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携带人Kif4和EGFP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
自日本和美国研究小组先后用四种基因将小鼠[1]和人[2,3]的体细胞在体外重编程为诱导型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以来, 在短短4年多时间内,iPSCs的研究和关注度呈爆炸式增长.科学家将Octamer-4(Oct4)、Sox2、Kif4和c-Myc等基因导入动物和人类体细胞后,在体外重编程为iPSCs,并成功建立了一系列不同个体、不同疾病的特异性iPSCs系[4].作者在前期工作中证实由其它实验室惠赠的低拷贝载体pLenti-EF1a-Kif4-IRES- EGFP无法满足实验需要,而慢病毒载体pFUGW 包装生产的病毒能高效感染目标细胞.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肿瘤细胞重编程,本文将Kif4-IRES-EGFP克隆于pFUGW,以期由所构建的慢病毒载体生产的病毒能高效感染肿瘤细胞,为下一步开展肿瘤细胞重编程研究奠定基础.
-
肾移植术后稳定期受者应用他克莫司的剂量及血药浓度个体差异的研究
他克莫司(Tac)的应用使肾移植受者临床疗效发牛了根本改善,但其较窄的治疗指数和不同个体间的高度差异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我们从药物基因组学角度分析了肾移植受者细胞色素酶P450-3A5(CYP3A5)和多药耐药基因((MI)R1)的基因多态性,并紧密结合肾移植术后稳定期受者的临床特点,采用多元线性同归分析方法对119例受者进行了研究,以探讨肾移植术后稳定期受者Tac应用剂量及血药浓度个体差异的原因.
-
盐皮质激素受体对糖皮质激素的影响及其在自身免疫性内耳疾病中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 )按其作用时长可分为三种类型:短效的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中效的强的松、甲强龙及长效的地塞米松和倍他米松等。在用激素治疗炎性疾病时,不同个体对GC的反应并不完全一致:有些患者对GC治疗敏感,而有些患者表现为对 GC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抵抗。由于体内影响 GC 发挥作用的因素很多,因此,形成GC抵抗的具体机制至今仍未被完全阐明。GC主要通过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 GR)结合发挥作用。GR是核受体家族的一员,而与其同为核受体家族成员的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MR)与其结构非常相似,能够在体内与GC相互作用。本文从GC的作用机制及GC抵抗、M R的分子生物学特性、M R与GR的关系、GC与内耳组织中 M R的相互影响四个方面,综述体内M R对GC作用的影响。
-
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 hereditary gingival fibromatosis,HGF)是一种罕见的以牙龈组织缓慢、渐进性增生为主要特征的良性病变[1~8].发病率国外为1/750000,国内尚无确切统计[1].患者多有家族史,也可散发[2].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少数为隐性遗传[2~7].男女患病率没有明显差别.HGF可以牙龈增生为唯一表现,也可与一些罕见的综合征合并出现[1,2].牙龈增生的范围及严重程度在不同个体之间有较大的差异[1].组织学特点主要是上皮钉突的伸长、结缔组织中大量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聚集.其诊断主要依据Hart等建立的标准,治疗根据病变程度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HGF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是十分明确,本文将对影响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代谢的相关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免疫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慢性HBV和HCV感染者中仅少数可完全清除病毒,多数发生慢性化,并且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然而也有一部分感染者终身无任何进展,究其机理尚不清楚,除与病毒本身的因素有关外,还与不同个体的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
儿童白血病化疗个体化的探讨
20世纪40年代氮芥(NH2)和叶酸拮抗剂氨喋呤钠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瘤和白血病获得短暂缓解,揭开了化疗的序幕,"经典"化疗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特别是近20年已取得很大的长进,并获得可喜的成果,已能治愈70%~80%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Ⅲ~Ⅳ期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然而,目前的化疗要再进一步提高疗效非常困难,尤其是经常出现的一些尚难解释的问题,这就是,若干患"同样类型"的白血病,同一化疗方案,同样的化疗药物,甚至相同的药物剂量,却产生完全不同的临床效应——疗效和毒副作用,因此,近几年提出对每一个不同个体的白血病患者,在用同一个总体方案下,采用同一药物的不同衍化物或同一药物取不同的剂量、不同的施药时间和施药方式,不同的辅助治疗和不同的支持治疗,这就是化疗个体化.以往的化疗个体化基本上都是"经验性"的,很少或基本上没有可靠的客观参数.近5~6年来正在逐步探索化疗个体化的理论依据和可参照的客观参数.
-
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生物标志物可以反映机体对毒物的接触程度,早期毒效应,以及不同个体对毒物的敏感性.对于毒物对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发现,早期阻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作一综述.
-
基于基因敏感性的结直肠肿瘤个体化治疗
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有赖个体化治疗,即针对不同个体的手术、放化疗、生物靶向等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有效组合.尽管结直肠肿瘤的化疗和靶向治疗研究目前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常用的化疗方案有效率多低于70%,不同种族人群或个体间存在显著的药物敏感性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遗传学分析,20%~40%的结直肠肿瘤患者有可能接受了错误的药物治疗.近年来,人们发现某些基因的表达状况可能影响结直肠肿瘤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治疗效果.
-
针对协同受体从基因水平防治HIV-1感染的研究进展
1概述HIV-1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人体感染HIV-1以后数年至十几年可出现持续性CD4细胞数下降,终导致艾滋病的各种临床表现.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不同个体CD4细胞数的下降速度相差很大,虽然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病程的进展,但大量研究已经表明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病程进展的关键因素.
-
遗传药理学:个体化用药的科学依据
遗传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为基因导向性个体化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遗传药理学主要在基因水平研究药物反应相关蛋白的多态性等,来揭示药物治疗中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的遗传特征,鉴别基因序列中的差异.遗传药理学是以药物效应及安全性为目标,研究药物代谢酶(影响药物的代谢,如细胞色素P450)、药物转运蛋白(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如P-糖蛋白)以及药物作用受体或靶位(影响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如β肾上腺素受体)等药物反应相关蛋白基因突变与药效及安全性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基因突变是不同个体产生不同药物效应的根本原因.
-
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个体化用药研究进展
华法林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口服抗凝药,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但其有效治疗范围较窄且不同个体之间维持剂量存在较大差异性,使其在临床应用比较棘手.尤其是在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极易导致严重的出血并发症.但近年来遗传药理学的发展,提高了基于遗传变异的个体化用药的可能性.
-
多发性骨软骨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骨软骨瘤为良性骨肿瘤,又称骨疣。尼日利亚三甲医院对近25年骨肿瘤患者的分析发现,原发性骨肿瘤发病高峰年龄为11~20岁,男性多见,大多为良性肿瘤。单发性约占90%,无遗传性;多数多发性骨软骨瘤(mulitiple osteochondroma,MO)与遗传有关,常引起骨骼发育障碍,四肢短缩或弯曲畸形,身材矮小。目前关于MO的文献相对较少,学术界对 MO 的病因、发病机制等方面存在争议,及由于MO在同一个体发病部位的多样性和在不同个体中表现的异质性,临床上较难确诊,特别是在诊断和治疗设备受限制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至今对 MO 整体认识不深,本文对近5年来关于多发性骨软骨瘤的研究进行归类整理,主要从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筛选EGFR-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受益者生物标志物新进展
近年来,临床上以吉非替尼(gefitinib)及厄洛替尼(erlotinib)为代表的EGFR-TKI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生存率方面显示出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EGFR-TKI的疗效在不同个体中差异较大.因此,筛选EGFR-TKI治疗NSCLC受益者生物标志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1 EGFR突变目前已证实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区域中外显子19的缺失或L858R基因的点突变促进EGFR受体的形成,从而对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治疗敏感.在接受EGFR-TKI治疗的患者中,有67.7%的EGFR突变者相对于17.2%野生型EGFR有显著反应(P=0.002),EGFR突变阳性者较野生型EGFR者的生存期延长7.2~20个月(P< 0.000 1)[1].但用于生存预测的数据尚存在争议,一些研究更倾向于EGFR突变是一种提示预后的因素,因为在紫杉醇与卡铂联合或不联合厄洛替尼同步治疗(TRIBUTE)试验或NSCLC应用吉非替尼联合治疗评价(INTACT)试验中提示EGFR突变者即使在只用化疗的患者中亦显现出很好的作用[2].多变量分析表明EGFR突变可以作为预测EGFR-TKI治疗效果的一个独立因素.
-
部队病人手术前的心理需求层次分析
现代护理的基本要求是针对不同个体病人的需求设计护理工作程序,保存、维护、促进人的需求,从而满足病人的需要,特别是不仅是从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上而且从精神与心理上满足病人的需要,以达到促进病人的身心健康恢复[1].我们对120例部队病人在手术前的心理需求采用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法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了解、掌握部队病人这一相对特殊的群体对手术治疗的心理需求,为进一步做好心理整体护理奠定基础.
-
健康教育计划实施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对住院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整体护理工作的一项主要措施.住院病人有强烈的健康知识需求的愿望,他们希望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方式获取有关疾病及健康保健的知识,以便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维护自身健康.医护人员应针对不同疾病、不同个体病人的健康需求,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要,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
-
马斯洛理论在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马斯洛理论把人心的需要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和重要性排成一个需要等级的模式框架,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为使健康教育更广泛、更有效地开展,我们根据马斯洛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针对不同疾病、不同个体、不同阶段的健康教育需求实施,使病人真正学到了所需要的保健康复知识.
-
生物学变异数据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任何人的检验结果都会随时间而变化,而在不同个体间结果的均值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数值.这种个体间的差异被称为个体间生物学变异,而由于个体的内环境稳态点不同导致的变异被称为个体内生物学变异.变异被描述为在内环境稳态下的随机波动,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看到这种波动.
-
细胞色素P450 3A5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细胞色素P450 3A5(Cytochrome P450 3A5,CYP3A5)是CYP3A亚族中的一种重要的同工酶.其遗传多态性影响着许多经CYP3A介导的药物,如地尔硫革、阿芬太尼等在肝微粒体中的氧化代谢,该酶的活性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对不同个体的药物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及药物的毒性产生重要影响,是引起个体及种族间对同一底物代谢能力不同的原因之一.本文主要对CYP3A5基因多态性及其种族差异,CYP3A5基因多态性对药物处置、药动学、药效学及疾病风险等影响进行综述如下.
-
减缓儿童近视进展的干预措施
近视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导致人群视力下降的重要因素,它也是由WHO发动的"视觉2020行动"中的5个有直接优先权项目之一.近视眼在年轻人中发展相对较快,其发生、发展和稳定在不同个体之间差异很大.近视的干预措施很多,其作用效果及利弊各有不同.戴眼镜通常是用于儿童近视的初治疗方法,因为它可以使视野清晰,且潜在副作用较少;配戴隐形眼镜也是儿童近视选择较多的治疗方法,隐形眼镜要求更高的灵敏度,比普通眼镜能更好地护理近视,但同时其危险度也比普通眼镜高.儿童的视力发育仍处于变化阶段,因此激光屈光手术较多应用于成人.
-
肥大细胞的异质性
肥大细胞(mast cell,MC)是Ehrlich于1879年首先报道的,常分布在机体与外界抗原易于接触的部位,如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皮深面的结缔组织中.MC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Westphal(1891)和Maximov(1901)等就观察到大鼠不同部位存在形态不同的MC.1966年,Enerback正式提出两类不同的MC,分别为"结缔组织型"(CTMC)和"粘膜型"(MMC)[1].近年研究表明,MC在不同种属、同一种属不同个体、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以及同一部位的不同细胞存在着异质性[2].用免疫组化技术对人MC进行研究,发现也存在两种MC,一种含类胰蛋白酶(Tryptase)和糜蛋白酶(Chymase),为TC-肥大细胞(MCTC),另一种只含类胰蛋白酶,为T-肥大细胞(MCT)[3].本文就大鼠和人的MC异质性予以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