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皖籍汉族正常人群TAP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
抗原处理相关转运蛋白体 (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TAP)基因位于HLAⅡ类区域的DQB1和DPB1位点之间, 包括TAP1和TAP2,相距约70 kb.TAP基因产物是内质网膜上的跨膜二聚体,功能是将与胞浆内的蛋白酶体(proteosome)结合后并降解的内源性抗原转运至内质网腔,与HLAⅠ类分子结合,形成稳定的HLA-Ag复合物,然后才能表达于细胞表面并提呈给T细胞. Colonna M等[1]通过基因测序获得TAP全基因序列,证实该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和变异性.TAP的多态性可使不同的肽转运至内质网,因此,不同个体的MHCⅠ类分子对同一大分子提呈的抗原片段不同,从而使不同机体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应答表现出个体差异[2].本研究对皖籍汉族正常人群进行TAP等位基因分型,并与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资料进行比较,为进一步研究TAP关联疾病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
CYP3A5基因型与肾移植受者他克莫司药物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他克莫司是大环内酯类基础免疫抑制剂,广泛用于器官移植术后预防和治疗排异反应[1].它具有治疗窗窄、个体间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大的特点,目前一直采用监测血药浓度的方法调整用药剂量.通过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Evans等人发现由于药物吸收、分布的差异导致不同个体间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 .
-
P-糖蛋白在术前诱导化疗后舌鳞癌中的表达
舌鳞癌为口腔颌面部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多采用术前联合化疗,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的复发.但是,不同个体对相同化疗方案表现出的疗效差异较大,且同一个体对相同的化疗药物在多次用药后也表现出敏感性逐渐降低.有研究证实,肿瘤细胞膜上的P-糖蛋白(P-gp)的表达,与化疗的疗效有较大的相关性[1].本文通过研究P-gp在舌鳞癌中的表达,探讨经术前诱导化疗后,舌鳞癌中P-gp的表达及意义.
-
CYP1A1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是一含血红素的单加氧酶超家族,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中,是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转化第一时相主要的代谢酶.研究显示,其亚家族成员CYP1A1参与了香烟中重要的致癌物苯并芘B[a]P和亚硝胺的代谢激活,与吸烟诱导的肿瘤易感性增加密切相关,而Isner[1]研究发现动脉硬化与吸烟相关肿瘤的发生有相似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导致不同个体对动脉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易感性不同.现就CYP1A1基因多态性与吸烟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易感性综述如下.
-
男人的性福之路
潜在的性快感似乎从出生便开始,除非生命终结,否则它不会结束.年龄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里性反应的程度和质量的差异很大,年龄对人们性功能的影响涉及到人类身体和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不过在相同的年龄阶段里,不同个体对相同性刺激作出的性反应仍有极大差异.
-
服务个性化对卫生发展的启示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出现了多元化的需求,需要社会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针对个人具体需求的服务业迅速崛起,并迅猛发展.服务个性化是社会和生活进步的表现.所谓服务个性化是指服务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即由专业人士、专业机构为满足不同个体的具体需求而提供服务的趋势,这种趋势有以下特点:
-
组织微阵列技术及其在妇科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s,TMAs)又称组织微点阵(tissue chip),1998年由kononen等[1]首次全面报道.它是将数十个、数百个乃至数千个不同个体的组织标本以规则有序的阵列方式排放在一个固相载体上,再切片、裱片制成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分子病理检测技术,进行组织中的DNA、RNA和蛋白质的定位分析和检测.
-
硬膜外麻醉腹腔镜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术的护理
硬膜外麻醉患者自控镇痛技术(PCEA)是应用于临床疼痛治疗的新进展,与传统肌肉注射镇痛药相比,PCEA具有镇痛效果好、用药量少、血药浓度维持恒定,可根据不同个体对止痛药的需求而投放用药等优点.我院2000年1~11月,普外科有200例腹腔镜(LC)术后患者接受了PCEA镇痛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镇痛期间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进展简介
人类疾病是遗传因素(内因)和环境因素(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已取得共识,所以美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基础上,1998年启动和实施了环境基因组计划(Environmental Genome Project,EGP).人类基因组计划提供了人类基因的参照序列(reference sequence),从而为环境基因组的研究,尤其对易感基因的研究奠定了可靠基础.人类疾病都与基因有关,个体间基因组99.9%以上是相同的,即每个人含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基因,但不同个体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的差异是由人类基因组中微小的差异造成的,即剩下的0.1%的差异是相当重要的,这些差异即所谓的基因多态性,它决定个体间的各种差别,在对环境反应有关的基因中这种多态性就决定了个体对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本文将着重介绍即将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初步成果.
-
某社区白领人群亚健康状况与中医体质相关性调查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趋严重。我国一项5万人以上的调查显示,亚健康人群约占全部城市劳动力人口的61%,健康人群约占10%[1]。卫生部对我国10个城市上班族的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占48%以上[2]。吴桐等[3]调查了北京CBD地区269名白领的健康状况,亚健康比例为75.8%,45岁左右的人亚健康率高。体质是在人群生理共性的基础上,不同个体的生理特殊性,王琦[4]将体质状态分为9种基本类型。体质是决定健康和疾病的基础和条件,研究表明,体质对亚健康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5-6]。为探讨白领人群亚健康状态与体质类型之间的相关性,2012年9-12月,我们对上海市静安寺街道商务楼宇内的白领人群进行了亚健康状况及体质类型调查。
-
肥大细胞的异质性及其功能意义
早在本世纪初Westphal和Waximov等就观察到在大鼠不同部位肥大细胞形态亦不同.Enerback于1966年首次提出肥大细胞分为结缔组织肥大细胞和粘膜肥大细胞两大类.此后学者们陆续发现肥大细胞不仅在不同种属,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以及同一部位的不同细胞都存在着异质性,而且在发生来源、形态结构、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及功能方面也存在着异质性现象[1-2].因此肥大细胞的异质性成为目前肥大细胞研究的焦点之一.肥大细胞广泛分布于人及多种动物体内,随着免疫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肥大细胞内还含有许多以往人们尚不了解的生物活性物质,其功能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就近年来关于肥大细胞的异质性及其功能意义等作一简要综述.
-
重视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之一,其以反复发作腹痛和(或)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而无器质性病理改变.由于没有特异的生物学标志,不同个体临床表现多样化,因而如何正确诊断IBS以及在此基础上给予规范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的一大难点.临床实践中,由于诊断和治疗的随意性,IBS常常出现误诊误治的情况,治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是临床上应该引起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
重视药物基因组学与消化道肿瘤个性化治疗的研究
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所有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率中占据前列,我国约有超过57%的恶性肿瘤均为消化道恶性肿瘤[1],其中部分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肝癌、胰腺癌和胆囊癌的预后非常差.近年来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治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不同患者间存在着显著的疗效差异和毒性不良反应.除了环境等因素外,不同个体的基因组差异也是造成药物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消化道恶性肿瘤治疗方法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与应用.
-
HepaTox:促进中国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和转化研究的专业网络平台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重要的药源性疾病之一,也成为上市前药物注册失败、上市后增加警示以及撤市的主要原因。由于可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且同一种药物在不同个体中可出现不同的临床损伤类型,因此,其发生多具不可预测性。而且,药物导致的肝脏损伤,轻者仅轻微的转氨酶升高,重者则可导致肝衰竭、或接受肝移植治疗死亡,其所带来的社会健康和疾病负担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
人体老化度测定指标的商榷
人体老化度测定是指通过对不同个体若干敏感指标的检测,用以评价该个体目前衰老的程度,预测其寿命.亦用于评价抗衰老措施 (药物和非药物 )有无抗衰老效果.是伴随社会老龄化而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其难度大,目前尚无统一的公认检测方法.其中反映衰老程度指标的选择是否恰当,是老化度测定的成败关键.
-
乙型肝炎患者HBsAg携带者血清中多肽图谱的研究
本文建立了自少量血清中研究I-IBsAg多肽图谱的方法,患者血清经纯化、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Western吸印后,HBgAg多肽用酶免疫染色或放射自显影进行分析,发现10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sAg多肽组成有明显差别.同一来源的HBV毒株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随病程不同多肽图谱亦不同.血清HBV DNA阳性与多肽P39/P42的关系较P31/P34为密切,提示Pre-S1抗原不仅在急性感染中与病毒复制有关,在慢性感染中亦有关,PHSA'受体与P31/P42的符合率为94.1%,反映这一多肽确带有PHSA受体.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
宿主感染HBV的临床发展过程除与病毒本身有关外,还与不同个体对HBV所发生的免疫反应有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复合体作为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基因群,与抗HBV免疫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机体抗病毒免疫功能及病毒逃避免疫攻击的能力决定着HBV感染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许多研究表明,某些HLAⅡ类分子或等位基因与HBV感染的预后有密切关系[1,2].本研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LA-DRB1基因多态化、了解其临床意义.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不同个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会出现不同的疾病过程,普遍认为这与HBV本身无关,而与个体的免疫反应状况有关,而后者主要取决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MHC的基因产物,其中HLA-DRB1多态性为复杂,在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进行HLA-DRB1基因多态性分析,从基因水平探讨免疫、遗传因素在乙型肝炎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
重视非典型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该病的临床谱较为广泛,其中非典型性GERD以哮喘、咳嗽、声嘶、吞咽痛、吞咽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因其缺乏典型反酸、烧心症状,以及不同个体临床表现多样化而给临床诊断带来诸多困难,容易误诊,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应重视对非典型性GER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提高对非典型性GERD的诊治水平.
-
生物信息学(5):药物设计与生物信息学
药物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cnomics)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基于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与分子药理学的一门科学.它从基因水平研究基因序列的多态性与药物效应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即研究基因本身及其突变体对不同个体药物作用效应差异的影响,并以此为平台开发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不良反应,减少药物治疗的费用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