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危病人胆囊切除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行胆囊切除,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3年-2004年对72例胆结石、胆囊息肉高危患者行胆囊切除手术,术前、术后护理措施及护理体会.结果:无一例切口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病人比常规方法提前2~3天康复出院.结论:围手术期周到细致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病人住院由7天缩短至5天.
-
门诊高危病人就诊期间突发意外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通过对门诊高危病人就诊期间突发意外的原因分析,加强门诊高危患者就诊相关环节的安全管理,确保患者就医安全.制定相应的护理及抢救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体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人性化服务理念,而提高门诊医疗、护理的质量管理水平.
-
我院应用婴儿监控系统的做法
美国失踪与受虐儿童援助中心对美国1983至2004年230名婴儿盗窃案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116例发生在医疗机构[1].美国医疗机构审联合委员会(JCAHO),认为这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要求医疗机构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避免婴儿等高危病人受到侵害[2].同时推荐使用电子标签技术手段来完善婴儿的安全管理[3].为此,医院应通过婴儿监控系统,有效解决婴儿抱错、盗窃等意外事件的发生,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
防御性医疗行为的成因与控制
防御性医疗行为(defensive medicine)是指医务人员为了减少医疗风险,保护自我而实施的偏离规范化医疗服务准则的医疗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采用从实际病情看并非必要的各种化验、检查及治疗手段;回避收治高危病人;回避高危手术及难度较大的特殊处理;带有推脱责任性质的转诊及会诊;隐瞒病情真相或其他相关措施;过度夸大病情及治疗风险等.近年来由于患者自我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医疗风险日益增高,致使防御性医疗行为已经普遍存在于医疗行为中,如果不加以控制,不仅会影响到医务人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更会影响到医疗技术、医疗服务水平、医疗管理质量的提高.因此,各级医疗管理部门,有责任对防御性医疗行为这一现象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高危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59例围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 探讨对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呼吸功能障碍及老年患者等高危患者应用腹腔镜切除胆囊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359例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高危患者,选择佳适应证,术前加强心理护理、手术准备,术后严密观察、做好生活护理和健康指导.结果 患者4~7 d治愈出院,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针对不同患者做好细致周到的护理是提高护理效率,确保手术成功,有效预防护理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保证.
-
快速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方法的应用评价
快速、准确地筛选高危病人成为医院内有效控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对macA基因以及其编码PBP2a进行检测是有效的方法.我们将PBP2a胶乳法和mecA基因探针法与PCR检测法进行了比较,并评价了它们的可靠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
替米沙坦不能预防脑卒中及心血管事件
一次脑卒中后,长期降压可减少脑卒中再发危险.高危病人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也能减少再发心血管事件,包括脑卒中.但是在一次脑卒中后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降压预防脑卒中及心血管事件的效果还未十分清楚.
-
高危病人(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史,脑卒中史)血压血脂均正常,你怎么治疗?
(编者按:本刊"焦点大家谈"栏目在读者、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办得生动活泼.参加本栏目的临床医师越来越多,畅谈已见,百家争鸣,把自已的临床经验与同道交流,共同提高.本刊今后将尽先刊用有自己亲身体验的见解,使本栏目更加贴近实际,让更多读者获益.)
-
高危患者降压达标的证据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为我国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治疗和人群防治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具备以下情况者列为高危或很高危病人:1,2,3级高血压并存脑血管病,冠心病,心衰,外周血管病,肾脏病及眼底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的任何一种或几种疾病;伴发3个或3个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任何一项或几项靶器官损害(左室肥厚,颈动脉增厚,血肌酐轻度升高,微白蛋白尿)或糖尿病;3级高血压也归为高危病人.本文的高危患者主要指高血压伴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和危险度较高的患者.对于某些高危患者的降压目标尚有争议,本文试图做些探讨.
-
第十七讲:“糖尿病强化治疗”是耶?非耶?
四、"强化治疗"并非人人皆宣"强化治疗"只是一种治疗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减少糖尿病患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然而,本世纪初公布的ACCORD研究(控制糖尿病心血管风险研究)却给强化治疗泼了一瓢冷水!该研究显示:强化降糖非但未能减少心血管疾病(CVD)事件,反而明显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然而,几乎同时公布的ADVANCE研究(强化控糖与糖尿病血管转归研究)却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究竟孰是孰非,时间莫衷一是.随后专家们对这两项结论截然相反的研究分别进行了深入剖析,发现ACCORD研究入选的病例都是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这些病人在入组前就是心血管高危病人或已经存在心血管并发症,对这类病人实施强化治疗,非但心血管获益有限,相反,低血糖反而会增加这些老年高危病人的心血管病死亡率.ADVANCE研究入组的病例,多是些病程较短、相对年轻、心血管病风险较低的患者,强化治疗之后,其心血管死亡率并未增加.
-
基因治疗可能防止心律失常
作者先前的工作提示,SERCA2a(Sarcoplasmic reticulum Ca2+ ATPase pump蛋白)减少一种一过性心脏缺血的大鼠模型的室性心律失常."若此结果能经受住日后研究的检验,SERCA2a基因可望有助于保护因心脏疾病而成为发生心律失常的高危病人,或有助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病人."
-
上世纪90年代心房颤动治疗的改变
上世纪90年代已不用地高辛控制心室率,β阻滞剂或长效钙离子拮抗剂(CCB)的应用并不同时增加;此外,维持窦性心律用amiodarone取代了奎尼丁;虽然口服抗凝剂增加,但2000年脑卒中高危病人服此类制剂者不及半数.
-
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以心室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性肥厚多累及室间隔,导致左心室血液充盈及射血受阻、心肌舒张期顺应性下降。根据左心室流出道(LVOT)有无梗阻又可分为梗阻型和非梗阻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全球发病率约为1/500[1]。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或晕厥,心源性猝死成为35岁以下人群猝死的首要原因[1,2]。因此, HCM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为缓解症状、预防猝死、干预高危病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
多发性骨髓瘤移植治疗的现状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的恶性疾病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生存期从几个月到大于10年.MM可通过传统的化疗有效控制但很少能达到完全缓解(CR),治愈几乎没有.大剂量化疗后予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提高MM缓解率及生存率.低危病人可行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特别是序贯ASCT,高危病人应及时行异基因移植或应用新的治疗方法.异基因移植因移植物抗骨髓瘤作用(GVM)有可能治愈MM,但移植相关死亡率(TRM)较高制约了其广泛开展.为提高异基因移植成功率可使用低强度预处理方案.现将MM移植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
-
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
1989年公布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rdiac arrhythmia suppressing trial,CAST)表明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AAD)不仅不能控制梗死后严重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且能增加心肌梗死后高危病人的病死率.
-
ASCOT试验的启示
2003年4月ACC会议及Lancet杂志公布了ASCOT (Anglo-Scandinavian cardiac outcome trial) 试验降脂分支(lipid-lowering arm)的结果[1].ASCOT试验降脂分支是在比较二组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的基础上对血脂"合适"或略高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与安慰剂组相比,降脂治疗可使致死性冠心病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降低36%,脑卒中降低27%.ASCOT试验是第一个评估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的同时,对于通常不认为是高血脂症的患者用他汀降脂对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效果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这个试验拓展了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的思路,并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佐证;试验指明应总体评估有多种危险因子的高危病人的危险性,治疗策略取决于总体危险性;试验对于降低密度脂蛋白(LDL-C)治疗的目标水平及达标问题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或证据.为今后修订指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血液滤过治疗烧伤脓毒症的经验
烧伤脓毒症是当前烧伤病人的主要死因,近10年TBSA>30%的烧伤病人脓毒症病死率高达40%.近年来有些单位探索性地应用血滤治疗脓毒症,他们认为血液滤过对改善脓毒症病人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但应用血滤的适应症即血滤介入时机和血滤治疗持续时间仍有待探讨,且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笔者回顾分析我科12年来收治233例大面积烧伤病人临床资料,并对近6年¨例并发脓毒症高危病人采用血滤治疗的情况报告如下.
-
经皮经肝穿刺局部治疗肝癌的真正意义
经皮经肝穿刺局部治疗(percutaneous local ablative therapy, PLAT)主要用于肿瘤局限于肝脏,直径<5 cm.该种治疗,是除了肝切除和肝移植手术外,惟一可提供病人治愈肝癌的方法.该治疗尤其适用于手术高危病人,例如肝功能代偿不良,肿瘤复发、部位特殊或全身状况较差.通常,这种治疗需要在超声或CT的引导下进行.
-
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微创介入治疗
随着社会日益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1].由动脉硬化导致的下肢缺血,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端溃疡、坏疽等症状和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治疗,常导致截肢,甚至威胁生命.动脉重建手术常可使一些重症下肢缺血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即使是以往认为治疗上无能为力、只能保守旁观的糖尿病性下肢缺血有时也可得到较为满意的效果[2].但是血管重建术是一种开放式的治疗方式,存在着创伤大、并发症多等不足,而且以动脉硬化为病理基础的血管病患者,常已年迈和伴有重要脏器功能的减退,因此,如何减小手术创伤、增加手术安全性,使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高危病人获得治疗的机会是血管外科疾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正是在这样的医学需求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高危病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处理
1997年10月至2000年12月,我们共完成高危病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