组)评估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同时,临床医生对每一患者进行了 ESSEN 卒中风险评分量表的评分。结果成功筛选并纳入对照组的患者有20例,观察组患者有23例。两组患者的 ESSEN 卒中风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P ﹥0.05);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91.3%(其中 UE 评分≥5分例数占90.5%),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是60.0%,两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观察组 UE 评分≥5分患者的ESSEN 风险评分显著高于 UE 评分5分以下患者。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能有效地评估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可以作为临床预测脑梗死病人再梗风险的辅助手段,具有积极肯定的临床意义。
-
阿米卡星双圈耐药型鲍曼不动杆菌药敏试验研究
目的:调查鲍曼不动杆菌(Ab)K - B 法药敏试验阿米卡星出现的双圈现象,结合不同药敏试验方法和药敏结果探讨其治疗选药。方法全部37株非重复 Ab 均用 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并做仪器法药敏;通过 K - B 法再对阿米卡星单独做纸片法药敏试验,并对出现双圈现象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传代诱导;琼脂稀释法检测阿米卡星对出现双圈和耐药现象的菌株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全部37株 Ab 被 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确认并报告为对阿米卡星敏感;K - B 法21株阿米卡星周围显示双圈表型、12株敏感、4株耐药;诱导7 h左右开始出现双圈现象,至第6代抑菌圈完全消失;琼脂稀释法得出出现双圈和耐药现象的菌株 MIC 值≥4096 mg/ L,个别菌株高达8192 mg/ L,均达到耐药标准。结论仪器法药敏缺乏药物选择灵活性,应仔细阅读操作说明,药敏试验结果应参考 K - B 法并进行修正,以免误导临床;阿米卡星 K - B 法产生双圈现象应报告阿米卡星耐药;双圈现象可经传代诱导消失。
-
化学位移 MRI 测量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肪含量的临床研究
目的:采用化学位移 MRI 研究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脂肪含量及分布特点,并探讨胰腺与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征集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采用化学位移双回波 MRI 技术分别测量胰腺头部、体部、尾部及肝脏的脂肪含量,比较胰腺头部、体部、尾部的脂肪含量差异,分析胰腺脂肪含量与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胰腺头部、体部、尾部的脂肪分数分别为5.59%±4.70%、4.80%±3.75%、4.88%±3.86%,三个区域的脂肪含量没有统计学差异( F =1.761,P ﹥0.05)。胰腺的平均脂肪分数为5.15%±3.75%,肝脏为9.88%±3.19%,胰腺的脂肪含量与肝脏的脂肪含量没有相关性( r =0.053,P ﹥0.05)。结论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头、体、尾部的脂肪含量较为一致,胰腺的脂肪含量与肝脏的脂肪含量不相关。
-
神经性肌强直的临床及肌电图表现
目的:观察神经性肌强直(NM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肌电图特异性表现。方法总结7例确诊 NMT 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22~77岁,多在37~49岁之间。7例患者中6例有肌肉颤搐、肌肉僵硬、肌痉挛,5例有多汗的表现,3例合并肌无力,2例出现肌肉萎缩。肌电图检查均可记录到静息状态下持续的动作电位发放,呈二连、三联或多联的形式,一例行坐骨神经阻滞后,动作电位发放不减少。一例有明确家族史患者 KCNA1基因检测阴性。给予卡马西平等膜稳定剂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临床症状和肌电图检查对确诊 NMT 非常重要。NMT 为周围神经高兴奋性疾病,对膜稳定剂的治疗反应较好,肌电图的特异性改变为 NMT 提供重要诊断依据。获得性 NMT 可行 VGKCs 抗体检测,对治疗手段的选择有指导作用。
-
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三组。环磷酰胺组:口服环磷酰胺,初始剂量25~50 mg/ d,每7~12天增加25 mg,直至大日剂量150 mg/ d。泼尼松组:给予泼尼松,0.5 mg/(kg·d),用药4周后,减量至0.25 mg/(kg·d),持续4周,继续减量至0.125或0.25 mg/(kg·d),隔日1次口服。环磷酰胺和泼尼松联合组:口服环磷酰胺,开始时25~50 mg/ d,每7~12 d 增加25 mg,直至大日剂量150 mg/ d。口服泼尼松,0.5 mg/(kg·d),持续4周,继续减量至0.125或0.25 mg/(kg·d),隔日1次口服。12周为一疗程,观测各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肺活量变化及临床-影像-生理评分(CRP 评分)。结果各组动脉血氧分压及肺活量均有显著变化( P ﹤0.05),CRP 评分均明显降低( P ﹤0.05),且联合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环磷酰胺组、泼尼松组两组,且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采用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氧分压和肺活量变化,同时可明显降低临床-生理-影响评分,优于单纯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
血液透析患者下腔静脉直径/体表面积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下腔静脉直径/体表面积(VCD)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85例为研究组,匹配8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透析前后 VCD 水平变化并分析。结果研究组透析前 VCD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透析后出现显著下降低于透析前,并与对照组 VCD 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超滤量≥2.5 kg 的患者透析后 VCD 水平显著低于透析前,而超滤量﹤2.5 kg 的患者透析前后 VCD 无统计学差异。超滤量≥2.5 kg 的患者超滤量与 VCD 呈明显的负相关( r =-0.561,P ﹤0.001)。研究组中透析后出现血压增高或仍有水肿的患者透析后 VC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低血压患者透析后 VCD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结论 VCD 能初步判定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干体质量,可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量调节的参考指标。
-
关节置换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对比关节置换法和内固定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取对关节置换法治疗,对照组采取内固定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和骨密度。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半年后 Harris 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实验组的下地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治疗前骨密度值无明显差异( P ﹥0.05),实验组治疗后骨密度值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关节置换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可早期下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强骨密度,优于内固定治疗法。
-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目的:对比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与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20例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微创组),20例采用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 Cobb 角、术前及术后7天、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缩短( P ﹤0.01),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P ﹤0.05),术中出血量( P ﹤0.05)和术后引流量( P ﹤0.05)明显减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P ﹤0.01)。两组患者术前 VAS 无差异,术后7天及3个月微创组 VAS比传统组明显降低( P ﹤0.05)、各组内术后7天及3个月 VAS 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P ﹤0.05)。两组患者间术前、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 Cobb 角度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内术前、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明显恢复( P ﹤0.05)、后凸Cobb 角度均有明显减小( P ﹤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疗效确切,同时具有微创、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等优点。
-
硫酸吲哚酚对肾脏和心血管毒性作用的研究新进展
在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随着肾功能损伤的进展,体内代谢废物逐渐蓄积。尿毒症毒素是指肾功能不全时患者体液中浓度明显增高,并与尿毒症代谢紊乱或临床表现密切相关的某些物质。根据其理化性质可分为3类,即小分子、中分子及大分子毒性物质,其中小分子毒性物质根据其在体内是否与蛋白结合又分为两类。硫酸吲哚酚( indoxyl sul-fate,IS)是一种重要的蛋白结合类小分子尿毒症毒素,其可以通过促进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产生多种病理改变,引起多个系统功能失调。IS 具有肾脏和心血管毒性,表现为:通过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凋亡及促进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等机制介导肾间质纤维化,造成肾脏损害;通过引起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硬化、血管钙化及心肌纤维化等造成心血管系统损害。本文就 IS 心肾毒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支架后再次球囊扩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影响
随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的深入,这类疾病的治疗方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支架后再次球囊扩张是指支架释放后再送入非顺应性球囊进行高压扩张,它可以使支架完全扩张且与血管内膜贴合良好,从而降低支架血栓的形成。据新的研究表明直接支架植入术和行支架植入术后再次球囊扩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预后方面影响有一些不同。本文就支架后再次球囊扩张对患者术后即刻血流、支架内血栓、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
功能性二尖瓣返流的原因及外科处理
功能性二尖瓣返流是由于缺血或非缺血原因引起左室结构和功能改变而造成的二尖瓣返流,多见于扩张型心肌病或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患者。功能性二尖瓣返流是心肌梗死后常见的并发症,功能性二尖瓣返流通常由于左室几何形状的改变造成的瓣膜结构的受累。二尖瓣的结构包括:二尖瓣瓣环、瓣叶及交界、腱索、乳头肌及左室室壁。这种二尖瓣结构保证二尖瓣的正常启闭。任何一个结构的改变均会造成二尖瓣的关闭不全。本文就功能性二尖瓣返流的原因、分类及外科处理进行综述。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04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