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开展乙肝病毒核酸相关抗原(HBV-NRA)前相关临床分析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高达9.09%[1],隐匿型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炎病毒变异的存在,要求检测乙肝病毒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高.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DNA)与乙肝病毒前S1蛋白(Pr-S1)以及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均是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敏感指标[2].检测HBV-DNA由于对仪器、设备、实验室条件及人员素质有较高要求,一般中小型医院难于开展,而乙肝病毒前S1蛋白(Pre-S1)以及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与HBV-DNA具有相关性,因此又称乙肝病毒核酸相关抗原(HBV Nucleicacid Related Antigen.HBV-NRA),可联合检测,相对容易开展、普及.我科在开展乙肝病毒核酸相关抗原(HBV-NRA)前,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比对,来探讨开展HBV-NRA可行性及临床意义,现介绍如下:
-
女性生殖器疱疹中医证治需注意什么?
答:生殖器疱疹是一种常见的下生殖道性传播疾病,其致病原为人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及Ⅰ型,前者约占85%,其发病率近年来有所上升,复发率也较高.本病属中医"阴疮"范畴,中医证治需注意以下几点.在诊断方面,本病原发病灶第一次发病常较严重,并有全身症状,病程亦长些,潜伏期为2~7天,首先在大小阴唇表面出现针刺感或痒感,然后发生多个水泡.水泡很快破裂形成溃疡,有痛感,亦可出现尿痛、尿潴留、发热、腹股沟淋巴结增大.疱疹性宫颈炎发作时,可有大量水样分泌物,外生殖器上未破的水泡是生殖器疱疹特殊的病变.实验室检查:荧光抗体HSV相关抗原呈阳性;血清中特异的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滴度增加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溃疡涂片巴氏染色后,在涂片中可以找到典型的HSV多核巨细胞,上述三点都可作为验证病毒的方法,可结合临床加以确诊.
-
Graves病患者血清sICAM-1水平的变化
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 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粘附分子在淋巴细胞从血液循环向效应器官--甲状腺浸润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这一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借助了细胞间粘附分子-1/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1(ICAM-1/LFA-1)这一粘附途径.有研究显示:G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的ICAM-1(膜型ICAM-1)与正常人没有差别,但其血清可溶性形式sICAM-1(soluble ICAM-1)的水平却明显高于正常人[1].目前sICAM-1升高的意义亦在不断探索中,本实验拟通过对GD患者治疗前后不同阶段血清sICAM-1水平的动态监测来评估其在反应疾病免疫活动性方面的价值.
-
CTLA-4基因多态性与Graves病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 4,CTLA-4)是激活的T细胞表达的一种膜蛋白,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对T细胞增生起负性调节作用.与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的B7分子结合,作为协同刺激信号抑制T细胞增生、活化,诱导T细胞耐受.CTLA-4功能和(或)表达缺陷参与了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Graves病(GD)是一种由于抑制性T淋巴细胞(TS)功能缺陷所导致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近年来研究结果认为,CTLA-4基因的多态性与GD有关,CTLA-4基因作为GD的易感候选基因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
广州市臭鼩鼱携带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相关抗原的调查
广州市于1984年首次证实存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在以后每年的HFRS疫情监测工作中,仅在啮齿目动物中检出汉坦病毒(HV).本次试验从广州市某区捕获的1只食虫目动物臭NFDA6NFDA5(雄性、成年)体内检测出HV抗原.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 2001年10月在广州市芳村区不同地方设点,共捕获小兽80只,其中臭NFDA6NFDA54只,无菌剖肺,股动脉取血.1.2 血清来源 23份HFRS恢复期血清,10份来自广州市病人,10份来自市外各县(市)病人,3份来自省外病人;非HFRS病人血清和正常人血清各10份;1例广州市病人双份血清,第1份为阴性,第2份滴度为1:320.
-
基因工程表达的EB病毒抗原在鼻咽癌及高危人群诊断中的应用
1967年Henle证明在鼻咽癌病人的血清中存在EB病毒特异性的IgA抗体,近30年来,检测EB病毒壳抗原的IgA抗体是鼻咽癌血清学诊断和高危人群筛查的主要方法,广泛地用于临床诊断和前瞻性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生存率上起了重要作用(2)。但是,至今仍使用B95-8细胞涂片,以间接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方法检查血清中的抗体。检测方法繁琐,细胞中EB病毒其他相关抗原的干扰,影响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Luka等人1984年建立了ELISA检测血清中抗体,其敏感性较细胞涂片检测方法提高100~1 000倍(3),但是,从B95-8细胞中提取病毒壳蛋白作为诊断抗原,受细胞中自然表达的EB病毒壳抗原(VCA)量的限制,不可能实际应用,但向人们揭示了以基因工程表达的蛋白作为诊断抗原的
-
靶向融合防龋重组质粒pGJA-P免疫定菌鼠的研究
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 mutans)是公认的主要致龋菌,细胞表面蛋白抗原PAc和葡糖基转移酶(glucosyltransferases,GTFs)是S.mutans的重要致龋毒力因子.我们构建了同时针对PAc和GTF的融合防龋重组质粒pGLUA-P,经动物实验证实确有防龋作用.Boyle等提出同时表达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CTLA4)和目的抗原融合蛋白的DNA疫苗能加快和增强免疫反应,原因是通过CTLA4与APC表面的B7结合,目的抗原被靶向引导至APC,从而加强了APC对目的抗原的提呈作用.据此我们在pGLUA-P中引入编码人CTLA4胞外区和Igγ1恒定区的基因,构建出靶向融合防龋重组质粒pGJA-P.本实验用pGLUA-P和pGJA-P重组质粒免疫定菌鼠,观察CTLA4的靶向作用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性感染相关抗原的研究进展
结核病(Tuberculosis, 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全世界范围内约1/3的人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性感染( latent TB infec-tion, LTBI),其中10%的LTBI感染者终会发展为活动性结核[1]。 LTBI感染者体内的Mtb通常以休眠菌的形式存在巨噬细胞内,通过改变自身特征和代谢途径适应宿主体内环境长期存活于人体内。休眠的Mtb在宿主免疫力下降时被激活、增殖、播散,终发展为活动性结核[2]。潜伏感染不是简单的细菌暂停生长状态,而是与宿主免疫系统的动态平衡。至少有3个系统参与其中:休眠调节系统、Mtb再激活系统、毒素-抗毒素系统( toxin-antitoxin system, TAS)[3]。潜伏感染相关抗原的发现为潜伏感染诊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及广阔的应用潜力。现将 Mtb潜伏感染相关抗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SERPA技术及其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血清蛋白质组分析技术(serological proteome analysis,SERPA)是蛋白质组学与免疫学结合产生的一种高通量筛选和鉴定疾病相关抗原、抗体的新技术.
-
原发型肝癌相关抗原基因HCC-A-1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原发型肝癌相关抗原基因HCC-A-12的组织分布情况,以推测原发型肝癌相关抗原基因HCC-A-12的生物学功能与特性.方法 应用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CBI)中的核酸数据库、EST数据库、Unigen数据库和相应软件分析.结果 原发型肝癌相关抗原基因HCC-A-12定位于7q12.1,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广泛表达于许多正常组织如前列腺、脂肪、耳等,但在胃癌、子宫瘤、宫颈癌、皮肤癌、结肠癌等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而在相应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结论 原发型肝癌相关抗原基因HCC-A-12编码的抗原可能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采用生物信息学策略对原发型肝癌相关抗原基因HCC-A-14组织分布的初步分析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原发型肝癌相关抗原基因HCC-A-14的组织分布情况,以推测原发型肝癌相关抗原基因HCC-A-14的生物学功能与特性.方法 应用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CBI)中的核酸数据库、EST数据库、Unigen数据库、Source资源和相应软件分析.结果 原发型肝癌相关抗原基因HCC-A-14定位于16p21.2,广泛表达于许多肿瘤组织,特别是在乳腺癌、脂肪肉瘤、转移性卵巢癌等肿瘤组织中明显高表达,而在皮肤、子宫颈、胃等正常组织中不表达.结论 原发型肝癌相关抗原基因HCC-A-14编码的抗原可能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吲哚胺2,3双加氧酶与调节性T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如何有效克服移植排斥反应、成功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是目前器官移植领域面临的大难题。免疫抑制剂仍然无法解决移植物的慢性排斥问题,需终身服用且有较大的毒副作用[1]。移植免疫耐受是受体在无免疫抑制剂应用的情况下移植器官具有功能而不成为破坏性免疫攻击对象的状态。免疫应答过程包括一个高度抗原特异性的启动阶段和一个相对的非抗原依赖的效应阶段。为了有效地限制非特异性的破坏性效应,免疫系统发展了一系列的免疫调节机制。调节性T细胞( regulatory T cell , Treg)在这种调节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研究表明[3],过表达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 antigen-4,CTLA-4)的Treg激发树突细胞(dentritic cell,DC)表达有活性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IDO)产生耐受性DC(tolerogenic DC,Tol-DC),进而诱导免疫耐受,提示在色氨酸分解代谢为基础上的IDO与Treg的相互调节作用可能是免疫耐受的关键介导因素之一。本文就IDO与Treg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
白血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的检测及临床价值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在多种造血及非造血细胞表面表达,与其配体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结合后,在血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淋巴细胞活化及免疫应答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sICAM-1在多种恶性血液病如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过度表达及其与疾病分期和预后相关.本检测通过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27例不同时期的白血病患者血清中sICAM-1的浓度,以探求sICAM-1在白血病的临床诊断预后中的价值.
-
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抗原的研究进展
风湿免疫性疾病是以皮肤、关节、血管及多系统损害为主或伴免疫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该病的发生多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临床常见的这类疾病主要有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SS)、硬皮病(SSc)、炎性肌病、系统性血管炎及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其特点是在体内能检测出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临床上通过检测自身抗体可帮助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而寻找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抗原对进一步理解其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对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抗原和抗体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仅此主要对常见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抗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高血压
细胞间黏附是组织结构和形态变化的分子基础之一,介导此作用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ar adhension molecule-1,ICAM-1)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是一种含有505个氨基酸的跨膜糖蛋白[1].ICAM-1通过与其配件β2整合素-白细胞免疫功能相关抗原-1(LFA-1)和巨噬细胞-1抗原(Mac-1)结合后,介导的细胞黏附在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在免疫炎症等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是疾病诊断和监测时有价值的指标[2].研究发现,ICAM-1的异常表达涉及多种心血管疾病[1].
-
针对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
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hTERT)相对分子质量Mr 127000,包含1132个氨基酸,其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短臂的末端(5p15.33),在90%以上的人类肿瘤中高表达,而正常成熟组织中则基本没有表达,可作为广谱的抗肿瘤治疗分子靶点.DC是已知体内激活静息T细胞功能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经DC递呈hTERT抗原表位信息后,CTL能识别从hTERT提取的多肽表位,并在体外杀伤多种组织来源的hTERT阳性的肿瘤细胞.因此hTERT是迄今发现的一个具应用前景的肿瘤广谱相关抗原,针对hTERT的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有可能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又一研究热点.
-
抗人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单克隆抗体对特应性支气管哮喘患者记忆性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可以抑制变应原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而记忆性T淋巴细胞(CD+45RO+ T淋巴细胞)在特应性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1].我们通过CTLA4对哮喘患者CD+45RO+ T淋巴细胞的负向调控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
哮喘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测定及意义
哮喘的本质是气道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而介导气道炎症反应的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1].现已认同,CD28与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介导的阳性和阴性协同刺激信号为T细胞浸润和活化所必须,且它们对气道变应性炎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哮喘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sCTLA-4)的水平,探索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
Graves眼病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基因启动子和外显子1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Graves病(GD)为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临床表现常不局限于甲状腺,而表现为多器官受损,眼是常受累器官之一.有证据显示,Graves眼病(GO)的发病具有遗传倾向.由于遗传易感基因受种族和环境的影响,所以目前尚无一种遗传学标志能够准确地预测GD的发生,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是主要的候选致病基因之一.本研究运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研究CTLA-4基因启动子和外显子1的多态性,确定其是否为天津地区汉族人GD和GO的易感基因.
-
川芎嗪对放射损伤小鼠骨髓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表达的影响
骨髓属于辐射敏感器官,造血功能障碍是放射损伤基本的病理变化.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释放是通过造血细胞与基质细胞上的黏附蛋白配体结合而实现的.以往研究证明川芎嗪可以改善骨髓微环境,提高基质细胞黏附功能[1].本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造血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表达水平的变化及骨髓造血恢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